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楞伽经》【白话译文】(一)

《楞伽经》【白话译文】(一)

【白话译文】(一)
《楞伽经》,七卷,十品,于阗(今新疆和阗一带)僧


,四卷,
<一切佛语心品>,分之一、之二、之
「语顺西音」、「文辞简
,以至於「句读有不可读」,遂使「髦彦英哲,措解无由,
强推邪解」(详见西门寺法藏撰《入楞伽心玄义》。
,故未能得到弘传。
,十卷,共十八品。鉴於求那译本之简古晦涩,
,「或致有
,「遂使明明正理滞以方言」(同上),如把「阿赖耶识」


,是唐译本,译者署名是实叉难陀。实际上,西

(同上)。由於此译本几经校勘,加之采用以梵本对照前
(宝臣:《注大乘入楞伽经》卷一。大
。或曰「若论所译文之难易,则唐之
(宗泐、如玘:《楞伽阿跋多罗
。正因为这样,

在具体版本上,本书采用金陵刻经处本。
此《大乘入楞伽经》,正如经名所显示的,是一部大乘
「楞伽」二字,系梵音,意译为「难入」。所谓「难入」
原指摩罗耶山陡削险绝,为常人所难到;楞伽城本无门户,

此经以楞伽城城主罗婆那王请佛往楞伽城说法为引子,
、「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

就思想内容说,《楞伽经》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统
「大要」
、「三自性」,

另一方面,此经又一再指出,所谓如梦、如幻,绝非一
「诸法无我,非如来藏法身
」(卷五。以下引文凡出自《楞伽经》者,不再注

(卷
,当大慧菩萨问及为何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
?佛说「我非不说寂静空法,堕於有见,而是「於
。所谓「於寂静法以圣事说」,亦即把诸法
?《楞伽经》认为:由於众
(卷四)。所以如来随机说法,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此经把「空」
、「寂静法」与「唯识理」统一起来了。
也巧妙地统一起来。在传统佛教中,「真如」、「如来藏」、
三个概念之义蕴、内涵是下尽相同的。所谓「真
;而「如来藏」则是指众生本来藏有自性
,则是法相唯识学中一
「阿赖耶识」与「真如」没有也不能有直接的联系。
、「如来藏」还是「阿
都被糅合在一起了,经中屡屡言及「如来藏名藏识」
「藏识」即「阿赖耶识」),并且认为:「此如来藏藏识本性
,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
(均见卷五)。《楞伽经》此一糅合「如来藏」与


、「无相宗」、「法相宗」、「实相宗」等
「有相宗」如小乘,「无相宗」如「中观学派」、《般若经》,
即法相唯识学及《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
《宝性》诸论等
《楞伽经》在这方面则是一部具有融摄汇通作用之经典。
,不见「法无我」;「无
「法相宗」之法相唯识学

则建立「八识」、「三
,倡外境非有,内识非无,主张「万法唯识」;「实相
、《宝性论》等则倡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之

再者,就「有」、「无」立论,小乘说「人无法有」,般
,法相唯识学主[境无识有],[实相宗]
。《楞
,既讲「如来藏」,
,把「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统一起来,

《楞伽经》也同样具有融摄、调和之特点。

大而言之,相宗及其所依据的佛教经典,如《瑜伽师地
、《佛地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等,把
即声闻乘种性、缘觉种性、如来乘种性、
如断尽善根之一阐提;反之,另一类大乘经典,如《华
、《法华经》、《大般涅盘经》等,则主张一切众生包括

《楞伽经》在佛性问题上的说法十分圆通,它不但语及
,而且直接谈到一阐提能否成佛问题,但是
《楞伽经》首先分一阐提为二,
即「菩萨一阐提」(亦即平常所说的「大
)和「舍善根一阐提」,当大慧菩萨问及「此中何
?经中解释说:「舍善根一
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佛於一切众生无
](《楞伽经》卷二)明确地主张一阐提也具有佛性,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或曰
,不能成佛,如无相宗、法相宗;或曰「定性二
《楞伽经》既
但又说此是方便秘密说;既分阿罗汉
、「退菩提愿」、「佛所变化」,又说:声
(卷三)。《楞伽
中这种佛为声闻授记、二乘也能最终获如来法身的思想,
、都能成佛思想的重要经


《楞伽经》关於「语」、「义」关系的论述,也颇具特
《楞伽经》分佛法为
。「言说法」者,一谓随众生
;「如实法」者,「谓修行者於心所现,
(卷四)。对於这两种法的相
《楞伽经》首先指出:二者「不一不异」。说其「不
,是因为「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卷五),言说非
,是因为「言说」能显「义」,可以因
。基於这种思想,《楞伽经》认为,
?为谁?(卷
「诸法自性离于文字」,因此,菩萨不应执著语言文字,
,「自缚缚
;若「随言取义」,则「死堕地狱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