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二、中国城建史——重要知识要点

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

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

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

a.《周礼考工记》—中国最早的关于工艺技术的著作(图)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解释: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08考题)

b.《管子》

1)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 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3) 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管子》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5.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2006)

修建过程:

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平面呈横长方形,史上第一座砖城,不是全国性都市,是王城

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7.隋唐长安布局特点及影响

特点: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影响: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其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其影响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8.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唐长安汉长安

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

对称

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

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

直交

居住坊里制,与宫城分开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东西二市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9.唐长安与北宋东京比较

唐长安宋东京

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

对称

布局不甚规整,对称

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

道路宽度小,密度高,与商业结合

居住坊里坊里制,严格管制,与宫城分

街巷制,厢

商肆东西二市商业街

城市功能帝王意志市民市俗生活建设过程规划兴建逐步扩建11.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及布局特点,影响(2007)a.改建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

城市拥挤,矛盾突出

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b.布局特点

1)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

2)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3)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也有晓市夜市,瓦子出现

4)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5)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c.成就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2)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3)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4)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d.影响

1)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

2)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

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很大

1.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2.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2000)

答: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3.明清时期城市特点

1)礼制思想占主导地位,以北京为代表

2)由于商业发展,城市布局更为灵活,城外出现关厢

3)商业布局灵活,会馆增加

4)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大,水准高,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点总结

1)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2)道路系统由礼制转向满足实际需求

3)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4)城市建设总体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6.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墙:

1)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点地段包砖。

3)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门:

汉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这些都是为了加强防御目的。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7.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出于政治军事原因

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善漕运,才驻长安。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因城市位置优越,经济有生命力,且城市骨架,河道利用值大,长期在原址发展如苏州(平江)。

8.中国古代居住的演变

1)唐之前,闾里制

2)唐代,坊里制,宵禁,严格管理,有坊门坊墙

3)宋代,开封80余坊,无坊门坊墙,是居住地段及管理单位

4)清代,以胡同划分长条形居住地段

5)城市多为方型,街巷与住区划分整齐;自发形成的则较乱,如关厢地区,山区

6)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网系统有直接关系

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征(参考2005年考题)

a.两类城市

规划新建—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元大都等。处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经济基础不大好

扩建改建--处于交通要道,经济基础好,改建扩建而成的如宋东京,平江府

b.周礼考工记对于古代城市有一定影响,但不是贯穿规划的主线

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隋唐长安—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但宫城偏北

元大都—按周礼城制建设,全面体现

随着儒教越来越收推崇,城制在汉代以后新建都城中体现出来,

三、外国城建史——知识要点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

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6.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主要内容

1)城市选址。高爽地段,有利避风、浓雾、酷热,接近水源,交通便利

2)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性质,同城市关系,地段四周现状、道路等。

3)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

4)理想城市方案。平面八角形,便于防守,放射性路网,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接对向城门

第二篇中古的城市

3.中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

1)在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位于赛纳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即城岛

3)几次扩建城墙和城市

4)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

4.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

a.阿尔伯蒂《论建筑》

继承了维特鲁威的的思想,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的选址选型,结合军事防卫要求布局街道,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1)城市街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2)中心设教堂、宫殿或城堡。

3)城市由几何形体构成。

b.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图)

完整的按照费拉瑞特的理想城市建造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者是斯卡莫齐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小城,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c.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图)

1)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市场

2)东西两侧为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南侧有运河通过

3)城市中心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4)由于星形城市放射性锐角很难设计房屋,后来出现了有格栅型接道的矩形理想城市d.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对整个欧洲的城市规划思潮都有影响

5.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城市的主要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分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期和末期),17世纪以后为巴洛克时期

a.城市特点

1)突破了宗教束缚,大型世俗性建筑构成了城市主要景象

2)地理学、数学等知识有力的影响了城市规划结构

3)许多城市因不能满足生产生活而进行改建,但布局上没有大的突破

4)设计思路由细节扩大到环境

5)巴洛克时期的浮华雕饰及建筑物的轴线构图,极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

6)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强调运动感和景深,有助于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构成整体环境b.典型城市

佛罗伦萨(早期)

1)建筑主要活动是城市公共建筑和教堂

2)修建了联通市中心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为设骑楼的连排式多层房屋

3)重视立面设计,不重视体积

4)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成为城市标志

威尼斯(晚期)

1)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府邸

2)建造商业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等

3)豪绅富商的大府邸多数在大运河两侧,形成屏风式立面

4)修建码头和石拱桥

5)完善圣马可广场的建设

罗马(巴洛克)

1)开辟3条笔直的道路通向城门,三条轴线在城门之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

2)3条道路交叉点安置方尖碑,作为对景

3)轴线构图的广泛运用

4)强调建筑体积

5)多数教堂采用集中式构图,具有纪念碑性质

6.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设及典型格局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放在广场建设上

1)早期: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局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放在广场一侧。

2)盛期和晚期:广场比较严整,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敞,雕像常常放在广场中间

代表:圣马可广场

1)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拐尺形广场,透视效果好

2)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钟塔成为城市的标志,与广场周围的水平线成美的对比

3)广场四周底层全采用外廊式做法

4)不同空间互迭和视觉上相似性对比性的运用,达到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7.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a.巴黎改建

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

1)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

2)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

3)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

4)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

5)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

b.凡尔赛的建设

1)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由猎庄发展而成

2)宫前有3条放射性大道,呈50度角,将景物包容在同一视野中

3)凡尔赛花园采用强烈的轴线,对称布局,十字水渠,用列树装饰道路,构成无限深远的透视

4)反映了王权至上,体现了唯理主义思想

c.广场建设

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规划,纪念性的广场有很大发展,开始将绿化布置,雕像喷泉,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环境以及广场和广场之间的联系。

典型代表: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

巴黎协和广场:

2)位于赛纳河北,横轴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重合。

3)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东南西三面无建筑,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平面为长方形

4)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

5)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都勒里花园过渡到爱丽舍田园大道的作用,成了从卢佛尔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3.不同时期巴黎改建的特点

a.雅各宾时期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

1)为减轻市中心交通,增辟几条干道

2)封闭市内一些墓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

3)建筑形体追求简单,反映“一切建筑都像公民道德那样单纯”的见解

b.拿破仑时期

1)城市风貌—灰色屋顶的多层建筑

2)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大街

3)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

4)修建明星广场和凯旋门

5)以协和广场为枢纽,在规划布局上控制巴黎中心

c.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改建(99年考题)

背景:法国国内国际铁路建成,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

目的:功能需要+装点帝都+军事防御

措施:

1)完成巴黎大十字和两条环路的建设

2)连续17年的道路建设(市中心和市区外围)

3)为美化城市面貌,对于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物顶坡度都有所规定

4)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

5)重视城市绿化,修建大面积的公园

6)将巴黎市中心分散到几个区中心,适应了当时由于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7)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缺点:

1)没有解决贫民窟问题

2)没有解决因国内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

5.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渊源—空想社会主义(原理三21):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乡脱离,财产公有。

2)康帕内拉“太阳城”财产公有,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安德累雅“基督教之城”

3)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开始暴露种种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社会改良的设想。欧文:“新协和村”

4)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矛盾加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种种改革措施,如傅立叶的“法郎吉”,生产于消费结合,有组织的大生产

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他们设想将城市作为社会经济的实体,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出发点是解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占有一定位置。也是后来的“田园城市”、“卫星城”等理论的思想渊源。(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理论渊源)

6.田园城市相关内容(图)

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

a.社会背景:

1)政府获得政治资本

2)社会问题:土地,税收,环境,人口

3) 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他们要打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

b.田园城市概念:

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c.空间模式(城乡磁体):

1)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

4)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

5)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

d.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

2)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

4)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

e.意义:

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来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7.工业城市理论(戛涅)

a.原因:19世纪,产业革命破坏了原有的以家庭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结构,居住与工作地点分离

b.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1)人口32000人

2)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中央为城市中心,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各分区之间用绿带隔离

3)有先进的城市交通

4)重视城市规划的灵活性,为各功能区发展留有余地

5)建筑采用先进的材料钢筋混凝土

8.带形城市理论(索里亚?伊?马塔)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SORIA提出带型城市设想。他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主要内容:

1)城市依靠一条交通轴呈带形发展,宽度有限,理想情况下为500米,长度无限

2)沿交通脊布置一条或几条电气铁路和市政管线

3)将城乡结合

4)从一个或若干城市做多方延伸,可形成有机网络

但从后来华盛顿与巴黎改建都证明,在面临私有经济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布局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下,这种规划是很难保持住的。

第四篇现代城市

4、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建筑运动

格罗比乌斯 W.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

a.主要思想体系:

1)重视使用功能2)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使用3)重视经济性4)创造时代新风格5)强调建筑空间

b.实例:

柯布西埃 1922年《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的《阳光城》

城市规划观点:1)技术改善中心商业区2)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3)合理分布城市各区的密度4)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改建巴黎中心区的畅想曲

格罗比乌斯等人的新居住区的实验与实践活动

5、英国的卫星城与田园城市建设

a.概念---翁温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

大伦敦区域规划理念

1930年帕克尔第三座卫星城市的建设---威森肖维1)10万人2)依靠母城3)公共交通体系4)邻里单位的实践

b.影响---100公里范围内的莫斯科卫星城规划

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7、雅典宪章

a.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内容:

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

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便的邻里单位

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

反对伟大的排场

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

重视城市空间效果

b.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强大的生命力

3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秘鲁利马

1、协调平衡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有效利用资源

2、城市增长的存在问题与不同形式

3、更加有机的分区概念,反对简单机械的分割

4、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并涉及人类尊严

5、鼓励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样化城市运输

6、通过立法解决城市土地使用的有效性和公平

7、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已是危及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8、更加全面的文物与历史遗产的保存观念,鼓励保护性利用,并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9、恰当地评价先进的工业技术及其使用

10、动态的、强调过程的设计与实践观

11、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空间、城市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连续性,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不再是“壮丽的表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