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双创”环境可持续高效的政策研究——基于苏锡常创新区域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

区域“双创”环境可持续高效的政策研究——基于苏锡常创新区域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

区域“双创”环境可持续高效的政策研究——基于苏锡常创新区域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
区域“双创”环境可持续高效的政策研究——基于苏锡常创新区域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

区域“双创”环境可持续高效的政策研究

——基于苏锡常创新区域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

周珂慧,相秉军

摘要:建构高效的区域“双创”环境,不仅成为区域转型的关键驱动,更是可持续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经济水平的抓手。本文基于公共政策对区域“双创”环境的促进角度,探讨一度因“苏南模式”引领全国的苏锡常地区,如何实现向“双创引领”的“新苏南”模式转型。

本文认为改善区域“双创”环境的关键点,在于政府战略思路实现五大转变:(1)从传统的园区、校区相对分离的模式,转向基于“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模式;(2)区域产业政策的重点应当以提升区域存量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率为基本出发点,政策上从扶持小微企业转向催生高成长企业;(3)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点在于政策性克服“市场失灵”,尤其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发挥其在区域创新中的“黏合”作用;(4)“双创”孵化体系从国企转化为民营为主,丰富初创企业的“加速器”服务。(5)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从官方组织转向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区域“双创”环境,公共政策,三区融合,苏锡常地区

1、区域“双创”环境与要素的协同创新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正逐渐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带动就业的新浪潮。高效的区域“双创”环境可以自发的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集群,由此成为各大领域的专家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

怎样才能实现或逐步达到上述的可持续高效的环境?如何才能促使区域内的创新要素实现有效的协同创新?本文的研究基于以下共识:首先,界定区域“双创”环境包含以下两类要素群①创新的主体:高新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科技服务和中介机构等;

②创新的软环境:包括政策、市场、资源和文化等。其次,对应上述创新主体和创新软环境两大要素群,承认实现创新环境高效的前提。一方面是利用区域优势进行资源配置、风险分散、知识流动等功能,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另一方面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政策调控为补充,打造创新的软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国内外“双创”政策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双创”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

2.1.1 区域创新环境的基本理论研究

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最早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European Innovation Research Group)提出。普遍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强调于根植在特定的创新网络之中(Aydalot等)[1],主要受到当地产业体系、参与主体和代表性文化的影响。它们会通过市场、产业、企业合作、政权等逻辑交织的关系,产生本地化集群的创新共识过程(Camagni等)[2]。同时,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涉及较为复杂的系统,尤其反映在促使创新的区域性制度、规则和惯例等方面,受到产业、技术、文化、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环境因子的交互影响(Maillat、Storper等)[3][4]。

2.1.2 国外创业公共政策理论研究

国外对创业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主要关注三大领域:①创业公共政策的要素研究,主要以Kayne(1999)等人为代表,他们提倡政府应当积极的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尤其应当将创业视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共识、通过减少税收及降低制度要求来减少人们创业的成本、鼓励商业银行为企业进行融资[5]。②创业公共政策的评估研究,由Lundstrom和Stevenson于2001年构建成系统性评估方法。他们认为创业公共政策应包含创业教育、资本融资、软环境、创业政策和目标群体等多维度政策模型[6]。③促进当地创业的政策制定。美国创业机会协会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包括建立创业社团、创造竞争优势、培训创业教育、提供金融支持、进行网络建设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7]。

2.2国内创新创业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

2.2.1 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要素研究

我国学者王缉慈在《创新的空间》一书中指出,区域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产业必备的社会文化环境, 是地方创新主体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创新系统[8]。盖文启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自我创新和改善的过程,不仅包含促进区域内企业等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静态区域环境, 更是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创新的动态活动[9]。贾亚男认为创新环境包括更为广泛的含义,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10]。

2.2.2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

由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11]中指出,随着创新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的“后发优势”得到凸显。如何构建区域的创新环境?需要当地政府密切关注在科技金融环境的营造、新型企业的培育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最终共同完善区域创新型产业生态系统。

3、研究对象与技术思路

综上所述,本文尝试构建基于区域双创环境可持续繁荣的政策评估框架。从两个角度,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双创理论的研究梳理,从区域创新环境、创业公共政策和双创影响要素的角度,关注评估体系建构和发展。

图3-1:本文的研究框架

其次,结合苏锡常地区的实证研究,选取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和常州科教城的横向比较,加强评估的实证意义。最后,基于以下五个方面得出系统性评估的结论:①创新模式、②区域产业、③产学研协同、④双创孵化体系和⑤非盈利组织,以期为政府在改善区域“双创”环境,提供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思路建议。

表3-1:苏锡常地区核心创新创业版块的横向比较

4、五大转变:区域创新政策的评估视角

4.1 创新模式转型:从“片区独立”到“三区融合”

本文选取国内外创新先行地区,通过案例梳理与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尝试对园区的创新模式进行总结。(1)以纬壹科技城、中关村为代表的“园区+校区”主导模式。以纬壹科技城的Biopolis(启奥城)为例,片区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密切合作的科技平台,实现了教学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2)以美国波士顿、武汉光谷为代表的“园区”主导模式。此模式是科研园区向企业总部集群转型的典型代表。由MIT实验室孵化的高新技术集群,形成高技术综合的独立科研园区(University Park)。(3)以美国硅谷、上海环同济地区为代表的“园区+社区”主导模式。其中,社区作为过渡空间或灰空间,在形成区域创新氛围、提供低成本的非正式创新空间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商业空间转为创客

空间,通过车库咖啡、创业咖啡等项目,提供为创新创业人群信息交流的场所;二是居住空间转为创客空间,尤其在高校周边的居住空间更为明显。

表4-1:国内外创新区域“三区融合”的模式借鉴总结

综上所述,三区融合以校区、园区和社区的功能融合为基本出发点,共同形成良好宽松的区域“双创”环境。校区是区域创新的发动机,高校区定位应以培育人才为重点,以“知识资本化”、“技术产业化”为核心,同时兼顾高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同时鼓励企业界精英进校园,推动大学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持续出台鼓励优秀毕业生在园区创业就业的政策。

图4-1:基于“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模式

4.2 区域产业扶持:从“产业嵌入”到“本土生长”

本文对苏锡常创新版块的产业政策与企业布局进行分析,区域企业政策的重点应当以提升区域存量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率为基本出发点,政策上从扶持小企业转向催生高成长企业。一方面,通过对瓶颈期企业的重点调研,了解限制发展的共性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关注产业嵌入带来的全球化企业与本地化企业的失衡矛盾,优化产业和人才机构,以健全区域产业生态、促进企业高速成长。

(1)高新产业政策。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园区通过针对性强的产业“嵌入”与科技“招商”手段,不断吸引科技型企业的入驻。2010年园区在《苏州工业园区3+5产业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将加快发展纳米、生物医药、软件等五大新兴产业。通过近7年产业政策的强力贯彻,苏州工业园区区域创新创业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布局凸显高新化和国际化,但也存在初创型企业存活率低、产值比重小的等缺陷。

(2)创新载体建设。除了苏州和无锡,常州武进区创新载体空间格局也已初步形成。武进区政府按照常州市总体规划与武进区战略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现状创新载体空间呈现“一心三区多点”的格局,形成以常州科教城为核心,串联起常州经开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武进高新区的空间共轭结构。

图4-2:常州武进区创新载体建设及分布图

4.3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性克服“市场失灵”

区域创新如果完全依靠市场的手段,很容易出现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的交流与信息共享的不畅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着重点在于政策性克服上述的“市场失灵”现象,改善区域内产学研机构各自为阵、联系脱节的不良局面。

通过梳理苏州工业园区、无锡新吴区与常州武进区最新出台的科技扶持政策(表4-3),苏锡常地区都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贷款融资、税收减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出较为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同时积极建立产学研交流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尤其侧重扶持科技中介机构,最大化的发挥其在产学研协作中的“黏合”作用。

表4-3:苏锡常三地鼓励产学研政策的分类引导

仅知识产权政策子项,苏州工业园区就出台了知识产权申请奖励政策和知识产权诉讼援助基金(500万),并针对不同的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辅导、评议、专利运营等辅导服务,获得园区企业的一致认可。

图4-3:苏州工业园区推行的针对性知识产权辅导工作示意图

4.4双创孵化体系:实现“孵化器+加速器+质变园+公司园”一体化服务

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是推动区域“双创”环境的关键所在,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我国目前区域内孵化器的主力仍是政府和学校,普遍存在服务功能多样性弱、专业指导性不强等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建议关注校区、孵化器与加速器的联动作用,共同完善创新链整合过程。一方面,鼓励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孵化器投资经营,促进区域的孵化器类型向多元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初创企业的“加速器”服务,规避孵化器行业的高创新、高风险。

表4-4:校区、孵化器与加速器的创新链联系

常州科教城针对目前区内“双创”孵化器领域资源多样化不够、服务深度不够、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学习和借鉴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以及深圳等地发展孵化器的经验,形成“孵化器+加速器+质变园(一定规模的科研企业)+公司园(旗舰型总部)”一体化孵化运作机制(图4-4),实现较好的孵化效果。

图4-4:一体化孵化运作机制

4.5非盈利组织:从“官方”到“民间”

民间非盈利组织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知识共享、信息传递的平台,也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传播场所。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与常州科教城,创新创业相关的各类非营利机构的功能大部分由区域相关政府部门承担,民间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较少。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在组织各类活动方面比较活跃的主要有苏州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培训管理中心等官方机构,无论从活动组织数量、专业覆盖面、交流沟通的有效性等,均未能较好的满足在区域内工作、生活和学习者的需求。

因此,本文建议政府部门从项目与活动的主导者,逐步转变为民间组织活动的推动者,联动企业与民间非营利组织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信息和知识等高效流通的集群效应。可采取以下措施:①简化“双创”相关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注册手续;②对“双创”相关的民间非营利组织采取适当的扶持和资助政策;③引进国际上先进的非营利机构,带动区内本土非营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④借用常州科教城“三杯茶”的思路,开展对“双创”类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孵化工作。政府通过牵线搭桥,从初创企业最需解决的金融、营销和服务等领域入手,全方位加强人才、公司、平台同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表4-5:苏锡常地区主导创新版块的活动组织情况

5、结论与讨论

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双创”环境正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关键增长点。本文基于公共政策对区域“双创”环境的促进角度,认为有效改善区域“双创”环境的关键点在于区域政府战略思路的几个转变:(1)创新模式的角度,从传统的园区、校区相对分离的模式,转向基于“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模式;(2)区域产业政策的重点应当以提升区域存量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率为基本出发点,政策上从扶持小型企业转向催生高成长企业;(3)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点在于政策性克服“市场失灵”,政策尤其应当向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倾斜,发挥其在区域创新中的“黏合”作用;(4)“双创”孵化体系建议从国企转化为民营为主,针对性完善初创企业的“加速器”服务。(5)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从官方组织转向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苗长虹.产业区研究的主要学派与整合框架:学习型产业区的理论建构[J].人文地理, 2006(6): 103-109.

[2] CAMAGNIR. Innovation networks: spatial perspectives[M].London: Belhaven press,1991.

[3] MAILLATD. Innovative melieux and new generations of regional policies development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 STORPER M. The regional world[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1997:16-17.

[5] KAYNE, JAY. State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and Programs[R].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at the 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1999.

[6]Stevenson,Lois and Lundstrom,Anders,Patterns and Trends in Entrepreneurship/SME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en Economies.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for the Future[R].Swdish Found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Research, 2001.

[7]高建等.国外创业政策的理论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7.(01):11-15。

[8]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2002(1): 60-63.

[10]贾亚男.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5-8.

[11] 2016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R].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2016.

作者简介

周珂慧,主任工程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分院;

相秉军,总院总工程师,分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分院。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 理学院信计C111班张小月 116608 地球,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名副其实的母亲。过去的地球天空蔚蓝明净,群山青翠欲滴,河水清澈纯净,真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现在的地球呢?天空难寻昨日的蔚蓝,群山不见往日的青翠,河水流失昔日的清澈。与以前的地球相比,无疑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人们开始行动起来利用科技的发展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再大的方面,国家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例如:中国环科技院人员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重要文章;在线版发表文章探讨农业氮磷污染问题;第十届中国国际保展会在北京举行;吴小青在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力推进环保科技创新”。。。。。。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整合科技队伍,面向国内外,吸引并凝聚了一支精干、高水平的科研力量,成功地建造了环境保护专业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平台,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且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坚持科学求实态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在加强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科学研究的同时,对已占据的环保产业市场,继续加大科技份额和各方面的投入,成为全球内领先、在某些领域跻身于世界一流研究能力的公益型环保国家,进而为世界提供超前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在商业方面,各大公司进行无偿资助研制各种系统设备进行环境保护。例如:近年来,天津环科院积极配合天津市政府“蓝天碧海工程”和“创模”工作,探索以BOT形式融资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途径,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该院于2001年建立了一个专业公司,以BOT形式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重点为中小城镇污水厂建设服务。2002年,他们利用银行贷款与天津信托投资公司共同组建了天津环科水务公司,并在当年与天津津南区政府签订了第一份以BOT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框架协议,目前该公司已有6个项目正式签约,其中两个已经建成投产。BOT项目的运作成功,对改善天津水环境、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以及天津市3年“创模”目标的顺利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今年,他们计划再完成3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的建设,届时公司资产将再增1倍。 我国在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

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 刘常勇 为何工业文明会起缘自于英国?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文化,18世纪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为何驱动工业文明的科技创新没有发生在中国大地上? 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因为科技创新需要有孕育的宏观环境,而18世纪的英国正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工业文明兴起于英国。 工业文明孕育之地 --- 伯明翰 英国内陆的英格兰中部城市伯明翰,正是孕育科技创新与工业文明发展之地,而它的出现并非偶然1。伯明翰地区的居民大都是因为逃避宗教迫害而迁居于此,他们崇善宗教信仰自由与商业交易自由。由于伯明翰地区并非属于英国国教势力范围,它是一个受到英国国会特许的自治城市,因此也不受到英国许多行业公会组织的节制,在这一地区的学者与商人都非常具有活力,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76年于伯明翰地区成立的月协会(Lunar Society),这是一个成员之间可以自由交换想法、支持彼此行动、分享产业信息的一种民间自发性组织。月协会刚成立的时候有14位会员,在每月月圆的时候举行会议,这样他们在回家时就可以得到月光的帮助。该协会成员分别从事不同的行业,例如波顿(Matthew Boulton)从事金属与化学工业、加顿(Samuel Galton)从事枪枝制造、瓦特(Watt)从事动力事业,他们对于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都有很大的贡献。 月协会可说是人类最早一个以创新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他的成员都具有旺盛的创新与创业企图,他们的兴趣非常广泛,热衷于新知识的学习与分享,并且还能将各种创新构想付诸行动。如何将科学知识于用于工业与商业活动,是月协会成员的共同兴趣,他们尤其关注技术进步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成员彼此相互交流最新的科学知识,甚至将知识流通网络延伸到美国,邀请富兰克林(Franklin)向他们解说有关磁力与电力的新知识。他们也非常关心国际贸易的问题,成员之一的波顿就是第一个实行国际营销的制造商。他将工厂所生产的各种金属用品,如:表炼、鼻烟壶盒、印章、扣子等等,不透过出口商而由自己直接营销到海外。他认为直接与海外客户接触,不但不需要付出中间商成本,而且可以掌握海外市场信息,减少制造商受到海外市场变动的风险影响。 波顿在1775年邀请瓦特(Watt)加入他的事业,利用瓦特所发明的蒸气机1Sir Adrian Cadbury, The English Midlands: Cradle of Technology, Keynote address at the IAMO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ston University, UK, July 5-7, 1995.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作者:杨杰黄星君时间:2007-11-21 21:38: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 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城市投资环境现状与创新对策分析

河南省都市投资环境现状与创新对策实证分析 在新的历史进展时期,随着中央关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东部地区产业的逐步西移,河南都市经济社会面临着新的进展机遇,不仅要加快自我进展,而且要积极制造条件,争取和利用好外来资本,以加快河南的都市进展步伐。要争取和利用外来资本,就必须研究都市投资环境的现状,制定优化投资环境的对策。基于这一现实需要,本研究报告以投资环境评估为着力点,在借鉴国内外投资环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都市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及模型与方法,运用现代统计分析软件(SPSS)中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南18个省辖都市投资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其目的在于为各地政府部门科学地评估、比较和监测区域投资环境的变化,全面客观地把握以后投资环境的进展态势,进而积极有效地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报告,在构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具体分为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经济进展环境、劳动力素养和成本、社会生活环境、政府部门治理效率等6大类,具体分为55个评价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中观投资环境分析的特点,体现了“全面、系统,软硬环境兼顾”的指导思想,特不是把投资环境中部分定性指标通过一定方法加以量化后纳入评价体系,使体系更加科学和完整,评价结果差不多上客观地反映了河南省各都市投资环境总体状况,并从全省的角度对河南省都市投资环境的现状与创新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对政府部门决策有所裨益。

第一部分投资环境的概念及内涵 投资一般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得以后的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它资源于某些事业的一种经济活动,它通过消耗和形成生产力双重效用,推动经济的不断进展。投资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并不能孤立存在,必定受之于某些条件的阻碍和制约,这些条件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一个经济体或区域所具有的对投资活动有阻碍的一切因素的有机综合。投资环境又称投资气候,泛指阻碍投资者的资本投向以及资本运行和效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系统。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进展进步的标志,好的投资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外能够增强阻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内能够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创业热情。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投资者的信心度,关系着投资是否安全、能否有效运行,同时也决定着区域经济进展的快慢,是否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进展。 投资环境依照不同的理解角度能够分出不同的类不,要紧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按层次性划分,投资环境可分为宏观投资环境、中观投资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宏观投资环境研究的内容要紧是国家或大区域层次上投资活动运行的因素集合;中观投资环境一般研究的是省级经济区或流域经济区;微观经济环境研究的是某个具体地点的投资环境,一般是一个都市、或一个县城、或一个乡镇。本课题研究省辖都市之间投资环境评价,属于中观投资环境研究范围。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_党文娟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0)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 ve-b i nom i a 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区域创新能力;计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3-0052-06 The I mpact of Regional I nnovation Environ m ent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DANG W en-juan,Z HANG Zong-y,i KANG Ji-j u n (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 Business Adm inistration,Chongq i ng Universit y,Chongq ing400040,Ch i na) Abstrac t:O ur na ti ona l econo m ic deve l op m ent i m ba l ance l eads to t he d iffe rent levels of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prog ress and government i nterventi on.T his paper ana l y ses t he e ffect o f reg iona l env iron m ent on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 ility a dopt N egative-bi no m ial m et hod i n counti ng mode l based on the reg i onal patent.It show s that the gove rn m en t has no d i sti nct infl uence on i m prov i ng t o ta l reg i onal i nnova ti on capab ility,but has the acti ve i n fluence on t he i nven tion patent wh ich i m prov i ng capability o f i ndependent i nnovati on and strengthen i ng orig i nal science and techno l ogy explo itati on ca pab ility.R eg i onalm a rke t deve l op m en t has an i m portant i m pac t on reg iona l i nnov ati on capability.The level o f reg i onal m arketization is an i m portant fac t o r o f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On l y i m prov i ng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degree and govern m enta l i nnovati on gu i dance f unc 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reg i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 K ey word s:t he leve l of m arketization;the level o f gove rn m ent 一、引言 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Todtli n g(1992)[1]对区域资源相同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有些区域资源相同,但是创新能力相差很大。说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仅由资源因素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行为主体能力、主体之间互动能力。不同产业创新能力可能不同,由于部门专业化、功能和组织特征,导致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别。Brac zyk、Cooke等(1998)[2]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差 收稿日期:2007-09-08 修回日期:2008-03-05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0525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 J L010)。 作者简介:党文娟(1972-),女,陕西韩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区域创新等。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第14期(总第361期) 导言:由大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的市软科学课题“优化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研究”(项目编号2006D10ZC153)已于近日完成并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该课题就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现将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摘要如下,供领导参阅。 一、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现状及评价 大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工作,明确提出了“科教强市”发展战略。“十五”以来,大连市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资源,强化创新基地建设,全市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2006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30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0亿元,分别增长31.1%和35.5%;专利申请量达到710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29件,增长42.2%;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26.7亿元,增长55.5%。全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无论是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投融资,还是在中介、市场及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和提升,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四大方面共25个具体指标入手,我们对十五个副省级城市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连市在总体得分上排在第8位的中等水平,但除科技投入排在第5位,较靠前外,其他子系统都在8名以后,尤其是以科技人才为主的科技资源排名较靠后,仅高于青岛、深圳、厦门和宁波四个非省会的副省级城市,这与现实也是相符合的。

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及奖励制度4

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及奖励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鼓励技术创新,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提高公司竞争力,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根据我国《专利法》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以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第七十七条、七十八条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需要,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 第二章技术创新类别和奖励范围 第三条本制度所指创新为本公司为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所进行的一切有价值的、能够产生持久影响力的技术改进和创造活动,包括技术创新、发明专利和技术改造。 第四条技术创新指为了研发新产品或提升现有产品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而做出的各项改进、改善与发明(专利)等。具体分类:(一)研发新产品:根据市场需求,新研发的产品; (二)产品技术创新: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配方,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性能,节约原材料等; (三)工程技术创新:通过对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技术、工具、量具、试验方法、计算技术、运输及储藏等的改进改造,从而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 (四)通过对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改进,提高安全水平,减少工伤事故; (五)其它创新: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引进技术(人才),使公

司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等。 第三章创新评审和奖励机构 第五条公司成立由分管副总领导,技术部、财务部、人力部、分厂生产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创新管理与评审委员会(机构成员见公司通知下发文件),领导公司创新管理和评审工作,主要职责如下:(一)根据公司生产和经营需要,公布创新需求,指导公司有关机构、人员的创新工作; (二)对公司创新项目进行评审; (三)对有关创新项目进行奖励。 第六条公司创新管理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技术部,履行创新管理日常职责;技术部可召集有关部门对创新项目的奖励征集意见。 第四章项目的立项、批准和验收 第七条提出项目设计方案者,要将设计方案提交到本部门负责人,由本部门负责人签属意见后,按公司《技改项目管理制度》程序,填写《技改项目立项申请表》,经技术部审核,报分厂副总审核、总经理批准为正式立项;项目负责人将批准立项后的《技改项目立项申请表》复印件报技术部备案。 第八条项目获得立项后,项目主要实施部门负责项目推进和阶段检查,若无法按原方案实施,则应提出项目终止申请报告或项目方案改进报告; 第九条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部门提出项目完成验收申请,按公司《技改项目管理制度》程序组织项目验收。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制度环境分析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制度环境分析 2013年04月25日11:03 来源:《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年3期作者:张雁王涛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摘要】:在分析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后,提出存在内部导向和外部导向两种模式。制度环境是创新能力提升活动的重要基础,根据其活动边界可以分为内部制度环境和外部制度环境。内部制度环境通过规制、规范和认知促进个体知识创造及知识跨层次转移来支持内部导向下的创新能力提升;外部制度环境则通过赋予企业自主权、合法性和组织公平来增强社会互动,引进新知识以保障外部导向下的创新能力提升。 【关键词】:创新能力制度环境内部导向外部导向 中国顶尖的100家知名企业自主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比平均为3.8%,其中20家不超过2%;在100家中国知名企业中仅有47家执行国际标准,2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中国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全国研发费用不足三分之一,而美国的比例高达73%,德国为67%;中国企业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仍然高达50%,但获得美国、日本和欧洲三方的专利权占总数不到1%。这一串数字清晰地显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还很薄弱,直接导致发展上的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可以创造出企业专属战略资产来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企业只有持续更新其战略资产才能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提升现有的创新能力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潜在需求。因而,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也就成为企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制度问题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间的差距也主要反映在制度上。作为一种组织活动的游戏规则,企业及其内部的个体和群体都存在于一定的制度环境中。企业作为市场活动中一个微观经济个体,其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制度环境的影响;同样,企业内的微观个体和群体也面临着企业制度环境的影响。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鲜有学者对制度环境在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这种缺失来展开讨论,这不仅可以有效弥补以往理论研究中忽略了制度环境重要性所导致的不足,而且对企业实践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企业认识到相关制度因素对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进而引导企业有序进行创新能力提升活动。 一、文献回顾 在发展目标不断调整的要求下,企业需要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来持续改变其内部的资源组合。创新能力是为了保证组织系统创新活动的持续有效进行,作用于可控资源来实现价值创造所必需的组织知识集合。在创新能力的作用下,企业能以一种全新方式完成资源的创造、演化和重构,并在其所采纳的演化路径中形成显著的战略资产,进而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采用新的运营措施、技术、组织形式或市场导向来进行价值创造。然而企业能力又是具有一定生命周期的,要使其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就必须不断进行更新。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能力体系中的一种也具有这种特性,即企业需要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关于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例如,依赖组织学习机制,加强企业智力资本。虽然这些要素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但还是存在一个基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即这些要素的活动基础是什么?例如,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刺

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者:关祥勇, 王正斌, GUAN Xiangyong, WANG Zhengbin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刊名: 科技管理研究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2011,31(21) 参考文献(8条) 1.王锐淇;彭良涛;蒋宁基于SFA与Malmquist方法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9) 2.白俊红;江可申;李婧区域创新效率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实证检验 2009(02) 3.史修松;赵曙东;吴福象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03) 4.张宗益;张莹创新环境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软科学 2008(12) 5.李习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7(12) 6.虞晓芬;李正卫;池仁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现状与原因[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5(02) 7.池仁勇;唐根年基于投入与绩效评价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期刊论文]-科研管理 2004(04) 8.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 2003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935287282.html,/Periodical_kjglyj201121005.aspx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五大环境

2019.04宁波经济国城乡之间人才、资本等要素的流动趋于活跃,乡村创业热潮不断涌现,催生了不少乡村新业态。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利于要素双向流动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另一方面,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加强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要素主体之间的共享机制,改变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让农村留得住人才,留得住资源。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很大地区依然保持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较低,难以对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产业支撑。为此,亟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一方面,要重视产业资源的开发,充分挖 掘乡村的特色产业、生态、历史文化资产,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特色资源活化为发展资本,以产业发展和良好经济效益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农村汇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重视生产方式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多元化产业模式,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张本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就如何推动创新创业创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作出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思想动力。强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要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给创新创业创造以更好的环境。 创新创业创造的主体是企业,而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民企解决了80%以上4亿多人的城镇劳动就业,创造了60%以上的G DP 和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微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因此促进创新创业创造主要是激发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的活力。而要将中小企业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主力军,需要从制度、机制、金融、产业、人才等入手打造良好环境。 刘英:优化创新创业创造五大环境 特别关注Specia l Concern 29

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及其案例分析知识讲解

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及其 案例分析

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及其案例分析 摘要:外部环境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宏观环境以及行业与市场环境。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战略创新,实现战略目标与措施的有效调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为例,对“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移动依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创新的历程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 关键词:外部环境;企业战略;创新;影响;案例分析 一、引言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对自身发展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目标的谋划和决策。当前,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变得越发复杂、动态多变,企业战略制定及其实施管理变得越发困难。外部环境的动态多变,使企业不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只专注于单一的战略,相反,企业战略有效期被压缩,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战略更新和变革,不

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定位,以确保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企业战略创新已逐步成为国内外战略管理研究的热点。例如,有些学者研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动因和必要性,并探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本质内涵;也有学者研究了战略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此外,有研究表明,战略与环境动态性的匹配调整,能够更好地抓住顾客偏好和竞争突破点,赢得长期竞争力,等等。本文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环节分析,从外部环境变化的视角,研究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并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为例进行分析。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环节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建立完善的愿景和使命,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发展目标、决策并对其进行实施与控制的过程。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环境的变化主动变革战略,并坚定不移地推动战略的有效执行。总的来看,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分析、制定、实施、评估与控制等一系列环节。 战略分析是战略制定的前提。战略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与内部能力分析两部分,内部能力可看作是广义的发展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竞争环境等。而内部能力涉及企业文化、组织与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第14期(总第361期) 导言:由大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的市软科学课题“优化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研究”(项目编号2006D10ZC153)已于近日完成并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该课题就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现将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摘要如下,供领导参阅。 一、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现状及评价 大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工作,明确提出了“科教强市”发展战略。“十五”以来,大连市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资源,强化创新基地建设,全市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2006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30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0亿元,分别增长31.1%和35.5%;专利申请量达到710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29件,增长42.2%;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26.7亿元,增长55.5%。全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无论是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投融资,还是在中介、市场及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和提升,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资源、科技投入、

2、确立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要努力把我市企业培育成科技创新的主体。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言,要加快改制进程,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它们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要努力使之成为创新的主体。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限制,给予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创新者以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中小企业享受到与大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 3、建立自主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构造官产学研资服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创新引导机制。四是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分配机制。 (三)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政策法规环境 1、对现有科技政策进行梳理。在积极并严格执行国家以及大连市政府扶持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对我市现有科技政策进行一次梳理。能用则用,能修订则修订,不能用的就废止。 2、制定自主创新配套政策,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制定《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此外,大连市应积极争取成为第二批科技保险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使大连市的科技发展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3、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政策法规的关键在落实。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我市科技主管部门、财政、国税、地税、金融、工商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科技创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前沿

科技创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前沿 摘要:加拿大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在全联邦范围内营造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国民支持”的良好创新氛围,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支撑环境产业发展。以环境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环保特色,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者协同发展、相互制衡、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 加拿大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石油、天然气、煤炭及各种矿物资源储量丰富,许多稀有金属产量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上资源富国和经济强国之一。尽管加拿大有良好的环境基础和资源优势,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始终将可持续发展视为重要发展目标,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促进、齐途并进、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环保产业自主化发展,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的协同统一,取得了明显的环境保护效果。加拿大连续五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加拿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概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也称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科学技术,是指能够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先进技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在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的风险、提高成本效益和生产效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生产对环境有益的、创新的、有经济效益的产品和服务。它们生产包括技能知识、组织和管理程序、以及从环境控制、预防和清洁技术到能提高资源效率或监测和分析环境影响的技术等不同系列的产品和过程。 加拿大科技创新涵盖了16个领域,在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中环境科学技术,如气候科学、海洋学、水文学、燃料电池与氢技术以及环境工程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可见,加拿大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域基本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成为支撑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科技”。 加拿大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并在这一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其不仅在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等传统环境技术方面占有先机,而且近来特别关注全球的温室效应问题,致力于气候变化、可更新能源以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研究。加拿大政府指出,注重生态效率是加拿大现在和未来科技创新关注的重点,通过实施生态效率工程,以实现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达到这些发展目标,加拿大重视对这些领域的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加拿大风险投资的总额减少了,但对清洁技术项目的资助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技术占加拿大总投资的7.6%(美国仅为6.5%),因此加拿大有望在这一日益扩大

创新服务模式 优化政务环境

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是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全国第一家由政府机构开办的淘宝店,“青岛车管淘帮办”近日走红网络。网友力挺青岛车管所的服务创新,也表达了对政府机构提供更亲民便捷、高质高效服务的期待。 更好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务环境需要整合政务服务资源。结合地方实际成立专门的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下设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中心等,实行分级分层管理;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对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构成“核心层”;对进驻中心的窗口人员,实行政务中心与主管部门(区政府)双重管理,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以中心为主,形成“紧密层”;对管理中心等分中心则实行服务标识、服务规范、电子监察、督查考核“四统一”,联成“管理层”。这样的管理方式既可以精减服务人员数量,又可以责任到人,为认真服务群众打好基础。 更好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务环境需要创新政务服务科技手段。推进网上审批、网上交易、网络问政、网上监察“四网”融合,完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全程监督”的网上审批功能,构建12345政府热线与网络问政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行政权力阳光运行网上监察与法制监督一体化。这种充分运用电子科技手段,固化相关程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更大程度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更好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政务环境需要创新政务服务监督机制。对窗口单位服务效能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察。强化监督考核,实行办事客商群众即时电子评价,纪委监察驻场人员随机电话回访,监督员常态化明查暗访,并纳入部门年度软环境考核、依法行政考核和民主评议考核范围。实施“行政审批一门通、便民服务一站通、公共资源交易一场通、服务热线一号通、行政权力网上阳光运行一网通”五通工程,确保所有行政权力在阳光下操作,在规范中运行,在监察中完善。 冯署平老师认为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是党的服务宗旨。通过“窗口服务、网上办理、热线沟通”拓展政务服务和政务信息公开是当前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必然趋势。因此,各个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在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创新政务服务科技手段和创新政务服务监督机制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推进政务服务水平提升,真正实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浅谈科技创新(一)

浅谈科技创新(一)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作者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含义和原则,以及其策略和战略,说明加强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并概括了其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创新科技战略趋势 Abstract:Theinnovationisanationalprogressivesoul,isthenationalprosperousdevelopmentthedrainl esspower.Nowthesocietyenterstheeraofknowledgeeconomy.Theeconomicgrowthandsocialprogre sscomparedreliedontechnicalatanytimeinthepastth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Thisarticleauthor elaboratedscientificinnovation’smeaningandtheprinciple,aswellasitsstrategyandthestrategy,show edstrengthensthescientificinnovationthenecessity,andsummarizeditsdevelopmenttendency. Keywords:InnovationScientificStrategyTendency 创新一词最早是起源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已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而扩展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大致分类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知识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概括起来,可以对“创新”简单地定义: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只要是新的事物、观念,付诸于实施,并得到认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创新。 1.科技创新的含义与原则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科技以知识为本意味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新什么,就显得非常。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2.科技创新环境的结构要素 按照是否具有实体和刚性(可约略地理解为非人文的和人文的)将环境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体制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

网络环境下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分析

网络环境下思想文化工作的创新分析 网络环境下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2011年胡锦涛同志对省部级领导讲话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2009年,温家宝同志首次和网民在线交流时就说:“我觉得这种交流能使我看到网友的意见和要求,网友也知道政府的政策。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1.网络传播的无限性拓宽了宣传文化工作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已经不仅仅属于哪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组织,信息传递已经跨越了国家界限,通过网络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无限延伸的网络节点使宣传文化工作不再仅限于某一个群体,极大地拓宽了宣传文化工作的空间,提高了宣传文化工作的覆盖面,使受众从有限变为无限,为我们党在网络社会中传播真理,宣扬马列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无限的条件。 2.网络传播的即时性提高了宣传文化工作的时效。“即时新闻”成为网络环境下的新特点。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正在以“小时”、“分”、“秒”的速度更新,人们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各地发生的事件获得相应信息,这给宣传文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网络,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对外关系、政策舆论引导等工作都可以第一时间让民众知晓,获得群众支持,这种宣传舆论引导方式及时回答了民众关切,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宣传文化工作紧跟时代潮流的新特点。

3.网络信息表态的多样性增强了宣传文化工作吸引力。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多地是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可在屏幕上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信息接收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也更加有利于宣传文化工作的开展,这种轻松的网络环境提高了群众对信息的认可度,会进一步增强宣传文化工作吸引力。 4.网络信息传递的交互性提升了宣传文化工作效果。在网络节点平等性的情况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络的交互性改变了以往信息的被动接受方式,让群众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这种交互式沟通,可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质疑与沟通中达成思想上的一致,从而实现宣传文化工作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互动式交流拓展,提高宣传文化工作实效。 网络环境下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主体主要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是取消集权。由于信息终端与终端之间是平等的,资源是共享的,因而就不存在凌驾于其它终端之上的终端,也就是不存在集权。其次是主体的身份虚拟及其自由感。在互联网上,主体一般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蔽起来,而显示给对方的则是一个代码或一组数字,因此,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来表达意见。再次是平等感。在网络环境下,无论你是谁,都是平等的,在互联网中没有权威和地位的光环,平等交流,以理服人是互联网的基本规则。正是网络的这种特性,给新时期宣传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