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史复习

西方文化史复习

西方文化史复习
西方文化史复习

宗教改革时期的文化

欧洲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权倾欧洲的教皇

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地位

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是欧洲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经济: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思想:垄断文化艺术、教育等,在意识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社会生活:欧洲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其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基督教确立在西欧的神权统治:出售赎罪券,十字军东征

积极谋求统治欧洲:1)舆论准备:提出”双剑说”、“太阳月亮说”

2)内部改革:建立教皇选举制度;获得各地主教任免权

3)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

4)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5)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认识有限,教义具有麻醉性。

3、天主教的落后性

(1)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思想基础——信仰高于一切。

主要教义——核心是“原罪与救赎”

(原罪:(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2)教会的堕落: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贪婪成性,疯狂敛财;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3)教会的残暴:设立宗教裁判所,野蛮迫害“异端”。

4)影响: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二)、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引言: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

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顺应时代要求,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

1、欧洲历史的新变化

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政治: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2、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欧洲社会的新变化要求变革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日益成为欧洲发展的障碍。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奶牛”的愤怒-德国

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背景(即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序幕:《九十五条论纲》

原因: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论纲” (直接原因)

内容及作用:1)核心内容“因信称义”——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

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信仰

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

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

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影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

形成新教路德宗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二)日内瓦的“教皇”-瑞士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主要内容:1)信奉因信称义,认为《圣经》至高无上

2)思想核心------“先定论”。

先定论主张:

(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祷没有意义。

先定论影响:(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2)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4)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特点: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传播到西欧(法国、今荷兰、英国等国家)

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③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不同:①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三)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

背景: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②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内容:(亨利八世的改革)

英王亨利八世利用国内各阶层反对天主教会的情绪,借欧洲大陆发生宗教改革之机,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结果英王获得教会的大量财富,削弱了教会实力,加强了王权。

特点: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影响:①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

②出现了要求进一步清除天主教残余的清教运动。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的重要力量

三、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

1、天主教会的改革

目的:抵御新教的攻势,重振天主教的声威。

措施:A、整顿组织内部:革除内部弊端,惩治贪污腐化,加强对神职人员监督

B、坚持教皇至上:对新教寸步不让,教皇是宗教事务的最高权威,没有教会解释《圣

经》普通教徒不可能得救

C、加强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加紧打击“异端”。

D、创立耶稣会,扩大天主教的影响

作用:A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

B、耶稣会员在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殖民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促进了东

西文化交流(耶稣会是天主教会中反宗教改革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为了捍卫罗

马教皇和天主教的权威)

2、出现宗教宽容趋势(宽容的含义:给予人民”良心的自由”)

背景:①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时间的争论,迫害和战争.

②一些有识之士谴责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

表现:①德意志的宗教宽容:“教随国定”

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1555)——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

②法国的宗教宽容:在南特大教堂

颁布《南特敕令》(1598)——第一个赋予人信仰自由的权利

四、宗教改革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 从宗教的方面来看,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所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

2. 从世俗的方面来看,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对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宗教改革的弊端

1. 对于各种新兴的科学思想路德教徒、加尔文教徒和天主教徒一样加以排斥和迫害。

2. 16世纪的新教徒在对待信仰的问题上与天主教徒一样缺乏宽容。

3. 宗教改革除了再洗礼派之外,大多数新教教派缺乏社会平等和政治民主的观念

六、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知识小结

性质:是一场以宗教改革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革新运动。

历史作用:①宗教改革思想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成长。

③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地理大发现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

一、地理大发现

(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主观条件——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经过

三条航线:①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经印度洋到达印度的航线;

②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线;

③麦哲伦绕过南美洲南部的麦哲伦海峡进人太平洋,再经印度洋和非洲南端的

好望角返回西班牙的环球航线

(三)远航的动机:

1)十字军东征后,欧洲人对香料、丝绸的需求增加。

2)意大利商人为免受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阻挠,货物几经转手而价格高昂,于是急需直通印度和中国的道络。

3)十五世纪时欧洲人已具有远航能力。

4)可借机传播基督教的福音,荣耀上帝。

5)寻找到东方的航路。

(四)新航路的探险——最早参与的国家是葡萄牙、西班牙:

(1)受宗教命感的激励,积极向海外发展。

(2)葡萄牙的亨利亲王设立航海学校,鼓励至西非航行

(五)探险的成果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1522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1492年哥伦布相信地圆说,得到西班牙女王之助,西行至加勒比海地区,及西印度群岛。(最早指出美洲是新大陆的是亚美利哥。)

1497年达?伽马奉葡萄牙王之命,由里斯本出发,绕行至非洲南端好望角。1498年抵达印度。之后,葡萄牙人在果亚建立贸易站,成为葡萄牙帝国的商业中心,更以澳门为亚洲的接触点.

16世纪麦哲伦由西班牙向西航行,经美洲南端渡太平洋,他本人虽在非律宾丧生,但船员完成了绕行地球一周。人们首次证实地球是圆的。

(六)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1、玉米、烟草、马铃薯、番薯、花生等,传至欧洲和亚洲,增加人们食物的种类,亦有助于纾解饥荒的压力,造成人口加速成长。

2、葡萄牙人因通商新航线而致富。

3、西班牙人因发现新大陆并开采金银矿,而成为十六世纪的强权。

4、荷兰、英国、法国等也加入地理发现行列,带动全球交通及大西洋时代的来临。

5、确定欧洲人在近代世界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地位。

二、世界面貌的两大变化

(一)人种的重新分布

(二)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海外扩张与殖民主义

1、葡萄牙殖民活动的特点

西欧远洋探险的先驱;

主要目标是夺取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贸易方面的传统优势;

建立起庞大的贸易帝国;

以控制海洋商道为殖民活动的重点,却缺乏足够的人力来维持。

2、西欧的早期殖民活动

1)西北欧(荷兰、法国、英国)开始取代伊比利亚的世界霸权

荷兰:“海上马车夫”:造船技术高超,商船队的规模在1600年居世界之冠。缺陷:忽略了工业的全面发展,因此根基不牢,后劲不足,未能建立巩固的海外殖民地。

英法:自然资源优于荷兰。从17世纪中叶开始,两国政府推行打击荷兰商业霸权的政策。18世纪,荷兰的世界霸主地位为英法所取代。

三、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

(一)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

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爱国热情————》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

“民族的”国家:国家成为共同政治单元

政体形式:君主专制

宗教:新教

(二)“势力均衡”与大国兴衰

“势力均衡”与多元并立

15、16世纪:三强鼎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

17世纪:欧洲大陆霸主——法国

17世纪中叶后:“势力均衡”新三角——英国、法国和荷兰

(三)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近代命运:由盛转衰

15~17世纪日趋强盛

17世纪末开始由盛转衰

19世纪成为西方列强竞相争夺和蚕食的热土

俄罗斯帝国的近代命运:

臣属小国(13世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超级帝国(18世纪末)

理性时代与启蒙运动

一、理性精神的成长

十五、十六世纪:文学和艺术复兴的时代

十七世纪:哲学和科学兴盛的时代

十六世纪:浓郁的信仰主义氛围

十七世纪:清新的理性主义精神

理性主义:普遍的怀疑精神(基本原则)

经验立场(出发点)

实验的方法(基本的研究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自然神论与古典主义

自然神论——理性的宗教外衣:自然神论(Deism)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

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

世界观的冲击。这个思想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

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

生影响。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大力崇尚理性原则、讲究人性尊严(对比中世纪:

推崇信仰主义、强调神性尊严)

三、人性的觉醒

古典主义悲剧、巴洛克艺术——对人间生活和人性力量的赞美

通俗文学作品在民众中的普及

科学的力量加强了人类的优越感

科学理性带来的两个重要信念:自然秩序(从中引申出社会秩序、行为规则)和天赋观念

(从中衍生出天赋人权)使人类确立起对进步和幸福的信心四、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18世纪的法国:社交礼仪、文学艺术:引领欧洲新潮流

宗教信仰:极其保守顽固

启蒙思想家首先在思想领域中把天上的国王(上帝)送上了断头台,18世纪末的法国人民才能够理直气壮地把人间的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

五、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协调

卢梭:宗教生活的根基在于道德良心和内在情感,而不在于知识理性

康德:把上帝从外在的自然界中驱逐出去,把对上帝的信仰建立在内在的道德基础之上

施莱尔马赫:宗教的全部内容均在于个人的直观感受和自由心情之中

由此,宗教成为个人的事情,宗教信仰被归结于心理学;基督教信仰在现代西方人那里成为一种与科学理性并存的文化习惯。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化

一、英国

十七世纪的历史标志:英国1640年的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宗教(清教)性;妥协(不彻底)性

(一)政治思想

1、胡果·格劳修斯

1)人物简介:(1583-1645)荷兰著名政治思想家,自然法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近代国际法

理论奠基人

2)、格劳修斯的理论贡献:

A关于国家的理论:①为防止外来侵袭和获得安全生活,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其目的是人类的“共同福利”。

②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主权的行为不受另外一切权力的限

制。

B国际法理论:①国际关系应以法律为基础,国际法应以正义和公理为准则。应尽最大努力防止战争,但也要“为和平而战争”。

②在战争中要遵守人道主义原则,对妇女儿童进行保护,对战俘要给予人

道待遇,要给人予避难权。

③公海自由。

2. 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

1)人物简介:(1632-1677)荷兰著名政治思想家,哲学史上最完善的形而上学体系之一的

创始人。

2)著作:《笛卡尔的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

3)主张:哲学摆脱宗教控制,政教分离。认为最好的国家形式是民主制度,反对限制自由提出天赋人权理论

3. 约翰·弥尔顿

1)人物简介:(1608-1674)英国著名的清教徒、政治家、革命家,最早提出天赋人权和社

会契约论的理论家之一。

(二)、文学

1、弥尔顿

1)人物介绍:17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17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诗人

2)文学创作成就:长诗《失乐园》长诗《复乐园》诗体悲剧《力士参孙》

3)作品分析:《失乐园》取材于《旧约·创世纪》

撒旦形象:叛逆者,失败了的英雄。果敢有力,坚毅不屈,具有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作威作福,骄矜虚伪,暴虐好战,怀着争夺最高权力的野心。克伦威尔的影子思想的两重性:宗教史诗VS革命史诗

颂扬上帝,斥责撒旦,批评人类;VS鞭挞上帝,赞赏撒旦,勉励人类。

(英国大革命中的具体事件,可以在上帝与撒旦的种种较量中找到踪迹。) (三)、艺术:巴罗克艺术

1、介绍:原意是barocco源自西班牙文barruco “一颗不圆的珍珠”

后来用于形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后出现的文艺新潮。五光十色、

奇特怪异的艺术风格。

2、社会历史背景:社会背景:17世纪的欧洲

1)文艺复兴形成的艺术规范和肃穆风格显得过于程式化和沉闷。

2)宗教改革势头减弱,罗马教廷发起反宗教改革运动,企图通过艺术

享受上的满足来吸引、拢络信徒。

3)地理大发现后巨富新贵猛增,豪华享受蔚为时尚

4)王权统治犹存,君主需要显示其权威和伟大

5)应运而生的文艺新追求:激情、变化、华丽、宏伟、雄壮。

3、种类:建筑:客厅、王妃化妆室

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

4、特点: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总体上,它代表了一种对绚丽、激情、宏伟、豪华、运动的热爱,是艺术由严肃和轻松的一种交替。巴洛克风格在其艺术观念中,含有加强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因素。它摒弃尺度和规范,逐渐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平衡。它酷爱曲线和斜线,剧烈的扭转,展示一切可以造成人们惊奇、赞叹的东西。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戏剧性效果和表现力是强烈和巨大的。

5、影响:

时间:16世纪后期在意大利出现,17世纪在欧洲普遍流行,德国18世纪才达到盛期。

范围:其影响巨大,除了欧洲,其影响还远及东方一部分地区和美洲大陆路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属和葡属美洲。

领域:其影响深入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是欧洲1760年前文明的一个标志,它同时标志着西方进入近现代历史的开端

6、巴罗克艺术的历史评价:突破传统价值体系,创建了新的美学观念。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和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造成了重大影响

7、绘画方面的发展:

1)早期巴罗克:意大利派

卡拉瓦乔(1573-1610)

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艺术表现形式,以自己视野所及的人和物进行创作。对绘画艺术的重要贡献:把光线作为线条和色彩以外最重要的构图因素,创造了特殊的明暗表现法,用强光黑影突出主体。

作品:《圣马太的感召》:将福音书的作者和众天使画成待在普通民居中的平民百姓,曾引起巨大争议,后被视为巴罗克时代写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对17世纪欧洲各国的写实主义绘画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圣母升天》:把一个神圣的宗教题材处理得就像发生在普通百姓人家的一幕悲剧。

死去的圣母被画成躺在破旧床板上没穿鞋袜的中年妇女。人物的外貌和心理刻画细腻。光线的处理充分体现了画家的艺术个性。圣母处于受光的高潮部位,从上而下的光先使几位使徒的头部形成节奏,接着落在置身明亮的中心位置的圣母遗体,最后滑向蜷曲在旁痛哭不已的抹大拉身上。画面上明暗对比强烈,哀悼气氛浓重,十分真实感人。

贝尼尼1598-1680——意大利派最伟大的艺术家

建筑艺术杰作——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华盖:豪华、绮丽、精致、繁复、神圣,巴罗克建筑艺术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雕塑杰作——《圣泰瑞莎的恍惚》取材于被封为圣徒的西班牙修女圣泰瑞莎的日记。献身宗教的圣泰瑞莎面对着小天使的爱情魔箭,内心涌动着“痛苦的甜蜜”波浪,形成了一时的“恍惚”。修女身穿宽大而遮挡住整个躯体的法衣,赤着脚,表现了她的虔诚;头颅后仰,双目紧闭,双唇微启,表现了她的恍惚。底部五彩云状的大理石造成一种梦幻感,上方一排长短不一的金属棒映衬了修女的心理感受。这一造型艺术的绝伦精品被置放于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大教堂。

2)佛兰德斯画派——意大利以外最早对巴罗克艺术风格做出重大贡献的画派

鲁本斯(1577-1640)——是巴罗克艺术风格中气势宏伟、雄浑的代表。

画作:《基督下十字架》此画几乎集中了巴罗克绘画的所有特点:罕见的布局,强烈的戏剧效果,对角线构图,以生动的面孔表达感情。内容是基督受难后被人从十字架抬下的情景。基督被安排在画面的对角线位置,由相反角度的聚光投射,使之成为中心。所有人既没有夸张的动作,又没有痛苦的哀号,但整个画面洋溢着悲伤哀痛的氛围。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此画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宙斯与丽达所生的双胞胎儿子抢夺迈锡尼王的孪生女儿的故事。为表现人物的动感和激情,画家压低了视平线。色彩对比强烈:天空与骏马,男女的肌肤,布巾的色泽。虽是表现劫持,但并不显得恐怖、残暴,而两姐妹微惊的表情中透露出一种会心的快乐。这跟欧洲传统的婚俗相一致。

《三美神》“鲁本斯式”的裸女形象:丰腴、强健,富有肉感。

凡·代克——以肖像画著称

曾是鲁本斯的学生和助手,后成为英国宫廷肖像画师。他善于运用灰色、温暖的色调。用笔和光线处理的风格粗放。

3)荷兰画派

荷兰画派把巴罗克绘画艺术从神话和宗教题材的狭窄范围内解脱出来,推向与世俗生活更接近的现实世界和商品市场。写实主义和大众话化是荷兰画派的主要倾向。

哈尔斯1581-1666——最早的名家,画风豪放、大胆。

作品——《吉普赛女郎》

维米尔——风俗画画家

作品—《读信的女子》《倒牛奶的女仆》《花边女工》

诗化平凡的家庭生活,把普通市民的宁静生活表现得富有韵味。

伦勃朗——十七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

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历史画等领域都有卓绝造诣。对绘画艺术发展的贡献:在构图、明暗关系处理、色彩运用、光的分布等方面都具独创性和影响力。

最著名的作品——《夜巡》当时有16位军官出资请伦勃朗画集体肖像画,画家却构思了一队军人接到命令正在长官带领下出发时的情景。作品打破了群体肖像画平板构图个传统模式,人物也不再是个体肖像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特定情景将每一个人物都做了具体安排。这种艺术构思使该画成为一幅具有深刻主题的历史画,画面上人物的面貌和动作展示了荷兰自卫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象地再现了荷兰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进行的光荣斗争。

其他作品——《溪中浴女》。《犹太新娘》。《阿姆斯特丹布业公会的样品检验官》。《达那厄》。《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4)西班牙的巴罗克绘画艺术

委拉斯开兹——17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的巴罗克风格画家

作品:《布列塔献城》该画取材于西班牙武力镇压企图独立的荷兰城堡布列塔的历史事件。西班牙国王命画家作此画以炫耀国威。委拉斯开兹却在画中没有羞辱战败者和渲染战争的血腥,而是表现出对被征服者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期望。画面的内容是布列塔守将把城堡钥匙交给西班牙司令官的场景。这位受降者的代表风度翩翩,不仅没有丝毫的狂傲表情,而且以手势阻止了降将的下跪。只是从西班牙军队整齐威武的阵容和荷兰人涣散沮丧的状态的对比中显示出谁胜谁负的形势。

《酒神巴库斯》《镜前的维纳斯》

8、巴罗克音乐

1)意大利歌剧

A蒙特威尔第:意大利最重要的巴罗克风格音乐艺术家,意大利歌剧的创造者。

①将音乐作为表现人的各种情绪的手段,使用旋律性朗诵调。具有强烈动感和华丽色彩。

②创作了强劲有力的器乐伴奏曲。“器乐之父”

③作品:《奥菲欧》《阿丽亚娜》

B巴赫——德国音乐之父

乐曲兼顾世俗和宗教两个方面,达到宗教音乐的完善境界

二、法国古典主义艺术

(一)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思想特征: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歌颂“贤明的君主”;推崇理性,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国家意志。

艺术特征:模仿古代,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要求严格的、规范化的艺术形式。发展概况:17世纪30年代在法国兴起,尔后影响全欧近两个世纪。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

悲剧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喜剧代表作家是伟大的莫里哀。

1、古典主义建筑:例如《法国荣军院大教堂》《奥地利梅尔克修道院》

《法国凡尔赛宫》——杰作

2、古典主义绘画:

尼古拉·普桑——十七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古典主义画家

作品——《劫夺萨宾的妇女》《阿尔迪亚的牧人》

三、自然科学

1、伊克萨·牛顿1642-1727——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力学理论:①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宇宙的定律就是质量与质量之间的相互吸引”。

②撰写欧洲近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

了惯性定律、力和运动关系的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等古典力学

的三大定律。

光学理论:①用三棱镜分析太阳光,进行光的分解。

②发现白光(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构成的光),为光谱学分析奠定基础。

天文学领域:①根据“一切物质吸引其他物体,这引力和两个物质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定律,研究了太阳系里行星、卫星和彗星的运动理论。

②探讨了潮汐问题、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及弹性介质中波运动的速度问

题。

③论述了地球形状的理论及解决具体问题方法的原理。

数学领域:①创立了二项式定理。

②建立了微积分学的基础。

③创立古典力学体系、奠定天文学和宇宙学理论的思想基础、首先做到自然科学

大综合的伟大科学家。

2、罗伯特·玻意耳——英国著名科学家现代化学的创始人

研究化学元素,区分混合物与化合物的差别,从木头中提取酒精,重新探讨原子学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