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1、(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与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执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媵人持汤沃灌()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2、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2分)

答:。

23、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

答:。

2、(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12.解释下列短语。

①援疑质理:②临池学书:

③晚乃善:

1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4.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文中原句回答)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

15.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3、(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9——13题。(12分)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你知道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吗?请解释。(4分)

⑴俟.其欣悦()⑵媵人持汤.沃灌()

⑶同舍生皆被.绮绣()⑷腰.白玉之环()10.你理解下列文言语句的意思吗?请翻译。(2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的译文:

1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2分)

我的概括:

12.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2分)

我的感悟:

1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2分)我的看法:

4、盐城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1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0.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2分)

(1)手指不可屈伸(2)夫人好学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媵人持汤沃灌汤:(2)以衾拥覆衾:

(3)负笈从师负:(4)编茅为庵为:

1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

5、青海(课改区)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注] ①游:交往,求教。②辞色:言辞和神色。

[乙]王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①,出沧海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③肆恣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⑤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注] ①东方:东方(的名胜)。②沧海:这里指东海。③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④肆恣:也作“恣肆”,意思是放纵、任情。⑤精力:竭尽全力。

10.下列句子加点词与括号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狐假.虎威)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果累累)

C.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信.以为真)

D.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弩之末)

11.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3.两段文字都写出了宋濂、王羲之走向成功的过程,请概括出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4.根据下列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

②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评价古人这种勤学苦练精神的?

6眉山(实验区)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程颢与弟颐①讲孔孟绝学②于熙、丰之际③,河洛之士,翕然④而师之。时⑤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⑥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⑦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与游酢⑧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选自《杨时列传?程门立雪》)

注:①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北宋时洛阳人,著名理学家。②绝学:失传了的学说。③熙、丰之际: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④翕然:一致。⑤时:即杨时,人名。⑥道:思想、学说。⑦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⑧游酢:人名,北宋时文人。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

..的一项是()(2分)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B.主人日再.食(再:两顿)

C.吾道南.矣(南:南方)D.时与游酢侍立不去.(去:离开)

9.下列各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恰当

...的一句是()(2分)

A.尝趋百里外 / 从乡之先达 / 执经叩问B.不知口体 / 之奉不若 / 人

C.同舍生 / 皆被绮绣D.而以书 / 赴告同学者

10.翻译下列文言句子。(2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11.甲文作者在文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作者求学的艰辛

.......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12.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杨时在求学的过程中,对待老师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点

...

是什么?作为现代中学生,请你结合时代和自身体验来评价

..他们这种师生关系。(2分)

7、(四)阅读下边两个语段,完成22——27题。(21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贤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2)录毕,走送之()

(3)益慕圣贤之道()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之

24、翻译句子(6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8、(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

(2)弗之怠弗:

(3)宋濂尝与客饮尝:

(4)间问群臣臧否臧: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12.【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2分)

中考语文复习对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文阅读复习之----《送东阳马生序》 提示:该资料需值得保存,可供中考复习时用 姓名:班级: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 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 种解释最适合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2分) 假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嗜学()②逾约()③俟()④叱咄() ⑤皲裂()⑥媵人()⑦箧()⑧缊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下列句子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或遇其叱咄一食或尽粟一石B、不敢稍逾约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D、礼愈至至则无可用 6、作者认为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 7、翻译句子。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也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句中的文言实词。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拥有书来学习,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按约定时间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有一点懈怠。抄完后,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回复;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

送东阳马生序课外比较阅读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④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臵《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选自《北史》) 【注】①范阳遒(qiú):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④都讲:主讲。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益慕圣贤之道( ) (2)或遇其叱咄(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生徒悉集(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文:5.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文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文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下联:共同点:6.体会【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7.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 参考答案:3.(1)更;(2)有时;(3)同“披”,穿;(4)全、都。4.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5.示例:宋濂借阅他们都想方设法刻苦读书。6.【甲】通过对比表现宋濂读书的清苦(以读书为乐)。【乙】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了祖莹的文章之妙(好)。 7.示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明求师的艰苦;“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虚心、尊师;“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明要善于质疑 二、【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⑦乎?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2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或.遇其叱咄()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若既不出户.() 3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 共同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32、有副对联,下联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只因养尊处优。请你根据《送东阳马升序》做出上联。上联是: 参考答案:28、B 29、有时、地方、苦于担心、大门 30、(1)曾经赶到百里之外,跟从同乡的前辈有识之士,拿着书本虚心请教。(2)人研究学问,不一天天进步就会一天天落后。31、相同点:都告诉人们读书要虚心求教。不同点:甲文叙述了虚心求教别人之艰难;乙文讲述了与别人共同讨论的必要。 32、名闻天下文称四海缘于心无旁骛 三、【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俟其欣悦() (3)于是遂就书()(4)吾徒相教()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2)等待(3)于是,就(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总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2分。)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 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 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 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 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 哉? 1.【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 阅读课文第一段段,完成1~3题。(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3分) 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 2.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4.选文采取对比的句式阐明道理。如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同我的自己的粗袍破衣 作对比,将今日大学生优越的条件同我的艰苦的学习对比,说明业要精,德要成,必须刻苦专一的道理。(2分) 5.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 答(3分)余幼时即嗜学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 6.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 答.(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 勤奋学习。 7、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 9、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D )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10.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B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 A.烨然若神人 B.腰白玉之环 C 右备容臭D.主人日再食判若两人腰缠万贯臭气相投再接再厉 1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4.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②(2分) 答示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闻鸡起舞 15.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6.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答(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17.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答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1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B )(2分) A.录毕,走送之走: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1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A )(2分) A或遇其叱咄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或王命急宣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1、(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与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执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媵人持汤沃灌()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2、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2分) 答:。 23、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 答:。 2、(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 (2)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一、文学常识。 1、宋濂,字,号,朝人。有《宋学士文集》。 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3、解题: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训练试题带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因得遍观群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二、(鄂州市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或遇其.叱咄 B 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以书映光而.读之 D 衡乃.穿壁引其光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三、(2007年临沂市)[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1无从致.书以观2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颐既.觉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送东阳马生序作业

24、送东阳马生序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写字。 嗜.学()硕.师()媵.人()弗之怠()稍逾()约硕()师名人媵()人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沃()灌以衾()拥覆皆被()绮()绣 容臭.()烨.然()负箧.()yuán()疑质理遇其chì()duō()负qiè()曳xǐ()足肤jūn()裂寓nì()旅戴朱yīnɡ()宝饰 yè()然yùn()袍bì()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援.疑质理④腰.白玉之环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⑦不知口体之奉 ..若神人 ....不若人也⑧烨然 3.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 ①以衾拥覆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俯身倾耳以请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弗之怠③益慕圣贤之道④录毕,走送之⑤非天质之卑⑥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5.按原文填空:天大寒,,,。录毕,,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文段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最新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大学士宋濂写给自己晚辈后生马君则的一篇临别赠言,目的在于劝勉马生勤学善学。让我们通过学习来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时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来书,自己亲手抄录,数着日子到时候归还。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写。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成年之后,(我)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忧虑)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奔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学生们挤满了整个屋子,(对待学生)不曾略微把话说的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我站在他身旁,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前辈训斥、呵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了,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后,才再度向他请教。所以我即使愚笨,最后也有所收获。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的峡谷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

《送东阳马生序》《明史·宋濂传》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 (2)弗之怠弗: (3)宋濂尝与客饮尝: (4)间问群臣臧否臧: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12.【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2分) 参考答案: 9.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10.(1)爱好(2)不(3)曾经(4)善,好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11.(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2.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

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致: (2)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假借: (3)弗.之怠.弗:怠: (4)录毕,走.送之走: (5)不敢稍逾约 ..逾约: (6)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以是: (7)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患:硕师: (8)尝趋.百里外趋: (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问: (10)未尝稍.降辞色 ..稍:辞色: (11)援.疑质.理援:质: (12)或遇其叱咄 ..叱咄: (13)不敢出一言以复.复: (14)俟.其欣悦俟: (15)穷.冬烈风穷: (16)足肤皲裂 ..而不知皲裂: (17)至舍.舍: (18)媵人持汤沃.灌沃: (19)主人日再食.食: (20)烨然 ..若神人烨然: (2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敝: (22)略无慕艳 ....意略无:慕艳: (23)犹幸预.君子之列预: (24)而承天子之宠光 ..宠光: (25)缀.公卿之后缀: (26)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 (27)无冻馁.之患矣馁: (28)假诸.人而后见也诸: (29)流辈 ..甚称其贤流辈: (30)生以乡人子谒.余谒: (31)诋.我夸际遇之盛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4)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3.内容理解。 (1)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3)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精题演练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问: (2)持汤沃.灌沃: (3)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诋: (4)缀.公卿之后缀: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7.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对比阅读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对照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助读资料 余.幼时即嗜 ..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我就特别喜欢没有办法得到来常常向亲手亲自很,非常 我小时候就非常喜爱读书。家里穷,没办法得到书看,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亲手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归还。天气非常寒冷,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人多以.书假余, ..约。以是 指抄书完毕跑稍微超过因为此把 教, 尝趋. 未尝稍降辞色 或.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等待就请教虽然终于 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箱子拖鞋子走隆冬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达几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学舍同“肢”指服侍的人热水浇洗 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服侍的人拿来热水浇洗我的手脚,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被子才住旅店给…东西吃 用被子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通“披”,穿帽带佩戴气味,指香气光彩照人的样子 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配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 神仙; 余则緼. 以.

《送东阳马生序》与《友人书》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益慕圣贤之.道则是面墙之.士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写出作者对“先达”的恭敬态度。 B.【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C.【甲】文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D.【乙】文中“丘”指的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诚恳。 B.【乙】文谈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强调了人做学问,要认真钻研,要出门学习,与他人讨论,才能开阔眼界。 C.【甲】文和【乙】两段文字都强调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D.【甲】文和【乙】两段文字都强调学习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均是采用现身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分) 译文: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3分) 译文: 【答案】:1.B(A到了;又B结构助词,的C来;凭D更加;增加) 2.A (有叙述写法,无议论写法) 3.D(甲文未强调学习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乙文无现身说法。) 4. (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诗文翻译】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如果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对照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天大寒,砚冰坚, 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的冰很坚硬,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展,也不敢懈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去送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人贤人所讲的道理。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与自己交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跑到百里外,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拿着经书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徒弟挤满了他的屋子,不曾稍微缓和一下言辞与脸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的左右伺候,提出疑难,探究义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倾听。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不敢说一句话来答复;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得到一些学问。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时,(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伙计但来热水泡洗,用被裹盖,

精选最新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懈怠,放松)(2)负箧曳屣(背) (3)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4)溥幼嗜学(爱好)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后,急跑着给人家送去,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时间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余因得遍观群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二、(鄂州市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②礼愈至:周到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④主人怪问衡:感到奇怪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