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植免疫检测及其应用

移植免疫检测及其应用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移植

INTRODUCTION

移植(transplantation)是指将健康细胞、组织或器官从其原部位移植到自体或异体的一定部位、用以替代或补偿机体所丧失的结构和(或)功能的现代医疗手段。被移植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称移植物(graft),提供移植物的个体称为供体(donor),接受移植物的个体称为受体(recipient)。

移植类型

INTRODUCTION

根据移植物来源分类:

自体移植

同系移植

同种异体移植

异种移植

移植

INTRODUCTION

移植类型

INTRODUCTION

根据移植部位分类:

原位移植

异位移植

根据移植物种类分类:

器官移植

支架组织移植

细胞移植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器官移植与移植免疫的特点HLA配型与应用分析

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第五节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第六节常用免疫抑制药物浓

度及其血药浓度监测

器官移植与移植免疫的特点

器官移植与移植免疫的特点

移植手术后移植物能否

存活取决于:

1.移植器官在移植过程

中活力的保存

2.手术时血管吻合和血

液循环重建的质量

3.移植排斥反应的控制

器官和组织移植的一般规律

移植器官或组织的抗原性异物属性排斥移植物的

记忆特性

负向免疫调节

的必要性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

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移植物存在着激发受体产生免疫应答的靶抗原,如人

类白细胞抗原(HLA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 )、红

细胞血型抗原、其他组织特异性抗原等。在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时,HLA 是诱导排斥反应最强的靶抗原。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

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HLA 发挥双重作用

作为同种异体抗原介导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HVGR )

作为过客细胞的重要膜分子参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在移植过程中,免疫细胞对移植物表面的HLA 的识别存在两种机制

关键词

关键词关键词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效应机制涉及以下方面:

1、CD4+T 细胞的活化和巨噬细胞的动员,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导致免疫损伤

2、CD8+T 细胞的直接杀伤

3、特异性抗体通过ADCC 和CDC 介导急性或超急性免疫损伤

4、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损伤血管

5、残留于移植物的过客细胞介导的GVHR

HLA配型与应用分析

HLA分型方法

①血清学分型法

②细胞学分型法

③细胞生物学分型法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

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

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应用一系列已知抗HLA 的特异性标准分型血清与待测淋巴细胞混合,借助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介导细胞裂解的细胞毒试验。优点

缺点①操作简便易行

②节约试剂、结果可靠、重复性好

③无需特殊设备

①耗时长

②不同批号抗血清结果常有不同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用于HLA 分型的微量细胞毒实验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死(着染)细胞(%)

记分

结果判断

0~101阴性

11~202可疑阴性21~50

4弱阳性

51~806阳性>80

8强阳性0

未试验或不能读数

微量细胞毒试验判定标准

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

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以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 MLC )或称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 )为基本技术的HLA 分型法。

能用本法测定的抗原称为LD 抗原(lymphocyte defined antigen ),包括HLA-D 、-DP

MLC

单向MLC

双向MLC

关键词

关键词关键词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已知HLA

型别的细胞

丝裂霉素或X 线照射失去增殖能力

(刺激细胞)

受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具有增殖能力

(反应细胞)

混合培养

(反应细胞)

增殖

3H-TdR 掺入法

增殖

强度

判断受检细胞HLA 型别

免疫分析方法20070321

免疫学反应原理 单扩散 琼脂糖凝胶平板→打孔→点加样本→孵育(过夜) →观察沉淀线 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应用:检测抗原抗体。如免疫球蛋白测定 双扩散 琼脂糖凝胶平板→打孔(两两对应)→点加样本及对应抗原或抗体→孵育(过夜) →观察沉淀线 一般用于定性,也可观察抗原抗体有无交叉反应。如抗原抗体的鉴定 免疫沉淀 在试管中加入抗原及抗体,混匀后孵育,观察沉淀的出现 环状沉淀:毛细管内进行。如链球菌的血清学分型 对流电泳 操作类似于双扩散。但在两侧施加电场,以加快免疫反应的速度。 适用于抗原抗体检测。如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 火箭电泳 类似于单扩散,但外加了电场,孔内所加抗原向一特定方向迁移,且迁移沉淀线的长度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故可以定量。如甲胎蛋白的检测。 血球凝集试验 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动物红血球(羊、牛、兔等)上(致敏),当致敏的红血球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相遇时,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也可制备反向血凝或血凝抑制试验。 血球在致敏前需要进行处理(鞣化),使之不易破坏,也更容易致敏。 如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成本低廉,检测灵敏度也高。 乳胶凝集 原理同血球凝集试验,但致敏的是乳胶颗粒,且试剂更易保存。如细菌抗原的快速检测试剂。 补体结合试验 在抗原抗体反应的体系中加入新鲜制备的补体(豚鼠)以及指示系统(红细胞),当有相应的抗原抗体存在并发生反应时,激活补体,红细胞溶解。若加入与人体的被测抗体相竞争的抗体时,被测抗体消耗掉大量抗原,而无能与指示系统中的抗体反应的抗原剩余,补体不被激活,红血球不被溶解:补体结合抑制试验。 如抗链O检测 金标记试验 以胶体金致敏抗原,当遇相应抗体时,与之结合并吸附在支持介质上,浓集后形成可见的红色。一般用于快速试验,卡片式的反应体系方便易用。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 也有用胶体硒的。如表面抗原、抗HIV等 免疫斑点试验 原理与金标记法类似,但标记的是酶,在抗原抗体结合后,标记在上面的酶可催化随后加入的显色系统,以出现黑色斑点为阳性。 免疫印迹 先将微生物抗原电泳分离,再通过免疫转印技术将琼脂上的抗原转染到硝酸纤维膜上并固定(可裁成小条供多个检测用)。测定时加入人血清,血中抗体与膜上的抗原结合,再加入标记的抗体或生物素系统,最后是显色。与相应特异抗原结合的位置上的显色即代表了有对应该相应抗原的抗体。特异性较高。 如:抗HIV检测 免疫比浊 原理是在一定的反应体系中,抗原抗体的反应速度与其浓度相关。测定体系中抗原抗体反应所引起的浊度变化速率即可间接测定体系中抗原或抗体的浓度。一般用于全自动的免疫分析仪。如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放射免疫 一般为竞争法:以放射性元素标记抗原,与待测抗原共同竞争与同时加入的抗体的结合,待测抗原越多,与抗体结合的标记抗原越少,存留的放射性就越低。 抗原的标记:琥珀酸酐法、O-(羧甲基)羟胺法 放射性元素的选择:碘125、碘131、氢3等。检测放射性:γ计数仪 酶免试验

常用细胞免疫检测方法及其用途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常用有哪几种方法 一、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体外检测方法 皮肤试验和接触性过敏的诱发是检测迟发型过敏反应(DTH)的两种常用方法。皮肤试验中诱发对曾经使病人致敏的抗原的再次应答,而接触性过敏是测试受者对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发生致敏的能力。 1.皮肤试验用皮肤试验诊断DTH,常用的抗原有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腮腺炎病毒、念珠菌素等,在人类试验时在前臂皮内注射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后,测量红肿硬结的大小,硬结直径大于10mm即被看作为阳性。表明受试者对该病原菌有了一定的细胞免疫能力,若皮试无反应,可用更高浓度的抗原重复试验,若仍无反应即为阴性,需排除皮试技术误差,也可能受试者从未接触过此抗原,也可能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或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或由于严重感染(麻疹、慢性播散性结核)造成的无反应性。 2.接触性过敏常应用低分子量化合物如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接触性过敏。化合物与皮肤蛋白质结合而导致DTH反应。在动物试验时,初次皮肤上涂抹DNCB后间隔7~10天再激发刺激,则皮肤出现即为阳性。此试验人类已不使用。 二、细胞免疫的体外检测方法 体外检测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最易采集的是血标本,首先需分离或纯化淋巴细胞,一般使用萄聚糖-泛影葡胺配成比重为1.077的淋巴细胞分层液,当将血液重叠于淋巴细胞分层液之上离心时,由于红细胞(1.092)、多形核白细胞(1.090)、淋巴细胞(1.070)的比重不同而相互分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血浆和分层液交界处形成一薄层。仔细分出这一薄层的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占80%,单核细胞占20%,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80%,B细胞占4%~10%,其作为非DT、非B细胞。 1.T细胞计数

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应化1001 王旸慧 随着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无论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还是环境中 痕量元素的检测,或者生物体内功能因子的分析,都迫切需要一种灵敏度高、快速准确、性能稳定的痕量分析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简称为TRFIA)是20世纪80 年代中 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荧光标记技术。这种方法应用某些特殊的稀土金属,能够区分背景光的散射所引起的干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与传统的酶免疫法(EIA)、发射免疫分析法(RIA)相比,它具有很多优点:灵敏度高达10-19;稳定性好,克服了酶和放射性荧光物质的不稳定性; 动态范围宽;试剂货架期长;无放射性危害等,时间分辨荧光分析目前被公 认为是灵敏度最高的分析方法之一。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原理及优势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是在荧光分析(FIA)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特殊的荧光分析法。它利用了具有独特荧光特性的镧系元素及 其螯合物为示踪物,标记抗体、抗原、激素、多肽、蛋白质、核酸探针及 生物细胞,以代替传统的荧光物质、酶、同位素、化学发光物质。用时间 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仪测定反应产物中的荧光强度,根据产物荧光强度 和相对荧光强度的比值,准确地测定反应体系中被分析物的浓度。TRFIA 所 使用的荧光标记物是镧系稀土金属,由于镧系稀土金属离子螯合物有很长 的荧光寿命(微秒级),有别于传统荧光的短荧光寿命,使其能通过时间分 辨方式区别于背景荧光(钠秒级),正是由于荧光衰变时间长,可以延缓 测量时间,待测样品中短寿命的本底荧光衰变后再测稀土离子的特异荧光,因此可完全消除本底荧光的干扰。镧系稀土金属离子螯合物荧光很宽的Stokes 位移使其容易通过波长分辨方式进一步区别于背景荧光,提高方法 学的稳定性。镧系稀土金属离子螯合物狭窄的荧光发射峰使其荧光检测具 有很高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了信号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此外,由于检 测时加入了荧光增强液,它可使原来荧光增强100万倍,以上各种因素使TRFIA 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二、TRFIA 的反应模式 目前在实践中应用的主要有固相双位点夹心法和竞争法。夹心法多用 于蛋白质类大分子化合物的测定,竞争法多用于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反 应模式流程如下: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题库1-2-10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题库1-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是() A.血型相配 B.免疫耐受诱导 C.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D.选择MHC配型相配的供者 E.以上均对 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就是A、B、C、D四项。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受者与供者在血型配型后进行器官移植,以后出现排斥反应,可能的原因是() A.移植物没有充分血液供应 B.受者产生封闭性抗体 C.供者患有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D.HLA不匹配 E.以上均错 HLA不匹配是血型配型后进行器官移植还出现移植排斥反应的最可能的原因。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移植"增强"效应是指() A.高效价抗移植物抗体加速排斥反应 B.高效价抗移植物抗体抑制排斥反应 C.淋巴细胞在移植部位聚集加速排斥反应的形成 D.注射免疫增强性药物控制排斥反应 E.注射变应原 高效价抗移植物抗体抑制排斥反应则为移植"增强效应"。出处:天津11选5 https://www.doczj.com/doc/909196744.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最常发生于() A.肾移植 B.骨髓移植 C.脾移植 D.胸腺移植 E.免疫缺陷的新生儿接受输血 在骨髓移植时,由于移植的骨髓也含有丰富的免疫细胞,且受体处于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因而对供者骨髓表现免疫无能,使供者骨髓中的免疫细胞不仅得以生长,而且以受者为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引起攻击受者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在移植配型时,HLA各位点中抗原相配程度最为重要是的() A.HLA-D和HLA-DR B.HLA-B和HIA-DR C.HLA-A和HLA-DO D.HLA-C和HLA-DR E.HLA-A和HLA-DR HLA-D和HLA-DR与移植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应匹配。

移植免疫考试题

第三十四章移植免疫学及检验 Chapter 34 Transplantation Immunity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移植免疫的有关概念、预防及减轻移植排斥反应的措施;熟悉: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类型;了解: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 二、教学内容 1。按供者和受者间关系分类,按移植物来源的移植分类。 2。移植排斥反应:移植抗原,排斥反应的类型。 3。预防排斥反应的免疫措施:移植物预处理,组织配型,交叉配型,免疫抑制,免疫耐受。 4.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供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监测,非供者特异性免疫学指标的监测。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和供受者间高度相关的指标是 A.年龄差距血型配合程度 C.血缘关系; D.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合程度 E.组织特异性抗原配合程度 2.在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哪种排斥最严重 A.急性排斥 B.超急排斥 C.亚急性排斥 D.慢性排斥 E.以上均不是 3.超急排斥主要的排斥因素 A.移植物供血不足 B.中性粒细胞浸润 C.ABO血型抗体 D.T DTH细胞 E.抗体增强 4.临床PRA值高的肾移植易产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作为可否移植界线的PRA值为 % % %~40% % % 5.在临床开展最多、效果最好的器官移植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脾脏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6.临床对组织配型要求最为严格的器官移植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骨髓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7.临床上进行的器官移植主要是 A. 细胞移植 B. 自体移植 C. 同种同基因移植 D. 异种移植 E. 同种异基因移植 8.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主要见于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骨髓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9.通过激活补体参与移植排斥的主要抗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免疫检测

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出现的免疫检测技术的新方法,简要介绍了它们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并做出相应的比较。并论述了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的主要领域。免疫检测技术是基于抗体抗原反应的原理对待测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等优点,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在生物分析检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免疫检测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免疫传感器;脂质体;MIA;应用 美国物理学家Yallow和Berson于1959年利用放射免疫检测法(Radioimmunoassay,RIA)检测血清中的胰岛素,从而将免疫检测方法引入化学分析界。从此,免疫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检测。 免疫检测技术是以一种抗体或多种抗体作为分析试剂,对待测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检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抗原和抗体之间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是免疫检测技术的关键。目前应用最广的免疫检测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Iuorescenceassay,IFA),免疫凝集试验(im—muneagglutination,IA)和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e,IP)等,它们在生物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样品检测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对快速、简单的原位检测的需求,促进了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technique)、流动注射免疫检测(flow injectionim— munoassay)、脂质体免疫检测(1iposomeimmunoas—say)、免疫传感器(immunosensor),以及多组分免疫检测(multicomponentimmunoassay)等新免疫检测技术。 1 新型免疫检测技术简介 1.1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是最近1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交叉技术,是模拟抗体抗原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异选择性识别位点性质的技术。它利用化学手段合成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imprintingpolymer,MIP)。MIP能够特异性吸附作为印迹分子的待测物,在免疫分析中可以取代生物抗体。与生物抗体比较,MIP具有稳定性好、制备周期短、费用低、易于保存和可以在复杂 环境中应用等优势。该技术是传统意义的蛋白质类抗原抗体免疫检测技术的延伸。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在国外得到较高重视,特别是在生物药物检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第一次合成恩氟沙星的MIP,显示出与结构相似物环丙沙星的高度交叉反应性,能选择性识别混合抗生素中的喹诺酮类,并应用于清除复杂样品中的喹诺酮类的吸附剂;应用合成的吲哚美辛MIP作为识别物质,以及可溶性锰(1V)一甲醛一吲哚美辛的检测体系,建立了新的吲哚美辛检测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方法,检测极限为4×10一g/mL。分子印迹技术尚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水溶液或极性溶剂中进行分子印迹和识别仍是一大难题。该技术目前处于研究阶段,主要是以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为检测对象。小分子化合物属于半抗原,制备相应的免疫检测用抗体,需要与大分子蛋白质连接,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则免除了这方面的考虑。 1.2流动注射免疫检测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FIIA)是将流动注射分析与免疫分析结合的一种新的免疫检测技术。目前已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及农药残留检测等生物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流动注射免疫分析一般采用异相免疫反应模式,使用固相载体固定抗原或者抗体,从而使游离部分从免疫反应结合物中分离。关于流动注射免疫分析的研究较多。钱昌顺L1检

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及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40例健康自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比浊法检查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对比各型免疫球蛋白量与正常组差异。结果:检测出IgG型24例,IgA型10例,IgM型6例,同种类型中相应指标显著升高,其它降低,与对照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IgGΚ、IgGλ、IgAΚ、IgAλ、IgMΚ、IgMλ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人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和轻链的检测结果对于临床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显著意义,特别是Κ、λ轻链值明显异常时,提示高度怀疑为多发性骨髓瘤。 标签:免疫球蛋白;轻链;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殖所致的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起病多缓慢且隐袭,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骨痛、骨骼肿块、高钙血症等,预后较差,典型检查尿液和血液检查中发现M 蛋白[1]。其诊断和临床分型、分期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来判定,而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主要检查指标,血清清蛋白减少或正常,A/G比例常倒置。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轻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肿瘤科收治的骨髓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2011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制定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标准,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4.6±6.2)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3.9±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轻链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Array360自动免疫比浊仪进行检测,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检验医师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所有检测试剂均为原装试剂。该仪器主要通过速率散射法对有关项目的免疫浊度进行检测,即使在抗体过量的情况下,通过光束时悬浮颗粒所产生的散射光速率的变化强弱和抗体浓度成正比,电脑将速率峰值转换为抗原浓度,通过相关检测得出IgG、IgA、IgM及Κ、λ轻链值。 1.3 统计学方法

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 1,熟悉免疫分析法的基础知识 ,了解放射免疫分析法,酶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 第一:概述 基本原理 基本条件 方法分类 免疫分析法(Immunoassay,IA):是指以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1959年,由美国Yallow和Berson等人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高灵敏性和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结合起来,首先测定了糖尿病人血浆中的胰岛素含量,从而创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adioimmunoassay,RIA). 酶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时间分辩免疫分析方法等. 一,基本原理 (一)竞争抑制原理 实质都是抗原一抗体竞争结合反应 Ag*:标记抗原 Ag:未标记抗原 Ab:特异抗体 Ag*-Ab:标记抗原-抗体结合物, Ag-Ab代表未标记抗原一抗体结物 K:平衡常数(K=K1/K2). 抗原-抗体反应须满足以下条件: Ag*与Ag(待测物)必须是相同的生物活性物质; 所加入Ag*和Ab的量应是固定的; Ag*与Ag的量之和应大于Ab的结合位点; Ag*,Ag及Ab须处在同一反应体系中. 这种竞争抑制的数量关系成为免疫分析的定量基础 (二)竞争抑制曲线(剂量反应曲线) 用待测物的标准品配置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再加入一定量的标记抗原和抗体,待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定系列标准溶液的Ag*-Ab的结合率. B代表结合的标记抗原; F代表游离的标记抗原; T代表总的标记抗原. B/F-[Ag] B/(B+F)×100%-[Ag] (三)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一种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抗原决定簇(Cluster)的数量,性质及立体构型. 抗体的特异性则取决于抗原结合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IgFab)与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合能力.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结构相近似的其它药物或化合物与抗体的结合. 2.可逆性

移植免疫考试题

移植免疫考试题

————————————————————————————————作者:————————————————————————————————日期:

第三十四章移植免疫学及检验 Chapter 34 Transplantation Immunity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移植免疫的有关概念、预防及减轻移植排斥反应的措施;熟悉: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类型;了解: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 二、教学内容 1。按供者和受者间关系分类,按移植物来源的移植分类。 2。移植排斥反应:移植抗原,排斥反应的类型。 3。预防排斥反应的免疫措施:移植物预处理,组织配型,交叉配型,免疫抑制,免疫耐受。 4.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供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监测,非供者特异性免疫学指标的监测。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和供受者间高度相关的指标是 A.年龄差距 B.ABO血型配合程度 C.血缘关系; D.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合程度 E.组织特异性抗原配合程度 2.在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哪种排斥最严重? A.急性排斥 B.超急排斥 C.亚急性排斥 D.慢性排斥 E.以上均不是 3.超急排斥主要的排斥因素 A.移植物供血不足 B.中性粒细胞浸润 C.ABO血型抗体 D.T DTH细胞 E.抗体增强 4.临床PRA值高的肾移植易产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作为可否移植界线的PRA值为 A.10% B.20% C.30%~40% D.50% E.80% 5.在临床开展最多、效果最好的器官移植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脾脏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6.临床对组织配型要求最为严格的器官移植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骨髓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7.临床上进行的器官移植主要是 A. 细胞移植 B. 自体移植 C. 同种同基因移植 D. 异种移植 E. 同种异基因移植 8.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主要见于 A.心脏移植 B. 肝脏移植 C. 骨髓移植 D.肺移植 E.肾脏移植 9.通过激活补体参与移植排斥的主要抗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0.移植排斥反应主要介导的细胞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NK细胞 E.粒细胞 11.异种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是 A.超急性排斥反应 B.细菌感染 C.病毒感染 D.Ⅰ型超敏反应 E.迟发性异种移植排斥反应 12.肾移植组织配型中,HLA- 位点的相容性对移植后果影响最大。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技术-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精选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技术-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1、HVGR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A.超急性排斥反应 B.急性排斥反应 C.慢性排斥反应 D.A和B都是 E.以上都不是 2、增加免疫抑制剂用量可使哪种排斥得到缓解() A.急性排斥反应 B.亚急性排斥反应 C.超急性排斥反应 D.慢性排斥反应 E.迟发排斥反应 3、关于TD抗原和TI抗原引起的免疫耐受,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TI抗原高剂量才能诱导B细胞耐受 B.TD抗原低剂量与高剂量均可诱导耐受 C.TD抗原低剂量仅能诱导T细胞耐受 D.TI抗原低剂量也能诱导T细胞耐受 E.TI抗原低剂量不能诱导T细胞耐受

4、在组织器官移植时,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强烈而迅速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为() A.组织相容性抗原 B.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C.白细胞抗原 D.移植抗原 E.H-2系统 5、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物与受者血管接通的() A.数分钟到数小时 B.6~10d C.数周 D.数月 E.数年 6、人类中起主要作用,针对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是() A.组织相容性抗原 B.移植抗原 C.白细胞抗原 D.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E.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7、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 A.CD1 B.CD2 C.CD19 D.CD20 E.CD34 8、环孢素A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是抑制() A.造血干细胞 B.K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E.NK细胞 9、骨髓移植的主要作用是() A.抑制实体肿瘤生长 B.治疗自身免疫病 C.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 D.治疗病毒感染 E.治疗排斥反应

10、下列属于化学性免疫抑制药的是() A.左旋咪唑 B.转移因子 C.卡介苗 D.西咪替丁 E.硫唑嘌呤 11、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的目的主要是检测() A.受者血清中有无抗供者淋巴细胞的抗体 B.供者血清中有无抗受者淋巴细胞的抗体 C.受者淋巴细胞HLA-DR抗原 D.供者淋巴细胞HLA-DR抗原 E.受者和供者淋巴细胞亚群 12、在移植配型时,HLA各位点中抗原相配程度最为重要的是() A.HLA-D和HLA-DR B.HLA-B和HLA-DR C.HLA-A和HLA-DQ D.HLA-C和HLA-DR E.HLA-A和HLA-DR 13、一肾移植患者,检测T细胞亚群,NK细胞增加,CD4细胞增加,

免疫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应用免疫学理论设计的一系列测定抗原、抗体、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实验方法。随着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免疫学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新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层出不穷。免疫学方法的应用范围亦在日益扩大,不仅成为多种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也为众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方便。本章将从抗原、抗体、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检测等方面概括介绍试验的基本类型、原理和主要用途,并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杂交、转基因、多聚酶链反应)在免疫学领域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检测抗原抗体的体外方法 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呈现某种反应现象,如凝集或沉淀,藉此可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抗体(或抗原)。试验所采用的抗体常存在于血清中,因此又称之为血清学反应(serological reaction)。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 抗原借助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抗体分子超变区在空间构型上的互补,发生特异性结合。同一抗原分子可具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若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则与抗体反应时可出现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二)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 抗原抗体结合除以空间构型互补外,主要以氢键、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疏水键等分子表面的非共价方式结合,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回复抗原抗体的游离状态。解离后的抗原和抗体仍保持原有的性质。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异性抗体超变区与相应抗原决定簇三维空间构型的互补程度,互补程度越高,分子间距越小,作用力越大,两者结合越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则容易发生解离。 (三)抗原抗体结合的比例性与结合物的可见性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能否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取决于两者的比例。若比例合适,则可形成大的抗原抗体结合物,出现肉眼可见反应现象;反之,虽能形成结合物,但体积小,肉眼不可见。由于这种分子比例的差异,分别形成了三种区带现象。等价带表示抗原与抗体比例最合适,形成大而多的结合物,此时在反应体系中测不出或有极少游离的抗原或抗体;抗体过剩带(前带)和抗原过剩带(后带)皆表示抗原与抗体的比例不合适,所形成的结合物少且小,其反应体系中存在着游离的抗原或抗体。抗原抗体分子的比例与结合物大小的关系如图18.1所示。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因其表面积大,容易导致后带现象;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与抗体反应时则易出现前带现象。因此在抗原抗体检测中,为能得到肉眼可见的反应,在了解抗原的物理性状之后,对抗原或抗体进行稀释,以调整二者的比例。

蛋白检测抗体的检测及应用

蛋白检测抗体的检测及应用 在免疫应答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两个密切相关、互为调节的生理过程,对这两种免疫反应都有许多检测方法,但迄今为止,在临床检验工作中,以体液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应用最广泛。 现在抗体检测的方法众多,除传统的沉淀反应,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外,标记免疫测定(如酶联免疫测定、放射免疫测定、荧光免疫测定、发光免疫测定等)已成为主要的免疫测定技术,免疫印迹法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一些快速测定法(如快速斑点免疫结合试验)也被广泛使用。 蛋白质测定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蛋白质测定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人体正常值一般是60~80 g/L。 抗体(antibody)是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是免疫学实验的实用工具,例如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及流式检测(Flow Cytometry, FCM)。 Abbkine蛋白检测抗体包括:内参抗体、标签抗体、一抗、二抗,另外还有封闭血清。 蛋白检测抗体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封闭血清 Abbkine封闭血清,液体形式产品(原液),无需溶解,用PBS直接稀释即可使用,低防腐剂含量,对细胞和蛋白的毒性/影响更小。 2.一抗 Abbkine一抗,涵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免疫学、神经科学、细胞骨架、表观遗传、细胞周期等领域,可满足WB、IHC、IF、FC等应用。 MBP标签小鼠单克隆抗体(9Y5),#A02070

(完整版)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免疫分析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的检测方法,即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应用制备好的抗原或抗体作为试剂,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由于免疫的特异性结合,免疫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荧光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其中典型的两种。本文将对这两种免疫分析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免疫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一个专一性的免疫机制,针对一种抗原所生成的免疫淋巴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只能对同一种抗原发挥免疫功能。而对变异或其他抗原毫无作用。 1、抗原 1.1抗原的定义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原性) ,并能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为大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在10kD以上。 1.2抗原的分类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抗原,如细菌、病毒、异种动物血清等。

半抗原:仅具有与相应抗原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的多糖、类脂及一些简单的化学物质,它们本身不具免疫原性,但当与蛋白质大分子结合后形成复合物,便获得了免疫原性, 1.3抗原的性质 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表面的基团,它直接决定免疫学反映的特异性。 抗原通过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藉此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因此,抗原决定簇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抗体 2.1抗体的定义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淋巴细胞合成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2.2抗体的结构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淋巴细胞特别是浆细胞合成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因其具有免疫活性故又称作免疫球蛋白。 人免疫球蛋白有五类,分别为IgG、IgA、IgM、IgD和IgE。 3、抗原抗体的结合 体外抗原抗体反应又称血清学反应

免疫功能评估报告

免疫功能评估 解读 重庆斯德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再生医学与健康技术研究院

2018 年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ison) 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 (Tasuku Honjo) 因为在抑制消极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中发现了新癌症疗法作出的贡献,荣获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詹姆斯·艾利森发现阻断CTLA-4 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T 细胞,激活的 T 细胞会重新攻击癌细胞。 本庶佑首先鉴定PD-1 为活化 T 淋巴细胞上的诱导型基因,这一发现为 PD-1 阻断建立癌症免疫治疗原理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在201 3 年被《 Science 》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2011 年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A.Be utler) 、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 (Jules A.Hoffmann) 和加拿大生 物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Steinman) 三名科学家发现免疫系统 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人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从而分享年 度诺贝尔医学奖。 布鲁斯·博伊特勒和朱尔斯·霍夫曼发现了关键受体蛋白质, 称为Toll 样受体( Toll-like receptors , TLR )。 拉尔夫·斯坦曼在上世纪 70 年代第一个发现 DC(树突状细胞 )。D C 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具有强大的活化T 细胞能力,在获得性免疫启动中发挥重要的“信使”作用,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制 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武器”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 侵的病原体。

〉〉〉安全防御系统 居家地点不同,保护住家安全的方法就不同。有些公寓有看门卫,有些房子建有栅栏,如果你有城堡,就需要配备一条护城河和一支弓箭部队,或者你可以选择其他一些特殊的家庭防御装置,比如安装锁、电子安全系统,养一只狗。 无论你选择的防御方法是什么,输入通行密码也好,用链条拴门也罢,还是要那种看门护院狗,其中的原因都在于你想要一个的安全 系统来保护你家里所有有价值的东西,从相册、立体声音响设备到传 家宝以及孩子们。 你的身体内也有自己的安全体系来抵御入侵者。皮肤和骨骼能在车祸中或是遇到打偏的高尔夫球时保护体内器官,头发保护头皮不受 紫外线侵害,眼睑保护眼球以防伸向眼睛的指头,但是你体内最重要 的安全系统是一个隐形的系统,你无法感觉或是看见它,而它却承担着抵御入侵病原体和帮助你康复的重任,这个系统就是人体的防御系统。 〉〉〉人体防线 人体有三道防线构成的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由皮肤、黏膜、黏膜分泌物、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等构成。 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

移植免疫

第二十三章移植免疫 一、单选题 1.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最重要的抗原是: A.Rh血型抗原 B.mH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HLA抗原 E.超抗原 2.在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下列哪种排斥最严重? A.急性排斥 B.超急排斥 C.亚急性排斥 D.慢性排斥 E.以上均不是 3.一肾脏移植患者,术后一切正常,三个月后出现体温升高。肾移植一侧胀痛,尿量减少,病人可能是: A.迟发排斥反应 B.急性排斥反应 C.慢性排斥反应 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E.严重感染 4.用鼠源性抗CD3单克隆抗体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最主要的并发症是: A.GVHR B.H VGR C.I型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肿瘤 5.超急排斥主要由: A. ABO血型抗体或抗MHC-I类分子抗体引起 B. T h细胞和Tc引起 C. 移植物供血不足引起 D. 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 E. 增强抗体引起 6.肾移植时,HLA配型最为重要的是 A.HLA-DP、HLA-C B.HLA-DR、HLA-A、B C.HLA-DQ、HLA-C

D.HLA-A、B E.HLA-B、C 7.无血缘关系的同种器官移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主要原因是: A.移植物供血不足 B.移植物被细菌污染 C.MHC的不相匹配 D.受者免疫功能紊乱 E.受者体内有自身反应性T细胞 8. GVHR主要见于: A.肾脏移植 B.心脏移植 C.骨髓移植 D.肺脏移植 E.脾脏移植 9.根据移植物来源,哪种肾移植存活率最高? A.同卵双胞胎供体肾 B.亲属供体肾 C.异种供体肾 D.父母亲的肾 E.同种供体肾 10.骨髓移植后,引起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是骨髓中的: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基质细胞 D.造血干细胞 E.巨核干细胞 11 临床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 A.自体移植 B.同种同基因移植 C..同种异基因移植 D.异种移植 E.以上均不是 12.同种异体移植常发生下列哪种反应 A.超急性排斥 B.急性排斥 C.慢性排斥 D.GVHR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本文由:华夏学术传媒网提供https://www.doczj.com/doc/909196744.html, 摘要:本文根据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所使用标记物质的不同,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分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并对各方法经典标记物质及分析方法原理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在医学检验、食品安全及环境科学方面的应用进展情况。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分类;研究进展 化学发光是在常温下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光的发射。其发光机理是:反应体系中的某些物质分子,如反应物、中间体或者荧光物质吸收了反应释放的能量而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中间体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会释放等能级的光子,对光子进行测定而实现定量分析[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是将化学发光与免疫反应相结合的产物,因化学发光具有荧光的特异性,但与荧光产生需要激发光不同,化学发光由化学反应产生光强度,并不需要激发光,从而避免了荧光分析中激发光杂散光的影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包含了免疫化学反应和化学发光反应两个部分。免疫分析系统是将化学发光物质或酶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上,经过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是在免疫反应结束后,加入氧化剂或酶的发光底物,化学发光物质经氧化剂的氧化后,形成一个处于激发态的中间体,会发射光子释放能量以回到稳定的基态,发光强度可以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进行检测。待测物质浓度因为与发光强度成一定的关系而实现检测目的[2]。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类别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可分为3 大类,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体或抗原的一类免疫测定方法。目前常见的标记物主要为鲁米诺类和吖啶酯类化学发光剂。 1. 鲁米诺类标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鲁米诺类物质的发光为氧化反应发光。在碱性溶液中,鲁米诺可被许多氧化剂氧化发光,其中H2O2最为常用。因发光反应速度较慢,需添加某些酶类或无机催化剂。酶类主要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无机类包括O3、卤素及Fe3+、Cu2+、Co2+和它们的配合物。鲁米诺在碱性溶液下可在催化剂作用下,被H2O2等氧化剂氧化成3-氨基邻苯二酸的激发态中间体,当其回到基态时发出光子。鲁米诺的发光光子产率约为0.01,最大发射波长为425 nm。 2. 吖啶酯类标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吖啶酯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ChemiluminescentImmunoassay,CLIA)由于热稳定性不是很好,Klee 等研究合成了更稳定的吖啶酯衍生物。在含有H2O2的碱性条件下,吖啶酯类化合物能生成一个有张力的不稳定的二氧乙烷,此二氧乙烷分解为CO2和电子激发态的N-甲基吖啶酮,当其回到基态时发出一最大波长为430 nm 的光子。吖啶酯类化合物量子产率很高,可达0.05。吖啶酯作为标记物用于免疫分析,发光体系简单、快速,不需要加入催化剂,且标记效率高,本底低。吖啶酯或吖啶磺酰胺类化合物应用于CLIA,通常采用HNO3+H2O2和NaOH 作为发光启动试剂,有些在发光启动试剂中加入Triton X-100,CTAC,Tween-20等表面活性剂以增强发光。(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CLEIA)是以酶标记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复合物上的酶再作用于发光底物,在信号试剂作用下发光,用发光信号测定仪进行发光测定。目前常用的标记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LP),它们有各自的发光底物。HRP 最常用发光底物是鲁米诺及其衍生物。在CLEIA 中,使用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后,利用鲁米诺作为发光底物,在过氧化物酶和起动发光试剂(NaOH和H2O2)作用下鲁米诺发光,酶免疫反应物中酶的浓度决定了化学发光的强

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八章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讲义

第二十八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第一节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第二节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第三节 HLA分型 第四节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第五节排斥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第六节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 移植是指将健康细胞、组织或器官从其原部位移植到自体或异体的一定部位、用以替代或补偿机体所丧失的结构和(或)功能的现代医疗手段。 被移植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称移植物,提供移植物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移植物的个体称为受体或宿主。 第一节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不同个体间进行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时发生排斥反应的主要成分,这种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或移植抗原。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在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时,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最强烈的同种抗原当属HLA。 在三类HLA分子中,Ⅰ、Ⅱ类分子是触发移植排斥反应的首要抗原,尤其是HLA-DR位点的抗原分子,其次为HLA-A、HLA-B、HLA-DQ和HLA-DP,HLA-C与移植排斥反应无明显关系。 在移植过程中,受体的免疫细胞对移植物表面HLA的识别存在着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识别,是指受体T细胞对移植物表面完整的同种异型HLA分子的识别,无须对其加工、处理和提呈;通过直接识别,活化以CD8+CTL为主的T细胞,参与强烈的急性排斥反应。 间接识别,即受体T细胞对APC所加工、处理的移植物HLA抗原肽的识别;间接识别则以CD4+Th为主,在慢性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其他组织相容性抗原 (一)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尽管mHA并非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但在某些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骨髓移植。 (二)ABO血型抗原系统 ABO血型抗原具有极为广泛的组织分布,几乎所有人体组织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均含有此类抗原。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应力求供、受体间ABO血型的一致。 (三)组织特异性抗原 组织特异性抗原,是一类特异性地表达于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系统。 第二节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移植排斥反应是针对移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或受者机体损害的过程。 根据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免疫损伤机制和组织病理改变等,排斥反应可分为超急性、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

(整理)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IgG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G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签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2)IgG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正常参考值:7.0-16.6g/L. 免疫球蛋白IgA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0.7-3.5g/L. 免疫球蛋白IgM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在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