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比较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

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4分)(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B 去后乃至乃——

C 天又雨,公将焉之雨——D是日,饮酒乐是——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一.1.约定才下雨 1.

2.(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1.解释下列词语

过中不至至——尊君在不? 不——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尝——孔子亦不师周公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待君久不至,已去。

弱者抚之以仁,

3.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1.尝曾经亦也

2 。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3.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三、(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②相委而去委——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方——④恐其自食其言也恐——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1.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

2.C (2分)

3.(4分,各2分)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4.(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五)(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④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⑤动静⑥,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绥:安抚。②恣:任凭。③孤:王侯自称。④法:政法⑤周旋:谋划⑥动静:举止。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陈太丘与友期行

2、指出乙文中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5、通过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五)答案1 陈太丘/ 与友期行

2 第二次的巧妙之处在于引用典故,既夸赞袁公,又表明父亲的功劳,两项不得罪,把自己从困境中走出

3你的父亲在太丘任职,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做到这点的?

4 识礼节,聪明,能言善辩

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六、参考答案:

1.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②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2.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七、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七、参考答案:

1.A 2.C 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相委而去() (2)辄默记

()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B.元方入门不顾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下车引之

冕因去窃入学舍冕因去父怒挞之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5.【甲】文主要表现元方的特点。【乙】文主要表现王冕的品质。

16.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答案:

12.委:舍弃。辄:就,便。

13. C

14.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5.【甲】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乙】勤奋好学

16.言之成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 一、解释加粗的词 ⒈太丘舍去舍:⒉尊君在不不: ⒊下车引之引: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去: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回答下列问题: ⒈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⒉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奋不顾身 房舍整齐划一元方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3. 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4.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今年。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词 1.去古意:离开;今意:往、到。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4儿女古意:子侄辈今意:儿子女儿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主讲老师;陈少屏 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变换形式诵读,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 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1、释题: (1)、《世说新语》的编撰人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彭城(现在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他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题目是编者加的。陈太丘指陈实(104~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省许昌市东)人。因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北,长,县级长官),所以称陈太丘。他是东汉后期以操守严正著称的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有极高威望。由于处事公正,老百姓甚至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他的生平事迹见《后汉书·苟韩钟陈列传》。这里记叙他任太丘长时的一个故事,表现他依约行事、遵守时间的作风。 (2)、题目意思: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期;约定。 2、感知理解课文: (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在为学习文言文而发愁呢?你们是否因为文言文的难懂而失去信心呢? 其实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是很简洁、典雅的。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培养我们的语感,而且能让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了解历史上的许多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魅力吧。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让我先给大家讲讲这节课我们要学些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1.我们要学什么? 我们要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期、委、去、引、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品味本文简洁、隽永的语言;还要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人物进行评论。 2.我们要注意什么?

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题精选.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尊君在不.:相.委而去: 2、解释下列加点字。 与友期行 .. ..:.过中而至: 去后乃.至:相委而去.: 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元方入/门不顾 3、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以看出友人和元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过本文之后,你对“守信”应该有了新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对守信的看法。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陈太丘与友期学案

《陈太丘与友期》学案 组名: 姓名: 乐学( )善学( )勤学( 【学习目标】 1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以及优良品质。 【学习重点】 1 、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分析人物形象。 2 、学习古人智慧及优良品质。

【学习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页 1 第 【课前自学、课 中交流】 一、 作家作品。 1 、刘义庆( 403 ——444 ),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 兖 (yan) 州 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 8

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 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页 2 第 二、 初读课文。 1. 给加点字注音 太丘 舍 去( )尊君在 不 非人 哉 )友人 惭 2 、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节奏。 三、整体感知。 1 试翻译全文(口头)

(注意句中省略的人物)。 (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语加点,疑难句子划横线,并写 上评注,疑难问题在旁边打个问号。) 页 3 第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陈太丘与友 期 行( 2 )太丘 舍去 3 )相 委 而去 4 )下车 引 之(

)元方入门不 顾 6 )则是无 页 4 第 信 7 尊君 在 不 3 、重点句子翻译。(方法指导:先解释重点词,再翻译句子。) 1 非人哉!与人 期 行,相 委 而 去 2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实录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 余老师的开课是那么朴实,那么自然,那么简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打开书,我们一起读‘陈太丘与友期’,读——”接下来他出示了三个课堂阅读活动:朗读,练习,品析。 第一个环节:朗读。这个环节余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两个层次。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划分好层次了,就等于概括了内容。余老师教学的推进很细致。首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用朗读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二是分工明确:“前三排读第一层次,后三排读第二层次。要求同起同落。”三是让学生读文、思考,尤其是让学生先商量一下读到哪儿,这是做到“同起同落”的一个保证。四是学生读课文,老师评价,“不错,很整齐,一下就读出了内容和层次。”五是请一位学生谈一谈为什么这样划分层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余老师提升式的小结:第一层讲的是陈太丘和他的朋友之间的故事,第二层讲的是陈元方与陈太丘的朋友的故事。这个环节的教学落实得扎扎实实。它的巧妙之点就是通过朗读让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内容,很有新意。这又让我们知道,原来朗读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把文章读得有感情,还可以读出层次的美感。 第二个环节:辨析。余老师首先提出五个练习活动:一是找出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二是找出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三是找出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四是找出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五是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当时我们听课的老师在想,是不是问题难度有点大了,从课堂实际效果看,叫“难易适中”。此版块的教学依然丝丝入扣的进行。先是引导学生读文,自主学习,每个同学任选一项。几分钟后,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的活动非常充分。最后是余老师的精彩讲解,体现出厚重而实在的文言词语的教学。如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字“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相委而去”的“相”,尤其是这个“相”,不听余老师讲课,我还真不知它可以译成“我”,“相委而去”就是“委相(我)而去”;如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尊”“家”,有浓浓的“古代称呼”文化;再如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信”和“礼”,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品析。余老师出示话题:从文章中的一个字读出了……从文章中的一个词读出了……从文章中的一句话读出了……之后,余老师做了一个示范:我从这个“久”字读出了元方的爸爸是个很讲信用的人,朋友发脾气是没有道理的。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开始思考,余老师巡视。几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充分自由的对话。这里,很细腻的品析了几处字词句的妙处。“尊君在否”的“尊”表现这位朋友还是有很高的修养的,用语文雅;“入门不顾”的“顾”用动作表达自己发脾气,写出了小元方是一个有脾气的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一句,是元方在给爸爸的朋友讲道理,他很有礼貌,也说明他受到的家教很好;“下车引之”的“引”还是用动作表达内心的感情,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用一个动作向孩子示好,求得原谅,朋友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还有一个“怒”字,“友人便怒”,“怒”字比用“骂”字好,一是写出友人的性格,是一个很率性的人。二是让我们想出了此时的外貌形态和心理活动。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很自然地小结:“尊”“怒”“惭”“引”,写出了一位知书达礼的客人,写出了一位很率性的客人,写出了一位知错就改的客人,客人的多个层面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个小节可谓精巧,在品词析句中生成了对“客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的一个亮点。 最后,余老师用“议”的活动收课——“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说。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余老师让大家做笔记: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虚写手法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品行修养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元方的话语来点题的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含答案).doc

《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句中画线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乃: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顾: 惭:引: 2.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 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 “________”人物 ________事件“ _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 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 女儿

C.“未若柳絮因起” 句的意思是:不如化做把柳絮吹得天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人父的一种尊称;后者是,是人称自己的父 6.《咏雪》一文尾太傅两个人的回答的劣未做定,只是“大 笑”,十分耐人味,要你此的理解。 二、下面文段,回答 太丘与友期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年七,外。客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无信;子父,是无礼。”友人,下引之。元方入不。 1.划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是() A.友人十分愧,下引元方。元方入家后不友 人。 B.友人感到很愧,下引元方。元方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愧,下去拉元方以(表示好感)。元方入家后没 有回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愧,下去拉元方。元方不友人自己入家。 2.解文中画的全都正确的一是() A.期(日期)去(离开)委(委任)信(信用) B.期(定)去(离开)委(舍弃)信(信用) C.期(日期)去(到??去)委(舍弃)信(相信) D.期(定日期)去(去往)委(委托)信(相信)

陈太丘与友期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编版.doc

陈太丘与友期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 / 期行朝代:南北朝作 者:刘义庆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 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 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 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 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 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 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

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元方 :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 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 : 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 :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乃至 :(友人)才到。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 (f ǒ 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今年。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 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君:对对方父亲的一 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2、《陈太丘与友期》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阅读水平不高,文言语感弱,所以应多鼓励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校正指导。在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 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认识到诚信懂礼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信心。 二、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本文语言文字简洁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对学 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懂礼守信的优秀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很适合初 一学生学习。 三、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 朋友责难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 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 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 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 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内容。 2.情感目标: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能力目标: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谁能为我们讲讲?(学生讲述)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还知道哪 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如“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结识另一位聪明机智的少年。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来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作品简介及题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复习资料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重点字词解释 陈太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 ..(正午时分),过中不至.(到),太丘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客问元方:“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语 气词,表示感叹)!与人期行,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二、句子翻译 1. 陈太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2.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却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4.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5.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6.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离开。” 7.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不到,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8.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从车上下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通假字。尊君在不(同“否”) 四、词类活用 期日中(名词用作动词,约定)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五、古今异义词 期:古义:约定。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 委:古义: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引:古义:拉,牵拉。今义:引导。顾:古义:回头看。今义:注意,照管。 六、文言句式 判断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点拨:“则是”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判断。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练习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评价反馈】 学生能够找出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 教师通过这两个方面,启发学生归纳人物形象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教学过程设计 【从题目中的文化信息导入】 1. 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首先请一名写字漂亮的同学上台书写课题。 2.大家读题目,说说题目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理解“期”的含义。 2.启发学生关注题目中的文化信息(用地名称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特征) 【 自由朗读】 1.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 2.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 1.检查文中通假字“不”的读音是否存在问题。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划分故事段落 】 1. 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这段内容由哪几个小故事构成? 2. 学生自由读。 3. 学生发言 4. 教师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 1.通过朗读,学生思考,理清文章脉络。 2.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 【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太丘与友” 1.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将屏幕上的重点字词含义写在小白板上,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

述第一个故事片段,也就是“太丘与友”的故事。 2.重点字词有:“期、舍、去”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元方与友” 1.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将屏幕上的重点字词含义写在小白板上,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第一个故事片段,也就是“太丘与友”的故事。 2.重点字词有:“委、引、顾”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 1.合作分工,合作学习。 2.在合作中理解文章的含义。 【小组合作,分析友人的形象】 1.请大家小组合作,找出能体现友人性格特点的句子,写在小白板上。 2.看看你们写的内容都是什么?(都是语言,行为) 3.课外迁移 4总结元方的性格特征。 【设计意图】 1.学生写的句子都是语言和行为,由此启发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2.及时迁移,从古文迁移到《背影》,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 本课我们知道了用地名称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特征, 2. 了解了课文含义,知道一些字词的含义。 3. 也知道了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语言和行为入手。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从题目中抓文化信息,由此导入课文,是一个特色。 2.小组合作,小白板记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问题与建议】 时间安排不够,课上做练习的时间几乎很少。 【优点与特色】 1.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具有积极性。 2.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合作,课堂参与度好。

陈太丘与友期行逐句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转身进入家门,也不回头看他。 注释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过中:过了正午。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乃:才。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 君:您。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这里指表示歉意的动作。 顾:回头看。信:诚信,讲信用。与:和时年:这年(那时)。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而,表转折。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惭:感到惭愧。礼:礼貌。引之:拉住。不:通“否”,是不是。已去:已经离开。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曰:说则:就是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刘义庆编撰。古今异义词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内容】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君子。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剖析课文 1.对于故事结尾的“元方入门不顾”这句话,你如何看待? 解答:故事结尾有争议,可以自由解答。 ①观点一(元方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并且元方那时才7岁,还很幼小,完全不存在失不失礼。 ②观点二(元方失礼):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何况对于长辈,是应该持以尊重之态的,怎么能够如此不讲礼节?对方知错后,怎能“入门不顾”? 2.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①交代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背景的句子是: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说明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的朋友 ②友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对话的地点是:门外 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同步习题

《世说新语》二则测试题《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 1.《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是由时期组织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篇。 2.解词:期行:期:日中: 舍去:舍:去:乃: 戏:尊君在不:不: 相委而去:委:下车引.之:顾: 2.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2分)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4.作者交代元方“时年七岁”,有何作用?(2分) 5.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4分) 6.“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7.“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2分) 8.元方“入门不顾”的理由是什么?试用文中关键词语作答。从元方的做法中你获得为人处事有哪些原则?(2分)

9.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3分) 10.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1分)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4分) 1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13.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的称呼也有不同说法,试试说说以下情景该如何称呼,称别人的女儿常称,称别人的儿子常称,称自己的过世的父亲常称。(3分)1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世说新语》二则测试题《陈太丘与友期行》习题 3.《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笺疏》,是由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2.解词: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乃:才 戏:玩耍,嬉戏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不:同“否”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舍弃下车引.之:拉,牵拉顾:回头看 4.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中午出发。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中午你还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门去。 3.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2分)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开学到现在,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智慧,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赞叹。那么你们能不能打开你们那颗聪明的脑袋瓜,好好搜索搜索,有没有一些讲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先想想,再来讲讲。 (先由学生想想,再由他们说说。) 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四岁画画的王冕、七步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也是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大家知道这个儿童叫什么吗?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 先由大家自己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我们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 2、推荐朗读 由学生自己推荐朗读课文,我们要大胆得尝试尝试,,在座的各位有个任务,要洗耳恭听,听后要谈谈,评评他们的朗读。(由两位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

同学的朗读已经结束了,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朗读,各位的工作要开始了。在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评价?(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的方面) (声音、语速、流利、字音、停顿、情感、自信、韵味等) (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讨论朗读中的注意点,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两句的语气要注意。) 4、分角色朗读 5、集体朗读 我们知道了要注意的地方,下面一起来展示我们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齐读课文 6、复述课文 三、品读课文 1、质疑 文言文跟现代文有着不一样的地方,有我们不理解的地方。下面要做的就是大家动动手,找找不懂的字词句,四人一小组,把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等一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疑问的地方,再由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全体学生中一起讨论,共同解决) 2、检测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刚才问大家说没有疑问了,但是被我一个问题就给问倒了,下面来测测你们对短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期:乃:至:不:通假字“否” 去:惭:引:顾: 过中不至:去后乃至: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下车引之:4 3、同桌之间互译课文 4、教师质疑:

七年级上册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阅读水平不高,文言语感弱,所 以应多鼓励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校正指导。在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 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认识 到诚信懂礼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 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讲的是汉 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 的故事。本文语言文字简洁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对学生形成正确 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懂礼守信的优秀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很 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三、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 要方正。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 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 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 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 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五、教学准备:

(精品)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整理

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篇。 二、给加点字注音: 舍.去(shě)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 三、句读停顿:(每句停两处)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③元方/入门/不顾 四、重点字词翻译: 1.与友期.行(期:约定。) 2.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4.去后乃.至(乃:才。) 5.门外戏.(戏:嬉戏,游戏,玩耍。) 6.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7.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8.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9.则.是无信.(则:就。信:讲信用,守信用。) 10.下车引.之(引:拉,牵拉。) 1.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五、字词分类归纳: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二)一词多义: 1.之: ①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②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2.而: ①俄而.雪骤(与时间词连用,不译) ②相委而.去(连词,表修饰) (三)古今异义: ①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②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四)词类活用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②友人惭.(意动用法。惭:对……感到惭愧)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2.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译文: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真不是人哪!跟我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很惭愧,便下车来拉他,元方头也不回地跑进了(自家的)大门。 七、问题梳理: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对话描写。 2.通读全文后,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元方是一个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懂得礼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赏析与评论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赏析与评论 我认真阅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感觉这个教学设计很全面,教学设计分别从概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学习过程等六方面进行了表述,详细,全面。在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中,努力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帮助作用,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拓展延伸,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承启功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1、注重“三维目标”,学习目标与课程整体目标一致;积极落实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目标、内容定位符合初中学生段特征。 2、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信息技术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都具体、到位。如了解到学生得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本班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已经比较熟悉,所以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3、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设计的课堂表演、人物分析两个环节,我觉得这是本节教学设计的亮点,这样的设计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学生表演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诸多能力。 4、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而且各环节的设计意图明确。 5、注重了拓展延伸,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将所学的知识点得到了巩固和落实。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教学过程富有层次性,循序渐进。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教育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方案设计者在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过程中,没有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没有从班级的整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两极差异。只是照顾到了大多数同学,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没有体现出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设计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所以与“学困生”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也就没有体现出来。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层次的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能使每名学习者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设计太过于简单,不够具体。几乎可以套用到每一节语文课堂上,且缺乏朗读这一教学目标,不同形式的反复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感。而且教学目标的设计只是从整体出发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两极差异出发去设计教学目标。接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了解故事是属于认知的范畴,而不是情感的范畴,把了解故事可以划分在知识与技能里面。对故事里的人物性质的把握和体验才是情感方面的目标。此外,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本班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已经比较熟悉”显得有些矛盾。而且对教学目标的阐述也不是十分准确,改为“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会更为准确。 (三)整个教学过程的活动设计不具有层次性,没有体现出来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没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演”太靠前,这个教学环节应该放在“课内延伸”之后,课堂活动安排很多,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有点少,学生接受不了,就很难达到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很难说了。这个教学设计重点不很突出,九个教学环节,面面俱到。建议教学重点应放在“自主学习、疏通文意、质疑探究”三个环节上,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题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 阅读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阅读二: [甲] 《陈太丘与友期》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不?②诺,期返而食。 2.解释下列句中横线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阅读四 (甲)《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横线的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