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doc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doc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doc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doc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三、教学策略

建议使用1课时。

本节教学建议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1.介绍物理上的扩散现象,得出扩散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再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呈现“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提出“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提出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的概念也可在此对比总结),说明主动运输的意义。最后可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该充分重视。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中已说明Ca2+、Mg2+能跨膜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种离子不能通过脂双层,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2.可以采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如“逆水行舟”等。

3.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4.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从图上可以看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2.提示: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

3.提示:通过观察此图还可联想并提出,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等问题。

(二)思考与讨论

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

2.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之处是都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后者必须有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

3.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三)旁栏思考题

提示:这是细胞的胞吞作用。这对于人体有防御功能,并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四)技能训练

1.K+和Mg2+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2.Na+和Cl-是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

3.提示:因为以上四种离子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较大,细胞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维持这种状况。

五、参考资料

1.生物膜对小分子的转运

细胞膜是细胞内与细胞所处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物质的大小及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体分子和小的脂溶性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运输,带电离子或大一些的分子需经由离子通道或载体

蛋白协助进行运输。

这类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特定的孔道,并且这种孔道的开与关是可调控的。控制开关的机制之一是胞外的信号分子通过与通道蛋白的结合,改变这些蛋白的构象,使通道打开或关闭。这种通道称为配体门通道。另一种控制方式是细胞内或细胞外特定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而导致膜电位变化,而膜电位的变化又导致通道蛋白构象变化,由此来控制通道的开关,此类通道称为电位门通道。例如,当胞液中游离Ca2+的浓度增加时,一些K+的通道打开。通道开放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常常只有几毫秒,被运输的物质顺浓度梯度迅速穿过通道。不同通道常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间协调,共同产生某一效应。

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它能与特定的分子和离子,如糖类、氨基酸,或金属离子等结合,将这些分子或离子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载体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能转运一类分子或离子。载体蛋白与分子或离子的结合是可逆的,即它转运到一侧后,就会与所运载的分子或离子分离。载体蛋白的转运效率与分子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的大小有关。在协助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将物质从膜的一侧运输到膜的另一侧,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因为物质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例如,哺乳动物肝细胞上的葡萄糖载体,是一种横跨膜的蛋白,这种蛋白有两种构象,一种构象是载体的葡萄糖结合点面向细胞膜外侧,另一种构象是结合点面向细胞膜的内侧。这种蛋白可将葡萄糖通过膜向细胞内外两个方向运输。究竟向哪个方向运输,决定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

2.生物膜对大分子的转运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核苷酸、多糖、胆固醇与脂蛋白形成的颗粒等,很难直接穿过细胞膜。这些物质通过与膜上某种蛋白的特异亲和力而附着于膜上,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将附着物包在里面,然后分离下来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个过程称为

内吞作用。吞噬泡或吞饮泡一般与细胞质内的溶酶体融合,逐步将吞进的物质消化分解。

与内吞作用相反,有些物质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至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这个过程称外排作用。

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属于主动运输,因为它们与其他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有实验证明,如果氧化磷酸化被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就会停止,如果是糖酵解被抑制则无阻碍作用。内吞与外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细胞摄入的或分泌的大分子被收入在小囊泡中,而不与细胞中其他大分子或细胞器混合。小囊泡快速地大规模地形成和融合,是所有真核细胞的特征之一。

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胞内,是通过受体分子介导的。首先,大分子结合到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上,受体所处的细胞膜称为有被小窝。大分子与受体结合后,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并最终从膜上脱落下来形成小囊泡,由于受体与大分子特异性结合,加之膜内陷与形成囊泡的速度极快,囊泡中含有的胞外液非常少。

细胞内合成的一些大分子若需转运到细胞外,首先包裹在囊泡中,然后转移到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融合,囊泡中的物质排出细胞外,组成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胞外基质中的糖蛋白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运到胞外的。对于一些特殊的细胞,它们分泌的产物如激素、神经递质等,也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但是,分泌产物的释放是受特定信号调节的。首先是分泌分子由囊泡包裹,移向细胞膜,当细胞接受到分泌信号后,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分子释放到胞外。

画概念图

二、知识迁移

提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对物质进入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细胞的生活关系密切,细胞膜的这一特性使细胞尽可能地只吸收自身需要的物质,细胞不需要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常被阻挡在细胞外。

三、技能应用

提示: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会加快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而降低温度则减缓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

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按本章第1节渗透现象示意图组装好三组装置。在第一组的烧杯外用酒精灯或水浴锅加热升温;第二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第三组留作对照。三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并记录液面变化及时间。

四、思维拓展

提示: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当细胞外葡萄糖或氨基酸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时,如果此时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这些营养物

质,细胞还能吸收这些营养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

教学设计与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项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二是简述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的功能。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应重视。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建构历程比较长,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多。教材仅选取了部分主要内容,基本按照时间进程排列,未加小标题。要想让学生自己理清脉络并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对探索历程的内容添加小标题以凸显脉络,像层层剥去笋衣一样,将小标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帮助学生梳理并体验结构模型的建构方法,同时理解并能够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层层剥去笋衣”的过程无不显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实验技

术的进步对科学模型建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以下思路供参考。

小标题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早期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究为什么首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的呢?这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类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但尝试探究哪些物质能够透过生物膜则是可行的办法。正是有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一假说在19世纪被提出。

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完善。20世纪红细胞膜的提取和分离不仅证实了细胞膜含有脂质,同时表明还含有蛋白质。细胞膜为双层脂质分子的结构也在此时提出。

小标题二: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针对蛋白质分子的位置问题,有人提出了单位膜模型,即教科书中所说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三明治式的静态统一结构,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小标题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让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又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在这些新的实验证据及观察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膜的新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流动镶嵌模型因能够比较好地解释生物膜的生理功能,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

受。

最后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回忆上节课的探究活动,思考生物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

2.阅读教材正文第二、第三段,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

3.思考与讨论(1)

4.继续阅读教材正文,讨论“单位膜模型”是怎样提出的。

5.阅读教材有关“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余下的全部正文,完成思考与讨论(2)。

6.阅读有关流动镶嵌模型的正文。

1.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我们早已有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实验、推理想像—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

3.“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介绍。

4.提出技术进步推动了假说发展。

5.随着技术进步,假说不断被修正和完善。突出模型建构方法:实验、推理想像—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6.归纳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引起对生物膜结构探讨的兴趣。

2.开始学习模型建构的方法。

3.假说是怎样提出的。

4.了解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

5.总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6.复习强化: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1.1发现细胞 1.2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1.1质膜的结构与功能 2.1.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2.1叶绿体与线粒体 2.2.2其他细胞器 2.2.3细胞核 2.4细胞骨架与内膜系统 3.1水与无机盐 3.2糖类与脂质 3.3蛋白质 3.4核酸 3.5元素与生物大分子 4.1.1酶的化学本质及作用 4.1.2酶的特性 4.1.3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4.2ATP 4.3.1细胞呼吸的类型 4.3.2细胞呼吸的过程 4.3.3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 4.4.1光反应

4.4.2碳反应 4.4.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5.1.1细胞周期 5.1.2细胞的分裂 5.2细胞的分化 5.3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发现细胞 【教材分析】 该节课主要包括发现细胞的科学发现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主要内容,最后介绍科技进步促进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史的内容较多,相对比较枯燥,结合初中知识及插图,引导学生抓住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与细胞发现及细胞生物学学科发展的相关性。【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了解技术进步对细胞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细胞学说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学的活动2 学生结合初中知识,回答问题。 学的活动3 学生阅读教材P2-3,完成表格 的填空。

教学板书设计 发现细胞 1.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主要内容 2.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教学反思】 此节课的内容比较少,且重点在于科学史的介绍,内容相对简单,注重在介绍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摸索生物实验及生物探究的意识。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 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4.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四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目标: 1.掌握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2.会描述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过程。 3.理解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浓度梯度的; 2.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 教学难点: 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方法:导引自学诱思探究反思提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问题探讨 请同学们看书P60的问题探讨回答问题: 一、渗透作用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渗透作用具备的两个条件

(1)具有③半透膜。 (2)膜两侧①②具有浓度差。 1、漏斗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或将烧杯中的清水换成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出现上述变化? 发生渗透现象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探究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想一想: 1、动物细胞的哪个结构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 2、动物细胞发生吸水与失水需要什么条件? (1)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条件及现象 任务三: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 (2)原生质层????? 组成: 膜和 膜以及两层膜 之间的细胞质 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 (3)原理和现象 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实验原理 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够渗透失水和吸水。 2.实验步骤及现象 3.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目标: 【知识】: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本节的重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 四、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关于细胞的结构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引入 (二)资料分析——细胞核的功能 (三)细胞核的结构 (四)小结(五)练习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是什么控制着细胞的生命 活动呢?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科学发展 历史:科学家们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 必定有某个蓝图,这个蓝图在哪里 呢?很自然,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细 胞中的细胞核。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部分,并 展示在屏幕上。 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核控制着 细胞的遗传和代谢” 借助ppt,讲授DNA的结构以及细胞 核中的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可以 让学生看染色体与DNA关系的图片 借助P54 旁栏部分,提出问题:“一 个多细胞生物,其细胞核中的蓝图是 否都一样的呢”?简单揭示同一生物 其组成的细胞的多样性的原因。因此 细胞不仅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物质 组成 (略) 学生活动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资料分析”,讨论,并回答、 交流后面的讨论题。 理解细胞核的结构以及物质组 成。在老师引导下,讲出DNA和 染色质、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就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技能】: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性透过膜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用具:ppt、实验材料 四、教学准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情感】: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设计

第 2 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材分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新课程标准高一生物第1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认识到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这个基本单位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及共性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细胞的性质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日后学习细胞中的各种成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本册书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⑵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⑴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⑵激起同学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及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角。 三.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学习怎样使用高倍显微镜显微镜的使用贯穿于整个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生物学习后第一次使用显微镜,所以要把基础打好。 ②分清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这是细胞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殊体现。 ③细胞学说的内容。这是学好本册的基础。 ⑵教学难点: ①区分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这是一个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理解什么是细胞学说。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开拓、继承、修正、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理论。 四.课时安排:2课时,1 课时完成观察细胞的实验,1 课时完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学习。 五教具准备显微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结合课本上的问题探讨进行: 展示多种细胞图片(结合课本P7,添加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图片) 讨论: (1)请说出上图各表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共同的结构有哪些?神经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等。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在生物体内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也不同,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 板书标题] 观察细胞 学生自学,回忆使用初中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师示范,师生一起学习 1.有关显微镜的基础知识 ⑴目镜与物镜、低倍镜与高倍镜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 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教学活动。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精)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教案

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之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整节内容除了介 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外,重点还在于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理解任何一个生命系 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 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学会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 思考,主动自觉。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六、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1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复习回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镶嵌流动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我们了解了: 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1、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2、组成膜的蛋白质和脂质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分布是不均匀的。 3、细胞膜对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的功能特点) 但是,我们还没有了解到,物质究竟是怎么进入细胞膜的?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 跨膜运输?这些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快速回忆前边的内容, 并联系到即将学习的内容 上来 新 旧 知 识 联 系 [问题探讨]呈现教材P70页人工合成的脂双层图 大家先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这个图表示的是几种不同物质,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 膜的情况。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的通过情况有何不同?什么样的物质可以通过?什么样 的物质不能通过?我们待会儿请同学来回答。 ***同学,通过这个动画,你看到什么物质可以通过? 那哪些物质不能通过呢? 很好。大家再看我们之前学过的天然的细胞膜结构图,跟人工合成的脂双层图的结 构对比,这里多了什么物质? 没错,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但却可以通过细胞膜,在小肠上 皮细胞上被大量吸收,为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吗?] 非常好!这个同学观察能力很好,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这节课很 重要的内容。希望这位同学能在这堂课学完后知道答案是什么。 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 (略) 学生回答:蛋白质 根据细胞膜的结构,推测细 胞膜上的蛋白质能够转运 葡萄糖。 学生可能会问:“钠离子、 给学生造 成认知冲 突,为下 面讲述协 助扩散打 基础。 鼓励学生 自己提出 问题。 2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详细教案

同学们好,今天将由我来带领同学们走进高中的生物学习之旅。 现在,请同学们对生物这个词给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Put up your hands) 其实,简单地说,生物也就是有生命的个体。 要了解一个个体,首先要从细胞开始。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一的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同学们请看,在教材第二页的左上角有一幅图,是SARS患者肺部X光片阴影图,和SARS病毒模式图。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这个问题探讨,仔细思考讨论题,待会儿会请两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第一问,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请坐。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第二问,谁来说说?。。。 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了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是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因为,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尽管现在生物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并且对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这些大分子并没有生命。生命和细胞是难解难分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四个关于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实例分析 这是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人的生殖和发育 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 艾滋病病毒入侵免疫系统。 看完这几幅图后,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第四页上面的无道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三分钟后请同学来回答 第一题,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草履虫除了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 它得先摄能才能运动吧,它还能呼吸和生长,还有应激性。 好,第二题,某某 在你和你爸妈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然后它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再进一步发育成胎儿,那么胚胎发育跟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细胞分裂和分化 第三题,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还有相关的骨骼肌细胞。请坐 第二问,你每天学习的时候需要哪些细胞 太多了,它涉及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破坏淋巴细胞引起的,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类似这样的特定细胞受损而致病的。。。。 例如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的话会导致听觉发生障碍。 第五题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3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 细胞膜的问题。本节课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还可以用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学生易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 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 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四、学情分析:学生在第3章对生物膜的成分和功能有所了解,又安排了学生预习这节内容,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不难,但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感觉有难度。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学生讨论回答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设问1: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 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 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 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 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设问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师呈现P68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 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③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④具一定的流动性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重点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检测题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最新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

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生物全册教案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生物全册教案 第二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设疑: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0.921.09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 预测实测原因预测实测原因预测实测原因 苹果汁 梨汁 马铃薯匀浆 花生 种子 花生种子匀浆 豆浆 鲜肝提取液 交流实验结果:每一组实验选取一个人介绍实验情况,然后分析实验成败的得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那么,细胞中的各种有机物又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大量元素:C、H、O、N、P、S等 微量元素:Fe、Mn、Zn、B、Cu、M等 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 二、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常见有机物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

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可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三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三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2个学生中的1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1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2个实验时,1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1个实验的操作。 3.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用手上提夹住试管的试管夹。

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及答案 第1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自学学案】 2.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急性和稳态5个方面可以说明生命运动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基础之上的。 4.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 __________________,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 _____________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 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8个层次,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精练】 例1.下列事实中,没有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 A.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C.草履虫会逃避有害刺激 D.父母亲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

例2.下列各项中,与“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羊”的层次一致的是() A.分生区细胞→分生组织→根→茎→小麦 B.骨骼肌细胞→骨骼肌→骨骼→运动系统→牛 C.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网→水螅 D.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 例3.观察“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回答有关问题: ⑴接受火刺激的结构是, 发生缩手动作的器官是。 ⑵参与感觉和控制这一反射活动的中枢位于 ⑶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体位于, 若这类细胞受到病毒侵染、破坏,则可能患 病。 ⑷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写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⑸从整个过程看出,对多细胞生物说,完成某种生命活动,需要细胞的配合,而不同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在功能上有和。 【后练习】 一.选择题 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蛋白质B.核酸 C.细胞D.器官 2.人体胚胎发育是从下列哪项开始的() A.卵巢B.输卵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