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2、“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

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曰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3、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

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

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5、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 C.两汉经

学D.宋明理学

6、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心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

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

A.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C.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7、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

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8、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

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9、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

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0、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11、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

气”,只有王

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洲(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12、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13、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

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14、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15、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

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16、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

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17、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

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

传播

1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

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19、关于文学创作,华兹华斯就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创作出《采于果》

等诗歌:赫兹里特主张“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华兹华斯和赫兹里特体现评论的是

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后现代主义文学

20、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

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21、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

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22、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

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23、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知识,科学革

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A.进化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量子论

D.相对论

24、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

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二、材料题(第25题16分,26题24分,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

25、“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24分)

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

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

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

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分)

25.(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4分)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

系。(2分)

(2)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2分)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2分)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2分)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分)

26.(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

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8分)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10分)

(3)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6分)

27.(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

最新成果。(6分)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6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