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习题集-第八章

货币银行学习题集-第八章

货币银行学习题集-第八章
货币银行学习题集-第八章

第八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本章摘要

1.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货币统一的需要;票据清算的需要;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金融管理的需要。

2.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有:(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这是最主要的中央银行制度形式,指国家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全面、纯粹地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具体分为:一元式中央银行:一个国家内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实行总分式机构设置;二元式中央银行: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联邦制国家多采取此类形式,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2)复合中央银行制度:一家大银行集中执行中央银行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的职能。(3)准中央银行制:如香港的金融管理局和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局和货币发行局。(4)跨国中央银行制:如欧洲中央银行。

3.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是:(1)发行的银行的职能: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是货币政策最高决策机构。(2)银行的银行的职能:集中存款准备金;组织全国范围内的资金清算;充当最后贷款人。(3)国家的银行的职能:代理国库;充当政府的金融代理人,代办各种金融事务;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4.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最终目标是: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及适应性。中介目标的分类有:近期目标或者操作目标为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远期目标或者中介目标为利率、货币供应量。

6.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的政策工具,即“三大法宝”——公开市场操作;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次要的政策工具,即选择性管制;直接管制;间接管制。

7.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要描述货币数量的变动怎样引起总体经济的变化。主要流派有: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金融中介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前两种侧重于宏观层次的分析;后一种侧重于微观层次的分析。

8.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效果,所必须经过的时间过程。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影响到政策的效果。由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构成。

本章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最后贷款人、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时滞、信贷配给、托宾的投资q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

A.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B.稳定币值

C.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D.经济增长

2.当一个贷款人拒绝提供贷款,尽管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利率甚或更高的利率,这种现象被称为()。

A.强迫交易

B.战略选择

C.信贷配给

D.共谋行为

3.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以()最为流行。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跨国型

D.准中央银行制

4.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结构性调控工具的有()。

A.再贴现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直接管制

D.消费者信用控制

5.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它成立于()。

A.1765年

B.1921年

C.1694年

D.1473年

6.属于准中央银行体制的国家或地区是()。

A.马来西亚

B.印度尼西亚

C.缅甸

D.新加坡

7.属于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的是()。

A.利率

B.超额准备金

C.基础货币

D.短期利率

8.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的变动直接影响收入和支出的。

A.利率

B.基础货币

C.货币供应量

D.银行准备金

9.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于()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A.1983年

B.1985年

C.1984年

D.1986年

10.货币政策的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构成,其中内部时滞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

A.第一阶段是行动时滞,第二阶段是决策时滞

B.第一阶段是认知时滞,第二阶段是行动时滞

C.第一阶段是行动时滞,第二阶段是影响时滞

D.第一阶段是认知时滞,第二阶段是影响时滞

11.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的变动直接影响收入和支出的。

A.利率

B.基础货币

C.货币供应量

D.银行准备金

12.()描述了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关系。

A.费雪效应

B.菲利普斯曲线

C.货币幻觉

D.财富效应

13.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加上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等于()。

A.法定准备金

B.存款准备金

C.基础货币

D.超额准备金

14.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是()。

A.结构调节效果

B.流动性风险

C.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D.价格风险

15.下列不属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标准的是()。

A.相关性

B.可测性

C.可控性

D.替代性

16.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主要品种是()。

A.优良公司的股票

B.高度可销性的公司债券

C.政府债券

D.优先股

17.使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的政策工具是()。

A.法定准备金率

B.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选择性政策工具

18.托宾的投资q理论用来解释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进而影响投资支出,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过程。

A.商品市场

B.股票市场

C.劳动力市场

D.债券市场

19.托宾发展了一种关于()相关联的理论,人们称之为托宾的投资q理论。

A.商品市场与投资支出

B.债券价格与投资支出

C.收入增长与投资支出

D.股票价格与投资支出

20.金融中介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通过“信贷可得性”效应完成,表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从而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资与消费行为,进而影响总支出与国民收入。

A.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

B.股票价格

C.利率

D.债券价格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的是()。

A.中央集权的需要

B.统一发行货币的需要

C.最后贷款人角度的需要

D.票据清算的需要

2.中央银行的职能可高度概括为()。

A.发行的银行

B.管理的银行

C.银行的银行

D.国家的银行

3.一般地,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包括()。

A.货币供应量

B.超额准备金

C.基础货币

D.利率

4.一般地,货币政策近期中介指标包括()。

A.货币供应量

B.超额准备金

C.基础货币

D.利率

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包括()。

A.相关性

B.可测性

C.传染性

D.可控性

6.货币政策“三大法宝”是指()。

A.存款准备金制度

B.窗口指导

C.公开市场业务

D.再贴现政策

7.下列属于结构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窗口指导

B.消费者信用控制

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D.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8.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特点是()。

A.强调利率的货币传导机制作用

B.强调货币供应量的货币传导机制作用

C.货币政策可能会遇到“流动性陷阱”的干扰

D.强调利率的自动调节功能

9.货币政策可通过“信贷可得性”效应来完成,这表明()。

A.货币政策可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进而影响总支出和国民收入

B.信贷市场上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

C.货币政策遇到“流动性陷阱”仍有效

D.它强调利率的货币传导机制作用

10.一般地,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有()。

A.货币政策时滞

B.货币流通速度

C.微观主体预期

D.流动性陷阱

四、判断改错题

1.()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根本标志。

2.()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策无效。

3.()托宾的投资q理论揭示了货币政策经由货币市场而作用于投资的一种可能。

4.()成立于1910年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最后建立的中央银行制度。

5.()“最后贷款人”意味着中央银行是整个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社会大众的最后资金提供者。

6.()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是经济增长。

7.()通常,将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称为“摩擦性失业率”。

8.()“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纷纷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0.()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递渠道暗含着的一个假设条件是:银行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是完全替代的。

11.()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银行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达到松紧银根的目的。

12.()由于再贴现率的作用过于强烈而不适用作为中央银行日常操作的政策工具。

13.()货币主义学派非常强调利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

14.()由于“信贷配给”的存在,信贷市场的利率并不是一个使信贷市场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而是一个比均衡利率更高的利率。

15.()货币政策的财富传导效应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的实物财富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进而影响国民收入。

16.()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和行动的决心。

17.()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理论的结论支持凯恩斯的观点:如果流动性陷阱存在,货币政策失效。

18.()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是:中央银行应确定固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以这种“单一规则”保持物价的稳定。

19.()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是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主要因素,中央银行就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相机抉择”选择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0.()中央银行的资本所有制决定其控制权的归属问题。

五、填空题

1.历史上最早从商业银行中分化出来的中央银行是英国的()。

2.中央银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3.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以()最为流行。

4.描述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的是著名的()。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转而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6.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当货币需求陷入()时,货币政策无效。

7.托宾投资q理论揭示了货币政策经由()而作用于投资的一种可能。

8.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通过影响()从而作用猛烈,不易作为央行日常操作的工具。

9.由于“信贷配给”的存在,信贷市场的利率并不是一个使信贷市场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而是一个比均衡利率()的利率

10.货币主义学派非常强调()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

六、简答题

1.简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2.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3.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类型?

4.简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冲突。

5.简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内容。

6.简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7.简述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8.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9.简述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10.简述弗里德曼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11.“信贷市场上利率并不是一个使信贷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而是一个比均衡利率更低的利率。”请应用“信贷配给说(Credit Rationing)”分析这个原理。

12.简述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

13.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托宾投资q理论。

七、论述题

1.试述我国货币政策的一般性工具的运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试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可供选择的货币中介目标有哪些?

3.试述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最后贷款人

答:最后贷款人是中央银行的最重要职能,它是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融资时,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的职能。向中央银

行融资是发生困难银行最后的办法,中央银行履行这一职能的最终目的是防止银行倒闭的频繁发生,传递和实施货币政策意图,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

2.银行的银行

答:银行的银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它是指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维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职能。具体体现在:第一,吸收和保管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以确保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第二,作为全国票据清算中心,解决单个银行清算的困难。第三,作为最后贷款人,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周转不灵时,中央银行通过票据贴现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3.发行的银行

答:发行的银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它是指中央银行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垄断货币发行权的职能。作为发行的银行职能,中央银行应及时供应货币,合理调节货币流通数量,加强货币流通管理,促进货币流通的正常秩序。

4.政府的银行

答:政府的银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它是指中央银行为政府服务的职能,即代表政府或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5.货币政策

答: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一个完整的货币政策体系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三大部分。作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物,也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职能体现。

6.菲利普斯曲线

答: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后所描绘出的一条曲线。该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这表明中央银行很难同时实现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货币政策目标。

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按法律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总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倍数收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则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倍数放大。因此,作为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宜日常操作。

8.再贴现率

答: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票据出售给中央银行融通资金时,中央银行所扣除金额占票据面额的比率,也就是商业银行再贴现资金时的所支付的利息率。贴现政策是西方央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供应量,从而促使宏观经济扩张或收缩。当经济出现泡沫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反之,当经济萧条时,就降低贴现率。但由于贴现政策使央行处于被动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工具的政策效果。

9.公开市场业务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借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是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之一。当经济出现泡沫时,中央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回笼资金;反之,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投放货币。作为一种优良的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经常使用的政策工具。

10.中介目标

答:中介目标,是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选定出来用于反映货币政策实施进展与效果的指标,通过政策工具影响这些指标,并借助这些指标观测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通常被中央银行选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1.货币政策时滞

答: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它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制定政策加以矫正,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又分为认知时滞和行动时滞。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过程。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12.信贷配给

答:信贷配给,是指在利率一定的条件下,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无法或者不愿提高利率,而采取非利率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以消除超额需求而达到平衡。

13.托宾的投资q理论

答:托宾的投资q理论用来解释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进而影响支出,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过程。q等于公司市场价值(股票总市值)除以资本重置成本。q

值的变化即资产价格的上升(下降)降低(提高)了公司的融资成本,使公司增加(减少)投资,最终增加(降低)总产出水平。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C);

6.(D);

7.(A);

8.(C);

9.(C);10.(B);11.(A);12.(B);13.(C);14.(C);15.(D); 16.(C);17.(B);18.(B);19.(D);20.(A)。

三、多项选择题

1.(B、C、D);

2.(A、C、D);

3.(A、D);

4.(B、C);

5.(A、B、D);

6.(A、C、D);

7.(B、D);

8.(A、

C);9.(A、B、C);10.(A、B、C)。

四、判断改错题

1.(正确)。

2.(错误)将“现代货币主义”改为“凯恩斯主义”。

3.(错误)将“货币市场”改为“股票市场”。

4.(错误)将“1910年”改为“1913年”。

5.(错误)将“和非银行社会大众”删除。

6.(错误)将“经济增长”改为“稳定物价”。

7.(错误)将“摩擦性失业率”改为“自然失业率”。

8.(错误)将“经济增长”改为“充分就业”。

9.(错误)将“货币供应量”改为“利率”。

10.(错误)将“是”改为“不是”。

11.(错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改为“超额存款准备金”。

12.(错误)将“再贴现率”改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3.(错误)将“利率”改为“货币供应量”。

14.(错误)将“高”改为“低”。

15.(错误)将“实物财富”改为“金融财富”。

16.(错误)将“外部时滞”改为“内部时滞”。

17.(错误)将“支持”改为“不支持”。

18.(错误)将“凯恩斯学派”改为“货币主义学派”。

19.(错误)将“货币主义学派”改为“凯恩斯学派”。

20.(错误)在“决定”前加上“并不”两字。

五、填空题

1.(英格兰银行);

2.(发行的银行);

3.(单一制);

4.(菲利普斯曲线);

5.(利率);

6.(流动性陷阱);

7.(股票市场);

8.(货币乘数);

9.(更低);10.(货币供应量)。

六、简答题

1.简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答: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是银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具体说来,它的产生是适应了以下几方面需求的结果。

(1)统一发行货币的需要。随着商品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金属货币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于是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交易媒介,即“银行券”,它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债权凭证。早期的银行券可以随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属货币,所以它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代用品进入流通中的。在中央银行产生之前,众多银行都有权发行自己的银行券,这种分散的银行券逐步暴露出其严重的缺点:①不利于保证货币流通的稳定。因为众多的中小银行信用实力薄弱,其发行的银行券常常不能兑现,容易使货币流通陷入混乱局面。②不利于商品流通的进一步扩大。因为一般中小银行的业务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之内,它们发行的银行券也就很难为外地接受,从而不利于大范围内的商品流动。

这些问题表明,由一家大银行来统一银行券的发行也许是更有效率的。事实上,这一过程在最开始时是自发的,某些大银行依托自身的优势,在银行券的发行中不断排挤其他的中小银行,并最终在政府的扶持下,成为独占银行券发行权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便是这样的典型。

(2)票据清算的需要。支票等银行票据的流通,虽然反映的是票据授受双方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是由于它们必须由开户行来支付,所以又通常表现为各开户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最初的票据清算是通过银行派专人持客户交来的收款票据到应付款银行要求付款来进行的,既缺乏效率,又不安全。随着票据流通量的扩大,各银行的收款人员开始自发地聚集在某一固定的地点,交换手中所持有的由对方银行付款的票据,并相互结清差额。在此基础上,1773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票据交换所。

早期的票据交换所虽然对清算效率的提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一般仅局限于同城内的票据清算,而且结算后的差额仍须以现金(金属货币)清偿,不方便之处依然存在。因此,需要有一个更权威的、全国性的、统一的清算中心。中央银行建立起来后,这一职责非常自然地就由有政府背景的中央银行承担起来。

(3)最后贷款人角色的需要。最后贷款人,是指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中央银行对其提供资金支持的功能。在经济周期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陷入资金调度不灵的窘境,有的则因支付能力不足而破产,银行缺乏稳固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众多银行的后盾,在必要时为它们提供货币资金,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这一机构就是中央银行。

(4)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为了建立公平、高效和稳定的银行经营秩序,尽可能避免和减少银行的破产和倒闭,政府需要对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中央银行是最早承担起金融监管职责的机构,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的最主要机构,在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答:中央银行的职能,一般被概况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三大类。中央银行正是通过这些职能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利率等指标,实现其对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的调节作用。

(1)发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它是指中央银行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垄断货币发行权的职能。作为发行的银行职能,中央银行应及时供应货币,合理调节货币流通数量,加强货币流通管理,促进货币流通的正常秩序。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发行银行券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由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一部分形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大部分则形成流通中现金,它们与存款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一起,共同构成基础货币,它是中央银行货币控制的主要指标之一。

但是,滥用货币发行权的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严重时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钞甚至形同废纸。因此,必须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进行适当的控制。

(2)银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它是指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维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职能。具体体现在:第一,吸收和保管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以确保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第二,作为全国票据清算中心,解决单个银行清算的困难。第三,作为最后贷款人,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周转不灵时,中央银行通过票据贴现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3)政府的银行。所谓“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作为政府的银行,主要通过以

下方面得到体现:第一,代理国库。即中央银行代理经办政府的财政预算收支,充当政府的出纳。政府的收入和支出都通过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开设的各种账户进行。第二,充当政府的金融代理人,代办各种金融事务。第三,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这种信贷支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给国家财政提供贷款;二是购买国家政府债券。通常,中央银行对财政的直接贷款或透支在期限和数额上都受法律的严格限制,以避免中央银行沦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导致货币发行失控。因此,政府弥补赤字的主要手段是发行国债。若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资金直接形成财政收入,流入国库;若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则资金是间接流向财政。第四,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3.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类型?

答:中央银行的结构随各国具体国情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中央银行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的不同,可以将中央银行制度分成四种类型。

(1)单一中央银行制度。单一中央银行制度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典型的中央银行制度形式。它是指国家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地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单一中央银行制又可分为一元式和二元式两种类型。

①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如英国、日本的中央银行都实行这种体制。我国自1984年之后也是实行这种中央银行制度。

②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国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极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利或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受中央级机构的监督管理,但它们在各自的辖区内有较大的独立性。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多采用这种中央银行制度,如美国、德国等。

(2)复合中央银行制度。复合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不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制。这种体制主要存在于过去的苏联和东欧等国。我国在1983年以前也实行这种中央银行制度。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参加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地域相邻的一些欠发达国家建立了货币联盟,并在联盟内成立参加国共同拥有的统一的中央银行。这种跨国的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执行统一的金融政策。比如,由贝宁、象牙海岸、尼日尔、塞内加尔、多哥和上沃尔特等国组成的西非货币联盟所设的中央银行,由喀麦隆、咋得、刚果、加蓬和中非共和国组成的中非货币联盟所设立的中非国家银行等。1998年7月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这是一家由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成员国共同设立的中央银行,框架结构采用德国中央银行的二元制模式,其主要职责是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并制定和实施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4)准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例如,新加坡设有金融管理局与货币发行局两个机构来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国香港实行的也是准中央银行制度,金融管理局(1993年4月1日由香港外汇管理基金和银行监管处合并而成)是香港的金融监管机构,但不拥有发钞权,发钞权掌握在汇丰、渣打、中国银行手中。

4.简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冲突。

答: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目标。最终目标相对固定,基本上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一致,因此,最终目标也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战略目标或长期目标。概括地讲,各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矛盾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1)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中央银行只能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难以达到两全其美。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上涨。总需求的扩张和经济增长往往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而总需求的减少和经济的衰退往往会引起物价的下跌。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一般地,国内经济的增长,一方面会导致贸易收支的逆差,因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增强,如果此时出口贸易的增长不足以抵消增长了的进口需求,必然会导致贸易收支的逆差;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因为,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国内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必然要借助于外资的流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由贸易逆差导致的国际收支赤字。但是,能否确保国际收支平衡依赖于二者是否能相互持平。因为外资流入后还会有支付到期本息、分红、利润汇出、撤资等后续流出要求,所以是否平衡最终要取决于外资的实际利用效果。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货币当局稳定物价的努力常常会导致资本流入和需求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例如,假如国内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当局为了抑制物价上涨,有可能提高利率以降低货币供应量。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利率的提高会导致资本流入,资本项目出现顺差。同时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势头的减缓和总需求的减少,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经常项目也可能出现顺差。因此,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

5.简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内容。

答: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必须要有足够的、良好的货币政策工具供其操作。在长期的实践中,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发展了一套系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等。其中,一般性政策工具,又称三大传统法宝,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调控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及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在国家法律所给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如中央银行认为存在通货膨胀压力时,就可能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用于发放贷款的超额准备金减少,促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规模,使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回升;另外,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还会引起货币乘数的下降,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倍数收缩。反之亦然。但是,由于法定存款准备率的政策效果过于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和条件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供应量,从而调节宏观经济的一种金融手段。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票据出售给中央银行融通资金时,中央银行所扣除金额占票据面额的比率,也就是商业银行再贴现资金时的所支付的利息率。贴现政策是西方央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供应量,从而促使宏观经济扩张或收缩。当经济出现泡沫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反之,当经济萧条时,就降低贴现率。但由于贴现政策使央行处于被动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工具的政策效果。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借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是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之一。当经济出现泡沫时,中央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回笼资金;反之,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投放货币。作为一种优良的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经常使用的政策工具。

(4)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目的在于影响整个宏观经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选择性政策工具,旨在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

(5)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前者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如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等。间接信用指导经常采用的方式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

6.简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答:(1)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在国家法律所给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

(2)作用机制。如中央银行认为存在通货膨胀压力时,就可能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使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用于发放贷款的超额准备金减少,促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规模,使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回升;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还会引起货币乘数的下降,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倍数收缩,从而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反之亦然。

(3)特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特点表现在: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此,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存款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③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存在着以下局限性:①由于效果过于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②由于同样的原因,它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以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③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同,因而货币政策实现的效果可能因为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7.简述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答:(1)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和条件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供应量,从而调节宏观经济的一种金融手段。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票据出售给中央银行融通资金时,中央银行所扣除金额占票据面额的比率,也就是商业银行再贴现资金时所支付的利息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供应量,从而促使宏观经济扩张或收缩。

(2)作用机制。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在于影响银行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达到松紧银根的目的。如中央银行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目标,可以降低再贴现率,使其低于市场一般利率水平,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获得资金的成本下降,促使其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结果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相应地扩大对社会大众的贷款,从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市场利率的降低,达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的。反之,可采用提高贴现率的办法来促使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再贴现率还可与规定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资格配合使用。

(3)再贴现政策的特点。再贴现政策的特点表现为:①它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储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的。②再贴现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具有一种告示效应。

但是,再贴现政策局也存在着一定的限性:①缺乏主动性。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贷款,决定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融资而不依赖中央银行,则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②利率高低有限度。如在经济调整增长时期,无论再贴现率多高,都很难抑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反之亦然。③再贴现率是市场利率的重要参照,再贴现率的频繁调整会导致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和银行无所适从。因此,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再贴现政策不处于主要地位。

8.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答:(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借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是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之一。

(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理。当经济停滞或衰退时,中央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从而向社会投放一笔基础货币。无论基础货币是流入社会大众手中,还是流入商业银行,都必将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增加,银行通过对准备金的运用,扩大了信贷规模,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反之,当利率、物价不断上升时,中央银行则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3)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表现为:①传递过程的直接性。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进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②操作的主动性。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避免了贴现政策的“被动等待”。③可以进行微调。由于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有可能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从而避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应。④可进行频繁操作。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联系性、经常性及试探性操作,也可以进行逆向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然而,公开市场业务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②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必须具有弹性操纵权,可以根据经济需要和货币政策目标自行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和数量;③金融市场必须具有相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才能顺利进行。

9.简述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答:(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这一过程或路径。凯恩斯学派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上,认为主要存在两种传导渠道:利率渠道与汇率渠道,其中,利率渠道是传导主体,汇率渠道只是对利率渠道的补充,或者说是一种延伸。

(2)利率传递渠道。凯恩斯学派认为,当货币政策变动时,如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债券,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利率下降,投资者则增加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导致产出增加。整个传导过程可表示为:M→r→I→E→Y(其中,M代表货币供应量,r代表市场利率,I代表投资量,E代表社会总支出或社会总需求,Y 代表总产出水平)。在这个传导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3)上述分析,在初期阶段,凯恩斯学派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没有能反映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遂有进一步的分析,凯恩斯学派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①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当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增加,从而推动产出上升。②但产出的上升,导致客观的货币需求增加,如果没有增加新的货币供给,则会促使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

市场的作用。③利率的回升,又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产量下降,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是往复不断的过程。④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利率较原来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来的均衡水平高。

必须看来,利率传导效应成立的主要前提条件是:①利率是可以自由浮动的,不存在任何管制因素;②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是敏感的。当这两种前提条件不存在时,这种传导机制也就不能成立了。

(4)汇率传递渠道。当一国的经济对外开放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以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首先会对一国的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冲击汇率,改变本国的贸易条件,最终改变产出水平。如果国内货币供应量M增加,本国利率r下降,外资流入减少,使本币汇率e贬值,从而促进本国净出口NX增加,进而促使总产出和总收入增加。用符号表示为:M→r→e→NX→Y。

当然,汇率传导效应也是有前提条件的:①外币可以自由流入;②本币可以自由兑换;③实行浮动汇率制。缺乏这三个条件,汇率渠道就不会产生作用了。10.简述弗里德曼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答:(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这一过程或路径。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其货币政策的传导模式表示为:M→E→I→Y。

(2)首先,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M→E),这是因为:①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②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括任何货币供给的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化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③当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其意愿持有的货币量,从而必然增加支出。

(3)其次,变化了的支出作用于投资的过程(E→I)。弗里德曼认为这将是资产结构调整的过程。①超过意愿的货币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人力资本的投资。②不同取向的投资会相应引起不同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化,如投资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会上涨,收益率会相应下降,从而刺激非金融资产投资,如产业投资;产业投资增加,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生产品的价格上涨,如此等等。④这就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收益率的比值重新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4)最后,名义收入(Y)是价格和实际产出的乘积。名义收入的变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化,又有多大比例反映在价格水平上,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短期内对两方面均有影响,但就长期而言,则只会影响价格。11.“信贷市场上利率并不是一个使信贷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而是一个比均衡利率更低的利率。”请应用“信贷配给说(Credit Rationing)”分析这个原理。

答:(1)这是金融中介学派的信用传导机制理论的观点,它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通过“信贷可得性”效应来完成。所谓“信贷可得性”,是指企业或个人能够通过信贷市场获得的信贷量。由于在信贷市场上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使得微观经济主体从金融机构得到的信贷是有规模限制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从而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资与消费行为,进而影响总支出与国民总收入。

(2)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利率具有一定的粘性,不会随货币供给的增减而作相应的变动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并非只要借款人支付一个足够高的利率,便可以获得所需的贷款,而是在一个特定的利率水平上,有些企业和个人可以获得贷款,另一些企业和个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银行也不会给予贷款。

(3)为什么即使在许多不存在利率管制的国家,也存在“信贷配给”呢?这是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假定银行采取提高利率的办法,则可能对银行收益产生两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逆向选择增强。利率提高后,那些收益率较低而安全性较高的项目将会因为投资收益无法弥补借款成本而退出借款申请者的行列;而剩下的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往往是高风险的,他们之所以愿意接受高利率,是因为他们知道其归还贷款的可能性很小。第二,道德风险提高。由于高利率,使得一些低收益的项目变得无利可图,在贷款利率一定的条件下,那些获得贷款的人将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从而使得道德风险变得更加严重。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利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一限度,由于贷款风险增加,银行预期收益反而减少。结果,信贷市场的利率并不是一个使信贷市场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而是一个比均衡利率更低的利率。

12.简述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

答:一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一定能够顺利地达到预期效果,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它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制定政策加以矫正,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又分为认知时滞和行动时滞。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过程。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估算,很难做到不发生误差,因为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这当然也就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假设,在预测的年度,GDP将增长20%,再假设,根据过去的历史经验,如果包括货币流通速度在内的其他条件不变,货币供给等比增长即可满足GDP对货币的追加需求。但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在预测的期间加快了,则如果仍按等比例地增加货币供给就会成为助长经济过热的因素。

货币银行学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演进与货币职能 1.货币形态的演进和发展: 足值货币表征货币信用货币电 子货币 ( 1) 足值货币 A.足值货币的形态发展: 商品货币金属货币 B.足值货币的基本特征 a.货币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 b.能够同一切商品交换 c.本身含有否定自身的基因 (2) 表征货币 A.概念: 表征货币是指足值货币的代表物, 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B.银行券的基本特征 a.她是能够随时兑换的货币, 代替贵金属流通中。 b.她的发行必须由黄金和信用作为保证。 c.早期各家银行在保证银行券随时兑换金币、银币的前提下都能够发行银行券。 (3) 信用货币 A.概念: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经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

B信用货币的形式: 现金、存款、短期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 C.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 a.只是货币符号, 不具有内在价值。 b.是债务货币。 c.具有强制特征。 d.国家经过控制和管理货币流通实施货币政策。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世界货币, 支 付手段 第二节货币本质与货币计量 一、货币的本质 1.货币是商品 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货币是生产关系的反映 二、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的观点: 货币金属论, 货币数量论, 货币国定论, 货币名目论 三、现代货币的计量 广义货币M2 = M1 + 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 狭义货币M1 = M0 +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货币层次划分 1.理论划分:

M1 =通货M0+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它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2.中国: 在1994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将中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 M1、 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 各层次所涵盖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 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单位定期存款+其它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3.国际: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M0: 现金, 本币流通中现金; M1: 狭义货币, 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 M2: 狭义货币和准货币, M1+一定期限内的( 三个月到一年之间) 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CD M3: 广义货币, 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

《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E卷

《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其他金融机构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存款型金融机构主要有、、和。 2、契约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和。 3、投资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和。 4、投资基金的机制特点即、、、。 5、根据的组织形式不同,共同基金可以分为和两类。 6、根据发行的股份的份额是否固定及可否被赎回,共同基金可分为 和两类。 7、1999年,我国相继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负责管理和处置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 8、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建立了、、 三家政策型银行。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存款型金融机构。 A、商业银行 B、储蓄银行 C、信用社 D、投资基金 2、下列属于契约型金融机构。 A、金融公司 B、封闭型基金 C、保险公司 D、信用社 3、下列不属于投资型金融机构 A、共同基金 B、金融公司 C、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D、养老基金 4、的股份相对固定,,一般不向投资者增发新股或赎回就股。 A、公司型基金 B、契约型基金 C、封闭型基金 D、开放型基金 5、在我国,负责管理和处置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是。 A、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B、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C、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D、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6、下列不属于政策性银行。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农业银行 D、国家开发银行 7、信用合作社属于。 A、存款型金融机构 B、契约型金融机构 C、投资型金融机构 D、政策型金融机构 8、养老基金属于。 A、存款型金融机构 B、契约型金融机构 C、投资型金融机构 D、政策型金融机构 9、共同基金属于。 A、存款型金融机构 B、契约型金融机构 C、投资型金融机构 D、政策型金融机构 10、下列不是投资基金的特点。 A、专家理财 B、投资组合 C、规模经营 D、收益率特别高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1、储蓄银行 2、信用社 3、养老基金金融公司 4、共同基金 5、公司型基金 6、契约型基金 7、封闭型基金 8、开放型基金 第五部分简答题 1、什么是存款型金融机构?什么是契约型金融机构?它们的主要类型和主要区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购买共同基金属于间接投资?共同基金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政策性银行?它和商业银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宗旨是什么? 第六部分论述题 1、试述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与职能。 第七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 2、保险公司养老基金

货币银行学 章节题库 ch14

ECON320Chapter 14 Practice Test Professor C. James Hueng 1)A tool for managing interest rate risk that requires exchange of payment streams is a A)macro hedge. B)futures contract. C)swap. D)forward contract. E)micro hedge. 2)A financial contract that obligates one party to exchange a set of payments it owns for another set of payments owned by another party is called a A)hedge.B)swap.C)call option.D)put option. 3)A swap that involves the exchange of one set of interest payments for another set of interest payments is called a(n) A)currency swap.B)national swap.C)swaptions.D)interest rate swap. 4)If Second National Bank has more rate-sensitive assets than rate-sensitive liabilities, it can reduce interest rate risk with a swap that requires Second National to A)receive fixed rate while paying floating rate.B)both receive and pay fixed rate. C)pay fixed rate while receiving floating rate.D)both receive and pay floating rate. 5)If Second National Bank has more rate-sensitive liabilities then rate-sensitive assets, it can reduce interest rate risk with a swap that requires Second National to A)pay fixed rate while receiving floating rate.B)receive fixed rate while paying floating rate. C)both receive and pay fixed rate.D)both receive and pay floating rate. 6)If a bank has more rate-sensitive assets than rate-sensitive liabilities A)it reduces interest rate risk by swapping rate-sensitive income for fixed rate income. B)it increases interest rate risk by swapping rate-sensitive income for fixed rate income. C)it reduces interest rate risk by swapping fixed rate income for rate-sensitive income. D)it cannot reduce its interest rate risk. E)it neutralizes interest rate risk by receiving and paying fixed-rate streams. 7)Financial derivatives include A)bonds.B)futures.C)stocks.D)none of the above. 8)By hedging a portfolio, a bank manager A)reduces interest rate risk.B)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gains. C)increases exchange rate risk.D)increases reinvestment risk. 9)Hedging risk for a long position is accomplished by A)taking a neutral position. B)taking another long position. C)taking a short position. D)taking additional long and short positions in equal amounts. E)none of the above. 10)A contract that requires the investor to buy securities on a future date is called a A)cross.B)short contract.C)hedge.D)long contract. 11)A person who agrees to buy an asset at a future date has gone A)short.B)even.C)long.D)ahead.E)back.

货币银行学知识框架及复习重点

货币银行学知识框架及复习重点 一、货币银行学框架 货币银行学这门学科按字面的意思分为货币和银行两部分。现代的经济是货币经济,也就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必须依靠货币来进行。货币是基于人们对货币发行当局的信任而存在的,货币的出现为复杂的资源分配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机制,即价格机制,通过价格决定每个人应该得到什么,应该生产什么,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这样一来经济的运行便对货币产生了依赖,货币不断的发展进化产生了金融市场,货币从一种依附于实体经济的工具转变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运动形式,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交易规则,甚至反过来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例如,社会中有足够的资源供厂商进行投资,但是如果货币的供给量不足,由于缺乏支付的媒介,这些资源就不能被厂商用来投资。尽管从实体经济方面看投资是有利可图的,但货币市场却限制了这一行为。正如麦金农所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研究货币理论,讨论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研究货币理论,必须了解货币市场中最重要的两种机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为经济体提供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其转账结算制度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创造存款,发放贷款,引导资金流动,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流动。 二、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 把握好货币的本质是学好货币银行学的关键,要明确货币运动的背后是社会资源所有权的转移,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而进行的。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按照上述思路思考,也许会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货币银行学的重点是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其中货币供给乘数模型是历年命计算题的重点,请读者熟练掌握其中各个参数的意义。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一般会结合当年经济实事命论述题,请读者记住各个学派的观点,复习时多联系实际。 家庭与个人,从不同来源取得货币收入:工人、公务人员、文艺卫生体育工作者或有货币工资收入,奖金、酬金、津贴收入和各种创作的货币收入;农民有农产品销售的货币收入;个体经营者通过推销产品、提供服务取得货币收入;享受社会保障者有离休金、退休金和各种福利金、救济金的货币收入,等等。这种货币收入,保证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衣、食、住、行所需,是商品的,需要用货币去购买;需要旁人提供服务的,则要用货币去支付。过去的农民,有相当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可由自己的产品满足,不需要货币的参与;现在,自给自足的这一部分已日益缩小。 这本教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和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 目前这本书已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80年代末,当时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用于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教材,货币银行学是其中的一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教研室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委托承接编写这本教材的任务。各章初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概论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金融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64课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的基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三、主要内容 (一)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二)货币流通 (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四)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五)参考书籍介绍 四、思考题 1、列举你所遇见并希望求得理论解释的货币银行领域中的问题,现在你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2、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3、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本位货币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2、重点难点: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一、古代货币起源说 二、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一、古代的货币 二、币材 三、铸币与纸币 四、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

广外 货币银行学 期末重点 全英 米什金 ()

考试题型以及分数分布: 一、选择题:1’*20=20’ 二、名词解释:4’*5=20’ 三、简答题:8’*5=40’ 四、论述题:20’*1=20’ 重点制作思路: 1.考虑到时间关系,抓大放小 2.结合老师提及复习内容进行预测 3.以理顺书本架构为主,看到一个知识点猜一下可能会出什么题 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by Kyle Chapter1:Why Study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本章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即可,最多考一下选择) Answer: ?To examine how financial markets such as bond and stock markets work ?To examine how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banks work ?To examine the role of money in the economy Chapter2:An Overview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1.Func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Perform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channeling funds from economic players that have saved surplus funds to those that have a shortage of funds ?Direct finance: borrowers borrow funds directly from lenders in financial markets by selling them securities. ?Promotes economic efficiency by producing an efficient allocation(分配)of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作业题、讨论题和思考题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名词解释 1、货币 2、价值尺度 3、流通手段 4、贮藏手段 5、支付手段 6、本位币 7、辅币 8、金本位制 9、无限法偿 10、有限法偿 11、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12、货币制度 13、格雷欣法则 二、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它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哪些主要功能?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 3、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试举例说明之。 5、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6、什么是纸币本位制?其有何特点?应如何正确理解目前我国的“一国三币”制度? 三、课堂问答(讨论)题 1. 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2. 金钱是万能的吗?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货币?为什么自古至今,人们又往往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 3. 货币种种形态的演进有何内在规律?流通了几千年的金属货币被钞票和存款货币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4. 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高度地概括,你认为货币职能最少不能少于几个? 5. 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联系应该怎样理解?结合欧洲货币、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理一理你的思路。 6. 货币是不是终归要消亡?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形式 一、名词解释 1.信用 2.商业信用 3.银行信用 4.国家信用 5.信用工具 6.背书 7.承兑 8.商业本票 9.商业汇票 10.支票 二、复习思考题 1.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它们各有哪些特点? 2.试述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3.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关系如何? 4.说明消费信用的基本类型和经济意义。 5.信用工具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三、课堂问答(讨论)题 1.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里的“信用”,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2.为什么说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联系几乎无所不在,以至可以称之为“信用经济”?能否谈谈你本人的体验? 3.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我国目前为什么大力推广票据的使用?

货币银行学第八章习题答案

第八章货币供给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层次划分货币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大小。 2、货币的分层次划分中,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接受狭义货币为 M1 ,它主要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而广义货币主要为 M2 。 3、通货比率与货币乘数呈_负相关关系,如果人们希望更多的持有现金,货币乘数会降低 4、银行实际保留的准备金总是大于法定准备金,超出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 5、设货币为通货+活期存款,则存款货币乘数和货币乘数相比,较大的一个是货币乘数 6、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倍数,是用于说明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倍数关系。 7、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三个,它们分别是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 8、货币供给量是实际由央行、商业银行及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9、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它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 10、在我国,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四条: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购买和外汇占款。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出售外汇会引起基础货币发生何种变动 B A .增加 B .减少 C .先增后减 D .先减后增 2、货币乘数与超额准备率呈 B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 .关系不确定 3、通货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 D 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非银行金融机构 C、商业银行 D、社会公众 4、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 C 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 C、商业银行 D、都不是

5、下列银行中, D 对货币扩张影响最小。 A、中国人民银行 B、浦东发展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进出口银行 6、其它条件不变,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则货币乘数 B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7、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 B 。 A、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 B、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C、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 D、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8、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应量 A 。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确定 9、其它条件不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低,则货币供应量 A 。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确定 10、下列 D 不属于M1? A、通货 B、企业活期存款 C、支票存款 D、大额定期存款 11、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越高,则货币乘数 B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确定 第三部分简答题 1、简述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及影响派生规模的因素? 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一家银行获得原始存款后发放贷款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而另一家银行也因此可以发放贷款,从而使第三家银行也获得存款,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创造出成倍的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现金漏损率影响着派生规模,分别与其成正比和反比。 2、什么是基础货币?它对货币供给量有什么重要影响 基础货币指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各章节复习汇总

金融学复习汇总 、判断题 1.俗话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体现的金融学原理是分散化投资可以降低风险。(A) 2.对于一个经济系统而言,金融体系必须是一个能自我平衡的体系,否则将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A) 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传统的银行业务正在遭受来自证券业、保险和基金组织的侵蚀,世界金融体系越来越显得多元化,银行作为各国金融体系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的地位已不复存在。( B) 4.钱、货币、通货、现金都是一回事,银行卡也是货币。( B) 5.所谓“流通中的货币”就是现金,即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的总和。( B) 6.信用货币虽然本身没有价值,但由于其能够发挥货币的职能,所以构成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 A) 7.电子货币作为一种信用货币,预示着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趋势,即完全没有货币的社会。( B) 8.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安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B) 9. 我国M1层次的货币口径是:M仁流通中现金+定期存款。(B)10.在纸币本位制下,如果在同一市场上出现两种以上可流通纸币,会导致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排斥实际价值高的货币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B) 11 .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是确定货币名称和货币单位,货币名称和货币单位确定了,一国的货币制度也就确定了。( B) 12. 金融市场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这实际上指的就是金融市场的调节功能。( B) 13. 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 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的短期金融市场。(B) 14. 金融产品的收益性与流动性一般是反向变动,收益性越强,流动性越差。( B) 15. 我们经常说高风险高收益,是说只要投资者承担高风险,就可以获得高收益。( B) 1. 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B) 2. 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 机构的基本区别在于商业银行是唯一吸收活期存款、开设支票存款账户的金融中介机构。( A) 3. 分业经营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力,不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与使用效率。( A) 4. 票据贴现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B) 5. 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业务。( B) 6.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中,流动性是一项重要原则,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保留尽可能多的现金准备。( B) 7. 一般来说,流动性较强的资产盈利性也比较好。(B) 8. 根据负债管理理论进行经营的银行,容易出现经营风险增大的问题。 ( A) 9.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一切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实现的,中央银行发行现金,商业银行则提供存款货币。( B) 10. 中央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一般不经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普通金融业务。(A) 11.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所以,除中央银行外,任何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都不会影响货币供给。(B) 12. 通常,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均通过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内开立的各种账户进行。( A) 13. 中央银行对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会导致基础货币等量增加。( A) 14. 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程度虽然存在 较大的差异,但没有一家中央银行能够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A) 15. 中央银行是整个宏观调控体系 中的一个组成部门,因此,其行为目标自始自终与政府目标是一致的。(B) 1. 同业拆借利率是一些国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02修订)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英文)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性质:必修课层次:专升本 学时:64 学分:4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 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方法:讲授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内容提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的定义及其本质;货币的职能;领会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关系;了解我国人民币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确人民币的性质和在流通中的地位;掌握国际货币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和理解货币起源理论、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形态的演变,理解其演变规律,并能运用货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解释和理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一、代用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异同 二、货币起源的本质 三、为什么要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优缺点 五、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1 货币的产生(1学时) 一、货币的定义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的形式 四、货币的度量

货币银行学PPT 米什金 [兼容模式]

Chapter 13 Banking Industry: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ystem ?Bank of North America chartered in 1782?Controversy over the chartering of banks.?National Bank Act of 1863 creates a new banking system of federally chartered banks g y y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Dual banking system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s created in 1913.

Figure 1 Time Line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ommercial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mary Supervisory Responsibility of Bank Regulatory Agencies ? Federal Reserve and state banking authorities: state banks that are membe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 also regulates bank holding companies.?FDIC: insured state banks that are not Fed members. ?State banking authorities: state banks without FDIC insurance. without FDIC insurance

货币银行学第七章习题答案

第七章中央银行 第一部分填空题 1 、我国的“最终贷款人”是中国人民银行。 2 、我国目前中央银行制度类型为单一制,1983年前为准中央银行制 3 、中央银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 _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管 理金融的银行。 4 、流通中的现金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属于负债方项目。 5 、外汇黄金占款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属于资产方项目。 6 、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 7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直接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8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再贴现、贷款业务、证券业务、保管黄金和外 汇储备等。 9 、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的在央行存款分类可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10、从期限上看,各国中央银行的放款主要以短期为主,很少有长期贷款。以保 持中央银行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1 、 1998 年 7 月正式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属于___C__: A 、单一中央银行 B 、联邦中央银行 C 、跨国中央银行 D 、准中央银行 2 、下列不体现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职能是____C_____: A 、集中存款准备金 B 、最终的贷款人 C 、购买国家公债 D 、组织全国的清算 3 、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其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一部分存 款准备金,目的在于__A_______: A 、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 B 、保证存款机构的盈利性 C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D 、有利于中央银行获取收入,以维持央行运作 4 、下列不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____A_____: A 、外汇、黄金储备 B、流通中通货 C、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D 、财政部存款

货币银行学第八章

第八章 其他金融机构 第一部分 填空题 1、存款型金融机构主要有 商业银行 、储蓄银行 、 信用合作 社 。 2、契约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 养老基金 和 保险公司 。 3、投资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 共同基金 、 货币市场共同基 金 和 金融公司 。 4、投资基金的机制特点即 规模经济 、专家理财 、 投 资组合 、 风险分散 。 5、根据的组织形式不同,共同基金可以分为 公司型基金 和 契约型基金。 6、根据发行的股份的份额是否固定及可否被赎回,共同基金可分为 封闭式基金 和 开放式基金 两类。 7、1999年,我国相继成立了 信达 、 华融 、 东方 、 长城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负责管理和处置四大国有银行的 不良资产。 8、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建立了 中国农业发 展银行 、 中国进出口银行 、 国家开发银行 三家政策型银行。 第二部分 单项选择题 1、下列 D 不属于存款型金融机构。 A、商业银行 B、储蓄银行 C、信用社 D、投资基金 2、下列 C 属于契约型金融机构。 A、金融公司 B、封闭型基金 C、保险公司 D、信用社 3、下列 D 不属于投资型金融机构 A、共同基金 B、金融公司

C、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D、养老基金 4、 C 的股份相对固定,,一般不向投资者增发新股或赎回就股。 A、公司型基金 B、契约型基金 C、封闭型基金 D、开放型基金 5、在我国,负责管理和处置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是 B 。 A、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B、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C、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D、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6、下列 A 不属于政策性银行。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农业银行 D、国家开发银行 7、信用合作社属于 A 。 A、存款型金融机构 B、契约型金融机构 C、投资型金融机构 D、政策型金融机构 8、养老基金属于 B 。 A、存款型金融机构 B、契约型金融机构 C、投资型金融机构 D、政策型金融机构 9、共同基金属于 C 。 A、存款型金融机构 B、契约型金融机构 C、投资型金融机构 D、政策型金融机构 10、下列 D 不是投资基金的特点。 A、专家理财 B、投资组合 C、规模经营 D、收益率特别高 第三部分 是非判断题 1、由于存款型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而这些存款又是货币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类机构是货币银行学特别关注的机构。() 2、共同基金又称投资基金,它是一种直接的金融投资机构或工

《货币金融学》课程习题参考答案-第十章-201009

第十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一、填空 1.信用货币 2.中央商业 3.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4.存款准备金现金 5.中央银行 6.货币需求 7.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存款准备率 8.资产选择行为 9.中央银行 10.准备存款 二、判断 1.对2.错3.对4.错5.对6.对7.对8.错9.错 三、单选 1.A2.B 3.B 4.A5.C 6.D 四、多选 1.ABCD 2.AB 五、问答 1.试举例分析现代金融体制下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答: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过程是存款货币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引起成倍派生存款的过程。存款货币的创造必须具备两个紧密联系的必要前提条件:其一,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其二,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1)最抽象的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假设存款货币银行只有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且不保留超额准备金,也不存在现金流出银行体系,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那么存款货币多倍扩张过程如下:假设存款货币银行接受这1000元现金原始存款后提取其中的20%即200元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剩余的800元发放贷款,由于不考虑现金漏损,贷款客户必将全部贷款用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存款存入另一家银行,这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800元,另一家银行在提取20%的准备金后将剩余的640元作为贷款发放,这又将使第三家银行获得存款640元……,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形成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一直到全部原始存款都已经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为止。 如果以D表示存款增加总额,R表示原始存款,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可以用D=R/r表示,全部银行存款货币为D=1000/20%=5000(元),存款创造乘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用K来表示,则K=1/r=5 (2)多倍存款的创造—更为现实的考察 如果考虑现金漏损,部分活期存款会转化为定期存款,存款货币银行在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会保留超额准备金,则存款创造乘数修正为K=1/c+r d+t·r t+e。其中,c是现金漏损率;r d是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 t是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是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

货币银行学各章重点和答案

精心整理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的论述,是以如下哪种理论为依据的? A、货币价值论 B、货币数量论 C、国家政权决定论 D、劳动价值论 号来代替的是: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8、货币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导源于: A、支付工资 B、商品赊销 C、吸收存款 D、发放贷款

9、在价值形式的演进中,商品交换有质的变化的是: A、扩大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 B、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 C、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10、金本位制度下,汇价的基本决定因素是: A、铸币平价?? B、商品的价格 C、货币购买力 D、物价指数 A、表现商品价值 B、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C、衡量商品价值 D、和一切商品相交换 17、在我国境内严禁作为计算单位和价值尺度流通的有: A、人民币 B、金银 C、港币、澳元 D、外国货币 第二章信用

1、信用活动中的货币发挥的职能是: A、储藏手段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价值尺度 2、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做法是: A、赊销 B、有借有还 C、票据化 D、挂账 3、由债权人开出承诺到期付款的有价证券是: 9、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形式有: A、消费信用 B、商业信用 C、国家信用 D、银行信用 10、以下各项可以看成是对民间信用的正确理解的有: A、利息面议 B、风险大 C、个人信用 D、利率高 11、直接发生在商品购销双方之间,信用金额固定、使用方向、还款

期限及相应的利息补偿由双方直接协商确定的信用形式为: A、银行信用 B、企业信用 C、商业信用 D、消费信用 12、属借贷范围的基本信用形式有: A、信托信用 B、银行信用 C、商业信用 D、国家信用 13、利用银行按揭购房所涉及的关系人有: 3、我国现行存贷款利率属于: A、官定利率 B、公定利率 C、市场利率 D、实际利率 4、由政府或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是: A、公定利率 B、一般利率 C、官定利率 D、实际利率 5、某公司获得银行贷款100万元,年利率6%,期限为三年,按年计

货币银行学第五篇章 复习题答案 12-09

货币银行学 第五篇章复习题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 一、填空题 、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从观点上大体分为三种:(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治理通货膨胀运用最多的手段是()。答案:宏观紧缩政策 、治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关键。答案:调控总需求 、据价格上涨速度的标准,通货膨胀可划分为(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如果年物价上涨率达到两位数,则认为发生了()。答案:恶性通货膨胀 、在度量通货膨胀的众多指标中,多数国家通常采用的是()。答案:消费物价指数 、一般而言,通货膨胀时期对于债务关系中的债务人()而对债权人()。答案:有利、不利 二、单项选择题 、一般而言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不超过的是() 、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答案: 、需求拉上说解释通货膨胀时的前提是() 、总需求给定、总供给给定、货币需求给定、货币供给给定答案: 、认为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是通货膨胀的() 、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分配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分配效应答案: 、一个人有存款元、负债元和货币值随物价变动的资产元,当通货膨胀率为时,其总名义资产的净值为()、元、元、元、元答案: 、能反映出直接与公众的生活相联系的通货膨胀指标是() 、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冲减指数、通货膨胀扣除率答案: 、许多国家在抑制或治理通货膨胀时运用最多的手段是() 、宏观紧缩政策、供给政策、指数化方案、发展生产答案: 三、多项选择题 、有关通货膨胀描述正确的是()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经济现象、货币流通量超过货币必要量、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贬值.生产过剩答案:、治理通货膨胀的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手段包括() 、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通过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定义通货膨胀须注意() 、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的对象、关注商品、服务与货币的关系、强调持续上涨、物价上涨具有不可逆性 四、判断题 、使用平减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优点在于其能度量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正) 、通货紧缩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使货币政策失去灵活性。()答案;正确 、需求拉上说解释通货膨胀时是以总供给给定为前提的。()答案;正确 、工资—价格螺旋上涨印发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答案:错误 、所谓通货膨胀促进论是指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答案:正确 、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答案:错误 、通货紧缩是反通货膨胀的手段和措施。()答案:错误 五、简答题 、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的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怎样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 ()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运用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管制或冻结工资以及运用

货币银行学金融学逢考必过含详细答案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货币银行学金融学逢考必过含详细答案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第一章 金融与经济 第一部分 填空题 1、引起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 货币 因素总是最主要的 、测量经济货币化的三个常用指标 、 和 。 提供存款货币。8 第二部分 是非判断题 1、货币和财富是同一个概念。( ) 2、货币和财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货币只是财富的一小部分。( ) 3、金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金融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 4、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也正在逐步转变为金融经济。( ) 5、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收入水平,所以人们的收入就是他所持有的货币。( ) 6、利率变动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包括货币供求。当货币供给增加,超过货币需求时, 利率水平就会上升。( ) 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 1、货币 2、财富 3、收入 4、金融 5、金融深化 第四部分 简答题 1、简述货币、收入和财富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认识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五部分 论述题 1、如何理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2、如何理解金融与经济的辨证关系 第五部分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货币 2、信用中介 支付中介 支付中 介 3、实际金融资产存量/国民生产总 值 实际金融资产存量/有形财富总量 人均实际货币量 4、资产 5、金融深化 6、利率

7、银行体系中央银行商 8、信用创造 业银行 二、是非判断题: 1、错 2、对 3、对 4、对 5、对 6、错 三、名词解释 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收入(income):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所有收入的总和是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 3、财富(wealth):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 4、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狭义的金融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5、金融深化:是指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收入(income):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所有收入的总和是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财富(wealth):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 货币、收入和财富三者之间的关系: (1)货币与财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包含的内容不同。 (2)财富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货币只是财富的一小部分。 (3)收入水平也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收入不等于人们持有的货币。 2、答案要点: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已成为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场所。金融市场不仅与个人的收入或财富增长有关,还与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目前而言,银行依然是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各种交易还是要借助货币的功能来进行,只不过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多种金融衍生交易方式的出现,使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重有所下降而已。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反映出来: ⑴经济货币化程度加深; ⑵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已经形成; ⑶金融创新方兴未艾,货币形式正在发生变化; ⑷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发生转移; ⑸金融调控已经成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方式; ⑹金融深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特征。 2、答案要点: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⑴金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狭义的金融就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是指除了资金融通外,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金融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人类社会处于传统的货币经济向金融经济转化的过程中。 ⑵金融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