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的常见病护理的计划清单

骨科的常见病护理的计划清单

骨科的常见病护理的计划清单
骨科的常见病护理的计划清单

一股骨颈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潜在并发症:骨折移位

2、躯体活动障碍与骨折、牵引或石膏固定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得危险与骨折、软组织损伤或长期卧床有关【护理措施】

1、保持适当得体位,防止骨折移位

(1)患肢制动、矫正鞋固定:患肢制动,卧床时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使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可穿防旋矫正鞋固定,防止髋关节外旋或脱位;通过下肢支架、皮牵引固定保持患肢于合适位置。

(2)卧硬板床:卧硬板床休息,经医师许可后患侧卧位;更换体位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或髋部屈曲,防止骨折移位。

(3)正确搬运病人:尽量避免搬运或移动病人,必须搬运移动时,注意将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防止关节脱位或骨折断端造成新得损伤。

2、指导病人正确活动

(1)练习股四头肌得等长收缩:指导病人进行患肢股四头肌得等长收缩、距小腿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以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肌萎缩与关节僵硬。锻炼前后注意评估患肢得感觉、运动、温度、色泽及有无疼痛与水肿。

(2)指导病人进行双上肢及健侧下肢得全范围关节活动与功能锻炼。

(3)髋关节功能锻炼: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后,帮助病人坐在床边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与力量逐渐加大;指导病人借助床栏更换体位。

(4)转移与行走训练:评估病人就是否需要辅助器械完成日常生活,指

导病人坐起、移到轮椅上与行走得方法。非手术治疗得病人8周后可逐渐在床上坐起,坐起时双腿不能交叉盘腿,3个月后可逐渐使用拐杖,患肢在不负重情况下练习行走,6个月后弃拐行走。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得病人,2~3周时允许下床后,指导病人在有人陪伴下正确使用

助行器或拐杖行走;骨折完全愈合后患肢方可持重。

3、压疮得预防与护理

(1)便器:病人卧床期间使用适宜于卧床病人得特制便器。

(2)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与平整。

(3)定时协助病人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与皮肤护理。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有发生髋内翻畸形得危险与保持正确体位有关

2、功能锻炼不积极与疼痛及对疾病认识不足有关

3、潜在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护理措施】

1、保持正确体位

(1)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如患肢内收,可发生髋内翻畸形。

(2)去除牵引后仍要保持患肢外展,平卧时两大腿间放一枕头,侧卧时不能卧于健侧。

2、指导病人正确得功能锻炼

(1)说明功能锻炼得重要性,使之能够克服困难主动进行锻炼。

(2)掌握正确得锻炼时机与方法。患肢主要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与踝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

(3)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3、防止并发症得发生

(1)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平整,定时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经常用温水擦身,以防压疮发生。

(2)鼓励病人扩胸、深呼吸、咳嗽以锻炼肺功能。保持口腔卫生,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以防发生肺部感染。

(3)督促病人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以防泌尿系感染。

(4)饮食平衡,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以防便秘。

(5)协助活动肢体,按摩肌肉,以防肌肉萎缩。

三锁骨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躯体活动障碍与不易保持正确体位有关

2、功能锻炼不积极与疼痛及对疾病认识不足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持正确体位

局部以8字绷带或双圈固定法固定病人,保持有效固定又不压迫腋窝过紧。局部未固定得病人,告知病人不要随便更换卧位。

2、指导病人正确得功能锻炼

(1)局部固定后保持挺胸提肩姿势,练习手部及腕、肘关节得各种活动,练习肩关节外展、后伸,如作挺胸、双手插腰动作。禁忌作肩前屈、内收等动作。

(2)解除外固定后,开始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首先练习肩关节每个方向得动作,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然后进行各方向动作得综合练习,如肩关节环转活动、两臂作划船动作等。

四肱骨髁上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得危险与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或骨折固定不当有关。

2、躯体活动障碍与骨折及患肢固定有关。

【护理措施】

1、加强观察与护理,避免神经、血管功能障碍

(1)注意观察患肢就是否出现剧痛,手部皮肤苍白、发凉、麻木,被动伸指疼痛,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前臂缺血表现,一旦发现立即通知医师。

(2)定时检查夹板及石膏绷带等固定就是否松紧合适,必要时及时给予调整,以避免神经、血管受压,维持有效得组织灌注。

2、合理功能锻炼伤后第1周,患侧肢体避免活动;1周后逐渐开始握拳、伸指、腕关节屈伸及肩关节活动;4~5周后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五 Colles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得可能与骨折局部水肿或骨折固定不当有关。

2、知识缺乏:缺乏骨折后功能锻炼得知识。

【护理措施】

1、减轻肿胀,促进血液循环。

(1)加强观察: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及桡动脉搏动情况。

(2)局部制动:防止腕关节旋后或旋前。

(3)促进静脉回流:用吊带或三角巾将患肢托起,避免患肢下垂得静脉回流障碍。

2、提供相关知识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得功能锻炼。

(1)指导病人早期进行拇指及其她手指得主动运动、用力握拳、充分屈伸五指得练习,以减轻水肿,增加静脉回流。同时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或肌萎缩。

(2)伤后2周进行腕关节背伸与桡侧偏斜练习,同时进行前臂旋转运动。

六胫腓骨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得危险与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或骨折固定不当有关。

2、潜在并发症:肌萎缩、关节僵硬。

【护理措施】

1、维持患肢正常血运,防止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1)加强观察:注意评估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剧痛。

(2)定时检查夹板或石膏绷带等固定松紧就是否合适,及时给予调整。

2、功能锻炼

(1)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肌萎缩与关节僵硬:伤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得等长收缩练习、髌骨得被动活动;同时练习足部及趾间关节活动。(2)膝、距小腿关节练习:有夹板外固定得病人可进行膝、距小腿关节活动,但禁止在膝关节伸直情况下旋转大腿,防止发生骨不连。去除牵引或外固定后遵医嘱进行距小腿、膝关节得屈伸锻炼与髋关节得各种运动锻炼;逐步下地行走。

七关节脱位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疼痛与关节脱位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及神经受压有关。

2、躯体活动障碍与关节脱位、疼痛、制动有关。

3、有血管、神经受损得危险与关节移位压迫血管、神经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得危险与外固定有关。

【护理措施】

1、缓解疼痛

(1)移动病人时,托扶固定患肢,动作轻柔。

(2)指导病人及家属应用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或松弛疗法等缓解疼痛。

(3)早期正确复位固定,可使疼痛缓解或消失。

(4)遵医嘱应用镇痛剂,以促进病人得舒适与睡眠。

2、妥善复位与固定

(1)复位:复位前,给予麻醉,减轻疼痛,同时使肌肉松弛,利于复位。复位成功标志就是被动活动恢复正常,骨性标志恢复。

(2)固定: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复位后固定得注意事项。固定时间过长,易发生关节僵硬;固定时间过短,损伤得不到修复,易发生再脱位;一般固定3周左右。固定期间,经常观察病人肢体位置就是否正确;观察患肢血运。如就是石膏固定病人要注意石膏有无断裂、变形与严重污染。

3、做好病情观察移位得骨端可压迫邻近血管与神经,引起患肢缺血与感觉、运动障碍。

(1)定时检查患肢末端得血液循环状况,若发现患肢苍白、发冷、大动脉搏动消失,提示有大动脉损伤得可能,应及时通知医师。

(2)动态观察患肢得感觉与运动,以了解神经损伤得程度与恢复情况。

(3)对皮肤感觉功能障碍得肢体要防止烫伤。

4、维护皮肤得完整性对使用牵引或石膏固定得病人,注意观察皮肤得色泽与温度,避免因固定物压迫而损伤皮肤。

八骨盆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组织灌注量不足与骨盆损伤、出血等有关。

2、排尿与排便型态异常与膀胱、尿道、腹内脏器或直肠损伤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得危险与骨盆骨折与活动障碍有关。

4、躯体活动障碍与骨盆骨折有关。

【护理措施】

1、补充血容量与维持正常得组织灌注

(1)观察生命体征:骨盆骨折常合并静脉丛及动脉出血,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应注意观察病人得意识、脉搏、血压与尿量,及时发现与处理血容量不足。

(2)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及时按医嘱输血与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

(3)及时止血与处理腹腔内脏器损伤:若经抗休克治疗与护理仍不能维持血压,及时通知医师,并协助做好手术准备。

2、维持排尿、排便通畅

(1)观察:注意病人有无排尿困难、尿量及色泽;有无腹胀与便秘。

(2)导尿护理:对于尿道损伤致排尿困难者,给予导尿或留置导尿,并加强尿道口与导尿管得护理;保持导尿管通畅。

(3)饮食:鼓励病人多食富含膳食纤维得食物、新鲜水果与蔬菜,多饮水,以利大便通畅。

(4)通便:明显便秘得病人,遵医嘱给予开塞露等通便。

3、皮肤护理

(1)保持个人卫生清洁:注意卧床病人得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健康与床单平整干燥;按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发生压疮。

(2)体位:协助病人更换体位,骨折愈合后方可向患侧卧位。

4、协助与指导病人合理活动:根据骨折得稳定性与治疗方案,与病人一起制订适宜得锻炼计划并指导其实施。部分病人在手术后几天内即可完全持重,行牵引得病人需12周以后才能持重。长时间卧床得病人须练习深呼吸、进行肢体肌得等长收缩;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帮助病人活动上、下关节。允许下床后,可使用助行器或拐杖,以使上下肢共同分担体重。

九腰椎间盘突出症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疼痛与椎间盘突出、髓核受压水肿、神经根受压及肌痉挛有关。

2、躯体活动障碍与疼痛、牵引或手术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脊液漏、尿潴留或感染等。

【护理措施】

1、减轻疼痛

(1)休息: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3周后若病情允许,可下床活动。

(2)体位:仰卧位,床头抬高30°,屈膝,腘窝处放一小枕。告知病人在翻身时避免弯曲脊柱。

(3)药物镇痛:遵医嘱给病人镇痛药。

2、功能锻炼

(1)缓解肌痉挛:对因疼痛而致活动受限者给予前述控制疼痛得措施,同时予以局部热敷以缓解肌痉挛。

(2)体位:保持病人处于手术伤口与缝线张力最小得体位,一般为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每2小时给予轴线翻身一次。

(3)功能锻炼

1)卧床期间坚持定时作四肢关节得活动。

2)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得收缩与直腿抬高练习,每分钟2次,抬放时间相等,逐渐增加抬腿幅度。

3)腰背肌锻炼:遵医嘱指导病人锻炼腰背肌。一般手术后7天开始,先用飞燕式,然后用五点支撑法,1~2周后改为三点支撑法;每日3~4次,每次50下,逐渐增加次数。

4)行走训练:指导病人按时下床活动。坐起前,先抬高床头,再将两腿放到床边,使上身竖直;行走时,有人在旁,病人无眩晕与感觉体力可承受后,可独立行走并注意安全。

3、并发症得预防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下肢感觉、运动情况,与健侧与术前对比。

(2)体位:病人手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

(3)加强切口与引流护理:观察手术切口处敷料有无渗透,渗出量及渗液色泽;切口部位有无膨出或血肿;观察引流管就是否通畅,引流袋内引出液体得颜色与量。若引出淡黄色液体,同时出现头疼、恶心与呕吐等症状,考虑脑脊液漏可能,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同时抬高床尾,保持平卧位7~10天,直到脑脊膜愈合。

(4)避免泌尿系感染:排尿困难者,协助床上排尿,必要时留置导尿,加强泌尿道与导尿管得护理。

(5)预防感染:加强体温与脉搏得监测,观察手术切口、敷料与引流液色泽,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加强无菌技术操作。

十颈椎病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颈髓水肿、植骨块脱落或术后颈部水肿有关。

2、潜在并发症:喉返、喉上神经损伤、肺部感染、压疮或泌尿系感染。

3、躯体活动障碍与神经根受压、牵引或手术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持有效得气体交换

(1)术前适应性准备:指导前路手术病人术前作向前方推移气管训练。

(2)术后床边准备:备好血压计、听诊器、吸氧装置、吸痰装置、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包,备急用。

(3)对低效性呼吸型态病人给予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手术局部情况。观察病人有无呼吸费力、发绀、应答迟缓等;观察颈部有无肿胀,切口敷料有无渗透,渗出液得量、颜色与性状等;观察引流管就是否通畅,引流物得量与色泽。

2、预防并发症得发生

(1)观察有无喉返、喉上神经损伤得迹象:病人有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发音不清等表现,如有立即通知医生,并告知病人饮食时避免快速、大口饮水,尽量进食稠厚食物。

(2)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与咳痰,做深呼吸运动;气道分泌物多得予以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

(3)保持排尿通畅:留置导尿者,保持导尿管通畅,加强尿道口与导尿护理。

(4)做好基础护理:定期帮助病人翻身,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

3、促进病人感觉与运动功能得恢复

(1)采取合适体位:一般取平卧位。前路手术病人维持颈部稍前屈位置。病情允许者采取轴线翻身。

(2)观察病人躯体与双侧肢体得感觉及活动情况,有无感染或运动功能障碍。

(3)加强功能锻炼:颈托固定2~3个月。指导病人双手捏橡皮球、健身球或毛巾得练习,手指进行对指、系纽扣等各种锻炼;每天进行四肢与关节得锻炼,防止肌萎缩与关节僵硬。

目录

一、股骨颈骨折 (1)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2)

三、锁骨骨折 (3)

四、肱骨髁上骨折 (3)

五、Colles骨折 (4)

六、胫腓骨骨折 (5)

七、关节脱位 (5)

八、骨盆骨折 (6)

九、腰椎间盘突出症 (8)

十、颈椎病 (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