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

浅析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

浅析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
浅析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

浅析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

发表时间:2018-09-18T10:17:13.037Z 来源:《知识-力量》4中作者:李文文

[导读]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面临着国内外巨大压力的日本政府,一改以往对中东的“中立”政策而出台“亲阿拉伯”的中东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日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面临着国内外巨大压力的日本政府,一改以往对中东的“中立”政策而出台“亲阿拉伯”的中东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日本全面地展开了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使日本成功的摆脱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巨大影响,但处于冷战时日美同盟大背景之下的“亲阿拉伯”政策也只是亲善的意思,并非是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关键词:石油危机;日本;“亲阿拉伯”政策

一、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亲阿拉伯”政策的表现

1973年底,以三木成功出访中东为标志,日本“亲阿拉伯”的中东政策最终形成,此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对中东国家的关系。

(一)政治上加强交往

政治上,日本政府积极开展与中东国家的直接对话,保持联系渠道的畅通,建立互相信任的基础,巩固新中东政策的外交成果。为此,1974年开始日本政要密集出访中东。1974年1月,前外相小坂善太郎作为日本政府特使出访北也门、苏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土耳其、利比亚、黎巴嫩。小坂允诺提供120亿日元给阿尔及利亚,为约旦、摩洛哥、苏丹每个国家提供300亿日元用于电信工程。1978年1月13日至20日,日本皇太子夫妇访问了中东国家。而把这期间的互访推向高潮的是1978年9月福田赳夫首相访问中东四国。这是有史以来现任日本首相首次出访中东,在日本中东外交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78年9月5日—9月12日,福田赳夫对中东几个重要的阿拉伯产油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在访问沙特阿拉伯期间还签署了日沙《共同声明》,这是日本首次以两国共同声明的方式明确表示“以色列应当撤出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所有侵占的阿拉伯国家领土,保障巴勒斯坦难民营的生活,尊重并承认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从这份声明中可以看出,日本首次具体的指出了以色列应该撤离的地区,甚至包括以前未明确指出的耶路撒冷,而那里一直被以色列人视为首都。福田首相的成功出访将这一时期的日本“亲阿拉伯”外交推向了高潮。此后,1979年,江崎通产相又出访向日本提供石油最多的沙特等四国。

当然,中东地区领导人也多次访日。据统计,在1979年至1982年1月的两年多内,日本内阁大臣以上的政府官员访问中东各国达10人次之多,同期内更有日本皇室成员两次访问中东。在此期间,阿拉伯国家有13国27位部长以上官员访问了日本。

(二)经济上加强联系

首先表现在日本与中东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对中东国家的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与1970年相比,1977年日本对中东出口额增加了16.4%,进口额增加了7.4倍。日本对中东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两伊、沙特,阿联酋等主要产油国。而日本对中东的进口贸易主要围绕石油进行,日本进口中东石油总额在日本对外总进口额中比例不断提高,至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的1979年比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翻了一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日本与中东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了。

其次是日本增加对中东的政府开发援助和直接投资。日本提供了大量政府开发援助给中东国家,1973年和1974年日本对中东的贷款额分别为1.3亿美元和1亿美元,从1973年起,日本大力增加对中东地区的经济援助,对中东的ODA在日本双边ODA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72年的0.8%剧增至1977年的24.5%。至1977年,日本共向中东地区无偿援助41.3亿日元,政府贷款579亿日元。这一时期日本与中东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密切,其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地区稳定,保障石油供应。如果与当时的国际形势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在美日同盟的外交基轴下,日本从经济上配合了美国主导的中东和平进程。

(三)文化上相互交流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文化外交战略兴起的时候,日本将文化外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与中东各国的交流加深,中东成为日本文化外交的重点之一。

在石油危机之前,日本与中东的文化交流非常有限,日本仅在开罗和德黑兰两地的使馆设有文化交流中心,但也仅仅是用于装点门面,根本无法承担相互交流的水准。在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9月,日本在开罗大学设立日本文化和日本语言两门专业,并且派出日本方面的专家担任主讲教学任务。此外,日本也在德黑兰大学设置了日本学科、为阿富汗国家广播局的成立捐款316万美元,用于购买有关设备。同时,日本也不断扩大留日的中东学生规模。此外,日本在中东国家开展文化外交,政府支持在中东国家巡回展览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插花艺术、柔道、空手道等活动,以促进相互交流,让中东国家更好的认识日本。

二、对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亲阿拉伯”政策的简单评价

从现实来看,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毫无疑问是取得了成功,该政策的实施使阿拉伯国家解除了对日本的石油禁运,日本成功渡过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在这之后,日本开始全面发展对中东的外交,在新的“亲阿拉伯”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日本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处于最好的时期,日本获得了稳定的石油保障,阿拉伯国家也增加了对日本的了解。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结出累累硕果,日本的经济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几乎未受太大的影响,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仅为4%,而美国为12%,英国为15%,西德为12%,法国为17%。同时,日本确立“亲阿拉伯”的中东政策是战后日本摆脱亲美路线尝试独立外交的罕见事例,也是日本追求独立外交的主要标志。

但从长远来看,该时期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也有所不足。日本对中东政策的调整过于仓促,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政策给人留下了日本唯经济利益是图的形象,仅仅依靠石油支撑起来的关系阻碍了日本与中东国家向更高层次的关系发展。

另外,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虽说有一定独立外交的意义,但仍然是在冷战时日美同盟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日本的防务和石油运输路线完全依靠美国来保护。对阿拉伯国家强烈要求的与以色列断交这一点日本政府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对以色列也仅仅是停留在口头谴责。因此,所谓的“亲阿拉伯”也只是亲善的意思,并非是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者可以把“亲阿拉伯”政策只能说是石油危机让日本认识到在巩固日美同盟的同时,必须对中东开展全方位外交,尽量使阿拉伯国家的利益与日本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参考文献

[1][英] 威廉?内斯特:《日本的石油外交》,《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0年第8期,第37页。

石油危机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从1973年到199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一次是反向石油危机。 70年代的世界石油工业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发展的,不再是30~40年代和50~6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和“直线上升”。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为主的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经过连续十年的顽强斗争逐步摧毁了在西方世界石油界里存在了70多年的旧租让制。在这一基础上,第三世界产油国还取得了对西方世界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刚一开始进行要求提高标价、改变分成比例、增加收入和收回油权,英国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产油国采取强硬的镇压措施。但当时美政府深陷侵越战争,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严重。因此,他们没能阻止产油国收回油权行动的向前发展。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这几次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高三语文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材料作文讲评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材料作文讲评 作文题目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地理位置在亚欧大陆板块的交接处,是火山、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高发区。有史料记载的七级以上地震就高达数十次。饱受自然灾害威胁之苦的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对自然灾害的未雨绸缪措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 日本有世界最先进的海啸、地震预防系统,以确保在海啸、地震发生前,让群众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逃生。日本的小孩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接受系列的预防自然灾害基础知识的教育,一些城市每年都会举行一些模拟地震演习。日本的房屋绝大多数都经过严格的防震处理,能够抵抗较强的地震,正是因为如此,近代日本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地震,但是都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订正错别字 警剔震憾版块 二、存在问题 1、审题不准确,例如以下立意: (1)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谈及是为危机而作准备) (2)逆境(压力、挫折、患难)出人才(本末倒置、偷换概念) (3)缺陷,也是一种力量。(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4)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2、论据陈旧、雷同。如: 李煜、海尔集团张瑞敏、李想、比尔·盖茨、唐山大地震、生存在有狼群的环境下鹿群才能保持生机、放入冷水中慢慢煮的青蛙最容易被煮死 3、体仍然以套路化的议论文为主。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体裁极度稀缺。 三、经验与教训 1、准确立意的办法是尽可能地找出材料所叙述的结果,反推其原因。这个原因就是第一立意。比如这则材料的结果是“近代日本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地震,但是都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那么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因为日本人有“危机意识”或者说能对尚未出现的灾难“未雨绸缪” 2、在文体无法突破常规的议论文的时候,应当争取用新颖和典型的论据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评论型文章。力避陈旧、泛滥的论据;尽可能地选择最近发生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论据。比如:因为我们国家(栾恩杰等科学家)有对太空探测的危机意识,才有了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因为(曹韵贞、高耀洁、桂希恩等)有对中国艾滋病防治的危机意识,才使中国的艾滋病蔓延情况得到扼制;因为有对西藏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危机意识,才有了青藏铁路的开通;因为有了经济危机意识,才有“经济发展要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的英明决策……四、恰当的观点可以是: ①居安思危; ②不要临急抱佛脚; ③要有忧患意识; 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⑤防患于未然; ⑥在积极审慎的心态下才能尽量避免犯错;

石油危机与日本经济

国际油价自今年110美元每桶到68美元每桶仅仅用了5个月左右的时间。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OPEC,石油输入国组织)于2014年11月底决定,在原油“桶桶贱卖”的情况下坚持不减产,维持原油产量每日3000万桶不变。一桶激起千层浪”,作为目前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石油牵动着全世界的敏感神经”。 日本作为世界原油进口大国,对油价的嗅觉可谓及其灵敏。在2014年4月消费税增长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负增长,加上日元贬值给进口带来障碍时,石油进口却逆势增长。2014年11月2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10月石油统计速报显示,日本进口了更多原油,出口更多成品油,石油储备增加。为什么日本能够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快速反应部队呢?首先要从日本的石油血泪史讲起。 美国断油与突袭珍珠港。1937年,中日爆发全面战争后,日本为侵略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逐渐进入消耗”。而美国在1941年开始,对严重依赖美国石油的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日本的飞机、大炮、坦克瞬间沦为废铁。日本几乎陷入绝望,随后走极端,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穿云破雾,虎扑珍珠港。美国以此为契机参战,扭转了二战局面。这一次实枪、核弹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石油危机令日本经济中道崩殂。从1955年到1972年,日本经济达到了平均9.3%的实际增长率,让日本奇迹一时风头无量。然而国际风云变幻,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以石油为武器作战的中东产油国让远东的日本跌了大跟头。当时日本国内处于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中,整个社会对石油非常依赖,整个日本社会出现恐慌。当年11月,日本人“抢厕纸”、“抢洗涤剂”,物价急剧波动。小小一桶油,给日本人近乎造成心理创伤。历史教训造成了现实警惕。日本痛定思痛,终于开启大时代石油战略。 靠政府行政手段,以政策控制需求。制定石油二法,《石油供需调整法》、《稳定国民生活紧急措置法》,半强迫地号召国民开展消费节约运动,对日本全国石油制品的生产、原油进口、贩卖严格控制。对石油制造的生活必需品制定标准价格。 而后又进行产业升级,丢卒保车加强实力。果断淘汰部分老旧设备,提高技术水平,避免行业内过度竞争,整合资源形成集约化生产。例如日本石油就开始和三菱石油合作。日本石油界最终形成7大集团、11大公司的形势。 接着宏观调控,以税收控制用油。由于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加剧地球变暖,日本国税厅在2014年6月改定了石油煤炭税税率,据此次改定,日本在2014年4月1日提高消费税的同时也提高了原油制品的税率。2014年起每千升征税2540日元,2016年4月起每千升征收2800日元。 然而,结合历史与现实,就能看到日本的石油对策仍然存在“长于战术,短于战略”的弊病。第一,“石油战略”是应急之用,非长久之计。虽然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石油战略一直延续继承,但始终缺乏“自控力”,最大的特点不过是应激反应。国际油价跌时买入,国家油价高时卖出,与炒作原油期货的机构并无二致。到不可控时,唯有勒紧裤腰带节约,缺乏根本性控制能力。至上个月日本对中东产油国的依赖仍然高达85.2%。可以想见,日本的反应快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日本严重缺乏“第一手判断”,难以摆脱经济外交困境。中东各产油国在日本的外交中一度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地位,日本基本上是遵循随美亲以的政策,对中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十分隔膜。而石油危机过后,又一味屈服于“石油压力”,发表亲阿声明。其后,又一味期冀对中东直接投资的金元对策能给日本带来源源不断的好处。如此朝令夕改,自然难以获得中东各国的信任。国际外交关系虽然是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却也无法排除感情因素。随着中东各产油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日元的甜头更是逐渐减少。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厅曾公开

日本人与自然论文

日本人和自然 ——浅谈日本资源匮乏和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前言 在两年多的日语学习的时间里,我学习了不少关于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性,同时也明白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事情和现象。在历史面前,也许我们大多数的人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日本,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今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方面,我们做的的确远不如这个面积仅约38万平方公里的小国。比如,在看待人口的问题上,或是环境保护方面,在这些方面,他们的觉悟远比我们高出很多。借这次写论文的机会,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日本人在面对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等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危机意识,并在这种危机意识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通过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多灾多难的袖珍之国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侧的一个岛国,大大小小一共有6000多座岛屿,其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冲绳为主的五大岛屿。它的国土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仅约为中国的960万的二十五分之一,相比之下,日本的土地资源严重匮乏,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袖珍之国”。并且,它的国土的四分之三均为森林覆盖的山地,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70%的人不得不住在关东南部至北九州之间的平原地区,从而使日本的可居住面积的人口密度位于世界前列。 此外,火山众多使日本的地壳由于高温而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上日本列岛又位于地壳运动带,所以地震就成了“家常便饭”了。在气候方面,从初春到夏季的植物生长期内,特别是梅雨时节,经常地阴雨连绵使整个日本笼罩在沉闷的气氛之中。当秋季快来临的时候,台风也会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日本岛,同时带来大量的雨水,使这片脆弱的国土饱受台风和洪涝的危害。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它的沿海地区不停地刮着寒冷刺骨的西北季风,降雪不断,最高的积雪厚度听说可以达到一层楼那么高,这与多晴干燥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思想的转变 自从唐朝的鉴真和尚把唐学带到日本国土上以来,日本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深受着唐文化的影响,佛教和汉学在日本盛行。受儒家学派的影响,在那个封建的时代,日本人过着非常质朴的生活。但从明治维新之后,随着与欧美的不断交流,日本国民的思想开始渐渐向民主化转变,面对他们居住的这片国土所面临的种种窘况,加上环境的不断变化,他们便不由得从偶人净瑠璃、歌舞伎等歌舞升平的享受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在这种危机意识的驱使下,他们开始了自己艰难“自救”之路。 二、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当中国从世界经济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三十年前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当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着很多的相似点。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经济成长和衰退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经济的类比,反思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一些处理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的成长 1.1日本经济崛起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发展立场来考虑,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的界定,日本在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五年里就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那些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成功的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经济成长所依靠的是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在这个阶段里,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加强,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即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日本已经达到了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它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了,因而为它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日本经济的崛起 1.高速增长阶段

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危机的启示

1992年,查莫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译本在原版发表10周年后问世,甫经推出,顿时风靡国内发展经济学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学人热议“日本奇迹”之成因时,它却正在以一场愈陷愈深的经济萧条贡献给世人一个新的议题——“失去的十年”。 事实上,就宏观统计数据、特别是GDP与政府 负债比率的变化而言,当今日本失去的或许已经是20年了。总体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 52.1%和76.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对比: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有人甚至以阴谋论的解释认为日本遭遇了一场“货币战争”。这也成为某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基本逻辑。无疑,他们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那就是当年的日本如果能采取更合理和稳健的经济政策,如暂缓日元升值、及时提高储蓄利率以及其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本可能降低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只是,如果站在历史大背景的视角下梳理基本史实,我们或许可以摆脱一味评判经济政策得失的窠臼,对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二战后日本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大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次危机的起点在能源供给领域,对日本整个产业结构的既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相比1989年,日本卷入这场危机具有客观上的无奈性,因为当时美苏冷战正在进一步向第三世界蔓延,南北矛盾激化之下,日本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分子被拖拽进这场整体性的危机。石油危机并没有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这恰恰是因为日本尽管经济实力猛增,可尚未被要求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承担领军性的责任。虽然美日贸易不时擦出火花,可美国及其盟国(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相对开放的市场与原料供给一直是日本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根本前提。在金融秩序方面,布雷登森林体系虽然渐渐走向末路,但还在确保日本企业享受固定汇率的便利。 到1980年代后半期,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格局多元化的趋势让日本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重新判定——它在国际上越来越渴望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美国身后的游戏参与者。对此时的日本来说,要实现“政治大国”的身份,首先就要正式确立自己世界经济新中心(至少是中心之一)的地位。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拉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及国际化的序幕。这是一项壮举,因为在之前的石油危机时代,美日之间曾经就日本减少金融贸易的国内壁垒而进行了拉锯战式的谈判,最后美国是以政治筹码为要挟才取得了有限的成果。由此看来,似乎并不能轻易惋叹说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冒失的经济金融战略,因为就当时历史契机来

详解日本经济危机

。 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以及日本经济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第一介绍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 第二介绍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第三对比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异同 第四未来经济怎样发展预测 第一介绍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 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二战期间,随着军事失利,其经济遭遇了重创。战败后,美国占领日本,拆迁设备作为战后补偿,此项政策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恢复。 第一次增长但随后出现转折,随着美苏关系的日趋紧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日本民众反美情绪的高涨,美国唯恐日本也成为反美国家,于是美国改变了对日本的政策,开始向日本提供物资援助,并开始扶植日本的资本主义以及垄断资本。 第二次增长1950 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在日大举筹措物资,日本借此机会大规模扩大生产,使垄断资本迅速积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使经济迅速恢复到站前水平,并走上扩大再生产的轨道。 第三次增长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日本经济也高速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原因有三: 1. 这期间石油等工业原料供应充足,价格低廉,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原材料基础; 2.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迫切需要采购各种机器设备,为日本的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市场; 3.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无暇顾及亚洲市场,率先占领了东南亚市场,为占领世界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次增长六十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同时,越战为美国提供的战略物资,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在此期间,日本大举引进通讯汽车运输机械等资源,兴办学校,广建码头,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稳定增长。 九十年代后,日本遭遇经济危机,开始负增长。 虽然1989 年日本经济危机开启了一场日本国民经济的灾难。就其社会与政治后果而言,日本不仅未能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连政府威信也大打折扣。然而,日本经济在长期的低迷状态中依然创造了“奇迹”。2000 年度,日本GDP 总值为40789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而人均GDP 则为32230 美元,高于美国,同时人均GNP 高达37528 美元,居世界第二。如果继续把视野向下延伸,我们还会发现近20 年来日本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相反,由于资产价格回归理性促使物价下降,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实际工资的购买力不降反升。此外,近20 年来日本的基尼系数始终维持在0.27 左右,近三年的政府清廉指数也排进全球前20 名。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经济的困难主要停留在政府财政方面,而日本的社会的经济实力与活力依然强劲。 第二介绍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上世纪80 年代,日本经济经过30 年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不仅低端产品上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在钢铁,摩托车,家电,汽车等行业也因为物美价廉而在世界

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 影响: (1)第一次石油危机是減少石油供應和提高油价的雙重產物。(2)经济:A.第一次石油危机,對于世界石油工業是一個大轉折點,沉重打击了当时过于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 B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所有工业国家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C石油斗争大大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力。 (3)政治:A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強烈的政治色彩。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B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极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第二次石油危机: 影响:(1)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致使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再一次陷入大规模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其他工业化国家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失业人数上升,国际收支恶化。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2)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3)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的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 第三次石油危机: 影响: (1)总体来说,这次危机中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相应减少。 (2)第三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 (3)第三次石油危机改变了世界形势,地缘政治影响力会出现新的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 文章摘要: 时间主要股市表现 第一次 90至92 年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年8月至10月,指数由2934.65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 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的38915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9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22000与14000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 第二次 97年6 月至98 年底恒生指数: 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 从1997年6月的20879点至1998年10月的12788点,跌幅38.75%。 第三次 2000至 2002年道琼斯指数: 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点,跌幅62.59% 恒生指数 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 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

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及感恩之心 古丽巴努20081786 居安思危是中国人由古至今都推崇的一种思想。但是当今社会,又有几个中国人是真正居安思危的呢?答案只能在极少的一部分人当中寻找,并且这个人群固定在老年人当中。 以前对这个话题,我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自从升格成为大学生又选择了日语为专业后,我开始在一些细小的方面关注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亦或是他们的处世之道。一直以来,我都热衷于搜寻好的日剧,比且一步步解读它所表达的含义。在看日剧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日剧有很多都是很国际化的,比如,时常有一些题材为日本沉没,日本遭遇毁灭性灾难或病毒入侵的电视剧。我想日本人在观看这些电视剧的同时一定会有所想法,比如在真正的灾难到临之时该如何做,如何将损失减少到最低。这也就难怪日本人的团结意识会如此之强了。通过这么多有教育意义的片子,国民的素质也会逐步提高,团结意识也就愈加强烈。在这一点上,显然我们要落后于人一步。看完这些片子,我不仅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感到由衷的敬佩。撇开一些恩怨不谈,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能先他人而忧,而且光是在电影行业就能想到这些重要的题材,从而来提醒国民居安思危,着实令人佩服。有时候想想不是我们不支持国产剧,而是因为我们再这一方面实在是做的不够,光看看那些毫无教育意义的肥皂剧,不但浪费钱财,也浪费了观众们宝贵的时间。倒不如用这些时间去做些贡献社会的事情。除了灾难片之外,日剧中也不乏侦探片和描写现实伦理的片子,每当看完一部日剧,都足以让我思考很长一段时间,并且看清一种社会现实。近几年,国内也有写实的片子出现,让我欣喜不已。在中国,我们过着小康生活,享受着和平与快乐,因此当代青年的危机意识也越来越淡,我们相信不会出现什么大的灾难。但是事实又是如何呢。灾难真正降临的时候我们手足无措,我们只能叹息为什么没有危机意识,为什么没有早点做好准备。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也体现在生活当中。就拿地震来说吧,日本属于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小地震就如家常菜一般出现。在看日本的电视节目的时候时不时就有地震预警或是地震新闻出现,这让我不禁感叹,如此多的地震日本人是如何防止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的呢?我觉得这也是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比较强的原因。512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场国难。灾难过后,看着那一堆堆的废墟,我们很应该好好想想这是为什么。日本的房屋也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地震,但是却鲜见人员伤亡,当然是因为他们在建造这些防震屋的时候从各方面考虑,并且绝不偷工减料,认认真真建造的结果。日本的居民在住进这些房屋的时候是非常安心的.除此之外,2003年,日本科学家还称研制出了可抵抗8级地震的防震屋,这无疑又是一项大的突破。我在新疆曾经偶遇一个日本人,我们也谈到了日本地震的问题,她的一席话令我感受颇深,她说:“日本是个地震频繁的国家,每年平均地震好几千次,其中震级在3级以上的每天平均就发生4次,我们必须要时刻应对地震的到来。”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日本人的想法,因为经历过所以就懂得去应对,这才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义务,对于现在的我们更是极为重要的经验。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日本全国各地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在这些地震博物馆内,市民们能够亲身体验地震时的感觉。借助博物馆内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和模拟地震的震动平台,参观者可以体验到6级地震发生时的状态。我曾经在日本的一个综艺节目中看到过嘉宾进入地震演习屋,那只是一件普通的卧室,刚踏进去就发生剧烈震动,人在里边可以体验到真实的震感并且学着逃生。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时,日本各地都会举办地震防灾演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 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 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 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欧洲货币体系因此面临自建立13 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它迫使欧洲货币体系在短时间内两度调整汇率,这就给欧洲货币体系乃至经济与货币联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次是1994岁末199 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 94年12月19日墨西哥财政部长突然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次日,政府又宣布中央银行不再

危机意识与灾难感

危机意识与灾难感 ——以《日本沉没》为例 [摘要]:由于受到了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国民性中最重要的是灾难感和危机意识,这在日本灾难文化中表现得是尤为突出的。电影《日本沉没》就是其代表作,它将灾难与危机贯穿了故事的始终,渗透了人物的性格,集中体现着日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 [关键字]:危机意识灾难感日本沉没 《日本沉没》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说的是“海神”号深海潜水艇在日本海沟观测到异常的海底乱石流,科学家们据此判断日本列岛将在一系列大地震和火山喷发后沉入太平洋。尽管消息传出导致许多质疑和嘲笑,但越来越多的迹象无情地证明了日本即将沉没的推断是正确的,在接连不断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中,整个日本陷入了恐慌之中,人们纷纷想方设法的逃往国外,此时日本的命运完全依赖于国际社会,面对这巨大的灾难,人们开始背水一战。 一、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与灾难感产生的根源。 第一,自然生存环境的客观压力。日本的自然环境可以概括为“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横行、远离大陆”。正是因为如此,危机意识与灾难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例如,日本总是举国炒作能源紧张这一话题,有不少高收入的人却在一滴水、一度电上精打细算,遇到酷热的夏天,就会有人发出节电的倡议,建议大家空调最好不要低于28摄氏度,以至于走到哪里都是28摄氏度,更有甚者干脆将降温的按键用胶纸贴住,不允许其他人触碰。其实在日本几乎从来不停电,用电总量也没有明确的限制。日本人这种危机意识不仅仅是客观国情的反映,而且也是日本人的自我认识、约束自我的思维方式的具体展现,是日本国民意识及其价值观的反映。 第二,日益严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日本是全球较早进入老年社会的国家之一,老龄化的负担让日本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变数。同时,周边各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崛起也使得日本人民感受到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些种种都使日本人民寝食难安。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日本的近邻,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大量的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思想,结合其自身的国情形成了特有的传统文化。日本文字中到现在仍存在大量的汉字,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整个日本文化的发展,例如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教诲等等,使日本人受益匪浅,也被众多日本人所推崇。久而久之,这种文化理念使得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不仅具有应对灾难的功能,而且逐渐成为了日本民族所独有的性格特征。 二、《日本沉没》中体现的危机意识与灾难感。 从整部影片来看,《日本沉没》这部电影在表现日本民族危机处境的同时,并没有掩饰灾难感给日本社会所带来的恐慌和不安,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作者也毫不避讳在影片中展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在面对灾难时的不安与紧张,因为对于前途的担忧和对于民族忧患的预见已根深蒂固的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据地理学的知识,由于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地震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稀松平常的小事,所以日本的建筑物都是十分坚固的。日

对日本战后经济的认识

对日本战后经济的认识 战后的日本经济通常可分为: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接着是高速发展时期,然后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稳定发展时期。从1955年开始之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平均增长率为8%,几乎在长达1/4个世纪内,日本经济以世界最高的增长率持续发展。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后的1967年却跃居至第2位,过去的“中等发达国家”日本,如今已经被称为“经济大国”。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受泡沫经济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萧条的局面,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日本蕴涵的发展后劲仍不可小觑。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长期高速发展,这其中既得益于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也受益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经济发展自身具备的一系列独特之处。 一般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因日本向和平国家转型而摆脱了军费负担,以及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劳动立法等经济民主化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按照野口悠纪雄的观点,日本经济所以在战后迅速恢复并马上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归因于在战时形成的经济体制。他这样写道:“‘日本型企业’的各种特征,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实现,起了发动机的作用。”“正是由于实行了金融统制,才可能对资本集约性战略产业实行重点资源分配,才可能在作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支柱产业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实现工业化。就这个意义而言,可以说在金融体制中维持‘战时体制’,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原因。”不过,野口悠纪雄对“战时体制”的评价,绝不仅止于肯定它的积极作用,绝不意味着他称颂乃至推崇这一体制。相反,他认为这一体制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他明确指出:“迄今为止,虽然日本政府几度试图进行改革,但是这一体制依然没有改变。在日本走向未来的今天,1940年体制已经成为一大桎梏。”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为日本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保障。战后美国占领日本之初,帮助日本铲除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现代法令,建立起比较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1947年以后,美国又变打击日本为扶植和利用日本,与日本建 立安保体制,美国负责日本的安全保障,日本不设立正式军队。由此,日本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相应增加了发展经济的能力。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23.9亿美元,1964~1968年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又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18.8亿美元。除这些有形的直接订购物资外,美国还为日本产品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打开了通道。另外,美国为了扶植日本这个远东地区的盟友,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和支持,如允许日本自由地从美国及相关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引进各种技术,允许其产品自由进入它们的市场,允许日本从美国等国引进资金,等等。 强调政府的“主导”或“导向”作用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与其它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经济中的政府干预强度更大。日本政府除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外,还注重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对电力、铁路、港口设施等所谓“公共工程”的投资,为企业提供了廉价的电力和便利的交通运输。运用税收杠杆,扩大企业内部积累,鼓励和促进私人设备投资;采取低利息政策,向企业大量贷款;加强外贸和引进外资的管理,扶植新兴产业,适当保护弱小产业;在每次经济危机爆发时,交替采用紧缩通货政策或者赤字财政政策,千方百计地缓和和缩小危机的破坏程度。 积极引入先进科学生产技术,为日本经济注入发展活力和后劲。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技术装备比欧美国家落后20—30年。当时,在主要西方国家正掀起一场以电子计算机、激光、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国际上的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空前活跃。日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日本的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引用新

浅谈员工危机意识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员工危机意识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理性的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体,追求最大利润为企业既定目标,并且总希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和途径达到这一既定目标。可见,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经济效率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 金融危机下企业的业务量下降、营业额减少,为了提高经济效率企业只有降低成本,通过裁员行为减少在市场衰退情形下的企业的成本开支往往成为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有充分的理由实施裁员行为以提高经济效率。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012年8月14日,摩托罗拉(微博)传出消息,今年内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0%,约4000人,并关闭全球94个办事处中的三分之一。稍早之前,全球手机老大诺基亚(微博)已经宣布要进行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全球裁掉1万人,在中国区,一些部门的员工数目减少达三分之一。 更早之前,东北地区最大的煤炭企业——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已经开始了总计1.2万人的减员计划。而中国第二大煤炭企业中煤能源(7.50,0.00,0.00%),则在通过连续的降薪,来延迟裁员。 裁员的大公司还有一长串,小公司名单则更长。尽管各有各的不幸,但毫无例外,它们都属于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的行业。尽管在欧美国家,裁员已不是新闻,但对中国来说,这是近年来第一次如此密集地出现。 三一上海科技部员工王文(化名)被通知说需要转岗或离职。原因是王的岗位与经营业绩关系不大,属于“强占编制”。他所在的部门,经营效益一直在全集团垫底,裁员中首当其冲。王文从2012年6月份人事报表上看到:上海三一科技在年初有2492人,截至6月底1871人,并停止一切对外招聘此时,关于三一裁员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2012年7月6日中午,沈阳三一重装有限公司一百多名员工,到沈阳市信访局上访,他们认为遭遇到了所在单位的变相裁员。一周后,三一张家口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就地解散,全公司仅剩4人。 南方周末记者从北京、沈阳、长沙、常德和昆山等多个三一产业园得到关于裁员的统一口径是“人员结构优化”。而三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年初,三一集团有在职员工60612人,经销商员工9539人,整个上半年一共减少12763人。知情人透露,9539人也是近两年从集团转到经销商公司的。加上2012年离职人员和转出人员,集团在职员工减员了16419人。 十年来中国经济顺风顺水,除了2008年被金融海啸撞了一下腰。但这一次,“裁员”这个陌生的幽灵,真真切切开始闪现。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你能够看到气魄非凡自诩不沉之舟的“泰

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 往年考题

一. 第一部分填空 20题40分 二. 简答 5题30分 其实就是名词解释。考的感觉有一点偏,可能自己复习方向有点问题。考的均比较具体:LT贸易:老师反复提起 尼克松冲击: 第一次吉田书简:像这种题,如果没有说第一次肯定是第一次吉田书简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中日关系四原则:包括中日恢复关系三原则,中日建交三原则等都要一起记住。 三. 论述 2题30分 1.冷战后日美联盟对东亚国际关系的影响,必答。 日美联盟是什么,性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东亚国际关系包括中日关系,朝日关系,日韩关系。 目前东亚关系是以中国、日本和东盟三大主体为核心的。冷战思维的表现嘛。 1)加大了地区安全困境:联盟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危害他方的基础上的,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美日同盟的进一步强化及日美防卫指针的重新修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共同应对中国,这势必增加地区安全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中美关系的起起伏伏,中日之间的“政冷经热”,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2)阻碍了经济一体化:割裂了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地区认同,从而使得该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长期以来,东亚的地区秩序是不正常的,美国作为地区外的国家,长期以来主导着东亚秩序,而作为地区大国中国和日本却起着次要作用。 地区整合的关键是中日之间建立起一种正常的国家间关系,以中日合作来推动地区一体化。冷战后日本继续保持并加强同美国的同盟关系,增加了地区国家对日本的疑虑,阻碍了地区一体化进程。 3)中国造成威胁:美日联合声明将我国台湾问题列入其“共同战略目标”,危害中国的最核心利益。这既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也是对“台独”势力发出错误讯号,给台湾海峡局势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给台海乃至地区和平带来重大潜在威胁。中国的和平崛起是要以和平方式融入现有的国际体系,中国崛起的目标也是要实现和平,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但是,美日同盟关系的强化,使中国的周边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影响了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 2.回答世界中的中日关系的提出、内容和发展前景,选答。 3.回答促进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二题课堂上均解决过,第一题需要自己的理解和发挥,稍微难一些。

员工自我管理危机意识让你高枕无忧

员工自我管理危机意识 让你高枕无忧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员工自我管理:危机意识让你高枕无忧 比尔盖茨曾经告诉他的员工,要时刻怀有“距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危机感;华为总裁任正非提出了要迎接“华为的冬天”;《海尔是海》、《别让大象踩扁你》、《商殇》等一列畅销书籍都向读者传达了“危机意识”的重要性。没有危机意识,当真正的危机到来时,也许你的企业已经回天无术了,我们需要的,是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的可操作性 员工危机意识的可操作性,实际上就是合理定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笔者认为一些跨国公司采用的PPDF方法是值得借鉴的。PPDF的全称为PersonalPerformanceDevelopmentFile,个人职业表现发展档案,是对员工工作经历的一种连续性的思考。它的设计使员工和他的主管,对该员工取得的成就,以及员工将来想做些什么有一个系统的了解。PPDF是两本完整的手册,员工和其直接主管各一本,主管会同员工一起研究分析手册的每一项,指导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与实施的可行性,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奋斗的双蠃。 PPDF作用非常明显,企业将自己的员工形成了合力和团队,为了组织的目标战略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所有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为每个员工都设计了一条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个人目标的道路,使他明确只有企业发展了,他个人的目标才可能实现,从而对工作产生追求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PPDF的设计 1个人情况 个人简历:个人生日、籍贯、部门、职务、现住址等; 教育培训:所有的学历教育和与工作相关的培训详细列表; 工作经历:你以前工作过的单位名称、工作性质、工作地点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