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认识有机化学教案.doc

(完整版)认识有机化学教案.doc

(完整版)认识有机化学教案.doc
(完整版)认识有机化学教案.doc

专题 1认识有机化学

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2、通过对有机化学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生命科学等结合较紧密的内容的交流与讨论,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有机物,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是许多新

诞生领域的研究基础。

3、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

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对有机化学与有机物的认识

教学过程

[ 引言 ] 前面学习的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都属于无机物,今天我们学习有机物。CH 、

4 C2H5OH 、 CO(NH 2)2等都是有机物,它们的分子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

一、对有机物的初步认识

1、有机物与无机物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机物既可以来自于有生命的生物体,也可以来自于

无生命的无机化合物。

介绍:德国化学家维勒

1828 年,贝采里乌斯的学生、德国年轻的化学家魏勒,在实验室中加热无机物氰酸铵

时无意中得到了尿素。

NH 4CNO

△CO(NH 2)2

1848 年,德国化学家科贝尔由木炭、硫磺、氯气和水合成醋酸,肯定了有机物的生

成不必借助于所谓生命力的作用。

2、什么是有机物和无机物?

定义:绝大多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除含碳外 ,还有 H、 O、 P、S、 N、卤素等

无机物一般指的是组成里不含碳的物质(无机物中包括单质)。

[ 讲述 ] 注意:1、CO、 CO2、 CaCO3等化合物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物

很相近,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物。所以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的。因此,有机物一定是含有碳元素的,但含有碳元素的不一定是有机物。如碳的氧化物、碳酸及其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和碳化物(碳化硅、碳化钙等)属于无机物。

2、二硫化碳是有机化合物,可以燃烧,所以可以燃烧的有机物不一定非要含有氢元

素。醋酸钠是有机盐,是有机化合物也是离子化合物。

3、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较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性质和特点有机物无机物

种类很多( 3000 万种)10 多万种

多数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多数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溶解性如油脂溶于汽油,煤油溶于苯。如食盐、明矾溶于水。

多数不耐热;熔点较低,多数耐热难熔化;熔点一般很高。

耐热性( 400°C 以下)。如淀粉、蔗糖、如食盐、明矾、氧化铜加热难熔,

蛋白质、脂肪受热分解;C20H 42 NaCl 熔点 801 °C。

熔点 36.4 °C,尿素 132°C。

可燃性多数可以燃烧,如棉花、汽油、多数不可以燃烧,如 CaCO3、MnCl 2 天然气都可以燃烧。不可以燃烧。

多数是非电解质,如酒精、乙醚、多数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

是否是苯都是非电解质、溶液不电离、状态下导电。如盐酸、氢氧化钠、

电解质不导电。氯化镁的水溶液是强电解质。

化学键多数是极性键或非极性键多数离子键或共价键

晶体类型分子晶体多数离子晶体

一般复杂,副反应多,多用→ 表一般简单,副反应少,用 === 表示,化学反应示较慢,如生成乙酸乙酯的酯化反应快,如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瞬

反应在常温下要16 年才达到平间完成。

衡。

介绍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1、碳原子含有 4 个价电子,可以跟其他原子形成 4 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形成共价键,不仅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和三键。

2、多个碳原子相互之间能以共价键结合形成长长的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

3、含有相同原子种类和数目的分子又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同分异构现象)

二、有机化学发展过程

自然界中有机物很多,糖类、蛋白质、油脂和染料等都属于有机物,人类对有机物的认识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原始社会末期,古人已开始用谷物酿酒制醋。周代已使用靛蓝等天然染料染布。汉代已用煤,石油做燃料等。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很

贫乏,没有有机物、无机物之分。

19 世纪初著名的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首先提出“有机物”的概念,不过由于当时化学家们注意到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体,有机物在生物体内以常温、常压、不外加试剂的简单而温和的条件下生成,还不知道实验室中怎样用人工方法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因此以贝采里乌斯为代表提出“生命力学说”,认为生物体中有“生命力”,有机物是“生命力”作用下生成的“有生机的物质”人工方法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1、古代对有机物的认识,主要基于实用的目的,当时有机物只能从动植物中取得,故称

为有机物。

2、 18 世纪初,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有机化学的概念,成为化学中的一个分支,研

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

3、现代有机化学时期,提出价键电子理论,根据需要对有机化合物分子进行设计和合成。

三、有机化学的应用

涉及多个领域,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阅读课本,查找资料,了解有机化学的应用。

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教学目的要求:

1、知道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最简式,了解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了解李比希提出的基团理论,体会其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的影响。

3、能用1H 核磁共振波谱图分析简单的同分异构体,知道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

质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等用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的方法。

4、了解手性化合物、能区分出手性分子。

5、认识反应机理在有机化学反应研究中的重要性,能用同位素示踪法解释简单的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最简式的确定方法。

用1H 核磁共振波谱图分析简单的同分异构体。

教学过程

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绝大多数含有氢元素,很多有机化合物还含有氧元素、氮元素、卤族元素、硫元素、磷元素等。如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

习的内容。

一、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定性

定性

确定有机物化学式的一般步骤:

定量

定量

确定组成的元素分子式结构式思考: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一)有机物组成元素的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机物燃烧。有机物燃烧的产物能给我们提供哪些有机物

组成方面的信息?

1、有机物通常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碳、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方法最

早是由李比希于1831 年提出。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氧化铜在高温下氧化有机物,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然后分别采用高氯酸镁和烧碱石棉剂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前后质量的变化获得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中氢和碳的质量分数。,有机物完全燃烧后,各元素对应的产物为C→CO 2, H→H2O, Cl → HCl 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若产物只有 CO2和 H2O ,其组成元素肯定有 C、 H 可能有 O。

欲判断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氧元素:

设有机物燃烧后 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m(C) , H2O 中氢元素质量为m(H) 。若m(有机物 )>m(C) + m(H) →有机物中含有氧元素

m(有机物 )=m(C) + m(H) →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

2、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氮、氯、溴、硫等元素的方法:钠融法。氮、氯、溴、硫等元

素分别以氰化钠、氯化钠、溴化钠、硫化钠等的形式存在,再用无机定性分析法测定。

3、确定卤素存在的方法:铜丝燃烧法。火焰为绿色。

介绍:元素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1.标态密度法:

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算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 = 22.4 ×ρ

2.相对密度法:

根据气体 A 相对于气体 B 的相对密度,求算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 A=D×M B

3.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三)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1.直接法(物质的量法)

直接求算出1mol 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即可确定分子式。

例 1:已知某烃0.5mol 完全燃烧时生成水36g,二氧化碳66g,求该烃的分子式。

2.最简式法:最简式又称实验式,指有机物中所含元素原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与分子

式在数值上相差 n 倍

根据有机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或元素的质量比),求出该有机物的最简式,再根据其相对分子质量求 n 的值,即可确定分子式。

标况密度

相对分子质量

(或相对密度)分子式

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

最简式最简式

的质量分数或质量比的式量

例2、实验测得某碳氢化合物 A 中含碳 80% ,含氢 20% ,又测得该化合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5。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主要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分子中的原子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结合方式或连接顺序,这些不同导致了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有时结构上的细微变化会导致性质上的巨大差别,甚至截然不同。

1、介绍: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 )对“基团”概念的贡献

1832 年和维勒合作提出“基团论”:有机化合物由“基”组成,这类稳定的“基”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1838 年李比希还提出了“基”的定义

基与“根”的区别

基团应是中性基团,不带电荷,必有某原子含有未成对电子,不可以独

立存在。

“根”带有电荷的原子团,可以在溶液中独立存在。

练习:—OH,OH—的电子式。

有机物中的“基”包括两类,一类是烃基,另一类是官能团。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做烃基(如甲基、亚甲基),一般用- R 表示,官能团决定着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是有机化学重要的分类依据。

2、氢核磁共振谱法( 1 H-NMR)的

(1)作用:测定有机物分子中等效氢原子的类型和数目。

(2)原理:氢原子核具有磁性,如用电磁波照射氢原子核,它能通过共振吸收电磁波能量,发生跃迁。用核磁共振仪可以记录到有关信号,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的频率不同,在核磁共振谱图上出现的位置也不同,且吸收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成正比。

因此,从核磁共振氢谱图上可以推知该有机物分子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及它们的数目。

氢核磁共振反映的是等效氢原子的种类,等效氢原子的种类反映的是分子的对称性,反过来也一样。

例 3、分子式为 C3H6O2的有机物,若在1H-NMR 谱上观察到氢原子峰的强度为3:3,则结构简式可能为 ____ , 若给出峰的强度为 3:2:1 ,则可能为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有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可以初步判定该有机物可能是饱和一元羧酸、酯或含羟基的醛或酮。第一种谱图表示分子中有两种不等性氢原子,每种都有 3 个等性氢原子,由此可以得出结构简式为 CH 3COOCH 3。第二种有三个信号峰,说明此有机物中有三种不等性氢原子,且

分别为 3、 2、1 个,由此推出其结构中含有-CH 3、- CH2 -、- OH 或- CHO 等基团,所以结构简式为 CH 3CH 2COOH 、 HCOOCH 2CH3、 CH 3COCH 2OH

红外光谱的应用原理

3、红外光谱

(1)作用: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2)原理:在有机物分子中,组成化学键或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的状态,其振动频

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所以,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时,分子中的化学健或官能团可

发生振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上将处于不同位置,从而可以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4、质谱法与紫外光谱法

拓展视野:诺贝尔化学奖与物质结构分析

斯德格尔摩时间 10 月 9 日,北京时间 10 月 9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 2002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 .B. 芬、日本科学家 Koichi Tanaka 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 .伍斯里奇。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约翰 .B.芬和 Koichi Tanaka 的研究工作“发展了生物宏观形态的鉴别和结构分析方法”。瑞典皇家科学院对库尔特 .伍斯里奇的褒奖辞中则称“他在测定生物大

分子在溶液中的三维结构中,引入了核磁共振光谱学”。

资料卡:手性分子

什么是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 /?什么是对映异构体/?这些物质具有的特性?旋光性。

三、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

设计并合成新的有机化合物是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有机化学反应,科学家已

经合成大量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1、有机物合成的重要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介绍:诺贝尔化学奖与逆合成分析理论

科里 (Elias James Corey),美国有机化学家,生于1928 年 7 月 12 日,科里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从事有机合成的研究工作,30 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合成了几百个重要

天然化合物。这些天然化合物的结构都比较复杂,合成难度很大。1967 年他提出了具有严格逻辑性的“逆合成分析原理”,以及合成过程中的有关原则和方法。他建议采取逆行的方式,

从目标物开始,往回推导,每回推一步都可能有好几种断裂键的方式,仔细分析并比较优劣,挑其可行而优者,然後继续往回推导至简单而易得的原料为止。按照这样的方式,一个有机合成化学家就不需要漫无边际的冥想,而不知从何着手了,因为他的起点其实就是他的终点。科里还开创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机合成设计。这实际上是使他的“逆合成分析原理”及有关原则、方法数字化。由于科里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方法”并成功地合成50 多种药剂和百余种天然化合物,对有机合成有重大贡献,而获得1990 年诺贝尔化学奖。

2、研究反应机理的作用——更好的认识反应实质,更恰当的应用有机反应

( 1)甲烷的氯化反应机理

( 2)酯化反应机理

3、研究有机反应机理的的重要手段——同位素示踪法

介绍:诺贝尔化学奖与同位素示踪法

海维西 (GeorgeHevesy),匈牙利化学家, 1885 年 8 月 1 日生于布达佩斯。海维西曾就读

于柏林大学和弗赖堡大学。 1911 年在曼彻斯特大学E·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下研究镭的化学分离,为他日后研究放射性同位素作示踪物打下了基础。海维西主要从事稀土化学、放射化学和 X 射线分析方面的研究。他与F,帕内特合作,在示踪研究上取得成功。1920 年,海维西与科斯特合作,按照玻尔的建议在锆矿石中发现了铪。1926 年海维西任弗赖堡大学教授,开始计算化学元素的相对丰度。1934 年在制备一种磷的放射性同位素之后,进行磷在身体

内的示踪,以研究各生理过程,这项研究揭示了身体成分的动态。1943 年,海维西任斯德哥尔摩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同年,他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推进了对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

的理解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45 年后海维西人瑞典国籍。海维西发表的主要专著是《放射性同位素探索》。海维西于1966 年 7 月 5 日在德国去世,享年81 岁。

( 1)原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的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可以用核探测器

随时追踪它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

( 2)实例: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

4、不对称合成——直接合成所需要的对映异构体

介绍:诺贝尔化学奖与不对称合成

2001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诺尔斯、日本科学

家野依良治及美国科学家夏普雷斯。得奖理由: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

献。第一次实现了用少量手性催化剂控制氢化反应的对映选择性。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有机化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 ①烃:分子中碳原子数n≤4(特例:),一般:n≤16为液态,n>16为固态。 ②烃的衍生物:甲醛、一氯甲烷。 2、烃的同系物中,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逐渐_ _____,密度增大。同分异构 体中,支链越多,熔、沸点____________。 3、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香味—----乙醇、低级酯 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苦杏仁味—硝基苯 4、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5、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6、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苯酚:常温时水溶性不大,但高于65℃时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可溶于水的物质: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等于3的低级醇、醛、酮、羧酸等 7、特殊的用途:甲苯、苯酚、甘油、纤维素能制备炸药;乙二醇可用作防冻液;甲醛的水溶 液可用来消毒、杀菌、浸制生物标本;葡萄糖或醛类物质可用于制镜业。 8、能与Na反应放出氢气的物质有:醇、酚、羧酸、葡萄糖、氨基酸、苯磺酸等含羟基的 化合物。 9、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0、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1、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NaOH水溶液:水解;NaOH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12、遇石蕊试液显红色或与Na2C03、NaHC0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类。 13、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14、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15、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6、羧酸酸性强弱: 17、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物质有:醛、甲酸、 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凡含醛基的物质。 18、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1.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案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OH 环戊烷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 烃的是________,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3.按官能团的不同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NO2CH 3CH2—CH3 OH CH = CH2 CH3 CH3 COOH CH3 CH3 OH COOH C —CH3 CH3 CH3 OH H —C—H O OH HO C2H5COOH H —C— O O C2H5H2C = CH —COOH

2020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2020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醛、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 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 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 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有机化学教案 [1000字]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第二学期) 实验1 醇和酚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认识醇类的一般性质。 2. 比较醇和酚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3. 认识羟基和烃基的互相影响。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甲醇、乙醇、丁醇、辛醇、钠、酚酞、仲丁醇、叔丁醇、无水zncl2、浓盐酸、1% kmno4、异丙醇、naoh、cuso4、乙二醇、甘油、苯酚、ph试纸、饱和溴水、1%ki、苯、h2so4、浓hno3、5%na2co3、0.5%kmno4、fecl3、恒温水浴锅三、实验步骤 1.醇的性质 (1)比较醇的同系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甲醇、乙醇、丁醇、辛醇各10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如已溶解则再加10滴样品,观察,从而可得出什么结论?(2)醇钠的生成及水解 在一干燥的试管加入1ml无水乙醇,投入1小粒钠,观察现象,检验气体,待金属钠完全消失后,向试管中加入2ml,滴加酚酞指示剂,并解释?(3)醇与lucas 试剂的作用 在3支干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再

加入2mllucas试剂,振荡,保持26-270c,观察5min及1h后混合物变化。(4)醇的氧化 在试管中加入1ml乙醇,滴入1% kmno42滴,振荡,微热观察现象?以异丙醇作同样实验,其结果如何?(5)多元醇与cu(oh)2作用 用6ml5%naoh及10滴10% cuso4,配制成新鲜的cu(oh)2中,观察现象?样品:乙二醇、甘油 2.酚的性质 (1)苯酚的酸性 在试管中盛放苯酚的饱和溶液6ml,用玻璃棒沾取一滴于ph试纸上试验其酸性. (2)苯酚与溴水作用 取苯酚饱和水溶液2滴,用水稀释至2ml,逐滴滴入饱和溴水,至淡黄色,将混合物煮沸1-2min,冷却,再加入1%ki溶液数滴及1ml苯,用力振荡,观察现象? (3)苯酚的硝化 在干燥的试管中加入0.5g苯酚,滴入1ml浓硫酸,沸水浴加热并振荡,冷却后加水3ml,小心地逐滴加入2ml浓hno3振荡,置沸水浴加热至溶液呈黄色,取出试管,冷却,观察现象? (4)苯酚的氧化

有机化学教案及说明

有机化学教案及说明

第64期岗前培训《大学教学技能》作业 有机化学教案 学号:姓名: 单位:

有机化学教案

学 们的用途;苯环的结构来历? 教师讲授:点评同学们回答的一些化合物的性质,再补充一些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介绍苯环结构的来源: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关于苯的结构的构想。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交替形式互相连接,构成正六边形平面结构,内角为120度。每个碳原子连接一个氢原子。 一、苯的结构 根据元素分析得知苯的分子式为C6H6。仅从苯环的分子式判断,苯环应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显示不饱和烃的典型反应—加成、氧化、聚合,然而苯却是一个十分稳定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苯环很难发生加成反应,也难被氧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称为“芳香性”。 二:芳烃的物理性质 苯及其同系物一般为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相对密度小于1,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苯和甲苯都具有一定的毒性。烷基苯的沸点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高。 三:芳烃的化学性质(穿插芳烃的化学反应视频演示) 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侧链的卤代反应;氧化反应;加成反应 四:非苯芳烃 休克尔(E.Hückel)规则:①在环状共轭多烯烃分子中,组成环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或接近同一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讲解

教案设计说明 学号:姓名: 一,教案整体结构说明 (一)课题的引入 前一讲中1,3,5-己三烯烯烃首尾相接为一个环,构成了苯环的结构,但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电子的分布不一样,苯环的电子是在真个环上运动的,造成了苯环的特殊的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煤、化妆品、医药中都有芳香化合物的存在,引导大家说出一些芳香化合物,并讲解这些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及用途,提起大家对芳香烃的兴趣。引出我们今天的讲解内容-----芳香烃。(二)课题的过渡 遵循由简入繁的原则,讲解芳香烃中最简单、最常见的化合物----苯。(三)课题的进展 通过课题的引入,提出本次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即苯的结构;芳香烃的物理性质;芳香烃的化学性质;休克尔规则。 第一部分知识点:根据元素分析得知苯的分子式为C6H6。仅从苯的分子式判断,苯环应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显示不饱和烃的典型反应—加成、氧化、聚合,然而苯却是一个十分稳定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苯很难发生加成反应,也难被氧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称为“芳香性”。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关于苯的结构的构想。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交替形式互相连接,构成正六边形平面结构,内角为120度。每个碳原子连接一个氢原子。 然而根据苯的凯库勒结构式,苯的邻位二元取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学案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教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标研读: 、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2、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考纲解读: 、了解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2、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反应的数目繁多,但其主要类型有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几种。认识这些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将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化学反应。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化学2(必修)》和本模块教材第一章第3节以烃为载体的具体反应事实,以及本模块教材第一章第2节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讨论的基础上的。本节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为后面三节有关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本节教材在全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谓本模块教材的学习枢纽。 教学重点、难点:对主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的认识;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

学情分析: 通过对《化学2(必修)》第三章及本模块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对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各种官能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策略: 、结合已经学习过的有机反应,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初步形成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它能与何种试剂发生何种类型的反应生成何种产物的思路,能够判断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的类型,也能书写给定反应物和反应类型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别从加(脱)氧、脱(加)氢和碳原子氧化数变化的角度来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够根据氧化数(给定)预测有机化合物能否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3、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有机化学反应,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一般程序。 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 第二课时: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第三课时:典型题目训练,落实知识 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

《有机化学基础》全部教案

【课题】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原子团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 脂肪化合物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环戊烷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 OH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3.按官能团的不同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4.按下列要求举例:(所有物质均要求写结构简式) (1)写出两种脂肪烃,一种饱和,一种不饱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属于芳香烃但不属于苯的同系物的物质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最简单的芳香羧酸和芳香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最简单的酚和最简单的芳香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A C — = —— C C H —C O H H — O O C2H 2= — =

化学:认识有机化学教案鲁科版选修

《认识有机化学》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在学完《化学2(必修)》中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向他们展示有机化学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系统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本节还介绍了许多有机化学的概念,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官能团、同系物等,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化学课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课时有机化学的发展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基本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 (1)知道有机化学的发展,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领域。 (2)掌握有机物的三种分类方法,建立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分类框架。 (3)理解同系物和官能团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方法的研究,能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类。(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有机化学发展史的教育,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有机化学世界的奇妙与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后续的新、相关内容做好准备。 【重、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有机物的分类。难点是官能团的认识几同系物的判断。 【知识梳理】 1.有机化学就是以有机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有机物的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化学萌发于___________,创立并成熟于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是有机化学发展和走向辉煌的时期,21世纪,有机化学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通常有三种方法,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根据分子中碳架不同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类;根据所含官能团的不同,烃的衍生物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官能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下列官能团的结构简式: 双键_______________ 叁键____________ 苯环___________ 羟基_____________ 醛基_______________ 羧基_____________酯基____________。 4.同系物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下列烃的结构特点及通式: 烷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烯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炔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苯的同系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检测】 专题一: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物只能从有机体中取得 B.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有严格的区别,它们不能相互转化。 C.能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D.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均属于有机物。 2.下列哪位科学家首先提出了“有机化学”的概念()A.李比希B.维勒

基础有机化学教案

基础有机化学教案 要求: 1、作业缺交1/3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2、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考勤等; 3、认真做好笔记。 如何学好有机化学? 1、多做习题,勤练习; 2、多进行对比、总结、找出不同章节的联系,并进而形成一个体系、总纲。 3、同学之间多交流,相互学习; 4、课外多阅读与有机化学有关的知识、资料。 Top six ways to pass organic chemistry 1、Show up to class 2、Ask questions in class 3、Take good notes 4、Turn your homework and labs in on time 5、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6、Learn how to be smart on exams 参考书: 1、高鸿宾主编《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编.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3、邢其毅、徐瑞秋等编.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答与解题示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第一章 绪论 要点:1、什么是有机化学?2、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3、原子结构、化学键的类型、及构成分子的参数(键长、键角、键能、键极矩);4、分子间的作用力对分子的物性、化性的影响;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有机化学及其任务 1、什么是有机化学及其发展历史? 早在有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之前(十九世纪初期之前),人类就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大量利用和加工自然界取得的有机物。人类使用有机物的历史很长,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很早就掌握了酿酒、造醋和制饴糖的技术。据记载,中国古代曾制取到一些较纯的有机物质,如没食子酸(982--992)、乌头碱(1522年以前)、甘露醇(1037--1101)等;16世纪后期,西欧制得了乙醚、硝酸乙酯、氯乙烷等。由于这些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动植物体,因此,1777年,瑞典化学家Bergman 将从动植物体内得到的物质称为有机物,以示区别于有关矿物质的无机物。我国早在夏禹时代就知道用米来酿酒、制醋等。而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茜素、石蕊染布,那时只停留在利用和使用的阶段,由于当时科学的局限,不可能对这些物质的本质作进一步的探究。 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开始于17世纪,产生在拉瓦锡的燃烧试验之后。1、水银密封的装有O 2或空气的装置中进行,植物和动物来源的物质CO ??→?燃烧 2+H 2O ,由此产生一个结论是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 ...、—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 使用教材: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 主讲教师: 第一章 绪 论 学习要求 1.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2.了解共价键理论,掌握共价键的键参数。 3.了解有机化合物按碳架和官能团分类的方法。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一.有机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s)与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的涵义 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is the study of carbon compounds and their derives. 二、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828年以前:有机物和无机物严格区分; 1828年:德国化学家魏勒(F. W?hler)制得尿素: 氰酸 异氰酸 (NH 4)2SO 4 + 2KOCN 2NH 4OCN + K 2SO 43 + HO C N 重排 NH 3 + O C “I must tell you that I can prepare Urea without requiring a kidney or an animal, either man or dog.” 1845年,柯尔伯(H. Kolber) 制得醋酸; 1854年,柏赛罗(M. Berthelot)合成油脂类化合物; 1857年,凯库勒(F. A. Kekulé)和库帕(A. S. Couper)分别提出提出四价的碳原子; 1861年,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学结构观点; 1865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式; 1874年,范特霍夫(J. H. van ’t Hoff)和勒贝尔(J. A. Le Bel)分别提出碳四面体学说; 费歇尔(E. Fischer)开创了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新时代;……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泸西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化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教学简析 1、研究物质层面: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就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她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与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2、从认识水平、能力与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就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就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与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与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就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就是孤立存在的,应该就是

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就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与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3、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就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就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就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与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就是在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

有机化学教案(职称用)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10173 2.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3.学时/学分:68/4 4.开课系(部)、教研室:基础化学教研室 5.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 6.面向对象:制药工程、科学教育 二、课程性质及目标 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2. 课程目标: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一门科学,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限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为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碳原子的三种杂化; 2、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断裂的方式及诱导效应,共价键的本质; 3、熟悉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性。 (二)教学具体内容 概述、碳原子的三种杂化、诱导效应、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断裂的方式、有机化合物的构造式的表示方式、价键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碳原子的三种杂化;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断裂的方式;诱导效应; 教学难点:诱导效应。 第二章烷烃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烷烃碳原子的杂化状态及结构特点、烷烃的构象异构及其产生原因。 2、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和普通命名法。 3、熟悉烷烃的构象异构烷烃中的碳原子是以sp3杂化轨道及 另一碳原子或氢原子沿轨道对称轴方向“头对头”重叠形成C—Cσ键和C—Hσ键。 4、了解乙烷的构象异构;普通命名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 烷烃的组成和定义、烷烃命名法、 sp3杂化、已烷的构象、烷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自由基反应历程及自由基稳定性、Wurtz法合成烷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烷烃碳原子的杂化状态及结构特点;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难点:烷烃中的碳原子的sp3杂化;烷烃的优势构象。 第三章不饱和烃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烯烃的结构、双键特点,烯烃的命名,Z-E构型命名法。 2、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端基炔的酸性。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溶解性(大多数有机物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例如:乙醇,乙醚) 2、热稳定性(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容易分解,易燃烧) 3、熔点(绝大多数有机物熔点低) 4、导电性(绝大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不易导电) 5、化学反应(有机化合物参加的化学反应比较复杂,一般比较慢,经常伴有副反应,常常需要加热或者使用催化剂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有机物的许多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特点跟有机物的机构密切相关,大多数有机物分子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通常以共价键相结合,同时这些分子聚集时又是分子晶体。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指的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研究有机物的化学叫做有机化学,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主要的碳以外,通常含有氢、氧、氮、硫、卤素等。 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一般指的是组成里不含碳元素的物质,如水、食盐、氨、硫酸等,但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少数物质,虽然含碳元素,由于它们组成的性质跟无机物很相近,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物。 有机物的种类繁多,这时因为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可以跟其它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跟碳原子之间能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碳链。 有机物的分类:

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有机物分为烃(碳和氢的化合物)和烃的衍生物(除碳以外,还可能含氢、氧、卤素、碳等元素) 有机化合物分为: 1、烃 2、烃的衍生物 3、糖类 4、蛋白质 烃:分为链烃和芳香烃(苯) 烃的衍生物:分为醇、醛、羧酸、酯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多糖分为淀粉和纤维素)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但CO,C02、碳酸及其盐、金属碳化物、金属氰化物等由于组成、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 绝大数有机化合物都含有氢元素,C,H,O,N,S,P卤素是有机物中的主要组成元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照骨架分为 1、链状化合物 2、环状化合物 二、按照官能团分为: 1、烷烃 2、烯烃 3、炔烃

完整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Ⅳ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Ⅳ,Organic ChemistryⅣ 课程号(代码):20321240-5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机化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要求如下:一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法、主要理化性质、了解重要合成法及官能团的鉴别。二、正确理解现代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杂化、σ键、π键及大π键)、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立体效应、共振论、典型的反应机理(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及游离基反应)及立体异体、构象分析等基本概念,并用来理解或解释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本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七、八*、五年制学生、卫生五年制、四年制本科学生,讲课64学时。其中划线内容为重点内容或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参数。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机化合物 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4学时) 第一节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3杂化)。σ键的形成及特点。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 异构和构象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普通命名法:烷基、饱和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烷烃的系统命 名法、顺序规则。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制;1o、2o、3o氢的活性。自由基的稳定性 顺序。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自由基反应。 第三章烯烃、炔烃、二烯烃(7学时) 第一节烯烃和炔烃 2杂化和SPSP杂化。π键的形成及特点。烯烃和炔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碳原子的 的命名。顺反异构的概念,产生条件,顺反异构的命名法(顺反和Z、E构型标记法)。 烯烃和炔烃的化性:与亲电试剂加成、马氏规则、氧化反应。亲电加成反应机制。诱导 1 效应,碳正离子的种类及稳定性顺序。烯烃、炔烃的催化加氢。烯烃的自由基反应。端基炔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 学时/学分:54/4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化学 开课教研室:有机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化学专业师范方向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基本任务是在学习四大基础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为有关后继课程《精细化学品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反应历程的分类和测试方法。熟悉各类基本有机反应的历程、立体化学关系、影响因素和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理解一些基本的有机反应理论,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有机化学问题和指导专业有机实验。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课,习题,答疑,质疑,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要求同学们能用现代化学的理论知识,认识有机化学中化学键的本质,深刻认识有机化学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掌握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动态学原理及其有机化学的五大反应原理。掌握研究反应机理和设计合成方法。从微观电子结构层次上认识有机化学动态反应过程。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推测其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质。学会并领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为继续学习相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为从事相应专业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本课程课堂讲授(包括自学、讨论)54学时,以便于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化学键. (一)主要内容 1.偶极矩、氢键、氢键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2.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二)基本要求 掌握偶极矩、氢键、氢键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解决难点: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第二章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一)主要内容 1.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场效应、烷基的电子效应 2.有机化合物的空间效应、空间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空间效应对酸碱性的影响 3.利用堵位基团的空间效应进行选择性反应 (二)基本要求 掌握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场效应、烷基的电子效应、有机化合物的空间效应、空间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空间效应对酸碱性的影响。解决难点:空间效应对酸碱性的影响。 第三章反应机理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1.有机反应的类型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协同反应 2.研究反应机理的方法 (二)基本要求 掌握研究反应机理的方法。解决难点:研究反应机理的方法。 第四章氧化与还原反应 (一)主要内容 1.催化氧化、催化脱氢、二甲基亚砜氧化 2.氨氧化、过氧化物氧化、锰化合物氧化、四氧化锇氧化、铬酸及其衍生物氧化、

高中化学_第1节 认识有机化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机化学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学 【效果分析】 优点: 1.本节课,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有意识的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的设计环节围绕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方面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再单一,而是交错运用。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比较成熟,没有被各种教学方法框住手脚,而是运用灵活自由。如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演示法、情景创设法等 3.教师更加重视情景创设,基本运用得法,几乎每一节课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教师在学法引导方面更加有效。学习方法指导贯彻整个课堂,老师们或者提供任务卡,或者设计几个活动,或者口头提示,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帮学生理清整个学习过程。有的老师在屏幕上打出学习目标,做法也比较好体现生态化。 5.教案非常详细。但教案与课堂不完全一致,灵活调整,课堂是处于变化中的,随时生成,由此,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提高。 不足之处: 1.提问流于形式,有待改变。如:提问太大,不合理无效提问等,对于学生真话不予置评,提倡学生要有与众不同的答案。

2.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与时间是关注的方向。 3.课件使用上应提高效率。课件设计不必有头有尾。课件是帮助课堂提高效率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尽量在白板上写出来比较好,可以给学生留点思考空间。屏幕上打出来的文字、动感形象不要干扰课堂,有时可以关掉屏幕。还有课件音乐音量等问题要注意。题。 第1节认识有机化学 跟踪练习 1.(2016·梅州高二检测)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物是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合成的物质 B.有机物都是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共价化合物 C.由于组成有机物的元素种类多,所以形成的有机物种类繁多 D.无机物和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下列属于链烃的是( ) A.C2H6O B. C. D.CH3CH2CH3 3下列物质中属于烃类的是( ) A.CH3OH B.CH3Cl C. D. 4.(2016·郴州高二检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有机物是同系物②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是同系物③若烃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它

电子效应及其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电子效应及其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摘要】:介绍电子效应,通过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反应活性产生影响的代表性实例分析,阐述电子效应对物质反应活性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反应活性 【正文】:一、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电子效应是通过键的极性传递所表现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间的相互影响,取代基通过影响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而起作用。 1、诱导效应 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极性(电负性)不同而引起成键电子云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电子云是沿着原子链传递的,其作用随着距离的增长迅速下降,一般只考虑三根键的影响。诱导效应一般以氢为比较标准,如果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比氢强,则称其具有吸电子诱导作用,用-I表示。如果取代基的给电子能力比氢强,则称其具有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 2、共轭效应 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共轭效应只能在共轭体系中传递,但无论共轭体系有多大,共轭效应能贯穿于整个共轭体系中。 3、场效应 取代基在空间可以产生一个电场,对另一头的反应中心有影响,这种空间的静电作用称为场效应。 4、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区别 (1)共轭效应起因于电子的离域,而不仅是极性或极化的效应。 (2)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不象诱导效应那样存在于一切键中。(3)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或极化性沿σ键传导,而共轭效应则是通过π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链传递,是靠电子离域传递;共轭效应的传导可以一直沿着共轭键传递而不会明显削弱,不象诱导效应削弱得那么快,取代基相对距离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共轭链愈长,通常电子离域愈充分,体系能量愈低愈稳定,键长平均化的趋势也愈大。 二、电子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诱导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