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氧 练习题

缺氧 练习题

缺氧 练习题
缺氧 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影响动脉血氧分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

A.血红蛋白的含量

B.组织供血

C.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D.肺呼吸功能

E.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活性

2.影响动脉血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

A.细胞摄氧的能力

B.血红蛋白含量

C.动脉血CO2分压

D.动脉血氧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含量

3.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 )

A.氧离曲线左移

B.血温降低

C.血液H+浓度升高

D.血K+升高

E.红细胞内2,3-DPG 含量减少

4.检查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主要反映的是 ( )

A.吸入气氧分压

B.肺的通气功能

C.肺的换气功能

D.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E.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

5.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动脉血氧变化的最主要特征是 ( )

A.血氧容量降低

B.P50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6.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53mmHg), 血氧容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其缺氧类型为 ( )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缺血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7.易引起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是 ( )

A.氰化物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硫化物中毒

.砒霜中毒 D

E.甲醇中毒

8.红细胞内2,3-DPG 增多可引起 ( )

A.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

B.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

C.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增加

D.红细胞向组织释放氧增多

E.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9.某患者血氧检查为:(98 mmHg),血氧容量12 ml/dl,动脉血氧含量 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 ml/dl,患下列哪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 )

A.哮喘

B.肺气肿

C.慢性贫血

D.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E.严重维生素缺乏

10.引起循环性缺氧的疾病有 ( )

A.肺气肿

B.贫血

C.动脉痉挛

D.一氧化碳中毒

E.维生素B1缺乏

11.砒霜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 ( )

A.丙酮酸脱氢酶合成减少

B.线粒体损伤

C.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D.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E.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高

12.氰化物中毒时血氧变化的特征是 ( )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13.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见于 ( )

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室间隔缺损

D.氰化物中毒

E.慢性贫血

14.PaO2低于下列哪项数值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 )

A.(75mmHg)

B. (60mmHg)

C. (50mmHg)

D. (40mmHg)

(30mmHg)

. E

15.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 ( )

A.吸入气氧分压减少

B.肺血管扩张

C.肺小动脉不均一性收缩

D.外周化学感受器受抑制

E.肺循环血量增加

16.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的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 ( )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力加强

C.心、脑、肺血管扩张

D.静脉回流量增加

E.毛细血管增生

17.决定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的主要钾通道是 ( ) A.电压依赖性钾通道

+激活型钾通道

敏感性钾通道

D.受体敏感性钾通道

+激活型钾通道

18.下列哪项不是肺源性心脏病的原因 ( )

A.肺血管收缩引起的肺动脉高压

B.心肌缺氧所致的心肌舒缩功能降低

C.心律失常

D.肺血管重塑

E.回心血量减少

19.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机制是 ( )

A.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B.肝脾储血释放

C.红细胞破坏减少

D.肝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E.骨髓造血加强

20.缺氧时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血液H+浓度升高

B.血浆CO2分压升高

C.血液温度升高

D.红细胞内2,3-DPG增加

E.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21.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 ( ) A.ATP生成不足

B.颅内压升高

C.脑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D.神经细胞膜电位降低

E.脑血管收缩

22.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的部位是 ( )

.大脑灰质 A

B.大脑白质

C.中脑

D.小脑

E.延脑

23.下列哪项不是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性变化 ( )

A.线粒体数量增加

B.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强

C.肌红蛋白含量增加

D.合成代谢减少

E.离子泵转运功能加强

24.吸氧疗法对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的缺氧效果最好 ( )

A.肺水肿

B.失血性休克

C.严重贫血

D.氰化物中毒

E.亚硝酸盐中毒

25.高压氧治疗缺氧的主要机制是 ( )

A.提高吸入气氧分压

B.增加肺泡内氧弥散入血

C.增加血红蛋白结合氧

D.增加血液中溶解氧量

E.增加细胞利用氧

二、问答题

1. 什么是呼吸性缺氧?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2. 什么是肠源性紫绀,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3.急性左心衰竭可引起哪种类型的缺氧?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4.什么是发绀?缺氧患者都会出现发绀吗?

5.缺氧患者是否都有肺通气量增加的代偿反应?其机制和代偿意义是什么?

6.试述缺氧时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变化。

7.试述肺动脉平滑肌的钾通道类型及其在缺氧时的作用。

8.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9.急性和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机制是什么?

10.试述缺氧时红细胞中2,3-DPG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11.高压氧是如何治疗缺氧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B 、D

二、问答题

1.因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的缺氧称为呼吸性缺氧。其血气变化特点及发生机制是肺通血液中溶解肺换气功能障碍使经肺泡弥散到血液中的氧减少,降低,PO2气障碍使肺泡气.

氧减少,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减少,引起动脉血氧含量和动脉氧饱和度降低。

急性缺氧患者血氧容量正常,而慢性缺氧患者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血氧容量可升高。患者因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含量减少,使单位容积血液弥散向组织的氧量减少,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可以减少。但慢性缺氧可使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代偿性增强,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化可不明显。

2.大量食用含硝酸盐的食物后,硝酸盐在肠道被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入血后可将大量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的能力,导致患者缺氧。因高铁血红蛋白为棕褐色,患者皮肤粘膜呈青紫色,故称为肠源性紫绀。因患者外呼吸功能正常,故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高铁血红蛋白分子内剩余的。因高铁血红蛋白增多,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二价铁与氧的亲合力增强,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和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造成向组织释放氧减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低于正常。

3.急性左心衰竭常引起循环性缺氧和低张性缺氧的混合类型。由于心输出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组织供血供氧量减少,引起循环性缺氧。同时急性左心衰竭引起广泛的肺淤血和肺水肿,肺泡内氧弥散入血减少而合并呼吸性缺氧。患者PaO2、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可降低,血氧容量正常,从毛细血管内向细胞弥散的氧量减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可以减少,但如外周血流缓慢,细胞从单位容积血中摄氧量增加,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可以增大。

4.氧合血红蛋白颜色鲜红,而脱氧血红蛋白颜色暗红。血红蛋白的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平均浓度超过5 g/d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的体征称为发绀。发绀是缺氧的表现,但血红蛋白不是所有缺氧患者都有发绀。低张性缺氧时,因患者动脉血氧含量减少,脱氧增加,较易出现发绀。循环性缺氧时,因血流缓慢和淤滞,毛细血管和静脉血氧含量降低,亦可出现发绀。患者如合并肺循环障碍,发绀可更明显。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患者皮肤和粘膜呈咖啡色或类似发绀。而严重贫血的患者因血红蛋白总量明显减少,脱碳氧血红蛋白颜色鲜红,一氧化碳中,所以不易出现发绀。氧血红蛋白不易达到5g/dl毒的患者因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增加,患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组织性缺氧时,者皮肤可呈玫瑰红色。

5.不是所有的缺氧患者都有肺通气量增加的代偿反应。这是因为缺氧引起呼吸中枢兴奋的主要刺激是PaO2降低。当PaO2低于 kPa (60 mmHg)可剌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兴奋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一方面可提高肺泡气PO2,促进肺泡内O2向血中弥散,增加PaO2;另一方面,胸廓运动增强使胸腔负压增大,通过增加回心血量而增加心输出量和肺血流量,有利于血液摄取和运输更多的氧。而没有PaO2降低的血液性、循环性和组织性缺氧患者,呼吸系统的代偿不明显。

6.缺氧时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心输出量增加。因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和静脉回流量增加引起;②肺血管收缩。由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开放和缩血管物质释放增加引起;③血流分布改变。皮肤、腹腔内脏血管收缩,心、脑血管扩张;④毛细血管增生。长期缺氧使脑和心肌毛细血管增生,有利于血液中氧的弥散。

种类37. 肺动脉平滑肌的钾通道是介导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主要机制。肺动脉平滑肌含有2+。)(K)和ATP敏感性钾通道激活型钾通道型的钾通道: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Ca(K ATPCa是决定肺动脉平滑肌细其中Kv引起细胞膜超极化,细胞内钾离子可经3种钾通道外流,而慢性缺氧可选择性抑制肺动Kv的功能,胞静息膜电位的主要钾通道。急性缺氧可抑制通道亚单位mRNA脉

Kv和蛋白质的表达,使钾离子外流减少,膜电位降低,引发细胞2+膜去极化,从而激活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Ca内流增加引起肺血管收缩。

8.肺源性心脏病是指因长期肺部疾病导致右心舒缩功能降低,主要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和缺氧性心肌损伤有关。缺氧可引起肺血管收缩,其机制有①交感神经兴奋,刺激肺血管α-受体;②刺激白三烯、血栓素A等缩血管物质生成与释放;③抑制肺动脉平滑肌Kv通2道,引起肺血管收缩。长期缺氧引起的钙内流和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还可导致肺血管重塑,表现为血管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肥大,胶原和弹性纤维沉积,使血管壁增厚变硬,造成持续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后负荷加重,引起右心肥大,加之缺氧对心肌的损伤,可引起肺源性心脏病。

9.急性缺氧时红细胞数量可不变或轻度增多,主要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肝脾等脏器储血释放所致。慢性缺氧时红细胞数量可增多,主要原因是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骨髓造血增强。

10.缺氧时,因生成增加和分解减少,红细胞内脱氧血红含量增加。生成增加:①2,3-DPG蛋白增多时,红细胞内游离的2,3-DPG减少,对磷酸果糖激酶抑制作用减弱,使糖酵解呼吸的生成;

③如合并2,3-DPG加强;②对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抑制作用减弱,增加性碱中毒,pH增高可激活磷酸果糖激酶,促进糖酵解。pH增高抑制2,3-DPG磷酸酶的活增加的意义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血红蛋白与氧的2,3-DPG性,使2,3-DPG分解减少。有利于红细胞向细胞释放更多的氧。但当PaO降至 kPa (60mmHg)以下的亲和力降低,2时,则氧离曲线右移使肺泡血结合的氧量减少,失去代偿作用。

11.高压氧治疗缺氧的主要原理是增加血液中的溶解氧量。在PaO2为 kPa (100 mmHg)时,97%的血红蛋白已与氧结合,故吸入常压氧时血氧饱和度难以再增加,而血浆内物理溶解的氧量可以增加。在海平面吸入空气时,血液内溶解氧为 ml/dl。吸入1个大气压的纯氧时,溶解氧增加到ml/dl,在吸入3个大气压纯氧时可达6 ml/dl。正常情况下,组织从每100 ml血液中平均摄取5 ml氧,所以吸入高压氧可通过增加溶解氧量改善对组织的供氧。另外,对CO中毒病人,PaO2增高后,氧可与CO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加速CO从血红蛋白解离。

病理习题 缺氧

第八章缺氧 一.名词解释题 1.血液性缺氧 2.循环性缺氧 3.组织性缺氧 4.乏氧性缺氧 5. 血氧容量 二.单项选择题 5.缺氧是由于( ) A.吸入气氧含量减少 B.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C.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D.血液中氧饱和度降低 E.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障碍 6.正常人进入高原发生缺氧的原因是 ( ) A.吸入气的氧分压降低 B.肺气体交换障碍 C.循环血量减少 D.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E.组织血流量减少 7.血液性缺氧最常见的原因是( ) A.血红蛋白病 B.贫血 C.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D.CO中毒 E.过氯酸盐中毒 8.下列哪种原因不能引起循环性缺氧( ) A.动脉栓塞 B.静脉淤血 C.休克 D.心力衰竭 E.肺动-静脉短路9.下列哪项不是缺氧引起的循环系统的代偿方式( )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力增强 C.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D.肺血管扩张 E.静脉回流量增加 10.静脉血短路(分流)流入动脉可造成 ( ) A.血液性缺氧 B.缺血性缺氧 C.淤血性缺氧 D.乏氧性缺氧 E.组织性缺氧 11.乏氧性缺氧又称为( ) A.低张性低氧血症 B.等张性低氧血症 C.缺血性缺氧 D.淤血性缺氧 E.低动力性缺氧

12.循环性缺氧可由下列何种原因引起( ) A.大气供氧不足 B.血中红细胞数减少 C.组织供血量减少 D.血中红细胞数正常但血红蛋白减少 E.肺泡弥散到循环血液中的氧量减少13.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机制是( ) A.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B.肝脾储血释放 C.红细胞破坏减少 D.肝脏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E.肾脏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14.乏氧性缺氧最具特征性的血气变化是( ) A.血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降低 C.血氧容量降低 D.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差减小 15.循环性缺氧最具特征性的血气变化是( ) A.血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降低 C.血氧容量降低 D.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差增大 16.血液性缺氧最具特征性的血气变化是 ( ) A.血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降低 C.血氧容量降低 D.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差减小 17.氰化物中毒最具特征性的血气变化是 ( ) A.血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降低 C.血氧容量降低 D.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差减小 18.急性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升高的主要机制是( ) A.血流量增加 B.肺小动脉收缩 C.右心输出量增加 D.左心功能不全 E.肺小静脉淤血 19.以下疾病中不会出现血液性缺氧的是()。 A肺炎B肠源性发绀C蚕豆病 D煤气中毒E严重贫血 20.低张性缺氧时细胞发生缺氧的机制是()。 A毛细血管血量减少B血氧容量降低C毛细血管平均氧分压降低 D静脉氧分压降低E组织利用氧障碍 21.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见于()。 A低排出量性心力衰竭B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亚硝酸盐中毒

第五章缺氧

第五章缺氧 一、选择题 A型题 1.缺氧就是由于 A.吸人气氧含量减少 B.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C.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D.血液中氧饱与度降低 E.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 2.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发生低张性缺氧 A.支气管异物 B.服用过量催眠药 C.胸腔大量积液 D.吸入大量氯气 E.吸入大量CO 3.P50升高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氧离曲线左移 B.Hb与氧得亲与力增高 C.血液H+浓度升高 D.血K+升高 E.红细胞内2,3-DPG含量减少 4.反映组织利用氧多少得指标就是 A.动脉血氧含量 B.静脉血氧含量 C.静脉血氧饱与度 D.P50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6.低氧血症就是指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C.血氧饱与度降低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低于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升高 7.健康人攀登3000m以上高峰发生缺氧得原因就是 A.吸入气氧分压低 B.血液携氧能力低 C.肺部气体交换差 D.组织利用氧能力低 E.肺循环血流量少 8.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最易发生下列哪种类型得缺氧 A.大气性缺氧 B.呼吸性缺氧 C.等张性缺氧 D.低动力性缺氧

E.组织性缺氧 9.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得患者动脉血最具特征性得变化就是 A.氧容量降低 B.氧含量降低 C.氧分压降低 D.氧饱与度降低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缺血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11.下列哪项不就是血液性缺氧得原因 A.煤气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硫化物中毒 D.大量输入库存血 E.大量输入碱性液 12.下列哪一种疾病发生得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可明显降低? A.脑血栓形成 B.冠状动脉痉挛 C.肾小动脉硬化 D.肺栓塞 E.食道静脉曲张 13.临床最常见得血液性缺氧就是 A.贫血 B.CO中毒 C.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D.过氯酸盐中毒 E.血红蛋白病 14.以下哪一种原因引起得缺氧往往无发绀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静脉血掺杂 E.窒息 15.亚硝酸盐中毒患者最具特征得动脉血氧变化就是 A.血氧分压降低 B.氧容量降低 C.氧饱与度降低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E.氧离曲线右移 16.关于发绀得描述,哪一项就是错误得? A.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异常呼吸的种类及缺氧程度的判断

异常呼吸的种类及缺氧程度的判断 一、异常呼吸 1.频率改变 (1)呼吸过快:也称气促,指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一般体温每升高1℃,呼吸频率约增加3-4次/分。 (2)呼吸过缓:指呼吸频率少于12次/分。见于颅内压增高、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2.节律改变 (1)潮式呼吸(陈-施呼吸):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5~20s),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潮式呼吸的周期可长达30秒至2分钟。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酸中毒、巴比妥中毒等。产生机制是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减低,只有当缺氧严重,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程度,才能刺激呼吸中枢,式呼吸恢复或加强,当积聚的二氧化碳呼出后,呼吸中枢有失去有效的兴奋,呼吸又再次减弱或暂停,从而形成了周期性变化。(2)间断呼吸(毕奥呼吸):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断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

呼吸,如此仿佛交替。其产生机制同潮式呼吸,但比潮式呼吸更为严重,预后更为不良,常在临终前发生。 3.深度改变 (1)深度呼吸(库斯莫呼吸):指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以便机体排除较多的二氧化碳,调节血中的酸碱平衡。 (2)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可见于呼吸机麻痹、某些肺与胸膜疾病,也可见于濒死的患者。 4.声音异常 (1)蝉鸣样呼吸:表现为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似蝉鸣样音响,产生机制是由于声带附近阻塞,使空气吸入发生困难。常见于喉头水肿、喉头异物等。 (2)鼾声呼吸:表现为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所致。多见于昏迷患者。 5.形态异常 (1)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正常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由于肺、胸膜或胸壁的疾病,如肺炎、胸膜炎、肋骨骨折、肋骨神经痛等产生剧烈的疼痛,均可使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 (2)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正常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如由于腹膜炎、大量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巨大肿瘤等,

(4)病理学--第十章 缺氧(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2013)

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十章缺氧 1.何谓血氧分压(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静脉血氧分压(PvO2)的正常值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血氧分压是指物理溶解在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值约为100mmHg(13.3kPa),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静脉血氧分压(PvO2)正常值约为40mmHg(5.33kPa),主要取决于组织摄取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2.何谓血氧容量(CO2max)?它的正常值是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何谓血氧含量(CO2)?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静脉血氧含量(CvO2)的正常值多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能反映什么?何谓低氧血症? 答:血氧容量是指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正常值约为20ml/dl,主要取决于Hb的质(与氧结合的能力)和量。 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主要是Hb实际结合的氧量和极小量溶解于血浆中的氧,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CaO2)正常值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CvO2)约为14ml/dl。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能反映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 低氧血症是指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3.何谓血氧饱和度?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是多少? 答:血氧饱和度(SO2)是指Hb与氧结合的百分数。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为95%~97%;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为75%。 4.何谓缺氧?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可将缺氧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缺氧是指任何原因使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而导致机体功能、代谢和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可将缺氧分为以下4种类型: ①乏氧性缺氧(或称低张性缺氧) ②血液性缺氧(或称等张性缺氧或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③循环性缺氧(或称低动力性缺氧)(可分为缺血性缺氧和瘀血性缺氧) ④组织性缺氧 5.何谓乏氧性缺氧?血氧会发生哪些变化?皮肤黏膜颜色发生什么变化?与乏氧性缺氧发生有关的原因和机制有哪些?何谓发绀? 答:乏氧性缺氧(或称低张性缺氧)是指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含量CaO2降低,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血氧变化特点: ①PaO2降低;②CaO2降低;③SaO2降低; ④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急性缺氧: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 慢性缺氧: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可变化不显著,CO2MAX正常或略增高。 ⑤当毛细血管中氧合Hb浓度减少,脱氧Hb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5g/dl)时,皮肤

缺氧(习题)解读

第五章缺氧 一、选择题 1.乏氧性缺氧又称为 A.低张性低氧血症 B.等张性低氧血症 C.缺血性缺氧 D.淤血性缺氧 E.低动力性缺氧 2.严重贫血可引起 A.循环性缺氧 B.乏氧性缺氧 C.血液性缺氧 D.组织中毒性缺氧 E.低动力性缺氧 3.血液性缺氧时 A.血氧容量正常、血氧含量降低 B.血氧容量降低、血氧含量正常 C.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般均正常 D.血氧容量、血氧含量一般均降低 E.血氧容量增加、血氧含量降低 4.循环性缺氧时静脉的 A.血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均降低 B.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均降低 C.血氧含量正常、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均降低 D.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均正常 E.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均降低 5.循环性缺氧可由下列何种原因引起 A.大气供氧不足 B.血中红细胞数减少 C.组织供血量减少 D.血中红细胞数正常但血红蛋白减少 E.肺泡弥散到循环血液中的氧量减少 6.下列何种物质可使低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结合氧的导致缺氧的发生 A.硫酸盐 B.尿素 C.亚硝酸盐 D.肌酐 E.乳酸 7.贫血时,血红蛋白低于下列哪一数值则可因心肌营养障碍而出现全心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A.11g/dl B.9g/dl C.7g/dl D.5g/dl E.3g/dl 8.组织中毒性缺氧是由于药物或毒物抑制下列何种细胞酶使递氢或传递电子受阻而引起生物氧化障碍 A.溶媒体酶 B.呼吸酶 C.磷脂酶 D.丙酮酸脱氢酶 E.ATP 9.静脉血短路(分流〕流入动脉可造成 A.血液性缺氧 B.缺血性缺氧 C.瘀血性缺氧 D.乏氧性缺氧 E.组织中毒性缺氧 10.缺氧是由于 A.向组织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 B.吸入气中氧含量减少 C.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E.血液中氧容量降低 11.正常人进入高原或通风不良的矿井中发生缺氧的原因是 A.吸入气的氧分压降低 B.肺气体交换障碍 C.循环血量减少 D.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E.组织血流量减少 12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见于 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室间隔缺损 D.氰化物中毒 E.慢性贫血 13.缺氧引起冠状血管扩张主要与哪一代谢产物有关 A.钠离子 B.钾离子 C.肾上腺素 D.尿素 E.腺苷 答案:1-5.ACDDC ;6-10.CEDDA;11-13ADE 二、填空题 1.缺氧是指或引起细胞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根据发 生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一般将缺氧分

第五章 缺 氧

第五章缺氧 复习提要 一、概念 (一)缺氧 由于组织氧的供应减少或对氧的利用障碍,而引起代谢、功能和结构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二)血氧指标 1.血氧分压 为溶解于血液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故又称为血氧张力。 动脉血氧分压主要取决于:吸入气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 2.血氧容量 指100ml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氧分压为13.3kPa,温度为38℃时,所能结合氧的最大毫升数,即100ml 血液中Hb的最大带氧量。 取决于:血液中的Hb的质和量。 3.血氧含量 指100ml 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氧量。 取决于:氧分压和氧容量。 4.血氧饱和度 指Hb的氧饱和度,即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的比值。 取决于:氧分压。 5.氧离曲线 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型,称为氧离曲线。 二、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特点 (一)分类 乏氧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二)乏氧性缺氧 1.主要表现 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张性缺氧或缺氧性缺氧。 2.原因 吸入气氧分压低 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3.血氧变化 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及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均降低。

4.紫绀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称为紫绀。 (三)血液性缺氧 1.由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组织缺氧。又称为等张性缺氧。 2.原因 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血红蛋白性质改变 一氧化碳中毒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高 3.血氧变化 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Hb与O2亲和力增强引起血液性缺氧例外),血氧饱和度正常。 4.肠源性紫绀 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硝酸盐经肠道细菌作用还原为亚硝酸盐,大量吸收入血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L时,皮肤、粘膜可出现青紫色,称为肠源性紫绀。 (四)循环性缺氧 1.因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单位时间内供给组织的氧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血流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 2.原因 全身性循环障碍 局部性循环障碍 3.血氧改变 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 4.缺血性缺氧 在循环性缺氧中,因动脉血灌流不足引起的缺氧称为缺血性缺氧。 5.淤血性缺氧 因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缺氧称为淤血性缺氧。 (五)组织性缺氧 1.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2.原因 线粒体功能受抑制 呼吸酶合成减少 线粒体损伤 3.血氧变化动-静脉氧含量差降低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急性缺氧初期呼吸加深加快。此时的通气反应是由外周的化学感受器引起的。 2.血液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正常,所以没有呼吸加强反应。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功能的变化 心率急性轻度或中度缺氧时,心率增快。严重缺氧使心率减慢。 心肌收缩力缺氧初期,心肌收缩力增强。随着缺氧所致辞的酸中毒和心肌抑制因子的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7日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临床医学二大班 缺氧实验 一、实验目得 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得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 性缺氧得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得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得因素。 二、实验原理 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得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 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 或2ml 刻度吸管,1ml 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 分别称重记录 甲:NS(0、1ml/10g) 腹腔注射 乙:0、25%水合氯醛(0、1ml/10g) 放进缺氧装置中 丙:1%咖啡因 (0、1ml/10g) 等待10min 每2min 记录呼吸频率 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耗氧量 观察皮肤颜色,活动度 丁:放入缺氧装置,40℃水浴锅放入装小鼠缺氧瓶,记录死亡时间,活动状态以及耗氧量 ②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检查装置气密性 ,连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 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然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先取甲酸1、5ml 放入试管内,再加入浓硫酸1ml 。 连接 加热试管(用酒精得间断加热,加速CO 产生,不可使液体沸腾)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下: 死亡(记录时间), 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观察记录如下: 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五、实验结果

间歇性缺氧诱导胰岛β细胞损伤及其损伤机制

间歇性缺氧诱导胰岛β细胞损伤及其损伤机制 糖尿病是常见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高血糖。目前全球有大约2.3亿人罹患Ⅱ型糖尿病,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严重危及大众健康。该病主要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研究表明凋亡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在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尸解证据表明,糖尿病患者β细胞数量的减少与细胞凋亡的增加有一定关联。减少或逆转胰岛β细胞的凋亡可有效延缓糖尿病的发展。而引起胰岛β细胞凋亡的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深入探讨胰岛β细胞凋亡机制对糖尿病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拟以胰岛INS-1细胞株为模型,采用空白对照组、间歇正常氧组、轻度间歇性缺氧、中度间歇性缺氧和重度间歇性缺氧等5种浓度的缺氧模式。采用放免法、MTT、Western blot方法进行培养研究,最后对比各组细胞株胰岛素水平、细胞增殖程度、Bax与Bcl-2信号调控的生物分子表达情况,研究CIH对胰岛细胞的可能损害机制[1]。 目前,认为胰岛β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idrone,OSAHS)和慢性间歇性缺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睡眠呼吸疾病,该病是由于夜间咽部气道的不完全或完全塌陷导致的低氧及睡眠片段化而影响多个系统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反复的短暂低氧和复氧。 OSAHS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机制作用于内分泌系统,引起血糖升高,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有关研究发现OSAHS与Ⅱ型糖尿病患者均易出现诸如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肥胖以及某些脑血管疾病等。例如,肥胖可以促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相应受体数量减少且受体亲和力降低,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IR),诱导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另一方面,由于肥胖患者胸腹部脂肪的挤压使肺活量下降,同时下颌脂肪的堆积使气道管腔变窄,使肥胖患者并发CIH的几率大大升高。OSAHS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中,两病并发的几率达到37%;而某些类型的睡眠呼吸紊乱(SDB)患者与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的概率高达62%。因此可以看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探讨OSAHS引起的CIH对胰岛的损伤机制对胰岛功能的保护和糖尿病的防治是大有裨益的,并有助于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预防两病并发。 糖尿病患者中,SDB主要表现为OSAHS,且与血糖变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患者往往伴有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波动,因此二者在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某种联系。由上述资料可知,在OSAHS患者中,糖耐量异常现象和Ⅱ型糖尿病患病率较非OSAHS患者显著升高。可推测其原因是胰岛素抵抗。 OSAHS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主要机制研究如下。首先,人体处于缺氧状态且睡眠片段化时,机体糖皮质激素水平会显著升高,

缺氧试题

1.低张性缺氧时氧分压__________,血氧含量__________,血氧饱和度 __________。 答案:降低;正常;降低 2.摄入大量亚硝酸食物引起__________血症,皮肤粘膜呈__________色,称为__________缺氧。 答案: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咖啡色;血液性 3.血液性缺氧时由于__________数量减少或_____发生改变,以致血氧含量 _______。 答案:血红蛋白;性质;减少 4.CO中毒患者血中__________增多,皮肤粘膜呈__________色。 答案:碳氧血红蛋白;樱桃红色 5.氰化物中毒时,皮肤粘膜呈__________色,引起__________缺氧,静脉血氧含量__________,动脉血氧含量__________。 答案:玫瑰红;组织性;增高;减少 6.外呼吸功能障碍因肺通气不足、气体交换障碍,致使肺通气与肺血流的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此型缺氧又称为______缺氧。 答案:呼吸性 7.血氧容量指氧分压为______ mmHg、二氧化碳分压为________ mmHg、温度为38℃时,在体外每100毫升血液内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量。 答案:150;40 8.急性缺氧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迅速增加,这是由于缺氧刺激了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_______结果。 答案:血液重新分布 9.缺氧时,肺小动脉周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多,作用于组胺H1受体而使肺血管_______。 答案:收缩 10.急性缺氧初期,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________,心输出量增加,此为机体适应性反应。 答案:增强 11.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表示的是_______和血氧分压之间的关系。 答案:血氧饱和度 1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反映组织的耗氧量,正常值为_______ml/L 答案:50 13.氧离曲线右移,说明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_______。 答案:降低 14.法洛四联症引起的缺氧类型是_______。 答案:乏氧性缺氧 15.血氧容量取决于血液中_______的质和量,反映血液携氧能力的强弱。 答案:血红蛋白 16.组织性缺氧时,因为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增多,患者的皮肤、黏膜呈_______。 答案:鲜红或玫瑰红色

小鼠缺氧实验实验报告

\篇二:缺氧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方法: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动物耐受缺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和总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制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缺氧类型小鼠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的变化。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p<0.01)。co中毒、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 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根据缺氧的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小白鼠(雌性)。 1.2 药品: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亚硝酸钠( sodium nitrite ) 、亚甲基蓝(美蓝)(methylene blue,mb)、 0.9%nacl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co(carbon monoxide)。 1.3 器材:100、500ml广口瓶和测耗氧装置。 1.4 方法 1.4.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准确称取体重,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氯丙嗪组。氯丙嗪组按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0.25%氯丙嗪,随即安放在冰浴的纱布上 10~15min,使呼吸频率降至70~80次/min;生理盐水组按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放置10-15min,作为对照。之后将2只小鼠分别放入100ml的广口瓶内,连接好测耗氧装置。如右图。 1.4.2 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 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乏氧性缺氧组小鼠放入含有5g钠石灰的100ml密闭瓶中;一氧化碳中毒组小鼠放入500ml密闭瓶,注入10ml co气体。 另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亚硝酸纳组小鼠腹腔注射50g/l亚硝酸纳0.2ml,并随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亚硝酸纳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50g/l亚硝酸纳0.2ml后即刻腹腔注射10g/l亚甲基蓝0.2ml 。 2.观察项目 2.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记录下小鼠的体重w(g)。从密闭测耗氧装置开始记时到小鼠死亡,分别观察氯丙嗪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的存活时间t(min)、总耗氧量a(ml)。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总耗氧率r[ml/(g·min)]: r[ml/(g·min)]= a(ml)÷w(g)÷t(min) 2.2 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 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处理前分别测出两鼠的正常呼吸频率(次/min)。待塞

间歇性训练法类型

间歇性训练 一,间歇训练法释义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个机能产生与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的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二、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间歇性训练法是在平原借助低氧仪让受训人员间歇性地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抗缺氧生理、生化适应,以达到高原训练的目的。在运动实践中,间歇性低氧训练作为一种辅助训练手段,与常规训练穿插进行,能使受训人员机能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 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运用 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之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190次左右;间歇时间及不充分,以心率将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练习内容多为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练习的动作结构基本稳定;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盐系统以下糖酵解功能系统。 2、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特点: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来讲,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约在100到300秒之间),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五),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或170次左右即可,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 3、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在160次/分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一次持续的练习动作种类可以单一,亦可多元,供能以有氧代谢性为主。 三、结合游泳专项来分析

缺氧

缺氧1.缺氧p69 2.低张性缺氧p70 3.血液性缺氧p71 4.高铁血红蛋白血症p72 5.肠源性紫绀p72 6.紫绀p71 7. 组织性缺氧p73 1.缺氧概念是 A.吸入气中的氧减少; B.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C.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血液氧容量降低; E.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 2.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 A.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B.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C.血氧分压降低; D.血氧饱和度降低; E.血氧容量降低。 3.低张性缺氧症引起组织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 A. 12.0KPa (90mmHg); B. 10.7KPa (80mmHg); C. 9.3KPa (70mmHg); D.8.0KPa (60mmHg); E. 6.7KPa (50mmHg)。 4.CO造成缺氧的原因为 A.O2与Hb结合速率减慢; B.HbO2解离速度减慢; C.HbCO无携氧能力; D.CO使RBC内2,3-DPG增高; E.以上都不对。 5.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为 A.亚硝酸盐中毒; B.CO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硫化物中毒; E.肠道淤血水肿和菌群失调。 6.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变化最有特征性的是 A.PaO2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A血氧容量正常; D.A血氧饱和度正常; E.A-V血氧含量差增大。

7.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 A.PaO2↓; B.A血氧容量↓; C.A血氧含量↓; D.A-V血氧含量差↑; E.V血氧含量↑。 8.严重贫血时,下述指标变化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血氧含量↓; B.PaO2↓; C.A血氧含量↓; D.A血氧饱和度正常; E.V血氧含量减少。 9.氧离曲线右移是由于 A.RBC内2,3-DPG↑; B.血[H+]↓; C.PaCO2↓; D.血温↓; E.以上都不是。 10.下述缺氧哪一种常无紫绀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静脉血掺杂; E.窒息。 11.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机制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12.急性缺氧引起的血管效应为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13.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显著的脏器是 A.肝; B.肾; C.肺; D.胃肠道; E.胰腺。

病理学-缺氧-试卷与答案

2018-2019 学年(春)季学期 2018 级临床医学专业《缺氧》( A 卷) 一、A1型题(答题说明:单句型最佳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面均有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在显示器选择相应的答案或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以示正确回答。共有 25题,合计 100.0 分。) 1. 缺氧的概念是 A. 吸入气中的氧含量减少 B. 血氧含量过低 C. 血氧分压降低 D. 血氧容量降低 E. 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考生答案: 参考答案: E 得分: 0 分(此题满分: 4 分) 2. 低氧血症是指 A. 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 血氧容量低于正常 C. 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D. 血氧饱和度降低 E. 动- 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考生答案: 参考答案: C 得分: 0 分(此题满分: 4 分) 3. 组织供氧量取决于 A. PaO2和氧容量 B. PA02和肺换气功能 C. 血红蛋白的质和量 D. 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流量 E. 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流量 4. 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 血氧容量决定于血液中的Hb浓度及Hb和02的结合能力 B. 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C. 动脉血氧分压仅取决于吸入气中氧分压的高低 D. 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实际带氧量

E. 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 5ml/dl 考生答案: 参考答案: C 得分: 0 分(此题满分: 4 分) 5. 血氧饱和度一般是指 A. 血液中溶解的 02量与总 02量的比值 B. Hb与02结合的百分数 C. HbO2和未结合的02的Hb的比值 D. HbO2和Hb总量的比值 E. 未结合的02的Hb量和Hb总量的比值考生答案:参考答案: B 得分: 0 分(此题满分: 4 分) 6. 决定血氧饱和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A. 血液温度 B. 血氧分压 C. 血液二氧化碳分压 D. 红细胞内2,3-DPG的含量 E. 血液pH值考生答案: 参考答案: B 得分: 0 分(此题满分: 4 分) 7. Pa02 取决于 A. 血氧容量 B. 吸入气的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 C. 血红蛋白的质和量 D. 血氧饱和度 E. 血氧含量 8. 下列哪项与动脉血氧含量无关 A. Hb 的量 B. 血液的携氧能力 C. 吸入气氧分压 D. 外呼吸功能 E. 内呼吸状况考生答案: 参考答案: E 得分: 0 分(此题满分: 4 分) 9. 反映组织摄氧量的指标是 A. 动脉血氧含量 B. 静脉血氧含量

缺氧实验最终报告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7日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临床医学二大班 缺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分别称重记录 甲:NS(0.1ml/10g) 腹腔注射乙:0.25%水合氯醛(0.1ml/10g)放进缺氧装置中 丙:1%咖啡因(0.1ml/10g)等待10min 每2min记录呼吸频率 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耗氧量观察皮肤颜色,活动度 丁:放入缺氧装置,40℃水浴锅放入装小鼠缺氧瓶,记录死亡时间,活动状态以及耗氧量 ②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然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先取甲酸1.5ml 放入试管内,再加入浓硫酸1ml。连接加热试管(用酒精的间断加热,加速CO产生,不可使液体沸腾)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下: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观察记录如下: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五、实验结果 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 六、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缺氧

第五章缺氧 学习要求: 缺氧是指由于向组织和器官运送氧减少或组织利用氧障碍,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病理过程。缺氧是造成细胞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也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做到: 掌握:①缺氧、低张性缺氧、发绀、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的概念;②四型缺氧的发病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 熟悉:①缺氧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的变化;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学习建议:复习生理学呼吸系统一章的知识。 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 :为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又称血氧张力。 血氧分压: 一、血氧分压 正常成人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为40mmHg。 二、血氧容量: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携氧量。正常值约为20ml/dl。 :血氧含量指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量。成人动脉血氧含量: 三、血氧含量 血氧含量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约为14ml/dl。 :血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血氧饱和度: 四、血氧饱和度 含量和血氧容量的百分比值。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7%;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5%。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可将缺氧分为四种类型。 :是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又称低张性低 一、乏氧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 氧血症。 原因与发生机制: 1.外环境氧分压过低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以致组织供氧不足。 2.外呼吸功能障碍由于肺通气功能或换气功能障碍所致。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静脉血掺入左心的动脉血中,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血氧变化的特点: 乏氧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及血氧饱和度均降低,动—静脉血

缺氧分类

缺氧分类: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压疮分期1期压疮Ⅱ期压疮3期压疮Ⅳ期压疮可疑深部组织损伤难以分期的压疮。 护理目标和护理的基本任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 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四防;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五定:定数量定点安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五机八包: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仪吸引器 腰穿包心穿包胸穿包腹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缝合包导尿包 医院饮食可分三大类:基本饮食(普通饮食,软质饮食,半流质,流质治疗饮食试验饮食鼻饲液温度保持在38-40℃ 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 间隔时间大于2h 一般成人插管长度45-55cm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处或有鼻尖经耳垂至胸骨剑突的距离 护理分为四个等级特级护理(红色)一级护理(红色每小时)二级护理(黄色每2小时)三级护理(绿色每3小时) 医院感染发生包括三个环节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属于院感爆发。 消毒常用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为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给药原则1根据医嘱准确给药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3安全正确用药4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五个准确:准确的药物准确的剂量准确的途径准确的时间准确的患者 三查七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三查八对: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及血液的包装是否完整 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的种类血量

输液原则: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 补钾四不宜不宜过浓(40mmol/L)不宜过快(20-40mmol/H) 不宜过多(60-80mmol/d KCL 3-6g/d) 不宜过早(见尿补钾) 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 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共3-15分15分意识清醒低于8分为昏迷低于3分为深昏迷或脑死亡 CPR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胸骨下陷至少5cm(成人)儿童婴幼儿至少下压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至少5cm婴儿4cm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以上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2 按压通气比为30:2 ,简易呼吸器的通气量是500-600ml。。按压间断不超过10s,检出脉搏不应超过10s 洗胃负压宜保持在13.3kpa 一次灌洗量不得超过500ml 吸痰负压一般成人40-53.3kpa(300-400mmhg)儿童<40kpa 每次吸痰时间<15s 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 食管三个狭窄部位:环状软骨水平处平气管分叉处食管通过膈肌处 输尿管三个狭窄:起始部跨盆骨入口缘和穿膀胱壁处 男性尿道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两个弯曲:耻骨下弯(固定无变化)和耻骨前弯(位置可变化) 正常尿量每次200-400ml,24h尿量约为1000-2000ml 平均1500ml 多尿:指24h尿量超过2500ml者少尿:指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无尿:指24h尿量少于100ml或12h内无尿液产生 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

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高伟飞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10级临床专业临滨1班4组20102090114)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 根据大纲要求: 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熟悉并理解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反映血氧情况的一些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二、实验原理: 当组织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也不同。根据缺氧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机体的代谢、功能状况以及锻炼适应等。本实验才缺氧的不同环节入手观察呼吸变化及皮肤黏膜的颜色改变。实验通过动物的不同代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动物所处环境温度,观察动物的缺氧耐受性。 三、实验对象:小鼠 四、实验材料:电子秤、注射器、钠石灰、广口瓶、测耗氧量装置、剪刀、镊子、滤纸;生理盐水、美兰亚硝酸钠、氯丙嗪、冰块、量筒等 五、实验方法: 1、取2只小鼠,注射及处理: 1号:亚硝酸钠及美兰0.2ml ,左下腹注射 2号:亚硝酸钠及生理盐水各0.2ml ,左下腹注射 注射完,观察,2号小鼠立即死亡,1号小鼠仍存活;然后处死解剖,剪下一片肝脏组

间歇性低氧血症可导致多器官危害

间歇性低氧血症可导致多器官危害 美国Creighton大学医学院Dewan等学者近期发表综述,详细介绍了间歇性低氧血症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多器官合并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文章发表在近期出版的Chest 杂志上。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会导致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 最近研究数据也提示,OSA 患者肿瘤相关死亡率显著升高。OSA 患者存在多种合并症使研究学者提出大胆假设:是否在这些合并症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联系和纽带? OSA 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伴间歇性低氧血症(IH)(周期性氧饱和度下降-上升)、胸内负压波动和睡眠觉醒,其中IH 是导致OSA 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IH 在组织水平的影响情况 OSA 患者典型表现为在睡眠的8–9 小时之间,出现短暂高频间歇性低氧血症(氧饱和度下降持续15 - 60 秒,继而氧饱和度上升,循环进行),这种短暂高频间歇性低氧血症可持续数周数月或者更长时间。 相反,在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睡眠中或海拔快速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可出现低频的或持续性低氧血症,氧饱和度波动在80% 到85% 之间,氧饱和度下降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 OSA 患者短暂高频间歇性低氧血症和持续长时间低频低氧血症之间最主要的差别是:OSA 中存在循环复氧/ 再氧化。低氧血症伴含氧量恢复的循环改变类似于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氧化应激产物的增多。 慢性持续性低氧血症往往发生在高海拔地区或慢性肺部疾病患者中,这会

使适应性反应和非适应性反应增加,导致红细胞生成增多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而IH 通过差异化调节去氧诱导因子(HIF)1 和2,导致非适应性反应增加,对于部分组织也会产生差异化效应,这种差异化效应取决于慢性间歇性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 IH 会促进氧化应激、全身血管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使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多器官合并症的发生。 研究已经发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在ROS 的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药物阻断其活性可以减少氧化应激的发生,可作为将来靶向治疗的方向。 心血管功能障碍和疾病 现有证据强烈提示,反复发生的低氧血症是导致OSA患者心血管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 1、IH 与心血管功能障碍 呼吸暂停以及肺扩张的减少/暂停均会增强低氧血症介导的交感缩血管效应,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参与调节了低氧血症导致的心血管病理生理机制。 首先,低氧血症可使OSA 患者化学感受器兴奋性提高。 第二,高血压的发生与OSA 密切相关。对于临界高血压患者,低氧血症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明显增强。 第三,即使在白天清醒氧饱和度正常的情况下,相比心衰患者,OSA 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也较高。 吸入100% 纯氧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压和心律;这说明化学感受性反射可导致日间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 第四,呼吸暂停诱发的夜间低氧血症会进一步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可使血压骤升至240/130mmHg,这往往发生在吸入低浓度氧气伴呼吸暂停时。 OSA 患者在呼吸暂停时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当呼吸恢复时,又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