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全集!完整版下载!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全集!完整版下载!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全集!完整版下载!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全集!完整版下载!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集锦

1、自然数:表示物体的数量的数。(如0、1、

2、

3、

4、

5、…)最小的自然数是“0”。自

然数也是整数。

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2、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3、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被9整除数的特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

能被4或25整除数的特征:末两位上的数是4或25的倍数。

能被8或125整除数的特征:末三位数是8或125的倍数。

6、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质数也叫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7、100以内的质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

53、59、61、67、71、73、79、83、89、97. (共有25个;质数中只有一个偶数2)8、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9、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

的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10、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1、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或者=(长×宽+长×高+宽×高)×2

上下每个面=长×宽前后每个面=长×高左右每个面=宽×高

长方体没盖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任意一个面积×6)

正方体没盖的表面积=棱长×棱长×5

12、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3、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 ;m3

14、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V=sh

长度单位: 1千米=1000米 1公里=1千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亩≈666.667平方米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

体积单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立方米 = 1方

容积单位: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15、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

16、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17、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

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如:1/2 1/3 1/9)

18、a÷b=a/b(b≠0)

19、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2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21、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

的最大公因数。(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公因数也叫公约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22、3/4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3、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24、6、12、18…是3和2共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 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叫作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个过程叫做分解质因数。

25、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26、一个最简分数;如果能化成有限小数;它的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27、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分母不同的分数;要先通分才能相加减。

28、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29、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最多;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0、复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别。

1000以内的质数一共有168个: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101 103 107 109 113 127 131 137 139 149 151 157 163 167 173 179 181 191 193 197 199 211 223 227 229 233 239 241 251 257 263 269 271 277 281 283 293 307 311 313 317 331 337 347 349 353 359 367 373 379 383 389 397 401 409 419 421 431 433 439 443 449 457 461 463 467 479 487 491 499 503 509 521 523 541 547 557 563 569 571 577 587 593 599 601 607 613 617 619 631 641 643 647 653 659 661 673 677 683 691 701 709 719 727 733 739 743 751 757 761 769 773 787 797 809 811 821 823 827 829 839 853 857 859 863 877 881 883 887 907 911 919 929 937 941

947 953 967 971 977 983 991 997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数学概念全

五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 便运算。 2、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几、千分之几……是 多少。 3、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 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 4、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越乘越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越乘越小)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 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 对齐。如果除到末尾仍有余数,要添0再继续除。 3、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大于1。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商小于1。 4、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 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数位不够的要添0 补足。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5、计算小数除法时要注意:(1)先看空间够不够;(2)数位一定要空开; (3)计算之前先检查;(4)不够除时要补0。

6、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越除越小)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越除越大) 7、A除以B=A÷B;A除B=B÷A;A去除B=B÷A;A被B除=A÷B。 8、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 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9、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叫 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10、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 的循环节。 11、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 面各记一个循环点。循环点最多只点两个。 12、取近似数有三种方法:1、四舍五入法;2、去尾法;3、进一法。在解决 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记做“·”,也可以省略不写,这时数 字因数要写在字母因数的前面。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长=2(a+b)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长=ab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正=4a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正=a2 3、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5、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重叠后,图形两边可以完全重合。 2、平形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有一条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对称轴的条数)=度,可以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 长方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2=180(度) 正方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4=90(度) 等腰三角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1=360(度) 等边(正)三角形方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3=120(度),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360=1(度) 半圆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1=360(度)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 4、我们学过的图形的变换有轴对称、平移、旋转。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也不能说小数。 2、因数和倍数是相对的,不能单独说因数和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有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它最小倍数=它本身。 4、a÷b=c(a、b、c都是整数),我们就可以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例10÷2=5,可以说10能被2整除,2能整除10) 5、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 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判断奇数和偶数的依据是:是否是2的倍数。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一.旋转.平移.轴对称 1.平移.旋转.轴对称都是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也就是说,经过这三种变换的图形在形状和大小上都没有改变. 2.平移是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沿同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平移的基本要素就是方向和距离.方向就是 直线的方向.也就是移动路径的方向.一般我们常见的题目平移方向是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在平移问题中 确定距离是学生们易错的地方.学生总是把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之间的距离就当做了平移的距离.也就是说 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距离当做平移的距离了.其实应该在原图形上找一个关键点,这个点与平移后图形的对 应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原图形上的每一个点与其平移后的图形上的对应点的距离处处相等. 3.旋转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让学生明确“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绕一个点旋转”这一点也就是旋转中心了.在 小学阶段旋转中心一般都在图形自身的一个点上.也就是一直没动的那一点就是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就是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角度对应点与中心点所连线段的夹角. 4.轴对称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成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我们一般 用虚线或点画线来表示.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还有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如圆. 5.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 二.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 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小学数学概念公式单位换算大全

小学数学概念公式单位换算大全大全 第一部分: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 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 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 (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和公式

总复习;基本概念和公式 1、 因数和倍数:如:5×6=30,我们就可以说5和6是30的因数,30是5和6 的倍数。 ①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②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 公因数:两个或几个数的共同有的因数叫公因数,最大的那个叫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两个或几个数的共同有的倍数叫公倍数,最小的那个叫最小公倍数。 3、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 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或叫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00以内的质数表: 6、73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其中的( )份就是它的73 ,它的分数单位是( ),有( )这样的分数单位。 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 7、1米的5 3等于3米的( )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B A =( )÷( ) 9、真分数:分子( )分母的数叫真分数。 假分数:分子( )或者( )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 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 )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1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 )或( )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1、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 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12、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先通分变同分母,再分子相加减。 13、总棱长:长方体总棱长=(长+宽+高)×4 正方体总棱长=棱长×12 14、总面积:6个面的:长方体=(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2+长×高×2+宽×高×2) 正方体=棱长×棱长×6 5个面的:长方体=长×宽+长×高×2+宽×高×2 正方体=棱长×棱长×5 4个面的:长方体=长×高×2+宽×高×2 正方体=棱长×棱长×4

小学数学公式、概念大全

小学数学概念大全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 S=ch=?dh = 2 ????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咼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 S=ch+2s=ch+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 二、算术方面。 一、 图形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三角形的高= 面积X 2宁底 三角形的底=面积X 2宁高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 4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X 2 正方形的面积二边长X 边 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 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底乂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 高十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二180 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乂宽X 高 长方体 (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 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 棱长X 棱长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 宽+长X 高+宽X 高) 正方体的表 面积=棱长X 棱长X 6 圆的周长=直径X ?? 面积=半径X 半径X ?? 公式 S= a X h * 2 公式 h=S X 2* a 公式 a=S X 2 * h 公式C=4a 公式 C=(a+b) X 2 公式S= a X a 公式S= a X b 公式S= a X h 公式 S=(a+b)h * 2 公式V=abh 公式V=abh 公式 V=aaa=s 3 X 2 公式 S 表=(a X b+a X h+b X h ) X 2 公式S 表=a x a x 6 公式 C =n d = 2 ???? 公式S = ????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X 咼* 3 公式 V=Sh 十3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女口:(2+4)X 5 = 2X 5+4X 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 0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x的算式并计算。 10.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叫做自然数。 11. 整数:零和自然数叫做整数。(这里仅对小学范围内而言) 12?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整数,叫做自然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正整数与负整数的分界线。自然数也是整数。 13. 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 3. 141414…1414或3.33333… 14. 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 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n =3.1415926546… 15.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 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n =3.14159265462616 16. 偶数和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偶数中除了 .............. ... 吋為HVr彳…...... ........... 2以外的数都是合数。4是最小的合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概念公式

五年级上册数学概念公式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 1.2×5表示5个1.2是多少。 2、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几、千分之几……是多少。如:1.2×0.5表示求1.2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 4、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率,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2.4÷1.6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4与其中一个因数是1.6,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末尾仍有余数,要添0再继续除。 3、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大于1。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商小于1。 4、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数位不够的要添0补足。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5、一个数(0除外)除以1,商等于原来的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 6、A除以B=A÷B;A除B=B÷A;A去除B=B÷A;A被B除=A÷B。 7、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8、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概念整理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1. 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4. 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 (1)一个数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2)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3)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5.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1/2的倒 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6. 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也可以用解方程。 二、分数的混合运算 1.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 运算定律: (1)乘法分配律:c ? + ?) ( + = b a? a a c b (2)乘法结合律:) ? = ? a? ? b (c b a c (3)乘法交换律:a = a? ? b b 运用运算定律可对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运算。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 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 都相等。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公式及定义(人教版)

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公式及定义(人教版)常用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10、单产量×面积=总产量 总产量÷面积=单产量 总产量÷单产量=面积 和差问题的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

小学数学公式定义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8、直径=半径×2 半径=直径÷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1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13.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15.圆的面积:S 圆=πr 2 半圆面积:=半圆S πr 2 2 16.圆的周长 :C 圆=πd =2πr 半圆周长:2r πr +=半圆C 17.圆环的面积:圆环S =22πr -πR )(22r -πR = 18.扇形面积:2πr 360 n (n 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19.扇形周长:d n +πd 360(n 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9)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三、小学数学定义定理公式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概念汇总(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 0.23×6表示:6个0.23是多少?(或者)0.23的6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如: 6.5×0.75表示:6.5的百分之七十五是多少? 3.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 如: 0.025×1.06=0.02651.06??? ?????两位小数 ×0.025????????三位小数 530 212 0.02650????????五位小数 4.(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乘大于1的数越乘越大)如: 3.78×1.04>3.78,因为1.04>1,所以3.78×1.04的积大于3.78 (2)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乘小于1的数越乘越小)如: 3.78×0.98<3.78,因为0.98<1,所以3.78×0.98的积小于3.78 5.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零除外),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如:2.08×1.2=208×(0.012),2.08扩大100是208,积不变,1.2就要缩小100倍是0.012 6.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如:0.25×3.2×1.25 6.08×0.29+6.08×0.71 =(0.25×4)×(1.25×0.8)=6.08×(0.29+0.71) =1×1=6.08×1 =1(乘法结合律)=6.08(乘法分配律) 4.25×99+4.25 3.5×9.8 =4.25×(99+1)=3.5×10-3.5×0.2 =4.25×100=35-0.7 =425(乘法分配律)=34.3(乘法分配律) 6.5×1.01 4.07×3.14-30.7×0.314 =6.5×1+6.5×0.01=4.07×3.14-3.07×3.14 =6.5+0.065=(4.07-3.07)×3.14 =6.565(乘法分配律)=1×3.14 =3.14(乘法分配律) 7.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记着横式得数要用约等号“≈”)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基本概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基本概念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统计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1、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另外的因数叫做合数。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3、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5、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一点通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旋转、平移 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 二、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7、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质数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8、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方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9、100以内的质数表: 2、 3、 5、 7、 11、 13、17、19 23、29、31、 37、 41、 43、47、53 59、61、67、71、 73、 79、83、89、97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6.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7.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h b h a b a S 8.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9.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66a a a S =??= 10.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11.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 相邻的的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大化小除于进率,小化大乘于进率) 13. 计算物体的体积用体积单位,计算液体、气体的体积一般用容积单位。 14.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a b h h b a =??=V 15.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a a a a V =??= 16.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Sh h S V =?= 17.正方形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 ×a 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进率 ×进率

小学数学概念及公式大全(完整版)

一部分: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 (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3、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2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25、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26、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 k一定)或kx=y 27、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如:x×y = k( k一定)或k / x = y 28、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9、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这个小数乘以100%就行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概念大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概念大全 一、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或者S=a2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三角形的周长 =三边之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四边形内角和=360度 9、多边形内角和=(边数-2)×180 二、数量关系 1、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总产量÷数量=单产量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时间=工效工作总量÷工效=时间 5、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 + 减数 7、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8、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9、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10、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三、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公里=1千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亩≈666.667平方米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体积单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立方米 = 1方 容积单位: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时间单位: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星期=7天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1年=4个季度 1个季度=3个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四、定义、定理、性质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a ×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a +b)×c=a×c+b×c 或者a×(b+c)=a×b+a×c 计算减法也可用 (a-b)×c=a×c -b×c 或者a×(b-c)=a×b -a×c 6、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 a-b-c=a-(b+c) 7、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a÷b÷c=a÷(b×c) 8、除法的性质: ①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一、数学计算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二、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 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 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体积=长×宽×高V=abh 5 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 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周长=直径×∏=2×∏×半径C=∏d=2∏r 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的公式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的公式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三、植树问题的公式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公式概念大全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长=面积÷宽 长方形的宽=面积÷长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的直径=半径×2=周长÷3.14 圆的半径=直径÷2 =周长÷3.14÷2 圆的周长=3.14×直径=2×3.14×半径 圆的面积=3.14×半径×半径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底面积=体积÷高 圆柱的高=体积÷底面积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圆锥的底面积=体积×3÷高 圆锥的高=体积×3÷底面积 平均数=总数÷个数 总数=平均数×个数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现价=原价×打折对应的分数 原价=现价÷打折对应的分数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总路程÷相遇时间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单位转换,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 比例尺知识经常要把千米和厘米转换,千米和厘米转换5个0的关系。 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