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具身认知理论的思考

具身认知理论的思考

具身认知理论的思考
具身认知理论的思考

具身认知理论的思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身认知的相关研究迅速在哲学、认知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传播开来,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和研究范式,它强调身体(物理结构、感知运动经验、状态)、环境和大脑在认知中的作用,强调认知的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和接地性。

具身认知与情境认知、生成认知、接地认知等相关理论的核心观念有某种程度的重叠,它们共享着某些理念:在研究主题层面,四者都将环境、身体状态、脑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坚持认知是情境性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身体的物理属性、状态及其感知运动经验会改变认知;在研究方法层面,四者都推崇动力学研究范式,将实验法和自然法结合起来,借助耦合和涌现的机制进行认知研究。尽管这些理论共享很多理念,但是它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当前,具身认知理论已成为多个学科领域的热门话题,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都孕育了丰富的具身思想,其中西方哲学思想可以见诸于第一个提出解放“身体”的尼采关于身体的论断和具身认知理论的集大成者梅洛·庞蒂关于身体含混性的言论;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心-体论”之主流身心论也为具身认知理论在国内的传播营造了氛围;皮亚杰发生认知论中的活动内化说和维果斯基的文化发展理论为具身认知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第一代认知心理学经受的质疑和批判也促进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形成。

具身认知的研究已不再囿于理论层面的学术探讨,相反,它与实证研究进行着越来越频繁的互动与对话,并且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已有大量的学者证实

了以身体属性为基础的感知运动、情绪和意志行为的具身效应。

身体的基本感知运动经验会改变个体认知的结果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

体验,而身体的触觉经验会改变个体对他人的喜爱度,引发并增加个体的顺从行为。为了对具身认知的实证研究有更深入的认识,本研究模拟并改进了国外有关触觉的具身效应实验。

实验以非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为被试,以测量被试的血压为虚假任务。在为被试佩戴血压计的过程中,助手或者与被试有直接的腕部接触或者没有。

被试需对积极词汇、消极词汇做出不同的按键反应,其反应时是指标。结果表明:被试在不同的接触条件下对积极词汇的反应时有明显差异,性别和接触与否的交互作用在积极词汇的反应时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接触与否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在消极词汇的反应时上没有显著区别。

此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1)身体接触会提高被接触者对接触者的喜爱度;(2)女性对于接触者的喜爱度要显著高于男性,男性对于自然的身体接触并未表

现出明显的反感。另外,本研究分别从神经生物学、发生认识论、认知语言学、进化心理学和社会文化论的视角对具身认知效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解读。

神经生物学主要是从镜像神经元的角度解析具身认知效应形成的生理机制,发生认识论主要是从“动作内化说”的角度进行说明,认知语言学提出语言的隐喻本质可以解释具身效应,进化心理学强调具身效应的进化本质,而社会文化论

则凸显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对认知的塑造作用。具身认知理论重新将身体拉回了认知研究的视域,其行为实验提高了传统认知研究的生态效度,扩展了认知研究

的领域。

尽管如此,具身理论仍然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如理论体系比较紊乱、有回

归行为主义还原论的嫌疑、无法厘清身体属性同认知的本质关系、与传统认知理论没有划清界限等。未来的具身认知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上述质疑,并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契合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