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广射虎》第二课时教案

《李广射虎》第二课时教案

《李广射虎》第二课时教案
《李广射虎》第二课时教案

《李广射虎》第二课时教案

一、导入课文

1、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个谜语:

花袍子,大嘴巴,威风八面传天下。百兽见它都害怕,森林

之王就是他。

2、提起老虎,大家就会想起许多打虎英雄,如武松醉打猛虎,李逵刀杀四虎等。可今天,我们却要学习一个特殊的打虎故事——《李广射虎》。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本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谁来读一读前两句,说说你读懂了那些地方?

(月色朦胧,疾风吹过,沙沙作响,“读到这儿,我仿佛见到了……”

“通过“……”这个词我理解了……”)

你来读一读,好吗?

通过他的朗读,你们仿佛见到了什么景象?

3、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风吹草动,月色朦胧,在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请三个同学

分别读3、4、5句)

你在读“警惕”一词时注意到语调、语速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补充发言,也练习朗读体会)

机警的李广四处搜索,又发现什么?是怎样做的?

李广不愧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反应与常人截然不同。大家先

读一读,再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⑴“猛然间”:语速快、语调稍高,以表现吃惊

⑵“影影绰绰”:语速稍慢,以表现因看不见而犹豫的样子。

⑶李广的动作:语速快,一声比一声高,表现动作快。

⑷“嗖”:出口速度极快,停顿较长。

(教师边读边示范、指导、纠误)

4、总结朗读方法

读这一段时,由于前后情况不同,语速语调也不同,总之:前两

句稍缓,后两句稍疾,前两句稍地低,后两句稍高,前两句平和

舒缓,后两句顿起紧张之感。

5、齐读第三自然段

6、联系诗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联系课文解义、诵读)

7、展开想象

箭射出之后,这天晚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能展开想象的翅

膀,为课文补上一些情节吗?

(学生想象后发言)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渡:由于林深夜暗,大家没有找到死老虎,天明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1、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2、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表明了人们的态度?

人们为什么会惊呆?

(箭簇深扎入石,拔不出来。)

3、如果你是一名随从,会惊叹些什么?

如果你是一名敌军,会感伤些什么?

(补充《史记》中故事。)

4、指导朗读

你想用什么方法读这一自然段?

(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读这一自然段)

5、联系诗句: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联系课文解义、诵读)

四、学习《塞下曲》

介绍李广的生平:李广,陇西成纪人,祖先秦国大将李信。他曾经担任陇西郡、北地郡、雁门郡、云中郡、代郡、上郡的太守。公元前119年北征匈奴,死于军中,时年六十多岁,头发、胡须全白了。

九百多年后的唐朝,诗人卢纶听说了这个故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塞下曲》。

1、指读诗句

2、理解诗意

你觉得诗中一些词能不能用板书中的词来解释?

通读诗意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本自然段,思考回答: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从哪几个地方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

六、总结全文

机警的李广在月色朦胧、风吹草动之时,猛然发现草丛中有一只猛

虎,他一不慌、二不忙,镇定自若,引弓射箭,箭深深地插入那块

虎形巨石中,拔也拔不出来。

这样镇定自若的将军,士兵谁不爱戴?

这样力大无比的好汉,敌人谁不畏惧?

这样武艺高超的英雄,天下谁不景仰?

这样神勇无比的将领,又怎能不令后世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写下一首

首动人的诗篇呢?————其中便有这一首《塞下曲》。

诵读古诗《塞下曲》。

板书设计——————→

李广射虎

月色朦胧

射————虎?!

风吹草动深入巨石

(神勇无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