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宇宙的的工具课件

探索宇宙的的工具课件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人类宇宙探索过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约38万公里),是人类进行太空探险的第一站。前苏联1959年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这是人类的航天器第一次到达地球以外的天体。同年10月,月球3号飞越月球,发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发射的月球16号着陆于丰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国的“徘徊者”3-5号月球探测器

“勘测者”月球探测器 美国发射的月球轨道器 “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迈出登月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在月球表面 宇航员阿尔德林在美国国旗旁留影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足印 “阿波罗”15号的月球车 “阿波罗”17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

“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 环绕月球飞行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罗”计划的目的就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进行实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间,9个“徘徊者”、7个“勘测者”探测器和5个月球轨道器先后对月球进行了考察。它们拍摄了月球的照片,并分析了月球的土壤,为登上月球做好了准备。随后美国便使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先后向月球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其中“阿波罗”1-3号是试验飞船,4-6号是无人飞船,7号飞船载人绕地球飞行,8-10号载人绕月飞行,11号至17号是载人登月飞行。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局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地的科学考察,并把一块金属纪念牌和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此后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飞行,宇航员在月球上停留的时间总共约300小时。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四、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3、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5、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6、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7、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8、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3、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三、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

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 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2)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

严。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4.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网络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课件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学生利用百度搜索图片,浏览关于宇宙的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百度搜索有关这些神话故事的介绍。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简要归纳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简要归纳: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探索宇宙》科学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由《太阳家族》《神秘星空》《探索宇宙》《未来家园》4课组成,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宇宙和地球的一个总单元,主要研究太阳系、银河系的组成及大小、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构建未来家园的梦想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探索宇宙》又作为一课时内容,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拓展延伸性。本课主要是通过望远镜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两条主线,引领学生了解人类认识、探索宇宙空间的历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太阳、八大行星、太阳系、银河系、宇宙这些名词并不陌生,但对于宇宙空间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而且这些内容离他们又很遥远,让他们无法直接看到又难以理解,所以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有些难度,但学生对于宇宙的奥秘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交流与合作;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四、教学重点: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意识到人类对天空的认识随着 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的学习活动。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1428014226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和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你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宇宙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和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他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和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和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就由这

探索宇宙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探索宇宙 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工具。 2.注重事实,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合作与交流。 3.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工具。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对宇宙一定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来说一下。引入对于宇宙的学习。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 1.交流古代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 2.交流望远镜的发展。 望远镜的发展史:(P57资料卡) (1.折射望远镜:最早的天文望远镜是折射望远镜,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07年发明的。他用这架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以及木星的4颗卫星。

(2.反射望远镜:1672年牛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能更清晰的观测到比较暗天体。 (3.射电望远镜:好比是天文学家的“顺风耳”,随着地球的运动,望远镜扫射天空,接受天体发来的无线电波,天文学家就是通过它捕捉来自宇宙的各种信息的。 (4.空间望远镜:自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全国先后发射了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行器用于天文观测。着名的哈勃望远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空间望远镜,人们把它的诞生看成是天文学走向空间时代的一座里程碑。 活动二:走进航天展厅 1.结合教材插图交流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2.交流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得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3.交流感受。 拓展活动:讨论人类对宇宙的探测有何意义 宇宙探测具有时代的意义,使人们对一些天体(包括地球本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宇宙探测还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教学板书: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史》大作业 姓名:白晋周 学号:2038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我本科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出于兴趣与爱好,自己也主动了解了一些宇航方面的历史与专业知识并有所感触,愿意与您一同分享。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得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就是我们心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另一件就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都在赞美、探索星空,并从中探讨生命与人生的意义。 宇宙就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一直致力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探索天体的运动与演化规律,并把获得的真知应用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她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她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她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与其她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翌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加以改进。伽利略利用她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就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至此,地球的地位从居于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级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银河系就是否已经包括了宇宙的全部内容呢?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改进,新的观测手段的出现,哈勃望眼镜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更进一步。 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就就是追本溯源,寻求宇宙与我们人类的起源。因此随着科学观测手段的一步步深入,也就有了各种宇宙起源观点与假说的提出,其中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这场大爆炸要追溯至至少120~150亿年以前,而宇宙的时间与空间就由这个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2007年10月18日13:52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 在浩瀚星河中,有一颗表面四分之三被海洋覆盖的蔚蓝色星球——地球。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从20世纪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到“勇气”号顺利登陆火星;从2003年初“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到“猎兔犬2”号火星登陆器最终与地球失去联系,无论成功与失败,总会有人向外太空探索投下怀疑的目光:用巨大的投入去证实一个几近无望的假想,有意义吗?更何况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烦心的问题远未解决!挑战未知是人类诞生之初就具备的本能,而探索外太空则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现代的延伸。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不断地探求未知,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回答“我从哪来?我到哪去?”这样的问题。 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答案,人们便将追问的目光投向浩瀚的外太空。正是这些追问,成为志士仁人探索宇宙的动力。恰是有了这些探索,曾经是离经叛道、惊世骇俗、招来杀身之祸的异端言论成了人们今天的天文学常识。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 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1962年2月20日,美国发射载人飞船“水星”6号,航天员欧约翰·H·格伦中校驾驶“水星”6号飞船绕地球飞行3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 1962年8月11日,苏联发射载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东方”3号飞船上天。8月12日,苏联发射载有波波维奇中校的“东方”4号飞船上天。“东方”4号与“东方”3号首次在太空实现载人飞船的交会飞行,最近相距5公里,第一次从太空传回电视。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中尉驾驶苏联“东方”6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48圈,历时70小时50分,19日返回。 1964年10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载3人的第二代载人飞船“上升”1号。航天员科马罗夫、耶戈洛夫和费捷斯托夫驾驶飞船绕地球飞行16圈,历时24小时17分,返回于库斯塔奈地区。这是苏联、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载3人飞行。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列昂诺夫的“上升”2号飞船。飞行中,列昂诺夫进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离飞船5米处活动了12分钟,完成了目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 1965年3月23日,美国成功发射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星座”3号。飞船乘载着美国航天员格里索姆中校和约翰·杨少校,绕地球飞行5圈,历时4小时53分钟。这是美国首次载2人飞行。 1965年6月3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麦克迪维特上尉和怀特上尉

六年级科学 探索宇宙教案 教科版

8、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例外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用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 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强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完整版)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14.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认识了宇宙浩瀚之后,借助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各种工具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重点学习和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并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初步了解望远镜和火箭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按照要求自己独立进行实物或模型的制作。 2.能按照一定标准对宇宙探测器进行分类。 3.能总结出使火箭飞得更直、更高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望远镜。 2.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资料或意见。 3.能向他人介绍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宇宙探测器的主要用途。 2.能复述“万户”的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火箭运动的动力来源。 4.能说出影响火箭飞行的因素及其道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望远镜的发展对观测太空有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从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制作望远镜的材料,有关宇宙探测器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制作自己的望远镜 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4 探索宇宙》教案

《14 探索宇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及意义。 三、教学难点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改进而深化。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类探索宇宙历程、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空间科学的应用等相关文字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景:出示浩瀚宇宙的图片。 问题:银河系那么大,却不是宇宙的尽头。人类是怎样了解到那么远的地方的? 媒体:播放“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视频。 二、活动一:月球的“面纱”是怎样揭开的 导入:离我们生活的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个。

引导: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是地球的卫星。 人类很早便开始观察月球。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不同角度的照片,甚至还登上了月球。 活动:分小组查阅资料,以时间为顺序整理人类探月历程,并填写记录单。 交流:学生交流各小组的整理结果。 思考:从整个探月历程来看,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与探测工具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 三、活动二:空间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空间科学吗? 引导:1957年,苏联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空间时代。随后,许多国家发射了大量的空间飞行器,例如太空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让人类研究地球周围及更遥远的宇宙空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地磁现象、星体运行、极光、流星、彗尾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人类对地外来源物质(如陨石等)的分析研究、对电离层、宇宙射线的发现和观测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使人类得以积累更丰富的宇宙知识。 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品或设施是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 交流: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说出依据。学生互相质疑。 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空间科学技术应用,如卫星导航、卫星天气预报等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技术,体会到空间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拓展:思考未来人类能发展出哪些新的空间科学技术。 四、活动三:联络外星生物 导入: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吗?人类一直在宇宙其他星球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媒体:出示天文工作者通过飞船发往外星的信息图片。 问题:这些图片是天文工作者尝试与外星高智能生物进行联络的信息。大家能读懂这些信息吗?你会用什么方式向外星人发出信息呢? 活动:学生用图画或其他形式设计与外星生物联系的方法,并填写在记录单中。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方式,并说出理由。 拓展:外星人会是什么模样呢?一定长着眼睛吗。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

人类太空探索历程 太空探测器(宇宙飞船)的发展历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9年1月2日,月球1号在苏联升空 1959年12月6日,美国也成功有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表面硬着陆的航天器。 1962年11月1日,前苏联火星1号探测器飞越火星,以尝试失败告终。 1965年11月28日,美国水手4号行星际探测器飞越火星。 1969年3月27日,美国水手7号探测器发回126张照片。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71年前苏联火星2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 1971年5月28日,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并发回照片。 1972年5月30日,美国水手9号探测器沿着火星轨道飞行,发回7329张照片。 1973年7月25日,前苏联火星5号探测器沿着火星轨道飞行了数天。 1974年2月24日,前苏联火星6号和火星7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探测结果没有公布。 1975年,美国海盗1号和海盗2号探测器于8月20日和9月9日在火星着陆,发回了5万多张照片和大量的数据。197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9月5日和8月20日发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 1989 前苏联福波斯1号和福波斯2号探测器于7月7日和7月20日在前往火星的途中失踪。 1993 美国火星观察者在预定即将到达火星轨道之前失踪。 1996 俄罗斯“火星—96"航天器发射失败。 1996 火星环球勘探者发射升空, 1997年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 1998 美国发射火星气候探测器。 1999年9月23日,探测器与地面失去联系。 1999 美国发射火星极地着陆者探测器。 2003年6-2 欧洲宇航局发射“火星快车”探测器 2003年6-8 美国太空总署发射“火星探测漫步者-A”探测器。同年6-25 发射了“火星探测漫步者-B”探测器。 航天飞机发展历程: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两天的飞行主要验证其安全发射和降落的能力,这开创了人类航天的一个新时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员队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战者”号再次发射,在7天的飞行任务中宇航员首次进行了不系带的太空行走,此后宇航员“太空漫步”成为航天飞机任务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战者”号,首次搭载了7名宇航员升空,其中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国女性,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此后美宇航局暂停了航天飞机发射任务。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在航天飞机任务中止32个月后升空,5名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卫星,并完成了几项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航天飞机项目再次走上正轨。 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轨道,人类有了观察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1992年9月12日,“奋进”号升空,这架航天飞机成为宇航员马克·李和简·戴维斯的“婚礼特快”,这两位宇航员是第一对在太空缔结良缘的夫妇。

《科学》六年级下册:3.8《探索宇宙》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宇宙 第8课时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

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与启示

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与启示 人类从“地心说”的认识水平发展到“日心说”理论,用了1000多年的时间。但是在20世纪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类不仅在认识宇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成功地飞离地球,去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秘密。 飞离地球 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虽然飞机还只是飞离地面,但是飞离地球,驶向太空已经是人类的目标。 就在莱特兄弟试验飞机的时候,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的俄国人自学成才,他指出,一枚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191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罗伯特-戈达德用复杂的计算方法说明,登月火箭是可以制造出来的。那时人们对此大惑不解,认为这是痴人说梦。从此“戈达德”这个名字在美洲大陆成为笑柄。性情孤僻的戈达德在姨妈的农场里深居简出,并于1926年成功地点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液体驱动火箭。1928年,物理学家奥伯特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出现一种效率特别高的飞行器,它能轻而易举地飞抵另一个陌生的天体。”奥伯特的观点激起了人们对航天的极大兴趣。20年代末,“离开地球”成了人类的强烈愿望。 1931年,奥地利人弗里得里希·施密德尔在舍克尔山点燃了第一枚邮政火箭,成功地把102封信发射到圣拉德贡特。但是,施密德尔担心这项技术被运用于军事目的,于是烧毁了自己的计划。1932年,年轻的苏联成立了第一个航天组织,开始研究开发导弹和航天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加紧研制各种导弹。美国和苏联也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美两国在太空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竞赛。50年代有一种观点,认为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在加利福尼亚新成立的兰德军事研究所还断言,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将“在军事和科学方面都成为领袖国家”。 在这场竞争中,苏联从一开始就处于领先地位。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人造卫星1号”。1 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乘飞船环绕地球成功。 苏联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功深深地刺痛了美国人的心。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并于当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发展航天工业的计划。1970年4月,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地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拥有研究和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30年来,中国先后发射40多颗返回式卫星、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和各种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 谈到遨游在太空的各种航天器,不能不提到被称作“人造天宫”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1986年2月2 0日,苏联发射了第三代载人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原设计使用寿命5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飞行了13年,仍然状态良好。13年来,宇航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就600多个项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共有26组,100多名宇航员和科学家到“和平”号空间站工作过。1994-1995年,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创造了在太空连续生活438天的飞行纪录。由于俄罗斯经济状况不好,国家财政拮据,无力负担“和平”号继续飞行所需要的费用,“和平”号不得不中断自己的使命。1999年8月27日,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的最后一批3名宇航员离开空间站,返回地面。目前这座“人造天宫”正处于无人状态飞行,它将于明年2月坠入太平洋。 美国看到苏联已在空间站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就另辟蹊径,发展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