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肢血管病变治疗方法

下肢血管病变治疗方法

下肢血管病变治疗方法
下肢血管病变治疗方法

下肢血管病变治疗方法

下肢是易发血管疾病的部位,但是很多人对下肢血管疾病的治疗不甚了解。如果出现腿疼的毛病,首先会去看骨科,但是会遗漏下肢血管的疾病,而延误病情,甚至导致截肢,给以后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根据患者发病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必须戒烟、控制三高和,防止病情进一步的发展。而手术治疗可以疏通血管,效果比较的明显。但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自古崇尚“治未病”的思想,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是指患者在没有出现下肢病变时就要积极预防。既病防变是指出现了下肢病变后,通过积极的治疗,

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预防的关键一是定期检查患者的肢体情况;

二是对已经出现的下肢病变进行合理的治疗。我们呼吁对未发现下肢病变的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对于患者来说,周围

血管病医生更关注的是患者有没有动脉硬化,下肢的血管病变了没有,做必要的下肢血管检查。对已经出现下肢病变的患者要制定系统合理的治疗方案,建立危险因素评估体系,要求患者坚持

治疗。

下肢血管病的患者要根据自身体质来调整饮食。如血瘀阻塞的患者,就应该多食具有活血的食品。对于热毒型的患者宜食清热解毒,容易消化的食物;若是气血两虚的患者,要多吃营养丰富的滋补品;阴寒性的患者宜吃温热滋补的食物。

糖尿病足背动脉检查方法

糖尿病足背动脉检查方法 由于糖尿病足对于人们足部健康构成了非常严重的疾病危害,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做好糖尿病足的检查工作,从而及早发现病灶,及早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以下就跟大家介绍如何通过糖尿病足足部动脉检查患者是否发生足部病变的方法。 糖尿病足足背动脉检查方法 有些糖尿病足患者某一个肢体患病,但在进行四肢动脉搏动检查时,却往 往发现其他肢体也有患病。因此,四肢动脉搏动情况必须进行全面检查, 不应忽视和遗漏,同时注意比较两侧肢体相对称部位的动脉搏动的情况。 动脉搏动可分为:正常、减弱、可疑和消失。 检查时还要注意,不要将检查者手指的动脉搏动误作为患者动脉的搏动。 当患者肢体动脉搏动微弱或不易扪出时,应施以不同程度的压力–浮取 (轻按皮肤)、中取(稍微用压力)、沉取(压力较重些)。这样反复多次进行扪诊来确定动脉搏动的有无。如动脉搏动细微时,用手指重压扪诊,反而使动脉搏动消失,得出不正确的检查结果。可见动脉扪诊时施以不同程度的压力的重要性。当然还可见到有些患者的动脉搏动扪不出,而肢体用热水浸洗或活动后,由于未完全闭塞的脉管扩张,就可以扪到比较细弱的动脉 搏动。

足背动脉的位置很好找,在内、外踝背侧连线上,两个肌腱之间,患者可以用双手食指施加相同压力,劲儿不要太大,找到后自己感觉一下脉搏跳动 的强弱,如果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发生足部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就要及 时去医院就诊,以便发现病变。 注意事项 从临床看,糖尿病发病五年至十年后,就开始发生足部病变,因此,“五龄” 的患者最好经常使用这个方法来检测,及早发现足背动脉的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下肢动脉病变是全身动脉硬化的表现,足背动脉异常的糖 尿病患者,非常容易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因此,出现足背动脉异常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血脂药,如他汀类药物,及血管扩张剂,如丹参等。当然,如果患者的足部已经出现了开放病变,如溃疡、感染、坏疽等严重症状,需要及时使用于氏糖疽康之类的良药进行治疗,促进疮面愈合,避免严重病变产生。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孙明华范新东余强罗济程 摘要:本文通过对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扫描参数的选择、造影剂团注计 划和不同重建方式选择,系统阐述了其最佳的成像技术标准。详细介绍了其在 常见下肢动脉和静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尤其是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造影 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应属首创。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下肢血管 Clinical value of 16-slice CT angiography in the vascular lesion of lower limb Sun MingHua, Fan XinDong ,Yu Qiang ,et 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al Ninth People Hospital,Shanghai 200011 Abstract:The choice of parameter, protoccol of contrast injection and reconstraction of 16-slice CT angiography in the vascular lesion of lower limb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its clinical value was concentated as well. It is first time to demonstrate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 withy direct method for CTA of the lower limb. Key Word: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lower limb 自1998年多层螺旋CT问世以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血管检查方法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应用单排或四排螺旋CT进行下肢血管成像已有较多报道[1,2,3],但其较窄的覆盖范围和较慢的扫描速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下肢血管检查中的应用。2002年推出的16层螺旋CT因其采用了Z轴上多探测器的不同组合,提高了时间分辨率和Z轴上的空间分辨率,在下肢血管成像中有着明显的优势。笔者在近两年内进行了近700例下肢血管的MSCTA 检查,包括了下肢的动脉和静脉病变,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特别是下肢静脉系统的MSCTA检查,文献未见有相关报道。下面将从MSCTA的扫描参数的选择、造影剂团注计划、后处理方法及下肢动脉和静脉病变的MSCTA表现等几方面谈谈笔者的初步体会。 MSCTA的检查技术 一.扫描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要获得理想的下肢血管CTA图像,扫描参数的选择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成像的长度范围,扫描层厚的选择,螺距的选择和重建的间隔等。 血管成像的长度范围愈大,对CT机的要求愈高,单排螺旋CT不可能进行像下肢动脉这样大范围地扫描。多排螺旋CT,尤其是16层和64层CT,其快速的扫描能力和大的Z轴(人体纵轴)覆盖范围,在几十秒甚至十几秒就可以完成范围超过1000mm的大范围血管扫描。 螺旋CT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扫描层厚(collimation)与Z轴覆盖范围,要获得高分辨率图像,势必要行薄层扫描,以避免容积效应,由于螺旋CT机球管热容量有额定,扫描时间有制约,这就限制了扫描覆盖范围;而层厚增大,小血管的

分析研究下肢血管病变时多层螺旋 CT 血管的成像结果

分析研究下肢血管病变时多层螺旋 CT 血 管的成像结果 【摘要】目的:对于多层螺旋CT诊断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搜集整理了2013年5月至9月间我院收治的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共32例,其中包括静脉病变患者9例,动脉病变患者23例,统一对其进行1.5mm 准直和0.75mm层厚扫描的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对其造影成像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通过16层螺旋CT扫描,CTA对于23例患者病变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血管内壁的钙化程度均能够清晰显示出来。而对于CTV的扫描结果则是4例患者显示正常,剩余5例患者下肢静脉出现栓塞的症状。结论:多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成像中能够将其病变的具体症状直观立体的显现出来,能够为下肢血管病变的诊疗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中加以大力推广。 【关键词】下肢血管病变;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中图分类号】R 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97-02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发现,下肢血管病变在老年人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朝着老龄化的方向发展,因而下肢病变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升高[1]。传统诊疗方式中对于下肢病变的检查多通过多普勒超声联

合血管造影的方式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操作医师有着较高的技能要求,此外,血管扫描对于患者本身存在一定的伤害,因而在临床检查中不宜提倡。近年来,多层螺旋CT 技术特别是16层以上的CT技术以其特有的诸多优点逐渐被医学界所认可。本文笔者便针对16层螺旋CT在下肢血管病变成像的诊断价值进行统计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均为2013年5月至9月间我院收治的32例患者,其中包括9例下肢静脉病变的患者,23例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年龄跨度为46岁至85岁,平均年龄为69.37±2.1岁。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8例。其中动脉病变的患者经诊断均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静脉病变的患者诊断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共5例,剩余4例则显示为正常。 1.2 扫描技术 本次实验研究所采用的扫描仪是有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IEMENS Somaton Sensation16层螺旋CT扫描仪。32例患者的扫描范围均由头部扫描至足部,管电压控制为120KV,管电流为100mAs,另外扫描标准控制位 1.5mm的准直和0.75mm的层厚。32例患者中,下肢静脉病变的患者扫描持续的时间为180秒至200秒,下肢动脉发生病变的患者扫描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堵塞的症状与诊断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堵塞的症状与诊断 袁敏琴 糖尿病病患者出现下肢血管堵塞是非常常见的,常见症状是下肢发凉发麻甚至疼痛,有的患者疼痛起来不能走路。此时一定要到医院诊断下肢血管情况,不能掉以轻心。一下几项检查能够很好的诊断出下肢大中血管的情况。 彩色超声: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已经具有做肢体血管彩超的能力,彩超能够把一小段血管的影像直接在屏幕上反映出来,可以此判断血管壁是否有斑块,腔内是否有血栓,是否有狭窄,血流是否通畅,并且还能够通过描记血流波形,根据波形形态和血液流速帮助判断血管阻塞的程度,是检查动脉缺血最常用和必须的检查之一。 多普勒动脉功能检查:也是利用多普勒探头的反射完成,价格和彩超差不多。 目前,肢体节段测压和趾端微循环测定,可以通过周身血管检查仪来完成。首先,它通过超声探头对肢体各部位血流进行探测并描记成波形,医生通过波形,可以对局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弹性等产生初步了解。 然后,通过充气对上肢和下肢各节段逐段测压,测压可以得到两项极有价值的结果:第一是上肢压力(肱动脉)与下肢各节段压力之比,可反映出下肢是否缺血以及缺血病变的位置与程度;第二是下肢各节段之间的压力梯度,如果相邻的两部位(比如大腿-膝上、膝上-膝下、膝下-踝等)压力梯度过大,超过30毫米汞柱,尤其是超过50毫米汞柱时,明确提示该节段有大血管的狭窄乃至闭塞,提醒患者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系统治疗,以防止足部缺血发展到溃破、感染乃至坏死,发展成严重的糖尿病足。 以上是通过检查来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大中血管病变的程度,另外,还可通过踝部压力测定、血管波形和趾端微循环检查来判断微小血管的病变,这点对糖尿病人至为重要。

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影像学特点

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影像学特点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为糖尿病足病 的超声检查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该院接收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下肢动脉8个节段,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管径狭窄率,观察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及流速。结果86例糖尿病足患者患侧与对侧8支下肢动脉管径、管径狭窄率、IMT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存在不同程度动脉硬化,发生率为100.0%,超声表现为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各节段动脉均存在动脉硬化现象,而且与对侧相比差异不明显,根据超声影像学特点可以筛查下肢动脉病变,评估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等。 标签:糖尿病足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检查;影像学特点 糖尿病足指受糖尿病血管病变、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所发生的一种足部或下肢组织破坏性病变,该病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适,而且给其家庭造成消极影响,增加了家庭负担,国际糖尿病联盟也呼吁全社会需关注糖尿病足患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爱[1]。糖尿病周围动脉病变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子,早诊断早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进展,从而减少致残率[2]。目前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方法较多,但是各有局限性,随着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肢体血管检测中的优势也逐渐凸显。该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拟通过观察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来评估超声诊断价值,从而为超声诊断的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入院后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足,患者症状与体征因病变程度有所差异,轻者表现为脚部微痛、溃疡,中度者表现为穿透性溃疡与炎症,严重者表现为全脚坏疽。入选病例中有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5例,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8.64±3.10)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9.80±1.22)年,Wagner糖尿病足分级:0级7例,1级11例,2级13例,3级19例,4级21例,5级15例。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检查符合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合并活动性足溃疡;认知能力正常可配合相关检查;完全知晓该次研究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同期进行血管重建、介入治疗或截肢术患者;各种原因所致中途脱落失访;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中下肢神经和血管功能检测指标的变化

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中下肢神经和血管功能检测指标的变化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和血管功能检测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检测神经和血管功能检测指标,比较它们在两侧下肢、溃疡前后的差别及它 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无足部溃疡的患者:检测指标左右两侧都没有差异 (P>0.05),ABI和震动觉均数在正常范围内,触觉、疼痛觉和温度觉均数不在正常 范围内。有足部溃疡的患者:溃疡侧足的各种指标都明显降低(P <0.05)。ABI与神 经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P >0.05)。神经指标相互之间都有相关性(P <0.05)。结 论糖尿病患者两下肢神经和血管功能在出现溃疡之前,左右两侧无明显区别; 一旦出现足溃疡后,溃疡侧的指标会明显下降。触觉、疼痛觉和温度觉是相对较 早的指标。ABI和震动觉是相对较晚的指标。神经和血管的损害具有不同的机制。【关键词】 2型糖尿病神经检测血管检测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xamination indexes change of the lower limbs nerve and artery fun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patients. Methods:Detection of nerve and vascular function test indicators,compare them to both side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ulc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Results:No ulce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left and right lower limbs(P>0.05). ABI and vibration sense are a few within the normal range,touch、feel pain and temperature sensation does not mean witin the normal range.Ulcer: The indexes of the ulcer limb were obviously lower compaird with no ulcer limb(P>0.05).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ABI and nerve indexes(P>0.05). Neurological indicators are relevant to each other(P>0.05).Conclusions:2 diabetes lower limb nerve 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the event of ulcer befo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left sides.The function of ulcer limb can obviously decline once the ulcer appears. Tactile,pain perception and temperature sensation are relatively early indicators.ABI and ribration sense are relatively late indicators.The harm of never and vein has different pathogenesis. 【Key words】 T2 Diabetes Mellitus Nerve Function Artery Function 臂-踝指数(ABI)检测对于下肢周围血管病变具有肯定的预测作用[1]。震动觉[2]、触觉[3]、疼痛觉[4]和温度觉[5]检测在鉴定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中同样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些检测指标在病程发展中的变化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临 床工作。 1 方法 1.1入选对象 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 的糖尿病患者,共971例。 1.2入选标准年龄≥40岁,2型糖尿病,能正确配合检查的住院患者。 1.3排除标准两侧都有溃疡的患者,ABI≥1.4的患者,下肢截肢患者,有严重 心肺功能损伤的患者,不能正确配合检查的患者。 1.4检查方法 ABI检测采用MD2双向多普勒检测仪。上肢血压取两侧肱动脉 收缩压平均值。两侧相差20mmHg者,取较高的值。踝收缩压取胫后动脉和足背 动脉血压中较高者。分别记录两侧结果。震动觉检测采用Bio-Thesiometer电子检 测仪。触觉检测采用10g单丝10点法。疼痛觉检测采用40g压力针头10点法。 温度觉检测采用Tip-Therm凉热感觉检查器。 1.5统计方法数值变量资料采用student’s 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 检验,数据间关系采用相关分析。

下肢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的严重危害

下肢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的严重危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下肢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的概率非常高,常见于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下肢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对病患的正常生活有极大的影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对日常行走也会造成障碍。那么,下肢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危害呢?接下来,我们将给大家做一个系统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理论上讲,它可以侵犯全身各处的大中小动脉;但从临床上看,主要受累的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四肢动脉又以下肢动脉病变较为多见。下肢动脉硬化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 1.间歇性跛行典型症状是肌肉疼痛、痉挛及疲乏无力,被迫停止活动。当病人在一定速度下行走相当路程时,即在下肢的一组肌肉(最常见者为小腿部)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缺氧反应,产生一种紧张、痉挛痛或剧痛,以致不能行走,迫使病人需要站

立或休息 1—5分钟后,疼痛才可消失。如再行走一段路程,疼痛又复出现。行走速度相等。 2.静息痛是最突出的动脉硬化症状,在晚期,当病人平睡后10—15分钟发生,这是缺血程度严重的表现,使患肢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最初在足趾发生难以忍受的疼痛,尔后逐渐发展至足底部,甚至足踝部。如将肢体抬高,疼痛加剧;放低或稍作活动,站起来行走片刻,症状减轻或消失。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肢体怕冷,沉重无力,麻木感,刺痛感,甚至烧灼感。 以上就是对下肢动脉血管壁发生硬化后的严重危害的相关 阐述,但这并不能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只能作为辅助参考。如果想全面系统的了解自己的病情,还请到正规医院进行就医查诊,根据您自身的病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便早日痊愈。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规范化诊治

题型:单选题(共5题100分) 1. 糖尿病下肢PAD的特点(20分) A:病变广泛多部位、多节段 B:并有微血管病变 C:病变更远端,多为小血管病变 D:手术难度大,效果相对差 E:以上均是 2. 糖尿病性LEAD的二级预防措施有误的是(20分) A:对于有症状的LEAD患者,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建议剂量为150mg/d B:对于已有血管疾病且对阿司匹林过敏和/或有溃疡病史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 C:指导患者运动康复锻炼,时间至少持续3-6个月 D:根据病情使用他汀类调脂药 E:根据病情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及抗凝药 3. 下列有关踝肱指数(ABI)的描述有误的是(20分) A:踝肱指数是通过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 B:正常人休息时踝肱指数的范围为1.1~1.3 C:踝肱指数大于1.3则提示血管壁钙化以及血管失去收缩功能 D:踝肱指数低于0.4则提示存在严重的外周动脉疾病 E:踝肱指数0.41-0.9则提示存在轻到中度的外周动脉疾病 4. 糖尿病性LEAD一级预防中血糖、血压控制的目标为(20分) A:餐前血糖3.5-6.9mmol/L,餐后血糖<9.0mmol/L,HbA1c<6%;血压120/80mmHg

B: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20/80mmHg C: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30/80mmHg D:餐前血糖3.5-6.9mmol/L,餐后血糖<9.0mmol/L,HbA1c<6%;血压130/80mmHg E:餐前血糖4.4-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HbA1c<7%;血压140/90mmHg 5. 有关进行LEAD筛查描述有误的是(20分) A: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LEAD筛查 B:伴有LEAD发病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筛查1次 C:对于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 D:如糖尿病患者主诉行走时下肢无力、大腿或小腿肌肉疼痛以及间歇性跛行,应警惕罹患LEAD的可能 E:目前LEAD筛查方法仅有动脉彩色超声检查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武宝玉袁申元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称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8.00%的病人在诊断糖尿病时即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至20年后其发病率可达45.00%。有严重LEAD的患者不仅面临下肢截肢的危险,而且死亡的危险也增加4~7倍。 1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 糖尿病大血管的基本病变——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非糖尿病者相同,但糖尿病患者起病早、进展快、无明显性别差异,而且由于糖尿病时凝血活性增强更易形成血栓[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最大的特点是病变分布与非糖尿病者不同。非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主要分布于近端动脉,如主动脉、髂动脉、浅表的股动脉和少量的远端动脉,而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则主要累及膝以下胫腓动脉[2]。糖尿病患者主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为13.00%,非糖尿病者为25.00%;而膝以下的胫动脉的相对发病率在糖尿病者达90.00%,非糖尿病者仅为10.00%,故又称之为糖尿病“胫动脉病”[2,3]。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下肢血管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arterial calcification)尤为突出,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布特点(主要累及膝下)有关[4]。动脉钙化以踝部最多,趾部较少,足的背部又较趾部为多[5]。Orchard等[5]报道,通过X线检查,踝部胫后动脉钙化的患病率为32.00%,胫前动脉为28.00%,跖部水平的动脉为47.00%。Smith等[6]对428例糖尿病患者足部进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钙化有显著高的患病率,并与下肢截肢有关。在无截肢史的病人中患病率为39.00%,而有对侧截肢史者达78.00%。Chantelau等[4]报道,42例有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前足动脉(跖动脉)钙化者为22例(52.00%),而且男性为16/42例(52.00%),显著多于女性的6/42例(14.00%),并与病程相关。有钙化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于膝下者为68.00%,膝上者为32.00%,而无钙化者膝上与膝下分别为54.00%和46.00%。而且动脉钙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下肢溃疡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的一种表现,也就是糖尿病足,这类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那么,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根据广西吴唐糖尿病研究院官方网站里面的知识整理出的一些资料,以供大家参考。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并发下肢溃疡的表现 糖尿病性软组织溃疡的特点是微血管床易发生病变,创面破坏深,常累及皮下脂肪、肌肉及深浅筋膜的综合性损害又伴细菌性感染为其特征,多见于足部、尾椎部,亦可见于皮下组织薄弱处。 因其患部微血管床受损供血不良,营养障碍,免疫机能低下,溃疡周围及其底部肉芽组织生长低下,极易反复发作,感染不控制组织有时易发生溶解性或液化性坏死,其分泌物常沿深筋膜的方向波及到远方损害。此顽固性软组织溃疡在临床的突出表现过程,是糖尿病常在持续10年以上并发的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后果严重,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措施。如何确定本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手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早期糖尿病足症状不明显,一般表现为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足背发凉,这主要是下肢缺血所致。神经病变还会导致足背动脉减弱甚至消失,走一会儿腿就疼,甚至干脆不能走。严重着休息时也会痛,睡眠受到影响。如果病情再进一步发展,下肢特别是脚上就会出现溃疡、坏疽,创口经久不愈。坏疽严重者不得不采取截肢手术。 总的来说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就是下肢疼痛及皮肤溃疡,从轻到重一般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下肢休息痛以及足部坏疽。掌握了糖尿病足的症状,糖尿病患者就能很好的判断糖尿病足、糖尿病足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糖尿病下肢溃疡的治疗方法 1、患者中对于血管病变不是非常严重或没有手术指征者,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使用扩血管药物及活血化瘀中药。 2、而对于血管病变严重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应行血管血管重建术。 3、针对坏疽患者在休息时有疼痛及广泛的血管病变不能行血管重建时,应果断截肢术,截肢前最好行血管造影以决定截肢平面。 4、利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提高新生组织的血管化生,增加胶原的合成,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杀菌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血小板源性因子的合成,该因子有促进伤口愈合作用。若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4T14:43:21.26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作者:张平武 [导读]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50%,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 资中县人民医院四川内江 641200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0例医院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血管状况,根据患者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分为观察组(有下肢血管病变)与对照组(无下肢血管病变)。采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出现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超声诊断发现,100例患者中有35例出现下肢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为35.0%。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发现,年龄、病程、BMI指数、血糖控制水平、高血压是引发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法发现,BMI指数、血糖控制水平、高血压是引发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高危独立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且BMI指数、血糖控制水平、高血压是引发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高危独立因素。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50%,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该病可能引发糖尿病足的出现,导致下肢截肢等严重后果的出现[2]。因此,分析影响引发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对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0例医院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为46~85岁,平均为(63.8±10.6)岁。入选标准:①符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3]以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 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②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能配合随访调查。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血管状况,根据患者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分为观察组(有下肢血管病变)与对照组(无下肢血管病变)。采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出现的危险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P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经超声诊断发现,100例患者中有35例出现下肢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为35.0%。 2.2 单因素分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 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发现,年龄、病程、BMI指数、血糖控制水平、高血压是引发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1。 2.3多因素分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高危独立因素 通过多因素分析法发现,BMI指数、血糖控制水平、高血压是引发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高危独立因素(P<0.05),见表2。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加上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升,糖尿病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

2020下肢动脉不同类型病变规范化治疗策略

2020下肢动脉不同类型病变规范化治疗策略 2020年4月11日,由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血管新青年主办,波士顿科学承办,TOP CEC与《门诊》杂志同步直播的“智行·上观”下肢动脉规范化诊疗云课堂(第一期)活动成功举办。本次云课堂活动是由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伟国教授倡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蒋俊豪教授担任课程设计,诚邀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包俊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梁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叶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医院殷敏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利新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医院刘光教授参加。从教学查房的角度出发,面向青年医师、基层医院医师,旨在树立正确的血管外科规范化诊疗的理念。《门诊》杂志就第一期活动详情进行了系列报道(共4篇),内容囊括了教学查房、专家在线教学、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直接对话青年医师等。本篇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叶猛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殷敏毅教授分别从不同方面针对“下肢动脉不同类型病变规范化治疗策略”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及讨论。 掌握下肢动脉分级标准对于临床工作的意义

评价病变的复杂程度及治疗难度;协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制定符合循证依据的治疗计划;有助于预后进行评判;有助于临床研究的开展和结果分析。 理想的PAD分级评价指标需要包含的内容 临床症状分级;创面情况分级(大小、深度、感染情况);动脉病变的解剖分型;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协助制定质量策略的评价标准 病变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缺血、感染、创面深度、面积),更加整体化的动脉病理解剖评价,涵盖临床特点、解剖特点以及各种治疗循证证据的综合评分帮助术者制定治疗策略(EBR)。 常见的PAD分级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下肢缺血临床分级最常用的是Rutherford和Fontaine分级,但未区分足部溃疡或者坏疽,未涉及创面及末梢的血流灌注。(2)Wagner分级针对创面评价进行分级,但未区分足部溃疡或者坏疽、无法区别缺血性或者感染性因素、未涉及创面和末梢的血流灌注。 (3)下肢动脉病变的病理解剖分型TASC分型的局限性:股腘动脉TASC分型更注重病变长度,但对病变重视不够,与SVS的run-off 权重评价有差异(如:CFA及PA病变);无踝下流出道评价;钙化程度评价;膝下分型复杂,不易掌握。1986年SVS对于股腘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