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模拟题

马原模拟题

马原模拟题
马原模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

A.资产阶级

B.地主阶级

C.无产阶级

D.农民阶级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三个思想资源,其中包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还有()。

A.科学社会主义

B.西方哲学

C.古希腊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科学社会主义在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这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理论

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C.唯心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D.唯心史观和劳动价值理论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唯物主义 D解放思想

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

B.物质

C.人脑

D.自然界

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它的存在性 B.它是运动的

C.它的物质性 D.它是普遍联系的

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意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

B.发展

C.联系和发展

D.矛盾

1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1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3.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1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5.“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实践活动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知识来源于实践,间接知识不需来自于实践

17.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定季节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天文学;农业灌溉、城市建筑、手工业、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力学;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时间,制造器械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这些都说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8.惠施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是()的观点。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反映论

D.先验论

1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知觉到表现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2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21.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认识—实践—认识

D.实践—认识—实践

23.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2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其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

A.能动性

B.历史局限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2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26.“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2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对事物的直接摹写

2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2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3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

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B.劳动者和劳动工具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1.生产关系是指()。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2.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技革命

3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34.社会存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35.“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工具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36.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3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38.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

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段让步

C.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形式

D.社会体制的完善与发展

39.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延判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

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延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A.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B.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C.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战胜真理

40.对于裸体断臂维纳斯雕像,老者觉得有伤风化,艺术家觉得真美,医生认为是一个残废,这是由于()。

A.人的认识是随意的,无规律可循

B.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因为认知结构的不同会有所差异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41.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4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4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C.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4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不等价交换

B. 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45.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4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48.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50.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51.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

A.G—W…P…W’—G’

B.W…P…W’—G’—W

C.P…W’—G’—W…P

D.W’—G—W…P…W’

52.“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理论

B.劳动二重性理论

C.市场经济理论

D.商品经济理论

5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5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

B.燃料

C.辅助材料

D.机器、设备

55.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有许多,但不包括()。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殖民体系全球化

D.资本全球化

56.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57.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依据是()。

A.军备力量的强弱

B.资本和经济实力的大小

C.国土的大小

D.人口的多少

58.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A.资本输出

B.对外经济援助

C.商品输出

D.技术输出

59.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

A.“参与制”

B.公私合营

C.建立垄断银行

D.相互联合

6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61.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是()。

A.封建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

D.农民起义

62.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十月革命及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B.欧洲革命及民主国家的建立

C.“新和谐村”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

D.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

6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消灭资产阶级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取得国家政权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64.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65.请按时间排列下列事件的正确顺序()。

① 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

②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相会。

③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④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6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 " 三大差别 " 的是()。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政治与经济的差别

67.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

A.原始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68.下列不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A. 原始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69.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自由王国,不包括()。

A. 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状态

B. 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 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7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公正

B.平等

C.共同富裕

D.人民当家做主

二、材料题(30分)

材料1: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认为人“生而知之”,近代西方又有“天赋观念”说。

材料2:康德认为,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自在之物”,他引起人的感觉,但“自在之物”只能提供认识的材料,认识的结果是由主体所具有的先进认识形式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人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与感官所形成的表象。

材料3:休谟认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

材料4: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与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都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影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材料5:恩格斯指出,人的思想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根据上述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分析材料1、2、3、4、5,分别指出其哲学倾向。(7分)

2. 材料5的观点中包含着可以驳倒材料1、2、3的观点的最令人信服的东西是什么?(8分)

3. 分析材料1、2、3和4根本缺陷是什么。(15分)

答案

1-5 CDBAB

6-10 CACDC

11-15 BCDDA

16-20 ABBCA

21-25 ADDBC

26-30 AACCD

31-35 BCCCA

36-40 CBDCB

41-45 DCABC

46-50 DCDCD

51-55 ABBDC

56-60 BBCAD

61-65 BDDAD

66-70 DDDAD

(1)材料一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材料二、三属于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材料四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材料五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材料五中包含着可以驳倒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的东西,就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沦。

(3)材料一中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材料二、三中的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材料四中的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作是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

马原机考模拟题

马原机考模拟题 1、“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B 具体得分:2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中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当中最主要的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2 3、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管理体制 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D 具体得分:2 4、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 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D 具体得分:2 5、社会产生阶级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一部分人用暴力掠夺另一部分人的财产 B、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与私有制的出现 C、社会产品分配不公 D、市场上的不等价交换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B 具体得分:2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符合下列那条历史唯物论原理?() 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理 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原理 C、历史需要与人民呼声相适应原理 D、党的执政能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原理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C 具体得分:-0 7、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在 ( ) A、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0 8、垄断价格是指() A、按商品价值制定的价格 B、按商品生产价格制定的价格 C、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D、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平均利润的价格 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C 具体得分:2 9、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与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是() A、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B、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决定的 C、生产力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D、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决定的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C 具体得分:-0 10、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 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马原模拟试题

1、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 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0 2、“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D 具体得分:-0 3、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 ) 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B 具体得分:-0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是()。 A、劳动生产率 B、科学与技术 C、生产劳动者 D、社会生产力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0

5、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即客观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的统一 B、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局限性 C、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破坏 D、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社会进步的反抗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2 6、 考查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 A、价值如何增殖问题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问题 C、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B 具体得分:-0 7、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 A、利息 B、利润 C、成本 D、价格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B 具体得分:-0 8、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 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D、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 参考答案:C

马原试题与答案图文稿

马原试题与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P3)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开放性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P25)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P26)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P51)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JZ[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 【正确答案】AD 2.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 A.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 B.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 C.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 D.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3.质和量的关系是()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D.没有关系 【正确答案】ABC 4.二战以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欧盟 D.世界贸易组织 二、单选题 5.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进行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正确答案:A, 6.“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正确答案:D, 7.在商品的社会生产中,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能否转化为抽象劳动的前提条件是 A.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 B.社会劳动能否转化为私人劳动 C.复杂劳动能否分解为简单劳动 D.个别劳动时间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时间 正确答案:A, 8.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 A.加剧矛盾 B.形成积累 C.导致竞争 D.产生垄断 正确答案:D, 9.“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形式”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时空观 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绪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5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考试试卷生成要求 1、总成绩满分为30分 2、总题量为60道;其中单项选择题40道,每道0.5分;多项选择题10道,每 道0.5分;判断题10道,每道0.5分。 绪论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 )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人权的科学理论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学说 ( ) D.关于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 ( ) 3.马克思主义从它的研究对象上讲是:()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D.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 ) C.达尔文 ( ) D.牛顿 ( )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哲学是:() A.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特定时代人们的世界观( ) 2.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A.矛盾现象与和谐现象( ) B.运动现象与静止现象( ) C.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D.进步现象与倒退现象( )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从哲学上看,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A.建设活动和破坏活动( ) B.自由活动和不自由活动( ) C.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物质概念与关于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继承和汲取了:() A.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B.以往唯心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C.以往辩证法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D.以往可知论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9.我们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是:() A.对哲学的正确理解( ) B.对物质的正确理解(√) C.对意识的正确理解( ) D.对宇宙的正确理解(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 B.动物心理的形成( ) C.语言的产生( ) D.劳动(√)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 B.各种实物的总和( )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3.实践是( )既区分又统一的基础 A.运动和静止( ) B.时间和空间( ) C.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马原自考模拟试卷(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3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D ) A. 哲学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2.把原子看成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 ( D ) 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 C ) A.绝对精神的表现B.人脑的主观创造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4.“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这种观点是 ( B )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D. 正确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的观点 5.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 D ) A英国古典经济学 B 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C ) A. 绝对观念 B. 灵魂 C. 具体物质形态 D. 理念 7.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D ) A.歌手演唱歌曲B.农民收割水稻 C.球员参加比赛D.法官审理案件 8.中国古话讲:“是药三分毒”。这说明 ( D )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B. 矛盾双方互相斗争 C. 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D. 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 A )中必然得出的结论。 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 世界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体原理 C.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 D. 世界的精神统一性原理 10.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 B )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 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11.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 ( A ) A、投身社会实践 B、认识客观规律 C、加强主观努力 D、制订周密计划

最新马原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D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属性,物质是主体

5、时间是( A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D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7、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D )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D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1.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2. 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3. 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D)。 A.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浑然一体 B.基本上体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过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2015年9月)

第七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更具体和详尽( ) B.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向往更真挚和热烈( ) C.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更具有号召力( ) D.马克思主义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展望未来(√)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 5.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将实现:() A.社会直接占有(√) B.国家所有( ) C.集体所有( ) D.个人所有( )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

2.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4.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这是因为:()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三.判断题 1.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会消亡,也不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机构。 A.正确() B.错误(√) 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A.正确() B.错误(√) 3.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 A.正确(√) B.错误() 4.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A.正确(√) B.错误()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A.正确(√) B.错误() 6.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A.正确() B.错误(√)

马原模拟卷1(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B 3.C 4.C 5.D 6.D 7.B 8.A 9.D 10.A 11.C 12.A 13.B 14.D 15.C 16.C 17.C 18.B 19.B 20.D 21.B 22.A 23.C 24.B 25.D 26.A 27.C 28.D 29.D 30.C 二、多项选择 1.ABCE 2.ABCDE 3.DE 4.ABDE 5.AD 6.ABCDE 7.ABC 8.ABDE 9.ABD 10.ABCD 11.ACE 12.ABCD 13.CDE 14.ABCDE 15.BCDE 三、名词解释 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是没有意识到的意识。 4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是由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实践活动决定的、对客观存在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反映。 6 技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包括生产技术、实验技术以及其他技术 ( 如绘画技巧、表演技巧等等 ) 。狭义的技术专指生产技术,即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和方法。 7 国家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阶级范畴、政治范畴。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 8 属性就是一事物与它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9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10 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A.怀疑论 ( ) B.不可知论 ( ) C.唯灵论 ( ) D.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直观反映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 C.科学实验 (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学派 ( )

B.不可知论学派 ( )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唯理论学派 ( )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 ) D.唯心主义阵营 (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马原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卷面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3.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4.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6.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7.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8.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马原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C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D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C唯物主义哲学 D 一部分哲学 C客观性C结构性D物质性D可分性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 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 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9.时间是指(C )°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 )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 ) B交换价值 D )°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世界B感觉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 )° A社会意识B地理条件17.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C )°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说明(D )°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思维D实践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

“马原”机考试题库(2017-2018-2,部分)+

单选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 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3、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A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B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正确批判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的统一 D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A】马克思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 A凡是经典著作中阐述的思想我们都必须坚持 B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C应当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由于它是 A人们的自觉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社会性的活动 D物质性的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9、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0、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12、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有用即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A】真理具有客观性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C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C】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马原自考模拟试卷(1)(最新整理)

2009年12月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一 专业考号姓名成绩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题材料题论述题总成绩 一、单项选择(请选择出下列答案中最符合题意的一个,并把答案写在题后的表格内。每题1分,共计3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2.把原子看成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A.绝对精神的表现B.人脑的主观创造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4.“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这种观点是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D. 正确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的观点 5.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A英国古典经济学 B 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6.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 绝对观念 B. 灵魂 C. 具体物质形态 D. 理念7.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歌手演唱歌曲B.农民收割水稻 C.球员参加比赛D.法官审理案件 8.中国古话讲:“是药三分毒”。这说明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B. 矛盾双方互相斗争

C. 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D. 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 )中必然得出的结论。 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 世界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体原理 C.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 D. 世界的精神统一性原理 10.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 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 A、投身社会实践 B、认识客观规律 C、加强主观努力 D、制订周密计划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14.实践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5.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D.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1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8. 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zzzz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 )。zzzz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zzzz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C唯物主义哲学D一部分哲学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