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新媒体笔记

赵妈出品

第一章

第一节

·媒体的含义:①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如文字、符号、图形、编码等

②存储信息的实体(媒质)如纸、磁盘、光盘、半导体储存器等

·媒体的种类:第一媒体,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媒体

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媒体

第三媒体,基于图像传播的电视、电影媒体

第四媒体,基于数字网络传播的互联网

第五媒体,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

当今,五种媒体整合使用,共融共生

·新媒体的定义(重点):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基础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互动的,具有互联网传播特征的传播方式和交互传播的机构。

·新媒体的构成要素(重点):①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②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③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征

④新媒体在技术、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⑤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趋势

·超文本:以电子文档的方式,用链接的方法,通过HTML的方式链接到网络

·超媒体:超文本+多媒体,管理对象从纯文本到多种形式的媒体

·自媒体:私人化的传播者向不特定的多数或特定的单个人的传递

·流媒体:以数据包的形式发送信息的媒体,需要解压,RAR, A VI, MPEG, FLV

第二节数字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的含义:是指基于计算机平台创作出来的多媒体艺术样式。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技术,无限复制。它代表了数字化

环境中产生的信息与传播的所用形式。(包括类型:数字化印刷媒体、数

字化广播电视媒体、数字电影、手机无线网络等)

·新媒体艺术的含义(重点):以数字媒体和技术为支撑的艺术形态,通过利用和展示数字

化及信息,传播相关新技术,以交互性为特征,从事或参与

有关政治、文化、美学、哲学等相关领域的艺术创作和实践

活动。包括数字艺术、计算机图形学、视觉艺术、网络艺术、

交互艺术。

·新媒体数字化的主要内容:互联网站、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户外媒体、移动电视、电子

报刊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重点理解):①艺术领导技术走向杰出

②技术是媒体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③媒介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推动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与特征

第一节新媒体的类型

·媒体的分类:

①按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媒体)

②按信息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音乐、图形、动画、视频媒体)

③按信息的种类(新闻、科技信息、生活媒体)

④按载体的种类(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

⑤按媒体产生的时间历史(新媒体、旧媒体)

⑥按不同应用方式(印刷、幻灯、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

⑦按对载体的心理承受度(时尚和传统媒体)

⑧按载体的传播范围(个人和大众媒体)

·国际电信联盟的媒体分类:

感觉媒体(音乐、图像、动画、文本)显示媒体(话筒、扬声器、摄像机、打印机)

表示媒体(条形码、电报码、语言编码)存储媒体(移动硬盘、光盘)

传输媒体(光纤、电缆)

第二节新媒体的特征(书P10-13)

1、数字化和非线性

2、交互性与及时性

3、海量性与共享性

4、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第三节新媒体传播理论

·web1.0(书P10)

①web1.0是一种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的模式

②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③web1.0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赢利

·web2.0(重点)(书P15)

①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的统称

②web2.0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作者。

传播模式:实时交互

传播突进:多媒体融合

传播特征:去中心化和碎片化

特点:用户分享、信息聚合、以兴趣为聚合的社群、开放的平台、活跃的用户

·六度空间理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这叫六度空间理论,又称“小世界”理论,其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六度是指六个圈层不同的人,六种不同的社会圈层聚合。

·长尾理论(了解)

是伴随着web2.0所兴起的一种新理论。长尾理论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且商品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能进行生产时,需求不旺或销售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去中心化”理论和“碎片化”理论(了解)

由高度集中控制向分布集中控制转变,世界更加扁平和多元。在网络传播中,“碎片化”其实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网络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

使得受传一体化。

第四节新媒体的现状和未来

·传统媒体转型的基本原则:①极度专注,满足于莫一方面的具体需求(分众化)

②跨媒体利用各种媒介的特征(溶媒)

③在传统媒体原来覆盖领域的基础上作出适当延伸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了解):家庭娱乐(数字电影、IPTV、有线电视、数字游戏、数

字广告)、教育培训、视频会议、远程医疗、移动通信、

电子商务、信息发布、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重点):

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最新成果,用以生成一个具有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的模拟现实环境。

虚拟现实在娱乐、医疗、工程和建筑、教育和培训、军事模拟、科学和金融可视化等方面获得了应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公共领域与公民新闻(重点)

公共领域:是指市民自由发表与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

公民新闻:BBS、博客、博客、移动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等成为其主要载体,将公民事件渐变为公民新闻。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A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报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信息网络转播技术的深度融合。

B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①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②从纯节目到全节目形态③从

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赢利模式

第五节新媒体产业与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了解):

A文化产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商业体育比赛、文化旅游、广告、集邮收藏、信息传输、咨询服务、装修设计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运作方式,特别是当代高新技术融入生产过程所带来的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是以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

B 文化产业成为21世纪文化的基本形态。

C 美国文化产业:文化创新、科技手段、市场机制三者结合

·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前景:

①对传统媒体冲击加强,融合代替趋势加速。

②营销价值凸显,营销属性加强

③产业投资价值看好,合作、收购力度加强

④产业创新速度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

⑤数字阅读热度持续攀升

第三章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

·新媒体艺术作品特征:A 连结性B交互性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技术革命后)

A二十世纪初期新媒体艺术的萌芽

表现物体的所有侧面取代单一视角,二维取代三维透视。西方现代艺术史上

的一个运动和流派,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艺术追求碎裂、解析、重新

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一一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形态,为艺术家们所

要展现的目标、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于平行的线条角

度,散乱的阴影是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3D空

间错觉。

代表人物:毕加索、乔治·布拉克《葡萄牙人》、安格尔《泉》、德加《舞女》

将艺术表现扩展到画布以外的领域,开启复合媒介艺术。不同材质,不同表

现手法组合起来,复合媒体艺术的到来,将绘画以外的材料引入了传统艺术领

域,将艺术表现扩展到了画布以外的新领域。

代表作品:《有藤椅的静物》

重在对“运动”和“运动”的表现(拓展材质、手法)特点:以速度和运动

为主要形式,强调运动的形态。代表作品《被拴住的狗》

追求立体、速度。从平面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欣赏到互动。对时间的

延续,利用机械来使艺术动起来,是对立体和艺术的时间或空间的延续。代

表作品:《立着的浪》、《空间的鸟》

活动随机性,即兴发挥创作,无具体情节和环境的艺术创作,打破常规思维。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流派,重在活动的机遇性。主要是体现作者的观

念,发挥感强。有观众参与。

代表作品:《4分33秒》、《六幕中的十八个偶发事件》

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

到一种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

的内涵。

以公共广场、城市空间、自然环境作为创作对象。突破了表现对象的局限,大型户外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开端。艺术家以环境为基本材料。代表作品:《奔跑

的栅栏》

第三节新媒体艺术的类型

·类型:计算机图形艺术、视频艺术、全息摄影、交互艺术、虚拟现实、人工生命、软件与生成、遥在艺术

第四章新媒体的分类研究

定义:指两台(或以上)的计算机终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互相联系

起来的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A 门户网站定义:是一个应用框架,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集成到

一个信息处理平台。

功能: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免费邮箱、电子公告牌、网络游戏、

聊天室、网络超市、影音资讯、免费虚拟空间。

内容模式:①综合门户网站(全面性、广泛性、覆盖各行各业)如新浪网

②垂直门户网站(专精深)如搜房网

③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权威)

④地方生活门户网站:如厦门信息港

传播功能:①提供了海量新闻信息服务功能。

②舆论监督功能

③多媒体融合下的娱乐功能

④构建公共表达的平台功能,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基础

传播特点:1、对来自其他媒体信息内容的加工再传播

2、具有多重角色的传播者:整合信息、引发讨论

3、对网民自主原创内容的吸纳与开放

4、网民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强

5、信息表达的多样性和媒介融合性

门户网站与新闻网站的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挑战关系

B 网络论坛定义:计算机电子公告牌,是一种基于远程登录协议访问的互联网应用形

式,更注重这个媒体介质赋予受众话语权的机会大小。

BBS的传播学批判:1、趣味集中趋向于对平庸无聊事物的关注

2、经济发展是唯一,消费主义喧嚣至上

3、拒绝崇高成为世俗化的节目,社会丧失终极意义使

得人生也没有目标。

4、网络论坛集中体现出现代人精神的裂变和信仰危机

C 搜索引擎定义: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信息,对信息进行

组织和处理后将信息显示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

工作原理:抓取网页、处理网页、提供检索服务、关键字匹配

分类:目录检索、元搜索引擎、全文搜索引擎、垂直搜索引擎、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在一个社区里提出一个问题,有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

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

影响力:①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②改变了互联网网络生态

③促进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

D 博客、微博、播客定义:继电子邮件、BBS、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一

种最具个性化的内容,却有最具公众性的形式。

博客微博的三大作用:1、个人自由表达和出版2、只是过滤和积累

3、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

微博冲击传统媒体:平等对话、不受利益集团控制、主体呈现大众化、

多人生产、生人消费

定义:指安放在人们一般能直观看到的地方的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其主要内容是广告。

分类:楼宇电视、交通移动电视、户外LED屏、手机电视

核心优势:强迫收视、无聊经济

传播特性:1、短效传播2、数字传播,表现力更强3、高曝光率和高到达率

4、分众接触人群

5、传播效果与传播成本的性价比高

楼宇广告优势:1、针对高端消费群,有效避免广告浪费2、等候时间,主动观

看,广告效果更好3、补充覆盖晚上没有时间看电视的人群4、

针对上班群体,暴露频次多,加强品牌记忆。

车载电视、无限电视、公共交通上的数字电视

特点:1、具有可视性和移动性2、接收终端的可移动性3、受众的流动性4、

可交互性5、数字化技术

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更多节目、个性化、开展更多交互式业务、图像和声

音接收质量更高、可用电视上网)移动电视

三种制作方式:①计算机合成②用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③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完

成后,数字化到电脑硬盘里

数码特效:实景捕捉、表情捕捉、VFX(三次元CG+二次元实景拍摄)

第五章新媒体营销

·新媒体营销:是指通过新媒体进行的营销活动。是借助于新媒体中的受众广泛且深入的信

息发布,达到让他们参与媒体营销活动的目的。

·新媒体营销特征:1、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

2、精准营销的有效策略

3、从追求覆盖量到追求参与感

4、消费者变被动为主动

5、并行的而非线性的

·主要渠道:网络营销、手机媒体营销、移动广告营销、户外媒体营销、数字电视营销

第六章新媒体广告艺术特征

第一节网络广告艺术特征

·网络广告的分类:图形广告、文字链广告、电子邮件、分类广告、富媒体广告、付费搜索

广告、在线软件广告

·多媒体元素:是指多媒体应用中可显示给用户的媒体组成,目前主要包含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媒体元素。

·富媒体广告:是指有2D及3D的视频、音频、网页、动画、JA V A等组成效果,这种广告技术与形式在网络的应用需要相对较多的频宽。富媒体能够提高广告的互动

性,提供更广泛的创意空间。罪行的网路媒体技术,甚至允许用户在广告界

面上直接留下数据,从而有效的促进了用户与广告的交互。

第二节电视广告艺术特征

·电视广告创作:①故事性原则②蒙太奇巧妙组合③时尚拼贴

·电视广告图形创意方法:1、让画面动起来2、创新地选择和使用广告模特3、选择有特色的广告画面风格4、环境道具的设计要体现创新性5、创作有创意情节

第七章新媒体艺术审美研究

·新媒体艺术的含义:主要指新媒体技术所进行的艺术创作,通过利用和展示数字化级信息,

传播相关新技术,以交互性为特征,从事或参与有关政治、文

化、美学、哲学等领域。

·新媒体艺术美学的核心问题

①技术通往艺术的必由之路——观众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通,才能成为好的艺术品

②技术在艺术中的存在方式——要符合艺术规律

③技术与艺术元素的整合方式——从概念走向现实

·数码艺术的本性重构:

①开放(艺术存在的本性):A开放式数字技术的本性,也是数媒艺术的存在本性。

B文化理念的开放(多元文化融合,多种艺术理念融合)

C审美活动的开放(分时共享,创意延伸)

D创作流程的开放(非个人化、非成品化、非中介性)

E价值观念的开放(稀缺型、工艺性、材质造价)

②自由(艺术形态的本性)1、媒介材料的虚拟度越高,其所支撑的艺术活动越自由

2、数字技术作为工具的自由只有上升到艺术的理性自由才

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

③人本(艺术发展的本性)数字艺术不仅仅为了利益的竞争而劳作,还应该为了精深的

自由表现而创作。

·审美要求:我们既要掌握数字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又要体现艺术的丰富性,更要力求艺

术内涵的深刻性。

·新媒体艺术理念与传播的重构:

1、艺术形式与观念传达方式的重构。新媒体的感染力、震撼力、可互动性重构了

艺术观念传达和接受的方式。不同的艺术形式与审美体验,突破界限,颠覆传

统审美观念。

2、艺术与现实联系的重构。美对也艺术不再是必须的,艺术的真是对世界和人类

自身的本真揭示。虚拟现实是艺术家在拓展我们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感官的

同时进行反省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给予了艺术家对世界的体悟与感受。

3、作者与观众关系的重构。对多元的肯定和去中心化,互动改变受传关系。

4、审美价值判断的缺失。

艺术概论自考辅导试题1及答案

《艺术概论》自考辅导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同时具有时空综合的美学特质。近世纪出现的影视艺术都和它有亲缘关系。 A.舞蹈 B.戏剧 C.文学 D.建筑 2.总来说,迄今学术界对艺术发生的问题尚无一致的看法,一般倾向于作 A.单一性的解释 B.复杂性的解释 C. 3. 我们在纵观艺术的发展史时,最突出的印象应该是 A.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一样的 B.艺术保持着固有的风貌 C.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 D.艺术分离于时代 4.“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的是 三国时期的 A.曹植 B. C.王弼 D.诸葛亮 5. A.欧阳修 B.苏轼 C.黄庭坚 D.郑板桥 6. A.埃斯库罗斯 C.欧里庇得斯 D.荷马 7.艺术的 B.认识属性 C.审美属性 D.商品属性 “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就在于他从不肯重复别人,也不肯重复自己,他的艺术生命始终是旺盛的、永恒的。 A.米勒 B.罗丹 C.安格尔 D. 毕加索 9.20世纪人类审美领域的开拓方面 有它的积极作用和贡献的是 A.再现性艺术 B.表现性艺术 C.写实性艺术 D.抽象性艺术 10. 界的艺术理论统称为 A.表现论 B.再现论 D.再现性艺术 11.《播种》里,不仅能感受到太阳升起的景色,同时还感受到艺术家的生命、脉搏、呼吸,同太阳升起合一的那种精神、情感和境界。 A.毕加索 B.高更 C.凡·高 D.达芬奇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四种方式掌握世界,即艺术的方式和 A.宗教的方式 B.理论的方式 C.实践精神的方式 D.心灵关照的方式 E.哲学的方式 2.时间艺术包括 A.文学音乐 B.雕塑 C.音乐 D.文学 E.建筑 3.舞蹈的三个要素是 A.姿态 B.姿势 C.节奏 D.动作 E.结构 4.我们说的外在世界,就是指 A.物质世界 B.精神世界 C.自然世界 D.实体世界 E.虚拟世界

《艺术概论》总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常识 1.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这应该是两门独立的学科,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2.艺术的特征主要有三个: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3.法国雕塑家罗丹:“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这句话是要说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4.“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审美欣赏的主体差异性。 二、概念 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该学说认为理念、道等是超然于物我之外的,但无法解释理念、道从何而来,因此客观精神说无法科学揭示艺术的本质。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观看法,主张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有德国康德,尼采。主观精神说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夸大了艺术家的主体性,无法全面解释艺术的本质。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该学说认为艺术只是生活的代替品,艺术自身没有内在的价值,没有自己的规律,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偏见。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生产。艺术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个学说把艺术系统纳入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解释,为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5.艺术真实:是指通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以假定性的艺术情境表现高度抽象了的生活真实,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化的真实,是一切艺术生产的共同规律。 三、思考 1.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题思路: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艺术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个学说把艺术系统纳入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解释,为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首先,艺术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大致上是平衡发展的。但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发展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所以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比如古希腊时期、莎士比亚时代的艺术,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然而,到了物质生产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却没有出现同类作品的繁盛。 2. 简单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题思路:丑作为审美活动的负价值,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美背道而驰。但是生活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试卷A 打印3份

贺州学院课程考核试卷 (2016—2017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开课单位:文化与传媒学院 试卷序号:A 卷 任课教师:周合强 考核年级、专业:2016数字媒体艺术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核方式: 开卷□√ 闭卷□ 实验操作□ 评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直接填入下列表格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面对矢量图和像素图描述正确的是: (A) 矢量图(Vector Image )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像素 (B) 像素图(Raster Image )的基本组成单元是锚点(Anchor Point)和路径(Path ) (C) Adobe Illustrator CS 图形软件能够生成矢量图(Vector Image ) (D) Adobe photoshop CS 是专门处理矢量图(Vector Image )的软件 2.在数码影像中,图像分辨率的单位是: (A) dpi (B) ppi (C) lpi (D) pixel 3.在数码影像中,色彩深度是指在一个图像中什么的数量: (A) 颜色 (B) 饱和度 (C) 亮度 (D) 灰度 4.在数码影像中,图像必须是何种模式,才可以转换为位图模式: (A) RGB (B) 灰度 (C) 多通道 (D) 索引颜色 5.在数码影像中,位图图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A .像素 B .色块 C .线条 D .像点 6.在数码影像中,当使用 JPEG 作为优化图像的格式时 A .JPEG 虽然不能支持动画,但比其它的优化文件格式(GIF 和 PNG )所产生的文 件一定小 B .当图像颜色数量限制在 256 色以下时,JPEG 文件总比 GIF 的大一些 C .图像质量百分比值越高,文件尺寸越大 D .图像质量百分比值越高,文件尺寸越小 7.在数码影像中,下面哪种色彩模式的色彩范围广? A .灰度模式 B .RGB 模式 C .CMYK 模式 D .Lab 模式 8.基于传统视频的模拟信号的特点是 (A) 幅度离散 (B) 离散信号 (C) 幅度连续 (D) 抗干扰能力强 9.关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是任何数字信号都是从模拟信号中转换而来的。 (B) 数字信号是数字形式的信号,是一种离散的信号。 (C) 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 D /A 转换。 (D) 数字信号转变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 A /D 转换。 10.在数码视频影像中,AVI 格式的特点是: (A) 由硬件视频回放 (B) 读取数据的效率低 (C) 文件不能再编辑 (D) 同步控制和实时播放 11.下列不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所必须具备的特征是: (A)集成性 (B)实时性 (C)交互性 (D)网络化 12.下列有关虚拟现实的说法错误的是: (A)虚拟现实系统由虚拟世界、虚拟现实软件、输入设备及输出设备组成。 (B)虚拟现实系统按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简易型、沉浸型、共享型。 (C)虚拟现实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浸入性、交互性、构想性。 (D)虚拟现实的增强技术是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叠加。 13.目前我国采用的电视制式为 (A) PAL 制,25 帧/秒 (B) NTSC 制,25 帧/秒 (C) PAL 制,20 帧/秒 (D) PAL 制,35 帧/秒 14.下列不属于视频数据的冗余类型的有: (A) 空间冗余 (B) 心理冗余 (C) 时间冗余 (D) 统计冗余 15. 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家达盖尔发明的“银板法”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其日期为: (A) 1886 年 (B) 1839 年 (C) 1826 年 (D) 1840 年 16. 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 学院: 年级: 专业: 班别: 学号: 姓名: 座位号: ------------------------------------线 -------------------------------------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整理人:杰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一、概念比较题(共5 小题,每小题5 分,共25 分) 1.IPTV/ITV/NGB/DTV ①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②宽带互联网视听业务又叫做iTV,是中国电信推出的新一代交互式宽带视频服务,通过电视接入宽带网络,享受直播、点播、回看节目,使用增值应用。 ③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是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有线无线相结合、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网,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务等行业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遍及千家万户。 ④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电视形态。 2.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①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 ②所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在的必然联系。 ③连续报道的时效性强,时空集中;系列报道的时效性差,时空跨度大。连续报道按时间顺序进行,每次节目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系列报道没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侧重反应事物空间上的平行关系,报道顺序随主观而定。在题材选择上,连续报道多为事件性新闻,特别是那些突发性

《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艺术理论》试题A卷评分标准 、解词:(每题5分,共50 分)1、什么是艺术流派?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5、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 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

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 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10、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 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 (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3)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要点)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 术的发展, 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 质不同。 2、简述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点) 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和艺术客体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们之间的运动形式,决定着艺术创造的总体趋势;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艺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艺术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艺术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 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造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 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同时主体应处于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 3、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和意念,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有很强 的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它以具体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以情感作为思维的中介和动力,并体现出浓烈的创造色彩和艺术家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崇高。(要点)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崇高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如果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艺术为它服务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艺术和宗教、哲学、文学一样是更远离物质经济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和道德是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和基础关系非常密切的意识形态,属于前一类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2.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这些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5.艺术与宗教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但不同点在于:宗教是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6.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相同处是: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不同: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的方式“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然性。 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7.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主观世界的真实性。 8.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期末范围整理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期末范围整理 第一章 1、媒体的定义 媒体又称媒介,指的是具备承载信息传递功能的物质或实体,是集文字、图形、静像、动像、声音、语言等多种形态媒介的综合体。 2、国际电信联盟定义的五种媒体

4、媒介发展的6个阶段 ①以口头语言为代表的声音传递阶段 ②以书面文字为代表的图文表达阶段 ③以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代表的图文记载阶段 ④以电报、电话、照相、传真、录音、广播等为代表的图文声分载阶段 ⑤以电视、摄像、录像、电脑为代表的声像多媒体共载阶段 ⑥以因特网、宽带、、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信息分享与共享阶段 5、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广义的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基于计算机语言和数字媒介的一门新型艺术形式,是科学、艺术和媒体相互交叉领域和实践型应用学科。 6、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法的分类和比较 ①数字会话和插图系统 ②动画设计软件系统 ③数字视频处理软件系统 ④虚拟环境和交互界面设计系统

⑤网页和多媒体交互创作系统& iPhone和iPad的出现改变了人的哪些艺术行为对未来的艺术教育有哪些影响 以苹果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新一代触控智能平板电脑和手机的出现,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娱乐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上,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书籍,欣赏艺术作品;生活上,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娱乐上,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这种娱乐活动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对未来教育的影响: 1、使视觉信息更加丰富。艺术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不是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运 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化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图文以及动态的影像,让学习者在愉悦的观察中感受艺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艺术设计创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各种应用软件,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手段,它缩短了设计制作 的时间,可以使设计者拥有更多的时间对其艺术作品进行权衡、修改。 3、使教育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图片、文字、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极大满足了学 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创造了一种可参与的教学环境,加强了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教学的针 对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1、新媒体的概念: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介形态,利用数字技术、手机、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讲,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2、新媒体构成要素: 1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信息的呈现上是多媒体。 3全天候和全覆盖 4商业模式上有创新性 5媒介融合的趋势 3、概念的诞生和演进(小题)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给总统的报告书中提到互联网的概念。 4、网民规模、成形结构比例等(小题) 截止到2015年6月: 网民规模6.6亿,手机网民规模近5.9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8.9%. 农村网民规模1.86亿,占网民总数的27.9%。

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64%,农村30%。 人均上网时长25小时。 搜索引擎的网民用户5.36亿,使用率80.3%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3.74亿,增长率3.5% 网络团购用户规模1.76亿,增长率2.2% 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3.59亿,增长率为17.9% 网上旅行预订网民规模2.29亿,增长率3.3% 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7849万 即时通信用户规模6.06亿,占网民总体的90.8% 数据解读 1、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手机上网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 2、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 3、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助力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 4、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发展 为什么网民规模渐趋稳定? 1、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2、运营商和各大厂商联动,加快网络向生活的渗透。 3、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加强 4、网络应用的社交性和即时沟通的便捷性,增加了网民的使用粘性。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力 1、技术与市场发育 2、资本市场准备 3、党政重视支持 4、加强对意

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新版

《艺术理论》试题 A卷评分标准 一、解词:( 每题5分, 共50分)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她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 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 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 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5、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 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 旨在提高

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 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 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 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经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 1) 线条与组合; ( 2 ) 具象与抽象; ( 3 ) 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 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 是能够产生共鸣; 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 净化她们的灵魂; 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 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 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 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框架知识结构 绪论 1、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 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艺术史具体的描述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艺术历史上的各种思潮流派;艺术批评具体的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派别。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哲学、宗教和经济基础较远,政治、法律、道德和经济基础较近。 1、原始社会是有着几百万年历史的漫长时期,人类最早的工艺品是打造的石器。在原始社 会的各种艺术现象中,直到新石器时代之前,原始艺术大都表现的是动物或渔猎场面,而从不表现植物。 2、艺术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 3、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首先,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人出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出对于外界事物的各种要求。人的各种需要是由不同方式的生产创造出来并加以实现的,而不同方式的生产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本身并不存在或发生“意义”的问题。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的产品虽然也包含审美因素,但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公用性和实用价值。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艺术生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包含并发生着社会意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它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与物质现实的关系是间接的。艺术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另外,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一般生产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是一种商品。而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是审美属性。艺术品在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绝不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 最后,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具有特殊性。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中,包括一个主体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物化过程,即创作主体在现实中确立自己产品物质形式,实现劳动对象化过程。但是艺术的这种物质生产性质并不是本质的,只是表现在全程中的艺术传达层面上,是一种技巧性的艺术外层的生产。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受的行为,它所物化或对象化的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掌握,包括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和对生活的体验。因此,艺术生产所物化或对象化的内容是与物质生产完全不同的,有其自身独具的特殊规律。艺术创作不仅关系到如何表现和如何传达,更主要的是关系到表现什么和传达什么。而物质生产不包含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 4、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首先,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如自由、自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但是,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鲜明,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无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它所表现的,是主体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所以,艺术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另外,在审美创造中,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到客观世界。 艺术的认识本质 1、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 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中表现普遍。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的美。所以,艺术的认识内容,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的认识本质。 2、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欣赏着的面前,即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 从创作过程看,它有感觉的、直觉的认识基础,任何艺术家都是从个别的、具体的生活感受开始进入创作的,并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或图解概念。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作品的形象首先投之于观众的感官,诉之余观众的直觉。离开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可感性,形象便不存在,作品本身也不存在。 3、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 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 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在它上面表现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4、再现: 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现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期末范围整理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期末范围整理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期末范围整理 第一章 1、媒体的定义 媒体又称媒介,指的是具备承载信息传递功能的物质或实体,是集文字、图形、静像、动像、声音、语言等多种形态媒介的综合体。 2、国际电信联盟定义的五种媒体 媒体 类型 媒体示例媒体描述媒体特征 感觉媒体声音、语言、文 字、音乐、图像、 视频、动画、文 字 直接作用于人 的感官的媒体 信息的接受 对象 表示媒体JPEG、GB2312、 MOV、MPEG 计算机的媒体 信息编码 信息的编码 和表示 显示媒体音箱、显示器、 打印机 计算机信息的 输出显示 信息的输出 和呈现 存储媒体磁带、硬盘、移 动硬盘、U盘 存储信息的载 体信息的存储 和传输 传输媒体电缆、光缆、微 波、数据线 传送数据信息 的物理介质

3、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分类(五类传媒) 媒体类型媒体示例媒体特征 媒体 分类 第一传媒报纸、杂志、图 书、宣传单、海 报、手册 纸质媒体:依赖纸张、 油墨的媒介 传统 媒体 第二传媒广播、收音机、 电台、留声机 模拟音频信号,收音机 终端 第三传媒电视、高清电视 (HDTV) 基于模拟图像信号的 媒体,电视终端 第四传媒数字电视、DAB、 数字电影、数字 动画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延 伸、媒介生产流程的数 字化,依靠传统媒介终 端 新媒 体因特网、电子书、 电子杂志、光盘、 IPTV、网络视频、 宽带、网站、博 客 依赖电脑为终端、 基于数字化网络的 媒体、以交互性为 主要特征 交 互 媒 体 第五传媒手机、PAD、3G、 MP3、电子书阅读 器、iPad、iPhone 移动、便携式媒体, 基于无线宽带的数 字化网络的媒体

(完整word版)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卷一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2分) 1、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是应教皇朱诺二世的委托而创作的。 2、工艺美术的物化形态,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3、根据造型的形式和展示艺术形象特点的不同,雕塑有圆雕和浮雕的区别。 二、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5分) 1、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2、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3、悲剧 悲剧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三、列举题(共15分,每题3分) 1、试列举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 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试列举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线条与组合;具象与抽象;情感与象征。 3、试列举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 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1)敏锐的感知能力;(2)丰富的想象能力;(3)精湛的艺术技能。 4、试列举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1)动作与姿态;(2)抒情与表现;(3)节奏与韵律。 5、试列举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四、简答题(共10分,每题5分)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同。 2、简述艺术鉴赏的过程 艺术鉴赏一般可分为三个环节。首先,艺术鉴赏往往从感知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开始,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外在形式美的发现和感受,主要是通过感、知觉来进行的;其次,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的观赏和体验,主要是通过

艺术概论复习材料2.

艺术 艺术有广义之分和狭义之分。广义——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狭义——指语言艺术以外的其它艺术种类,语言艺术也称文学。 艺术活动是指艺术行为各领域的艺术创造、艺术传播、艺术鉴赏。 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德国的格罗赛作品《艺术的起源》 艺术活动四个构成要素: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社会和自然界。 艺术创作——是从审美意象——艺术形象————艺术意境。 艺术创作的特点:集中体现为“创造性”活动,艺术家的创作是原创的、不可复制。 艺术传播借助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 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 艺术接受与艺术传播紧密相连, 艺术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使作品为更多人接受, 接受又以艺术传播为基础。艺术接受包括对作品的消费、鉴赏和批评, 是艺术的终点。 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始于上万年的冰河期。 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 1:摹仿说 2:游戏说 3:表现说 4:巫术说 5:劳动说 6:人类社会说或多因说多源说。

1摹仿说——是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艺术起源来自最古老、古希腊,主张这一学说是德谟克利德特、亚里士多德。 2游戏说——起源于游戏本能, 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 是没有功利性的活动, 主张这一学说是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谷鲁斯。动物的“游戏”是将过剩的精力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 3表现说——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最早提出这种观点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19世纪后期“表现说”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持这一观点克罗齐、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 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 。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符号学美学》。 4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仪式活动。近代西文学术界较有影响理论之一。这一学说最早英国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 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也持这种观点。 5劳动说——艺术产生于实践活动。俄国普列汉诺夫《论艺术》 (没有地址的信 6人类社会说或多因说、多源说——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本能、表现的欲望和游戏的冲动。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多因的,而来是单因的,归根到底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舞蹈是原始社会中最重要的艺术。在甲骨文中,舞与巫两字原是同一个字。神话常被当作是文学最早的源头。原始人在从事雕刻、绘画、舞蹈时,并不是为了审美, 同样具有实用和功利的目的,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 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一是经济基础,其二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 期末复习笔记 课程讨论框架 新媒体传播环境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第一节 绪论 ?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 1.传播介质改变: 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 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 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 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 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 本节要点: 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 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彭兰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 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 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 融媒尝试 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A网络报刊 电子版 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 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 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 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 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 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 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 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 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 C.APP 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 小题,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选择题:小题每小题2分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图1是唐代绘画名作 图1 A.《清明上河图》图》A.圆雕【】B.顾闳中 C.吴道子D.朱耷【】B.浑雕 C.浮雕D.透雕B.《洛神赋图》C.《女史箴图》D.《步荤 2.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的雕刻形式称为 3.右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被尊为画圣的是 A.顾凯之【】 B.陶渊明【】 B.孔尚任 C.汤显祖 D.洪昇C.王维 D.孟浩 4.意境深远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东晋诗人 A.曹植然 A.关汉卿【】被人们认可,这就形成了A.艺术风格味 A.西北地区区【】 B.《魂断蓝桥》】 B.黑格尔 C.圣·佩韦D.布封C. 《雨中曲》 D.《乱世【】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 B.艺术流派C.艺术思潮D.艺术趣 5.明代戏曲《牡丹亭》的作者是 6.艺术创作者群体有相同或相近的艺术主张,代表人物成就显著,其创作实践和艺术成果也 7. “花儿”这一民歌形式流传于我国 8.美国著名小说《飘》被改编为经典好莱坞影片 A.《出水芙蓉》佳人》 A.歌德【】 B.旦行 C.净行D.丑行【 9.在艺术风格问题上,鲜明提出“风格即人”这一论断的文艺理论家是 10.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属于A.生行【】 11.钟鼓楼怪人加西莫多的形象出自文学大师雨果创作的A.《巴黎圣母院》工》 A.传播媒介【】A.刘海粟【】A.康德【】 B.叔本华 C.席勒 D.尼采 B.徐悲鸿 C.黄宾虹 D.齐白石【】 B.传播主体C.传播效果D.传播活动 B.《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