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公司失控

子公司失控

子公司失控
子公司失控

公司治理——对子公司失去“控制”

如果上市公司制定的子公司管理制度不能有效执行,或者公司不能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及时修改完善子公司管理制度,则可能产生对子公司管理失控或管理效率低下的风险,对收购的子公司的控制尤其如此。如果母公司集权分权没处理好,就可能会出现下列风险:放权太多,子公司滥用权力,出现资产转移、捏造财务数据等问题;子公司无效率盲目扩张、盲目投入导致潜在的财务和管理风险;集权过度则可能使得子公司管理层经营缺乏积极性。

上市公司对控股子公司失去控制权,此类异象近期频繁在A股上演,凸显了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重大缺陷。除此前的蓝色光标、*ST昆机、蓝丰生化外,去年以来,华测检测、先锋新材、新日恒力、黄河旋风等多家上市公司与子公司产生纠纷,有的甚至对簿公堂。

2017年6月16日先锋新材子公司失控:先锋新材于6 月12 日晚间披露,控股子公司上海盖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今年以来异常亏损。同时,原总经理周晓莺上演抢夺公章、驱离员工、阻止审计等行为,致使盖世汽车陷入无法经营的状态。

2017年12月,新日恒力公告称,由于博雅干细胞2017 年年度报告预审计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公司已失去对博雅干细胞的控制。

2018年2月,华测检测发布2017 年业绩快报时“重申”了其与控股子公司杭州瑞欧之间的争端。华测检测认为,报告期对控股子公司杭州瑞欧丧失了控制权,杭州瑞欧不再纳入公司2017 年度合并报表范围。

2018年4月26日,黄河旋风突然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明匠”)不服从公司安排,拒不提供审计资料,公司已失去对上海明匠的控制。同时,黄河旋风公告称,公司拟作价6.98 亿元向陈俊转让公司所持上海明匠100%的股权,本议案已获董事会通过。

原本在股权、人事及财务等诸多方面受控于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为何会突然失控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高溢价、高对赌留下的后遗症;二是跨界并购缺乏协同效应;三是子公司失控也与上市公司长期管理失当有关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高溢价、高对赌

近几年国内并购市场行情火热,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寻求新增利润点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迅速实现了业绩与市值的双重飞跃,但有些并购重组过程中也存在高溢价、高对赌的隐忧。例如,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增厚利润的意愿强烈,为快速完成并购,会接受并购标的较高的溢价率,所以近几年会看到动辄超过1000%的溢价率。而某些并购标的原实控人为了抬升估值和溢价率,在业绩对赌条款大做文章,不考虑实际情况承诺较高的预期业绩。在后面的对赌期内,一旦并购标的业绩对赌失败,上市公司与并购标的及其原实控人便会产生利益纠纷。甚至出现上市公司对子公司失去控制的情况。

新日恒力子公司拒绝接受年审,正是业绩对赌失败后的必然结果,双方互相指责,各执一词。较早前,蓝色光标与并购标的原实控人还因为业绩对赌问题而诉诸法律。实际上,并购重

组原本是市场化行为,有相应的法律和准则可供依循,不应该频频出现子公司失控的案例,但正因为部分市场参与者偏离行业及公司的内在发展规律,将正常的并购重组赋予更多的目的性如市值管理等,从而令并购后遗症接连出现。

二、跨界并购缺乏协同

跨界并购成为相关子公司失控的“高发区”。梳理发现,去年以来的几起上市公司与控股子公司之间出现纠纷的并购,基本都是跨界并购。新日恒力从事传统钢丝绳、煤炭业务,而博雅干细胞则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华测检测从事第三方检测验证服务,而杭州瑞欧则是一家法规服务机构。蓝丰生化并购方舟制药,从农化向医药领域延伸。黄河旋风主营超硬材料,而子公司明匠智能主要从事智能制造业务。跨界并购带来的问题很多,关键还在于双方的协同。不少上市公司通过跨界收购谋求转型,形成“双主业”结构模式,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双主业”发展模式,尤其考验管理层的管理能力。

以黄河旋风为例,母公司是上市公司主营超硬材料这种传统产业,经营稳健。而子公司明匠智能从事智能制造这种创新经济,发展正处在抢占市场份额的阶段,业务扩张速度快,创始员工偏技术型且又都年纪相仿。两个企业的的业务模式和文化差异,也为子公司在后期经营过程中跟母公司沟通隔阂埋下隐患。

三、上市公司长期管理失当

子公司失控也与上市公司长期管理失当有关。理论上,一家公司上市后,须更加严格遵守包括《公司法》在内的法律法规,但有些公司并未实质性遵守,尤其在对待子公司问题上长期失当。例如,某些上市公司漠视子公司的法人地位,将子公司视为一个简单的部门,按照部门管理原则管理子公司,出现占用子公司资金、无理由否决子公司既定决策、与子公司初创团队缺乏沟通合作等现象。对子公司各个方面横加干预将使得子公司的经营管理难以有效展开。

而两外一个极端是部分上市公司管理松散,仅在股权方面对子公司实施并表控制,而将各项权利委托给子公司的管理层团队自行处理,缺乏对子公司经营管理的必要监控,人为割裂了上市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正常联系,最终造成子公司失控。有些时候,上市公司过于信奉职业经理人制度,最终导致作为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被架空,失去对子公司的控制。

参考文献: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财会信报、21 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