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 现代诗二首

14 现代诗二首

14 现代诗二首
14 现代诗二首

14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冰心的《纸船》。

2、理解诗歌中词语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体味诗歌内涵。

2、联系生活体味亲情乡情之爱。

3、理解体会从丰富的想象中描绘儿童内心世界的特点。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纸船——寄母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

2、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感受母亲的爱。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感受母亲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介绍冰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读。提示:为了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建议轻声读或默读。

2、本文是按第几人称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反馈。

3、各种形式读文,更深刻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探究课文,通过个别字词品味诗中情感。

1、第一小节学习

师:你们折过纸船么?作者通过这只船这种行为表达了什么情感?从哪个具体的字词可以看出?

生反馈。\

师总结:每一只小船都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所以叠小船的纸“从不肯”忘弃,“总是”留着,看是平淡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虔诚。要想更好的读出作者的这种思念,那这些词就需要重读。

2、学习第二节

作者有什么心愿?实现了吗?

生反馈。

师总结。

3、学习第三小节

叠纸船为什么会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出示课件)

4、本首诗中,点睛之笔是那一句?点名了什么?

5,这首诗中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或谈谈你的感受。

6、齐读诗歌。

四、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怀里。

五、写一写:(出示课件)

作者借纸船这一形象,表明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纸船象征着漂泊无依的孤独,也象征着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请同学们也借助一定的形象来抒情表达对父母的爱。

六、作业:背诵课文

七、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纸船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思考诗人在诗中写了什么?

2、想象与“纸船”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与冰心诗中的纸船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我回顾,我展示(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擅长做去和绘画,所作的歌曲有《人民的意志》

二、我学习,齐合作(出示课件)

思考:

1“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流我期望什么,我梦想什么?

2再读课文,体会诗歌中的“我”的期望和梦想是什么?诗人描绘的诗歌的意境

三、我理解,我能行

1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激流溪中

2我用大黑字写出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致船上

3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念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

4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在夜里被平平安安的带到岸上5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四、我总结,我提高

写一写这首诗歌的大概内容(出示课件)

五、我拓展,我练习(出示课件)

1比一比在组词

肯()载()仍()希()

恳()栽()扔()稀()

2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山村里,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果树.

(2)我们全体师生和校长都参加了拔河比赛。

六作业:全优训练

七、板书

八、反思

叠从不丢弃一张纸

小小纸船

纸叠成一只小小船虔诚之举

喻游子

船从船上抛下海里

纸船有的卷到舟中窗里

有的沾在船头上难遂心愿

方向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纸船——寄母亲

遥向母亲梦想纸船

梦想、

寄情于梦万水千山寄神

纸船载着女儿爱和悲哀

希望纸船带去我和我村的名字

希望纸船园中的花带到岸上天真

我的希望童心

希望天上白云到河里同纸船比赛

纸船

梦见睡仙坐在船上

我的梦想幼稚想象

缓缓地浮泛前去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2课时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课件。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导学 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花垣团结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席慕容,著名女诗人,第一本诗集。 纪弦,原名,曾用笔名。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是和。他的诗诗风明快,善嘲讽。主要作品集 有:、、。 (二)音、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隘口()山巅()损坏()蝉翼 ()蹲踞()荒莽() (三)《长城谣》整体研读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三 类: 、、。 《长城谣》属于。 2.这首诗的意象是,它象征 着。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了第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 (四)《长城谣》分节阅读 1.在第一节中作者用、来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两个词一来修饰? 2 .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3.第三节作者引用了《》的句子。“黄河,留进我不眠的梦中”这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试想一下,作者现在在想些什么? 第二课时 二、合作学习 (一)《一片槐树叶》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捡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的出现,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

借着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的感情。 (二)赏析《一片槐树叶》 体裁: 意象: 时间线索:现在—— 感情线索:伤感—— 双线合并:伤感这片槐树叶的神奇—— 1第一节的句子缩成简单的陈述句 是,作者为什么要对这句话前面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定语? 作者连用了三个“一片”,起到了什么作用? 2第二节中作者一个“ ”字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槐树叶在这寄托了。 3第三节中的“槐花香的季节”是在季。关于这个季节,你想到了什么? 一、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学得两首诗都是借长城和槐树叶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请你列举出一些表达这类感情的句子。

《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斜阳芦苇—美景花牛歌:睡觉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内容预览: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yān)支(zhī)隘(ài)口(kǒu)蹲(dūn)踞(jù)荒(huāng)莽(mǎng)山(shān)巅(diān)焚(fén)起(qǐ)敕(chì)

(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 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4现代诗二首 教案

14 现代诗二首 纸船 ——寄母亲 教材分析: 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是离开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以纸船为题,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 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 2.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1.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2.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真挚情感,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领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设计理念: 《纸船》是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很近很近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一往深情却又并不完美。 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4现代诗二首

14 现代诗二首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元:感谢生活中有你 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是离开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以纸船为题,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

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 ·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领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的表达训练。 课前准备:

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二首 《少年歌》 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的意境。 2、思考: 现代诗押大致相同的韵,请分别找出这首诗几节诗中所押的韵。第一节:羊、场、张第二节:泉、岸、面 第三节: 气、西、皮第四节:人、声、程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1)白云中流下了高岸 “山泉”是从白云中流下来的,是很纯洁的。 (2)谁作泾的溷? 我们青少年谁也不愿意做混浊的泾水。 4、第一、二节诗中分别有一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意像,这两个意像反指什么?两个意像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小羊、山泉。第一节把少年比作“小羊”,“跳跃”写它的动作活泼,“笑”写它的情态活泼。用“活泼”点明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第二节把少年比作“山泉”,说明它很纯洁。点明像渭水一样的清纯才是青少年的真面目。 5、第三节“我们恨暮气,恨一切衰朽的东西?两句中各用了一个“恨”字,请说说两个“恨”表达了青少年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青少年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6、第四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我们是新人,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的主旨。 小结 这首诗笔调欢快,格调清新,形式完美,章法整齐,韵调和谐,体现了新诗格律的特点。

《生活多么广阔》 一、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二. 思考、讨论以下五个问题: 1. 朗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 欢快、喜悦 2.诗歌是扣住题目中哪个词来写的? 广阔 3.第一节写什么?诗人为什么把生活说成是“海洋”? 第一节写诗人渴望生活、歌颂生活,表明了诗人对旺盛的生命活力的渴望之情. 4.第三节和第一节有什么异同?“芬芳”一词怎么理解? 第三节重复第一节,同中有异。芬芳”写出了生活的温馨和幸福。 5.赏析第二节运用的修辞手法,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启发? 我认为第二节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扣住了生活多么广阔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渴望、热爱、憧憬、喜悦之情,起到了层层铺设、增强气势的作用。 拓展延伸 你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生活哲理? 这首诗以一组排比句描绘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带领人们去开发生活的宝藏,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而要“年轻人要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用自己的热情发现别人的热情”的生活哲理。

【八年级】2020秋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现代诗二首长城谣word说课稿

【关键字】八年级 长城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全诗篇幅较短,共三节。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节诗、整首诗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其中第○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根底、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根底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但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

现代诗二首

2、现代诗二首 太阳礼赞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欣赏诗歌的方法阅读、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蕴含在诗中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过程设计:一、导入,然后分组,组织课堂。 二、教师朗诵,然后指导学生朗诵。 三、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 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师生共同回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反馈,师生交流、归纳。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形象、凝练; 2、领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六、各组分工协作,讨论以下问题,组长组织交流,准备发言稿。 流程: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写稿——互相交流——组长整理本组成果——组长在班上交流。 1、郭沫若笔下的日出胜景是什么样子的? 2、太阳象征着什么? 3、说说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4、说说诗歌美妙的意境。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七、教师指定第一组读前三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 学生反馈,师生交流: 1)日出前:光芒万丈

2)日出时:火一样准确、形象、凝练描绘日出胜景 3)日出后:耿晶晶、白灼太阳(象征光明、真理、未来新生祖国) 八、教师指定第二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上板书。 九、教师指定第三组读后四节,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教师补充以下板书。 4)——7)礼赞——抒情 澎湃的激情 对美好祖国的追求 对祖国强烈的爱 师生交流、总结:诗人描绘了日出的胜景,抒发了如火山喷发的像怒涛澎湃的激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的追求和强烈的爱。 十、教师指定第四组读全诗,然后组长展示本组成果,师生交流、总结。 (明确)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太阳啊,请你永远照耀世界,将四周的黑暗驱除出去吧!太阳啊,请赐给我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吧,我将为你献身。 十一、师生共同总结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的。 十二、学生自读《炉中煤》,然后自己分享第二个礼物。 思考问题: 1、请找出诗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请说说《炉中煤》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主题上和《太阳礼赞》有什么相同之处?(师生共同聊聊爱国这个话题。)十三、实践中感受象征的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现代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三维):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长城谣》(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

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一片槐树叶》一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纪弦(略)三赏析诗歌1听录音,2整体感知诗歌3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现代诗两首》学案 (新版)语文版

66..现现代代诗诗两两首首 《长城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 ) 隘口( ) 蹲踞( ) 焚起( )敕勒( ) 蝉翼( ) 沾着( ) 槐树( ) 山巅( ) 2.易误读的字音 蹲踞jù 不读jū 敕勒chì 不读shè 隘口ài 不读yì 沾着zhān 不读ni ǎn 蝉翼chán 不读dān 3. 形近字 ┏焉:焉支 ┏踞:蹲踞 ┏敕:敕免 ┏沾:沾湿 ┗嫣:嫣红 ┗裙:衣裙 ┗蔌:野蔌 ┗粘:粘性 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 《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流进_____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___________,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上3 现代诗二首(教案)

3* 现代诗二首 1.认读“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诗歌存储量,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 通过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有6个需要认识的字。在本课的教学中,可把生字放到文中讲解。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读诗歌、查工具书等了解这些生字的意思并组词。 2.诗的理解 这两首诗意境非常美,且都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在诗歌的教学中,要重视阅读的作用,要充分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诗中的意境,并产生共鸣。 3.学会运用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学习这两首诗,要让学生在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想象的运用,并学会把这两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1.预习提纲 (1)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利用互联网搜集刘大白、徐志摩的生平及作品,整理成简洁的文字介绍资料。 (3)朗读这两首诗,明确每首诗的写作对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鸟儿或其他动物的诗歌?你能回想起来吗? 预设: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 2.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课件出示: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其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位诗人笔下那独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回顾相关诗歌,检验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把握诗歌内容 1.学习《秋晚的江上》。 (1)我们先来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教师指导朗读: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和轻重来读出感情,要把重读放在重点词语上,如“鸟儿、倦了、驮着、头白、芦苇、红颜”。 (2)学生读这首诗,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1.认读生字:巢苇 2.本诗描写了秋晚的江上的哪些景物?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现代诗二首》练习题

《现代诗二首》练习题 随堂训练与积累 【基础锤炼】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各种形状的彩灯将大渡口的夜晚映衬得五彩bān lán(),格外耀眼。 (2)竹可以为箭、为shēng xiāo()、为篱笆,又可以入食入药,足以医治我陋劣无用之心病,展现生命本有之独特价值。 2.(1)《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之情。 (2)《再别康桥》作者是,诗人通过、、等寻常的意象,向读者展示了,表现出诗人之情,写出了诗人对、和的追求。 3.写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 (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4.分析下面这个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5.“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招摇”能否换成“摇摆”?为什么? 【课内精读】 读《回延安》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6.诗人追忆当年延安的生活,有什么用意? 7.这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再别康桥》,回答下面的问题。 8.诗中写道“但我不能放歌”,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 9.《再别康桥》中,作者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听,听,故乡的恬静 桂悠然 我的老家是永州境内的一座高山萦绕的村庄。往山里望去,满眼所致,尽是绿。墨绿、深绿、黄绿、浅绿、嫩绿……绿在我心,我在绿中。当镜头聚焦到这一块翠绿,身后的深绿,墨绿,浅绿,一

3.现代诗二首

3、现代诗二首(王凤)

年五十三岁。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 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 苇。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A.想一想:诗歌第 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 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 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 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 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 处?(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冀教版五年级上语文课课练及答案-14现代诗二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课练及答案 (冀教版) 14.现代诗二首 一、多音字组词 ()() 卷载 ()()二、比一比组词 妄()沾()淌() 忘()站()倘() 三、按原文填空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不要。这是,,求它。 四、请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日夜私念()托物严情() 如梦出醒()一口同声() 窘然不同()随波注流() 风驰电制()巧无声息()五、仿写句子。 例句: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仿写:父爱是 父爱是 六、品味《纸船》。 1.《纸船——寄母亲》的作者是我国女 作家________,作者叠纸船是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 2.《纸船》的作者是___________诗人 __________,诗人做纸船是希望 “______________”。(引用诗句回答) 3.《纸船——寄母亲》里“我要它到的 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纸船》里“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 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为了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纸船——寄母亲》揭示中心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纸船——寄母亲》一诗中“纸船” 象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断句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 总是/留着/一一留着, C.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D.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七、冰心借用纸船表达自己对母亲、对祖国的思

现代诗二首

《现代诗二首》自主学习方案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先跟贺敬之回革命圣地延安看看,再随徐志摩到英国著名的剑桥(康桥)上去散散步,好吗? 一、搜集资料 1、查阅资料,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2、理解识记,加强人文积淀。 (1)贺敬之,当代、。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剧本《》(与丁毅等合作)。《回延安》选自《》,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2)徐志摩诗人,有《花雨》《志摩的诗》《》等。1918至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白羊肚.()糜.子( ) 荡漾.( ) 青荇.(.) 揉.碎()斑斓.()漫溯.()笙.箫( ) 2、辨字组词: 羔()糜()窑()畔()箫() 恙()靡()窖()衅()萧()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3)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1)《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2)《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现了;“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 的心情。 (3)《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抒发了;“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等复杂感情。 (4)读《再别康桥》的感受像() A、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25现代诗二首

2.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出示易读错字的字音。 二、徜徉雨巷,精读品味 (一)诵读指导 1.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2.诵读诗歌 (二)品味意象 作者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让我们体味到他的忧伤? 明确: 1.意境:“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2.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3.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打动了我们,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 归纳重要意象: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我、姑娘。 这六个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背景道具,一类是人物形象。 明确: ①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②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它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巷,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么它点缀的姑娘呢? ③丁香和姑娘: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 丁香姣好却容易凋落,姑娘美好但倏忽即逝。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