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

49

【作者简介】

任绍斌(1971-),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吴明伟(1934-),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修改日期】2010-12-06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1)02-0049-08【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摘要】由于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的缺失,可持续城市发展政策和目标难以有效的落实到城市空间规划控制上来,鉴于此,有必要系统的研究和建构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控制准则。本文结合城市空间规划内容体系、准则体系的建构以及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和空间规划策略的解析,从城市区域、城市/片区、城市住区三个层面,对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进行结构性、系统性的整理。

【关键词】可持续城市空间;发展目标;规划准则ABSTRACT: Due to the lack of planning guidelin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space, th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objectives are dif ? cult to be put into effect in urban spatial planning. In view of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and then establish planning guidelin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space. By study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urban spatial planning contents and guidelines, and analyzing th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goals and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re ? nes the planning guidelin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space at the levels of urban region, urban / district and urban settlements.

K E Y W O R D S : s u s t a i n a b l e u r b a n s p a c e ; development goal; planning guideline

1 引言

关于可持续城市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战略以及相关政策方面,偏重于环境、能源与经济方面,研究的焦点是城市可持续性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建立[1]。近年来,结合上述宏观层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并介入了社会公正、文化等内容,研究的焦点已经转向如何衡量和确保城市空间的可持续与社会发展

的空间策略方面。诸多的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的规模、结构、密度、肌理等相关特征要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城市空间规划控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国内有关可持续城市空间的研究大多还只停留在发展政策和目标层面,无法与空间规划控制直接衔接,以致目标无法落实或目标与结果出现偏差,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适应可持续城市发展政策和目标的空间规划准则,以及由其导致的空间规划控制规范和评价指标标准与发展目标之间出现偏差[2](图1)。鉴于此,笔者试图结合城市空间规划控制体系的建构以及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和空间规划策略的解析,从完整性和实用性角度出发,对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进行结构性、系统性的整理。

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目标对象主要是城市空间的客体,结合城市空间属性和构成的相关研究,其规划控制内容可以归纳为城市空间规模、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3个方面(图2)。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城市空间分析、解析以及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对空间规模、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特征及其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和选择,并构成了不同层面的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内容体系。

2 城市空间规划准则体系的构成

2.1 城市空间规划准则的形成依据和作用过程

准则是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3],城市空间规划准则(以下简称为空间准则)是城市空间评价与规划控制的原则,是城市空间标准的前提和依据,而城市空间标准是城市空间准则的具体表现。“人的行动和思想是判断聚落质量的最终标准”[4],而人的行动和思想都是受时代的价值观和特定目标支配的,因此,城市空间准则取决于人的行动与思想,而最终是取决于时代的价值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

任绍斌 吴明伟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

任绍斌 吴明伟

PLANNING GUIDELIN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SPACE

REN Shaobin; WU Mingwei

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1年 第35卷 第2期 VOL.35 NO.2 FEB. 2011

50

观和城市发展特定目标。

时代的价值观和城市发展的特定目标直接影响到城市中的个体和不同利益集团,通过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形成公共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目标,进而形成城市空间准则,并由利益“协调者”来引导和控制城市的“空间生产”过程,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空间产品”(图3)。

城市空间的准则是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和城市发展特定目标作用下的公共价值和共同目标的体现,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遵守的规则,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准则与标准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博弈的共同结果。

2.2 城市空间准则构成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都会有其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即时代价值观,在时代价值观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空间准则,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的“时代性准则”。而在某一时期城市特定发展目标作用下形成的城市空间准则可称作城市空间“特定性准则”。除以上两种类型的空间准则之外,还有一种空间准则可以适合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类型的城市,这种准则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最基础性的目标,如安全的目标、舒适的目标等,这些目标是人类的共同性目标,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消失。这一城市空间准则可以称之为“基础性准则”。

2.2.1 城市空间的时代性准则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不同时期的时代价值观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时代性特征,因而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的时代性准则,进而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城市空间(图4)。

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了人类发展的共识,标志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在生态世界观的影响下,体现出了以生命为本的时代价值观,强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的关注,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在这样的时代价值观作用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时代性准则和标准,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城市空间的规划控制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包括经济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等。2.2.2 城市空间的特定性准则

每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往往都有其特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一些重大的事件对城市空间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政治事件(战争、自然灾害、定都等)、大型的活动(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建设项目等。这些特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有时会与时代价值观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城市空间,但有时会独立发挥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作用。特定的城市发展目标要求城市空间规

图1 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技术流程

Fig.1 Technical process of urban spatial planning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作者作部分调整。

图2 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内容体系框架Fig.2 Urban spatial planning content system

51

划控制必须与之相适应,从而也产生了相应的城市空间准则和标准。如华盛顿、巴西利亚、堪培拉等城市的空间规划。

2.2.3 城市空间的基础性准则

对于时代性和特定性的城市空间准则和标准,往往是各个时期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研究的重点,因为这种研究容易切合时代主流,并能够直接付诸于实际应用。而关于城市空间基础性准则和标准的研究,往往不太受关注,在一些人看来这些基础性的准则和标准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答案,难以再有创新。

关于城市空间基础性准则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凯文?林奇的“好的空间形态标准”[4]和浅见泰司的“居住环境评价标准”[6]。凯文?林奇认为“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和效率、公平”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的、普识的准则。但他的研究并没有就以上的相关准则给出具体的标准和评价指标。在归纳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01年浅见泰司在其著作《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中提出居住环境评价的5项基本准则,其中包括安全性(safety)、保健性(health)、便利性(efficiency)、舒适性(comfort)、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等,并就这5项准则的具体标准和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

本文借鉴了相关的研究成果,认为“宜居性”是任何时代、任何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基本价值目标,宜居性强调了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城市空间如果没有“宜居性”,那将是一无所有。因此,宜居性可以作为城市空间的基础性准则,在城市空间的宜居性准则之下包含了若干个子准则,包括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舒适性等,每一个子准则再设置相应的城市空间标准。

3 可持续城市的发展目标与空间规划策略

3.1 可持续城市的发展目标

3.1.1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构成

城市是多元目标的矛盾综合体,

图3 城市空间准则的形成与作用过程

Fig.3 Framework of urban spatial planning guideline

图4 价值观念和城市发展目标的演变

Fig.4 Evolution of social values and urban development goals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作者作部分调整。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3E目标(生态、经济、公正)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坎贝尔(Campbell)用三角形描绘了可持续城市发展中蕴含的冲突,三角形的3个顶点分别代表着可持续城市的3个核心的目标,而顶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对应两个目标之间的冲突(图5)。戈德斯乔克(Godschalk)在三角形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宜居的目标,并构建了可持续的棱锥模型,进一步体现了生态、经济、公正和宜居等不同目标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图6)。而可持续城市就是试图将各种社会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并对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协调解决。

3.1.2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时代性目标

针对具体城市而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其面临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会在综合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

任绍斌 吴明伟

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1年 第35卷 第2期 VOL.35 NO.2 FEB. 2011

52

目标平衡的基础上选择某一个目标作为重点发展目标,即优先目标。从全球发展的现实来看,当前最激烈的冲突是生态目标与其他3个目标之间的冲突,即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之间的“资源性冲突”、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开发性冲突”、以及宜居性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绿色城市冲突”。

此外,还有一对矛盾是当前可持续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城市现代化与传统性、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冲突,这关系到城市传统与地方文化——即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涉及到人类自身生存价值认知的问题,因此,也同样是当前可持续城市发展的优先目标。

综上所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时代性目标应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以及传统与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

3.2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概念及其内涵

3.2.1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概念

“可持续城市空间(Sustainable Urban Space)”一词可以有两个层面上的解释,既可以理解为“可持续城市的空间”[2],也可以解释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8~9],前者强调的是一个静态的、蓝图式的城市空间状态,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化城市空间目标;而后者则表达了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即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特征的表述。

本文关于“可持续城市空间”的研究,涉及到上述的两层含义,其一,是将“可持续城市的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目标加以描述,设定城市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其二,以“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的内涵、要素特征、属性特征为研究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准则标准。

3.2.2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内涵

可持续城市空间是人们对传统空间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是解决当前相关城市问题的需要,是改变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以物质、经济导向为主的状况,改变城市粗放、蔓延、无序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人类对理想城市空间模式和理想城市的一种需求[10~11]。

可持续城市空间意味着有效的土地管理、土地混合利用及较好的交通连接[12],并能实现生存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

(1)生存空间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城市空间能够为其市民带来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空间福利和机会[13],意味着良好的居住空间,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距离适中,适当的收入及为实现优质生活空间质量的公共设施服务[14],并且具有精神文化的意义。在城市功能上,要实现工作、居住、零售等综合职能,增强城市的多样性;在城市形态上要建设适合人行的道路与街区,恢复过去的城市肌理[15]。

(2)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生存空间不能导致环境的恶化,要充分考虑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重要性;土地利用与交通组织有利于生态空间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

3.3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策略

3.3.1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理想模式

正如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乌托邦”城市一样,可持续城市空间模式研究是对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的探索,相关研究既具有理性的成分,又掺入了大量的理想化色彩。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 “紧凑城市(compact city)”模式、“生态城市(eco-city)”模式、“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社区模式、“TOD模式”、“城市村

图6 可持续棱锥勾勒了公平、经济、生态和宜居等主

要价值观

Fig.6 Pyramid-shaped sustainable values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参考文献7。

图5 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三个主要冲突Fig.5 Three major con ? icts among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7。

53

庄(urban villige)”等。这些发展模式大多从空间的发展规模、空间布局结构、交通组织、历史人文等方面对未来的或现实的城市提出可持续城市的空间方案,其中研究的焦点问题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紧凑化”,即如何建构一个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

3.3.2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策略

目前,相关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实施控制研究相对较弱。一方面是结合可持续城市空间模式研究,提出相应的空间规划策略,如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16~17]、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策略[18~22]、紧凑城市空间规划策略[23~28]等。另一方面,是针对具体的城市空间规划实践的政策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精明增长”理论、平衡大都市区的空间策略等。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视角,大致集中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向:

(1)基于节约型城市(节能、节地等)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该研究方向强调城市空间的“紧凑性”,并以此作为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原则,但在“紧凑性”空间的标准上尚存有较大的争议。

(2)基于生态型城市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城市的生态空间格局以及人工环境对生态空间的影响,强调按照生态的准则来规划控制城市空间,因此城市空间的标准更加倾向于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准。

(3)基于低碳型城市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低碳城市的研究是出于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考虑,关注的是人的各种行为与碳排放的关系,希望通过城市空间的规划控制,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交通方式),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该研究方向强调城市空间的布局应与人的出行方式和交通组织结合起来考虑,倡导适于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的城市空间模式,并以此作为从城市空间的规模、结构、形态等多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准则和标准。

此外,社会公正、经济高效以及宜居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也是当前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关注领域。

事实上,这些不同研究方向之间存在着很多重叠的内容,在城市空间策略上也难以明确划分,如紧凑性、混合性、多样性等城市空间的准则,几乎适用于所有的研究方向;此外,不同研究方向对这些准则指导下的具体标准的确定存在一定的分歧,难以沟通与协调。鉴于此,有必要在不同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提炼出关于“可持续城市”的空间准则和标准,用以统一不同的城市空间标准和协调不同研究方向的矛盾。

4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

4.1 基于可持续城市时代性目标的城市空间规划准则

结合前文的分析,可持续城市的空间规划控制准则也应该分为基础性准则、时代性准则和特定性准则3个部分,而基础性准则在任何时代基本是相同的(此准则下的相关标准具有时代性的特征),特定性准则是针对具体城市而言的,在此都不作讨论,以下要重点讨论的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的时代性准则。时代性准则是由城市发展的时代性目标而确定的,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时代目标应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以及传统与地方文化传承等4个方面,因此,可持续城市空间的时代性准则应围绕这4个主要目标而展开。4.1.1 节约资源的城市空间规划准则

从世界范围来看,能源是当今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焦点,此外,土地资源也是大多数国家和城市面临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因此,节约资源的城市空间首先要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相比较节约能源而言,土地资源的节约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十分明确,集约化的土地利用和更加紧凑的城市空间将有利于节约城市土地资源。而能源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似乎并没有如此简单的直接对应关系,这里涉及到城市能源消耗方式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据有关研究表明,城市中交通和建筑的能耗在城市所有能耗中所占比例最大①,有效的减少交通和建筑的能耗会大大缓解城市的能源使用压力。

交通能耗与交通量、交通方式、交通工具的耗能情况有关,而城市空间的规划控制可以改变城市的交通量和交通方式,使之朝着节能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的空间规划控制是可以通过改变交通能耗而对节约能源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城市空间的紧凑发展有利于减少长距离的交通出行;(2)通过居住地和就业地的平衡达到减少长距离出行的目的;(3)结合公共交通枢纽组织居住与就业用地(TOD模式)布局,以增加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出行;(4)在城市的局部地段或社区层面创造适合步行、自行车出行的空间形式。

建筑的节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节能的建筑设计来达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应气候条件的规划布局来实现,即尽量保证建筑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这需要对建筑的朝向和建筑之间的间距和密度要有所控制。

以上的节能措施中均提到了城市空间紧凑和密度控制的问题,一方面希望通过城市空间紧凑

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

任绍斌 吴明伟

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1年 第35卷 第2期 VOL.35 NO.2 FEB. 2011

54

化来节约土地、减少交通出行,而另一方面要保持合理的建筑间距和密度,保证建筑的日照、自然通风与采光,这两者似乎存在矛盾,因此,城市空间紧凑化不是以牺牲建筑间距和密度为代价的,而是保证日照、自然通风、采光条件下的适度的紧凑,更多的是表现为大尺度空间下的城市空间的适当集聚而不是蔓延和扩散。

另外,城市空间规划控制除了通过改变交通和合理建筑布局达到节能效果之外,还可以通过结合城市绿地、公共空间系统以及城市风道的设计达到改变城市气温、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4.1.2 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城市空间规划准则

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与人类的碳排放具有相关性,而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地区,碳排放与能源消耗具有直接的关系,高能耗往往伴随着高碳排放,“低碳”和节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问题,因此,节能的城市空间也是低碳的城市空间。

生态环境恶化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性破坏、生态化土地面积的减少等。环境污染与城市空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通过空间规划控制减少因交通产生的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而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性破坏和生态化土地面积的减少要求必须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控制,一方面要保护城市内部的绿地

和生态系统格局,另一方面要控制城市的蔓延,减少对城市外部自然生态空间的侵占。

4.1.3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城市空间规划准则

这是关于自然观的问题,首先要回答的是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是主导地位还是平等地位,因为不同的自然观直接决定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城市的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应是统一的、一体的,因此,有必要引入生态的法则来羁束城市建成环境,通过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规划控制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4.1.4 促进传统与地方文化传承的城市空间规划准则

传统与地方文化传承表现在城市空间规划控制层面上,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原则要求:一是传统和地方空间理念的保护与传承,二是历史和地方空间形态的保护与传承。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不同可持续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理论中的城市空间规划控制原则,基本可以归纳出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的内容框架(表1)。

4.2 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控制指标与准则体系

结合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的内容框架,

发展目标现实问题解决途径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

节约资源

节约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压力

集约化土地使用S1更加紧凑的城市空间,控制城市的蔓延节约能源

机动车交通能耗

减少交通量

同S1

S2 居住地与就业地的空间平衡、混合布局改变交通方式

S3 公共交通导向的空间布局模式(TOD)S4 有利于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的空间设计

建筑能耗保障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光和

日照要求

S5 有利于自然通风、采光和日照要求的建筑布局朝向、建筑密度与建筑间距控制

空调能耗

城市气候调节S6 城市绿地、公共空间系统以及城市风道等开敞空间的规划控制

环境

保护遏制气候变暖高碳排放低碳发展模式

与节约能源的空间规划准则一致,同准则S1、S2、S3、S4

保护生态

环境环境污染途径之一: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同准则S1、S2、S3、S4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减少破环

S7 绿地与生态系统空间的保护生态化土地面积的减少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侵占

同准则S1

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哪

个更重要改变自然观S8 生态导向的空间布局传统与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与地方文化的逐步

消失

保护、利用与传承

S9 传统空间理念的传承S10 传统空间形态的保护与传承

表1 基于可持续城市时代性目标的城市空间规划准则

Tab.1 Urban spatial planning guidelines based on sustainable city target

注:Sn为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的编号。

55

第一层次空间特征

第二层次空间特征空间特征指标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子准则

时代性准则

基础性准则

空间结构R1

社会空间结构R11

社会服务分布R111城乡等值化发展F 功能空间结构R12产业空间结构R121产业空间集约式发展S1E 物质空间结构R13

交通网络结构R131建立区域性的公共交通体系

S3E、F 城镇空间结构R132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集约式的增长方式S1、S2 E 、F

生态空间结构R133

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格局S7、S8空间形态R2

空间景观R21

人文特征R211人文景观的地方性特色保护S9、S10F

生态特征R212

生态景观的自然性特色保护

S7、S8

注:Sn为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时代准则;E代表经济目标准则;F代表社会目标准则。

表2 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体系(城市区域层面)

Tab.2 Planning guidelines of sustainable urban space (urban region level)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

任绍斌 吴明伟

第一层次空间特征

第二层次空间特征空间特征指标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子准则

时代性准则

基础性准则

空间规模

U1

人口规模U11人口规模总量U111

适度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S1 E 用地规模U1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U121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S1E 空间容量U13

建设总量U131建设标准的适度控制S1

E 时间尺度U14

空间距离U141与规模相适应的交通设施条件E 心理尺度U15心理距离U151创造可意象的城市空间F

空间边界U16边界形式U161明确城市空间增长边界S1

空间结构U2

社会空间结构U21

分异特征U211促进不同阶层的居住融合

F 功能空间结构U22

城市中心规模等级U221

保持城市中心活力;中心功能集聚;公共服务的均衡布局

E、F

功能分布特征U222功能混合布局,职住空间平衡S2E、F 公交与功能耦合度U223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空间布局模式

S3E、F 物质空间结构U23

用地空间结构U231集约用地,用地混合布局S1、S2E、F 商业空间结构U232空间适度集聚、提高空间效率S1E、F 工业空间结构U233空间适度集聚、提高空间效率S1E 居住空间结构U234结合产业用地布局;混合布局

S1、S2

F 开敞空间结构U235

开敞空间保护;提高开敞空间资源的数量、

质量与娱乐的能力

S6、S7、S8

F 空间形态U3

空间形状U31形状率U311保持空间形状紧凑、并与自然和谐S1E 空间密度U32

人口空间密度U321适度的密度控制S1E、F 建设用地密度U322建设用地的集约化

S1E 建筑密度U323保证建筑的日照和自然通风、采光S1、S5容积率U324适度控制用地开发强度

S1E

空间肌理U33

道路肌理U331

便于公共交通组织、结合地形设计

S3、S4、S7

用地肌理U332

适于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地块规模;保障用地空间的开放性

S4E 建筑肌理U333与城市空间肌理的协调;对传统肌理的传承S5、S9、S10F

生态肌理U334建立生态“斑块”的连接“廊道”S6、S7、S8

空间景观U34

视觉特征U341

城市空间景观的协调性、秩序性O 人文特征U342城市空间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S9、S10F

生态特征U343

保持自然生态景观的原生性特征

S7表3 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体系(城市/片区层面)

Tab.3 Planning guidelines of sustainable urban space (urban/district level)注:Sn为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时代准则;E为经济目标准则;F为社会目标准则;O为美学法则。

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1年 第35卷 第2期 VOL.35 NO.2 FEB. 2011

56

第一层次空间特征

第二层次空间特征空间特征指标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

子准则

时代性准则

基础性准则空间规模C1

人口规模C11

人口规模C111适于公共交通运营要求的人口规模S3 E 、F 用地规模C12步行距离C121适于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用地规模

S4

E 心理尺度C13可意象性C131创造可意象的住区空间

F 空间边界C14开放性C141打破封闭社区隔阂S4F 空间结构C2

社会空间结构C21混合度C211多样性的住宅混合布局F 功能空间结构C22

最近公交站点距离

C221结合公共交通枢纽进行布局

S3E、F 公共服务布局C222

公共服务布局属地化

S2F

物质空间结构C23

道路结构C231适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空间形式

S4开敞空间结构C232方便使用的公共空间布局S6空间形态C3

空间密度C31

人口密度C311

适度的人口密度控制S1E、F

绿地率C312提高绿地面积

S6建筑密度C313有利于日照、自然通风与采光

S1、S5容积率C314适度的容积率控制S1E 空间肌理C32

建筑肌理C321场所文脉精神S5、S9、S10

空间景观C33

视觉特征C331美学准则O 人文特征C332

地域性、识别性

S9、S10F 表4 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准则体系(住区层面)

Tab.4 Planning guidelines of sustainable urban space (urban settlement level)注:Sn为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时代准则;E为经济目标准则;F为社会目标准则;O为美学法则。

15-19.

6 浅见泰司. 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M]. 高晓路,

等,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 菲利普?伯克,等.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原著第五版)

[M]. 吴志强译制组,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 张中华,张沛,等. 国外可持续城市空间研究的进

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09,(3):99-107.

9 卜雪炀. 当代西方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理论研究

热点和争议[J]. 城市规划学刊.2006,(4):106-110.10 Foley D L. An Approach to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Explorations into the Sustainable Urban Structure[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 Press,1998.

11 Webber M M.The Urban Place and the Nonplace Urban

Realm[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 venia Press,1998.

12 Nijkamp P,Rodenburg C A,Wagtendonk A J.Success

Factors for Sustainable Urban Brownfield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to Polluted Sites:1st Iuav Conference on:Brownfield as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Venice,2003(1):2-4.13 Cities Plus .A Sustainable Urban Space System:the Long-term Plan for Greater Vancouver [EB/OL].http://www.gc.ca/ced/wuf/liv-able/default_e.asp,2003. 14 Evans P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根据前文分析确定的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内容体系,按照城市区域、城市/片区和街区(以住区为例)等3个层次确定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控制的特征指标与准则体系(表2~表4)。表中的“子准则”是根据“时代性准则”和“基础性准则”以及我国现行相关政策和空间规划规范标准推演而确定的。

注释(Notes)

① 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

分担率达到79%左右,城市交通的燃油消耗占到了全国燃油消费总量的17.2%。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Portney,Kent E.Take Sustainable Seriously,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merican Cities[M].Cambridge,MA:MIT Press,2003.288-298.

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3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4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 林庆怡,等,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5 吕斌,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

与城市规划的融合.城市规划学刊[J],2006,(4):

(下转第63页)

63

随着广州经济社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生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城市地位的进一步强化、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加上亚运会成功举办和CEPA深入实施等效应,珠江新城CBD的建设将保持更好更快的发展势头。近期广州市政府提出扩大CBD的范围,便是这种发展态势的明显体现。但广州生产服务业与上海、北京有较大差距,这既是广州长期以来CBD建设发展一度相当缓慢并明显落后于上海、北京的原因,也将可能成为广州未来CBD发展保持后劲的瓶颈。亚运因素在土地开发与物质空间建设方面极大地推进了广州的CBD建设发展,后亚运时代,应当进一步重视生产服务业的培育与发展,通过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来培育、壮大、提升CBD的功能,并从促进生产服务业发展与集聚的要求出发,完善与优化CBD的物质环境及相关服务,由此才能增强与保持CBD的可持续的活力。

注释(Notes)

① 2004年之前生产服务业的统计范围包括金融保

险、房地产以及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2004年之后(含2004年)则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

② 资料来源:广州统计年鉴,2009年。③ 资料来源:广州合富辉煌地产代理公司。

广州的生产服务业与CBD发展

李立勋 买买提江

Sustainability[M].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2002.

15 Salzano E. Seven Aim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C].//

Lennard S H S,Ungern–Sternberg H L ,Lennard.Making Ciyies Sustainable.International Aking Cities Sustainable Conference. California:Gondolier Press,2004. 16 潘海啸,等.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

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

17 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

规划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18 O Yanitsky .Social Problems of Man's Environment[M].

1987

19 杨志峰,等. 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划[M].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4

20 克利夫?芒福汀. 绿色尺度[M]. 陈贞,等,译.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1 陈秉钊. 城市,紧凑而生态[J ]. 城市规划学

刊,2008,(3):28-31.

22 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

市规划.2008,(5):69-74.

23 Newman P G.Kenworthy J R .Cities and Automobile

Dependency,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M].Gower Technical,Aldershot,1989

④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6月05日。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戴军.上海市中心商务区商务办公区区位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2 方浩.李鹏.任小蔚.珠江新城规划和发展回顾[J].城

市规划. 2009(增刊),87-91.

3 黄富厢.上海21世纪CBD与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

规划的构成[J].时代建筑,1998,(2):24-28.

4 蒋三康. CBD与现代服务业企业集群研究.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学报[J]. 2006,(5):72-76.

5 李立勋.后工业社会的经济服务化趋向[J].人文地

理,1997,(4):15-19.

6 秦海斌.北京商务中心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及

投资分析报告[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7 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8 袁奇峰. 21世纪广州市中心商务区(GCBD21)探索

[J]. 城市规划汇刊. 2001,(4):31-37.

9 Haruo Imai.CBD Hypothesis and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2).10 Marshall J N, P Damesick,P Wood. Understading the

Location and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UK[J]. Environment & Planning, 1987.

24 Calthorpe P.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Commun

ity,and the American Dream[M].New York USA: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3.

25 Williams K, Burton E, Jenks M. Achieving the Compact

City Through Intensification: An Acceptable option[M]?// Jenks M, et al. The Compact City-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London: E & FN Spon Press, 1996.26 Cervero R, K Kockelman. Travel Demand and the 3Ds:

Density, Diversity, and Desig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D Vol. 2, 1997.

27 John Punter,于立,叶隽.控制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

展原则[J].国外城市规划,2005,(6):31-37.28 仇保兴. 紧凑度与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核心理念[J]. 城市规划,2006,(11):18-24.

(上接第56页)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基于垂直协调视角下的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以荷兰国家空间规划为例摘要 作为重视政府干预的国家,荷兰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国家层面的基于公共和市场干预的战略规划,逐步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完善协调机制,以管制性而著称。本文将以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垂直协调为重点,阐述各层级规划内涵以及规划新动向,最后提出我国可以从规划模式、规划体制、协调机制等方面参考和借鉴荷兰经验,从而完善和优化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关键词 荷兰;空间规划;纵向协调

1背景 1.1研究背景 我国的空间规划开展之初就建立了相应的规划体系,但是随着各部门越来越重视空间规划,现有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大多数的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由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组织编制,以致于空间规划类别虽多但规划内容与职能常常相互重叠冲突,空间规划分级明确但下级规划受限且不能结合实际,最终导致空间规划难以协调和衔接。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空间规划体系进行调整,总结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规划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寻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荷兰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在欧洲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规划思想和追求的生态理念对世界规划界产生深远影响,实现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学习荷兰的空间规划理念,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背景下节约用地、经济建设和绿色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2汲取荷兰国土空间规划经验,在有限土地资源中创造宜居环境 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1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08人/平方公里,却承担了欧洲水路运输门户、世界重要空港、国际金融中心等重要职能,是欧美世界中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次研究旨在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和农业空间的基础上满足城镇发展需求,建设高水平宜居环境。 3探讨荷兰规划垂直协调机制,优化我国空间规划纵向协调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各层级政府的规划权、决策权、审批权及财权混乱而僵化,部门规划权限范围自我膨胀、互相重叠,加之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和目标体系,多种空间规划自成一体、各自为政现象明显。荷兰作为一个非中央集权的国家,却有着非常有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强调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协商和共赢的原则。因此研究荷兰空间规划纵向协调对解决我国规划垂直衔接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2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垂直构建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上海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二零零七年五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18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18

荷兰国家空间规划

荷蘭國家空間規劃(Ir Steef C. Buijs) 序言 0.1.目的 本文介紹荷蘭國家層級的空間規畫,提供一般性的資訊給想要了解荷蘭國土規畫的人參考。 0.2.大要 本文討論的重點是:為什麼在全國的層次上需要空間規劃。地方或區域層次的空間規畫不夠嗎?為什麼需要空間規劃?為什麼空間規畫不能夠只是經濟計劃或是環境政策的一部份就好了? 如果全國空間計畫是有用的,我們是不是應該走得更遠,思考到跨國的或是歐洲的層次? 除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也試圖釐清空間規畫兩個基本功能--規範功能與發展功能的不同。 規範功能是重複性的活動:個別市民、公司或機構,各基於不同目的,提出使用土地的提案(不一定有營建行為)。這個時候,各層級政府必須依據明定的條件給與許可或不許可。 發展功能則是預先的作為。例如政府提案要做某項基礎設施、擴充城市實質範圍、利用土地或保全自然資源…等等。 這兩項功能在本文中將會一再深化討論。討論重點會放在規劃概念以及決策程序:包括法定的與財政上的執行工具、政府內與政府間的協調、非政府組職與私部門和社區的參與。 1. 為什麼在國家層次上需要空間規劃 上一章提出的問題,本章以兩個步驟來回答,第一個步驟是一般性地說明為什麼須要作空間規畫,第二個步驟回答為什麼在國家層次上需要空間規劃。 1.1 空間規劃的功能 一旦法令綱舉目張、國家安全獲得確保,則荷蘭政府日常的政策必須滿足下述四個基本目標: (1)經濟效率 (2)社會公平

(3)環境(生態)永續 (4)保存及豐富文化認同 上述四個目標都有其空間意涵。為了達成經濟效率,國家必須提供空間供各種產業活動使用、提供基礎設施支持生產及貿易活動。空間和基礎設施是社會公平的基本要求:人們以何種居住條件住居在何處、可以使用哪些教育、健康照護及其他設施?減少水、土、空氣污染,避免耗用竭盡自然資源,都有其空間意涵,保護生態系、維持生物多樣性亦然。此外,文化與建成環境息息相關,老城是文化資產同時也是文化新生的機會。 不只個別目標有其空間意涵,這些空間意涵之間有時也互相衝突,所以,空間規畫不只為了滿足個別功能,重要的是整合所有需求,經過衝突、折衝,達成互惠,強化空間使用、增加基礎建設和資源。 如此一來,空間規畫配合綜合的財務政策(財政、預算及貨幣),就是整合政府政策的主要工具。 1.2. 國家層次的空間規劃 地方空間規劃的需求 地方需要空間規劃的理由很明確。某人擁有一塊地,想使用時卻會影響到他的鄰地或更遠的土地;或是影響到公共利益(如環保)。這就是地方政府必須規範土地使用最基本的理由。地方政府也可以參與開發新的土地、建造基礎設施、開採資源,這些活動也需要空間規畫,以確保執行的效果和效率。 區域 區域需要空間規劃行之有年。一開始,地用的衝擊是非常地方性的,隨著經濟和其他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個別單一地域的規劃,必須在區域層次進行協調和監督。公共設施的建設計畫也有類似的狀況。當我們說「都市網絡」或「網絡城市」時,我們處理的是超越地方的社會和經濟系統,傳統上必須在區域層次監測與管理。 國家 順著同樣的理路思索下來,許多人類活動是超越區域的。荷蘭空間規劃史就是一個明確的例子。一百年前,荷蘭空間規劃正式由單一法規規範(1901住宅法),剛開始住宅法只規範地方的空間規劃,1930年檢討後,省府被賦與區域空間規劃的職權,二次大戰後,中央政府才開始作全國的空間規劃。 國界之外 再進一步,當代歐洲交通運輸、河川管理、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全都需要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也已编制完成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向世界做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随,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8年底的30.4%。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65%。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我国城市发展沿用“摊煎饼”式的粗放经营模式,表现在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50.2%。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大部分城市占地成倍增长,图1.1位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热岛分布图。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060个左右,7亿-10亿人将在城市中居住生活。 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全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963万亩。这比韩国耕地总和还多。平均每年占地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的耕地,这是已经考虑了开发复垦耕地7 366万亩增减相抵后的结果,实际上开发复垦增的新耕地质量较低,3亩以上才能弥补原l亩耕地的损失这一现象到如今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以2008年为例,全国实有耕地面积18.257 4亿亩,加上复耕补充的耕地,仍净减少29万亩。由于城市一般位于自然条件较好区域,所以耕地减少中优质耕地损失十分惊人。如1991年至1995年,全国水田减1004万亩。按照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分析,以目前人均城市用地100m2的水平计算,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发展将再占地1亿多亩,按人口平均,中国是耕地资源小国,人均仅有1.44亩,仅及世界人均值4.65亩的31%,图1.2为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城市绿地比较。图1.3为北京市1993年与2001年用地比较。

荷兰国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的评估与启示

荷兰国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的评估与启示 2015-06-28 摘要:荷兰的空间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典型,其规划评估体系十分先进成熟,覆盖了规划的编制与运行的全过程。与此对照,我国城镇规划的实施评估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连续动态的评估系统。本文介绍了荷兰于2012年出台的《国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的制定过程,并对其实施前后的规划评估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评述了实施前评估中的预评估和战略环评的容、方法及程序,探讨了各阶段评估的意义及对规划的影响,并对我国规划评估机制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荷兰,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预评估,战略环评,监测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R2-43)省社科联2014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41slktzdian-12) 引言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城市规划逐步由“规划蓝图”走向“公共政策”[1]。荷兰空间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典型,要求所有空间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规划过程中,并设立了严格的事前和事后规划评估及反馈机制。荷兰空间规划的评估体系渗透到了其规划的编制和运行的全过程,形成了良好的动态循环:规划制定时进行预评估(Ex-ante Evaluation)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或SEIA: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以下简称战略环评),讨论规划的可行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帮助公众和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规划执行后进行定期的过程监测和实施后评估,动态考察规划的结果绩效,反映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决策者进行必要的规划调整。 我国2007年颁布的新城乡规划法规定: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要进行定期的规划实施评估。虽然目前许多城市都开展了评估尝试,包括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评估、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环境影响评估、交通影响评估、项目选址建设评估等[2],但大多集中在宏观规划实施后的结果评估和微观项目实施前的方案评估上,尚未形成动态、连续、完整的评估系统。鉴于此,本文对2012年新颁布的荷兰《国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Structuurvisie Infrastructuur en Ruimte,以下简称《战略》)的规划评估体系进行了深入介绍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规划评估机制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战略》的出台时间不长,因此本文将把实施前评估作为介绍的重点,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空间规划评估机制亟待加强的环节。 1 荷兰国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的制定 面对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和地区差异带来的挑战,荷兰在2008年7月通过了新的空间规划法[3],提出简化程序、明确职责、权力下放、政策指引等要求[4]。在此基础上,荷兰中央政府于2009年合并了住房、空间规划与环境部(VROM)和交通及水管理部,成立了基础设施与环境部(I&M)。随后,该部门编制了新一轮的国家空间规划,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118593479.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南》解读与研究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南》解读与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时间表(资讯来源:中国城市规划)本文从发展历程、规划体系和管理体系将日本、德国、英国、荷兰和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做了横向比较,发现国外空间规划优点,对比我国规划体系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法律法规上,缺乏国家层面上统一、完整、权威的上位法,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滞后。 ●规划管理上,部门分割自成体系,当然新的机构改革从管理体系上已经逐步厘清,但是如何弥合割裂的体系,除了部门整合,更要以来配套法律法规出台和内部管理体系整合。 ●规划编制上,规划目标存在矛盾、规划要素存在差异,源自于原有各部门利益出发点差异导致的规划指标、规划内容、规划基期、编制年限、配套技术标准等规划要求的差异。 ●在规划运行上,缺乏统筹,操作适应性不强,存在“就土地谈土地”、“就城市谈城市”的矛盾问题。 本文依据上述问题提出来建议,空间规划体系的价值目标应该从单一目标的经济增长向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注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协调。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统筹考虑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明确空间开发的限制性和适宜性,引导人口和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区域聚集,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推进公众参与协商机制,让基层利益相关者了解并参与规划的制定过程,提交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山水林田湖草相关规划接受横向与纵向两个纬度的行政管理。从横向来看,住建、国土、海洋、林业等多个部门,通过多种类型的法律法规和空间类规划实行要素管控;从纵向来看,国家、省、市、区县、乡镇多级部门,通过规划上报审批、任务督办落实等手段实施层级管理。由于同一空间要素的多层多头管理,造成横向规划内容打架和纵向编审重点不清这两个核心问题。 十九大以来,国家通过机构改革成立自然资源部,基本上解决了横向多头管理的问题。但各层级政府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报什么”、“批什么”尚未明确,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重点也就无据可依。本文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为研究对象,从事权划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

GB/T XXXXX—XXXX 目次 前言 (Ⅱ)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城市地下空间分类 (2) 4.1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属性 (2) 4.2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形式 (3) 4.3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 (4) 4.4 城市地下空间所处岩土环境 (4) 4.5 城市地下空间区位特征 (4) 4.6 城市地下空间权属 (5) 4.7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形态类 (5) 4.8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5) 5 地下工程分类 (6) 5.1 地下建筑结构类型 (6) 5.2 地下工程施工工法 (6) 5.3 地下工程专业类型 (7)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建筑构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5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国土规划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GB/T XXXXX—XXXX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类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的分类。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和管理及相关领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T 28590-2012 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分类与代码 GB/T 51358-2019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 50137、GB/T 28590、GB/T 5135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下空间underground space 在地表以下,自然形成或人工开发的空间。 3.2 城市地下空间 unban underground space 城市规划区内的地下空间。 3.3 城市地下空间设施 urban underground facilities 在地表以下规划建设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设施或系统。 3.4 地下工程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将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应用于修建和维护各种类型地下空间设施而形成的学科。 3.5 地下空间建设形式 underground c onstruction form 地下建构筑物与上部结构构成方式。 3.6 1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1 河南城建学院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说明书 课程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题目:河南某地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始时间: 2013 年 12 月23日 完成时间: 2014 年 01 月03 日 课程设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7) 一、地下停车场总图设计 根据所分配的大致区域和具体方案参数情况特别是周围地面道路和建筑情况,设计地下停车场的总图设计,布置停车场的功能区划分。

1.1 总图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1)场地的建筑布置、形式、道路走向、行车密度及行车方向;2)是否有其它地下设施;3)周围环境状况;4)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5)要考虑地面出入口一侧有至少两辆车位置的候车长度;6)停车场应有明显的标志,并按规定设置标线;7)单建式停车场要考虑车库建成后面部分的规划。 1.2 功能区划分及面积说明 根据设计提供的原始条件,对于附建式停车场,附建式停车场受地面建筑的平面柱网的限制,利用的是它的地下部分,其平面布置受地面建筑的影响。 总图设计功能区包括:出入口、停车区、管理区、辅助区等; ⑴、出入口:进出车用的坡道、地面口部及口部防护等

此次设计准备采用直线双车坡道,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表4.1.7中规定,小型车坡度选用15%左右,高长比值约为1:6.67,并且采用由线缓坡道,坡道所占面积大约是170m2左右。地面中部设置挡水段,同时搭建拱形雨篷。 ⑵、停车区:停车间、行车通道、步行道等 此次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设计停车场,因此辅助设施就占据很大的面积,停车区面积大约是1800m2。 ⑶、管理区:门卫、高度、办公、防灾中心、卫生间、楼梯间等 门卫、调度、办公、防灾中心在所提供的原始条件中找不到,可能设置在地面,卫生间所占的面积是30m2左右,楼梯二处。(见附图) ⑷、辅助区:风机房、送风机房、排风机房、低压配电室、防护用的设备间等 据原始数据可知,风机房:54 m2,送风机房:55m2,排风机房:47.5 m2,低压配电室:43 m2。 1.3 总的形状、建筑面积说明 此次设计的停车场的地面建筑的形状基本上是直角梯形,建筑方位台附图所示,停车场的建筑面积2841.1m2,坡道面积170m2,停车区面积1800m2左右,辅助区总面积800m2(包括行人通道) 1.4 防火等级划分、通道数量要求及说明(防火规范) 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表3.0.1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荷兰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土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结构中农地占60%,水域占18%,建成区占12%。荷兰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欧洲农业强国。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仍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因此其空间规划享有国际声誉。分析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对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 空间规划体系通常由法律、行政区划和运行体系构成。荷兰国家空间规划运行体系与三级行政建制一致:国家和省级编制结构远景规划,属于战略性非法定规划;市级编制两层规划,上层是结构远景规划,一个市或几个市联合编制;下层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总体看,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过程主要有3个阶段: 源于住宅需求的空间规划体系雏形(1941年~1965年)。荷兰历经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上大型基础建设加速了城镇空间的集聚,导致城市中心住宅环境简陋,而富裕阶层搬迁至城市外围带来城市蔓延。因此,1901年制定了《住宅法》,提出了发展公共住宅与城市规划的框架。规定人口1万以上或过去5年中人口增加了20%及以上的城市需要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旨在规范私人的建设项目开发活动。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规划扩展到乡村领域。在此基础上,1941年成立重建与公共住房部国家规划局,开始尝试空间规划编制。1956年《空间规划法》草案送交国会,1965年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荷兰空间规划迈入新阶段。 集权主导的垂直型等级体系(1965年~2008年)。1965年的《空间规划法》奠定了荷兰规划体系制度基础。按照这一体系,中央政府编制了第2次~第5次国家空间政策,分别是1966年“组团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73年“新城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88年“紧凑城市”为理念的国家结构规划、1996年~2006年“城市网络”理念下,实现竞争力、活力、安全和保护为目标的国家规划战略。 分权主导的平行型层级体系(2008年以来)。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欧盟一体化、全球经济竞争、气候变化等新形势,需要调整规划思路。荷兰对1965年以来《空间规划法》实施进行评估表明,规划存在过于被动、导向不清和法律效力不够等问题。为此,2008年通过了旨在简化程序、明确职责、权力下放的新《空间规划法》,2010年机构也调整为基础设施与环境部。在规划效力方面,国家、省和市编制空间远景规划取代国家的关键规划决策、省级区域规划和市级结构规划。空间规划政策及实施内容尽可能落实到市级规划,市级规划有法律效力,市政府可以设置相应的条例。在内容方面,国家编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愿景》,重点关注改善交通可达性等国家利益。省政府编制省级空间愿景,关注景观管理、城市化和保护绿色空间等省级利益。市政府编制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建设区位、类型、规模以及可能的用途。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有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 蔡玉梅 高延利 张丽佳 -33-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知识点

第五节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考试大纲 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 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三、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 2.市域城镇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 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 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 5.相邻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6.规定城市规划区

四、规划区的划定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镇、乡、村的规划过程中,应首先划定规划区 B.规划区划定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 C.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应划入规划区 D.已划入所属城市规划区的镇,在镇总体规划中不再划定规划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选项C中只是划定规划区时应考虑的因素,而并不一定要划入规划区。参见教材P132。 五、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

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 1)基本要求: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总复习知识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城市通过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了,外延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段。目前的泛城市化现象,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程的第四阶段。 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但是不同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工业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城市容量又称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建筑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理论容量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实际容量是一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城市容量的计算方法。 理论容量与实际容量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或空间。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 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基数。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产值推算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统计分析递推法,数理统计法,城市性质类比法。一般都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校核,再根据城市环境、最佳经济效益规模决定。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态和演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上分为内部空间(城市各功能区)、外部空间(卫星城、郊区、飞地)、群体空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用密度、布局和形态评价。 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