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门市情简介

玉门市情简介

玉门市情简介
玉门市情简介

附件2

玉门市情简介

玉门,历史悠久,亘古迭今。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初置玉门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1949年9月玉门油矿和平解放,1955年油矿区成立地级玉门市,1958年玉门县政府由玉门镇南迁玉门油矿并入玉门市,1959年玉门石油管理局成立,1961年市局政企分设,玉门市改为县级市至今。2003年4月玉门实施市政府驻地迁址工程,2006年9月市级四大班子在新市区正式挂牌。

玉门,石油摇篮,“铁人”故乡。西晋《博物志》首次记载玉门石油,1939年8月中国第一口工业开采的油井在抗日烽火中投产,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并随之担负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三大四出”的历史责任,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批玉门儿女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诗人李季赋诗称颂:“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玉门,山河壮美,物华天宝。东临钢城嘉峪关、航天城酒泉,西通旅游名城敦煌,自古有“塞垣咽喉,表里藩维”和“丝路重镇”之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辖新老两个市区,4镇9乡,有汉、东乡、回、蒙、藏等32个民族,有20万人口。玉门因油建市,伴随石油、风能、水能、光能和

30多种矿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形成了石油化工、电力新能源、矿冶建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玉门正在向建设啤酒原料之都、商品草大市、畜牧业强市、甘肃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的目标迈进。

玉门,科学发展,欣欣向荣。近年来,玉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石化产业和新能源两大基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9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到8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100亿元,实现税收26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3亿元。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第351位、甘肃省县市区第三位,被评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中小城市”和“全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在“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位列第二,居甘肃省之首。

玉门——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1938年,孙健初、严爽等爱国知识分子来到玉门石油河畔,开始对老君庙油矿进行艰苦勘探,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陕北延长拆运钻机至玉门,1939年3月老君庙油田获得工业油流,打出了第一口工业油

井。1952年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加快了玉门油矿的建设步伐。1957年国家“一五”计划结束当年,玉门油田生产原油75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87.8%,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从此,玉门油田无可替代地承担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和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三大四出”历史重任,会战大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先后向全国50多个石油石化企业和地矿单位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支援各类精良设备4000多台(套),培养造就了“铁人”王进喜等一大批石油工人的楷模和精英,“石油摇篮”的美誉也因此载入史册。玉门油田自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开采原油3351万吨,加工原油5091万吨,实现营业收入938亿元,上缴利税69亿元,先后培养了6名两院院士和10多位省部级以上干部,孕育形成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进入新世纪,玉门承载着历史的荣耀,肩负着持续发展的重任,加快石油的深度勘探开发,积极实施炼化扩容,发展石油化工接续产业,打造甘肃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努力建设百年油田。

玉门——“铁人”王进喜的故乡

王进喜生在玉门,长在玉门,是玉门这片热土哺育了他。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1938年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创建之初由一个放牛娃进入油矿当了一名矿工。1950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入党后不久,担任贝乌5队队长。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他个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选为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1960年3月,他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人拉肩扛搬运安装钻机,盆端桶提运水保开钻,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被誉为“铁人”。1964年他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9年当选为党的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先后15次见到毛泽东、30次见到周恩来。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王进喜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于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十年玉门创业树“标杆”,十年大庆奋战成“铁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世纪之交,他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他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创造了巨

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集中体现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起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评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玉门——甘肃风电产业的摇篮

玉门市南依祁连山脉,北邻马鬃山,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成为东西风的天然通道,被称为“世界风口”。全市风能理论蕴藏量300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000万千瓦以上。1996年,玉门被确定为甘肃“十五”期间重点开发的风力发电场。1997年5月,甘肃洁源风电有限公司从丹麦引进4台单机容量为300千瓦的风电机组,建成了甘肃省第一座示范型试验风电场。2001年3月,洁源公司从西班牙引进12台单机容量为600千瓦的风电机组,这是国内首次引进的大容量变桨变速机组。 2003年12月,洁源公司选用新疆金风公司600千瓦定桨定速风机22台,开始装备运行国产化风电机组。2006年底,洁源三十里井子11万千瓦风电场建成;2007年底,洁源低窝铺5万千瓦、大唐低窝铺5万千瓦风电

场建成,全市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1万千瓦,成为甘肃最大的风电基地和全国第五大风电场。此后,玉门陆续开工建设的低窝铺、昌马、黑崖子、七墩滩等风电场选用的风电机组由国外引进到国内自产,从小型实验机组发展到大规模开发的兆瓦级风电机组。2008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后,我市风电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2009年8月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在玉门昌马举行了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开工仪式,拉开了甘肃风电产业大规模开发的序幕。截止2009年底,玉门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08.6万千瓦,初步形成了风电场、风电装备制造和电网相配套的新能源基地框架。

今后,玉门将按照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目标,以风电促网架、促火电、促装备制造、促能源转化产业,大力发展以风电为主导,水电、光电、煤电等多能并举的新能源产业,力争到2015年把玉门建成各类发电总装机规模千万千瓦以上的能源富集区、年销售收入超150亿元的新能源基地。

玉门——中国啤酒原料之都

啤酒花素有“啤酒灵魂”之称。玉门是世界上啤酒花及

啤酒大麦最理想的种植区域之一,也是国内啤酒原料最佳生产基地和啤酒厂的“原料库”,出产的啤酒花以色正味浓、花体完整、甲酸含量高等特点受到啤酒生产企业的青睐。目前,全市培育啤酒原料种植基地15万亩,其中种植啤酒花4万亩,啤酒花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玉门拓璞酒花集团在啤酒花的精深加工领域形成了从鲜花烘干、压缩花、颗粒花、酒花浸膏到加氢异构的完整产业链,采用二氧化碳萃取酒花浸膏和加氢异构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酒花制品的生产、研制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世界啤酒花种植者第50届年会、2008年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年会、2009年中国甘肃啤酒花节等重大节会在玉门举行,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厂商等400余人来玉门参观考察,使玉门的酒花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2009年“玉门酒花”通过国家评审,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玉门——丝路新城,魅力无限

为了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2003年,经国家民政部、甘肃省、酒泉市逐级批准,玉门市开始实施市政府驻地迁址工程。在甘肃省政府、酒泉市政府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十几亿元,完成了市政迁址

的阶段性任务,建成了覆盖城区7.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聚集人口4万多人。2006年玉门市四大班子在新市区正式挂牌,经过短短6年时间,昔日“风吹石头跑,碱滩不长草”的戈壁滩头,一座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已初具规模。

玉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美、疆域形胜,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嵯峨高峻的祁连山与湛蓝的天空、苍茫的瀚海,壮美了玉门人粗犷雄浑、勤劳质朴的无限情怀;终年流淌不息的疏勒河、小昌马河、石油河和白杨河,孕育了玉门丰美富饶的戈壁绿洲。与之交相辉映的火烧沟文化遗址、汉长城遗址、骟马城遗址、吾艾斯墓、昌马石窟、红山寺白塔等遍布城乡的古迹名胜,老君庙、“第一井”、铁人故居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赤金峡国家水利风景区、金玉阳光度假村等现代人文景观和鬼斧神工般的硅化木地质公园,以及巍然矗立在戈壁大漠上一架架巨大的风机、一座座高耸的铁塔、一条条相连成网的银线与长街纵横、高楼林立、车流穿梭、华灯闪烁的玉门新城,构成了塞外现代文明和繁荣昌盛的新景象。

今后一个时期,玉门将按照“两推六抓一加强”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强力推进石化产业和新能源两大基地建设,突出提质增量抓工

业,突出一特四化抓农业,突出建管并重抓城建,突出安居脱贫抓移民,突出和谐稳定抓民生,突出城乡一体抓统筹,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在2008年基础上翻两番,财政总收入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推动玉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中共玉门市委办公室 2009年12月28日《工作通报》第45期)

酒泉市情及发展现状

酒泉市情及发展现状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2%,辖肃州区和玉门、敦煌两市及金塔、瓜州、肃北、阿克塞四县,有汉、蒙、哈萨克等40多个民族,总人口100万人。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自汉武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293.6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增长90.8%,实现财政收入45亿元,增长1.0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54元和6500元,增长13%和12.8%。 ——区域位置重要。酒泉居甘、新、青、蒙四省区交汇要道,东距兰州750公里,西距乌鲁木齐1122公里,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连接甘肃、新疆的重要节点,北面有甘肃唯一的马鬃山口岸,南与青海经济重镇格尔木相连。境内及周边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等28家中央省属企业和科研单位,对市域经济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土地资源丰富。酒泉地域辽阔,共有耕地226万亩、林地192万亩、宜农宜林地478万亩,人均耕地是全国的1.6倍。市内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发展特色农业条件较好,已培育形成棉花、制种、草畜乳、蔬菜、葡萄、啤酒原料等主导产业,对外制种、啤酒原料、

洋葱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矿产储量较大。境内已探明成矿带5个、矿种49种、矿产地453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8840亿元左右。金属矿主要有金、银、铜、铁、铅、锌、锰、钨、铬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油、石棉、萤石、菱镁、芒硝、煤炭、大理石、花岗岩等。其中钨矿储量居全国第二,铬、钒、石棉矿储量居全国第三,菱镁储量居全国第五。全市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占全部工业的90%,矿产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强。 ——旅游优势明显。境内已查明文物点128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目前开发利用9处,建成4A级景区4处。“酒泉航天”、“敦煌飞天”举世瞩目,莫高窟、月牙泉、榆林窟、梦柯冰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景点景区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酒泉曾被央视评为“最具人气的西部名城”,2006年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年,全市旅游收入23.6亿元,占GDP比重的8%,酒泉被评为“中国旅游品牌魅力城市”。

河南省洛阳市婚姻服务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洛阳市婚姻服务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洛阳市婚姻服务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结婚登记对数,结婚登记人数,离婚人员对数,民政部门办理离婚对数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洛阳市婚姻服务综合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洛阳市婚姻服务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洛阳市婚姻服务综合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洛阳市婚姻服务综合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洛阳市婚姻服务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洛阳市婚姻服务综合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洛阳市婚姻服务综合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洛阳市结婚登记对数指标分析 (3) 一、洛阳市结婚登记对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结婚登记对数现状统计 (3) 三、洛阳市结婚登记对数占全省结婚登记对数比重统计 (3) 四、洛阳市结婚登记对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洛阳市结婚登记对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结婚登记对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结婚登记对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洛阳市结婚登记对数同全省结婚登记对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洛阳市结婚登记人数指标分析 (7) 一、洛阳市结婚登记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结婚登记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洛阳市结婚登记人数占全省结婚登记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洛阳市结婚登记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洛阳市结婚登记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结婚登记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九江市情简介

九江市情简介 (供宣传参考) 九江,是江西的“北大门”,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是国家第一批五个沿江开放城市之一。现辖九县二区一市二个开发区和庐山管理局、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0万,其中市区建成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65万。 历史文化悠久。九江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时期,九江属吴之西境,楚之东境,素有“吴头楚尾”之称。九江作为行政区划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36郡就有九江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车骑大将军灌婴在此戍守时筑九江城。九江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历代1500多位名人在九江赋诗4000多首,使九江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山水诗的策源地、山水画的发祥地,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原创于九江的《浔阳曲》改编而成的;宗教文化神秘深奥,是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东林寺代表着“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中国佛教协会三任会长与云居山真如寺相关,庐山“一山藏五教”;红色革命文化催人奋进,秋收起义在修水打响第一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在修水升起,百万雄师过大江在九江是第一渡,南昌起义策划于九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次谈判在庐山,《抗战宣言》在庐山发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多次来九江,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革命遗迹;书院文化名满中外,中国最早的书院义门书院在德安,白鹿洞书院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之首,朱熹制定的《白鹿洞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洞规,悬挂在联合国大厅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九江山明水秀,孕育了陶渊明、黄庭坚、南宋陈氏“五代七进士”、清代“陈门四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李烈钧、许德珩和当今世界名人袁隆平等历代名杰。 区位交通优越。九江位于八百里鄱阳湖、五千里京九、万里长江交汇处,依长江承东西,托京九接南北,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是川、汉、宁、沪的重要联运枢纽。长江岸线达152公里,且深水岸线多,港口吞吐量大,适宜发展大运量、大吞吐量、大耗水量产业。九江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流域十大港口之一,是赣、鄂、皖、湘的货物集散地和换装港,外贸码头年吞吐量3000万吨。京九、武九(至武汉)、合九(至合肥)和规划建设中的铜九(至铜陵)、昌九城际铁路等五条铁路在九江交汇;公路有昌九、九景、合九、武九四条高速公路以及105(北京—珠海)、316(福州—兰洲)国道,武吉高速已经开工,杭瑞高速九江到瑞昌段即将开工。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九江将成为江西富省之唯一商埠,中国南北铁路之一中心。”日本协力事业团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后,在最终报告书上指出:九江处在中国的要冲位置,未来的形象是“经济交流中转城市”。 自然资源丰富。从旅游资源讲,九江山川秀美,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拥有中国惟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世界最大的候鸟保护区吴城候鸟保护区;拥有中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开采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大型矿冶遗址铜岭古矿冶遗

陕西省省情省貌试题分析

1. 陕北民歌的种类很多,主要有(ABC) A 信天游 B 小调 C 榆林小曲 D 山歌 2.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它(ABCD) A 篇幅短小 B 即兴创作 C 一般为两句体结构 D 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 3.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已有2000年以上历史,(ABCD) A 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B 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C 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D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的民间传统舞蹈,又称(ABCD) A 扭秧歌 B 闹秧歌 C 闹阳歌 D 闹社火、闹红火 5.凤翔彩绘泥塑主要有三大类型:(ABC) A 泥玩具 B 挂片 C 立人(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人物造像) D 日常生活用品 6.商洛花鼓(ABCD) A 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 B 表演得最突出特点是“跳”和“舞” C 传统剧《夫妻观灯》被拍成电影,发行全国 D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陕南民歌是陕南秦巴山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ABCD)

A 紫阳民歌是其代表 B “情歌”占有绝大部分 C 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 D 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复杂感情 8. 新时期以来,陕西省影视制作实力逐步增强,先后推出了在全国反映强烈的热播电视剧(ABC)。 A 《激情燃烧的岁月》 B 《西安事变》 C 《保卫延安》 D 《亮剑》 9.陕西从元代设行省起,治所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西安(AC) A 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 B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 C 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D 常住人口500多万 1. 2008年陕西省自然环境状况有了明显变化,其中(ABCD) A 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51个 B 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0个 C 10个地级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全部超过300天 D 10个地级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平均达到321.4天 2.陕西省确立发展的六大特色产业是(BCD) A 轻纺、餐饮 B 旅游、果业 C 能源化工、国防科技 D 高新技术、畜牧业 3. “一线两带”是指(ABC) A 以西安为中心 B 以陇海铁路线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 C 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

玉门市饮马学校简介

玉门市饮马学区简介 饮马学区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12200㎡,现有寄宿制完全小学和全日制幼儿园各一所。有教学楼、宿舍楼、操场、水冲式厕所、食堂和各种功能室(科学数学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各功能室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方面都充分发挥了作用。 目前,有专任教师有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约占教师总数的83%;大专学历2人,约占教师总数的17%;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有教学班9个,其中小学6个教学班,学生184人;幼儿园3个教学班,幼儿96人;共计280人,其中住校生157人。 饮马学区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育人的办学方向;贯彻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文明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学风、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阵地的方针,确立了“以人为本,规范管理,质量强校,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轻负担,高质量,重创新,有特色”的办学目标。以“勤奋、踏实、严谨、创新”为校训,以“团结,奋进,求真,求实”为校风,以“热爱学生,认真教学,刻苦钻研,言传身教”为教风,以“专心致志,勤学苦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风。积极推进和谐教育,创建平安文明和谐健康校园。学校七次被甘肃省农垦总公司评为“办学先进单位”。学校少

先大队在2000年被甘肃省少工委授予“优秀少先大队”称号。2011年荣获全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称号。 春风化雨,春华秋实,饮马学区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迎接着新的挑战,寻求着新的发展,探索着饮马学区特色教育之路,在玉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饮马学区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洛阳情散文

洛阳情散文 洛阳情散文 洛阳情散文1 洛阳,一处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这一年我再次回到了古都洛阳,临近洛阳,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便油然而生,我想我一生漂泊无论在何处都会伴着淡淡的洛阳情。 洛阳的历史我翻阅过,我知道洛阳是史书上所道的九朝故都。我踏过洛阳城每一处地方,我拜访过保修龙门石窟的匠人,我看过画楼绣牡丹的姑娘,我询问过石碑上篆刻的碑文…… 我仿佛站在洛阳历史的光门中,我把关于洛阳的一切都收集起来,书籍上洛阳的历史,舌尖上洛阳的美食,文化上洛阳的名迹,洛阳的人与物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变成了如今现代化的洛阳城。 洛阳城,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手抚着厚重的城墙,历史在我的耳畔深情诉说…… 这是战争,因为洛阳的战争,城墙外的敌人不畏生死,守城的军队杀敌奋战。耳畔上嘶喊震天,眼前烽烟滚滚,攻城车,守城械,在不断更替轮回,王朝更迭,时代换替,这震撼的一切在我眼中清晰浮现。我想洛阳的历史不汲汲于这些吧,于是我意犹未尽收回手掌,去寻找更多关于洛阳的历史。 我穿过炊烟渐次的村庄,看到洛阳城的轮廓在我眼前浮现。我就站在洛阳城外的一片平地上,我看着夕阳的余晖铺满洛阳城,这座古

城随着夕阳的消逝渐渐显现出它的的落寞,孤寂的心伴着孤寂的'城,我踱步入了城门。 恍惚间,万家灯火,人声鼎沸的洛阳城忽然出现在我眼前。黑色的夜幕上繁星似锦,洒落下的星光充斥在偌大广场上,散发着热情的广场舞,霓虹灯闪烁着不停,人们的欢声笑语响彻云霄。我怔怔看着这些,这就是夜晚的洛阳城? 牡丹花会的热闹让我感受到了一座古城的朝气,我看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看着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富贵牡丹,我想古代的洛阳是否也像现在一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洛阳情伴我辗转过祖国各种地方,我想,我的一生终会归根于洛阳。因为,洛阳,一处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洛阳情散文2 三月,天稍寒,我一个人在洛阳的街头上走, 身后是被微风吹拂的嫩绿的草木。 在附近山丘上有炊烟袅袅,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结束我在洛阳的卖艺生涯。 我前面不远处正传来一阵阵欢呼声。 我忽然觉得有些不习惯热闹。 我长久以来迷恋于洛阳的一种奇花, 它不是牡丹,是无名花。 梦里的娇艳欲滴与现实中的虚无缥缈, 无名花无名。

阆中市情简介

阆中市情简介 阆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员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辖4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 阆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秦置阆中县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历代为道、州、府、郡治所,明末清初曾为四川省会20年。拥有张飞庙、四川贡院等近20处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推的风水、科举、春节文化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世界千年古县和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多项桂冠。 阆中风光秀美、风水独特。城区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城融为一体,素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的美誉。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区近2平方公里,完全按照传统的风水理论规划建设,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阆中交通便捷、区位凸显。兰渝铁路、国道212线、省道302线和广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启动了阆中机场、嘉陵江航道渠化建设,构建起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阆中已成为辐射周边的重要交通节点和旅游休闲中心。

阆中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阆中市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了“建设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旅游为龙头,以食品、医药和丝纺工业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实现了巨大跨越,成功在全省、在西部脱颖而出、迅速崛起。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达到111.9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 我们始终突出“旅游龙头、工业支撑”的产业定位,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我们将旅游作为带动阆中产业振兴的龙头,启动实施了阆中古城创“5A”、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申遗工作,引资建设了一批高档酒店、购物中心和游乐场,在央视一套推出旅游城市形象广告。201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阆中旅游成为川东北旅游和嘉陵江旅游区的龙头。为了对接旅游发展,我们将食品医药和丝纺服装作为工业的主攻方向,扶持张飞牛肉、保宁醋等本地企业做大做强,阆中食品、医药和丝纺工业成为川东北的产业新亮点。 我们始终突出“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我们始终坚持“文化名城、旅游之城”

甘肃省省情概况(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甘肃省省情概况 地理: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 度31 分-42 度57 分、东经92 度13 分-108 度46 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ft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ft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ft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ft地、北ftft地。 甘肃是个多ft的省份,地形以ft地、高原为主。主要ft脉有祁连ft、陇ft(即六盘ft、岷ft、阿尔金ft、马鬃ft、龙首ft、西倾ft、子午岭等)。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ft 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ft脉发源。 气候: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ft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ft、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ft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ft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年均降水量300 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 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 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 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 天,沙尘暴日数为1~37 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虽然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603.34 万人,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 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 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 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

月牙泉简介

月牙泉简介: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月牙泉座落于敦煌市西南方向5公里处,是一处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观。鸣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在沙丘环抱之中,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泉边芦苇丛生,水中鱼儿自在,胡杨沙枣绿树成荫,罗布麻、枸杞等药用植物丰茂,亭台楼榭古香古色,春夏季节百花盛开,夏秋季节梨果飘香。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一湾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月牙泉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晴空万里蔚兰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月牙泉有三宝:铁背鱼、五色沙、七星草,传说铁背鱼和七星草一起吃可以长生不老!月牙泉南岸的小花罗布红麻是泉边独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药,也有延缓衰老的功效,每年6,7,8月小花盛开,犹如夜幕中的点点繁星,根据老辈人的说法:敦煌特有的狗鱼也许就是铁背鱼,月牙泉南岸的罗布麻或许就是传说的七星草!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面积 0.88公顷,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质甘冽,清澈如镜。千百年来沙山环泉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数罕见。泉内星草含芒、铁鱼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风光十分优美。 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济宁市情简介

济宁市情简介 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山东省正在开发建设的鲁南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现辖12个县市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人口843万,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GDP达到25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总收入33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9.3亿元、增长25.7%。 历史文化悠久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使文化又具有融南汇北的特色。境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95处,曲阜和邹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孔”是世界文化遗产。 资源优势明显是全国全省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名优畜牧品种繁育基地。煤炭储量270多亿吨,占全省一半以上。稀土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南四湖湖面1260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水库。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东有三孔四孟、西有水泊梁山、南有河湖湿地、北有中都佛苑,初步形成了“东文西武、南水北佛”的旅游格局。 区位交通优越地处“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区结合部、沿海与内地的过渡地带。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和四条国道在境内交织成网,京沪高铁在曲阜设有站点,济宁曲阜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航线,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千吨级船队可直达长江,内河航运能力占全省的80%以上。 科技支撑强大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1家,博士后工作站达到6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7家,授权专利3372项。济宁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济宁国家高新区建设了鲁南科技新城。自主研发的“如意纺”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期又与美国代顿大学合作建立了“先进超轻型汽车材料研发生产中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占比较年初提高了0.88个百分点。 产业基础雄厚是全国十三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和国家新规划的七个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是山东重要的工业城市,建成煤化工、工程机械、专用汽车、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光电产业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兖矿集团、华勤集团、如意集团、太阳纸业、山推股份等一批骨干企业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济宁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并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经孕育璀璨儒家文化的济宁,是一片生机勃发、充满希望的圣地沃土,是您建功立业、创新发展的风水宝地。

酒泉市情

酒泉市情简介 酒泉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南连青海,西邻新疆,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与张掖市连接,是甘、新、青、蒙四省的交通要冲。酒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酒泉地域辽阔,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2%。全市辖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敦煌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7个县(市、区),有汉、蒙、哈萨克、回等40个民族,总人口109万人。酒泉以敦煌文化遗产和航天科技而闻名于世,基本市情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酒泉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3033-3316小时,年平均气温3.9-9.3℃,黑河、疏勒河、哈尔腾河三大水系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相配套,是传统的灌溉农业区,己培育形成现代制种、特色林果、蔬菜、啤酒原料、棉花、草畜等6大农业特色产业,是全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和最具优势的瓜菜制种、花卉外贸制种基地和啤酒原料基地。 二是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地487处,矿种48类。石棉、钨,铬、菱镁、黄金等储量居全国或全省前列, 已建成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制造、矿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风力发电等工业体系,是全国和甘肃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矿产品采选冶炼基地。 三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市境内已查明的文物景点1153个,其中国家级文物景点14处,省级208处,目前已开发利用98处.莫高窟、月牙泉、榆林窟、西汉胜迹、梦柯冰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景点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是西部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四是新能源建设前景广阔。酒泉风能光热资源充足,境内的瓜州、玉门素有“世界风库”和“世界风口”之称。全市年平均风速在每秒5.7米以上,年有效风速达6300小时以上,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5亿千瓦,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以上,占全省储量的85%以上,可利用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2009年酒泉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太阳能资源丰富,光电理论储量近20亿千瓦,年平均日照时数3300小时以上,太阳能辐射量仅次于西藏自治区,是全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光伏发电基地。与风电基地相配套的火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装备制造业已经全面起步。规划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火电、光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920万千瓦和2000兆瓦,总发电量将达到640亿度。

漯河市情简介

漯河市市情简介 (2011年4月13日) 漯河地处中原腹地,1948年设立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2003年被列入中原城市群,辖临颍、舞阳两县和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人,其中城市建成区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0万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漯河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682亿元,同比增长1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亿元,增长2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6460元,增长14.9%。 漯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城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和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将中国的文字史、音乐史和造酒史都分别向前推进了3000年以上。漯河是文宗字祖许慎的故里,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三国时期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小商桥等名 胜古迹,彰显了漯河深厚的文化底蕴。

漯河是一个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的枢纽城市。漯河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不足一小时车程,石武高铁、京广、漯宝(丰)、漯阜(阳)4条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构成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 漯河是一个特色鲜明、享誉四方的食品名城。。漯河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特色明显,培育出双汇、南街村、乐天澳的利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是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全国首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全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全市年加工各类食品500万吨,其中肉制品产量100万吨,占全省的40%;年加工转化粮食400万吨,占全省的11.1%;年加工生产饮料56万吨,占全省的28.9%。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漯河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文明的开放城市。漯河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美国杜邦、美国高盛、日本火腿株式会社、韩国乐天、香港华懋、台湾旺旺和康师傅、太古可口可乐、中粮集团、南京雨润等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在漯河都有较大的投资项目。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和谐漯河建设成效明显,依法治市、基础教育、群众

华阴市情简介

华阴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西距西安120公里,东距洛阳230公里,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总面积817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所在地。199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93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国家科技部等28个部委联合命名为西北地区首家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 发达的交通通讯 华阴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东西,公路密度达到84.3公里/平方公里。境内有四个火车站,其中华山火车站为国家二级编组站,旅客年流量300多万人次,货物年吞吐量100多万吨。通讯业发达,国家郑(郑州)西(西安)成(成都)电讯光缆穿境而过,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健全,设施先进。 悠久的历史文化 华阴春秋设邑,战国臵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历代才人辈出,著书立说者层出不穷,被汉相张良誉为"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之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西岳庙、魏长城遗址、西汉京师粮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个(玉泉院、横阵遗址、西关村遗址)。据考证,中国历史上的三代帝王、四代后妃,皆为华阴杨姓人氏,此外还有战国时被称为"五国相王"的著名纵横家公孙衍,清廉为政、名彪青史的"关西夫子"杨震,才思敏捷的三国名士杨修,才华横溢、革新诗风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五代时期大书法家杨凝式等。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建树与影响渊源流长。 丰富的自然资源 华阴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7度,平均降水量596.5毫米。土壤肥沃,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矿藏25种,金、铁、铝、稀土、石板材、矿泉水、地热等颇具优势。其中,地热资源异常丰富,是陕西省批准开发的四个重点地区之一。已开发的051基地地热井,井口水温105叱单井涌水量240立方米/,J、时,井水所含V, I 泌、铿、偏硅酸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达到国家医疗保健地质水标准。矿泉水经国土资源部鉴定,银、锌、锂等8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为优质矿泉水。日出水量达1200立方米。境内秦岭北麓6条南山支流与渭河交汇,水源充足。地表水年总经量1.2亿立米,地下水年补给量1.43亿立方米。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独特丰富

陕西省情+地情市情

综合介绍 【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 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

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口14万人,其中男性1933.9万人,占51.41%;女性人口1828.1万人,占48.59%,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8.64万人,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3.32万人,死亡率为6.21‰。城镇人口1583.8万人,占42.1%;乡村人口2178.2万人,占57.9%。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7.75%,15-64岁人口占73.28%,65岁及以上人口占8.97%。 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自然增长率为4.08‰。 【民族分布与人口比例】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陕西省共有54个民族,总人口为35365072人,其中汉族35188693人,占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为176379人,占总人口的0.5%。陕西省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少数民族人口占

酒泉市肃州区区情详解

肃州区2011年度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聘选调考试专题辅导 主讲人:孙伟祥 一、基本区情 概述——肃州区是酒泉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3349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中城市人口25万。 1.独特的地理位置 肃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置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连接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的通衢重镇,周边与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国最早的石油基地玉门油田、国家重要的核工业基地四0四厂、驰名中外的中国西部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酒泉钢铁公司鼎足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悠久的历史 肃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甘肃即取甘州之“甘”,肃州之“肃”而名。古称禄福、福禄,西汉设酒泉郡,隋代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为肃州,1961年设立县级酒泉市,1964年恢复为酒泉县,1986年又改为酒泉市,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县级酒泉市后设立肃州区。 故事一——酒泉地名的来历? 酒泉是古丝绸之路入关后第一重镇。相传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汉武帝赠御酒一坛,犒赏有功将士,酒少人多,霍去病倾酒于泉,与众共饮,故称此泉为酒泉。史书记载,西汉王朝当年始置酒泉郡。 讲清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故事二——请介绍一下鼓楼的来历?鼓楼位于酒泉市老城区中心,距今约1640余年。原系东晋时前凉酒泉太守谢艾所建福禄城的东城门楼。明洪武年间扩展酒泉城,将原东城门留于城中央,并开通四面券门,改为鼓楼。清雍正年间整修城楼,砖包台基。清同治时毁于兵火。现存三层木楼为清光绪31年(1905年)重建。鼓楼拔地27米,基座高7.5米,为木架结构塔形楼,二楼檐下东西两面悬挂大匾,分别是“声震华夷”、“气壮雄关”。券门下砌十字形通道,贯通四条大街,券门门额:“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十六颗大字,精练传神地概括了肃州在丝绸古道上所处的战略地位。 3.地形及人口管理 肃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南依祁连山,北枕古长城,东接金张掖,西连嘉峪关,自古就是“诸夷入贡之要道,河西保障之襟喉;东西通衢之要冲,军事边防之重镇”。 全境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84公里。全区辖7镇8乡,20个社区,有汉、回、裕固等15个民族。 肃州区相邻的县有哪些?距肃州区分别有多远? 答:距高台县城147公里、肃南县城237公里、嘉峪关市21公里、金塔县城53公里。 补充——与兰州不相邻,相距732公里。 肃州区有几大河流?分别是哪些? 答:肃州区境内有6大河流,分别是:讨赖河、洪水河、红山河、观山河、丰乐河、马营河。 4.丰富的物产资源 肃州地域辽阔,土层深厚,水利光热资源丰富,发源于祁连山的11条河流灌溉着63万亩肥沃的土地。这里盛产小麦、玉米、豆类、水果、蔬菜等优质农作物190多个品种,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糖料生产基地、全国第一大对外制种基地和洋葱生产集散中心。

2016年营口市情简介

营口市情简介 营口位于辽宁南部,渤海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处。辖“两市(县)、四区”(大石桥市、盖州市和鲅鱼圈区、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人口243万。 营口区位优势明显。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是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沈阳经济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唯一的叠加区域。拥有海岸线122公里,海域面积1185平方公里。 营口交通便捷。90分钟交通圈覆盖辽宁境内9座城市。拥有三个高铁换乘站,营口机场建成通航,成为了东北地区第二个拥有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城市。 营口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地下矿藏39种,其中菱镁矿储量29.4亿吨,居世界首位,素有“中国镁都”之称。农业以“三水”(水果、水稻、水产品)著称,是国家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和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营口旅游资源天成,“山、海、河、林、泉、寺”特色鲜明。我们正在建设中国北方最佳温泉城市,温泉旅游日接待能力已达上万人次。 营口土地和能源储备充足。临海有210平方公里低产盐田和113平方公里的浅海滩涂尚待开发。目前正在高标准规划建设185平方公里的5大城市组团和312平方公里的8大重点工业园区,为发展大工业、建设大城市提供了有力的用

地保障。全市拥有大中小型水库40座,日供水能力达120万立方米。全市发电装机总量现已达到302.7万千瓦,完全可以满足工业及生活用电。 营口产业特色鲜明。以钢铁、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具规模,汽保、乐器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物流配送、温泉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增势强劲,现代新型沿海工业城市特征日益鲜明。 2015年,营口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继续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长4.5%,增幅居全省前3位,为全省稳增长做出了应有贡献。2015年我市在全省组织的14个城市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肃州区区情介绍

肃州区区情 肃州区是酒泉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肃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置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连接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的通衢重镇,周边与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国最早的石油基地玉门油田、国家重要的核工业基地四0四厂、驰名中外的中国西部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酒泉钢铁公司鼎足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肃州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亿元,财政收入2.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35元。 历史文化悠久。肃州区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神农和五帝之一的颛顼辖地,九州之一的古雍州西界。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北凉国曾在这里建都,其后诸多朝代均以此处为省州府地。肃州建置沿革历史悠久。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置禄福县,西晋改为福禄县,隋代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始置肃州,民国设酒泉县。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日成立酒泉县人民政府。1959年,酒泉、金塔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地级),1961撤消地级市改为县级市,恢复金塔县。1964年11月撤市改县,1985年撤县建市。2002年9月,撤消县级酒泉市,设立肃州区。古往今来,在肃州这片神奇的沃土上,西域文化与华夏文明相交汇,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融合,历史神韵与现代文明相辉映,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和魅力,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肃州名胜古迹富集,境内分布着280多处独具魅力的西部文化胜迹,全国独一无二的汉、晋、唐古墓群就达184处,以钟鼓楼、玉皇阁、古酒泉、壁画墓、长城烽燧和汉晋墓葬群等为主体的古代文化艺术群体,联结天下雄关--嘉峪关和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形成了丝路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道驼铃、清泉绿州、祁连雪峰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粗犷、雄浑的西部风光画卷,是中外旅游观光之胜地。 地理位置独特。肃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南依祁连山,北枕古长城,东接金张掖,西连嘉峪关,自古就是"诸夷入贡之要道,河西保障之襟喉;东西通衢之要冲,军事边防之重镇"。全境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84公里。全区辖7镇8乡,总人口36万人,有汉、回、裕固等15个民族。 肃州地处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交汇之处,是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切合点上的次区域中心,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中转站,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的"金三角"。 祁连山脉与合黎山脉南北相夹,形成了著名的酒泉盆地。盆地内戈壁、绿州、河流、湖汊相互交织,属于大西北典型的戈壁绿州地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奇丽的地貌特征,使肃州成为中国西部一块大有可为的地方和充满神奇魅力与无限生机的热土。 物产资源丰富。肃州地域辽阔,土层深厚,水利光热资源丰富,发源于祁连山的11条河流灌溉着63万亩肥沃的土地。这里盛产小麦、玉米、豆类、水果、蔬菜等优质农作物190多个品种,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糖料生产基地、全国第一大对外制种基地和洋葱生产集散中心。目前已建成20多万亩农作物制种基地,年产种子6500万公斤,与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关系。运用国家科技成果培育成功的特产水果--"酒锦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