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初中地理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初中地理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初中地理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初中地理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序言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幸运的是,人类此时已经拥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方舟计划”,准备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约1亿)普通公民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为了不重蹈地球命运的覆辙,全球委员会决定:这1亿人要经过严格挑选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开……”

今天,我们从娃娃抓起,在同学们之间也来考查一番,希望我们的考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为地球发展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四、装上地理头脑

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学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规律。

举例二:听老家姑姑谈家乡变化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上4条比较抽象,不用多解释,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需要应用到。

【教学后记】

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则,课堂上注意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老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

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教师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象)

学生活动:在自制地球仪上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l.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2.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教师巩固总结此课。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有关经纬网概念的题目答题技巧

前言:关于经纬度问题,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做起来感觉最头疼,作为初中地理的第一章,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科目的进一步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总结出一些答题技巧,现结合例题总结如下,希望能对老师和同学们有一定的帮助。

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例一:见右图。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B:、

C:、D:、

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

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

是。(填代号)

4.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四季分明的

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答题说明: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纬网地图,概括了所有和经纬度有关的题目。

(1)第一步(题):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

如图:

做法:箭头指示法

图示说明:

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A:140°E、80°N B:140°W、40°N C:140°E、20°N D:140°W、

20°S

第二步(题):判断方向

方法:

要判断A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则在C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A点就在C点的什么方向。

如图可以看出,A点在C点的N坐标方向,即A点在C点的正北方向。B点在C点

的东北方向。

第三步(题):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

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

判断东西半球口诀: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20度和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北

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答案: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A、B、C,位于南半球的是D,位于东半球的是A、C,位于西半球的是BD。(填代号)

第五步(题):关于五带的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

昼极夜现象。

判断依据:根据纬度判断五带:0-23.5度为热带,23.5-66.5度为温带,66.5-9。

度为寒带。

答案: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C、D,四季分明的是B,有极昼

极夜现象的是A。

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

例二:读右图,完成下列习题。

(1)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3)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

A. 、;

B. 、。

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是学生作题时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地图,

最关键的是方向或南北极的判断。

判断依据: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俯视)

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

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

反过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判断该图是北极还是南极为中心。

第一步(题):标出自转方向。该题是北极,故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标

的时候建议在箭头首尾标出方向,如图:

顺延:这是非常有用的箭头,面对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延长这个箭头判断东西方向,箭头指向始终向东,反方向为西,进而成为解题的依据。下面根据这个箭头解决第二

题。

《俄罗斯》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

《俄罗斯》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 2018-10-27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 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

水资源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水资源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水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分布,知道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分布和比重,了解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路线及影响;了解水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水浪费和污染现象,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②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析图、释图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水资源利用状况,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水资源紧缺、水资源利用状况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评价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事实及缺水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水资源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节水惜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①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及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 ②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路线及意义。 ③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④分析图像、表格、文字等各种信息资料。 三、教学难点 ①学会分析某一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②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如三峡、小浪底工程。

③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四、教学准备 ①课前,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每小组以4~6名同学为宜。 ②教师课前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本节3课时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③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做好预习,课前收集有关水资源危机及水资源浪费、污染等利用状况的资料,收集有关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复习课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总复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4)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2)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3)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4)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5)经、纬线的特点: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国际上规定20°W 和160°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如:15°W 位于东半球;165°E 位于西半球。 赤道0o 低纬度 中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高纬度 60oN 30oN 30oS 60oS 90oN 90oS 北寒带 北极圈(66.5°N ) 南极圈(66.5°S ) 北回归线(23.5°N ) 南回归线(23.5°S ) 赤道(0°) 北温带 热 带 南温带 南寒带

初中地理复习课优秀教案

第四节气候特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对有关自然环境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我国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等特征及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祖国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等,在感受祖国美好的同时,产生轻松愉快的心境。 二、学法指导 通过分析我国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白特征是在比较和综合中显现出来的。初步学会分析地理特征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二)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三)疑点 为什么齐齐哈尔一月份的气温要比同纬度的法国的巴黎低22.7℃? (四)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复习、回忆前三节的内容,并阅读“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六、师生互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对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成因进行回忆,引导学生对气候资料阅读分析对比,一步一步地分析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启发学生思考其利弊。大部分科学结论都应由学生分析得出。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并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二)教学过程

中国的疆域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标题二:海陆兼备的大国 活动一:我当测量家 【任务1】对照“中国的疆域及邻国”,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 红笔将它们标注在地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任务2】估算我国南北所跨纬度。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相差110千米,据此计算出我国领土南北距离约为多少?(50度,5500千米) 【任务3】估算我国东西所跨经度。用刻度尺量算最东端和最西端的图上距离,根据比 例尺,计算最东端和最西端的实地距离。(60度,5000千米) 【体验】通过计算和测量你的体会是什么? ——我们体会到祖国疆域之大,幅员辽阔,深深为之骄傲和自豪。 【点拨】教师对四至点内容归纳成歌诀帮助学生速记:“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 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活动二:我当探险家 【任务1】探险队分为红队和蓝队,两只探险队都从朝鲜出发,红队用彩笔描画陆上国 界线,沿陆上国界线按照逆时针方向探险,找到并说出沿途经过的陆上邻国。 (红队展示探险成果:陆上邻国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 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4个)【任务2】蓝队从朝鲜出发,用彩笔描画大陆海岸线,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大陆海岸线, 说出濒临的海洋,以及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两个大岛的名称。 (蓝队展示探险成果:濒临的海洋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 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共6个,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是我国 第二大岛。) 【体验】通过探险和描图你的体会是什么? ——我国疆界长、邻国多,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合作,海洋面积广阔,海上交通便利,

交通运输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 【教学目标】 掌握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在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考虑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的不同需求后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运输是人类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们利用家畜(马,驴,牛等),大象(主要在热带地区),骆驼(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等进行交通运输。现代运输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运输速度也有了突飞猛进得发展,今天2个小时的火车车程,用马车运输要走10天。 二、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以选择,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呢? 教师提问:如果你暑假计划到黄山旅游,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你会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目的地黄山的位置(到哪里去),票价(贵不贵),路途要花费的时间等。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公司的业务员,要将1000台电脑从中关村发往陕西省延安地区,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你会考虑哪些因素?与去旅游有什么不同的考虑? 学生讨论:除了一样要考虑目的地陕西省延安地区的位置(运到哪里去),运费(贵不贵),路途要花费的时间外,还要考虑运送的货物是电脑和运输的数量达1000台。 教师:要想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除了明确自己的需求还必须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生阅读“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图解。 教师:这张图对比了火车,飞机,汽车和轮船在运输价格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运量的多少上的差异,请你总结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以便我们作出选择。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阅读相互联系的水体,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

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3、水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板书)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观察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 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引出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水循环的示意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2、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3、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4、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画。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一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来源:Z——https://www.doczj.com/doc/941167170.html,][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 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导学题: 1、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行政区划》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体验型活动教学的应用 ——以《中国的行政区划》为例 0引言 八年级地理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一节“疆域”中,“中国的行政区划”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是进一步学习中国地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同中国地理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的基础,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教材由“三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及简称”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简称是本节的重点。本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但容量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省名较多,且又要求弄清其空间分布,对初一学生来讲掌握的难度较大。学生对省区的名称与简称、位置往往对不上号,为此,我准备采用体验型活动教学法,设置情境体验、游戏体验、竞赛体验等活动,寓教于乐,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通过系列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互相关系,把“死”知识,变成一幅“活”的中国政区图,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概念。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中国地理教育界一直在探讨的话题。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包括区域定位及区域划分、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信息化等六大部分。其中区域定位和区域划分是基础内容,只有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才能后续进行区域特征的分析与比较。在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熟悉中国的行政区划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去的课堂里,我们常常看到繁琐的分析代替了情感体验、完整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代替了生动的形象感染单调、乏味的认知达标代替了丰富的情感性学习。教学过程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轻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总之,只是将情境创设与体验当作一种手段,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的铺垫。即便是想激发学生情感上的体验,也只是习惯于以大量的语言来对文本进行分析、演示、讲解,以单纯说教的方式强行使学生被动体验,而使得学生渐渐地失去学习的热情。 体验型活动教学首先将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视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发生、知识增长的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参与和体验的活动过程,因此视教学活动过程为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将过去处于边缘地位的情感、体验与认知、理智活动同等对待,重新全面看待体验活动的价值。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增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类似行政区划这类涉及符号、概念、规则、原理等理解和应用的自然学科领域的知识,创设活动体验大体是为了认知任务的完成,这些学科知识大都为已被抽象、概括形成语言、符号表征的静态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困难,不能单靠讲授、告诉的方式为学生掌握。在教学时,有必要让这些知识被还原、被现实化、被体验,因此应以具体感性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主动与学习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经验才能被激活,情感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充分体验、感悟,继而外在的知识才能得以自主内化和占有,从而达成对抽象理性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这类学科内容适宜的体验活动较为典型的有情境体验活动、游戏体验活动、竞赛体验活动、探究体验活动、操作体验活动等。 一、情景体验,激发兴趣 有效的活动方式的选择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活动的水平如果定位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内是缺少意义的,只有定位在学生正在形成、在发展的区域内即维果茨基所主张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价值。处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活动方式,对学生来讲,是最具挑战性、激励性、探究价值的活动方式,最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这个区域之外的活动方式,或是太难,让学生难以胜任,或是太易,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

工业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工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张梦的家”,我们的教室,找出工业产品,并说出相关的工业部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工业生产的兴趣。 2.播放有关工业生产过程的录像,增加学生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工业与我们 1.关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读图 “什么是工业”,并分析得出工业生产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阶段。然后,可以汽车的轮胎为例,“追根寻源”上个生产阶段,即合成橡胶工业和石油工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工业和轮胎制造业相互的按比例发展关系。由上述内容可让学生归纳出工业生产过程的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关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阅读农民、建筑师、科学家、军人对工业重要性的评述,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例如医生、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售货员等,从各自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完成活动练习内容。 由于电视机内部零件复杂,学生绘制生产联系图的难度较大,故只要求学生绘出灯具、

餐桌、食品的生产联系图。在此基础上,再找出分属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各个部门。 三、工业的空间分布 1.引导学生在“我国工业的分布”,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城市;黄河、长江沿线的工业城市;沿海四个工业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应作为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 “辽中南地区”,识别矿产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资源;识别表示各种工业部门的图例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的工业分布。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辽中南工业区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辽中南工业区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 3.引导学生 “沪宁杭地区”,组织学生讨论:上海有哪些主要工业,对比辽中南地区的工业有什么不同?(上海的轻、重工业都很发达,辽中南的工业则以重工业为主)。上海附近煤、铁资源匮乏,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原因。读图分析沪宁杭地区有哪几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对其工业分布的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使工业的分布和农业的分布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脱贫致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介绍乡镇企业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报纸、杂志、因特网),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教师引导学生 “高新技术产业结硕果”,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师引导学生 “北京高新技术园区”,找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位置。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关村科技园区或其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录像,引导学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除青海和西藏外,其他省区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举出我国沿海、沿边和内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例,向学生介绍。 5.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三则短文,然后重点针对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班级交流。

人口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 【教学目标】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2.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201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我国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大约世界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 面积(万平方千米)1700 997 960 936 人口(亿) 1.48 0.26 12.95 2.6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超过其他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我国人口的增长得出结论; 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较慢,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

卫生条件改善。 (讨论)人口如何增长才合适?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环境相协调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问题(学生可列举一些)。 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特点:基数大,增长快。 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了解我国人口密度为 143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三、人口分布不均 [看图]观察“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1)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找到黑河一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大于200人/平方千米,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3)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由学生归纳: 黑河一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 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而决定的。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了我国人口的分布。 四、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人口的分布特点。 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764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年份人口(亿) 1764 2.1 1840 4.1 1937 4.5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了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Z——https://www.doczj.com/doc/941167170.html,] [:学,科,网Z,X,X,K]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导学题: 1、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怎么详细描述亚洲的位置? 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

多民族的大家庭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设计理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地理图表,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表,培养获取信息、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2.通过角色扮演、课堂竞赛和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我国民族构成和文化差异性,为下节学习民族分布和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3.培养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三、分析教学任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知识,是学生必备的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

面所学中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紧密联系,也为下节学习民族分布、民族政策以及以后学习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点上: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 知识障碍上: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 动机和兴趣上:由于当前初中地理教育的现状造成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 1.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构成状况。 2.教学难点 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重点难点突破 powerpoint软件制成地理课件 四、教法、学法和媒体 (一)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谈话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竞赛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量多渠道、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图;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把握要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归纳;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收集与整理;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 (三)教学媒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利用powerpo int软件制成地理课件,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等综合一体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附教学反思西亚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附教学反思西亚 教学要求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

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材分2课时讲授。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本课与时事联系紧密,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必过多。 2.本课教学中地图的使用率较高,多为各部分文字教材的引申内容、细化内容,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授课时要注意每幅地图不同的呈现形式及不同作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地图的运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地图的运用教学设计 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了解图例和注记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会绘制教室平面图和校园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经纬网地图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演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学生打开绘图本,标注当天的日期,依惯例写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2.问上课的此时我们看太阳是往哪个方向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养成记地理日记的习惯;复习旧知,从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课题。 过渡: 在陌生的地方怎样判断方向?学生交流 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目的】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般地图的方向判断 你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吗?你会判断不同地点的相对方向吗?教师板图。 学生说明判断方向的步骤和关键点。 【设计】1.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方向的方法。2.—般地图方向的判读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参照点”问题,所以,讲清楚参照点是关键。 有指向标地图的方向判断 1.所有地图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吗? 2.为什么有的地图要标注指向标。 3.怎样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学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过学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判断指向标地图方向的方法。 经纬网地图的方向判断 1.还记得经线和纬线指示的方向吗? 2.怎样在画有经纬线的图上判断方向呢?板图展示。4.学生练题 学生回答。学生板图画方向。 【设计目的】1?经纬线地图方向的判读是难点,尤其 是两极地区的地图判读,毕竟,对于七年级的小孩子来说, 空间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适当运用,可以化难为易,直观、生动的展示难点内容。2.鼓励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有好处,老师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3 .编题可锻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小结 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找不到北了。”来说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头绪、不知怎么做等等。这句话对你今天学习

《交通运输》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 2.记住我国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3.理解我国铁路干线东密西疏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微视频使同学们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 2.通过微课的学习使同学们记住我国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我国铁路干线东密西疏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们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地理,培养他们热爱地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及原因。 2.我国重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重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分布;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网络分布格局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教法 翻转学习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含义,详细了解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和我们的需要进行选择。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直入主题。

(二)铁路干线的分布及命名 1、铁路干线的命名 师:相信同学们在课后已经认真看了老师为你们精心准备的微课和微视频,不知道你们收获了多少?所以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学习成果,在展示前老师有一个疑问,我国的铁路干线四通八达,每条铁路线都有自己的名字,他们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呢? 生:举例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命名,师生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 2、铁路干线的分布——课后学习汇报 教师出示白板课件,请各小组同学们利用白板的写字笔功能调换不同颜色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小组也可以点评,并且小组记分员及时记录本组的得分情况。

疆域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疆域 【教学目标】 1.能指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能运用地图说明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能运用有关图表资料,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指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说明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小组合作探讨下列问题。 (1)指出南北半球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北半球) (2)指出东西半球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东半球) (3)指出高、中、低纬度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纬度范围。(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4)指出五带划分界线,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5)指出亚洲和太平洋,中国在亚洲的什么部位、太平洋的什么方向。(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承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影响着地理环境的特点和人民的经济活动,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怎样的优越性呢? 1.小组探讨下列问题。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何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3)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先自学,后对自学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兵教兵,兵练兵交流与提高 2.检查提问、点拨。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挂图回答1题,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本中划出。 先让学生回答,后学生、教师补充。 (1)俄罗斯、加拿大有北极圈穿过,纬度过高,巴西被赤道和南回归线穿过,纬度过低,纬度过高或过低,所处的温度带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我国领土所跨纬度范围广,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只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使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蒙古是深居内陆的国家,由于不临海,一方面难以受到海洋影响,气候干旱;另一方面,一定程度限制了它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本是岛国,由于四面临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领土范围,但沿海多港湾,海上交通便利,为它对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可以从陆路通往中亚和欧洲各国。东临海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也便于从海上与世界各国往来。 二、国土辽阔 自主学习探究题。 1.中国疆域示意,做下列各题: (1)在图上找出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最南、最东、最西)。 (2)估读我国最南最北的纬度并算出我国南北纬度差及距离。 (3)估读我国最东最西的经度并量算我国东西经度差、距离。 2.说说为什么我国南北季节,东西晨昏差异如此大呢?(都是我国领土辽阔的结果。领土辽阔,使南北跨纬度广,季节差异就大;东西跨经度广,时间差异大) 3.从北向南依次说出我国所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4.中国疆域示意。 (1)按逆时针方向指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指出我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民族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民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占有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2.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自由哼唱。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新课导入。 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人民币的纸币,互相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的民族头像和文字: 1.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人民币上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像,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些民族吗? 学生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亲身体会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唤起学生参与意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三、中华民族大家庭。 1.中国民族的数量及构成。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由于本课是一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所以教师要先给学生展示说明本课件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示范民族概况中找到中国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2%,所以其他55个民族被成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 提问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500万? 学生活动利用网络课件寻找答案,熟悉课件的使用。(要求学生单人操作电脑,教师在教室内询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归纳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6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500万。 2.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众多的素材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并熟悉网络课件的操作和使用,为下面各环节做好准备。 承转中国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中国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布置任务在你们面前的电脑课件里,老师收集了各民族灿烂多姿的风土民情,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民族,在课件网络中找出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 四、温馨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小组的电子作品,我们看看哪个组的作品最好。电脑水平很高的同学还可以利用我提供的网址,找到更丰富的民族风情。 2.完成表格时,可以在网络上选择你需要的内容复制,然后粘贴在表格里。不仅可以粘贴文字,还可以粘贴图片,甚至视频资料也可以粘贴到表格,这能使你们的作品更加精彩。 学生活动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工合作,利用网络完成电子作品(教师在教室询查,及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