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目前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企业目前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企业目前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企业目前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企业目前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传统现行的治理往往是事后的、静态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及时的交流和沟通。上下级之间也缺乏交流,领导将目标布置下去,有关人员给出相应的打算。但给出之后双方往往就不再沟通,等打算到期一查,往往发觉那个地点没有完成,那儿没有完成。

企业现行经营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企业现行经营治理模式源于18世纪亚当·史密斯(Smith)的“劳动分工原理”和19世纪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制度化治理理论”,即强调按专业化分割,把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差不多的工序,如此工人只需重复一种简单工作,熟练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对各个经营过程实施严格操纵。

在当时,由于工人素养低、劳动力廉价和技术水平有限,因此这些理论得到迅速推广,并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这两种理论在20世纪被两大汽车巨人进展,亨利·福特(Henry Ford)将其用于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形成了汽车流水作业线,使生产效率倍增;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将其用于通用汽车公司的组织经营治理,形成了层层上报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加强了部门治理。进入80年代,

基于这两种理论的经营治理模式日益显露出弊端,企业家和治理学家认为它要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分工过细。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提交活动,要通过若干个部门、环节的处理,整个过程运作时刻长、成本高。企业经营处于迟缓状态,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处境被动。科层组织理论的操纵主张和等级结构,决定了它受有效治理幅度的限制,当组织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必须通过增加治理幅度来保证有效领导。在科层制治理体制下,各子单位往往会精心构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目标凌驾于整个组织的目标之上。这种分散主义和利益分歧,或许能够实现局部利益的提高,但却弱化了整个组织的功效。随着治理层次的增多,指挥路线的延长,信息传导与沟通的成本会急剧上升,就可能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导致企业治理存在层次重叠、冗员多、成本高、白费大、对市场反应迟缓等缺陷,阻碍企业的进一步进展。例如美国一家大型保险公司,随着业务的迅速进展和治理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客户索赔难道要通过250道程序,结果客户怨声载道,客户数量不断下降。

二是无人负责整个经营过程,缺乏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意识。各个部门按照专业职能划分,每个部门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结果是各部门只关怀本部门的工作,并以达到上级中意为准。“顾客确实是上帝”只是营销人员的信条,企业的其他职员并不关怀生产或提供的服务是否能真正

满足顾客的需求。执行任务时,各部门都从本部门的实际利益动身,这就不可幸免地存在本位主义和相互推委现象,这些差不多上不增值的环节,也造成了经营过程运作成本的居高不下。例如,设计和营销部门之间的距离会导致设计不合适,不能满足顾客的实际需要;或者“过分工程化”,即运用于产品中的技术复杂度超越了实际需要。我们能够经常在军工部门中看到这种现象。军工部门在完成国防定单的时候,总是倾向于追加预算。他们强调先进的技术设计能力,专门少考虑商业或可生产性准则。

同样,设计部门和制造部门缺乏沟通经常导致许多新设计无法被顺利生产出来。许多案例说明,细微的设计改进(如螺丝孔的重新定位)将极大简化装配过程。同时,细微的设计差异有时能够大大减少操作步骤、简化工艺,甚至有可能使得产品与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匹配性更佳,从而改进总体质量、提高产量。类似的,许多工艺创新的失败是由于缺少用户及其他阻碍创新人员的参与而导致的。例如,许多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但在以下方面存在缺陷:没有充分考虑导入新系统对人们原有工作模式的冲突,缺乏用户培训体系,用户需求定义不准确。

再看一个例子,模具厂CAD/CAM技术人员把结构图纸设计完毕以后,设计图纸即发放到车间以指导生产。而模具制造过

程中由于图纸的失误造成的零件报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时,CAD/CAM技术人员不用负任何责任。

三是组织机构臃肿,助长官僚作风。为了把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衔接起来,又需要许多治理人员作为和谐器和监控器。治理人员在整个企业人数所占比重几乎达20%,治理费用居高不下。帕金森关于“机构会自动制造工作”的论断真是精辟之极。官僚还会制造官僚。官员喜爱为自己聘请尽可能多的部下,管的人越多越表达自己的权威,每天来请示汇报的手下越多越有成就感。反正工资不是自己掏腰包发。部下再为自己聘请部下。人越来越多。多雇一个人就多一分破产的风险,因为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是呈几何级数增加的。而我们则认为“人多好办事”、“虱子多了不痒”。大伙儿忙于扯皮、内耗,无法一致对外。蒋介石说“攘外必先安内”,关于企业来说依旧有道理的。生产一线的冗员是比较容易发觉并加以精简,难在所谓的“治理层”。

四是职员技能单一,适应性差。过细的分工增加了职职员作的单调性,无法学到新的知识,没有刺激,致使工作和服务质量下降,职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差。过细的专业分工导致人们把工作重心放在个别作业的效率提升上,而忽视整个组织的使命;职能部门间的利益分歧往往会促使个体的短期利益凌驾于组织进展目标之上,产生“见树不见

林”的思维盲点、僵化的本位主义和治理的“真空地带”,从而弱化了整个组织的功效。

五是资源闲置和重复劳动,症结是内部信息纵向和横向沟通不够。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领导、部门和业务人员的手中,经常是此人急需的情报正储存在彼人的文件夹中,此部门的“隐秘打算”早就被彼部门做过多次,同样的工作,被不同的人重复着,对市场的了解也一次次“归零”重来。

公司能够利用自己的内部局域网,建设并使用小组式工作平台、论坛、邮件表,执行人员按流程每天往系统中输入自己工作的差不多情形,如已进展到什么程度,有什么困难,需要作什么调整等。如此,领导就不用天天把职员叫到跟前进行交流,直截了当在软件里就能够监控整个打算的实施,并及时作出调整。

解决思路--流程再造

流程确实是做情况的顺序。企业的流程,确实是企业完成其业务获得利润的过程。以顾客利益为中心,以职员为中心及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是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的核心,整个业务流程确实是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的。

流程再造提出了与往常解决思路(从企业内部查找提高效率的突破口)完全不同的思路:站在企业别处,先看看企业运作的流程哪些是关键,并使之尽量简洁有效,必须扬弃

枝节(因此还包括可有可无的人);过程假如不合理,就重新设计企业流程;再看看企业是否以流程作为企业运作核心,假如不是,将企业再造成围绕流程的新型企业。

流程再造确实是企业规模化以后,由组织过程重新动身,从全然摸索每一个活动的价值奉献,然后运用现代的资讯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治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

(Function-Organization),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 Organization),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戏剧性改善。结果是把组织内部的非增值活动压缩到最少,使全体活动都面向顾客需要、市场需求的满足而存在。“再造”确实是“使流程最优”。

在传统企业中,组成企业的差不多结构是职能相对单一的部门,由这些部门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构成每一个流程的片段,没有人专职对具体的流程负责,流程成为片段式的任务流,任务和任务间的脱节和冲突司空见惯;在以流程为中心的企业,企业的差不多组成单位是不同的流程,不存在刚性的部门,每个流程都由专门的流程主持人负责操纵,由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实施,流程成为一种能够真实地观看、操纵和调整的过程。

1993年,哈默和钱皮发表《企业再造》,依照Hammer与Champy 的定义,“业务流程重组确实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全然性(Fundamental)再摸索和完全性(Radical)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Dramatic)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点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在那个定义中,“全然性”、“完全性”、“戏剧性”和“流程”是应关注的四个核心内容。

全然性再摸索说明业务流程重组所关注的是企业核心问题,如“我们什么缘故要做现在的工作?”、“我们什么缘故要用现在的方式完成这项工作?”、“什么缘故必须由我们而不是由别人来做这份工作?”等等。通过对这些企业运营最全然性的问题的认真摸索,企业可能会发觉自己赖以存在或运营的商业假设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完全性再设计说明业务流程重组应对事物进行追根溯源,对既定存在的事物不是进行肤浅的改变或调整性修补完善,而是抛弃所有的陈规陋俗同时不要考虑一切已规定好的结构与过程,制造发明全新的完成工作的方法;这是对企业进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构建,而不是改良、增强或调整。

戏剧性改善说明业务流程重组追求的不是一样意义上的业绩提升或略有改善、稍有好转等,而是要使企业业绩有显著

的增长、极大的飞跃和产生戏剧性变化。这也是业务流程重组工作的特点和取得成功的标志。业务流程重组关注的要点是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一切“重组”工作全部是围绕业务流程展开的。“业务流程”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制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 Porter教授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描画为一个价值链(Value Chain),竞争不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业务流程)进行有效治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流程要面向顾客--包括组织外部的和组织内部的顾客。流程跨过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子单位的既有边界,流程再造不仅对流程进行再造,而且要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统企业改造成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

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IBM、科达、通用汽车、福特汽车、XEROX和AT&T等纷纷推行BPR,试图利用它进展壮大自己.实践证明,这些大企业实施BPR以后,取得了庞大成功,企业界把它视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看成一场工业治理革命。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在600多家欧美大型企业中,有70%的企业在推行BPR打算,有15%的企业表示正在积极考虑。人们期望运用这一“新的工业工程理论\"来加速企业自身的

进展,提高企业的经济地位和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

企业流程再造的特点是:一、在崭新的资讯技术支持下,以流程为中心,大幅度地改善治理流程;二、舍弃陈旧的治理做法和程序;三、评估治理流程的所有要素关于核心任务是否重要。用心于流程和结果,不注重组织功能。在方法上以结果为导向,以小组为基础,注重顾客,要求严格衡量绩效,详细分析绩效评估的变化。

3 流程再造的原则

企业流程再造的原则为:

组织结构应该以产出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这条原则是说应该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来完成流程中的所有步骤。围绕目标或产出而不是单个任务来设计人员的工作。让那些需要得到流程产出的人自己执行流程。过去由于专业化周密分工,企业的各个专业化部门只做一项工作,同时又是其它部门的顾客。例如会计部就只做会计工作,假如该部门需要一些新铅笔就只能求助于采购部,因此采购部需要查找供货商,讨价还价,发出订单,验收物资然后付款,最后会计部才能得到所需的铅笔。这一流程的确能完成工作,同时关于采购贵重物资的确能显示出专业化采购优势,然而关于铅笔这类廉价的非战略性物品,这一流程就显得笨拙而缓慢了,同时往往用以采购的各项间接费用竟会超过所购产品的成本。

现在有了信息系统,一切变得容易了。通过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会计部能够在保持专业化采购所具优势的条件下,自己作出采购打算。当与流程关系最紧密的人自己能够完成流程时,大大排除了原有各工作组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了治理费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所有的专业部门的专业职能,例如关于企业要紧设备和原材料,依旧需要由采购部门来专门完成的。具体如何安排,依旧要以全局最优为标准的。将信息处理工作纳入产生这些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过去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如此一些部门,它们的工作仅仅是收集和处理其它部门产生的信息。这种安排反映了一种旧思想,即认为低层组织的职员没有能力处理自己产生的信息。而今相伴着IT的运用和职员素养的提高,信息处理工作完全能够由低层组织的职员自己完成。福特公司确实是个专门好的例子。在旧流程中,验收部门尽管产生了关于物资到达的信息,但却无权处理它,而需将验收报告交至应对款部门。在新流程下,由于福特公司采纳了新的运算机系统,实现了信息的收集、储存和分享,使得验收部门自己就能够独立完成产生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流程效率,使得精简75%职员的目标成为可能。

将各地分散的资源视为一体。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长期困扰企业的问题。集权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而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分权,立即人、设备、资金等资源分散开来,能够满足

更大范畴的服务,但却随之带来冗员,官僚主义和丧失规模效益的后果。有了数据库,远程通信网络以及标准处理系统,人们不再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伤透脑筋,企业完全能够在保持灵活服务的同时,获得规模效益。下面我们看看惠普公司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惠普公司在采购方面一惯是放权给下面的,50多个制造单位在采购上完全自主,因为他们最清晰自己需要什么,这种安排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关于变化着的市场需求有较快的反应速度,然而关于总公司来说,如此可能缺失采购时的数量折扣优待。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惠普公司重建其采购流程,总公司与各制造单位使用一个共同的采购软件系统,各部门依旧是订自己的货,但必须使用标准采购系统。总部据此把握全公司的需求状况,并派出采购部与供应商谈判,签订总合同。在执行合同时,各单位依照数据库,向供应商发出各自订单。这一流程重建的结果是惊人的,公司的发货及时率提高150%,交货期缩短50%,潜在顾客丢失率降低75%,同时由于折扣,使所购产品的成本也大为降低。

将并行工作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联系他们的产出。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并行,一种是各独立单位从事相同的工作;另一种是各独立单位从事不同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最终必须组合到一起。新产品的开发就属于后一种的典型。并行的好处在于将研究开发工作分割成一个个任务,同时进行,能够缩短

开发周期。然而传统的并行流程缺乏各部门间的协作,因此,在组装和测试时期往往就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从而延误了新产品的上市。现在配合各项信息技术,如网络通信、共享数据库和远程会议,企业能够和谐并行的各独立团体的活动,而不是在最后才进行简单的组合,如此能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不必要的白费。柯达(上海)公司确实是成功的一例。面对竞争对手富士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的挑战,柯达毅然弃沿用数十年的连续性产品开发流程,引用CAD/CAM与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技术,注意开发过程中各组织的和谐,把原先需要70周的产品开发期缩短至38周,保持了市场的领先地位。

使决策点位于工作执行的地点,在业务流程中建立操纵程序。在大多数企业中,执行者、监控者和决策者是严格分开的。这是基于一种传统的假设,即认为一线工人既没有时刻也没有意愿去监控流程,同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眼界去做出决策。这种假设就构成了整个金字塔式治理结构的基础。而今,信息技术能够捕捉和处理信息,专家系统又拓展了人们的知识,因此一线工作者能够自行决策,在流程中建立操纵,这就为压缩治理层次和实现扁平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一旦职员成为自我治理自我决策者的时候,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以及相伴着它的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也都会消逝。以下是MBL(Mutual Benefit Life Insurance)公司重

建其保单申请程序的例子。MBL是全美第18大人寿保险公司。在重建前,从顾客填写保单开始,须通过信用评估、承保直到开具保单等一系列过程。这其间包括30个步骤,跨过5

个部门,须经19位职员之手。因此,他们最快也需24小时才能完成申请过程,而正常则需5到25天。这么漫长的时刻中怎么说有多少是制造附加价值(Value-added)的呢?有人推算,假设整个过程需要22天的话,则真正用于制造价值的只有17分钟,还不到0.05%,而99.95%的时刻都在从事不制造价值的无用工作。这种僵化的处理程序将大部分时刻都耗费在部门间的信息传递上,使本应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例如,一位顾客想将自己现有的保单进行现金结算,并同时购买一份新保单。这是他们每天都要遇到的平常工作,但是在这种流程下,却变得格外复杂,必须先由财务部运算出保单的现金价值,开具发票,然后再经承保部的一系列活动,最后客户才能拿到所需的保单。面对上述这种情形,MBL 的总裁提出了将效率提高60%的目标。这种野心勃勃的60%的目标是不可能通过修补现有流程达到的,唯独方案确实是实施BPR。MBL的新做法是扫清原有的工作界限和组织障碍,设立一个新职位--专案经理(Case manager),对从接收保单到签发保单的全部过程负有全部责任,也同时具有全部权力。好在有共享数据库、运算机网络以及专家系统的支持,专案经理对日常工作处理起来游刃有余,只有当遇到棘手的

问题时,他们才要求专家关心。这种由“专案经理”处理整个流程的做法,不仅压缩了线形序列的工作,而且排除了中间治理层,这种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压缩,取得了惊人的成效。MBL在削减100个原有职位的同时,每天工作量却增加了一倍,处理一份保单只需要4个小时,即使是较复杂的任务也需要2到5天。

从信息来源地一次性地猎取信息。在信息难以传递的时代,人们往往会重复采集信息。然而,由于不同人、不同部门和组织关于信息有各自的要求和格式,不可幸免地造成企业业务延迟、输入错误和额外费用。然而今天,当我们采集一条信息之后,能够将它储存于在线数据库中,与所有需要的人实现共享。

面向客户和供应商整合企业业务流程。当前时代的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供应商、企业制造车间、分销网络、客户组成一个企业紧密的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这要求企业在实施BPR 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业务处理流程,还要对客户、企业自身与供应商组成的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尽量实现企业与外部只有一个接触点。

概括为三个核心原则:坚持以流程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团队式治理的原则和坚持顾客导向的原则。在追求顾客中意度和职员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带来降低成本

的结果,从而达到效率和效益改善的目的。因此流程再造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实现,并非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是追求企业能够连续进展的能力。

要紧的操作原则是:

1、围绕结果(企业最终要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工序进行组织;

2、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BPR要求理顺和优化业务流程,强调流程中每一个环节上的活动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增值,尽可能减少无效的或不增值的活动。并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排除本位主义和利益分散主义。

3、让那些利用生产结果的人进行这些工序,使责任和利益相统一,调动了工序实施者的积极性,又使流程成为有人负责的过程,幸免了相互推委扯皮。传统企业里的销售人员从市场上顾客那儿得到的新的产品需求后,将其交给研发部门,然后就只能等待,既不能对开发工作做日程上的监督,也不能对开发中的问题提出建议,然而他是公司里对这件事最清晰也最关怀的,因为结果决定着他的销售业绩。明显,这是一个糟糕的流程,但我们差不多适应。

4、建立扁平化组织。BPR要求先设计流程,而后依流程建立企业组织,尽量排除纯粹的中层“领导”。这不仅降低了治

理费用和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的运转效率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5、在真正产生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处理信息。

6、把地域上分散的资源当作集中资源对待。前面提到的联邦货车公司的例子中,过去,选择那家工厂加工样品,就在同一家工厂制造模具,不可幸免的,有时一家工厂的制造能力符合要求,但模具加工能力不适合,有时模具加工出来了,但生产车间任务繁忙,无暇加工样品,也有相反的情形。总之,恰好工厂的技术合适,各车间也刚好有空余加工能力,如此的情形是难得的,因此一样情形下,流程是在不和谐中运行的,效率因此低下。而现在,公司负责样品设计的工程师随时依照当时各工厂的情形调整流程的实施地点--自由

选择模具的加工工厂和样品零件的生产厂。加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流程的效率自然就得的了极大提高。

7、把类似活动的过程联系起来,而不要等各项活动终止后把所有结果拼凑起来。

8、在工作中决策,让工作过程实现自我操纵。

9、从信息源一次性捕捉信息。利用IT手段和谐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在设计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时,要尽可能利用IT 手段实现信息的一次处理与共享使用机制,将串行工作流程改造为并行工作流程,和谐分散与集中之间的矛盾。

10、新流程应用之前应该做可行性实验。

11、再造必须顾及受阻碍的人们的个人需求,设计变革方案必须邀请当事人参与。事实上,人们问的第一个也可能是唯独的一个问题是: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假如再造的设计者完全集中于逻辑和设计方面的问题,漠视实际工作者的感受,忽视与实际工作者--最后的变革实施者和流程实施者的交流,变革就专门难得到认同和支持,最终,变革的努力专门可能被繁重的个人利益压跨。

12、再造应该在12个月内初见成效。

-管理咨询公司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管理咨询公司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寻找管理咨询公司,希望通过咨询公司所提供的智力服务来解决企业的问题。我们在几年咨询一线的实践中发现有些企业尽管请了咨询公司进行管理咨询,但对于咨询公司的工作方法和流程不熟悉,对咨询顾问师和企业内部员工应各自扮演的角色界定不清,从而造成对管理咨询结果的误解。 首先我们须明确管理咨询的含义是什么。"管理咨询是由经过特殊训练的合格人员向各种组织客观并且独立地提供的以合同为基础的顾问服务,帮助客户组织确定和分析相关的问题,推荐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为这些解决方案的实施提供帮助。"--L.Greiner & R.Metzger ,居此我们认为管理咨询主要是以下三大方面的任务: 1、帮助客户组织确定和分析相关的问题; 2、推荐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3、在必要的时候为这些解决方案的实施提供帮助。 这里要强调的是,所提供的顾问服务是以合同为基础的。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认为:麦肯锡是"和"企业一起工作,麦肯锡不是"为"企业工作。麦肯锡不是单独地工作,而是和企业联合工作。 咨询顾问的主要角色是参谋和教练,主要工作是: 1.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企业答案; 2.帮助企业制定解决问题的程序,确保其严格规范,而不是在工作程序上替代企业的专职管理人员;

3.是培训项目小组成员,传递技能,提供必要的分析支持,不是要求管理人员创造奇迹; 4.是提供外部观点和管理经验,同时与内部特色相结合;不是无视内部知识和专家经验; 5.是确保实际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而不是理论性的,以研究学习为导向的方法。 咨询的运作一般有四种不同的方式: 1.Task (任务):咨询公司把项目当成一项单独的任务来完成,企业不参与咨询公司的分析、设计等项目活动,企业不重视项目的过程,企业只关心项目的结果,即咨询公司所提交的文本。 2.Process (过程):咨询公司把项目当成一个过程来管理,从项目的组织结构、项目的启动大会、到具体子项目/模块中的调研分析、理念导入、最佳企业实践的借鉴、方案设计等活动都有严格的程序和流程。企业与咨询公司成立联合项目小组,企业参与咨询项目的活动,企业的收益不仅仅是项目的结果,即咨询公司的文本,而且包括项目的过程。 3.Knowledge Transfer (知识转移):咨询公司不仅仅把项目当成过程与企业共同工作,而且在项目过程中通过培训、定向培养等方法将项目过程中的工具方法等知识和能力转移到企业,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Adviser (战略合作):咨询公司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的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在我们做过的咨询项目中,企业往往非常认同过程和知识转移的咨询方式,也有企业在项目开始时以为咨询是一项任务,不需要企业的参与,咨询成果只是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2011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强化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提升员工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拓宽员工参与的渠道,加深干部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理解和认识,稳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特制定局(分公司)2011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针,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的优秀成果,全力调动干部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鼓舞人心,激励人心,努力建设积极向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潮安烟草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工作目的 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文化更富有特色,与行业文化相融共进;以企业文化贯彻实施,让广大的员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企业文化“软实力”增长促进专卖专营“硬实力”发展,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工作措施 在工作方式上,要按照精心组织、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扎实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具体要做好“四个一”:

1、继续办好一张报纸:要继续办好每月一期《简报》,充分发挥企业报刊的宣传、传达作用,使全体员工明确上级的工作部署以及局(分公司)工作重点,了解企业的工作动态。同时,为全体员工营造一个展示个人智慧、风采以及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的平台。 2、出版好一个学习专栏:要把局(分公司)的学习栏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场地,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出版好各个学习专栏,为干部员工营造一个学习和参与企业管理的平台。 3、提供一个交流空间。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学习和工作重点,利用例会时间或业余时间,围绕潮安实际,在局(分公司)中开展大讨论活动,为干部员工营造一个交流空间,让干部员工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中为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各抒己见。另外,计划举办一次“企业文化小故事”征集活动,充分激发全体员工发掘企业的亮点。 4、搭建一个实践舞台。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建设一种参与性的企业文化,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创建活动,利用“五一”、“国庆”等节日大力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广泛吸引职工参与,并鼓励职工参加上级和局(分公司)举办的各项活动和比赛,以此来培育干部职工的集体光荣感和拼搏精神,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无 2

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

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 参考样本 一、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政策依据 改制前企业名称、所有制性质,××年××月××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部门以××号文件(附后)批准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持股比例,职工持股比例),改制后拟定企业名称、所有制性质。 (一)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中原则部分应明确计算经济补偿金等职工安置费用和理顺劳动关系的基准日(经济补偿金等职工安置费用的计算,以有关部门批准企业改制方案之日为基准日;国家或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政策依据。 根据改制的具体情况,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3〕1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国

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广东省失业保险条例》、《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粤发〔2005〕15号)、《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粤府〔1995〕22号)、《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省国有企业改制或退出市场后离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的通知》(粤委办〔2003〕36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6〕25号)、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印发〈参加省直社会保险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后有关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粤劳社函〔2003〕396号)、《关于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移交工作的通知》(粤劳社函〔2006〕560号)、××市政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号),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等。 二、企业人员状况 (一)改制前企业现有人员基本情况。 1.在册职工××名,其中离岗退养人员××名。 2.离休人员××名、退休人员××名。 3.工伤(职业病)职工××名。 4.其他人员情况及人数等.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摘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承包制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也必将继续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决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1、确定MI(理念识别),包括: (1)确定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企业的命脉,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还要是文化价值,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2)确立企业精神。培育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必须是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企业的信念和追求,并由企业倡导的一种精神。培养企业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企业本质特征,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本单位特色,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 (3)确立符合集团实际的企业宗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目的和根本追求,它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来反映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企业作风是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体现企业整体素质和对外形象。 2、确立VI(视觉识别),统一标识、服装、产品品牌、包装等,实施配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还要以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改进—否定—再改进—再确定。包含企业标识、旗帜、广告语、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统一模式等等。以次规范员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建立起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 3、确立BI(行为识别)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外经营、社会责任等内容。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和职工行为。 4、以人为本,树立精干高效的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把着眼点放在人上,分别达到凝聚人心,树立共同理想,规范行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的目的。为此要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阳泉信和资产管理中心杨宏伟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企稳回升。但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则代表着我国对经济发展“控制力”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进行适度有进有退的调整,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需要的。国有企业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大总量,增强国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国企改革经历三十多年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明确了改革方向和目标。但在改革进程中,仍会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和羁绊着经济发展,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1、对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举措,不是哪个企业、个人的事。在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特别是在以退为主、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应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由于参与企业改革的主体不一,各参与者的目标取向差别非常大,政府主管部门、原企业经理层、原企业职工以及参与企业改制的民营资本拥有者,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难以统一,容易出现部分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不愿意放弃眼前既得利益,民营资本巧取豪夺国有资产,企业职工消极参与的诸多情况,加大改革难度。 2、国企改革配套政策不到位。国企改革归根结底是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只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也必须一起改革。配套改革相对滞缓,必然会影响到产权制度改革的效率和质量。多年来,中央企业因经济基础好,支付改制成本能力强,比较容易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但大多数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改革都较难,尽管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或多或少都会因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不到位,引发和留有诸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问题。 3、改制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1992年,我国确立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逐步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过渡,产权制度改革成为21世纪初国企改革的核心。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改制后的企业没有相应地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仍然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所有者缺位、高层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监事会形同虚设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加强和提升。

企业文化建设策划案

企业文化 企业目标: 打造行业网络技术领域第一品牌; 企业精神: 尊重、团结、真诚、拼搏、规范、创新 企业作风: 严格要求,雷厉风行 企业价值: 为客户提供服务; 为社会创造价值; 为员工谋求福祉; 企业使命: 对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对员工,营造和谐、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围; 对商业伙伴,提供公平合理、对等互利的合作平台; 团队意识: 没有团队的成功,就不可能有个人的成功; 相互信任,坦诚沟通,将个人融入团队,以共同愿景为最高目标; 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价值,只有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才是我们最大的责任和骄傲。

用文化凝聚人心, 用制度驾驭人性, 用品牌成就人生。 服务理念: 客户至上,公平服务? 质量理念: 质量是公司发展的生命线; 技术创新是产品质量的根本; 用户是质量的唯一裁判; 要有好的产品质量,先得保证人的质量; 创新是重要的,但绝对不能以创新为由改变质量标准和传统但适用的方法; 市场理念: 一切以市场为中心; 急市场所急,想市场所想; 不为市场服务的机构一个不设,不为市场服务的人一个不要; 寻找、开拓出最适合我们的市场并力争取得最高占有率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管理理念: 从点滴做起,向规范看齐; 营销理念: 科技引领市场,速度决定成败

品牌是公司产品及服务的一面镜子; 品牌核心价值——是对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 品质追求: 品质是精益求精的一种追求; 品质是设计出来的,是全体员工环环相扣的一个系统工程; 品质必须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高于对竞争对手的满意度; 不断提升的品质,不仅是我们的价值,更是我们的尊严。 客户理念: 客户的满意与成功是度量我们工作成绩最重要的标尺; 员工理念: 员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富; 员工素质及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就是公司财富的增长; 员工的福利待遇及生活水平是公司经营业绩的具体体现。 选才理念: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赛马而不相马;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 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科技观理念: 科技是永恒的动力,科技领跑未来;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敢创人先,着力打造科技制高点。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计划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计划表 篇一:企业文化宣传计划 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促进安全经营持续稳定。现结合公司实际,现制定《xxxx文化手册宣贯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 作计划”)。 一、主要目的 以全面贯彻落实企业理念文化和行为文化为目标,以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识、认同和共同遵守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宣贯xx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营造相互尊重、相互 信任的氛围、维持健康的劳动关系;保持员工与管理人员之 间沟通渠道畅通,使其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为公司改制发展顺地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教育、激励员工的一种方式,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只有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工作,才能激发起员工的斗志,形成向心力,做好各项工作。因此,要端正认识,把企业文

化建设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好、做好。 (二)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公司各部门对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都有责任,各部门须积极配合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各部门须通过本部门通讯员宣传本部门,提高其内部凝聚力,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三)积极开展理念实践活动,强力宣贯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精神。利用elearning系统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熟悉程度。按照集团创建要求,统一、规范应用集团企业文化手册和企业标识,包括企 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 (四)在办公室、会议室和其它可以标识的地方更新、增添企业文化标语宣传牌。要统一字体,统一着色,使之体现公司文化特色。 (五)通过评优选先等活动,树立代表企业文化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号召公司员工学习。通过公司内网、微信平台、宣传栏等平台等宣传形式,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 (六)做好专题宣传活动。配合各部门根据各自的需要做好活动的宣传。如:安全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 (七)广泛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展现企业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工作要求:

1. 国有企业改制的流程步骤

国有企业改制的流程步骤 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控股、相对控股、参股和不设置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即改变原有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以便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法/步骤 1.成立改制工作组 拟改制国有企业成立由党委、经营管理人员、工会、职工代表组成的改制工作组,在改制工作组和企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企业改制的具体操作工作。 2.提出改制申请 由企业向发改委提出改制申请,发改委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及企业实际情况,作出是否同意企业改制及改制方式的批复意见。 3.审计和资产评估: 拟改制的企业应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清查审计,对核损后的存量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者备案,确认国有资产价值量。 土地使用权的评估须由具有土地评估资质的评估事务所进行。 4.改制预案的制定和初审 首先,选择改制方式,制定改制预案。企业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改制形式,制定改制预案。预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资债、人

员、经营、效益等情况);改制模式(包括改制的主要思路,改制形式,按照政策规定可采取的人员安置办法,资产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处理办法);实施步骤(包括从宣传发动到报批实施各阶段的日程安排)。 其次,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在征求税务、工商、金融等相关部门对改制预案意见的基础上,将改制预案、资产评估报告书、拟破产企业的审计报告、职工名册、土地使用证原件、房屋所有权证原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由该部门对企业改制的基础条件、成本来源、改制形式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初审,然后将预案回复企业。 5.制定方案: 在上述基础上,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 《企业改制方案》的主要内容:企业资产和人员的基本情况、拟改革方式、债权债务的情况、人员安置要求、所需享受政策及改制后企业发展规划。 6.方案报批: 《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提交企业决策层通过。国有独资企业经总经理办公会通过;国有独资公司经董事会通过; 《职工安置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报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7.按批复的方案组织实施 首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产权受让方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并经产权交易机构办理产权交易鉴证。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程序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程序 1目的和范围:通过对公司文化资源的整合、提炼、组织、传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为集团日常运作和长远发展培育良好的基因;通过对企业文化资源的整合、建设,以及对先进文化理念的传播出等规划管理,使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本程序适用于《融侨家园》杂志的编辑发行,适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过程。 2职责: 2.1企业发展中心是融侨集团进行文化建设管理的工作机构。 2.2企业发展中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的需要和条件,每年向总经理提出文化 建设管理的工作规划,该规划是集团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2.3企业发展中心负责了解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文化发展动向,根据环境的变化,持 续改进企业文化。 2.4企业发展中心负责进行系统性企业文化组织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企业的良性文 化,使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建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经营管理体制提供基 础。 2.5企业发展中心负责企业文化资源的整合、管理。 2.6企业发展中心负责《融侨家园》的编辑工作,并从文化建设角度指导各种传播 手段。 2.7企业发展中心负责进行公司文化形象营销,逐步统筹公司的传播工作。 2.8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有责任配合企业文化管理工作。 3工作程序 3.1文化建设管理工作计划作为企业发展中心工作计划的一部分,由企业发展中心 编制,总经理批准后由文化建设管理专员和《融侨家园》编辑中心组织实施。 3.2企业发展中心每年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工作。 3.3定期编辑、发行《融侨家园》。《融侨家园》暂定为季刊,每年1月、4月、7月、 10月的10—15日定出版,并根据需要进行合适增刊。 3.4企业发展中心组织公司企业文化活动,推进文化建设、传播工作。 3.5文化建设管理工作规划 3.5.1企业发展中心依据集团核心层的整体战略和理念,并给合企业已形成的 优良传统,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建设和管理。 3.5.2企业发展中心依据企业文化发生作用的规律,结合各分支机构、各部室 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文化的推广、普及。 3.5.3《融侨家园》编辑中心是公司进行对内对外宣传的文化平台,通过在集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及步骤概述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及步骤概述 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及步骤概述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此拉开了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序幕。作为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如何响应党中央的决定精神,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法律服务便成了一个应当积极思考的课题, 目前在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完整的法律或者法规对企业改制的各种形为进行规范。有关企业改制的规定除了较多运用《公司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外,还有一些是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更多的则是在党中央的有关决定、精神、会议纪要、讲话中体现。而在实际操作中,从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各方均是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因此,笔者认为在企业改制的法律服务领域,不应当考虑依据某一法律的规定进行改制,而应当以“没有重大法律障碍”作为制定和实施改制方案的指导思想。 在此,笔者从律师实务的角度通过研究分析并结合先行者的经验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方案、步骤作了简要评述。 改制方案是企业进行改造的前提和指导原则,企业首先应当制订改制方案,然后有步骤地进行实施。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可行的改制方案。 一、企业公司制改造。主要适用于将非公司制的原国家控制支配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按照《公司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规定的规范发行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国有独资公司。其中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只能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 二、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主要适用于城乡集体企业和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小型企业改制时对公司形式的选择。这一方式既有人合又有资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在一起,股权可以是员工个人股、员工集体股和法人股等多种形式,比较灵活。经营方式与分配方式也较易于为员工等各方接受。但不利于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三、企业分立改造。主要适用于企业存在多种互不关联或者能够互相独立的经营项目,整体效益较差,分开经营竞争力较强而又为各方普遍接受的情况。此时可将一个企业分立成几个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 四、企业债权转股权。主要适用于企业负债严重,没有现实偿还能力但又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经与债权人协商一致将全部或部分债权人的全部或部分债权转成股权,从而债权人变成股东的情况。这一改造方式,可以降低改制企业的负债率,降低改制企业的财务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年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本章对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年到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年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年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年底,全国共有家股份制企业,其中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家发行了股票,其余家原是集体企业。年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企业管理咨询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步骤

企业管理咨询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步骤 一、客户的接洽 客户来源大致分为慕名而来、第三方介绍、咨询组织自荐三种。不管以何种方式来源的客户,咨询组织都要用积极态度对待客户,尽快安排与客户的洽谈。而不是还未在接洽客户之前就制定咨询流程和咨询操作步骤。在与客户首次接洽时,咨询组织应派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高级咨询顾问或主要负责人与客户负责人接洽,并尽可能让客户多说急需解决的问题,他对该问题的个人看法以及要求咨询顾问应做什么等,以便了解客户的要求和意图,权衡受理能力,判断受理条件。经过初步洽谈,客户确有合作意愿,咨询组织就可要求客户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委托登记表"和企业基本情况调查提纲,商谈预备调查的准备工作和时间。 企业管理咨询委托登记表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规模、性质、在册人员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委托解决的咨询课题以及希望咨询期限等:企业基本情况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发展概况,产品、生产销售概况,现行组织机构图,职工人数及分类,近3__5年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产品制造成本表等资料。 二、首次项目调查 1、确定咨询课题 咨询组织接到客户的咨询委托书后,只证明客户确认需要咨询,但对咨询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有时还需要通过预备调查,这是因为不可能保证客户对问题的感觉和描述都是正确的。因此,在正式确定课题之前,咨询组织还需要根据企业管理现状进行独立的问题调查,以求得到完整的、公正的信息,找出管理主要的、关键的问题。最后共同确认课题。所以进行预备调查是很有必要的。这时的咨询组织机构需选择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调研组,对企业管理现状进行初步调查和分析,形成总体概念,根据紧迫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对企业管理存在的各种关键问题分类排队,先在内部形成对咨询课题的统一认识,然后与客户领导交换意见,统一双方关键问题及咨询课题的认识,最终确定正式咨询课题。只有当最终咨询课题确定后,才可根据咨询课题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步骤。 很明显:预备调查的目的并不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而是确定和规划咨询任务或项目,为最终解决问题辅平道路。 2、提供咨询建议书 这是管理咨询操作流程和基本步骤正式开始的标志。一般来说,当双方确认咨询课题后,咨询调研组要把预备调查的基本结论形成书面文件。它是提交给客户进行审批和决定的第一个重要文件,把拟议的任务做出详细说明。建议书的技术质量会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撰写有"说服力"的建议书是咨询成败的关键。咨询建议主要内容: a.客户单位咨询背景和经营状况初步分析。 b.客户单位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c.确定的咨询课题内容及达到的目标。 d.咨询课题进行步骤、方法和时间安排。 e.课题咨询组成人员的背景介绍。包括职务、职称、咨询经历,在课题中担当的角色。 f.咨询费用初步估算。 3、签定正式咨询合同。在客户确认咨询建议书后,双方可进一步协商,签定正式咨询合同的目的。签定合同的目的是使双方合作有明确的定位,并且对双方利益起保护作用,它也是双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承诺。合同主要内容: a.合同双方(咨询组织和客户名称) b.委托任务范围和达到的要求

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法律依据

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法 律依据

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法律依据众所周知,职工安置问题是当前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职工安置方案的制订也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改制的成功与否。下面,笔者试从七个方面阐述制订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法律依据: 一、对改制企业职工情况的定位及安置办法 由于中国劳动制度从新中国建立后经历过重大变革,国有企业特别是历史悠久的老国有企业内部的职工劳动关系极为复杂。1986年中国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有企业的用工制度由固定工制改变为劳动合同制。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职工又出现了待岗、下岗、进再就业中心等情况,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再就业中心又被统一的社会失业保险机制所取代。因此,在一个老国有企业中必然存在着各种复杂的企业与职工的劳动情况,只有理清这些关系,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安置措施才能真正顺利、稳妥地安置企业的每一位职工。下面,笔者将就一般会遇到的几种情况以及处理的相关政策法律依据进行讨论: 1. 与企业保持正常劳动合同关系的在岗职工:

企业有权根据自身改制的实际需要,与这部分职工变更劳动合同关系或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若企业欲与这部分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一般的做法及法律依据为: (1)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 法律依据: * 《劳动法》第26条第3款:“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改制企业能够解除劳动合同,可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改制企业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 《劳动部关于企业实施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履行劳动合同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8]34号)第2条:“二、在企业实施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过程中,与职工经协商确实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的,能够按照《劳动法》第二十六条(三)项的规定办理。” (2)按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按照该职工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标准进行补偿,如该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的,则按企业月平均工资支付补偿金;如该职工月平

-企业管理咨询方案

服务特点 模式:十年中国之路,通用咨询为各行业的数十家大型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管理咨询服务。凭借丰富的咨询经验和对行业特点的洞悉,通用咨询总结提炼出适用于中国企业的整套组织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国际标准的管理咨询服务的本土化。 协同效应:通用咨询与客户共同分析管理瓶颈、制定并实施系统方案。在此过程中,我们将进行阶段性总结、阶段性汇报、阶段性培训和阶段性实施,确保客户准确了解项目进度。 客户定制:通用咨询提供给客户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而是根据前期的企业调研、结合企业现状与行业特点发展出的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 标本兼治:在提供定制化方案的同时,通用咨询还对客户的各级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改进方法。当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遇到问题时,他们能像咨询顾问一样分析和解决问题。 风险共担:通用咨询的客户均在项目实施当年就几倍甚至十几倍地收回咨询费用。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我们对客户的承诺。为与客户共担风险,通用咨询的部分项目费用是根据客户效益提升幅度按比例收取。 系统方案:片面的咨询方案无法满足企业绩效提升的需求。通用咨询为客户提供的是涵盖企业运营、绩效考核和业绩提升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客户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提升。 财务管理咨询案例--某生化原料药企业 项目概况: 客户在多年经营管理中不断探索,初步形成自身的管理特色,并在企业前一阶段的发展中发挥了良好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成绩。但近年来,企业的销售收入始终未能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而有所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企业相应的暴露出管理能力不足、资源周转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其管理水平的亟待提高可见一斑。

客户关键问题: 通过初步的调研诊断,企业在成本分析、预算管理、现金计划与现金流及项目可行性分析与立项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与改善; 成本核算体系不够细化,没有与其他职能部门,尤其是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形成资金占压,降低了资金利用有效率; 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充分健全,临时费用发生情况较多,特别是由于临时排产引起的采购,造成大量资金的临时调用; 缺乏科学规范的现金流管理、预测及分析机制和体系,从而造成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生产成本上升; 在项目投资方面,没有建立系统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同时在进行项目投资前也没有充分预见到投资回报周期及回报率。 解决方案: 通过咨询项目的全面实施,我们帮助企业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成本分析机制,并开拓出了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扩大了利润空间; 完善了企业的预算制定与管理制度,使企业的各项支出都处于有效的控制范围之内,同时对财务人员进行科学编制企业预算的培训; 在销售预测准确率提高的基础上,完成原料采购预算编制,并根据采购工作的需要合理控制原料采购资金的使用; 构建科学的现金计划及现金流预测体系,以便较好地控制和降低经营风险,减少经营成本;为企业注入全新的项目管理理念,加强项目可行性分析及立项管理,避免盲目的项目投资,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实施效果: 通过我们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科学财务管理体系已经在企业企业内部开始运行; 财务管理效用的发挥,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效地扩展了企业利润空间及产品价格竞争空间; 对企业各项费用支出进行了有效控制,避免和降低了临时费用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有利于企业领导预知经营风险并及时做出有效的规避策略,同时根据销售预测及生产计划安排情况及时调动资金; 使企业对新项目进行规范的可行性分析,做好事前管理,确保合理的投资收益; 通过财物管理系统的优化,企业每年利润提升高达30%,并有效避免了现金的短缺。 人力资源管理--某制革企业 项目概况: 客户为一家国内知名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超细纤维合成革、藕状纤维合成革及其它

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模版

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样本) 一、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政策依据 改制前企业名称、所有制性质,××年××月××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部门以××号文件(附后)批准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持股比例,职工持股比例),改制后拟定企业名称、所有制性质。 (一)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其中原则部分应明确计算经济补偿金等职工安置费用和理顺劳动关系的基准日(经济补偿金等职工安置费用的计算,以有关部门批准企业改制方案之日为基准日;国家或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政策依据。 根据改制的具体情况,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3〕1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等。 二、企业人员状况 (一)改制前企业现有人员基本情况。 1.在册职工××名,其中离岗退养人员××名。

2.离休人员××名、退休人员××名。 3.工伤(职业病)职工××名。 4.其他人员情况及人数等。 (二)改制后企业接收安置职工情况。 1.接收安置的职工××名。 2.其中办理离岗退养职工××名、工伤(职业病)职工××名等。 三、职工安置办法 (一)职工安置。 1.改制企业(以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即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等于或小于50%的企业为例)依据《劳动法》、省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金。 解除职工人数为××名,其中安置到改制后企业的××名,分流到社会的××名。 2.经济补偿标准和支付办法。 (1)企业按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省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的规定,对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3个阶段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文通过透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1978~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有企业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