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试验相关名词解释

临床试验相关名词解释

临床试验相关名词解释
临床试验相关名词解释

临床试验相关名词解释

1.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药品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研究药品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用药品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研究药品的疗效与安全性。

2.试验方案(Protoco1):叙述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的条件。方案必须由参加试验的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和申办者签章并注明日期。

3.研究者手册(Investigator’s Brochure):是有关试验用药品在进行人体研究时已有的临床与非临床资料。

4.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指向受试者告知一项试验的各个方面情况后,受试者自愿确认其同意参加该项临床试验的过程,须以签名和注明日期的知

情同意书作为文件证明。

5.知情同意书(Informed Consent Form):是每位受试者表示自愿参加某一试验的文件证明。研究者必须向受试者说明试验性质、试验目的、可能的受益和危险、可供选用的其他治疗方法以及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规定的受试者的权利和义务等,使受试者充分了解后表达其同意。

6.伦理委员会(Ethics Committee):由医学专业人员、法律专家及非医务人员组成的独立组织,其职责为核查临床试验方案及附件是否合乎道德,并为之提供公众保证,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受到保护。该委员会的组成和一切活动不应受临床试验组织和实施者的干扰或影响。

7.研究者(Investigator):实施临床试验并对临床试验的质量和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的负责者。研究者必须经过资格审查,具有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在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由一名主要研究者对临床试验实施总负责,并作为各试验中心间的协调人。

8.协调研究者(Coordinating Investigator):在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负责协调各参加中心的研究者的工作的一名研究者。

9.申报主办者(Sponsor):简称申办者,发起一项临床试验,并对该试验的启动、管理、财务和监视负责的公司、机构或组织。

10.监查员(Monitor):由申办者任命并对申办者负责的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其任务是监查和报告试验的进行情况和核实数据。

11.稽查(Audit):指由不涉及试验的人员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检查,以判定试验的实施、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是否与试验方案、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及法规要求相符。

12.视察(Inspection):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有关一项临床试验的文件、设施、记录和其他方面进行官方审阅,视察可以在试验单位、申办者所在地或合同研究组织所在地进行。

13.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CRF):指按试验方案所规定设计的一种文件,用以记录每一名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的数据。

14.总结报告(Final Report):试验完成后的一份详尽总结,包括试验方法与材料、结果的描述与评估、统计分析以及最终所获鉴定性的、合乎道德的统计学和临床评价报告。

15.药品(Pharmaceutical Product):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试验用药品(Investigational Product):临床试验中用作试验或参比的任何药品或安慰剂。

17.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在一种新药或药品的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

18.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种药品后出现的

不良医学事件,但并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19.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

20.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为有效地实施和完成某一临床试验中每项工作所拟定的标准而详细的书面规程。

21.设盲(Blinding/Masking)临床试验中使一方或多方不知道受试者治疗分配的程序。单盲指受试者不知,双盲指受试者、研究者、监查员或数据分析者均不知治疗分配。

22.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用以保证与临床试验相关活动的质量达到要求的操作性技术和程序。

23.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申办者可委托其执行临床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此种委托必须作出书面规定。

(专业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注: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信息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 2请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的教学与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对多种信息化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二)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四)突出开放性 6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就是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7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8文件夹评价: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评价, 可用于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是基于过程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 9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是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 10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11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 1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13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4信息化教学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15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16webquest: 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 17学习契约学习契约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教育哲学概念,将师生的课堂关系视为一种契约。18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老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

信息技术知识点及名词解释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业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信息技术(IT) 信息技术简称I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扩展】:基本的信息技术包括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与存储技术和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2、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指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施用有关的行为和活动,如信息的测量、计算等。 3、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指生产制造信息设备,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4、比特 比特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只有两种状态(取值):数字“0”或数字“1”,是计算机和其他数字系统处理、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最小单位,一般用小写字母“b”表示。 5、集成电路(IC) 集成电路即IC,是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材料,经平面工艺加工制造,将大量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及互连线构成的电子线路集成在基片上,构成一个微型化的电路或系统。 6、Moore定律 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摩尔曾发表论文预测,单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7、什么是信息技术,它包括哪些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信息技术是指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包括: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与存储技术;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欲显示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采用电子技术进行的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存储、显示与控制。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业 第2章计算机组成原理 CPU CPU即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承担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运行任务的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件。CPU原理上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寄存器组、运算器和控制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耐药性(抗药性):是指长期用药,导致某些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的现象。 二重感染:是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使体内敏感菌被抑制,而不敏感菌得以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称为二次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受体阻断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首关效应(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首过消除:药物从胃肠道吸经门静脉系统到达全身血循环前,部分被胃肠壁细胞和肝脏代谢,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该作用称为首过消除。(同首关效应)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能加速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指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能减慢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水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是有害反应。 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个tl/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坪值)。 耐受性:指患者连续用药后出现药效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应有效应。 习惯性:连续用药停药后病人主观产生不满足感但无明显不适,只有继续用药的强烈愿望,也称精神依赖。 成瘾性:反复应用某药后中断用药病人会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严重生理功能紊乱),须严格控制使用。 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通过血-脑屏障后,主要在纹状体突触前由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内L-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脱羧转化为多巴胺,补充纹状体内多巴胺不足,而发挥治疗作用。左旋多巴在外周脱羧形成多巴胺后,易引起外周不良反应。卡比多巴属外周脱羧酶抑剂,可抑制左旋多巴的外周脱羧作用,可明显增加左旋多巴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从而提高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减少外周不良反应。 肾上腺素作用翻转: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翻转。此时,α受体兴奋时的血管收缩作用被取消,表现出β2受体兴奋时的血管扩张效应。 化疗药物:指用于防治病原体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药物。 治疗量:临床用药的剂量。 剂量:指一次给药后产生药物治疗作用的数量。 极量: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安全范围:是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它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安全范围越大,用药越安全。药理学用上95%有效剂量(ED95)到5%中毒剂量(TD5)的距离来表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与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效动力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继发反应:是指由于药物应用治疗疾病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稳态浓度:恒速恒量给药时,约经5个t1/2,此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即达稳态浓度。 阿托品与碘解磷定合用治疗有机磷酸酯类中毒: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能迅速缓解M样中毒症状,剂量较大时还可解除神经节兴奋症状和中枢中毒症状,但不能解除肌震颤。胆碱酯酶复活药能和血液中游离的有机磷结合,也能与磷酰化胆碱酯酶上的磷酰基结合使酶恢复活性而水解乙酰胆碱,迅速解除肌震颤,但对M样症状效果差,所以两药需合用。激动药: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拮抗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不引起效应,但能阻断激动剂和受体的结合。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理名词解释 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分 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 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 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 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 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 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9、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期长短可反映药物消 除速度。 10、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即是单位时间内有多 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 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 12、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 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13、绝对生物利用度:以血管外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静脉注射的AUC的比值。 14、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的AUC的比值。 15、效能(efficacy)或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 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 1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即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包 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映、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19、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 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20、耐受性(tolerance):连续多次反复给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起作用。分为 急性耐受性与交叉耐受性 2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2、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 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和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2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 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这种作用即调节痉挛。 24、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ACHE牢固结合,但水解较慢,使AchE活性受抑,从而使胆碱能神经末梢 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药物,分为易逆性和难逆性。 25、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 只适合于看远物二不能将近物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即调节麻痹。 26、肾上腺素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a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a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b受

信息技术名词解释

2、信息技术:指在数据和信息的创建、存储和处理以及知识的创造中使用的大量物品和技能。 3、计算机:是指任何能够在得到指令后接受、处理、存储和显示数据的电子系统。 4、主机: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中心,包含在主机箱内,有主机板、CPU、内存以及各种电源线和信号线组成。 5、公式:是指一个等式,是一个有数值。单元格引用、运算符、函数等组成的序列。 6、函数:是预先定义好的公式,用来进行数学、文本、逻辑运算。 7、互联网络:指的是将两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独立运行及管理的计算机网络通过某些网络互联设备连接起来,达到各个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超级网络。 8、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或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外部设备,利用通信线路和设备互联,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控制下,按照约定的协议相互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9、数据通信:就是把数据以信号的形式从一处(信源)安全、正确地传输到另一处(信宿)。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数字、文字、语言、图形和图像。 10、WWW:是以Internet为依托,以HTML与超文本传输协议为基础,向用户提供统一访问界面的Internet信息浏览系统,是Internet上最方便和最受用户欢迎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11、Web浏览器:是WWW的客户端程序,用户使用它来浏览Internet上的各种Web页。12、URL:是统一资源定位符的英文缩写,是指向Internet上的Web页面等其他资源的一个地址。 13、线路交换:就是用户在呼叫状态时,在电话系统中的交换设备寻找一条通往被叫用户的物理路由,这种连接技术称为线路交换。 14、报文交换:就是发送者拟发 的整个数据块,如一个数据文 件、控制信息等,在交换中报文 是一个整体。 15、传输介质:通信网络中数据 传输的物质基础,是发送方和 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 16、时分多路复用(TDM)―― 是将线路用于传输的时间划分 成若干个时间片(时隙),每个 用户分得一个时间片,在其占有 的时间内,用户使用通信线路的 全部带宽。 17、频分多路复用(FDM)―― 是将具有一定带宽的路线划分 为多条占有较小带宽的信道,各 条信道中心频率不重合,每个信 道之间相距一定的间隔,每条信 道供一个用户使用。 18、局域网:利用专用通信线路 将众多计算机和各种数据通信 设备连接起来,达到数据通信和 资源共享的目的。 19、红外线:通信通过一种组合 的视线范围内的发送器和接收 器(收发器)进行。数据和信息 以编码形式通过红外线从一个 收发器传播到另一个收发器来 进行传输。 20、无线电波:无线电波传输有 时叫做射频(RF)传输,发送器 把信息发送给为接收相同频率 而设计的接受器。 21、展频技术:由于无限传输信 号容易受到干扰与拦截,为了改 善无线传输的这两项缺点,人们 便想出通过多个传输频率来传 递数据的传输方式,一方面让拦 截操作更加困难,另一方面降低 杂音干扰的影响,这就是展频技 术。 22、广域网:是指在广泛的范围 内把位于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 单机相互连接构成的网络。 23、图形:是指用计算机绘制工 具绘制的画面,包括直线、曲线、 圆、圆弧、方框等成分。 24、图像:是由输入设备捕捉的 实际场景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 的任意画面,图像可以用位图或 矢量图形式存储。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 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 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 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 论与实践. 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 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 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 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 (Instructiona1 System Design),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 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 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 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 排的过程。 信息是人、生物和自动机等控制 系统所接收和加工的事物属性 或运动状态。在教育教学领域又 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 特征的信息、反映教学动态过程 的信息等。 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 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形式储 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 的信息。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 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 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 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 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 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 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 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 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 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 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的过程。 信息道德(Information Morality)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 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 念与行为准则。 信息安全是个人、组织和国家在 信息领域的利益保护状态。它涉 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 用性和可控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 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 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 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 化。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 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 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料、 设备、人员、场所等。在课堂教 学中所利用的学习资源也称教 学资源。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 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 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 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 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 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 的过程。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 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 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 续的学习过程。 教学媒体(Instructional Media)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 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 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 体。 教学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对教学 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价, 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 程。教学资源管理包括硬件资源 的管理和软件资源的管理。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项目是指致力于完成具有独特 性的产品或服务的一次性工作。 学校教育中的项目管理,是指对 学校特定教育教学项目的计划、 组织、监督与调控。项目管理在 学校教育中主要应用于教学系 统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技 术应用和教育改革实验等开发 项目与研究课题中。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 程。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这一过 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 管理。 学习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

药学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 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 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 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drugdependence),又称药物成瘾,是指躯体和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精神方面和躯体方面的改变,并在行为上常常有为了再度体验这些药物精神效果,有时为了避免没有药物而产生的不快感,而周期地、持续地使用药物这一种强迫性愿望的特征。 药物耐受性 定义:生物对进入其体内的有害元素积累的忍耐能力。 是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按其性质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之分。前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长期保留,多与这类患者体内某些药物代谢酶过度活跃有关。后者往往是连续多次用药后才发生的,增加剂量后可能达到原有的效应;停止用药一段时间后,其耐受性可以逐渐消失,重新恢复到原有的对药物反应水平。容易产生耐受性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安定等。产生耐受性的药物常见于阿片类、巴比妥类和苯二氮革类;另有一些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也极易产生耐药性;而可卡因类较少产生耐受性。 药品不良事件 定义:是指与药物相联系的机体损害。 世界卫生组织将不良事件也定义为不良感受, 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幸的医疗卫生事件, 而这种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报应关系。 药品不良事件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现象, 从产生的成因出发, 可对药品不良事件作分类。药品不良事件包括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失误以及药品滥用。从涉及的部门和人群看, 药品不良事件涉及到监管者、生产和研究者、流通商、药师、医生、护士、患者或消费者。

药学制药工程专业术语表

药学术语表 A Acrylates 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衍生物的共聚合物在制药行业中用于实现药物缓释或掩盖味道。丙烯酸酯聚合物的普及是因为它们能够灵活地产生所需的释放特征,以及许多聚合物可以使用其水系进行处理。丙烯酸酯聚合物可以根据它们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的溶解性进行分类,而溶解性决定了它们的常规应用。肠溶聚合物不溶于酸性介质,可溶于中性介质(L 和S 型),延长释放聚合物在这两种介质中均不溶(NE 、RL 和RS 型),味道 掩盖聚合物溶于酸性介质但不溶于中性介质(E 型)。 Amorphous lactose 无定形乳糖 无定形乳糖主要发现于两种类型的乳糖中。在典型的喷雾干燥乳糖中(SuperTab ? 11SD) ,它的含量大约为10% ,主要是由喷雾干燥器处理后的部分已溶解乳糖经快速干燥获得。在经研磨的乳糖中,无定形乳糖的含量取决于研磨的程度,但作为参考而言,对于常用的湿法制粒规格(例如Pharmatose ? 200M ),生产时所包含的无定形乳糖大约为2% 。无定形α- 乳糖暴露于空气湿度下会导致其重新结晶成乳糖一水合物。 Amylopectin 支链淀粉 淀粉中发现的主要多糖形式。支链淀粉包括α- 葡萄糖链,是由α-1,4- 苷键连接成一直链,此直链上又可通过α-1,6- 苷键形成侧链,主链中每隔20 到30 个葡萄糖单位就有一个分支。支链淀粉是一种非常大的分子,分子量(MW) 约为107 至109 道尔顿。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均含有约75% 的支链淀粉和约25% 的直链淀粉。 Amylose 直链淀粉 淀粉中发现的少数多糖形式。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差异在于前者只有很少的具有1 - 4 个键的α- 葡萄糖链支链,其分子重量约为105 至106 道尔顿。 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 简明新药申报(ANDA) 申报在美国上市一种仿制药。该申报不含大量临床前(药理学和毒理学)或临床数据。相反,典型片剂或胶囊的ANDA 依赖于治疗状况,这与原研药(或参考目录药品)相当,以及详细的CMC 部分。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原料药药物。 Area Under the Curve 曲线下面积(AUC) 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单位为浓度x 时间(例如ng.h/ml )。AUC 取无穷大时可用于确定药品的生物利用度。 B 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BA) 口服用药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药物百分比衡量指标。常用的衡量指标为相同药物两种不同处方经剂量校正后的AUC 比。如果某种药物经静脉注射 1 mg 后假设AUC 为1000 ng.h/ml ,而5 mg 片剂产生的AUC 假设为3000 ng.h/ml ,则该片剂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注射剂的60% (=3000/5*1/1000*100 )。 Bioequivalence 生物等效性(BE) 如果两种药品在一项进行得当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中表现出“相同的”Cmax、Tmax和AUC ,则认为它们生物等效。换言之,这两种药物具有相同的“血药浓度”- “时间”图。对于药物动力学参数,“相同”的实际定义因国家而异。如果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则推断它们治疗等效。生物等效性研究是ANDA 或任何OSDF 仿制药申报的基石,因为根据上述原因,生物等效性避免了进行长期&昂贵的临床研究。

信息技术知识点及名词解释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业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信息技术(IT) 信息技术简称IT,指得就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得一类技术. 【扩展】:基本得信息技术包括扩展感觉器官功能得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得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得计算与存储技术与扩展效应器官功能得控制与显示技术。 2、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指与信息得收集、加工、存储、传递与施用有关得行为与活动,如信息得测量、计算等。 3、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就是指生产制造信息设备,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得所有行业与部门得总与。 4、比特 比特就是数字技术得处理对象,只有两种状态(取值):数字“0”或数字“1”,就是计算机与其她数字系统处理、存储与传输信息得最小单位,一般用小写字母“b"表示。 5、集成电路(IC) 集成电路即IC,就是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材料,经平面工艺加工制造,将大量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及互连线构成得电子线路集成在基片上,构成一个微型化得电路或系统。 6、Moore定律 Intel公司得创始人之一摩尔曾发表论文预测,单块集成电路得集成度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7、什么就是信息技术,它包括哪些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得主要特征就是什么? 信息技术就是指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得一类技术。 包括:扩展感觉器官功能得感测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得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得计算与存储技术;扩展效应器官功能得控制欲显示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得主要特征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采用电子技术进行得信息得收集、传递、加工、存储、显示与控制。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业 第2章计算机组成原理 CPU CPU即中央处理器,就是计算机中承担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运行任务得处理器,就是一台计算机得核心组成部件。CPU原理上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寄存器组、运算器与控制器. 总线

药剂学常见名词解释

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剂型(药物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即称为药物剂型。 3、药物制剂:在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将其称为药物制剂。亦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 4、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科学。 5、药物动力学: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及其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对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安全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量化的控制指标。 6、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它由权威医药专家组成的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辑、出版,由国家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现行《中国药典》2010版——ChP.2010) 8、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 。 9、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10、非处方药:是由专家遴选的、不需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被认为患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并能保证安全的药品。 11、溶解度:指在规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体积溶剂中溶解的量。 12、分配系数(P ):指药物在两个不相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并达到平衡时浓度的比值。 水 油;度在水相中药物的质量浓度在油相中药物的质量浓C C P P == 13、晶型:指晶态物质晶格内分子的排列形式。 14、多晶型(同质多晶现象):药物常存在有一种以上的晶型。 15、吸湿性:指固体表面能从周围环境空气中吸附水分的现象。 16、临界相对湿度:粉末吸湿达到平衡时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17、被动扩散:药物分子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即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 18、主动扩散: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通常不能透过微孔,且脂溶性小,必须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透过生物膜转运,这种过程成为主动转运。 19、促进扩散:指一些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差扩散或转运的过程。 20、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1、溶出速度: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药量。 22、药物的分布: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靶细胞)的过程。 23、表观分布溶剂: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状态时,体内总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是按照血药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占有的体液容积。 24、血脑屏障: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 25、胎盘屏障:由胎盘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 26、药物的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的同时,在机体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的改变。 27、药物的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28、隔室模型: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 29、消除:指体内药物不可逆失去的过程,主要包括代谢和排泄。 30、消除速度常数(k ):大多数药物从体内的消除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其速度与药量之间的比例常数k 称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简称消除速度常数,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31、生物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32、清除率(Cl ):指机体或机体的某些消除器官、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清除率是表示机体或组织器官中清除药物的速率或效率的药动学参数。 33、生物利用度:衡量血管外给药用药剂量中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量与在大循环中出现的相对速率。 34、粉体:指细小固体粒子的集合体。 35、粒子:粉体运动的最小单元,包括粉末(粒径小于100μm )和颗粒(粒径大于100μm )。

信息技术教师考试题库

08年云南省特岗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参考样题.doc 题库 1999年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试题及解答.doc 2004年上半年教师信息技术等级检测题.doc 2004年马鞍山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技能培训LOGO自测题(第一次).doc 2004年马鞍山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技能培训LOGO自测题(第二次).doc 2005年湘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业务考试试题初中、小学信息技术.doc 2005年湘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业务考试试题高中信息技术.doc 2006年教师业务考试小学信息技术试卷.doc 2006年教师职称计算机考试试题(之二).doc 2006年教师职称计算机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doc 2006年暑期初中信息技术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课堂作业.doc 2006年莱城区教师信息技术考试大纲(修订).doc 2007年教师计算机职称考试操作试题小集INTERNET操作考试.doc 2007年洪泽县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技术试题.doc 2007年长沙市教育局直属单位公开招聘教师中学计算机部分试题记忆.doc 2007罗湖区教育系统科技信息节网络中文竞赛(小学组试卷.doc 2007罗湖区教育系统科技信息节网络中文竞赛(初中组试卷).doc 2007罗湖区教育系统科技信息节网络中文竞赛(小学组试卷).doc 2007罗湖区教育系统科技信息节网络中文竞赛(高中组试卷).doc 2008云南特岗招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试参考样题.doc 2008云南特岗招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试卷.doc 2008年7月16日四川省达州市事业(计算机)单位面试题.doc 2008年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九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题.doc 2008年云南特岗教师招聘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试卷.doc 2008年云南省特岗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参考样题.doc 2008年张店区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检测小学信息技术试题.doc 2008年慈溪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技术题型及试题分析.doc 2008年教师业务考试小学信息技术试题.doc 2008年教师业务考试(小学信息技术试卷)及答案.doc 2008年教师招聘考试某电子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及综合题型及部分试题·记忆版·.doc 2008年教师招聘考试长沙市二十一中计算机面试部分试题·记忆版·.doc 2008年株洲市教师业务考试初中信息技术试题·附参考答案·.doc 2008开福区小学教师招考计算机部分试题记忆.doc 2008开福区小学计算机部分试题记忆版.doc 2008电子技术学校教师招聘考试计算机试卷+综合部分试题.doc 2008长沙教育局直属学校计算机试卷+综合部分试题.doc 2008长沙碧桂圆威尼斯中英文学校艺体计算机类教师面试过程.doc 2009天河区计算机教师招聘笔试部分试题.doc 2009年余姚市教师招聘考试计算机问答题及程序题.doc 2009年南昌市教师招聘计算机试卷.doc 2009年山东省日照市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试题.doc 2009年江苏泰州市高港区教师招聘信息技术考试笔试部分试题.doc

药剂学名词解释

绪论 1.Pharmaceutics (Pharmacy) 药剂学: 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Dosage forms 剂型: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就叫做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药物制剂: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物或者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 4.DDS 指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于普通剂型的各种新型的给药形式和方法 5.Pharmacopoeia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著,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6.Formulation 生产处方:是制剂生产或者调配的重要书面文件,是配料和成本核算的依据,包括药物,用量,配制方法以及工艺等内容。 7.Prescription 医师处方: 医生对病人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包括药品的种类,数量和用法。 8.Prescritption (Ethical) drug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9.OTC 非处方药: 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液体制剂

10.Liquid preparations 液体制剂: 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11.Solubilizer 增溶剂: 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Solubilization 增溶: 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12.Hydrotropy agents 助溶剂: 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13.Cosolvents 潜溶剂: 使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混合溶剂cosolvency潜溶: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14.Solutions 溶液剂: 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15.Aromatic waters 芳香水剂: 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16.Syrups 糖浆剂:指含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17.Tinctures 酊剂: 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18.Spirits 醑剂: 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19.Glycerins 甘油剂: 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20.Paints 涂剂: 用纱布、棉花蘸取后涂搽皮肤,口或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 21.Sols 溶胶剂: 指固体药物微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的液体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物: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药代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的学科。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般药理学研究:指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主要是研究药物对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作用等。 安慰剂:是不含活性药物但又暗示某种效应的制剂(如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与某种活性药物或受试药物相同) 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称为.. 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副作用:指用于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慢性毒性:指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性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而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且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 极量:产生疗效的最大治疗量 药物的效能:指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效价:指产生相同效应时所需要剂量或浓度大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成反比 治疗指数:是LD50与ED50的比值,该指数越大表示药物越安全 首关效应: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表观分布容积: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 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个体差异:在相同用药情况下,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 快速耐受性: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的耐受性 交叉耐受性:机体对某些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也降低 特异质: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出现极敏感或极不敏感的反应,或出现与通常性质不同的反应躯体依赖性:反复用药后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症,称为 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 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而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称..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胆碱受体:能与ACh结合的受体。可分为M、N两种亚型 肾上腺素受体: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分为α、β两种亚型

物流信息技术作业答案

《物流信息技术》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第1~3章) 一、名词解释: 1、软件工程:P20 答:软件工程是指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其核心内容是以工程化的方式组织软件的开发,它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以求高效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2、物流信息:P46 答: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3、条码:P72 答: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组成的编码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 4、射频识别: 答: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二、单项选择题: 1、(A)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基础和灵魂。 A、计算机 B、条码 C、网络 D、GPS 2、经过处理的、有含义的有用数据就是(C)。 A、数据库 B、数据仓库 C、信息 D、数据集市 3、(A)是存放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以一种合理的方法组织起来的,与公司或组织的业务活动和组织结构相对应的各种相关数据的集合。 A、数据库 B、数据仓库 C、信息 D、数据集市 4、(A)协议是Internet网中进行通信的标准协议。 A、TCP/IP B、NetBEUI C、DLC D、AppleTalk 5、软件生存期模型中的(D)是迭代和演进的过程。 A、瀑布 B、原型模型 C、螺旋模型 D、增量模型 6、构成EDI系统的要素是EDI软件、硬件、通信网络以及数据标准化。其中,EDI(A)是整个EDI最关键的部分。 A、标准 B、软件 C、硬件 D、网络 7、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称为(D)技术。 A、EDI B、CAD C、GIS D、GPS 8、20世纪80年代,各国相继制定了各自行业或国家EDI标准,其中(C)中制定的ANSI X12国家标准最具代表性。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法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