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1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1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1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1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

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所怙(hù)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

孰谓汝遽(jù)去吾万乘(shèng)之公相

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

四、诵读、感悟

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点体会抒写感情的句子。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生离之情

死别之情

痛悼之情

五、诵读、积累

在诵读中积累

重点实词

衔(含着)哀致(表达)诚掇汝而就(就职上任)

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

吊(抚慰)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活用

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

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及汝女(养育,使……成长,可视为使动)

重要虚词

其:

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

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

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

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诵读、赏析

(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讨论。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允许自由答问。

(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体会行文中的曲折变化。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的第十一自然段,分析这个段落的语言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段中,从开头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而后的“自今以往”至段末诸句,是一段虽然悲切但却较为平静的倾诉,这样张弛交替、徐疾错落的情感变化,是完全与生活真实吻合的。

二、艺术鉴赏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

板书设计

家庭

身世想法

打算生离死死别的悲

(叙事)(抒情)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噩耗的第七天,方才能够怀着哀思表达诚挚的心意,派建中从远方赶去操办好应时的供品,告慰你十二郎的亡灵。

唉!我从小就失去父母,等到年龄稍大些,也还不懂失去父母的痛苦和艰难。只是依靠哥哥嫂嫂生活。人到中年,哥哥在南方去世,我和你当时都还年幼,跟随嫂嫂送哥哥的灵柩回河阳老家安葬,后来又与你一起到江南去谋生,我们叔侄俩虽然都孤苦零丁,可一天也没分离过。我有三位哥哥,都不幸早早去世,继承祖先香火的后代,在孙子辈只有你,在儿子辈只有我。子孙两代都只有一线单传,独苗孤秧,形单影只。嫂嫂曾经一手摸着你、一手指着我说:“韩家两代人,只有你们叔侄俩了!”你当时还很小,可能不再记得这景象;我当时虽说已能记事,可也不能体会这句话中的悲苦凄凉。

我十九岁时,才到京城来。四年以后,我回家乡看望过你。又过了四年,我到河阳祭扫祖坟,正巧碰上你护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咱们叔侄又见了一面)。又过了两年之后,我在汴州董丞相幕府中帮忙,你来看我,只住了一年,你就请求我让你回家把妻儿接来。谁知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了汴州,你没来成。那年,我又到徐州任职,派去接你们全家大小的人刚启程,我却罢职又离开了徐州,你又没来成。我时常考虑,即使你跟着我住在东方,也还是客居他乡,不可作为长久之计;要想图个久远,总不如我西回河南老家、安置好家业以后而把你接来。唉!谁想到你就这么突然离开我而走了呢!我和你都还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住两地,终究可以长久地生活在一起,所以才会舍得暂时丢下你而到京城谋生,求个一官半职;如果真知道事情会到如此地步,即使给我拥有万辆马车的高官厚禄,我也不会离开你一天而前去就任!

去年孟东野走的时候,我写信给你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而已经视力模糊,头发斑白,牙齿动摇了。想到父亲这一辈和几位哥哥都是身体康健而寿命短促,像我这么衰弱的人,怎么能够活得长久呢?我不能脱身回老家,你又不肯来,真恐怕我哪天突然去世而让你悲伤不尽。”谁会想到年纪轻的先去世而年纪大的倒还活着,身体强健者夭折而疾病缠身者却还活着呢?天哪!难道真是这样吗?难道是在做梦吗?难道传来的消息不是事情的真相吗?如果真是这样,我哥哥为人如此厚道,却让他的儿子英年夭折吗?以你的纯正贤明,竟然也不能蒙受你父亲的福泽庇荫吗?年轻力壮者反而夭折去世,年老体弱者却能保全性命、存活于世吗?实在不能把这一切当作是真的。如果说是梦,传来的消息不是事情的真相,

那么,东野的信,耿兰的报丧信,为什么会在我的手边呢?天哪!看来这是真的了啊!我哥哥为人如此厚道,却让他的儿子夭亡了!你这样纯正贤明应当承继他的家业的人,不能够蒙受他的恩泽庇荫了!人们所说的天意实在难以逆料,而所谓的神明也实在难以明了!人们所说的道理这东西没法推究,而所谓寿命这种事更是无法弄懂了!话虽是这样说,我从今年年初以来,斑白的头发有些已经变得全白了,动摇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了。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萎靡,还能有多久不跟着你到黄泉去呀!人死后如果还有知觉,那么我俩分离的时间不会太长了;如果死后没有知觉,那么我也悲痛不了多少日子,而不悲痛的日子倒是没有穷尽的了!你的儿子才一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壮的都还保不住性命,像这样幼小的孩子,还能指望他们长大成人吗?

真伤心啊!真伤心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脚气病,常常发作得很厉害。”我当时以为:“这种病,江南一带的人常常会犯。”并没把它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难道竟是因为这种病而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外有别的毛病才弄到这种地步呢?你的来信,所署日期是六月十七日。据东野说,你于六月二日去世。耿兰的报丧信没有写明你的忌日。我推测,东野派去的那个人不懂得向家人问明日期;就如耿兰的报丧信不懂得该写明日期一样。东野写信给我时,才问派去的那个人,那人胡诌了个日期以应付东野罢了。不知情况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如今我派建中前去祭奠你,慰问你的孤儿和你的奶娘。如果他们吃用开支还可以守候到丧期结束,那么到时候再接他们来;如果不能守候到丧期结束,那么就趁便接他们来。其他的奴仆婢女,一并令他们守候到你的丧期结束。我如有力量能为你迁葬,终归要把你安葬到祖坟去,这样才算了了我的心愿。

可叹啊!你生病我却不知道具体时间,你去世我却不知道具体日期;活着不能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死后不能抱着你的遗体以倾诉我的哀思,入敛时我不能靠近你的灵柩,下葬时我不能临近你的墓穴。我的所作所为有负神灵,使得你英年早逝。上对祖宗,我这是不孝顺;下对子孙,我这是不仁慈,以致不能与你互相照顾共同生活,互相守护直到生命终结。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在世时你的身影不和我的形体接近,去世后你的灵魂不与我的梦魂接触,这一切实在是我造成的,那又好怪罪谁!悠悠苍天,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为悲痛呢!从今以后,我对人世已没什么留恋了!.只打算在伊河、颖河附近购置几顷田地,以度过余生,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抚养我的女儿与你的女儿,直到她们出嫁;只牵挂这些了!唉!话总有说完的时候,可这种悲痛的心情却永远不会止歇,你是能够知晓呢?还是真的不能知晓了呢?伤心啊!你快来享用祭品吧!

附祭文:

诸葛亮吊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

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祭十二郎文》中“其”字的所有用法

.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1)称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3、指示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2)表示反问,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2、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可译为“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丧”“以”“而”“其”等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2、掌握“惟(唯)……是……”这一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3、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 4、分析文中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点难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祭文,主要是以情动人,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创作上实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佳作。对此文只有反复“读”才能揣摩语言应用的妙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及文言句式特点,才能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才能体会到作者沉浮宦海的慨叹。 【课程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一、作者、写作背景、文章评价和文体特点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背景介绍: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

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所怙()殁() 汴()州孥()薨() 嗣()位殒()生奴婢() 窆()尚飨()颍()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演示教学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 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 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 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 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 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 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 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 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 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 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惜自己的生命,关爱身边的亲人。 2、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重难点】 1、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2、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课文前三段 一、导人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精心安排讲课稿

《祭十二郎文》教案 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马金龙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青春无悔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解析 “其”是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15个重点文言虚词之一,用法灵活、语意多变。《祭十二郎文》(后文简称〈〈祭〉〉)一文中“其”前后出现了34次,但课下注释仅有6处(只有4 处解释得清楚明白)。同时〈〈教师教学用书〉(后文简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编着)所供参考译文对“其”翻译亦语焉不祥。“其”字的意义与用法便成了〈〈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地弄清“其”在本文的意义与用法,使学生有所适从。 一、作人称代词,既可代人亦可代物。 (一)一般作第三人称,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兼语或领属性定语。在句中可译为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或他的(她的、它的);或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如: (1)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5)汝之纯明宜业起家者而不可蒙其泽矣。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7)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8)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2)(3)(4)(5)句中的“其”均作领属性定语,(1)译为“她的”,(2)(3)(4)(5)皆译为“他的”,(6)(7)(8)句中的其均作兼语(6)(7)译作“他们”,(8)译为“她们”。 (二)代词的特殊用法—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9)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10)诚知其如此,虽万事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12)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上述四例中加点“其”的用法较为灵活,“其”原本作第三人称,但在《祭》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则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9)(11)(12)三句中的“其”均活用为第二人称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你的”。(10)句中的“其”也活用为第二人称,但在句中作兼语可译为“你”。代词的这种活用在第二册《游褒禅山记》中已出现过,该句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里的“其”便是活用为第一人称反身代词,译为“自己”。 二、在句中作连词。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示假设,译为“如果”;或表示选择,译为“还是”。如果在疑问句中连用可译为“是……还是”。如: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然乎?其不然乎? (1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16)其无知,悲不几时? (13)(14)(15)三例中均是在疑问句中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或“是……还是……还是”。(16)句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1、《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章,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二、学习新课

1.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2、听范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去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 3.学生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4、读课文时注意下列字词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一:《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 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韩愈简介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 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 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 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

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 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 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和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 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 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和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 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 写下这篇祭文。 4.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 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篇二: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祭十二郎文》公开 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 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主备人:张荣辅备人:张沛季虹李群司磊李华张玉娟朱晓娟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 教材分析 《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识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能较好的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3.培养对古代散文名篇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并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2.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体会至情至性的 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课前准备 自读课文,落实字词,完成预学案。 教学策略与手段

1.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并作积累。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导,激发欲望 在《陈情表》中,我们读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祭文。 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 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 【小组1: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入、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小组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小组3:释题】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2祭十二郎文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祭十二郎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也(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耳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之奠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答案】C(A.比:近来。就:就职上任。凭:临。B.应:应付。D.止:留居。既:不久,后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C(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②⑧人称代词,你的。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 ⑥连词,假如。⑨语气助词,表揣测。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列对《祭十二郎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亲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答案】B(“少为长祭”错,应该是“长为少祭”)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祭十二郎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之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答案】B(“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子为孤”错,应是“幼年丧父为孤”“老而无子为独”)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

祭十二郎文教案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高级中学郭辛林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读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在《陈情表》中,我们读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祭文。 (2)已经学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二、解题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 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它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 调”。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 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 明艺术特色。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祝宇李朝霞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祭文。作者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融抒情于叙事之中,感人肺腑。教学时,教师一是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和自己宦海浮沉的人生感慨,并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二是应指导学生结合朗读,体会本文边泣边诉的语言特点及语气助词“邪”“也”“乎”“矣”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文字、文学、文化这三个维度,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同目标。本文以情之真、意之切而成“千古绝调”,故教学时宜以“情”为抓手,进行“入情”“悟情”“品情”三部曲。 2.教学中宜采用诵读法。可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深厚、真挚的感情,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学会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学会选取生活细节,选用恰当的句式、人称和语气词来表达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知、理解、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对家人、家庭、家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对社会、人生坚定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需要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背景知识介绍,字、词、句梳理) (一)抒情文字导入,渲染情感氛围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悲欢离合。有的时候,生命是那样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稍作停留,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伤痛。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 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抒情散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被称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那么,它是因了什么,而成为“千年绝调”的?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探讨。 (二)作者、背景简介 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 0922 1330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 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 板书课题——《祭十二郎文》 二、介绍和该文的评价—— 韩愈简介 1.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 , 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 , 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 , 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 写得很有说服力 , 《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 , 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 , 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提纲

祭十二郎文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2016年2月15日审稿:李文奎中心发言人:李光云 三维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