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冷与空调技术课程标准

制冷与空调技术课程标准

制冷与空调技术课程标准
制冷与空调技术课程标准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的性质

地基与基础工程是土建工程中重要的一个分部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

本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地基与基础工程中有关概念及理论,熟悉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能组织实施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从而形成本专业的核心能力。

2、课程任务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做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传统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工作情境:确定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计算地基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量、确定地基承载力、计算土压力与稳定、勘察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设计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基坑与地下连续墙工程、处理软弱地基。这些项目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在课程实施中,打破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任务为项目载体,每个载体选取一典型工程项目作为背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要内容;

掌握土方工程施工;

掌握基坑施工;

掌握浅基础构造与施工;

掌握桩基础工程施工;

熟悉初步地基处理技术。

2、能力目标

能够具备针对具体工程查阅相应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的能力;

能够具备土体挖方、填方的基本计算能力;

能够具备常见支护形式基坑工程施工原理及工艺流程的能力;

能够具备常见浅基础施工技术的能力;

能够具备一般桩基础工程施工的能力;

能够具备初步地基处理技术的能力。

3、职业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方法和基本流程的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方法的基本流程的素养;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1、教材选用(编写)

本课程优先选用高职高专优秀教材,教材要求适合课程教学的项目内容及项目式教学方式。教材要强调实践操作的内容,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教材内容应突出体现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工作内容及岗位要求,同时也要满足技能证书考试的需要,还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纳入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每一项目均以一典型实际项目为背景,创设工作情境,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辅助资源,深入施工现场等,贴近生产。

3、教学评价

(1)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性质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50%分数(其中包括20%的形成性训练、作业等;

实验实训部分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分数。

(2)考核内容

具体考核内容以教学大纲中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实训技能的评定、学习表现评定、职业素养评定等方面的综合测评。

(3)实施办法

1)形成性训练、作业实施:任务单及作业内容的测评;

2)课内形成性大作业实施:按照知识点、实训效果、职业素养等综合测评;

3)期末考试的实施:闭卷考核。

(4)成绩评定

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为满足教学的需要,要编写及持续的更新实训教材及指导书,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行业现有规范规程。积极开发多媒体资源以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满足校内实训有限的不足。

《移动电子商务》课程标准

《移动电子商务》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移动电子商务 适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 教学模式:“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 计划学时:3 6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髙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移动电子商务的各种基本问题,如移动电子商务概念,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及其应用模式,移动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等。 本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突出3G时代的到来给电子商务带来的新的变化和契机,让学生能与时俱进的将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运用到務动商务活动中,重在探讨和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该课程应以电子商务基础、计算机及应用、网络基础、电子支付等课程为基础进行学习,同时为今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为企业提供好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起到很好的实践应用作用。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由于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新的发展领域,针对移动电子商务知识更新快、新业务不断涌现等特点和学生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学习而设计。旨在通过提髙学生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熟悉移动电子商务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2.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移动电子商务本身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描述移动电子商务的产生以及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介绍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工作流程和模式,以及需要依托那些相关技术和网络平台,最后了解移动电子商务目前的法律环境和企业遇到的相关问题,用并种成功的案例来串联所学的主要内容,在考核时,以学生为主来为相关行业或企业提供自己的移动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移动电子商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具体包括: (1)移动营销能力 (2)移动信息服务能力 (3)移动增值业务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移动电子商务安全关立 (5)移动电子支付、移动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6)客户服务和商务接待 (7)移动电子商务的管理 2.知识目标 (1)了解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

移动通信技术参考答案

移动通信技术参考答案 第一章 思考题与练习题 1-1 什么是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那些特点? 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或至少一方,能够在移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移动通信的特点是通信双方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可靠、安全的通信。频率 1-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目前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答: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目前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公用汽车电话、第一代通信技术(1G)、第二代通信技术(2G)、第三代通信技术(3G)。特点分别为,公用汽车电话的特点是应用范围小、频率较低、语音质量较差、自动化程度低。第一代通信技术(1G)的特点是该系统采用模拟技术及频分多址技术、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小抗干扰能力差、保密性差:制式不统一、互不兼容、难与ISDN兼容、业务种类单一、移动终端复杂、费用较贵。第二代通信技术(2G),采用数字调制技术和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技术(CDMA)等技术、多种制式并存、通信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全球漫游、系统带宽有限、数据业务单一、无法实现高速率业务。第三代通信技术(3G)的特点是能提供多种多媒体业务、能适应多种环境、能实现全球漫游、有足够的系统容量等。 1-3 试述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答:未来移动通信将呈多网络日趋融合、多种接入技术综合应用、新业务不断推出的发展趋势。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是功能一体化的通信服务、方便快捷的移动接入、形式多样的终端设备、自治管理的网络结构。 1-4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如何?试述各部分的作用。 答: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无线收发信机、交换控制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无线收发信机的作用是负责管理网络资源,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用户之间的连接,传输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交换控制设备的作用是实现用户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移动台的作用是实现移动通信的终端设备。 1-5 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有那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有: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无线寻呼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是越区交换、自动和人工漫游、计费及业务统计功能。无线寻呼系统的特点是即可公用也可专用。无绳电话系统的特点是携带使用方便。 1-6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有那些? 答: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有移动台、基站、调度台以及控制中心组成。 1-7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及相互间的区别有那些? 答: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有单工制、半双工制、双工制。单工制的优点主要有:1、系统组网方便2、由于收发信机的交替工作,所以不会造成收发之间的反馈3、发信机工作时间相对可缩短,耗电小,设备简单,造价便宜。单工制的的缺点是:1、当收发使用同一频率时,临近电台的工作会造成强干扰2、操作不方便,双方需要轮流通信,会造成通话人为的断断续续3、同频基站间的干扰较大。半双工制的优点主要有:1、设备简单、省电、成本低、维护方便,临近电台干扰小2、收发采用异频,收发频率各占一段,有利于频率协调和配置3、有利于移动台的紧急呼叫。半双工制的缺点是移动台需按键讲话,松键收话。使用不方便,讲话时不能收话,故有丢失信息的可能。双工制的优点有:1、频谱灵活性高2、

制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名称 制冷与空调技术 专业代码:550204 (二)招生对象 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三)标准学制 全日制三年 (四)教育类型和学历层次 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牢固掌握必需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制冷设备和空调工程安装、调试与维护管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家用空调器与电冰箱的安装、调试与维修;食品、化工、制药、纺织等工业中制冷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管理工作;超市、医院、机场、车站及智能化楼宇空调装置的安装、调试、维护及运行管理工作;制冷与空调设备制造单位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 (二)人才规格 1、职业知识 ①学习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 ②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必须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如: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热工基础、流体力学、热工测量与仪表、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等基本知识; ③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如:专业英语、制冷原理、空气调节技术、制冷与空调设备、制冷与空调装置的自动控制、小型制冷空调装置、制冷与空调装置的施工与管理、冷库设计等知识。 2、职业能力

①达到大学英语(3-4级)水平,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一般技术资料; ②能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在制冷、空调、供热、通风等领域的应用; ③具有对制冷空调系统及设备进行维修、运行管理、参数分析和工况调整的能力; ④具有参与制冷空调工程设计、材料设备选用与工程预决算的能力; ⑤具有使用、管理、维护智能化仪表和电气设备的能力; ⑥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⑦掌握电工、焊工、钳工等操作技能。 3、职业素质 ①具有提高自身素质和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 ②具有适应岗位工作的身体能力。 ③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 ④具有人员间协调和管理的能力。 三、就业岗位 1)制冷与空调设备制造单位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 2)空调装置的安装、调试、维护修理及运行管理工作; 3)制冷与空调工程设计与施工。 四、职业能力分析 (一)基础能力 (二)岗位能力

王芬《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定位与任务 1.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当前社会对移动通信市场4G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并且十分急迫,开设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培养4G 技术人才是未来一段时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本门课程侧重于现在发展迅速的移动通信领域的4G技术、设备和开通等方面的知识,更贴近企业,更符合岗位需求,能够做到“理论够用、突出岗位技能、重视实践操作”,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2.课程任务 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在识记、领会、分析应用三个能力层次上,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应能识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涵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与非;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掌握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OFDM基本原理、MIMO基本原理、协议及移动性管理等内容,能表述相关知识点,分析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4G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理解学会LTE基站的相关设备,分析有关的技术过程和方法,分析有关的系统模型与结构,并能应用有关原理与技术完成LTE基站的开通与维护。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了解LTE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前景; (2)理解和掌握LTE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技术、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3)知晓LTE基站设备、LTE基站开通与维护的方法; (4)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行业的兴趣,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移动通信行业的系统工作原理与技能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 (1)具备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协调的能力;(2)具备数据分析与处理、自主学习新技术、总结工作结果、开拓创新的能力;(3)具备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勤奋努力,有应变和经受挫折的能力; (4)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品质,遵守职业道德与法规;(5)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6)有较好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 四、课程建设与教法设计 1.课程建设思路 该课程系统地讲解了LTE移动通信技术、LTE基站设备和开通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共有六个模块,系统地论述了LTE基本概念、OFDM基本原理、LTE协议及移动性管理、MIMO基本原理、LTE基站设备、LTE基站开通与维护,每个模块均有相应的习题,并且还安排了LTE基站开通的实训部分。该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高专改革方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根据岗位任务需要合理划分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在全面认识LTE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对LTE移动通信网络的初步分析与系统建设能力,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LTE移动通信行业的工作原理与技能打下基础。 2.教法整体设计 本课程采用课堂实践和课外研究两种形式,其中课堂实践包括教学讲授、课堂讨论、小组互查等形式,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学术语言表达的严密性;课外研究包括作业练习、教学观摩、行业调研等形式,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践研究性教学,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LTE移动通信技术中的一些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表格可根据课程内容加行)

通信电工课程标准-李新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 (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 课程名称:通信电工 适用专业:移动通行技术 课程代码: 学时:64 学分:4 编制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编制人:李新 审核人: 编制时间:2012年7月1日

通信电工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通信电工》是高职高专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后续的高频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本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用原则,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电工基础技术等移动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移动通信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抗干扰措施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之抗干扰措施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除了大量的环境噪声和干扰以外,还有大量的电台产生的干扰,如邻道干扰、公道干扰和互调干扰,更重要的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标准(WCDMA、CDMA2000等)都采用了码分多址方式,CDMA码分多址系统是一个干扰受限制系统,在信息的传输中,存在着多址干扰,多径干扰和远近效应。那么为了保证网络的畅通运行,我们也采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相关抗干扰技术进行处理。这些技术包括:空分多址(SDMA)智能天线技术,用于抗多径干扰的RAKE接收技术,抗多址干扰的联合检测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特定系统中的性能进行了仿真。 首先介绍一下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利用多个天线阵元的组合进行信号处理,自动调整发射和接收方向图,以针对不同的信号环境达到最优性能。智能天线是一种空分多址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空域滤波和波达方向(DOA)估计。空域滤波(也称波束赋形)的主要思想是利用信号、干扰和噪声在空间的分布,运用线性滤波技术尽可能地抑制干扰和噪声,以获得尽可能好的信号估计。 智能天线通过自适应算法控制加权,自动调整天线的方向图,使它在干扰方向形成零陷,将干扰信号抵消,而在有用信号方向形成主波束,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加权系数的自动调整就是波束的形成过程。智能天线波束成型大大降低了多用户干扰,同时也减少了小区间干扰。 比起只能智能天线技术抗多径干扰的RAKE接受技术又有哪些技术有点呢?智能天线抑制干扰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受天线阵元个数的限制,且当感兴趣信号存在多个非相关多径时,阵列只保留其中的一路信号,而把零陷对准其它信号,这样,阵列能够减小由非相关多径带来的干扰,但未能发挥路径分集的优势,因而是次最优的。为此,联合时域和空域处理的接收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 当信道存在多径时延扩展,且时延大于一个码片周期时,这些多径信号既是多径干扰,又是一些有价值的分集源,由此产生了2D-RAKE接收机。目前2D-RAKE接收机讨论最多的是应用在WCDMA上行链路。 空时RAKE接收机首先对存在角度扩展的多个路径分量进行波束成型,以降低DOA可分辨的其它用户信号产生的多址干扰或期望信号的非相关多径分量,然后将经过空间滤波后的信号送入RAKE合并器,以充分利用延迟可分辨的期望信号的多个路径的能量。空间波束形成旨在衰减干扰信号,而时间多径合并旨在利用有用信号。 与时域和空域一维干扰抑制不同的是,空时二维干扰抑制不再使用强迫置零条件,而是考虑噪声的存在,使用优化准则。空时处理有名的优化准则有两个,一个是空时最小均方误差准则,另外一个是空时最大似然准则 我们介绍的第三种抗干扰技术是联合检测技术 传统的接收技术是针对某一用户进行信号检测而把其他用户作为噪声加以处理,在用户数增多时,导致了信噪比恶化,系统性能和容量都不如人意。联合检测技术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信号及其多径的先验信息(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时已知的:如确知的用户信道码,各用户的信道估计),把用户信号的分离当作一个统一的相互关联的联合检测过程来完成,从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上行链路频谱资源,显著地提高系统容量,并削弱了“远近效应”的影响。 每一样技术都有其优缺点,那么我们是否能将其结合,使技术更优化,让其在抗干扰方面体现的效果更为明显呢? 那就是智能天线与联合检测的结合(SA+JD), 其主要用于TD-SCDMA系统中,TD-SCDMA系统结合使用了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技术:1)智能天线消除小区间干扰,联合检测消除小区内干扰,两者配合使用;2)智能天线缓解了联合检测过程中信道估计的不准确对系统性能恶化的影响;3)当用户增多时,联合检测的计算量非常大,智能天线的使用减少了潜在的多用户; 4)智能天线的阵元数有限,对于M个阵元的智能天线只能抑制M-1个干扰源,而且所形成的副瓣对其它用户而言仍然是干扰,只能结合联合检测来减少这些干扰;5)在用户高速移动下,TDD模式上下行采用同样空间参数使得波束成型有偏差;用户在同一方向时,智能天线不能起到作用;还

制冷与空调作业实操考核标准

制冷与空调作业实操考核 标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制冷与空调作业实操考试标准 说明: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操作作业、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修理作业实操考核各含22道题,分值40分为否决题,分值30分的为非否决题。每人抽取3道题,其中抽取1道40分的题目,抽取2道30分的题目。 一. 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操作作业实际操作考核试题(22) 项目一万用表、钳型电流表、绝缘电阻表的正确操作 1.准备工作 场地准备:不少于5个工位操作空间,要有操作平台,操作空间不少于10平方米。 工具准备:万用表、钳型电流表、绝缘电流表若干等。 个人安全防护用品。 2.操作步骤 正确选用测量挡位(电压、电流、电阻、电容测量)和量程;测量前两只表笔碰头表针摆动并回零;测量电容前应先将电容放电。 被侧导线不得与钳型电流表表钳有接触。 绝缘电阻表也叫兆欧表,是用来测量绝缘电阻的专用仪表。使用时将两侧两头一头卡接在电机接线柱上,另一头接外壳,摇90~150转。 验收内容: (1)万用表的正确使用(电压、电流、电阻、电容测量)。

(2)钳型电流表正确使用。 (3)绝缘电阻表的正确使用(500伏)。 3.安全技术要求 使用万用表前要正确选档,测直流时要判明极性,不可测试时换挡,测量时人体不得接触被测端及万用表上裸露的带电部分。 使用钳形电流表时不可测量裸导线上的电流,测量时要与附近带电体保持距离,使用后将挡位置于电流最高档。 使用绝缘电阻表前要将表放平稳,电缆放电,接地以保证安全。 4.考核评分标准 考核时间:10min,具体可根据实际考核情况调整。 配分标准:30分,各项目所扣分数总和不得超过该项应得分值。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标准82474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基础设备与通信系统的安全,信号基础设备,轨道电路,车站联锁,区间闭塞,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ATO与ATS系统,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本课程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城市现代建设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而设置的。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信号与通信系统的基本内容,掌握故障安全原理的基本内容了解信号安全技术原则。 2.了解信号机的分类及结构,熟悉信号机设置的原则,了解道岔的种类和转辙机的种类及特点。 3.掌握轨道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轨道电路的主要参数,熟悉轨道电路的分类及特点,熟悉常用轨道电路,掌握计轴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4.掌握联锁的基本概念了解联锁图表编制方法,掌握6502电气集中联锁的基本操作方式,掌握计算机联锁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方式 5.了解列车定位技术的分类,掌握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和移动闭塞的原理,掌握无线移动通信、查询应答器定位,掌握移动闭塞与固定闭塞的区别。 6.掌握ATC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和模式转换条件,了解不同制式ATC 系统的特点,掌握ATP的基本概念和ATP设备的组成及功能,熟悉ATP

的基本工作原理。 7.了解CBTC系统结构,熟悉CBTC系统子系统和组成设备,掌握CBTC系统运行模式,掌握CBTC系统功能。 8.了解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电话子系统构成及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广播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闭路电视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城市轨道交通UPS电源和接地系统。 9. 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沟通知识和技巧。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简介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60205 专业名称制冷与空调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现代化制冷与空调的基本知识,熟悉常用制冷与空调设备及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具备各类制冷空调设备和系统的操作与维护能力,从事各类制冷与空调设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制造、运行与管理、检测与控制、检修与维护、安装调试及销售产品、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制冷与空调设备制造行业及其应用领域,在相关产品设计、生产、质量管理、销售和运行管理、售后服务等岗位群,从事设备制造、技术应用、产品销售、产品安装、产品维修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各类制冷与空调设备和系统的销售能力; 3.掌握各类制冷与空调设备和系统的检修与维护的技能; 4.掌握各类制冷与空调设备和系统安装调试的技能; 5.掌握各类制冷与空调设备和系统运行与管理的技能; 6.掌握制冷与空调设备生产制造、系统设计的技术规范与基本方法; 7.掌握各类制冷与空调设备和系统检测与运行控制的技术。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机械工程基础、热工学与流体力学基础、制冷技术与设备、空气调节技术、家用制冷机维修、制冷装置及自动化、制冷工艺设计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钎焊、冰箱与空调维修、制冷设备拆装、制冷技术应用综合等实训。在制冷与空调设备企业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维修电工制冷维修工中央空调操作员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供热通风与空调施工运行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GSM-R通信系统应用与维护》课程标准

《GSM-R通信系统维护》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铁道通信课程编码:TC1 开设时间:第3学期课时数:84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铁道通信与信息化专业的铁道通信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满足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适应国内外铁路/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的大力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主要学习通信的基本知识,移动通信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分析;GSM-R基本原理及系统性能指标分析;GSM-R业务网络结构及业务应用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GSM-R通信中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熟悉GSM-R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建立通信系统的概念,并了解提高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维护的基本能力。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掌握移动通信技术中的移动通信设备的识别及使用; (2)学会利用移动通信原理对小区进行设计与规划; (3)学会使用移动基站的相关维护设备,掌握移动基站中的关键技术。 2.社会能力目标 本课程尽力培养学生: (1)团队协作、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风貌; (2)灵活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3.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关的实现方法; (2)熟悉移动通信技术的组网技术、GSM-R网络系统、移动基站技术、CDMA网络以及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 (3)了解GSM-R系统中移动基站的运作机制,掌握移动基站的关键技术。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让学生学习了通信系统、信源编译码、信道特性、同步等知识点,具备通信技术基础相关知识应用与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学习铁路移动通信技术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通用通信和专用通信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现行几种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移动通信行业的相关工作。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为学生完成后续《通信综合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使学生掌握国内广泛应用GSM 和IS-95 两种典型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了解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及其LTE关键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根据课程目标和能力要求,分成8个项目,其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级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级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2016级(高中后)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560205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高中后 三、学制与学历 学制:三年,学历:专科 四、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在制冷空调装置维修、运行、管理和制造等领域,能从事制冷和空调系统设计、装置安装、维修、运行管理、销售及服务等工作,具备专业应用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面向制冷行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基本目标:能够进行空调制冷设备的基本操作、维护;能够参与制冷设备的生产管理、设备制造;能够进行空调制冷设备的安装、调试,施工管理;能够进行小型制冷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的选型设计。 发展目标:能够胜任生产管理岗位、能够胜任制冷设备销售工程师岗位。 五、就业面向 初始岗位: 空调制冷设备运行技术人员:操作制冷设备、维护制冷设备; 空调制冷设备制造人员:制冷设备生产管理、设备制造; 施工管理人员:制冷设备安装、调试,施工管理; 制冷空调系统设计人员:小型制冷系统、中央空调系统选型设计; 发展岗位: 生产管理员、制冷设备销售工程师、项目经理。 六、毕业生质量标准 1.能力目标 (1)社会能力 1)具备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 2)具备自我控制、认知、抗挫折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3)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的能力; 4)具备谈判、竞争和创新能力。 (2)方法能力 1)具备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网络、信息收集能力; 2)具备计算数值、决策评价能力; 3)具备自学拓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备审美与设计能力。 (3)职业能力 1)具备制冷与空调装置安装、维护和检测的常用器具的使用能力; 2)具备应用一门外语听说、阅读和撰写基础技术资料的能力; 3)具备制冷空调选型设计应用能力; 4)具备制冷与空调装置的安装、施工、控制、运行、调试和维修的应用能力,具备中级制冷设备维修工所要求的操作技能; 5)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知识目标 1)掌握高等数学、外语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制图、暖通制图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辅助绘图的使用方法; 3)掌握机械基础、常用材料的基本知识; 4)了解电机与电力拖动、单片机原理、空调运行管理、装置施工与工程预算等专业知识; 5)掌握制冷和空调设备的安装、维修和检测等专业知识; 6)掌握生产管理、技术经营管理及产品营销管理的一般性基础知识; 7)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及其在制冷空调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运用。 8)了解制冷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先进的制冷技术。 3.素质目标 1)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养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4)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七、毕业生必须获得的证书要求 1.获得中级制冷设备维修工职业技能证书(必修);

空调与制冷专业《特种作业从业人员培训》教学大纲

空调与制冷专业《特种作业从业人员培训》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空调与制冷专业 学时数:32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空调与制冷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学习制冷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安全操作规范、政策法规。 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2.进一步熟悉工业制冷操作过程的特点及存在的危险因素。 3.学习工业制冷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 4.取得山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上岗证。 二、课题及课时分配 课题一制冷基础知识 1.制冷空调原理与制冷系统的基本构成 2.制冷剂、载冷剂、蓄冷剂和润滑油 3.制冷设备 课题二制冷与空调作业危险性分析 1.制冷与空调作业事故及特点 2.制冷与空调作业事故原因分析 3.制冷作业的爆炸危害分析 4.制冷空调循环水水质对制冷系统安全的影响 课题三安全装置与仪表 1.压力显示控制装置 2.温度显示控制装置

3.液位显示控制装置 4.安全阀等释压装置 5.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安全装置 课题四制冷设备运行安全操作 1.活塞式制冷设备安全操作 2.螺杆式制冷设备安全操作 3.离心式制冷设备安全操作 4.泵、冷风机、冷却塔安全制冷设备与系统正常运转标志 5.吸收式制冷机组安全操作 课题五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维修安全操作 1.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安全操作 2.制冷与空调设备维修安全操作 课题六制冷与空调作业常见事故处理 1.氨制冷作业事故处理 2.氟利昂制冷机组故障处理 3.吸收式制冷机组故障处理 4.循环水系统故障处理 课题七制冷与空调作业安全技术 1.安全技术在制冷与空调作业中的意义 2.制冷与空调机房安全技术 3.压力容器安全技术 4.冷藏库安全技术 5.制冷剂钢瓶的使用安全 6.安全防护器材 7.空调系统防火排烟 8.制冷剂泄漏中毒的紧急救护 课题八制冷与空调作业安全管理 1.制冷空调运行维护安全管理制度 2.制冷空调设备运行安全管理 课题九用电安全 1.电的危害 2.触电紧急救护 3.安全用电技术 课题十实作训练 1.制冷空调设备运行操作 2.常用维修操作 3.故障分析与排除 四、编制说明 本大纲是根据我院空调制冷专业的教学计划而制定的,适用于空调制冷专业三年制班。

通信电工课程标准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 课程名称:通信电工 适用专业:移动通行技术 课程代码: 学时:64 学分:4 编制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编制人:李新 审核人: 编制时间:2012年7月1日 1 通信电工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通信电工》是高职高专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后续的高频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本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用原则,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 表1 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移动通信专业专业必修 本课程在移动通信专业教学中为以后专业课的基础课程课程功能 X 前导课程X 平行课程高频电子技术后续课程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电工基础技术等移动通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移动通信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 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

级《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2016级(高中后)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560205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高中后 三、学制与学历 学制:三年,学历:专科 四、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在制冷空调装置维修、运行、管理和制造等领域,能从事制冷和空调系统设计、装置安装、维修、运行管理、销售及服务等工作,具备专业应用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面向制冷行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基本目标:能够进行空调制冷设备的基本操作、维护;能够参与制冷设备的生产管理、设备制造;能够进行空调制冷设备的安装、调试,施工管理;能够进行小型制冷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的选型设计。 发展目标:能够胜任生产管理岗位、能够胜任制冷设备销售工程师岗位。 五、就业面向 初始岗位:

空调制冷设备运行技术人员:操作制冷设备、维护制冷设备; 空调制冷设备制造人员:制冷设备生产管理、设备制造; 施工管理人员:制冷设备安装、调试,施工管理; 制冷空调系统设计人员:小型制冷系统、中央空调系统选型设计; 发展岗位: 生产管理员、制冷设备销售工程师、项目经理。 六、毕业生质量标准 1.能力目标 (1)社会能力 1)具备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 2)具备自我控制、认知、抗挫折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3)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的能力; 4)具备谈判、竞争和创新能力。 (2)方法能力 1)具备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网络、信息收集能力; 2)具备计算数值、决策评价能力;

3)具备自学拓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备审美与设计能力。 (3)职业能力 1)具备制冷与空调装置安装、维护和检测的常用器具的使用能力; 2)具备应用一门外语听说、阅读和撰写基础技术资料的能力; 3)具备制冷空调选型设计应用能力; 4)具备制冷与空调装置的安装、施工、控制、运行、调试和维修的应用能力,具备中级制冷设备维修工所要求的操作技能; 5)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知识目标 1)掌握高等数学、外语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制图、暖通制图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辅助绘图的使用方法; 3)掌握机械基础、常用材料的基本知识; 4)了解电机与电力拖动、单片机原理、空调运行管理、装置施工与工程预算等专业知识; 5)掌握制冷和空调设备的安装、维修和检测等专业知识; 6)掌握生产管理、技术经营管理及产品营销管理的一般性基础知识;

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课程代码:05048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5048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英文名称:Mobile Communication 课程性质:综合素质课程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实验(训)学时:0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与设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中专业能力教育模块的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现的方法,以及移动通信中应用到的知识。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同时也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中要求理论必须掌握。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完成对移动通信网的认识、分析等任务;能够独立的完成对通信网络的分析工作。 三、前导后续课程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限选课程,其前导课程是《信号分析》、《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生只有在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本课程的理论。 四、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GSM/CDMA/GPRS/UMTS系统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通信,全球组网,全球个人通信和多媒体通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严格把握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标准,所以在研制前期要充分对学生的基础、起点,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等进行调研、分析,经过校内外专家(包括本校任课教师、兄弟院校教学同行、企业相关人士等)进行探讨分析,确定应用性高职高专人才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的最低标准或基本标准,然后在本专业实施,对存在的问题或标准的高低等进行修订、改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调制方法、工作方式、传播特性、噪声与干扰的产生和抑制、组网技术;理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技术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了解最新的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个人通信方面的技术。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很清楚的对蜂窝移动通信网进行理解 (2)在目前最常见的 G 网和 C 网的比较中,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移动通信技术中不通方式的通信方式。 (3)熟悉G网和C 网的组网系统,和内部技术。 2.知识目标: (1)认识移动通信网的组网形式 (2)理解区的基本概念 (3)理解各种编码的功能 (4)对G 网和C 网进行对比分析。 3.素质目标: 具备基本通信网分析的方法和认识能力

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从事各类制冷产品开发设计与制造、制冷工程、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调试、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和基本技能,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从事各类制冷产品研制、开发设计与制造、制冷工程、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调试、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 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工程热物理和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知识; 3.掌握本专业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 4.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技能训练,具有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掌握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专业特色: 1.专业培养风格上能体现先进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相互融通,能突出锤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2.专业培养体系上能注重经典理论传承与创新理念培育的合理传递,能突出雕琢学生的专业设计创新思维; 3.专业培养过程上能始终力求制冷、空调技术强化与电、控基础扎实的有机整合,能突出实时满足社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五、主要课程 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压缩机原理、冷库设计、制冷装置制造工艺学等。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专业类别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移动通信技术 2.专业类别:通信类 3.专业代码:610302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全日制(专科)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普通高中和“三校”(中专、中职、技校)毕业生。 2.学制:三年、采用学年学分制。 四、人才需求与社会调研分析 1、在山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目前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2、我院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定位准确,现行的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企业对于通信技能的要求,但也需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及时对课程体系做出相应的微调。 3、课程设置要突出高职特色,以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与工作岗位相对应。课程内容要与工作任务、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4、要改革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要学做一体,将“学知识、学技能、培育职业素养”融为一体。 5、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在台数上要充足,同时要补充先进网络互联设备; 6、建议加大对学生考证的培训; 7、建议引进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 8、建议引进高质量培训学校进校授课; 9、要注重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培育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掌握二维码、传感器与射频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传感设备生产、检测;简单智能系统的调试、维护、检测;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和营销推广,能够胜任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的行业应用的各类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毕业生具备的人文素养要求 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和理念; 优雅得体的着装和文明的言谈举止; 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 阳光的心理和美丽的心灵。 2.毕业生具备的职业素养要求 良好的职业道德; 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 专业的职业技能; 不断进取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3.毕业生具备的技能素养要求 基本的电路制图、识图能力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选用能力 电工工具的使用能力 电工仪表应用能力 基本工艺操作能力 嵌入式基础应用能力 移动通信数据库基本应用能力 C语言的基础编程能力 JAVA语言的基础编程能力

移动通信(考试资料)知识交流

移动通信(考试资料)

1、移动通信概念,特点。 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临时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或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或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特点: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这种传播媒质允许通信中的用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其位置不受控制,但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一般都很差,因此,移动通信系统必须根据移动信道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设计)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进行的(归纳起来说这些干扰有邻道干扰、互调干扰、共倒干扰、多址干扰,以及近地无用强信号压制远地有用弱信号的现象-远近效应,等等。)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开辟和启用新的频段;另一方面要研究各种新技术和新措施,以压缩信号所占的频带宽度和提高频谱利用率)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根据通信地区的不同需要,移动通信网络可以组成带状、面状或立体状等,可以单网运行,多网并行并实现互连互通。因此移动通信网络必须具备很强的管理和控制功能)5、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2、移动通信信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 答、移动通信信道的基本特征:1、带宽有限,它取决于使用的频率资源和信道的传播特性;2、干扰和噪声影响大,这最主要是移动通信工作的电磁环境所决定的;3、存在着多径衰落。

3、移动通信中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是什么? 答:1、较高的频谱利用率2、较强的抗干扰、抗衰落能力3、可实现性 4、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有哪几种? 答:1、无线电寻呼系统2、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4、集群移动通信系统5、移动卫星通信系统6、分组无线网 5、按信号形式移动网可分为哪两类网?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优点是什么?答:模拟网和数字网; 数字通信系统主要优点:1、频谱利用率高,有利于提高系统容量。2、能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行系统的通用性。3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强。4、能实现更有效,更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5、便于实现通信的安全保密。6、可降低设备成本以及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 6、移动通信包括哪些基本技术?各项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1调制技术:第二代以后的移动通信是数字移动通信,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数字调制技术。对数字调制技术的主要要求是:已调信号的频谱窄和带外衰减快;易于采用相干或非相干解调,抗噪声和抗干扰能力强;以及适宜在衰落信道中传输。2、多址方式:多址方式的基本类型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在频谱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努力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3、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研究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首先要弄清移动信道的传播规律和各种物理现象的机理以及这些现象对信号传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研究消除各种不良影响的对策。人们通过理论分析或根据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总结和建立有普通性的数字模型,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