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上的水循环 知识讲解

地球上的水循环 知识讲解

地球上的水循环 知识讲解
地球上的水循环 知识讲解

地球上的水循环

责编:冯保国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理解升华吸热与凝华放热;

3.知道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在水循环过程中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4.知道节约用水与水资源的保护。

【要点梳理】

要点一、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要点诠释:

(1)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注意在此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

(2)一般在任意温度下,任何固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某些干燥的固体物质如香皂发出气味这就是固体表面发生升华。

要点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现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要点诠释:

(1)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经过液态。

(2)凝华需要该物质的蒸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及温度要降到该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

(3)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4)学习了物质的三态之间的六种变化,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弄清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要点三、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循环,这种循环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如一部分雨、雪、冰雹、露、雾和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

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转移。

要点诠释:

(1)水蒸气、水、冰雪、冰晶,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

(2)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要点四、节约用水与资源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但其中96.5%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实际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03%,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

要点诠释: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2)水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①生活用水;②农业用水;③工业用水;④水上航运;⑤水产养殖;

⑥水力发电,三峡工程。

(3)水污染: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根据污染杂质不同,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4)保护水资源从小事做起:

①生活中节约用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②农业喷灌,节约用水。

③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各种污染。

④海水淡化。

【典型例题】

类型一、升华

1.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蒸发 B.熔化 C.升华 D.液化

【答案】C

【解析】衣服中的水结成冰时是固态,直接变干是变成气态散发到空气中,即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所以物态变化是升华。

【总结升华】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物体所处的状态及三态转化的名称。

举一反三:

【变式】2012年3月,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

【答案】升华

2.你一定看过电视台文艺晚会吧,向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能产生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这种特殊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思路点拨】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弄清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答案与解析】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空气中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液化成许多小水珠,便形成了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

【总结升华】题目考察了升华和液化的现象。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在常温下可以迅速的升华,并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

举一反三:

【变式】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水蒸气便成小冰晶或成小水滴,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升华;凝华;液化

类型二、凝华

3.当深秋的某天早晨,我们看到了覆盖在树叶、草地上的茫茫白霜(如图所示)时,这预示着冬季即将来临。固态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下列哪一物态变化形成的()

A.凝华 B.升华 C.液化 D.汽化

【答案】A

【解析】深秋季节,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即形成了霜。

【总结升华】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题目中变化前是气态(水蒸气),变化后是固态(霜)。

举一反三:

【变式】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人工降雨可缓解旱情,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用飞机或炮弹把干冰送入高空,干冰升华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便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

【答案】凝华;熔化

类型三、地球上的水循环

4. (2015?衡南县校级模拟)人工降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飞机向云层里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物态变化顺序是()

A.干冰升华,水蒸气先凝华后熔化

B.干冰汽化,水蒸气先凝固后熔化

C.干冰升华,水蒸气先凝华后液化

D.干冰汽化,水蒸气先凝固后液化

【答案】A

【解析】人工降雨就是向云层中喷洒干冰,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就会迅速的升华为气态,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凝华为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和空气摩擦做功,温度升高,就会熔化为小水滴;故选A。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的是人工降雨的原理,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态变化现象。

举一反三:

【变式】(2014秋?上杭县校级月考)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水为态,冰为态,水蒸气为态;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房间,镜片上往往会出现水珠,这是现象,这是因为室内较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眼镜片,会热,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答案】液;固;气;液化;放

5.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的①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伴随着;②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同时伴随着放热。

【思路点拨】了解水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并知道每个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答案】吸热;液化

【解析】①处是地面上的水变为水蒸气升入空中,是汽化,汽化是吸热的;②处是空中的水蒸气经过“物态变化”重新回到地面,是凝华和液化,凝华、液化是放热的。

【总结升华】大自然中水的循环方式:水→水蒸气,物态变化是汽化。水蒸气→水,一者是气态→液态,物态变化为液化。另一者是气态→固态→液态,物态变化是先凝华再熔化。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教学难点 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碘。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请四位同学分别回答四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前面学习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液体和气体的相互转化。通过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的事例引出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同理气态也可以直接变为固态。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P107页第二段内容。 2、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取一个烧瓶,里面放少量的碘,用橡胶塞盖紧烧瓶口,对烧瓶微微加热,让学生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然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3、举例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的冬天,温度常在-100c左右,洗了衣服很快就结成冰了,但放在阳光下,一样可以将衣服晒干。说明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夏天的冰雹通常都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冰雹。说明气态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固态。 4、为什么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变暗,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进行校正。 5、地球上的水循环 借助地理地球上的水循环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并通过网上资源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让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6、来自极地的报告 分组讨论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1)水污染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淡水资源和全世界淡水储量。 (3)列举家庭生活中用水途径。 (4)举出所有可能的节水方法。 (三)布置作业:请回家收集你家一天大概要用多少千克水?并谈谈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水循环知识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圈的概念: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 3.水体分类(课本P54) 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陆地水分类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地球上淡水主体是冰川) 4.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补给类型★补给 季节 补给 特点 ★我国分 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 雨水补给我国以 夏秋两 季为主 ①水量变化 大②时间集 中③不连续 普遍,尤 以东部季 风区最典 型 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春季①季节性 ②水量稳定 ③连续性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 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 封冻 冰川融 水补给夏季①有明显的 季节、日变 化②水量较 稳定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 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冰川无融水。 湖泊水补给全年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 调节作用 普遍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 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 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 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 流水、湖泊水。 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 流有互补作 普遍

用★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 地下水。 5、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关系 ①陆地的各种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关系。相互补给关系主 要看各种水位的高低,水位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给水位较低的水体。 ③三种水体的变化速度: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④洪水期水位: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洪水期的补给关系: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和地下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⑤枯水期水位: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 枯水期的补给关系:地下水补给湖泊水和河流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6.河流的特征 项目描述方法影响因素对航运的影响 水 文 特 征 流量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 主要取决于河流补给 量与流域面积的大 小。一般来讲,补给 量与流域面积越大, 河流流量越大;河流 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 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 丰水期长,无结冰期, 含沙量少,对航运有 利 水位汛期水位高低和季节变 化,汛期的时间及长 短 包括丰水期、枯水期 时间,汛期长短等, 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 道特征有关。河流主 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 期,水位高。河流流 量相同的情况下,河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归纳](带★为强化记忆内容) 1、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2、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河流的补给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不同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形式不同,同一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在不同季节也有明显差异,表解如下:★★★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3、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4、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它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 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 ...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简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海洋与海洋 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 ..最大 ..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5、★水循环的环节(结合P55图3.3)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6、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之一,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7、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8、★洋流按性质可以划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5.4地球上的水循环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并能解释对应的生活现象;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状; 3、了解水对人的重要性,同时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身边的物态变化 3、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讨论、分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雾凇 复习:四种物态变化 观看视频 回顾已经学习过的 知识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新课教学(升华)师:固态与气态之间 能否直接发生变化 呢?用准备好的器 材进行实验:装有碘 颗粒的试管、一杯热 水,将试管放入热水 中,观察并记录碘的 状态变化 师:请同学分享实验 现象 师:固态加热不是会 熔化吗?有液态碘 出现吗?为什么没 有呢? 师:同学猜测与温度 有关,那我们就来测 测热水的温度。 师:热水多少摄氏 度? 师:老师还去查了碘 的熔点和沸点,同学 们能结合测量的结 生:将装有碘颗粒的 试管放入热水中,观 察并记录碘的状态 变化 生:加热前,碘是固 态 加热时,碘由固 态直接变为了气态, 是吸收热量 生:没有液态碘出 现,可能跟温度有关 生:用温度计测出热 水温度 生:70摄氏度左右 生:碘熔化需要达到 熔点,而热水的温度 只有70℃,低于熔点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 现象,由充分的感性 体验上升为理性思 考 与熔化形成对比,引 发学生思考,有效地 区分熔化和升华,进 一步理解升华

果给老师解释一下 碘为什么没有熔化 吗?(碘的熔点: 113.5℃、碘的沸点: 184.35℃) 师:物质由固态直接 变为了气态的物态 变化,我们称为升 华。 和沸点,所以碘颗粒 是由固态直接变为 了气态 二、新课教学 (凝华) 师:请同学们将试 管从热水中取出, 冷却一会儿,观察 试管内碘的状态变 化 师:试管壁上附着了 什么? 师:所以实验记录是 什么? 师:物质由气态直接 变为固态的物态变 化,称为凝华 生:观察到紫色变 淡,试管壁变成了紫 色 生:试管壁上出现了 固态碘 生:冷却前:碘是气 态 冷却时,碘由气 态直接变为了固态, 放出热量 进一步实验,认识凝 华 新课教学 (升华凝华应用) 师:观察生活中的现 象,说出对应的物态 变化 1、用了一段时间的 樟脑球变小 2、冬季,雪人没有熔 化却变小 师:以上都是升华现 象,同学们还能举出 生活中的一些升华 生:升华,樟脑球放 在衣柜中会有一股 味道,检查樟脑球变 小,并未熔化,由固 态变为了气态,是升 华现象,吸收热量。 生:升华现象,吸热 生:冰冻的衣服也可 以晒干;干冰放在空 气中会升华;永久了 学以致用,利用所学 解释生活现象

【3.1】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水圈的概念和水体的组成;通过分析图3.2,能够说出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以及相互补给关系。 2.学生通过分析图 3.3,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并能用标准的地理语言描述水循环过程。 3.学生能通过老师的引导,说出并解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地球上水的主体是?陆地水的主体是?海洋水冰川水 (2)水圈有何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3)目前哪些水体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不到全球总水量的0.3%) 河流补给类型 大气降水(雨水)——最主要的补给方式 湖泊水、地下水——双向补给(补给原理参看世纪金榜P70表格) 积雪融水、冰川融水 补充:汛期指的是指河流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汛期是河流一年中水量最大、最集中的时期。 ?全年径流量都较稳定的河流是哪种气候类型下的河流?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汛的河流是哪种气候类型下的河流?(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冬汛的河流是哪种气候类型下的河流?地中海气候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一般在哪个季节?我国哪些地区的河流属于此种补给类型? 夏季我国西北(塔里木河) ?存在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的河流是那种补给类型的河流?我国哪些地区的河流属于此种补给类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我国东北地区(松花江) 二、水循环的过程 1.水循环按发生领域可以分为哪几种?海陆间循环(又叫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什么?太阳辐射和重力 3.用地理语言描述水循环过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活动: 1.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南水北调、修建运河、修水库等),其次对地下径流(吸取地下水等)、水汽输送和降水(人工降雨)、蒸发和下渗(破坏植被、改变下垫面等)等都有影响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气候干旱,降水少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中上游生产和生活过渡引用黄河水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植树造林、合理利用水资源、跨流域调水等 三、水循环的意义 1.吸收、转化和传输太阳能,促进高低纬热量收支平衡; 2.海陆间联系的纽带,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促进地表物质迁移、转化,塑造地表形态; 4.水是生化反应的主要介质,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维持生态平衡。

2020高考专题4地球上的水 (真题及模拟题)

专题04 地球上的水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江苏卷)【自然界的水循环】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图5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 1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9年北京卷)【洋流】图5为某日0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7题。 7.图示区域 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B.②地有大雾出现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D.④地寒暖流交汇 27.(2019年江苏卷)【河流水文特征、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图14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15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

(1)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____________。(3分) (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____________(4分) (3)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____________(3分) (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____________(4分) 【2019年高考模拟题】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得分训练)径流的形成与变化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因素、流域下垫面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下图是甲河两次相同降水量条件下形成的流量过程曲线。据此回答1—3题。 1.区域气候因素是影响径流的决定因素,其中降水过程对径流形成过程的影响最大。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T1的降水强度大B.T1的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慢 C.T2的降水历时短D.T2的降水损失小 2.甲河的流量过程曲线T1出现的频率很高,则推测甲河的流域形状为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第1课时自然界的水体和河流专题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1.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2.固态水:分布高纬、高山和特殊条件存在。 3.液态水:数量最多,分布次之。 (二)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汽水,其中海洋水最主要,占全球的水量的96.53%。 (三)陆地上的水体: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冰川水为主体。 (四)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其它水体与河流的关系) (一)冰川水补给是单向的,冰川水可以补给任何水体,但是其他水体不能直接补给冰川 (二)其他水体可以相互补给 (三)河流和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1.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四).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2/3,人类利用的还不多。 1.大陆冰川分布:两极地区(南极和格陵兰岛) 2.山岳冰川分布:高大山脉的山顶 (五)地下水 1.地下水的 2.地下水的类型: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

(二)河流流量影响因素 1.气候:根据气候类型判读流经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关系,是地形的迎风坡还是背风坡; 2.内流河主要看降雪量和温度决定下的冰雪融化量; 3.流域(集水)面积大小,面积越大,流量越大; 4.根据水系是否庞大,判读支流的多少,支流多汇集水量大; (三)河流径流的变化变化特点: 1.雨水补给型:河流径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径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水旱灾害也比较频繁; 2.积雪冰川融水补给型:河流径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甚至断流,但流量的年际变化小 3.湖泊水地下水补给型:径流量稳定而可靠,且与河流互补,即湖泊对河水流量有调蓄作用。

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水循环》教学设计 地理组春 【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一、背景分析 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水 [授课建议] 1、水体的类型 2、河流的补给关系

3、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流量越大;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补给方式。 (2)汛期(水位):包括丰水期、枯水期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3)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4)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气温的高低。冬季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4.河流的水系特征分析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长度、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流经山区的河段窄、落差大、流速快,而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段往往比较宽,比较浅(黄河下游段除外),流速缓。 河流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的联系总结如下图: [深度探究] 植被的破坏会对河流水文特征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1)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即枯水期流量减少,汛期水量增大;(2)洪峰到来快,水位陡涨陡落;(3)河流含沙量增大。 4、水循环的类型

5、水循环环节 6、水循环的意义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 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 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 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 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 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3.利用水循环,探究生活实例 (1)沼泽地的形成 (2)西部地区一些内流河断流 [深度探究] 1.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后,下游河流径流有哪些变化 提示: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丰水期水位下降,流量减小,枯水期水位上升,流量增大;洪峰到来时间推迟;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详解: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详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这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详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师: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注意观察陆地水体是如何联系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师:图中河水可能有哪些来源?有冰川融水、湖泊水大气降水,还可能有地下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种来源,也就是说有多种补给。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实

最新地球上的水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高考热点复习)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 (连续大不规则的圈层) 2.水圈组成: 3、河流的补给来源: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相 互补给的关系。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 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 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 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我国 我国 我国

考试分析: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降水季节——有汛气候区补给时间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十温海气候区全年(年雨)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当地夏季(夏雨)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当地夏季(湿季)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当地冬季(冬雨)冬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融水补给——有汛 高纬高山地区和干燥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无汛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互补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三者相对水位高低 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4)河流流量过程线图分析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1)流量的大小。 (2)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3)从曲线高峰区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4)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表述了河流径流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它是由纵横坐标组成的坐标图。具体判读步骤如下: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及方法,特别是纵坐标应更加关注,如代表几个地理事物,各个地理事物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等。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及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等。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纵坐标中流量数据(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弯曲的变化幅度,可以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3)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补给类型 ①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 ②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③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④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⑤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河流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⑥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科)

《地球上的水循环》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张大丰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以及固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因此对于后两种的变化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对升华和凝华现象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我也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节课通过 小水滴变身记展示了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容易接受,便于记忆,使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得到整合,尽量创设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喜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水滴亲切的变身记、视频、演示实验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一、复习引入 水有哪几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 (学生答:转化),固态可以转化为成液态,是 (学生答:熔化—吸热);液态也可以转化为固态,这是 (学生答:凝固—放热);液态还可以转化成气态,这是 (学生答:汽化吸热);气态同样也可以转化为液态,这是 (学生答:液化—放热)。 那么,气态能不能直接变成固态?固态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呢?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么转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教授新知 (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媒体出示图片) 现象一:樟脑球放在衣柜里一段时间后体积会变小,还能起到防虫的作用。 它的体积为什么会变小呢?你对这个现象的猜想是什么? 现象二: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衣服上的冰哪里去了? 现象三: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这是怎样形成的? 现象四:用久的灯泡上发黑,是怎么回事? 总结: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二)物理知识的应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2、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什么? 3、冰棒上的“白粉”是怎么回事。 4、你能解开舞台上的“烟雾”之谜么? (三)多姿多态的水 1、多媒体出示常见的自然现象(雪、霜、雾凇、雨、雾、露珠、冰雹),说出它们是什么状态?怎么形成的? 2、讨论: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 3、总结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归纳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课件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xx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初二科学 第一讲 地球上的水

本次课涉及到的高考考点:地球上的水; 本次课涉及到的难点和易错点: 1、没有理解水循环的三种形式的区别; 2、误以为淡水参与了水循环,所以淡水资源是充足的; 知识点一水的分布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液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态和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其次是淡水,占 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例题1】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A、河流水和湖泊水 B、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冰川水和地下水

知识点二水的循环 1.阅读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和进入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和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可以表示如下: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内陆循环。 (3)海上内循环。 【例题2】读下面的“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图所示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3)跨流域调水可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是(填图中数码)_________。 (4)简要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水资源的分布 1.水资源和水循环的关系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大都是由大气降水汇集而成的。因此,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也就是可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 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 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 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 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 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 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 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 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 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 体(河流、湖泊、海洋),设 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 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水循环 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01蒸腾、水汽输送、凝结□ 02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 03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过程 3.水循环内外因:内因是□ 1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12重力作用提供了□ 13能量和动力。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的初始环节是降水。(×) (2)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2.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 A.河流蒸发B.土壤水蒸发 C.海洋水蒸发D.植物蒸腾 答案 C 解析地球上海面最为开阔,可供蒸发水量丰富,其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3.盛夏季节我国城市暴雨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地表积水严重。城市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城市地面硬化后,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水的下渗;人为改造后的地表,也影响着地表径流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01动态平衡。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参与太阳辐射能的□02重新分配过程;地表径流源源 03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盐类。 不断地向□ 3.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04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不断塑造着全球□05地貌形态。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2)水循环是自然过程,人类不能影响水循环过程。(×) 2.下列地貌形成中,水循环极少参与的是( ) A.冲积扇B.冰斗C.石窝D.峰丛 答案 C 解析冲积扇形成有山地流水参与,冰斗地貌有冰川参与,峰丛地貌是在水的化学溶蚀下形成的。只有石窝是干旱地区大气及携带沙粒对地表侵蚀、磨蚀形成。 4.水循环与人类活动 (1)水资源具有□06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07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施加影响。 (2)人类通过人工增雨、修建水库、□ 3.我国在一些大江大河上建设了众多水利工程,如北京密云水库等。简述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提示北京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及水库水量冬春季少、夏秋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带★为强化记忆内容) 1、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2、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河流的补给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不同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形式不同,同一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在不同季节也有明显差异,表解如下:★★★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 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3、它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 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 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简称 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水循环示意图 4、★水循环的环节(结合P55图3.3)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5、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之一,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洋流按性质可以划分为暖流和寒流 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称为暖流,如从低纬到高纬;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称为寒流,如高纬到低纬。 3、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理解风海流和补偿流。 4、★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5、全球洋流分布规律为: 下渗蒸发降水 地下径流

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课标解读: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学情分析:本节是本章的开篇,学生的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的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 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会的知识是河流的补给和水循环,河流的补给学生不容易理解全面。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重点,特别是水循环的意义。 教材分析 1、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学习目标 1、学生根据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主要环节。 2、学生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3、学生运用水循环过程能够说出物质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重点 学生能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学习难点 学生能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学生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