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设计总结

系统设计总结

系统设计总结
系统设计总结

第一篇、分布式系统设计总结

系统设计总结

分布式系统设计总结

分布式系统简介

说到分布式系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分布式系统,分布式系统,就是组成于系统的硬件、软件存在于网络,相互之前只通过消息进行协作。这里其实很好理解,有一个概念,叫大系统小做,就是把系统功能清晰的细分为很多小模块,每个模块都很容易实现,分而治之。相互之间通过消息组件协作,其中消息组件也就是整个系统的关键了。

分布式系统有三个特征

并行网络中的模块,各自运行,相互之间并行处理问题,通过消息进行协作。他们之间的资源共享是非常重要。

容错任何系统都有可能出错,设计者的一个职责就是容错性。分布式系统中

随时都可能有系统错误,包括挂机,网络故障,失联。而且一旦出现错误,其他模块可能不会立即感知。

透明分布式系统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这样能够方便的管理用户所需数据,处理好负载均衡,分布式另一个目标是将它的进程和资源实际分布在多台计算机上这一事实隐藏起来。

分布式系统的作用体现在它可以让多台服务器协同工作,完成单台服务器无法处理的任务,尤其是高并发或者大数据量的任务,同时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

分布式系统基本原则

分布式系统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CAP原理

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CAP为分布式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CAP是CONSISTENCY、AVAILABILITY、TOLERANCE OF NETWORK PARTITION三个词组的简写,分别表示

CCONSISTENCY,一致性;包括强一致性和弱一致性

AAVAILABILITY,可用性(主要指的是快速获取数据的能力,即性能);

PTOLERANCE OF NETWORK PARTITION,分区容错性(亦包括可分布性)CAP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分布式系统不可能同时满足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这三个需求,三个要素中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点。三者不可兼顾,此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而对于分布式数据系统而言,可分布性和分区容错性是基本要求,否则就不称其

为分布式系统了。因此架构设计师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设计如何能同时满足三者的完美分布式系统上,而是应该进行权衡取舍。这也意味着分布式系统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根据业务特点在C(一致性)和A(可用性)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要求架构师真正理解系统需求,把握业务特点.

●BASE理论酸碱平衡

【BASE】来自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领域的实践,它是基于CAP理论逐步演化而来,核心思想是即便不能达到【强一致性】,但可以根据应用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来达到【最终一致性】的效果。BASE是BASICALLY AVAILABLE、SOFT STATE、EVENTUALLY CONSISTENT三个词组的简写,是对CAP中C & A的延伸,说起来很有趣,BASE的英文意义是碱,而ACID是酸,真的是水火不容。我们稍微花点时间展开BASE的含义

①BASICALLY AVAILABLE基本可用;

②SOFT-STATE软状态/柔性事务,即状态可以有一段时间的不同步;

③EVENTUAL CONSISTENCY最终一致性;

分布式系统设计理念

分布式系统设计的几个基本理念

●分布式系统对服务器硬件要求很低

●分布式系统强调横向可扩展性

●分布式系统不允许单点失效

●分布式系统应用服务最好做成无状态的

目前比较流行的服务架构从逻辑上划分都是三层架构接入层、业务层、数据层,因此分布式系统要提供高可用的服务,则需要分别提高这三层的可靠性。容灾备份

◆接入层方面

外网环境在不同的ISP机房部署,外网环境恶劣时提供稳定服务。

◆业务层方面

●内网环境每个地区最少两个IDC,地区内实现流量穿越,避免内网网络故障。●单点故障每个模块在每个地区至少两台机器,避免单点故障,在出现故障时

B进行流量迁移。

◆数据层方面

●主备(热备)

●依靠仲裁者切换备机。

●依靠一致性控制中心实现数据的强一致性容灾。

●热备

●冷备

过载保护

根据“业务响应时长”、“线程池数量”和“调用方超时时长”设置最大等待队列,出现过载时拒绝请求,避免雪崩现象。

柔性可用

●分离业务场景,拆分业务模块并单独部署,一个模块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

系统不可用。

●补偿逻辑,在系统恢复后,采用补偿逻辑恢复故障时段内的数据。

多地部署根据用户所在地区就近接入,减少时延,提升访问速度。

调用方式采用“并行”或“异步”方式调用接口,提升访问速度。

处理方式采用“队列”或“异步”方式处理请求,提升访问速度。

缓存支持借用缓存系统缓存数据,避免从DB中获取数据,实现快速响应。

数据压缩如对返回的数据,文件,图片等进行压缩,节省带宽,实现快速响应。批量处理,提高系统吞吐量

分布式系统可扩展性

扩展性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并发扩展

●接入层、业务层方面实现无状态设计,无状态的优势在于良好的水平伸缩,

无论机器恢复、扩容还是裁剪都变的十分简单。

●数据层方面无论是CACHE还是DB,都可以采用读写分离方式实现并发扩展。2、功能扩展(业务层方面)

●架构方面系统拆分,大系统小做,分离业务场景,寻求简单设计。●设计方面善用设计模式解决复杂业务问题,使业务实现可扩展性。

●协议方面可以采用XML/JSON来定义接口协议,实现接口协议的可扩展

性。3、存储扩展(数据层方面)

●表设计方面对业务进行抽象,使用横表,竖表,主表、扩展表等方式实现数

据存储的可扩展性。

●容量方面可以通过分库分表方式实现存储容量的可扩展性,关于如何数据映

射到表或库中,可以采用“一致性哈希算法”。

分布式系统低成本

第二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心得报告

系统设计总结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认知实习报告信122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数理系

二零一五年七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是我们在大三下半学期开设的一门学科。它主要从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出发,按照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详细地阐述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是计算机专业类学生所要学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一书通过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系统概论、信息系统

建设、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系统规划、领域分析、需求分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详细设计、实现与测试、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十二章的内容让我们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并且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步加深我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组织中的信息、业务、管理和决策等问题,并为组织目标服务的综合系统。在长达16周的学习之后,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课程设计。在平时,我们每堂课都有认真的在听讲,并且从不迟到、不早退,更没有逃过课。因此,我们有些自大的认为自己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的了解,所学的东西都很扎实了,已经可以独立地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了。但是通过这一次课程设计,彻底地暴露了我们学习中的不足。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在开始设计之前,我们要进行一些系统调查,要了解这一系统是否满足大众的需要,确定我们的设计切实可行而不是在做无用功。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技术、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确定是否应设计这一系统。因为自己对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刻,使得我在课程设计中走了很多弯路,好多东西自己都不是很了解,只有通过不断地翻阅书籍和上网查询才能够的已解决。不过我很珍惜这些弯路,它们使我的不足点充分的表露了出来。正所谓人在年轻时所犯的错误都会是今后宝贵的经验。现在在学校中犯错误,总要好过今后在工作中犯错误。同时,我在知道了自己的这些不足之后,尽自己所能的有针对性的对自己学习中的缺陷进行弥补,这样也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程设计后,老师还给我们安排了一周的课程实习,实习范围很广,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给了我们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不过要求对实习过程有一个深刻的思考、总结。在我看

来,仅一周的时间用来实习是不够的。例如在大型企业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部门实习,一周的时间仅够我们熟悉业务,根本不能对所实习的项目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更不要说是有所感悟了。所以,在这周内我并没有专门的寻找实习单位,而是针对我以前就从事的家教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我的家教工作也是在互联网上的中介系统找到的,通过教一定的押金给管理者,然后负责联系学生,给我们安排工作。不过,我发现这样的安排虽然减少了我们寻找工作的时间,但是却不能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的状况。我们不知道学生的具体情况,无法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对老师也不熟悉,不知道老师的教学路线。这样会加长师生的磨合期,不利于家教工作的进行。

因此,在学习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后,在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今天,我觉得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家教信息管理系统。

当今时代的两个显著特点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要设计的家教信息管理系统要经得起环境的挑战,可以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不断地前进而前进,随着环境不断地变化而变化的。家教信息管理系统要逐步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个家教信息管理系统应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信息交流平台,面向所有网民提供服务。无论是找家教的学生还是做家教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信息方面的交流。任何网友都可以自由地查看、搜索、发布该家教信息平台的信息。这个系统是区别于传统的家教中介的系统。

我计划开发家教管理系统是为了可以更好的了解家教教师、学生的特点。对系统的初步要求为1、系统可以管理家教教师的基本情况。2、家教老师可以在网站上注册,发布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想要寻找家教的学生就可以看到教师发布的信息。在家教信息管理系统上,想要辅导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与自己最贴合家教。3、学生也可以在网站注册,发布一些自己的对老师的需求,而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些需求寻找学生。4、系统也提供了聊天功能,师生可以先通过交谈再确定两人之间是否合适。5、注册的学生可以发表帖子,讨论话题,发表评论,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

针对系统功能我设计了功能模块图系统设计总结

这只是我的一个初步的想法。具体的实现还要经过仔细调查之后才能开始。家教信息管理系统是我在学习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结合自己的家教体验所设计的。通过对实习的深入思考,对家教信息管理系统的思考,我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不仅仅是了解的更深入了,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并不像以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因此,我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做了一个简单的规划,希望通过这些规划能够更好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

能力。

1、

2、

3、

4、

5、

6、熟练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培养学习组织、分析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以及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寻找一些实习机会,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

7、深入了解信息系统设计及开发方法的实际应用,掌握软件工具及其应用情况;了解本专业业务范围内的计算机运用生产与应用方法、信息组织形式、软件开发纪实过程及常用技术方法。

8、了解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重点掌握一些

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前沿。

第三篇、系统开发总结

系统设计总结

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管理

指导老师(李政忙老师)

开发团队成员

姓名: 杨正明

姓名: 胡友文

姓名: 赵坤

姓名: 卓仁慧

姓名: 肖远林

姓名: 李茂良

姓名: 宋洁

总结书写人宋

学号学号20094042073 学号20094086066 学号20094042044 学号: 20094082052 学号: 20094084012 学号20094084032 学号20094171085 洁20094171085

系统开发总结

我们小组经过了这几个月的紧张而有序的系统开发,收获颇丰,感触颇深。现下分经验收获、教训反思、下步设想三大部分总结如下

二、教训反思

1.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不当。当我们进行程序开发的时候,发现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到用时却忘得一干二净了,也只好重新学习基本知识了。如果以前把知识学得透彻点,理解深刻点,也许在开发过程中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反思自

我,归其原因不是当时的学习不够认真,而是缺乏对知识点的运用实践;对于像我们这样“半路出家”的编程人员来说,只是理解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当时没有经过编译、运行、调试的过程,很快就会忘记的。

2.学习不精,对VFP的学习只是一些简单的肤浅的了解,导致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程序指令混乱,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麻烦,最后还有很多都是借鉴的老师上课时候讲的,才得以完成。所以VFP没学好,也是我们的教训之一。

3.在做系统的时候,没有经常讨论,而是各自做各自的。没有沟通,导致我们再系统设计的时候的环节出现短时间的断裂,这是很不好的一点,以后一定要改正的。不然要是真正做系统的时候,会耽误很多东西。

二、经验收获

1.编写程序前,对已完成设计构思的系统进行主次分析,排好功能实现顺序,列出程序编写步骤,从系统规划对于理清编程思路很有帮助。人的逻辑思维可能很发达,在设计当中可以不用笔记,在脑中就能想好三到五个功能的逻辑关系和编写步骤。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大系统下分多个子系统,子系统下分多个功能模块,功能模块下分多个功能页面,功能页面下分多个子功能,而且子系统、功能模块、功能页面、子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张复杂庞大的逻辑关系网。这就需要我们在原先做好设计流程图上,系统规划,全面分析,逐步细化、反复斟酌、推敲,然后列出编程计划。

2.善于借鉴他人的成果,实现自己的功能,可以有效地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快速提高编程能力的最佳途径。借鉴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不是简单地拷贝别人的源代码,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你会因为系统经常的报错,却束手无策,最后将其认为是鸡肋而抱怨连天。应该是先要分析读透他人的程序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自己的思想,然后将这些功能块与自己的功能块融合。如果其中有些内容只是单凭自己凝思构想的话,可能也会设计得很好,但是在短时间内完成是不可能的。这次系统考试,开始只是简单代码拷贝、粘贴,结果可想而知,出现了一大堆的错误。后来只好深入解读其编程思路,先是了解其数据库相关表的关系和作用,根据数据预测各个字段的用途以及之间的数据关系,然后理解每个代码块的功能和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自己又认真敲打了一遍。经过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对于程序编写时在规范性,安全性,高效性上的要求和运用有

了进一步的理解。这对于我们一个编程新手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3.及时、清楚、完整的工作笔记,有利于快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有利于提高编程效率。工作笔记是指将工作中出现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下来。写工作笔记就像是记录流水帐似的填写事件的相关要素,看似简单的工作记录却蕴含着很深的学问,工作笔记需要包含哪些要素才能记录完整、一目了然的事件?笔记要如何记录、分门别类才能更有利于以后我们的在学习?我是这样做的,以一天为工作节点,睡觉之前回忆今天所完成的任务,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

自己有什么心得体会,以表格形式,字段要素依次为时间、事件、重点难点、解决死路、心得体会,把事件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还可以按照时间、困难等级和心得体会来分类,以方便以后查阅学习。

4.每编完一个功能,应及时与其它完成功能一起测试,运行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开发。这样做是为了在测试时如果出错能很方便地找到出错的环节和病因所在,我们称之为“step by step”(一步一脚印),对于一个初级的程序开发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对于编程人员来说每一个环节都是来不得有半点差错的,每一个功能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如果一环出错,将会对系统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

要完成一个优秀的系统,必须熟练掌握工具的特点及用法,要学会举一反三,充分实现VFP程序的灵活性。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要不断开动脑筋,活学活用。要发扬团体合作的精神,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第四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学习心得

系统设计总结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学习心得

通过近10周的学习,我觉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收获还是挺大的。

我觉得,如果我们决定要做一件事,就得对这个系统有一个整体得把握,首先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选择,接着就是系统的设计,其中系统设计包括三个部分确定系统需求;系统需求结构化过程建模,这一步骤主要就是画数据流图(DFD);系统需求结构化概念数据建模,这一过程主要是画实体—关系图(ERD)。然后就是进行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包括设计人机界面和数据库设计。最后一步就是系统的实现与运行。

在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大作业的时候,我和我们的小组成员曾经去实地考察过,虽然最后并没有被接待,但还是小有收获的。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我们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甚至说让它比现有系统更加完善。当然,我们做东西,也是要追求进步,如果说做出来的东西和以前的系统都没什么两样,这样意义也不大。不过,这也得是在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我们得适当地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和现有资源进行适当的设计。相信自己的努力还是能有一个很好的结果的,我们得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好的概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大作业从第一周到第九周一直伴随着我们,说实在话,一直觉得自己有做不完的作业,刚开始还有些抱怨,但随着作业的进行,我们慢慢看到了自己的小小成果,觉得付出有了回报,并开始乐在其中。在这期间,徐老师也一直鼓励我们,他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做下去,我们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的!

现在,我们已基本完成了大作业分析阶段,在我和小组成员的协作下,总算按时完成了。在分析阶段,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刚开始画数据流图时,visio用的不是很熟练,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过程、源点和宿点不知

道怎样连接,层与层之间也不知如何区分,有时候甚至想要放弃。还好有老师的鼓励与指导加上小组一起努力,我们克服了这一难关。在画ER图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就相对少了一点,因为以前学习数据库的时候就画过ER图了,所以在画的过程中就相对轻松一点。接下来就是系统的设计了,时间还蛮紧迫的,我们仍需努力。

我作为小组的组长,从中真的学习到不少知识。老师说过,组长应该做的比别人更加多,才能够胜任。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喝茶看报纸”的层次,那得等到我们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所以要想达到那个高度,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努力。负责的整个过程中,我必须把握好进度,如果一步跟不上,可能就会步步跟不上。我们小组成员也很配合,基本不需我太多督促。在对我们所要实现的功能有了个整体的把握的情况下,我们制作出了令自己还算满意的图形。现在我觉得自己基本可以熟练运用visio了,这也算是一大收获吧!

总的来说,这次这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设计让我获益匪浅,以前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亲自实践,不知道理论上升到实践路程的艰辛。通过这次自己亲自选题、实地考察、绘制DFD、ER图到完成分析,我体验了其中的不容易,也尝到了其中的甜头。我们还会继续努力,更好的完成下面的工作。

0963710205 秦晓雅

智能化电子系统设计报告

目录 1 前言(绪论) (2) 2 总体方案设计 (3) 2.1方案比较4 2.1.1方案一:长期寿命测试 (4) 2.1.2方案二:加速(短期)寿命测试 (4) 2.2方案论证4 3 单元模块设计 (5) 3.1各单元模块功能介绍及电路设计5 3.1.1热阻( Rθ ) 的测量 (5) 3.1.2结温测量 (6) 3.1.3光通量的测量 (7) 3.1.4串口电路的设计 (8) 3.1.5温度控制和报警电路设计 (9) 3.1.6 过零触发电路设计 (9) 3.2电路参数的计算及元器件10 3.2.1 LED灯常用电路参数 (10) 3.2.2电学特性 (10) 3.3特殊器件的介绍13 3.3.1 ADM3251E (13) 3.3.2 ADUC848 (14) 3.3.3 555芯片 (15) 3.4各单元模块的联接17 4 软件设计 (18) 4.1 PROTEL99 SE简介18 4.2软件设计结构及功能18 5 系统调试 (19) 6 系统功能及指标参数 (20) 6.1说明系统能实现的功能20 6.2系统指标参数测试及测试方法说明20 6.2.1失效时间和失效数的确定 (20) 6.2.2 数据处理方法 (22) 6.3系统功能及指标参数分析22 7 结论 (23) 8 总结与体会 (24) 9 参考文献 (25) 附录1:相关设计图 (26) 附录2:元器件清单表 (27) 附录3:相关设计软件 (28)

1 前言(绪论) 1986 年,在蓝宝石基底上沉积高品质GaN 晶体获得成功,并且在1993 年开发出了高亮度蓝光发光二极管( LEDs) 。至今,人们仍在对高亮度蓝光 LED 进行不断地完善。在 1996 年,开发出了采用蓝光 LED 与黄色荧光粉相结合发出白光的 LED 产品并将其商业化[1]。21 世纪照明 METI 国家(Akari) 项目是一项基于高效率白光 LED 照明技术的工程,它利用的是近紫外线 LED 与荧光粉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该项目于1998 年启动,其第一阶段的项目已于 2004 年完成。 作为电子元器件,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已出现40多年,但长久以来,受到发光效率和亮度的限制,仅为指示灯所采用,直到上世纪末突破了技术瓶颈,生产出高亮度高效率的LED和兰光LED,使其应用围扩展到信号灯、城市夜景工程、全彩屏等,提供了作为照明光源的可能性。随着LED应用围的加大,提高LED可靠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LED具有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的优点,在实际生产研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寿命试验对LED芯片的可靠性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质量反馈来提高LED芯片的可靠性水平,以保证LED芯片质量,为此我司在实现全色系LED产业化的同时,开发了LED芯片寿命试验的条件、方法、手段和装置等,以提高寿命试验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近些年来,LED 照明因具有许多优点,例如长寿命、低能耗、体积小等而非常有吸引力。最早 LED 只是被用来替换小型白炽灯充当指示器。在其光效有所提高后,LED 被应用于显示器中。随着其光效和总光通量的进一步改善,LED 开始被应用于日常照明领域。对于普通照明设备而言, LED 有限的光通量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想获得高光通量就需要有高密度基底和大的工作电流。这将导致LED 产生热量、温度升高, 损坏LED 模块。 随着LED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大为改观,LED的理论寿命为10万小时,如果仍采用常规的正常额定应力下的寿命试验,很难对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而我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寿命试验掌握LED芯片光输出衰减状况,进而推断其寿命。 本设计介绍了LED芯片寿命试验过程,提出了寿命试验条件,完善的试验方案,消除可能影响寿命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保证了寿命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采用科学的试验线路和连接方式,使寿命试验台不但操作简便、安全,而且试验容量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MIS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本学期为期一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虽说这次课程设计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不仅回顾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而且还将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中,使知识结构更加体系化,真真实实地知道了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以及这门科学是怎样服务我们的生活的,也体会到了做一些小型的创造性劳动的趣味。下面就来详细写一下我关于此次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小组一个有六个人,在第一天老师给我们仔细地讲了任务要求和一些规范及注意事项后,我们小组就聚在一起开始讨论了。我们根据之前选定的课题“酒吧点单管理系统”先就该系统的目的,大概的几个模块及运行流程,过程中涉及的对象进行了初步讨论,使每个人都对小组的课题任务有个宏观的了解。由于老师已经相当清楚地讲解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具体过程并且提供了一些模板让同学们参考,所以我们的初步讨论在组长韩松的带领下进行的有条不紊,每个小组成员也都积极地思考讨论,并且说了自己的观点,果然集体的力量就是大,说的是初步讨论,组员们经过一番热烈的研讨居然补充了不少新问题和新想法,使得大家对开发一个相对较完善的“酒吧点单管理系统”充满了信心。 此后,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我的任务是协助另一名组员一起完成系统分析的工作。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系统分析的任务是详细调查企业所以业务情况,进行分析弄清问题所在,然后提出新的逻辑方案。简而言之,我和我的队友要解决系统“能做什么”的问题,最后以系统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 首先,我们对周边现有酒吧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收集这些酒吧的资料并且做了问卷调查以了解顾客的想法,当然这是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小组成员集体出力,为我们的分析工作收集了很充足的参考资料。然后我和队友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现行系统的成功点以及处理不完善的地方,并且根据问卷调查更了解了顾客的需求。比如顾客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经常点了菜单上的酒水但事后又被通知没有库存而只能重新选单的状况。在知道系统存在这些问题后,我们就意识到要在开发的系统中充分考虑一些诸如“信息对称性”的问题而避免给顾客带来不便。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亮点和不足,这有利于让我们自己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时关于这一块考虑要既能高效率地完成业务流程,又避免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看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获得教训,后来人参考之前的失败案例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当然做了这么多前期工作都是为了服务于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开发。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当然就是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一些实际案例中的数据流程图,一层一层,复杂而庞大,但静心细想,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还是不难理解的。但是现在要针对自己的系统绘制这张网络,一开始还是难倒我了,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然后我就又把上课时的案例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又想到老师教我们的一些绘制技巧比如“先抓整体再处理细节”这点就很重要,经过和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与作用 本次电子系统设计实践课程参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模式,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熟悉已给题目,然后设计系统方案、画原理图及PCB、软件编程,并做出课程设计报告。因此,在设计中,要求学生应该全面考虑各个设计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设计思路上不框定和约束同学们的思维,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所发挥,并力求设计方案凝练可行、思路独特、效果良好。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电子电路应用系统的整个设计过程,逐步掌握系统开发的以下相关技术: (1)熟悉系统设计概念; (2)利用所学数电、模拟电路知识,设计电路图; (3)利用PROTEL软件画原理图及PCB; (4)熟悉系统项目设计报告填写知识; (5)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本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分析和思考能力,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环节以及将来的实际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电子系统设计实践课程就是锻炼学生系统设计、分析和思考能力,全面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全面提高系统及电路设计、原理图及PCB 绘画等硬件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体现出电子系统设计的真谛。下面是各个设计阶段的具体内容。 1.系统方案认识 根据所设定的题目,能够给出系统设计方案与思路

题目:信号发生器产生电路,请设计一个能产生正弦波、方波及三角波电路,并制作原理图,然后阐述其原理。 基本原理: 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低频信号发生器系统框图 低频信号发生器系统主要由CPU、D/A转换电路、基准电压电路、电流/电 压转换电路、按键和波形指示电路、电源等电路组成。 其工作原理为当分别按下四个按键中的任一个按键就会分别出现方波、锯齿 波、三角波、正弦波,并且有四个发光二极管分别作为不同的波形指示灯。2、各部分电路原理 (1)DAC0832芯片原理 ①管脚功能介绍(如图5所示) 图5 DAC0832管脚图 1) DI7~DI0:8位的数据输入端,DI7为最高位。

网络综合布线总结报告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竞赛项目竣工总结报告 一、项目名称: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竞赛项目。 二、设计施工依据: 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三、项目概括: 利用大赛组委会提供的1套网络综合实训装置、2套网络配线实训装置等综合布线实训器材。通过安装模拟三层墙的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的安装,管理间与设备间的连接,设备间的建筑群的连接,以及线缆的端接与测试。完全模拟了工程实际的TO→CD的情况,完成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竣工资料编写。 四、施工步骤: 1.项目组分工 项目组工三人,一人主要负责设计项目,同时完成复杂永久链路的端接;一人负责模拟墙线管与线槽的安装;另一人负责管理间、设备间、建筑群子系统配线架的安装与线缆的端接。 2.施工过程: 根据项目要求完成施工图、系统图、信息点点数统计表、端口对应表等设计内容,完成竣工资料编写。 完成工作区子系统的信息点18个底盒、25个信息模块安装与端接;水平系统的线管与线槽的安装,线缆的敷设;完成管理间、设备间、建筑群子系统的机柜配线架的安装与线缆端接的任务。并进行万县的制作、复杂永久链路的端接、模块端接和线缆测试。 五、收获与体会: 在技术方面我们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加深了对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学习与理解。 在思想品质方面,通过团队配合与协作,增强了组织管理、协调、表达沟通的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总之,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增强了我们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为我们将来“零”距离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 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蓝色发光二极管正常工作时,其二端电压大约等于() A、1V B、2V C、3V D、4V 2、二极管由于省电,长寿,鲜艳而常被用来作指示,以下哪个工作电流是合适的?() A、0.5mA B、5mA C、50mA D、500mA 3、三极管在放大状态工作在什么区?() A、截止区 B、放大区 C、非线性区 D、饱和区 4、整流电源中的滤波电容的取值与负载有关,R*C取值?() A、>(2~5)T/2 B、>(2~5)T/2 C、C=1000uF D、随意 5、单晶体管由于其震荡的特有特性常可用于() A、放大特性 B、负阻特性 C、同步控制 D、震荡特性 6、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电子产品中,有黑色的铝材,都是为了(C) A、美观 B、增加重量 C、便于散热 D、便于器件固定 7、运放工作正常的时候,其同相端和反相端的电压是() A、6V B、1/2Vcc C、1/3Vcc D、1/4Vcc 8、差分电路中的射极电阻可以提高放大器的() A、工模抑制比 B、差模电压增益 C、共模电压增益 D、输入信号的线性范围 9、反相器作放大器时,其上的反相电阻可以取() A、100欧 B、1千欧 C、100千欧 D、1兆欧 10、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中,Uce取多少才合适() A、6V B、1/2 Vcc C、1/3Vcc D、1/4Vcc 11、为了改善组合逻辑电路由于竞争而出现冒险而影响后续电路的正常工作,下面哪项措施是不妥的() A、增加选通门 B、换滤波器 C、选高速器件 D、消除卡诺图中的相切相

12、用CMOS非门制作的晶体振荡器中,没有信号输出,最易疏忽的是() A、忘了换电容 B、震荡电容用了电解电容 C、忘了接反馈电阻 D、忘了接电容 13、设计多输出组合逻辑,既方便又经济的是采用() A、门电路 B、译码器 C、数据选择器 D、CPLD 14、普通的单电压比较器,左转换点,可能出现来回振荡现象,解决的办法是() A、提高比较电压 B、加负反馈 C、加正反馈 D、降低比较电压 15稳压二极管是利用它的()特性 A、稳压特性 B、非线性 C、发光原理 D、单向导电特性 16、高频放大器通常工作在()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17、检波二极管是利用它的()特性 A、稳压特性 B、非线性 C、发光原理 D、单向导电特性 18、做实验时常常不小心把电源短路了,但也没发现电源坏了,那是因为() A、电源质量不好 B、有过压保护 C、有输出过载保护 D、运气好 19、OTL放大器通常工作在()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20、检波电路的后缀如果输入阻抗不够大,可能会出现() A、惰性失真 B、滤波效果变差 C、限幅失真 D、负锋切割 21、在正交鉴频电路中,为了便于制作正交线圈,和降低成本,实际的正交线圈是一个() A、纯电感 B、晶体 C、并有合适的电容 D、并了个电阻 22、差分电路中的恒流源可以提高放大器的() A、工模抑制比 B、差模电压增益 C、共模电压增益 D、输入信号的线性范围 23、对于MCS-51系列单片机,内部RAM中堆栈指针SP的指针指向()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 具有报时报温功能的电子钟 设计者:电气83班 08041074刘湛 08041072 李旭 内容摘要 本次设计以AT89C52芯片为核心,辅以必要的外围电路,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具有报时报温功能的电子钟,它由5V直流电源供电。在硬件方面,除了CPU外,使用8个七段LED数码管来进行显示,LED采用的是动态扫描显示,利用74LS573进行数码管段驱动,利用ULN2803A进行位驱动。通过LED能够比较准确显示时、分、秒以及日期和当前室温。利用5个简单的按键分别实现对时间的调整,年月日显示的切换,温度显示切换。时钟日历来源于DS1302芯片。温度测量功能来源于DS18BU20芯片。 软件方面采用C语言编程,以完成功能实现。整个电子钟系统能完成时间的显示,调时,以及温度显示等功能。 关键词:电子系统设计AT89C52 LED数码管日历芯片DS1302 温度测量芯片DS18BU20

目录 一.实现功能、任务以及具体要求二.重要硬件简介及应用 三.功能的论证与实现 四.系统框图 五.总体设计系统电路原理图和PCB 版图 六.程序流程图 七.实验遇到的问题及改进 八.实验总结及感想 九.参考书目 十.源程序

一.实现功能、任务以及具体要求1.目的及任务: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温度测量相关知识; (2)学习动态显示方式的实现方法及原理; (3)复习“MCS-51单片机原理及C语言程序设计”,掌握其接口扩展; (4)确定具有报时报温功能的电子钟的原理图,构建硬件平台; (5)采用汇编或C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并调试通过;(6)制作出样机并测试达到功能和技术指标要求;(7)写出设计报告和答辩PPT。 .2.具体工作内容: (1)技术要求: 1. 时钟日历来源于DS1302芯片。 2. 温度测量使用DS18BU20。 3. 定闹功能、蜂鸣器音提示。 4. 具有实时年月日显示和校时功能。 5. 六位数码管动态显示,可采用按键切换显示。(2)工作任务: 1.组建具有报时报温功能的电子钟的总体结构框图;

web课程设计的个人总结

web课程设计的个人总结 web课程设计的个人总结一----在线测试系统 这次课程设计我做的是章节自测系统,主要是服务于学生进行阶段性自测和练习。系统分为练习和测试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各分若干专题。系统中采用的技术主要有:JDBC 数据库连接技术、和MVC三层架构利用My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虽然系统的基本功能都已实现,但还是存在系统不稳定等多个问题尚待解决。这个系统主要是我自己开发的,但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很大帮助。我正在做系统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有的是知识存储不足,有的是考虑不够周全,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基本功功能,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大力相助。事实证明,只靠自己是不能顺利完成一套功能完整的系统的,必须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 开发一套系统,最重要的是细心,并不是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但也要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和现实意义,不管什么系统,只用运用到实际应用中,才具 有先现实意义。所以在准备工作中要正确分析社会需求了解现实应用,画出流程图,把大体框架做好,然后再逐一细化。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做到步步扎实,作为一个程序编程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现实为依据,让自己的每一行代码都能实现自己的意义。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课程上的知识得到实际应用,还有编程的基本习惯和开发系统时应注意的流程。 主要功能及规格分析 登录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 欢迎页面 系统安全登录 管理员或普通用户功能选择 在线考试系统的主要实现功能要求 用户修改登录密码 让用户选择考试科目 从试题库中随机出题给用户 根据随机出的题做出用户的考试页面保存用户的答案给用户的试卷评分 查询用户成绩 在线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 浏览整个系统中的各种用户 添加管理员和普通用户 浏览并添加考试科目 浏览并添加题库 管理员修改登录密码 在线阅卷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

电子系统设计总结报告汇编

电子系统设计总结报告 题目:医院呼叫系统 班级: 组别:第四组 指导教师:张廷荣 设计时间

医院呼叫系统 一、引言 1. 选题意义 1.1 性价比 在此次课程设计中,选用的原件蜂鸣器、74LS147译码器、555定时器等,都是较常见和比较常用的,比较经济实惠,节约成本。因此,该方案设计的医院呼叫系统经济适用,成本合适,性价比较高。 1.2 EWB模拟仿真 EWB模拟仿真图如图1所示(见附录1)。 综上所述,呼叫器应用广泛,所需器件价格低,成本低,性价比高。经过EWB模拟仿真结果可得出,它具有可实行性。所以我们选则这个题目进行设计与制作。2. 设计目标 对于此课题,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一是采用74LS147为核心进行优先编码,设计优先编码模块,多人同时呼救时,危重病人优先被医治;二是采用555定时器与74LS192组成呼叫系统控制模块,三是呼叫提示系统,由二极管和蜂鸣器组成,病房病人呼叫即开关闭合时,二极管发光提示,蜂鸣器报警,持续5秒钟 3.小组成员及分工 二、作品说明 1.功能 此设计是用于医院病人的紧急呼叫,它的功能如下: 1.当病人按下呼救信号按钮,呼救灯亮,同时显示病人编号,蜂鸣器发出5秒呼救声,等待医护人员来护理。 2.按照病人的病情划分出优先级别,有多个病人同时呼救时,系统优先显示最高级别的呼救编号。 3.当医护人员处理完最高级别呼救后,按下清零键,系统按优先等级先后显示其它病人编号。 2. 操作说明

此设计使用的的是四节1.5V干电池,放入电池槽中即可。病人在需要帮助时,只需按下与自己床位相对应的开关,医生便可获知病人相应的床位信息 三、基本原理 1. 原理图 (1) 方案呼叫系统电路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图2医院呼叫系统电路的原理框图 对于此课题,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一是采用74LS147为核心进行优先编码,设计优先编码模块,多人同时呼救时,数码管按优先级显示病人病房编号,危重病人优先被医治;二是采用555定时器与74LS192组成呼叫系统控制模块,控制呼叫提示系统;三是呼叫提示系统,由二极管和蜂鸣器组成,病房病人呼叫即开关闭合时,二极管发光提示,蜂鸣器报警,持续5秒钟。 (2) 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见附录2) 2.工作原理 (1) 直流电源 将四节电压为1.5V的干电池串联起来,为整个电路提供电压。 (2)呼叫控制模块 利用由555定时器和外接元件R 1、R 2 、C构成多谐振荡器,长时间的振震荡 信号驱动蜂鸣器呼叫。配以相应参数的阻容器件以及计数器74LS192,可将振荡时间准确的控制在要求的8秒钟 每次呼叫时长:T=(R1+2R2)×C1×Ln2×8 =(15+2×68)×0.00001×Ln2×8= 8s 呼叫控制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

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设计——多点温度测量(汇编语言+C语言版)

《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多点温度测量系统设计专业班级:2012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罗滨志(120802010051) 张倩(120802010020) 冯礼哲(120802010001) 吴道林(120802010006) 朱栖安(120802010039)指导老师:刘万松老师 成绩: 2015 年6 月27日 目录

摘要 (4) 1 总体设计 (4) 1.1 功能要求 (5) 1.2 总体方案及工作原理 (5) 2 系统硬件设计 (6) 2.1 器件选择 (6) 2.1.1主要器件的型号 (6) 2.1.2 AT89C51 (7) 2.1.3智能温度传感器DS18B20 (9) 2.1.4晶振电路方案 (9) 2.1.5 LED液晶显示器 (10) 2.1.6复位电路方案 (10) 2.2 硬件原理图 (11) 3 系统软件设计 (11) 3.1基本原理 (11)

3.1.1主程序 (11) 3.1.2读ROM地址程序 (12) 3.1.3显示ROM地址程序 (13) 3.1.4读选中DS18B20温度的程序 (13) 3.1.5显示温度程序 (14) 3.2软件清单 (15) 3.2.1汇编语言程序 (15) 3.2.2 C语言程序 (24) 4实验步骤 (29) 4.1汇编语言程序调试 (29) 4.2 C语言程序调试 (30) 4.3实验仿真 (31) 5设计总结 (32) 6参考文献: (33)

摘要 温度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温度测量在工业控制、电子测温计、医疗仪器,家用电器等各种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温度测量通常可以使用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用热敏电阻之类的器件,由于感温效应,热敏电阻的阻值能够随温度发生变化,当热敏电阻接入电路时,则流过它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就会随温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再将随温度变化的电压或者电流采集过来,进行A/D转换后,发送到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通过显示电路,就可以将被测温度显示出来。这种设计需要用到A/D转换电路,其测温电路比较麻烦。第二种方法是用温度传感器芯片,温度传感器芯片能把温度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直接发送给单片机,转换后通过显示电路显示即可。这种方法电路比较简单,设计方便,现在使用非常广泛。 关键词:多点温度测量单片机温度传感器 1 总体设计 多路温度测量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根据要求,整个系统包含以下几个部分:51单片机、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组成的51单片机小系统;多块测温模块;显示温度值的显示模块和按键模块。测温模块由温度传感器组成,温度传感器采用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推出的智能温度传感器DS18B20,温度测量范围为-55 -- +125,可编程为9到12位的A/D转换精度,测温分辨率可达0.0625C,完全能够满足系统要求。DS18B20采用单总线结构,只需要一根数据线DQ即可与单片机通信,多个DS18B20可同时连接在一根数据线上与单片机通信。显示器可采用LCD液晶显示器,显示信息量大、效果好、使用方便。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基于单片机的简易电压表设计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报告人姓名://///////// (签名) 学号:////////// 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教研室

摘要 数字电压表简称DVM,它是采用了数字化测量技术,把连续模拟量(直流输入电压)转换成不连续,离散的数字形式加以现实的仪表。传统的指针是电压表功能单一,精度低,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求,采用单片机的数字电压表,由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扩展性强,集成方便,不可与PC进行实时通信。目前由各种单片机A/D转换器构成的数字电压表,已被广泛的应用为电子及其电工的测量,工业自动化仪表,自动测试系统等智能化测量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字电压表是诸多数字化仪表的核心与基础,电压表的数字化是将连续的模拟量如直流电压转换成不连续的离散的数字形式,并加以显示,这有别于传统的指针加刻度盘进行读数的方法,避免了读数的视差和视觉的疲劳,目前数字电压表的核心部件是A/D转换器,转换器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字电压表的准确度。本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软件仿真原理图及软件程序。而软件仿真又大体可分为单片机小系统电路、A/D转换电路、LCD显示电路,各部分电路的设计及原理将会在软件仿真设计部分详细介绍;程序的设计使用C语言编程,利用keil软件对其编译,详细的设计算法将会在程序设计部分详细介绍。 关键字:数字电压表转换A/D转换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设计准备知识 (3) 2.1设计目的 (3) 2.2设计要求或内容 (3) 2.3设计软件及材料 (3) 2.3.1单片机软件开发工具keil介绍 (3) 2.3.2仿真软件protues介绍 (4) 2.3.3ADC0804 介绍 (4) 2.3.4液晶显示器 (4) 第三章整体设计过程 (4) 3.1设计思路 (4) 3.2模块分析 (5) 3.2.1AT89C51单片机 (5) 3.2.2A/D转换 (6) 3.2.3显示电路 (6) 3.3程序设计 (7) 3.3.1程序设计总方案 (7) 3.3.2系统子程序设计 (7) 3.4软件调试 (8) 第四章显示结果及误差分析 (8) 4.1 显示结果 (8) 4.2误差分析 (10) 第五章出现的问题及解决 (10) 5.1问题 (10) 5.2改进 (11) 第六章设计总结 (11) 第七章附件:(程序) (12) 7.1主程序 (12) 7.2SMC1602 (13) 7.3AD转换程序 (16)

登录系统设计个人小结

项目实训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感受颇多,尽管上课时也认真听了老师的讲课,但是已开始面对自己的题目时,还真是有些不知所措,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后来鼓起勇气着手实训,纵然前面会很多挫折,硬着头皮开始了。 本次实训是分工合作形式,我负责JSP页面设计,在这过程中,要设计登录界面,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的相关功能。我负责了部分代码的完成,对于第一次合作完成一个完整教务登录管理系统确实有些摸不着头脑。然而,经过这差不多四个星期来的学习与编码,总算还是收获不少,对JavaEE的认识也更加的深刻了。JSP是一门新技术,他基于Java Servlet以及整个JavaEE框架体系的Web开发技术。从网上得知JavaEE的中文问题历史悠久,连绵不绝,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总是有办法搞定它的。跟JavaEE相关的中文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编程的问题,涉及到I/O,内码转换等。第二类是JavaEE运行环境的配置,涉及字体,属性配置等。觉得很有必要给自己写个备忘录之类的。学习了JavaEE,感触很深,这一技术是需要有一定基础、而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科。书上也强调一点是:要想真正地掌握JavaEE技术,必须有较好的java语言基础,以及HTML语言方面的知识。想想的确对啊。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就像人生的一个缩影,充满了酸甜苦辣。当一个问题想了好久也无法解决时,我感到沮丧与无助。当经过努力解决了一个程序上的难题时,我感到无比的喜悦。当经过每天为了编写代码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晚上还要写到凌晨一两点钟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痛苦。但艰难痛苦已成往事,灿烂的明天向我走来,今天我总算迎接了胜利的果实,以前的辛酸与痛苦化作我坚强的力量,将在我将来的人生历程中,为我的美好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功能上来讲,本教务系统数据库采用自顶而下的设计思路,数据库的访问权限逐层限制。同时处于同一层次的不同角色之间的权限有交叉性又有差异性。基本上能够完成对数据的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等基本的数据库系统操作。 从数据库的运行效率上来讲,本教务管理系统由于没有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默认的系统参数,并根据的实际的数据需求进行重新配臵,同时对物理体系结构的调整,使得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MIS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本学期为期一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虽说这次课程设计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不仅回顾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而且还将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中,使知识结构更加体系化,真真实实地知道了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以及这门科学是怎样服务我们的生活的,也体会到了做一些小型的创造性劳动的趣味。下面就来详细写一下我关于此次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小组一个有六个人,在第一天老师给我们仔细地讲了任务要求和一些规范及注意事项后,我们小组就聚在一起开始讨论了。我们根

据之前选定的课题“酒吧点单管理系统”先就该系统的目的,大概的几个模块及运行流程,过程中涉及的对象进行了初步讨论,使每个人都对小组的课题任务有个宏观的了解。由于老师已经相当清楚地讲解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具体过程并且提供了一些模板让同学们参考,所以我们的初步讨论在组长韩松的带领下进行的有条不紊,每个小组成员也都积极地思考讨论,并且说了自己的观点,果然集体的力量就是大,说的是初步讨论,组员们经过一番热烈的研讨居然补充了不少新问题和新想法,使得大家对开发一个相对较完善的“酒吧点单管理系统”充满了信心。 此后,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我的任务是协助另一名组员一起完成系统分析的工作。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系统分析的任务是详细调查企业所以业务情况,进行分析弄清问题所在,然后提出新的

逻辑方案。简而言之,我和我的队友要解决系统“能做什么”的问题,最后以系统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 首先,我们对周边现有酒吧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收集这些酒吧的资料并且做了问卷调查以了解顾客的想法,当然这是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小组成员集体出力,为我们的分析工作收集了很充足的参考资料。然后我和队友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现行系统的成功点以及处理不完善的地方,并且根据问卷调查更了解了顾客的需求。比如顾客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经常点了菜单上的酒水但事后又被通知没有库存而只能重新选单的状况。在知道系统存在这些问题后,我们就意识到要在开发的系统中充分考虑一些诸如“信息对称性”的问题而避免给顾客带来不便。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亮点和不足,这有利于让我们自己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时关于这一块考虑要既能高效率地完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 结报告

摘要 (3) 第一章设计指标 (4) 1.1设计题目 (4) 1.2设计任务和要求 (4) 1.3设计原理 (4) 第二章系统方案 (5) 2.1 系统模块及框图 (5) 2.2 单元电路设计 (6) 2.2.1 秒基准信号发生器 (6) 2.2.2 计数器 (7) 2.2.3 数码显示 (8) 2.2.3 校时切换电路 (8) 2.2.3 校时切换电路 (9) 2.2.4 整体电路图 (9) 2.2.5 部分芯片实际引脚图及功能 (11) 2.3 multisim 仿真 (12) 第三章方案总结 (12) 3.1 元件清单 (12) 3.2电路及方案的特点 (12) 3.3 心得体会 (13) 参考文献: (13)

摘要 时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实际生活中,时钟小巧精致甚至很多是作为另一个工具的附加物(如手机、收音机等)。但实际上时钟的原型——脉冲源是时序逻辑电路完成其逻辑功能的基础。如果电源是数字电路的发动机的话,那么时钟源就是它的轮胎使它能向前运行,所以几乎所有电子产品都离不开时钟源。本设计目的不在制作生活用的电子时钟,而是希望通过对电子钟的分模块设计,加深对震荡电路、波形转换、分频器、计数器、数据选择器、译码器、数码管等的理解,加强对实际集成器件的应用,锻炼电路焊接技术和检查排错能力。 本设计通过32768Hz晶体和14位二进制分频器4060产生2Hz的脉冲信号,再通过JK 触发器4027组成的二分频器产生1Hz秒脉冲,比基于555定时器的时钟源精确和稳定。显示部分采用CD4511驱动共阴极7段数码管。校时部分采用四二选一数据选择器74157芯片选择正常走时或手动校时。 设计过程中先使用multisim11.0进行仿真设计,后又进行实际焊接。

电子系统设计总结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总结报告 题目:对讲机 班级:电气 组别:第二组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对讲机 一、引言 1、选题意义 有线对讲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有线对讲机原理简单,设计方便,制作简易,成本低,对于初次进行实验设计的我们来说实验成功率高。而且,有线对讲机广泛应用于医院病员呼叫机、门铃、室内电话等,具有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特点,所以有线对讲机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本次实验的顺利成功,我们首先去了解它的原理过程以及如何正确的去操作它,这样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又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强我们对动手实验的兴趣。本次试验,目的既在于提高动手能力,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于一体,最终设计并制作出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又在于磨练个人意志,增强个人耐心,培养团队意识。在产品制作过程中,组内相互分工,互帮互助,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此次实验。通过本次实验,大家对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会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也教会大家在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对于今后的学习与研究都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2、设计目标 这次实验,我们小组由产品功能出发,设计实验电路图,计算各电子元器件的值,再进行元器件调研来对不同元器件进行比较,最终选择出价格合理,性能完善并且适用于所设计的电路图的元件,再依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进行正确焊接与调试,最终得到在50米内,能进行清晰对讲的“半双工对讲机”,即在同一时刻,一方讲话,另一方在距离其50米处可以清晰听到其所讲内容,通过调节转换开关,来进行听与说的角色的相互转换。

3、小组成员分工 二、作品说明 1、功能 对讲机可用于室内电话、医院病员呼叫机、门铃等,可用YUHIHHIH米内进行对讲。本次实验制作成的对讲机为“半双工式对讲机”,即在相同时刻,主机与从机之间只有一个可以讲,而在此时刻,另一个只能听,通过一个双刀双掷开关控制讲话与听话的相互转换。 2、操作说明 操作时,按下电源开关,将控制转换的双刀双掷开关打到一侧,可以完成主机讲话,从机收听主机发送的声音信号;将控制开关打到另一侧,则可以完成从机讲话,主机接收由从机发送的声音信号。通过双刀双掷开关的转换完成主机与从机之间的交流与信息转换。当长时间不使用时,可将控制电源的开关关闭,这样可以节约电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电子系统设计实习报告模板

实习报告 ——电子系统设计 学号:0706110408 班级:电信07-4 姓名:李华君

一.设计内容 基本任务: 1、用一位数码管(DS1)显示自己的学号,大约1秒钟显示1位数字 2、流水灯(循环点亮8个LED)\ 3、通过串口将自己的班级,学号,姓名发送至电脑,用串口调试助手显示。 扩展任务(做完基本任务后,有余力的同学选作,评定成绩加分): 任务一 在ds1302中写入当前时间,然后每个2秒钟通过max232送入计算机显示(年月日时分秒),送出20个时间信息后,蜂鸣器响一声。 任务二 在AT24C02中写入自己的姓名(拼音),学号,并通过串口在电脑显示输出。 任务三 通过ds18b20读入当前温度值,送入数码管显示,显示用三位(DS1,DS2,DS3显示,DS4不焊接),显示温度范围0-99摄氏度,精度0.5摄氏度。 任务四 通过ds18b20读入当前温度值,送入串口显示 二.系统程序代码 1、流水灯: #include #include void delay(unsigned int); unsigned char a; void main() { a=0xfe; P1=a; while(1) { a=_crol_(a,1); delay(500); P1=a; } } void delay(unsigned int z) { unsigned int x,y; for(x=100;x>0;x--) for(y=z;y>0;y--); }

2、数码管: #include sbit dula=P2^7; unsigned char ss,t; unsigned char code table[]={0x3f,0x07,0x3f,0x7d,0x06,0x06,0x3f,0x66,0x3f,0x7f}; void delay(unsigned int); void main() { /*t=0; TMOD=0x01; TH0=(65536-50000)/256; TL0=(65536-50000)%256; EA=1; ET0=1; TR0=1;*/ while(1) { /*if(t==20)*/ for(ss=0;ss<10;ss++) { /*t=0; if(ss==10) ss=0;*/ dula=1; P0=table[ss]; dula=0; delay(500); /*ss++;*/ } } } void delay(unsigned int z) { unsigned int x,y; for(x=z;x>0;x--) for(y=100;y>0;y--); } /*void timer0() interrupt 1 { TH0=(65536-50000)/256; TL0=(65536-50000)%256; t++; }*/ 3、串口: #include

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个人总结

图书管理系统 实训内容 我在这次试验中参与了“需求分析”、“表中数据输入”,“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有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流程图的设计。进行用户需求的分析时,由于时间和范围的限制我们很难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准确全面的了解分析,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改进。在流程图的设计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有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向问题,在一些数据上我们存在着数据流向错误,还有的数据之间的流向是双向的,但我们没有在流程图中体现出来。经过老师的指点后我们及时的做出了修改,同时还明白了一张表格设计出来关键在与有没有人看,如果没有人看那这张表格就是多余的。因此表格设计的关键在于明确要给谁看。在实验过程中我明白了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起点,也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需求分析做得不好,开发出的系统的功能可能就会与用户要求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从头再来,因此一定要保证需求分析准确全面。 在“表中数据输入”过程中,当向借阅信息表输入数据时虽然没设还书日期为必填字段,也没设默认值。但即使没输还书日期,表中也会自动生成一个日期,而且还不能删除。我们讨论了很久也没得出原因,请教老师后才知道在我们的借阅信息表中字段图书编号和图书名称存在部分函数依赖导致出错。我们删除了图书名称一列,并运行成功。在这个问题上更让我们明白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在“存储过程设计”和“触发器”的设计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不清楚应该怎样用代码来实现我们想要系统完成的功能。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因此我们只能写一些简单的命令或通过网络搜索来实现,但这也导致了我们想的功能和实际做出来的功能存在一些差距。同时我们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在设计“未还图书信息”存储过程时,我们想要输出未还图书的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姓名、图书名称。但运行后发现它输出了很多重复的项,而且他们的借书证号全是一样的,虽然这个借书证号是存在未还图书的借书证号,但她把所有人的姓名全输出来了。一开始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试了很多次还是不行,最后如果只要求输出借书证号和图书编号又能运行成功,因此我们想应该是在命令中没有体现两表中的关系,违背了关系的完整性。于是我们又在条件中输入了“借阅信息表.借书证号 =读者信息表. 借书证号,借阅信息表. 图书编号 = 图书信息表. 图书编号”命令运行成功。 从这些问题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些细节上的问题更需要我们细心的对待。 实训总结 通过项目实训我体会最深的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所做的工作都不是独立的,不能只想到自己。当遇到问题不能自己解决,通过大家一起完成时,那份快乐也是加倍的。在实训过程中我明白了我们不应该只想着如何避免难题而应学着解决它。更重要的是平时就应该积累知识。

系统设计总结报告

系统设计总结报告 一、团队分工合作及管理心得体会 单片机课程是分小组进行的,这要求每个组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和积极的团队精神。我们小组由三个人组成,在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和开发过程中我们深有体会。 1、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细致,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加快产品开发的进度。相反,假若没有明确分工,将课程设计、软件编译、元件购买、硬件焊接、演示ppt 制作和论文书写等混杂在一起,不但做不出产品,反而会无形中增加课程的难度。同时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也不能是完全独立的,要相互联系,应该坚决杜绝写软件只管软件,组装硬件的只管硬件的做法,因为最终的产品是一个有机结合体,而不是一个软硬件拼凑体,只有大家分工加合作,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2、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一个团队一定要有一个敢于承担义务、勇于承担责任的领导者。组长的乐观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明确清晰的产品开发思路,不但可以在遇到困难时鼓励督促大家继续工作,同时能够保障整个产品的开发高效高质量的进行。 3、每个组员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产品的开发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任务。特别是在产品开发遇到困难时,每个人都应该大胆承担责任,互相鼓励,三个人协同谈合作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推诿,互相抱怨。 二、项目进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在整个单片机学期项目中,我们遇到了大量的问题。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我们曾考虑过放弃或者更改项目方案,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最后,在周围同学和师兄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方案。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下: 1、无法更改单片机熔丝位。我们所做的项目对时钟有严格的要求,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软件程序,系统时钟应为8MHz。然而单片机默认的时钟并不是8MHz。我们起初想使用AVRstudio更改单片机熔丝位,但不知什么原因,始终无法使用JTAG和单片机相连。我们曾连续两天被这个问题困扰,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后来,我们得知周围同学有一款很好使用的软件,可以使用ISP来更改熔丝位。于是,在这位热心同学的帮助下,我们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2、电源问题。我们的学期项目主要使用的硬件有ATmega16,DS18B20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