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

一、作者简介

二、听读课文,解决字词

三、读诗(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四、讨论

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五、整体把握: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4、《未选择的路》作为题目: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重在写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 这阵子忙着备考,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似的,所以也没怎么读那些课外书之类的。不过在朋友柜子上偶然看到了弗罗斯特的诗歌集,好奇心驱使下,我翻开来看了看,觉得里边的诗歌蛮精辟的,特别是这首《未选择的路》更是给了我不一般的感想。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诗歌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读这首诗,最先引起我共鸣的是它的题目——《未选择的路》,何谓“未选择”呢?就我个人的理解,“未选择”也就意味着一种舍弃,舍弃了你面临的众多选择中的其余对象,说到底,这本质上就是一种选择。而接下来诗的内容也挺发人深思的,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我看来,诗人是在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写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

生选择的问题。因此,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一定要慎重,当我们作出了一种选择很可能也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似乎总要遇到很多的岔路,面临很多的选择,对于已经不再年幼的你我来说,似乎“选择”遇到的太多了,甚至很多关乎一生···可是有多少人能在选择了以后毫不后悔的走下去?也许有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想,如果当初我选的是另外一条路或许今天我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如果恰逢别人选的是你没有选的那条路,而且成绩显著,那种不是的滋味会更浓,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也许那个人正在他那边望着你走的这条他没有选的路兴叹呢! 读了这篇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我感触颇深。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对此,我们可以从更深的层次考虑,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因此各自的选择就有可能不同。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然后选择了之后,面对我们选择道路中的各种阻碍,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 教学要点:作者介绍诗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找一些关于路的句子呢?你们所知道的有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很多的诗人作家都对“路”有过精彩的描写,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写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我们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代诗人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行路难》中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鲁迅的那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诗《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作者介绍 现在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位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山间》《波士顿以北》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在昨天我就把这首诗中的生字词给大家说过了,现在请同学们听我给大家朗读一下,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字音等等。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 3、现在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抽同学朗读,点评。 4、现在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思考一下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抽同学回答归纳总结: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在后边总结写作特点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关于象征的有关知识。) 三、具体分析 1、请同学们六七度以下这首诗的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让同学们思考,诗歌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有几条路?对,两条。那作者在面对这两条路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可惜”一次就说明了作者不能同时去涉足时的遗憾,她长时间的站在路口,你们觉得作者站在路口在想什么?作者呢就在想我到底该走哪一条呢,很犹豫,他的犹豫也告诉我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是一定要慎重。这一小节就主要写到了诗人在认真思考人生之路,所以很犹豫。) 2、犹豫着的诗人到底选择的哪一条路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诗人选择的路是怎样的?抽同学回答总结:杂乱的荒草长得很茂盛,十分的清幽寂静,人迹罕至,但是也显得很诱人很美丽。这一小节就写到了诗人选择了一条幽寂、诱人的路。 3、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讨论,在归纳总

《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

《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 篇一:未选择的路预习单及练习题 预习单 主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年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通过流利的朗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通过感知文章主题,掌握象征手法,体会“路”的象征意义。 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用时3-4分钟。 要求:(1)读通。 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更改,流畅,争取读出感情。 (2)查文中不认识的不懂的字词。(2分钟) 把字词分类写在预习本上。 2、二读课文:4-5分钟 个人读或小组轮读。 要求:读懂,把不懂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2分钟) (2)作概括,了解每一节内容,并作分析。(写下自己已经会的内容)。(5分钟)

3、背诵课文 4、记下还没有解决的疑问。 整理自己的预习本。 写出你梳理的字词: 一、预习展示 1、搜集作者资料 2、基础字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4、分别用一个词语,给每一小节加一个标题 二、精读研讨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请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 3、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练习单 主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年级姓名 一、文学常识 一诗是()国诗人()的作品。他的著名诗集有、等。他吟唱着20实际的音调,又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和(),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二、内容探讨

1、诗歌的第一节,“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心理? 2、 3、 三、背诵诗歌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课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写一写 请从“晚霞”“落日”“背影”中选择其一为题,创作一首不少于三句的小诗 四、积累好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王勃 你还知道关于路的哪些名言、警句?请写下来 复习单 一、同步训练P36: 二、阅读理解从容淡定 陈旭 ①“从容淡定”这词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赏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一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是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上的中学,也在达特第斯学院时而务农,时而到中学教希腊语和拉丁语。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13年。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田园式的思乡情调。弗罗斯特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美国现代诗人。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采用了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象征和哲理意味,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写的,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诗中的叙述者在清晨散步时来到了林间的一个岔道口,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路比较僻静,另一条路则有纷杂的脚印,显然平时行人比较多一些。但是在那天早晨,那两条路上的小草都还挂着露水,说明还没人从那儿经过。经过片刻的犹豫,叙述者决定走那条比较僻静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走的人少,更有探索的价值。但他虽然作出了选择,心里仍在嘀咕,假如选择了另外那条路,他将会遇见些什么样的东西。在诗歌的末尾,叙述者设想自己在多年以后向后人讲述自己在这个早晨所作出的选择,并且感叹在作选择时的一念之差往往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

和弗罗斯特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诗虽然只是描写了生活中一个普通情景,但它表现的却是内涵及其丰富和深刻,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 各段详解 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犹豫不决。 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 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 诗人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这是一种象征

未选择的路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未选择的路课时1课时章节第一单元第四课主备人邱源 教学内容分析概 述 《未选择的路》借助自然界的道路来写人生之路,是在告诫人们:人生往往只能选择一条路,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独立思考,慎重选择。 知 识 点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重 点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对于象征的理解。 难 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环 节 主要内容学情分析 课前三问1.为何教?——同上教学知识点 2.教给谁?——中上等学生 3.怎样教?——讨论法、朗读法 两个班级学生层次不同,5班多读, 问题较浅,11班问题设计相对较多 较深。 教学流程:课中有三段,每段有三节 流程教学设计课堂记录

第 一 段 : 教学导入 创设情境 (3—5分钟) 1.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以师友为单位提问或检测) 1、谈谈你学了这首诗歌后的思想上的收获。 2、谈谈你对这首诗独特的艺术手法的体会。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新旧知识联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3.出示本节课学习主题和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第 二 段 : 学习 新知 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 30分钟 第 二 1.自主学习、交流预习(可以列出自学互助提纲) 1、简单介绍作者 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2.读准下列字音: 弗.( ) 涉.( )足 伫.( )立 萋.萋.( ) 幽寂.( ) 绵. ( ) 3、熟读诗歌 4. 理解诗意 (1)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全诗共5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范文5篇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范文5篇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范文5篇(一)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的与情感的混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蕴含,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因为这首诗具有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未选择的路》读后感范文5篇(二) 反复阅读了《未选择的路》,作者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因为那条路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这片绿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如果我是里面的主人公,我也会选择那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那不仅仅是因为那条路显得更诱人,更加美丽,而是那条路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也许在那条路的背后,会有一些更精彩的事情会发生

(完整版)《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内蒙古包头市第43中学张缤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品和作者背景; 2.了解配乐对朗诵的作用,有感情的诵读作品; 3.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及其与比喻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分析作品内涵,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选择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2.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学重点: 1.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有感情的诵读作品; 2.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及其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难点: 理解选择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课时:40分钟 课件:PPT课件(视频、图片、音频) 教学过程: 一.熟悉背景,配乐示范 (一)新课导入 播放图片:“蝴蝶效应”GIF动图

提问:动图表达了什么含义? 回答:一件小事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蝴蝶效应”,亚洲的蝴蝶扇了下翅膀,会形成美洲的一场龙卷风。指一件微小的事件,会对后续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电影《蝴蝶效应》非常直观的阐明了这一因果联系(播放电影剧照)。主人公一直对童年的痛苦遭遇念念不忘,当他发现自己有了“穿越”到过去的超能力时,他一次次的试图修正从前的错误,但现实的结果却往往更加糟糕,他以为可以拯救的爱人和朋友,也一次次遭遇了更加残酷的经历。让我们看看本篇诗歌的作者,他是否也煽动了蝴蝶的翅膀,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呢? (二)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个教师家庭。11岁父亲去世,由母亲独自抚养。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后肄业,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农场主,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不受赏识。38岁的时候,他放弃了在一所学校教书的职业,卖掉了祖父传下的农场,选择到英国开始了全心写诗的生活。他的诗歌充满了大自然等各种朴素的场景,言简意赅的文字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未选择的路》最初发表在1915年的《大西洋月刊》上,当时他已经脱离了作品无人问津的窘境,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 (三)示范朗诵 1.配乐:《My Way》 配乐诗朗诵是文学、音乐与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配乐作为对语言的渲染工具,能通过节奏、旋律等方面更丰富立体的呈现出作品的美感。 本文配乐是一位即将离世的老者在讲述他的生平。他经历了许多磨难

未选择的路--中英文

美国自然诗人未选择的路(美)罗伯特... 诗歌:The Road Not Taken ---Rober Frost(2010-05-13 09:35:51)转载▼标签:杂谈 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n.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n come back.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Robert Frost (罗伯特.弗洛斯特)1874—1963 未选择的路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

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3.简析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

未选择的路教案

4《未选择的路》教案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 1、导入。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 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 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 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 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 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 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 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 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 3、理解选择的痛苦。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 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久久伫立”、“极目望去”。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 ————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 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 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诗人的心是惆怅的。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 ————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 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 小组讨论。 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既然选择了就无法返回,选择之时的慎重就更显重要。那么,我们知道了诗人既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而题目却要用“未选择的路”了吧?从诗歌内容与结构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从诗歌的感情基调来看,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

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信息技术资源分析及准备】:白板课件PPT课件录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未选择的路》。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此环节三言两语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为下面朗读、译讲和背诵节约了时间。利用白板播放课件,出示目标,课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目标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过渡语: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本节课我们进行三次先学后教,也就是三次比赛。首先比正确朗读课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 1.听录音,给生字注音。(录音播放) 2.朗读比赛,比谁能声音响亮,读准字音,读得有感情 (此环节,继续使用PPT,提出听录音及朗读要求,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录音的播放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生字、语速、语调、停顿,为提升朗读能力创造条件) 过渡语: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正确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场比赛。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学生放声自读,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 (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 (插入课件)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有感情的朗读,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 (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 (2)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3)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完整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有配套的教学PPT、说课PPT、完整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请点进我的主页查看,祝老师身体健康、事事顺遂!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未选择的路》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所选篇目均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二)本课教材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喻人生之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学习本课可使学生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以及选择后该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可能理解得较肤浅,且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学生不能真正地品透此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帮助学生回忆上个学期学过的新诗《天上的街市》,使学生产生知识的迁移,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识记“幽寂”“萋萋”等词,理解诗中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忆,产生知识迁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

法的运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味重点字词领会课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面临选择时慎重的态度和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选择后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读懂诗中的形象,初步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思考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理解诗人为何重点写“未选择的路”,能联系生活体验,多角度思考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及工具 教法:启发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多样化朗读法、讨论辨析法 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周末时,小伙伴约你去爬山,你会选择平坦的环山路还是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为什么这样选?我们请同学起来说说自己的选择。看来不同的心态导致了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又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也反映出不同的内心世界。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我们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怀着怎样的心情,又是怎么选择的呢? (二)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1.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

(完整版)《未选择的路》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 2.能理解诗歌所使用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3.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2.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 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进一步分清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教学难点】 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 第1课时(总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周末去爬山,你会选择哪条路?为什么?(各抒己见) 其实生活中我们处处面对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画出节奏,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诗歌,纠正字音。 3、找出关键词概括每小节内容。 三、再读诗歌,品读形象,感悟诗情 1、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两条怎样的路?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抓住关键词句)(1-2小节) 明确:(1)平坦、笔直、通畅(“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2)“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罕至 2、如果是你,会选择那条路?诗人选择了哪条?他的选择是否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 (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久久伫立”——惋惜、思索、矛盾、犹豫 (PPT展示诵读赏析的示例:)

the road not taken(未选择的路)-中英文对照

The Road Not Taken 《未选择的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n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n come back.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大秦家初中杨金芬 【教材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限制,没有深沉的生活阅历和体悟,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着丰富敏感的心灵。而且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因此教学中应努力唤醒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兴趣,进入本文情境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策略】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高效的视听效果和形象的情境感染学生的心灵 2、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感叹。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