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摘要: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完善,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电能的需求,电力系统厂站以及调度逐渐转变为自动化的运行模式。电力企业引进了大量的自动化技术,使得电力系统的控制方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子系统控制逐渐取代了元件控制的模式。电力系统的改革,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电力系统的运行也越来越安全稳定,这有助于提高用户用电的质量。本文对电力线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进行了综合论述,希望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式更好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厂站;调度;自动化

电力行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建设水平,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电力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中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用电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所以,电力企业必须不断的改进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电力企业的发展还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如果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可能导致其他企业无法正常运作,所以,电力系统厂站以及调度实现自动化,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元件自动化阶段,其次是局部自动化阶段,最后是子系统自动化的发展阶段。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过程中,电力行业分别经历了传统理论阶段、控制理论阶段以及市场理论阶段,电力系统与科技理论结构后,形成了自动化电力系统,这一系统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仍然在不断的发展与更新。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初期,电信数据主要是向技术人员展现运行状况,技术人员以及调度人员比较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其需要完成较为复杂的操作流程,而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后,有效减轻了调度人员的工作量,简化了操作,提高了电力调度的工作效率。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电力系统远程控制以及调试装置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在电力系统调度的过程中,通过加入电力调度技术,提高了电力系统厂站与调度运行的效率,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传统的电力系统调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电网高效运行的要求,而且容易导致停电现象,应用电力系统厂站与调度的自动化模式,可以满足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

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式,需要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技术,其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完整体系,具有通信、电力传输等多项功能。为了保证自动化电力系统更好的运行,电力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专业才能保证电力调度工作的顺利进行。电力系统为了更好的满足大众的需求,必须在电力系统中安装自动控制与调度的设备,还要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必要的监控,做好维护工作,保证设备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2 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2.1 厂站自动化

2.1.1 火电厂自动化

火电厂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控制系统也有着一段较长的发展历程,控制设备由传统的系统模拟控制,逐渐发展为分层式数字化控制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系统的各个终端控制器形成了彼此独立的工作模式。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厂站正在向着数字化自动化的控制方向迈进,各种控制机器彼此相连,组成一个综合的控制体系。机组采用特殊的控制设备,这种设备有严格的工作顺序,并且工作方式开放。

我国的水电厂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自动化工作方式以来,经过反复的科研试验和经验推广,目前已经有多座水电厂采用了网络控制体系,并新增了将近50座自动化控制和运行的水电厂。计算机终端由最初的集中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开放模式,实现了分散监控。这种控制系统的监控对象较为分散,监控终端对于水电厂的发电机、开关、相关设备以及闸门都实行分散式的管理。每一个控制单元都负责特定范围内的数据信息采集和整理工作,并协调不同机组之间的数据通讯。这种分散式的管理模式通常与水电厂的分层结构相统一。

2.1.3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的调度自动化,来源于应用在变电站中的计算机技术。这种特殊的智能机器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数据化,并对许多测量难度很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利用存储器实现信息的保存,便于日后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开展。变电站所需要用到的一系列设备,如开关和电源、变压装置、传感器、各种远程装置等,都被安装在同一个控制室里面,并用电缆线连接起来。目前推广应用的变电站自动调度系统将这些分散的设施都集合在一起,形成两个单元,取消了最初的集中控制屏幕,简化了电路装置,并减少了电缆数量。变电站中可以安排专人值班,也可以没有人值班,这是变电站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方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变电中包含一些电子仪器,并通常被安装在距离高压装置很近的地方,因此,变电站中的电磁场通常会受到干扰,相关技术人员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2.2 调度自动化

要想确保电力系统稳步发展,就必须完善电网的调度系统。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经建立了国家、省级和网络三个级别的调度体系,每一层级中都设置了电网的自动调度装置,并实现了调度装置的全国联网。我国的绝大部分电源和高符电网都实现了自动化调度,这些设备可以及时收集和准确分析数据,充分体现了厂站调度自动化的优势。并且,调度基础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有所提升,这些设备提供信息的准确度和有效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们收集来的信息已经成为技术人员作出调度决定的主要依据。电网的自动调度系统发展完善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除了部分计算功能和软件的开发功能之外,总的发展方向是集中和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调度质量,更好地确保电网运转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不仅仅是实现资源的共享。

结束语

电力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程,本文对电力系统厂站以及调度自动

化进行了论述,通过分析发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对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电力传输的稳定性有着促进作用。电力系统厂站自动化,可以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也可以保证电力系统各个功能的有效发挥。而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可以降低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的电力损耗,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需要技术人员的维护与保障,只有不断的完善电力系统的功能以及性能,才能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蒙特卡洛法在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

3 蒙特卡洛法在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 3.1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内容与意义 可靠性指的是处于某种运行条件下的元件、设备或系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电力系统可靠性是指电网在各种运行条件下,向用户持续提供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电能的能力。电力系统可靠性包括充裕度(Adequacy)和安全性(seeurity)两个方面。充裕度是指在考虑电力元件计划与非计划停运以及负荷波动的静态条件下,电力系统维持连续供应电能的能力,因此又被称为静态可靠性。安全性指的是电力系统能够承受如突然短路或未预料的失去元件等事件引起的扰动并不间断供应电能的能力,安全性又被称为动态可靠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充裕度评估的算法和应用关注较多,且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出现了很多函待解决的新课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评估以系统暂态稳定性的概率分析为基础,在原理、建模、算法和应用等方面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由于电力系统的规模很大,通常根据功能特点将其分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如发电、输电、发输电组合、配电等子系统,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评估通常也是对上述子系统单独进行。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的可靠性评估的任务、模型、算法都有较大区别。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系统能够正常供电,不会出现切负荷的事件。如果系统受到某些偶发事件的扰动,如元件停运(包括机组、线路、变压器等电力元件的计划停运与故障停运)、负荷水平变化等,可能会引起系统功率失衡、线路潮流越限和节点电压越限等故障状态,进而导致切负荷。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系统偶发故障的概率分布及其后果分析,对系统持续供电能力进行快速和准确的评价,并找出影响系统可靠性水平的薄弱环节以寻求改善可靠性水平的措施,为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提供决策支持。 3.2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基本方法 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可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两类。确定性方法主要是对几种确定的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进行分析,校验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在电源规划中,典型的确定性的可靠性判据有百分备用指标和最大机组备用指标;电网规划

电力系统可靠性综述

P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力系统中各子系统可靠性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 标计算方法等。对文献中提出的相应的子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进行评述,分析了它们在电力系统 可靠性分析中应用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促进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电力系统可靠性综述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鄂飞程汉湘 产 经 电力系统可靠性[1]是指电力系统按可接 受的质量标准和所需数量不间断地向电力 用户供应电力和电能量的能力的量度,包 括充裕度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充裕度是指 电力系统维持连续供给用户总的电力需求 和总的电能量的能力,同时考虑到系统元 件的计划停运及合理的期望非计划停运, 又称为静态可靠性,即在静态条件下电力 系统满足用户电力和电能量的能力;安全 性是指电力系统承受突然发生的扰动,如 突然短路或未预料到的失去系统元件的能 力,也称为动态可靠性,即在动态条件下 电力系统经受住突然扰动且不间断地向用 户提供电力和电能量的能力。 电力系统可靠性是通过定量的可靠性 指标来量度的。一般可以是故障对电力用 户造成的不良后果的概率、频率、持续时 百分数备用法和偶然故障备用法。这两种 方法均缺乏应有的科学分析,目前已逐渐 被概率性可靠性指标所代替。 概率法常用的可靠性指标有:电力不 足概率(LOLP)、频率及持续时间(F&D)、 电量不足概率(L O E P )、电力不足期望 (LOLE)。国际上曾一度采用LOL(loss of load probability)作为发电系统可靠性 指标,但该方法过于粗略,评估误差较大, 且无法计算有关电量指标。后来人们又提 出了更为详细的计算电力不足概率的指标 和方法,即电力不足小时期望值LOLH(h/ a)。该方法以每天24h的实际负荷变化情 况为负荷曲线模型,计算出电力不足小时 期望值。 国际上关于发电系统可靠性计算的另 一个常用的指标为电量不足期望值EENS [2] 间、故障引起的期望电力损失及期望电能 (expected energy not supplied), 量损失等,不同的子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可 靠性指标。 电力系统规模很大,习惯上将电力系 统分成若干子系统,根据这些子系统的功 能特点分别评估各子系统的可靠性。 发电系统可靠性 发电系统可靠性是指统一并网的全部 发电机组按可接受标准及期望数量满足电 力系统的电力和电能量需求的能力的量度。 发电系统可靠性指标可以分为确定性 和概率性两类。过去曾广泛应用确定性可 靠性指标来指导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如 其意义为在某一研究周期内由于供电不足 造成用户减少用电量的期望值。该指标能 同时反映停电的概率与停电的严重程度, 而且更便于把可靠性与经济性挂钩,因此 EENS指标日益受到重视。文献[3]针对我国 电力系统的特点,以LOLH 和EENS作为可靠性指标, 计算了全国统一的指标参 数,并绘出了综合最优发 电系统可靠性指标曲线, 对我国的电源规划及发电 系统可靠性研究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其他可靠性指 标虽有应用,但不普遍。 2006 年第 3 期 5

含微电网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综述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目:电力系统可靠性教师:谢开贵 姓名:甘国晓学号:20121102039t 专业:电气工程类别:学术 上课时间:2013 年 3 月至2013 年 4 月 考生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含微电网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综述 摘要:微电网的接入影响了配电网可靠性的同时,也会给配电王的可靠性评估带来新的问题。本文从微电网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和可靠性评估指标两方面分析了微电网可靠性评估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微电网可靠性评估的两种主要方法:解析法和模拟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含微电网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可能发展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微电网;可靠性评估;评估方法 1.引言 随着人类面临的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一种清洁、环保、经济的能源——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指靠近用户,为满足某些终端用户的需求,功率为从几千瓦到50MW的小型模块式、与环境兼容的独立电源,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场、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光伏电池、地热发电装置、储能装置等。 随着DG及其系统集成技术日趋成熟,单位千瓦电能生产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分布式发电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分布式发电渗透率的增加,各种DG的并网发电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配电网的功率平衡与安全运行,并保证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也有很大困难[1]。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微电网的概念。微电网将DG、负荷、储能装置及控制装置等有机结合并接入到电网中[2];微电网一般接入到配电系统中,它既可与电网联网运行,也可在电网故障或需要时与主网断开单独运行,它的灵活运行方式可以实现DG的接纳及与电网的互相支撑,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增加了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复杂性。 本文将总结含微网的新型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进展,列举微电网可靠性评估的主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含微电网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可能发展的研究方向。 2.含微电网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微电网是一个完整的发、配电子系统,随着微电网接入配电网,配电网将由传统的单电源辐射状变成一个遍布电源和负荷的新型配电网,增加了配电网潮流的不确定性,从而对系统的运行和控制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估理论与方法也将发生变化。目前,含微电网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的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研究的进展有以下方面[3]。

智能电网中微电网优化调度综述

智能电网中微电网优化调度综述 智能电网是一种智能技术系统,它包括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动态定价以及通过调整发电、用电设备功率优化负载平衡等特点。终端用户不仅能从电力公司直接购买用电,同时还可以从储能设备中获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另一方面智能电网具备高速、双向的通信系统,供电端与用电端实现实时通信、并且系统能够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和优化运行。具有坚强、自愈、兼容、优化等特征。 微电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由一组微电源、负荷、储能系统和控制装置构成的系统单元,可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微电网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即含有电力电子接口的小型机组,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超级电容、飞轮及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它们接在用户侧,具有成本低、电压低及污染低等特点。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网络的过渡[1]。 1、微电网的组成及结构 微电网是由多种分布式电源(既包含有非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又包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风力和光伏发电单元等),再加上控制装置、储能装置和用电负荷共同组成。微电网的组成结构十分灵活,可以满足某片区域的特殊供电需求。微电网不仅可以通过公共连接点(PCC)与大电网连接,采用并网运行模式;还可以在大电网电能质量下降或者电网故障而影响到微电网内负荷正常用电时,在公共连接节点(PCC)处与大电网断开,采用孤岛运行模式。 典型的微电网结构如图1-1 所示。它是由热电联产源(CHP)如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非CHP源如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组及储能装置等组成。微电源和储能设备通过微电源控制器(MC)连接到馈线A和C。微电网通过公共连接点(PCC)连接到配网中进行能量交换,双方互为备用,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2]。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论文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应用研究 课程名称: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5年11月

摘要 电力二次设备和系统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可靠性是其基本要求之一。近年来,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了较大面积的连锁大停电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调查分析发现:电力系统安全装置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失效是引起这些灾难事故的重要原因。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全国大电网的互联,对二次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对电力二次系统可靠性进行系统、定量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由调度主站、远方厂站自动化系统以及连接主站和厂站的数据通信网络所组成的复杂系统。本文主要对组成调度系统的二次设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及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根据调度系统设备的特点,建立电力二次设备的软、硬件可靠性模型和综合模型,定量评估各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利用该方法对微机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进行估计,根据保护装置模块化的结构特点,建立保护装置的结构可靠性模型,得到保护装置及相应模块的可靠性指标:误动失效率、拒动失效率和总失效率。利用可靠性理论,定量评估单套保护配置和双套保护配置下模块冗余对保护系统动作可靠性的影响,计算得出各种冗余方式下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指标:拒动概率和误动概率。 针对变电站自动化各二次设备对系统可靠性影响程度不同的特点,本文引入重要度因子来表征各设备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计算得出各设备的等效可靠性指标。利用故障树分析法((FTA)建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故障树模型,通过系统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和敏感度分析,计算得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指标,确定出系统可靠性的薄弱环节,提出关键设备冗余配置的改进措施。定量评估表明,关键设备冗余能显著地增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可用度,是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不仅与各单元设备的可靠性密切相关,而且与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有关。在评价各设备和子系统对调度的等效可靠性指标基础上,本文重点考虑时间因素(主要是厂站与调度主站之间信息传输延时)对 调度系统功能可靠性的影响,提出考虑时间因素的通信网络可靠性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得出通信系统的等效可靠性指标。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分别定量评估考虑时间因素的调度系统和不考虑时间因素的调度系统的可靠性,对比分析表明,通信系统传输延时对调度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信息传输超时严重的通信通道是调度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最薄弱环节,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算例仿真计算表明,本文提出的可靠性定量评估方法是合理的、可行的,对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可用度;故障树分析(FTA)

电力系统概述

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 第一节本厂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华中电网现状 2002年底华中地区装机容量为52142MW。其中水电装机17985MW,火电装机34157MW。分别占全部装机的34.5%、65.5%。统调装机容量39140MW,其中水电12294MW,火电26845MW。 2002年华中地区发电量221.9TW·h。其中水电发电量64.2TW·h,火电发电量157.7TW·h,分别占全部发电量的28.9%、71.1%。统调发电量168.1TW h,其中水电发电量45.3TW h,火电发电量122.8TW·h。 2002年华中地区全社会用电量为220.3TW·h。统调用电最高负荷30790MW,比上年增长14.72%。 二、湖南省电力系统现状 1.电源现状 2002年底湖南省装机容量为11110.86MW。其中水电装机6135.28MW,火电装机4975.58MW。分别占全省装机的55.2%、44.8%。2002年统调装机容量为7424.65MW,其中水电装机3419.65MW、火电装机4005MW。 2002年湖南省发电量45.387TW·h。其中水电发电量25.329TW·h、火电发电量20.05785TW·h,分别占全省发电量的55.8%、44.2%。 湖南省电网电源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全省最大火力发电厂为华能岳阳电厂(725MW)。最大水电站为五强溪水电站(1200MW)。 2.网络现状 湖南省电力系统是华中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华中系统的南部,目前全网分为14个供电区。 湖南电网经两条联络线即葛洲坝~岗市500kV线路及汪庄余~峡山220kV线路与华中电网联系,贵州凯里电厂通过凯里~玉屏~阳塘220kV线路向湖南送电。目前省内已建成五强溪~岗市~复兴~沙坪~云田~民丰~五强溪500kV环网,并且岗市与云田间另有一回500kV线路直接相联。 2002年底湖南省共有500kV变电所5座,变电容量4,250MV A(云田(株洲)2,750MV A,民丰(娄底)1,750MV A,岗市(常德)1,500MV A,复兴(益阳)1,750MV A,沙坪(长沙)1,750MV A)220kV公用变电所54座,变电容量10,590MV A,拥有500kV线路8条894.3km ,220kV线路136条6666km。 2002年底湖南电网共装有无功补偿设备7630.7Mvar,其中电容器6180.2Mvar,并联电抗器1280.1Mvar,调相机50.4Mvar,其他165Mvar。 3.供用电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设之文献综述电子教案

文献综述 学院名称电气工程学院指导教师 职称教授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年1月12日

电网规划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电能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能源。电力系统是由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歌环节组成的整体,它与其他工业系统相比,具有很多的特点。电力系统运行要求保证安全可靠地供电、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科学合理的电力规划设计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前提,对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电网规划设计中有涉及到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线路导线的选择、变压器容量和型号的选择、电力系统运行接线方式的选择、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等方面。 关键词:电力系统;接线方式;电网规划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为人所共知:它不仅全面地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1996年起,我国发电机装机容量和年发电均居世界第二位,超过了俄罗斯和日本,仅次于美国,进入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耗大国行列。发电厂规模和单机容量的大幅度提高,标志着我国的电力工业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能源。电力系统是由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歌环节组成的整体,它与其他工业系统相比,具有很多的特点: 1.电能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时性 由于电能的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能力形态的转换,要求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因此电能难于储存。从这个特点出发,在电力系统运行时就要求发电厂在任何时刻发出的功率,必须等于该时刻用电设备所需的功率、输送和分配环节中的功率损耗之和。 2.电能与国名经济各部门和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由于电能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且易于远距离传送和自动控制,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供电的突然中断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电力系统的过度过程非常短暂

电力系统可靠性作业二

电力系统可靠性第二次作业 电卓1501 杨萌201554080101 1.什么是电力系统可靠性 电力系统可靠性是对电力系统按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和所需数量不间断地向电力用户供应电力和电能能力的度量。包括充裕度和安全性两个方面。 2.什么是充裕性 充裕度( adequancy,也称静态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维持连续供给用户总的电力需求和总的电能量的能力,同时考虑系统元件的计划停运及合理的期望非计划停运 3.什么是安全性 安全性( security,也称动态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承受突然发生的扰动的能力。 4.电力系统可靠性包括哪几大类 发电系统可靠性,发输电系统可靠性,输电系统可靠性,配电系统可靠性及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可靠性。 5.可靠性的经典定义 指一个元件或一个系统在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完成其规定功能的能力。 6.元件 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 7.系统 是由元件组成的整体,有时,如果系统太大,又可分为若干子系统。 8.电力系统可靠性的评价 通过一套定量指标来量度电力供应企业向用户提供连续不断的、质量合格的电能的能力,包括对系统充裕性和安全性两方面的衡量。 9.不可修复元件的寿命 不可修复元件的寿命是指从使用起到失效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10.故障率 假设元件已工作到t时刻,则把元件在t以后的△t微小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条件概率密度定义为该元件的故障率。 11.可靠度与不可靠度

可靠度:表示元件能执行规定功能的概率,通常用可靠度函数R(t)表示,在给定环境条件下时刻t前元件不失效的概率:R(t)=P[T>t],R(t)=1-F(t) 不可靠度:F(t)只元件的损坏程度,称为元件的故障函数或不可靠函数。 R(t)=e^(-λt) F(t)=1- e^(-λt) 12.什么是可修复元件 指投入运行后,如损坏,能够通过修复恢复到原有功能而得以再投入使用。 13.元件描述修复特性指标有哪些? 修复率、未修复率、修复度、平均修复时间 14.元件修复率 表明可修复元件故障后修复的难易程度及效果的量成为修复率。 通常用表示,其定义是:元件在t时刻以前未被修复,而在t时刻后的△t 微小时间内被修复的条件概率密度: 15.元件未修复率 元件为修复率定义式: 即实际修复时间大于预定修复时间的概率。 16.元件平均修复时间与修复率之间的关系 元件修复度: 元件平均修复时间MTTR:当元件的修复时间Tu呈指数分布时,其平均修复时间MMTR=

配电自动化综述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国内外配电网及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 题及发展趋势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学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课程名称: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 学生姓名:蒋博彦 学号:2011053128 指导教师:李伟华 2014年10月25日

国内外配电网及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蒋博彦 (1.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珠海,) 摘要:配电自动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的重要配电手段。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现状;问题;展望 1.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配电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配电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和地理图形进行信息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网及其设备正常运行及事故状态下的监测、保护、控制、用电和配电管理的现代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测量和运行操作的一种自动化系统。 (2)配电管理系统:是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及通信等技术,并在GIS平台支持下对配电网的运行进行监视、管理和控制。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配电网运行管理、用户管理和控制、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3)用户自动化系统:用户自动化即需求侧管理,主要包括负荷管理、用电管理、需方发电管理等。 2.国内外配电自动化现状分析2.1 国内配电自动化发展和现状 我国配电网自动化起步较晚,到现在不过十多年。1998年之后,随着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大范围开展,在多个省份和直辖市掀起了第一轮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试点和应用的热潮。此后我国配电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造,供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已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长期以来配电网的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建设资金短缺, 设备技术性能落后, 事故频繁发生,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由于当时对配电网自动化的认识不足,相关系统和设备的技术不成熟,配电网架基础比较薄弱、一次配电设备存在缺陷、通信手段不完备、缺乏维护资源等原因,配电网的薄弱环节显得越来越突出。一些早期建设的配电自动化试点没有实现预期效益,部分自动化系统遭到闲置或废弃,成为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反面教材。[1] 随着电力的发展和电力市场的建立, 配电网实现自动化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最基本条件是应具有较为完善的多路电源配电网点, 具有较好的城市规划及电源路径分布, 有较为可靠的一次、二次设备,这对城市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对配电网提出了较高要求。有不少地区的配电网自动化项目通

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研究

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7-04-25T17:16:46.93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期作者:李孟朱晓林 [导读] 摘要: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供电系统的供电能力成了重要问题,经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巨大考验。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摘要: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供电系统的供电能力成了重要问题,经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巨大考验。供电指标是用来判断供电能力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参数,要想使得供电指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供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是一项重要因素,因此供电企业必须要加强管理,优化每一生产环节,规范相关操作,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提高供电质量的同时满足社会用电需求。本文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供电能力的各种因素,随后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系统;供电能力;可靠性 引言 眼下社会的用电需求日益加大,这样提高供电能力是供电企业眼下最重要的问题。配电线路是供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覆盖范围较大,线路多且长,因此在输送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跳闸现象,给周围群众的和企业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供电企业对此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完全按照国家相关制度规范企业生产,合理分配用电额度,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提高供电可靠性。 一、影响供电可靠性的相关因素 经过一系列的时间分析可知,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因素有三点,分别是用户分布密度、除了设备原因之外导致的停电、配电线路出现故障。具体如下: 1.用户的分布密度 用户的分布密度指的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用户的数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用电用户主要呈现“东多西少”的局势分布,而内陆和沿海相比较沿海地区分布较多,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的是因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使得密度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供电企业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通常都是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接线方式,密度高的地区和密度低的地区分开供电。以便保证在出现故障时候,不至于影响到其他地区的正常供电。 2.除设备故障外导致的停电 除了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停电外,自然灾害、雷电、线路检修、电网改造等也会导致不同时间的停电。眼下全国各地区的电网都在进行全面的改造,使得电网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反而正常原因的停电也有所减少。但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临时检修和设备维护等导致的临时停电还是时常发生的。除此之外,因自然灾害原因导致的停电也是不能避免的,但是随着电网的不断改造,抗灾害能力越来越强,停电现象也会越来越少。 3.配电线路的故障 基本上所有的配电线路都是在户外运行的,由于露天运作,因此天气、自然灾害等的变化都会导致配电线路出现故障,主要是集中线路老化、绝缘、天气变化导致线路损坏等方面。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线路的使用材料也是影响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质量越好发生的故障概率就越低。一旦配电线路出现问题导致故障自然就会影响到供电的可靠性。 二、加强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1.技术方面 从技术方面来看,主要需要做的就是保证供电线路质量和设备工作效率。 (1)在铺设和维护电网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相关标准选择电线,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供电设备,合理配置电网,保证电线和设备的质量满足实际要求同时方便维修。 (2)定期对对电网和供电设备进行检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线路负荷,避免超负荷使用导致线路出现故障。一旦发现设备出现问题必须要及时维修,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 (3)加强配电线路和主接线的可靠性的控制。 (4)根据实际情况强化配电系统的结构,同时赋予环网等开关一定的远程操控能力,保证设备可以实现稳定运行,避免其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 (5)适当引进先进的供电技术,例如红外检测技术等,可以有效加强供电能力。 2.管理方面措施 针对供电系统的管理方面也要加强改革和控制,全面分析存在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供电质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增加供电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具体措施如下: (1)从根本源头抓起,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改进和完善。上到管理层下到员工全部都要严格执行该制度,杜绝违规操作现象发生。加强管理力度,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定期做好检查和维修,最大限度降低存在的安全隐患。 (2)加强日常检查和维护力度。强化责任意识,定期对供电线路和供电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保证可以及时解决安全隐患,避免其继续扩大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易于出现故障的部位要加强管理,尤其是计量箱、变压器等,将其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中。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非设备故障导致的停电现象。 (3)完善配电网络,使用高质量的电路产品,确保设备型号符合供电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配电模式,避免出线路出现超负荷的情况,以防止电路出现故障,降低停电的发生几率。 (4)适当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供配电中,实现供电自动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供电管理效率,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业对实际供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供电企业必须要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引进新技术,投入新设备,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多方面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实现电网的稳定运行,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调度研究综述 陆梦龙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调度研究综述陆梦龙 发表时间:2017-09-19T12:02:15.953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13期作者:陆梦龙 [导读] 摘要:无功优化是关系到电力系统能否安全经济运行的一个核心问题。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直接关系到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益和供电效率。 (国网徐州供电公司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无功优化是关系到电力系统能否安全经济运行的一个核心问题。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直接关系到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益和供电效率。利用无功优化调度,能够优化电网的无功潮流分布。大大的降低电网的有功损耗和电压的损耗。从根本上缓解电压质量问题,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国内外电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充分重视。本文对无功优化调度的计算和控制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寻优质量,离散变量处理,求解效率动态优化调度及其协同优化方法等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电力系统;无功优化调度;研究 一、电力系统无功优化问题概述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调度问题是指在电力系统无功电源较为充足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发电机机端的电压,调整变压器抽头变比,改变无功补偿装置的出力等措施来调整无功潮流。从而使系统电压值能够达到合格值。同时把全网有功损耗降到最小。电力系统无功优化调度问题有时也被称为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控制,或者电压无功优化控制,无功优化潮流问题等。 电压质量是衡量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各种电能质量问题中,电压波动过大产生的危害是最大的。它不止会影响电气设备的性能,它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和运行安全。利用无功优化调度,能够优化电网的无功潮流分布。大大的降低电网的有功损耗和电压的损耗。从根本上缓解电压质量问题。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无功优化调度在保证现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双面的作用不可小视。 从笔者的观点来看,电力系统无功优化调度,分为静态无功优化调度和动态无功优化调度。静态无功优化调度是指不考虑控制设备是否允许连续调整的情况下,只追求对于电压水平和网损的无功优化。而动态的无功优化调度是指在无功优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负荷的动态变化,而加上对控制变量的每日允许操作次数限制的考虑。还要考虑到电力系统各种不同的负荷水平和运行状态下所产生的各种调度结果的相关联系。所以动态优化比静态优化问题要复杂一些。静态优化一般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而动态优化往往是在实际生活中的。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调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可以类似于一个目标函数和一组约束条件。这个问题具有多目标性,约束条件数量多,非线性不确定性,离散性,多极值性,解的空间缺少连通性等。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无功优化算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快速得到最优解。解决不可行问题等都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了。 二、无功优化的几种常用计算方法 无功优化的求解方法主要有非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混合整数,动态规划法等常规方法。以及像神经网络法,专家系统方法遗传算法等非常规性方法。这些方法在无功优化的求解方面各有利弊,下面来一一进行分析。 1.非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是最先被运用到电力系统无功优化中的一种算法。因为无功优化本身便是具有非线性的特点的。这种算法的优点是既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又能够实现他的经济性,还能提高电能质量。非线性规划法的运算操作形式是,首先设定一个目标函数。然后把节点功率平衡作为等式的约束条件。然后再通过引入松弛变量的方法发布董事的约束条件转换成等式的约束条件。那么这个复杂的无功优化问题就转换成了一个非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的问题。 2.线性规划法。无功优化虽然是一个非线性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线性化之后再进行研究。通过线性规划的方法对无功优化进行计算,具有加快计算速度,使各种约束条件处理简单化。线性规划法因其较为简单便捷,所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具有速度快收敛性好算法稳定等优点。但是在进行无功规划优化时需要对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进行线性化处理。这便是一个非常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如果选取或处理的不合适,很有可能会引发震荡或收敛缓慢。在把无功优化的线性规划模型确定好之后,它的求解方法一般采用具有指数时间复杂性的单纯形法,或者是这一形法的各种变形。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84年提出内点法。内点法具有迭代次数变化少,鲁棒性和收敛特性较好的特点,很多专家学者在应用中证实它比单纯形法更具有优越性。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内点法来解决无功优化问题。 3.混合整数算法。非线性和线性规划法虽然各有各自的优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它们都难以反映出变压器分接头变化以及电容器组,电抗器投射的离散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有学者发明了混合整数规划方法。在一般的线性规划问题中,最优解是分数和小数的情况很多,但是对于具体的问题来说,他一般要求某些变量的解必须要是一个整数。把规划中的变量限制为整数,称为整数规划。这个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优化计算中变量的离散性问题。它的原理是通过分支定界法,不断的定系缩小范围,使得结果越来越接近于最优解。但是这一算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它的计算时间属于非多项式的类型。随着计算维度的不断增加,计算时间也会快速增长,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便难以及时有效的反映问题,所以混合整数规划优化算法应当向着更好的适应系统规模,加强实用化这个方面不断发展。 4.人工智能方法。上面提到的三种算法的共同缺陷是他们都存在着无法找到全局最优解的可能性。而且传统的数学优化方法一般都需要依赖于非常精确的数学模型。这就造成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导致它难以被实时控制。基于这一原因和人们受自然界和人类本身的启发。人工智能方法开始逐渐被研究并应用到电力系统无功优化中。例如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都是一些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方法。专家系统方法是指在结合上其它方法的基础上,依据专家的经验设置出初始值,然后不断的调整控制参数的大小,选举出一个比较好的解,将专家系统应用于无功优化,有利于结合上运行人员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加功能性。人工神经网络又被人称为连接机制模型,它是一个由大量简单元件广泛连接而形成的,被用来模拟人脑行为的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系统。 三、无功优化的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及发展动态 1.存在的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无功优化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五点。一是选择哪种算法可以求出最优解,二是我们是否能够直接处理离散控制变量,不再采用连续化假设的方法,三是在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优化算法的巡游速度能否赶上实时计算的需求,四是如何解决好控制设备动作次数的限制问题,五是在大规模电网中无功优化调度如何更好的实现对于全局的协调优化控制。 2.国内外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就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来看,现在学者们研究的问题大多是针对选择何种优化算法可以求得最优解的,当然,这一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而对于不采用连续化假设直接处理离散控制变量来说,只有进化算法和内点算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就目前所存在的算法来看,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优化算法的速度是难以赶上实时计算的需求的,这一点还需要我们不断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复习提纲及答案分解

常见缩写全拼及翻译(15分) EMS :电力系统监视和控制 :能量管理系统 :馈线自动化测控终端 :自动发电控制 :负荷频率控制 : 分区控制误差( ) :网络分析软件 :电子式互感器 :广域动态信息监测分析保护控制系统: 短期负荷预测 :配电管理系统 :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 :经济调度控制 :调度员模拟培训系统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频率自动控制:最优潮流 填空题(25) 简答(30)

综合分析(35) 第一章 1、什么是电力系统;电网; 电力系统:组成电力工业的发电及其动力系统、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设备,也包括 调相调压、限制短路电流、加强稳定等的辅助设施,以及继电保护、计量、调度 通信、远动和自动调控设备等所谓二次系统的种种设备的总和统称为电力系统, 它是按规定的技术和经济要求组成的,并将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输送和分配到用 户的一个统一系统。 电网:电力系统中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一次系统及相关继电保护、计量和自动化等二次网络统称为电力网络。 2、 1准则 判定电力系统安全性的一种准则,又称单一故障安全准则。按照这一准则,电力系统的N个元件中的任一独立元件(发电机、输电线路、变压器等)发生故障而被切除后,应不造成因其他线路过负荷跳闸而导致用户停电;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不出现电压崩溃等事故。当这一准则不能满足时,则要考虑采用增加发电机

或输电线路等措施。 3、电力系统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第一级安全稳定标准保持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由继电保护装置快速切除故障元件,最直接最有效地保证电力系统暂态稳定; 第二道防线(第二级安全稳定标准保持稳定运行,但允许损失部分负荷):采用稳定控制装置及切机、切负荷等措施,确保在发生大扰动情况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第三道防线(第三级安全稳定标准,当系统不能保持稳定运行时,必须防止系统崩溃并尽量减少负荷损失):当电力系统遇到多重严重故障而稳定破坏时,依靠失步解列装置将失步的电网解列,并由频率及电压紧急控制装置保持解列后两部分电网功率的平衡,防止事故扩大、防止大面积停电。 4、电力系统的状态及各个状态的判断标准

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

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 1.1 大电网可靠性的测度指标 1. (电力系统的)缺电概率 LOLP loss of load probability 给定时间区间内系统不能满足负荷需求的概率,即 ∑∈=s i i P LOLP 式中:i P 为系统处于状态i 的概率;S 为给定时间区间内不能满足负荷需求的系统状态全集。 2. 缺电时间期望 LOLE loss of load expectation 给定时间区间内系统不能满足负荷需求的小时或天数的期望值。即 ∑∈=s i i T P LOLE 式中:i P 、S 含义同上; T 为给定的时间区间的小时数或天数。缺电时间期望LOLE 通常用h/a 或d/a 表示。 3. 缺电频率 LOLF loss of load frequency 给定时间区间内系统不能满足负荷需求的次数,其近似计算公式为 ∑∈=S i i F LOLF 式中:i F 为系统处于状态i 的频率;S 含义同上。LOLF 通常用次/年表示。 4. 缺电持续时间 LOLD loss of load duration 给定时间区间内系统不能满足负荷需求的平均每次持续时间,即 LOLF LOLE LOLD = LOLD 通常用小时/次表示。 5. 期望缺供电力 EDNS expected demand not supplied 系统在给定时间区间内因发电容量短缺或电网约束造成负荷需求电力削减的期望数。即 ∑∈=S i i i P C EDNS 式中:i P 为系统处于状态i 的概率;i C 为状态i 条件下削减的负荷功率;S 含义同上。期望缺供电力EDNS 通常用MW 表示。

电力系统调频综述论文

电 力 系 统 频 率 稳 定 论 文 姓名:韩群 指导老师:刘景霞 班级:2012电气2班

摘要: 电力系统频率调整是电力系统中维持有功功率供需平衡的主要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保证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电力系统频率调整的主要方法是调整发电功率和进行负荷管理。一次调频是指当电力系统频率偏离目标频率时,发电机组通过调速系统的自动反应,调整有功出力以维持电力系统频率稳定。二次调频也称为自动发电控制,是指发电机组提供足够的可调整容量及一定的调节速率,在允许的调节偏差下实时跟踪频率,以满足系统频率稳定的要求。三次调频就是协调各发电厂之间的负荷经济分配,从而达到电网的经济、稳定运行。关键词: 电力系统,一次调频,二次调频,三次调频,综述

ABSTRACT Maintain the power system of power system frequency adjustment is active power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main measures,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ensure that the frequency of power system stability. Power system the main method is to adjust the power frequency adjustment and load management. Primary frequency control is to point to when power system frequency deviates from the target frequency generator set automatically by the speed control system of reaction, active efforts to maintain stability of power system frequency adjustment. Secondary frequency modulation, also known as the 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 refers to the adjustable generators provide sufficient capacity and a certain adjustment rate, real-time tracking frequency under the allowed to adjust devi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ystem frequency stability. Three frequency modulation is to coordinate the economic load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power plants, so as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grid. Key words: Electric system , A frequency modulation ,The two FM The three FM , Review

综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分析研究

综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6-11-04T16:49:01.773Z 来源:《电力设备》2016年第15期作者:朱亦张小华[导读]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和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和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要真正意义上保证电力的安全可靠运行,不断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单一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电力发展的需求。本文论述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念和特点,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前景及方向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自动化;电力系统;技术分析; 当前,电力系统承担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电能的职责。由于电网规模总量逐年扩张,电网结构复杂和电网建设运行环境多变,电网故障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越来越高,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整个电力系统不能正常运行。随着自动化技术的高度发展,建立自动化监控系统已逐步成为现实。通过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自动分析原因,并采取应急措施,从而保障整个电网平稳安全运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念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通过应用多种能够实施自动检测、决策和控制的装置,通过信号系统和数据信息传输系统对电力系统的各个部分和整体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保障电力系统各个生产、供电环节的安全、稳定、高效,实现整个系统经济效能的增加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电力系统关乎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更应当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2.1 强大的电网规模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现代供电系统的能力,而且还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其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主要构成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这也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复杂性和综合性也使得整体系统得到很好的运行。由于电网规模的扩大化使得电力系统得到很好的管理,消除了现代化信息和自动化技术之间的问题。 2.2 分布区域大远距离供电 目前,由于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其分布领域不断扩大,包括一些环境比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都是高山峻岭,很难进行供电电线的施工,因为不仅成本高,还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合理的解决措施是建立合理数量的供电线路,通过柔性供电技术提高供电电量。自动化技术的这一远距离供电特点解决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供电和输电方面。不过,带来的困难也导致了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动化技术。 3.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 3.1 智能化控制技术 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简单的函数单输出单输入控制到线性非线性控制及多级协调控制再到智能化控制,从电力系统的工作模式我们能够发现其属于一种动态的系统,而针对这种动态的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对于电力系统工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智能化控制技术能够将电力系统的变化参数加以智能化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有效的对电力系统进行科学操作,而这一系列过程对于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电力互感器的应用 电力互感器是针对输电线路检测和维护不可缺少的设备之一,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以一定比例关系使高电压与大电流数值降低到可以用仪表检测的装置,但是由于电压升高的程度越大绝缘就越难,信号动态范围也就小,设备体积和质量都需要相应增大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造成的不便利和不安全后果,而光电式电力互感器频率响应范围宽、测量精度高、抗电磁干扰、低压侧避免高压危险等特点的具备对于传统的电力互感器是一个很好的在电力线路维护和检查工作中的技术更新,进而得到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引进和应用,不过从长远技术要求层面还需要在传感光学材料与传感头结构以及电源供电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系统的高性能,高效益的产出电能,服务于社会的建设环境当中。 3.3 微机实时保护系统 电力系统微机实时保护系统是由高可靠性、高实时性且高拓展性的装置组成的系统,在技术上精密、通信能力强大且具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所以在硬件设施上要求较高,同时对于嵌入式软件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在对电力系统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多任务高效优先级管理并且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拓展性,这也是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原因,而这也有效的防止了事故发生时瞬间对电力系统造成的破坏,一旦稳定控制措施发生延迟能够通过嵌入式技术及时的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反应,确保电力系统免遭损失。 4.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共享能力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系统模型大部分集中在对地理空间属性的描述,以几何特征为主的模拟地理系统的思想几乎成为一种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它的控制对象具有复杂的电力物理结构。建立电力系统特有的空间语义分析模型是非常必要的。这种针对语义层次的数据共享,最基本的要求是供求双方必须对同一数据具有相同的认识,只有基于同一种对电力系统知识的抽象认知才能保证这一点,因此在数据共享过程中要有一种电力系统的基本模型,作为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地理实体几何属性的标准定义和表达,包含电力系统服务所覆盖的空间区域几何属性;物理属性数据的标准定义和表达,对于电力系统,它包含物理结构,各组成部件及整体的物理性能、运行方范的信息共享、综合,以及多维、动态的应用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