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文本

北京大学

山东省建设厅

二○○五年七月

前言

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

山东半岛地处山东省的东部,扼黄渤海之咽喉地带,处长江三角洲、京津冀、辽中南几大都市连绵区之中心和连接枢纽,与韩国、日本等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临海相望,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桥头堡,在中国乃至东北亚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2003年山东省GDP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名列全国第三,高居北方各省之首,与京津冀之和相当;该年山东半岛地区GDP总产值达8336.14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67%,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因此,半岛的发展和兴盛对于山东乃至中国具有重要的影响。

鉴于山东半岛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整合半岛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打造半岛城市群整体竞争优势,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至2003年起山东省相关省职部门组织编制了《山东半岛产业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规划》、《山东半岛旅游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以期形成完善的发展框架体系,为半岛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其中2003年底编审完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着重于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半岛发展的宏观制约因素和解决策略,为促进半岛协调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本次《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是2003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九个专项规划之一,也是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确定的发展方向基础上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内城市化空间及其体系、产业发展空间及其体系、生态维系空间及其安全格局等在空间布局及数量上进行综合统筹安排。

本次规划涉及到山东半岛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土地利用等诸多问题,受到山东省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为高起点、高质量地完成规划设计,2003年底山东省建设厅组织进行了规划项目涉及邀标,邀请了国内在区域规划和研究领域比较领先的设计单位,包括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规划设计中心提交规划纲要进行择优。经过评选,北京大学规划设计中心提交的方案胜出,2004年初受山东省建设厅正式委托承担规划设计任务。

1

北京大学规划设计中心自2003年底接受规划邀标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区域发展理论创新的研究和规划编制框架的拟定,期望在规划内容上突破传统城镇体系规划模式化的编制方式,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区域发展的焦点问题,如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对产业发展和职能结构的制约、都市连绵区的网络结构等,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力求将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做成一个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的空间规划。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自接受项目委托以来,一直紧张地致力于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深入了解现状情况,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2004年4月30日至5月12日,规划课题组一行十余人实地调研了半岛所有八个地级城市,分组与116个市职部门和10余个省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交流,取得了大量的访谈信息和超过40公斤的原始资料;5-6月负责产业研究的王缉慈教授又多次带队深入淄博等实地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调研结束后,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吕斌教授的组织下在各工作小组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紧张而有效的研究和工作,并完成了规划的初稿。课题组于2004年7月初赴山东进行了中期工作汇报。在汇报会上,山东省建设厅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前段的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大量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中期报告进行了修改和进一步深化,在充分吸取各相关省直部门、各市政府及规划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规划工作组对规划成果数易其稿,不断完善,于2005年5月完成了规划送审稿,并于5月11日至12日的评审会上通过专家评审。为使规划成果能够确实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课题组对评审专家和省市相关部门提出的进一步修改建议进行了归纳和深化,形成此稿。

二、主要工作思路

1、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基本判断

(1)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面临的背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山东半岛将进入全球生产服务链,并将努力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东半岛将进入城市化发展高峰,同时也将面对周边城市密集区的腹地竞争;全省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背景下,山东半岛将成为全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担负着对山东省乃至黄河中下游的龙头带动作用。因此,

2

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竞争力,扩大半岛城市群对周边更广区域的辐射影响是本次规划的核心任务。

(2)区域内部存在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如半岛城市群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优越,但水资源等制约因素也很突出;初级生产要素发达,但高级生产要素却相对滞后;具备制造业基地雏形,但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缺乏制造业基地的核心服务;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城镇吸纳能力较弱,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快,等等。如何根本上改变这些结构性问题,破除半岛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协调资源、城市、产业、环境、社会等的和谐发展,是本次规划的难点。

2、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立足山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增强实力,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3、规划理念与原则

(1)从发挥地区优势转变为促进国际化优势;

(2)从经济目标规划转变为区域发展目标规划;

(3)从追求经济规模增长为导向转变为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导向;

(4)从“堆砌填充”式规划转变为“问题导向”型规划;

(5)从单一考虑经济联系转变为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联系网络;

(6)从重视增长极核的区域发展理念转变为重视核心城市与城市密集区并重的理念;

(7)从点轴式区域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为等级结构和空间联系网络构成的网络结构模式;

(8)从单一发展城市用地或单一限制城市扩张的土地利用模式转变为以五个“统筹”为基本思路来统筹安排城市群土地的可持续开发;

(9)从通过实现每个城市最大限度的增长转变为通过区域协作实现整个区域协调发展;

(10)从城市经济政策制度保障转变为城市成长管理制度体系。

3

三、主要工作成果

1、规划的核心内容

(1)确定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目标,明确其在山东省、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制定城市群空间发展宏观策略。

(2)预测规划期内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以及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规模,并对城市规模等级予以合理安排。

(3)评价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以及各地区的土地容量,预测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总量增量,并对山东半岛及各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率的控制指标提出调整建议。

(4)确定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空间发展结构,包括城市节点体系、空间发展轴线和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建立都市区实体地域结构。并以城市空间联系为依据,建立城市区功能地域结构。

(5)确定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产业空间布局,选择城市群重点发展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予以重点打造。根据各城市产业发展特征确定区域城市职能结构。

(6)对区域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进行统筹规划安排。

(7)在国土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尤其是海岸带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规划。对不可建设用地实施总量控制,制定相应控制指标。

(8)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生态控制区、生态恢复区等的总量控制指标。

(9)确定各重点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以及区内各城市的空间增长途径,确定重点地区及内部各城市的重点发展产业。

(10)制定近期重点建设开发计划。

(11)建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各地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2、规划采用方法的创新

(1)通过城市化发展容量以及用地需求的测算,对城市发展用地和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合理配置。容量主要是考虑可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约束两方面综合因素,并结合粮食安全等其它约束条件,树立可持续的空间发展观,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趋势与城市发展容量两个方面,更为科学合理的对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人口4

规模分布、城市地域空间分布以及产业发展进行规划配置。

(2)通过城市产业的市场吸纳潜力分析方法,对区域及各市在低、中、高等不同经济发展目标环境下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弹性预测。分析方法综合了联合国法、劳动力转移分析法和目标预测法等方法的优点,尤其是考虑了在一定市场环境下,各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吸纳就业的潜力,考虑到城市社会合理失业率的控制,以城市社会、经济的理性发展为前提,对合理城市化发展水平提出目标。

(3)通过城市化地域空间引导和城市空间联系引导两方面,即从城市化实体结构和空间功能结构,共同构筑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其中,城市化地域空间引导以形成半岛都市连绵区为目标,是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条件、容量、生态承载力等因素确立的城市化发展密集地域或城市化重点引导区空间布局结构;城市空间联系引导以形成空间联系密集的“簇群式”半岛城市网络为目标,是通过空间经济数量化模拟的方法,分析各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及其变动确立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内部空间联系紧密的城市区空间布局结构。

(4)通过若干重点产业集群的规划引导,构筑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竞争力及各市县的产业职能体系。并依此确立以产业集群为内核的产业集聚重点引导区空间布局结构。

(5)综合布局城市化引导区、产业集聚引导区、以及需要严格控制保护的生态保护区和需要予以建设总量控制、以农田开敞区为主的生态控制区,协调城市用地、产业发展用地和生态敏感区、农田保护区的矛盾,从而构成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总体空间管制布局结构。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建设厅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指导,得到了其它省直有关部门、半岛城市群各城市、省内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课题组

二○○五年七月

5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3)

第三章空间发展战略 (6)

第四章城市化与城乡统筹 (9)

第五章空间发展规划 (11)

第六章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17)

第七章城市职能和产业发展规划 (20)

第八章基础设施规划 (27)

第九章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32)

第十章生态安全格局与可持续发展规划 (33)

第十一章重点地区空间发展概念性规划 (37)

第十二章近期重大行动计划 (43)

第十三章成长管理及区域协调 (47)

第十四章区域发展远景展望 (56)

第十五章附则 (58)

附录 (59)

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总则

为培育、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综合竞争力,通过三方面空间规划予以实现,一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各地区人口聚集、产业集聚、生态安全格局、粮食安全等多方面空间矛盾的协调,二是经济空间的结构优化,包括城市区体系的构建与组织,三是城市区内部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确定的发展方向为依据,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内城市化空间及其体系、产业发展空间及其体系、生态维系空间及其安全格局等在空间布局及数量上进行综合统筹安排,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包括四大板块,分别为战略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措施。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东营、威海、潍坊、日照等八个地市辖区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将邹平县纳入规划区域,主要是考虑到邹平县与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规划区域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涉及8个地级市,其中包括1个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确定为2004-2020年。

近期为2004-2010年。

远期为2004-2020年。

第四条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以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培育成牵引全省区域发展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和城市密集区、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和对外联系的交通通道与物流中心,并成为我国沿海又一都市连绵区为目的,以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为核心,涵盖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和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等内容的综合性空间发展规划,是山东半岛各城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城市开发建设的具体指导。

1

规划将对山东半岛地区乃至山东省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五条规划理念

1、从发挥地区优势转变为促进国际化优势

2、从经济目标规划转变为区域发展目标规划

3、从追求经济规模增长为导向转变为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导向

4、从“堆砌填充”式规划转变为“问题导向”型规划

5、从单一考虑经济联系转变为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联系网络

6、从重视增长极核的区域发展理念转变为重视核心城市与城市密集区并重的理念

7、从传统点轴式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为等级结构和空间联系网络构成的网络结构模式

8、从单一发展城市用地或单一限制城市扩张的土地利用模式转变为以五个“统筹”为基本思路来统筹安排城市群土地的可持续开发

9、从通过参与城市竞争实现每个城市最大限度的增长转变为通过区域协作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10、从城市经济政策的唯一制度保障转变为保障城市群社会经济合理发展的城市成长管理制度体系

第六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4、《国土规划编制办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6、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7、《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

8、《赵克志同志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2.7)》

9、其他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文件

10、山东省和各地区其他相关规划

2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七条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在规划期内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并积极培养烟台的副中心城市地位,联合城市群8地市,积极促进以城市化重点引导区为重心的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最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并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八条发展子目标

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

立足东亚将是半岛地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的现实选择。青岛要率先成为半岛区域内东亚地区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在此基础上,山东半岛要力争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成为东亚地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重要经济体。

2、带动山东,辐射北方的强势龙头。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对外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内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力争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和龙头。

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

把半岛城市群组织成合理有序的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加强都市区内部中心与外围的社会经济联系,加强都市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发挥半岛城市群整体优势的必要途径。依托胶济-兰烟线主轴,选择有利区位加密加强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两侧区域各层次空间集聚,力争建成我国又一个具有开放活力、各城市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

3

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体

山东半岛城市群决不能走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减少废物排放;要始终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主体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的城市聚落。

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小康之地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发挥城乡优势和特色,推动城乡社会、经济和文化融合,使城市与乡村发展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半岛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城乡一体、社会和谐和共同繁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第九条分期实现目标

1、2004-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针对问题寻找发展途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制度,以青岛、济南为双中心,把重点放在增加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以及8个地市的一体化整合上,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城市体系完善,城市化水平很高,城市空间密集分布的依托于区域空间发展轴线的多条城市带,逐渐带动城市化重点引导区的城市空间集聚过程,都市连绵区形成雏形。在中等发展速度下,经济增长率年均达到10.2%,2010年区内GDP达到14,5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5%。

2、2010-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也是全面发展和提高的阶段。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将得到全面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体系逐步优化完善,城市群网络化程度将大幅提高,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半岛城市群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全省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在中等发展速度下,经济年均增长率8%,2020年区内GDP达到39,0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70%。

3、2020-2050年为高峰过渡阶段,城市化高峰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区域城市体系在这一时期内将发生结构转型,青岛的龙头地位将逐渐显示出来,区域双中心结构将逐渐转变为以青岛为发展龙头的单中心结4

构。山东半岛以及山东省其它地区在青岛的辐射带动下,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并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

第十条不同区域尺度下的战略定位

1、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

2、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

3、在全国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是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是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5

第三章空间发展战略

第十一条空间发展战略

优化、整合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生态环境和城镇空间布局,立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全方位拓展城市群腹地范围以及对外与日韩地区的交流合作,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内各项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构筑发达的区域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系统,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空间载体。

共包括六大具体推进战略:

第十二条战略一: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

通过吸引外资和扶持民营经济提高山东半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山东半岛从外向带动的经济增长战略转向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培育充满活力的各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升半岛城市群经济增长的能力。培育青岛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国际城市,以制造业发展为中心,构筑临港大工业体系,并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胶东半岛地区临近日韩的地缘优势,承接世界尤其是日韩制造业转移,构筑半岛城市群面向日韩的跨国城市走廊,使山东半岛地区成为我国沿海由南往北推进对外开放的又一次发展高峰。

第十三条战略二: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镇化战略

从三个层面实施开放型城镇化战略,引导人口向城镇迁移,包括促进半岛地区内部人口向城镇迁移,引导省内其它地区人口向半岛地区城镇迁移,以及强化半岛地区对外辐射影响,争取半岛地区作为国内人口跨区域流动的迁入目的地。强化社会保障,淡化户籍含义。实行三个鼓励,包括鼓励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城市就业岗位,调整乡村工业布局,促进人口、产业同步集聚。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改进和加强土地管理,从半岛区域统一协调的角度在各市合理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矛盾。逐步完善土地置换、

6

农村宅基地管理、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和开发区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第十四条战略三: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

以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半岛城市群作为山东全省的龙头,山东作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头,逐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核心是培育青岛在山东半岛区域内的龙头地位。通过黄岛开发使青岛港口重心西移,以港兴市,带动青岛发展,并将城阳、即墨、胶州和胶南纳入统一的都市区规划,促进青岛由半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组团式城市转型,拉开青岛都市区框架,做强青岛龙头。为扩大青岛以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的腹地范围,应积极促成打通邯济、青银、青红、青太等向西铁路干线,尽快使胶新铁路投入运行,并增加日菏线与陇海线之间的联络线,将胶济铁路和陇海铁路连接起来,把陇海铁路沿线的经济流向青岛方向引导。青岛应将金融、保险、咨询、公证、海事仲裁和货物代理等外经贸有关的商务专门服务业作为重要产业进行发展,并积极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第十五条战略四: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

明确各中心城市在半岛城市群内的服务职能,通过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以地区产业联盟构造半岛地区八大优势产业,包括家电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石油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海洋产业和旅游业,促进城市产业联系,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快速推动城市群地区成为带动山东发展的核心产业地带,进一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第十六条战略五:以培育都市连绵区为目标的空间发展战略

培育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须首先做实都市区,通过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努力提高与中心城市联系密切的外围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扩大这些非农化外围县市的地域规模,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培育新的城市增长点,填补半岛区域内城市链条中的“塌陷”环节,选择高密、诸城、莱阳、龙口、青州、平度、蓬莱、莱州等予以重点扶持和培育,形成半岛区域内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构成半岛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完善区域内部综合交通走廊,并建立山东半岛都市区组织协调平台,以支

7

撑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七条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限制开发半岛城市群区域内的生态敏感区域,加大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合理保护、并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安排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藏资源等,协调资源瓶颈制约。

8

第四章城市化与城乡统筹

第十八条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

通过城市产业的市场吸纳潜力分析方法,对区域及各市在低、中、高等不同经济发展目标环境下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弹性预测,并以中等增长速度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作为区域发展和制定政策的参考。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总人口规模将达到4,701.59万人,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城镇人口将达到2,585.87万;2020年城市群总人口规模将达到5,587.1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0%,城镇人口达到3,911.01万。在规划期内,半岛城市群人口规模按6000万控制;基础设施规划按7000万人口规模进行预留。各市域详见表1和表2。

表1 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人口规模(单位:万人)

表2 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城市化水平

9

第十九条城市化促进策略

通过建立山东省东西部劳动力转移区域政策,积极引导鲁西南、黄河中下游等地区劳动力向山东半岛区域转移,并建立鼓励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区域政策,引导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城镇化,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城市化过程。县级以上各级城市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力服务业,小城镇应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并集中培育中心城镇,为人口转移和人口非农化创造充足就业条件,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良性城市化过程。

第二十条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与粮食安全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集约利用,优化布局。山东半岛城市群可作为建设利用土地的人口承载容量为6700万人。至2020年,半岛城市群非农建设用地增量规模控制在5500平方公里以内。

根据人口增长速度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基本农田保护率控制在81.32%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可保证粮食安全。

山东半岛城市群基本农田保护率控制在83%即可综合满足非农建设用地发展和粮食安全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城乡统筹发展

1、各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应将城市建成区周边的乡村地域纳入规划区范围,对城乡地域进行统一规划。

2、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壁垒,为进城农民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和与城市居民等同的市民待遇,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城市文明和现代设施。

3、提倡城市存量土地内部挖潜与集约利用,使城市土地由粗放式逐渐转为内涵式增长。有重点的选择有条件的小城镇或中心镇,通过乡镇工业的适当集聚和居民点的整合,使其尽快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快村庄合并、城中村改造以及空心村整理的步伐,以达到控制村镇用地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充分利用城市群土地和空间资源的目的。

10

第五章空间发展规划

第二十二条区域空间发展策略

1、增加区域国际化开放程度,发挥青岛作为龙头的城市带动作用;

2、增强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东营、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以城市区为区域功能地域实现分区域整体发展;

3、增加区域内大中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促使各级城市规模、功能升级,促进多条城市带密集发展;

4、增加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吸引能力,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各级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联系,促使城市群空间网络化、高级化发展。

第二十三条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结构

山东半岛城市群应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在规划期内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并积极培养烟台的副中心城市地位,促使烟台与青岛、济南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区域内其它核心城市节点还包括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等,并以这8个核心城市为中心构成了各自空间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区功能地域。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青岛-威海-烟台等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半岛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以烟台-莱州-潍坊-寿光-广饶-东营和日照-五莲-诸城-安丘-潍坊-寿光-东营等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区域城市发展次轴,形成区域内部城镇密集分布的多条城市聚合带;依托于这四条城市发展轴的辐射作用,激化5个城市化重点引导区的城市集聚和城市经济发展进程,并逐渐促使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的形成。

第二十四条城市区空间组织结构

1、构建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内部空间联系紧密、且相对独立的城市群功能地域,即城市区,目的在于明确各城市的最主要经济联系和城市发展方向,并通过城市区的运作实现中心城市功能的疏散与重新组合,扩大中心城市功能调整的空间幅度,减轻中心城市高密度发展带来的压力,促进周边城镇发展,在城市

11

区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群体的竞争力,促进城乡空间经济的融合。

2、山东半岛区域内通过8个中心城市共同主导区域空间经济的发展。这8个中心城市分别为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

3、以青岛等8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分别构成了山东半岛区域内8个城市区,分别为青岛城市区、济南城市区、烟台城市区、淄博城市区、潍坊城市区、威海城市区、东营城市区和日照城市区。其中青岛城市区主要覆盖青岛市域范围,并可将高密市、诸城市等纳入城市区经济联系辐射范围;济南城市区主要覆盖济南市域范围,并可将邹平县等纳入城市区经济联系辐射范围;烟台城市区主要覆盖烟台市域范围,并可将莱西市等纳入城市区经济联系辐射范围;淄博城市区主要覆盖淄博市域范围,并可将青州市、广饶县等纳入城市区经济联系辐射范围;潍坊城市区主要覆盖潍坊市域范围;威海城市区主要覆盖威海市域范围,并可将海阳市等纳入城市区经济联系辐射范围;东营城市区主要覆盖东营市域范围;日照城市区主要覆盖日照市域范围。

4、空间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区的联合构成了联合城市区,包括济南城市区、淄博城市区、潍坊城市区和东营城市区构成的济南-淄博-潍坊-东营联合城市区,青岛城市区和日照城市区构成的青岛-日照联合城市区,以及烟台城市区和威海城市区构成的烟台-威海联合城市区。

第二十五条城市区发展引导措施

1、通过宣传以及各种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城市区内农业剩余人口优先向城市区中心城市,以及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城市集聚,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增强中心城市的实力,并培育城市区内若干个大中城市,使之成为城市区整合发展的有力基础。

2、积极引导中心城市的置换产业向城市区内其它中小城镇转移,并在城市区范围内逐渐培育起各优势行业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多以中心城市为总部基地和主要装配中心,在城市区范围内配置各种生产服务机构。

3、城市空间发展紧缺的中心城市可以城市区范围尤其是城市区内邻近的城市组团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容纳空间,建立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之间便捷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可适当考虑在这一空间范围内撤市并区或者撤县并区的可能。另外,这些城市组团之间通过绿色空间相互隔开,以形成中心城市开敞式空间布

12

局。

4、继续完善城市区内中心城市与腹地城镇,以及腹地城镇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连接,并努力提高通信、金融等方面在城市区范围内的服务便捷度,以促进城市区的整合发展。

5、统筹城市区内中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区内中小城市在产业布局上的合理分工、以及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上的统一安排,以形成中小城市发展良好的空间秩序和紧密的空间联系。

6、积极弱化联合城市区内各个中心城市之间空间交流的障碍,包括在人口流动、通讯、交通、信息、金融等方面的阻碍,建立联合城市区内各中心城市之间最为便捷的联系渠道。比如在电话区号、信息网络、长途客运、户籍制度等等诸多方面的统一管理等。

7、各中心城市可将所属联合城市区内其它城市区的腹地范围作为自身腹地的主要扩展。

第二十六条核心城市节点

1、龙头城市:青岛。区域对外开放的门户和中心城市,区域内人口、资金、技术等各种经济要素集聚和辐射的中心,区域内各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2、区域双中心城市:包括作为山东省区域经济中心、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以及作为山东省政治、文化、教育中心、鲁中南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城市济南。区域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和对外服务和辐射能力的城市。

3、区域副中心:烟台。区域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服务中心,烟台尤其是在半岛区域东部范围内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和影响能力,区域内烟台-威海联合城市区的中心城市。

4、城市区中心城市:除青岛、济南、烟台外,还包括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区域内主要集中于城市区空间范围的辐射中心城市,城市经济对内对外服务能力和规模都十分强大的城市,区域内重要的经济增长节点。

5、城市区副中心城市:包括章丘、诸城、寿光、胶州、龙口、荣成、莱阳等。城市区内具有较强城市经济规模和对外服务能力,且在城市区内或城市区之间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应当提升成为大中城市。

6、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包括邹平、济阳、桓台、广饶、青州、昌乐、昌

13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教材“三峡工程建设于生态环境保护”讨论:三峡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经过专家的长期研究和论证,建设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在总体上已经基本清楚,总的来说有利有弊: 正面影响:1、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的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纺织。 3、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4、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黄水政[1993]35号)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来源:黄水政[1993]35号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日期:93-11-29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防洪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发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水利部“关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水电、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跨河、穿河、跨堤、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建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以下简称建设项目)。 一、审查权限 第三条在水利部划定的河段河道管理范围内实施建设项目审查,必须按照下列权限,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干支流审查权限划分为:(一)黄河干流托克托(头道拐水文站基本断面)以上河道,支流湟水(含大通河)、皇甫川、窟野河和渭河耿镇桥以上(含泾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审查;兴建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报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审查; (二)黄河干流托克托至禹门口区间河道管理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地方河道主管机关审查,抄黄委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核备; (三)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下,左岸至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至陕豫两省交界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黄河小北干流山西、陕西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四)黄河干流左岸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陕豫两省交界处至三门峡大坝保护区,渭河干流耿镇桥以下至吊桥工程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陕西、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五)黄河干流三门峡大坝保护区至西霞院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六)黄河干流西霞院至黄河入海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及各类穿堤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或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七)支流沁河紫柏滩以下至入黄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审查;紫柏滩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八)黄河北金堤滞洪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附件: 表1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注:由各地市自行确定填报纳入规划区的区、县、市(下述各表填报以此为标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泛指除属汉江流域外的我省所有长江流域地区。 表2 长江中下游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表 表3 长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岸边污染带表 注:此表按已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填报;污染带范围应填写大致的长度及宽带。 表4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单位:万吨/年) 注:“环境容量”一项暂不填。

表5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 注:不论是否与长江干流相联通,列入表1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均应填报其纳污量。 表6 长江中下游城镇污水治理情况表 表7 重点工程项目表 表7-1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项目表 注:项目进展填写可研、初设、在建等。

表7-2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表 注:项目类型填写清洁生产、产业调整、布局调整等;项目内容填写企业主要的建设设施与废水处理情况;环境效益一栏填写项目实施后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排放绩效、水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3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表 注:水域名称填写城市欲重点改善的水域名称;项目内容填写水域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实施综合整治后的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水环境治理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4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表 注:项目内容填写水源地保护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范围确定、排污口清查、水源区管理等管理工程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保护与治理后的水源保护环境改善成效。 表7-5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表 注:建议填报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村沼气化、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污染的工程为面源污染示范工程;项目内容填写面源污染示范工程的示范目的、典型特征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示范工程起到的环境改善成效。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您的得分 93/100 答对题数 28/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2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单选题:3 分] A 加强对港口城市的建设 B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C 扭转京津冀之间不公平的经济关系 D 对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实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错误 5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方向是()的现代化建设。 [ 单选题:3 分] A 省会城市周边区域 B 沿海平原地区 C 滨海、山区和山麓地带 D 沿海地区和环京津区域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7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8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9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半岛城市群规划方案出台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龙头高昂群雄并起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下) ·培植高标号产业 集群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上)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台誓做经济增长第3极·[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了山东近七成的国税收入·创新春潮涌半岛山东省半岛城市群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滨州欲加盟山东半岛城市群目标:扩大半岛城市群腹地·半岛城市群聚六成投资山东成重要制造基地·个性就是生命力--建半岛城市群就应有一些个性鲜明城市·半岛城市群人 才联盟逐渐浮出水面人才一体化来日可期·半岛城市群副中心--烟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角色·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话题:环境硬优势与“人和”软力量·[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年内启动将组 合1+7都市圈·城市群与凹陷带:县级市--半岛城市群峰的隆起带·[济宁]三个层次两条主线鲁西南济宁都市圈呼之欲出·山东规划鲁西南济宁都市圈济宁徐州争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一核两心壮 大优势集群鲁西南打造济宁都市圈·济宁都市圈大盘敲定以济宁为核心菏泽枣庄为区域中心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由北京大学和省建设厅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5月12日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待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正式实施。 战略定位为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将邹平纳入规划区域,主要考虑到邹平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滨州,但因黄河的阻隔,与同在黄河一侧的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空间结构为六级节点和三个城市联合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 例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大纲)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主要内容编制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原辅材料(包括名称、用量)及主要设施规格、数量 应特别关注化学危险品及含有机毒物、重金属等原辅料。 2、工程内容及规模 规范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名称。说明项目来源,根据项目特点,说明新建工业类项目,技改扩建项目应说明技改前后产品方案的变化、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依托情况等。 3、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简述技改扩建项目依托单位已建、在建项目概况(含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说明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现状及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说明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内容。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简述与建设项目选址所在区域关系密切的自然环境状况。重点说明项目废水受纳水体与相关水体的水文特征、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等。 规范描述当地气象特征,说明主导风向、平均风速等主要气候状况。 生态环境:说明区域内植被类型、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等情况。 2、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现状。重点说明选址所在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等,区域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说明与建设项目关系密切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等内容。 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意见或环保要求。 三、环境质量状况

1、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 利用有效资料阐述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现状,并须提供相应监测资料,说明资料来源(设大气、水及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时须出具“质保单”)。当建设项目排放优先控制的有机毒物而无历史资料可供利用时,须进行实测。结合环境功能要求评述环境质量现状,如出现超标现象,须分析超标原因。明确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是否发生过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 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列表说明项目周围300m(或行业规定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大气和噪声保护目标,污水排口上下游饮用水源保护区(含清水通道)、取水口、水产养殖等水环境保护目标及生态敏感点等。 四、评价适用标准及总量控制指标 1、环境质量标准:列出环境质量标准文号和各评价因子的相应标准限值。 2、污染物排放标准:列出污染物排放标准文号和各污染物允许排放限值。废气含排气筒相应排放高度的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等;废水含行业允许排水量。如实行污水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如无国内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 3、总量控制指标:项目选址所在区域如属于“双控区”、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南水北调”等重点区域,须加以说明。根据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如排放优先控制的有机毒物及重金属等污染物,须明确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废水接入区域或综合污水厂的项目,须分别列出接管量(含污水量)和最终外排量。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工艺流程简述并图示 简述工艺流程并绘制带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框图,说明物料回收和循环工艺,化工项目应列出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 2、主要污染工序 结合生产工艺流程阐述污染物产生环节及公用工程、辅助工程产污环节。说

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 - 黄河网

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四年三月

前言 无定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流域地处内陆,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降水稀少且主要集中于汛期,降水以暴雨为主,水资源利用难度较大。流域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煤、油、气、盐等矿产的主要富集地,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流域初步建成榆横工业区、榆神工业区、纳林河能源重化工基地、定靖工业区以及南部工业区等多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及输沙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是黄河下游淤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区,由于流域缺少统一规划,各类开发活动缺少监督管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事纠纷突出;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局部河段水环境污染严重,未来水环境压力巨大,水资源保护监测、监督管理能力薄弱;还需进一步控制入黄泥沙、完善拦沙水库体系等,流域存在的问题使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矛盾,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防治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高流域防洪能力,促进流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黄河水委员会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及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第一章流域概况 (1) 1.1 流域概况 (1) 1.2 流域功能定位 (2) 第二章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 2.1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4) 2.2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 2.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9) 2.4 水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9) 2.5 环境敏感区调查 (10) 第三章规划分析 (11) 3.1 规划概况 (11) 3.2 规划协调性分析 (15) 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1 水文水资源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 4.4 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 4.5 拦沙水库环境影响预测 (18) 4.6 流域环境问题发展趋势影响预测 (19) 4.7 环境敏感区影响预测与评价 (19) 第五章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与跟踪评价计划 (21) 5.1 敏感目标保护影响减缓对策与措施 (21) 5.2 水环境影响保护对策措施 (21) 5.3 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措施 (22) 第六章评价结论 (23) 6.1 规划调整建议 (23) 6.2 综合评价结论 (24)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科学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八个设区城市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20年,有关重大行动计划安排在近期(2006年—2010年)开展,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年—2010年)》 5、国家、山东省和各地其他相关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五条发展总目标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条发展分目标 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 青岛要率先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之一,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2、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 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 依托胶济-蓝烟铁路、沿海铁路等主要发展轴线,选择有利区位强化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集聚,强化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社会经济联系,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活力、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 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群体。 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2020安徽省《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答案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 您的得分 96/100 答对题数 29/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我国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单选题:3 分] A 深圳 B 广州 C 香港 D 澳门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2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5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7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8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A 核心城市 B 港口城市

枣庄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

枣庄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甘肃省冰沟丹霞景区以砂岩地貌遗迹景观为主,其中一处景观轮廓酷似巴黎卢浮宫。图1为某摄影爱好者于10月14日在同一地点间隔不久拍摄的两张“卢浮魅影”照片,该日万里无云。据此,回答1~2题。 第一张照片第二张照片 图1“卢浮魅影”景观照片 1.据先后两张照片推断: A.镜头朝正东方向 B.拍摄时段正值日落 C.拍摄时段正值日出 D.当地时间为5点左右 2.关于“卢浮魅影”地貌景观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抬升—风化侵蚀 B.水平挤压—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断裂抬升 C.断裂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挤压—固结成岩 D.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水平挤压—断裂抬升 高空冷涡存在于对流层的中高层,具有气旋式涡旋,且中心附近的气温明显低于四周,其特征是在500百帕等压面高空天气图上至少有一圈闭合的等高线。形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高空冷涡常经蒙古国东移,到达东北地区附近时称为东北冷涡。图2示意春末某时刻东北冷涡高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回答3~4题。

图2春末某时刻东北冷涡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分布 3.关于该时刻图示地区高空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中心气压高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B.中心气压高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C.中心气压低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D.中心气压低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4.图中四地最可能出现天高云淡、蓝天在线的高颜值“冷涡蓝”天气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南部通过刻赤海峡与黑海相通,西部有狭长的沙嘴(从陆地凸入海中的狭长沙滩)与锡瓦什湾相隔。亚速海平均盐度约9‰~11‰,而与之相邻的黑海平均盐度约12‰~22‰。图3为亚速海位置、入海河流及洋流示意图,回答5~6题。 图3亚速海位置、入海河流及洋流示意 5.与黑海相比,亚速海海水盐度明显偏低的原因有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摘要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分布的密集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该地区北接京津唐和辽东半岛,南联长三角经济区,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土地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4244万,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2006年底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14484.52万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二,超过了辽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辽宁全省GDP总量,也超过了京津唐三市之和以及沪宁两市之和,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都非常大。山东半岛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土地紧缺、水资源不足、无序竞争、缺乏整合等问题和挑战,如何加快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使其尽快成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已成为我省面临的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山东半岛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安全格局,整合半岛城市群各类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全省区域发展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和城市密集区、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对外联系的交通通道与物流中心,辐射全省,带动山东省的整体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入剖析了半岛城市群发展的宏观背景、存在问题和环境容量,通过对总体发展目标、区域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等进行统筹安排,为半岛城市群确定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发展目标,三个发展阶段,四个战略定位,六大发展战略,四条发展轴线,四类空间布局,六级规模结构,八项行动计划"。 一个发展目标:即要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分目标为: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体;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三个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增强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促进8个设区城市的一体化整合,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城市体系完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集的多条城市带,都市连绵区初具雏形,到201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60%。2010~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城市体系逐步优化完善,城市群网络化程度大幅提高,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70%。2020~205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 四个战略定位:即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在环黄海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之一,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推动"中韩日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冀、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山东省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的前缘,是全面体现山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密集地带。六大发展战略: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以培育都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解读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七大流域中首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流域综合规划,这一规划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长江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和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经历1954年大水抗洪的洗礼,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1983年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开展长江流域规划修订,1990年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批准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二,水利部党组提出了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核心理念的治水新思路,长江委提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治江新思路;其三,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区域和社

会问题突出显现出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有效支撑和保障流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修编流域规划;其四,原规划的近期水平年已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等流域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原规划拟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五,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极大促进了水电、航运等行业发展,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业的矛盾利益、有效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等,都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六,有关行业和区域制定了大量专业和区域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专业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迫切需要尽快提出满足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新的要求、协调好各行业矛盾和利益的综合规划;其七,资料的不断积累、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域水情工情的深刻变化等也迫切需要对综合规划进行修编。 为此,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梁应辰、郑守仁,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洪庆余,全国工程勘察大师陈德基联合提出了尽快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倡议,温家宝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1月5日,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部署了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问:此次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污染防治 【发文字号】许政办[2008]140号 【发布部门】许昌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11.17 【实施日期】2008.11.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 (许政办[2008]14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环保局制定的《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

(市环保局) 为进一步做好许昌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十一五”时期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为指导,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为重点,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加快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减少面源污染,加大监管、投资和监测力度,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各类功能区水质标准,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淮河环境协调发展。 二、防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控制在1.29万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14.6%以上,氨氮控制在0.1632万吨以内;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清潩河高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 7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5mg/L以内,颍河榆林军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 3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1.5mg/L以内。 (二)阶段目标 2008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控制在1.38万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8.7%以上;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清潩河高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7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10mg/L以内,颍河榆林军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5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5mg/L以内。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详细]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概要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通过60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沙情势的变化,以及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现有流域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研究制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工作部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会同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开展现状评价、深入研究论证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于修编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5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10年9月水利部将《规划》送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区)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2011年9月,环保部与水利部共同召开了《规划》环评篇章专家论证会;,水利部主持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规划》通过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会签;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该《规划》.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 4.2万平方千米).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