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论文

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摘要:介绍了公民社会的概念。结合西方的公民社会的特点说明了中国公民社会的特点,中国的公民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是西方自由主义模式的照搬。重点指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目前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缺乏有利的制度环境,根本原因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强调了应该鼓励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的发展,因为发展公民社会是利大于弊的,健康发展的公民社会组织能够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国社会进步。

关键词:中国公民社会;中国特色;制度环境;社会进步

1中国的公民社会

1.1公民社会的概念

随着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进程,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思潮大量从西方欧美国家涌入中国。在西方自由主义催生出的公民社会便是其中的典型一员。

查询百度百科或者是维基百科“公民社会”词条,可以看到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是等价的,二者都来自英文“Civil Society”一词。公民社会所指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1]。这个解释是浅显易懂的,而且指出了公民社会基本的形式和内涵,但是这个解释并不准确。若依照上述的概念解释,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公民社会出现了,然而之前的称谓是“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在中国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有学者指出,“公民社会”强调了原始英文单词的政治学意义,即在政治上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对于国家政治权利的制约[2],这使得公民社会的似乎有较强的政治力量,因而为广大年轻学者所接纳。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的概念,我们需要从公民社会的特征去辨识它。

1.2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

公民社会是一个公共参与的概念,其参与主体是广泛的公民群众,这个特征使得它和政府所属具有行政性质的政治或是经济部门区别开来。因此,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主体是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正如各级政府单位具有特定社会管辖、提供服务功能,这些公民社会组织也有类似的提供服务的能力,但是往往都限制在较小的范围,此外,这些民间组织之间多数没有类似于政

[1]https://www.doczj.com/doc/953142836.html,/link?url=rN0abMn8yRAeRzdru0hOcI_EgTdmro79xvkUTIPleeaVd6leBzS9Xz-6rVc6Nq ei

[2]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 概念, 分类与制度环境Ξ[J].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1: 109-122.

府部门那种上下级别具有管理权限的关系,多数民间组织之间是相互独立开的。

除了民间组织之外,还有众多的公民社会的存在形式,比如说,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等等。中国范围内的公民社会研究起步较晚,没有广泛接受的统一称谓,这使得人们对公民社会的概念的理解实际上是比较混乱的。为此,俞可平等人建议在谈及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组织或者团体时,尽可能一致使用“民间组织”的概念。这里民间组织是指有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

1.3公民社会的特征

从民间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公民社会的特征至少包含以下几点。

其一、非营利性。公民社会组织从事的应该是自发的服务性的工作,其工作性质多半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目的是服务特定的人群,其资金来源可能是多元化的,比如社会募集、私人资助或者是特定机构甚至是政府出资资助。总之,组织本身不需要自己设法赚取经费,因此公民社会组织本身提供的服务不以获取金钱为目的。

其二、民主自愿性。公民社会组织的形成应该是以自愿参与为前提的,公民有自主权利选择加入或者退出该组织。这使得公民社会组织明显区分于政党和宗教等组织。

其三、非政府性。公民社会组织是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的,它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的立场,而是相对独立于党政权力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与政府没有关系甚至与政府相对抗,恰恰相反,它并不排除国家的进入或干预,而需要国家为它的活动提供一种秩序,同时也需要国家对它的不足进行救济。

其四、相对独立性。这意味着公民社会拥有较高的额自主权利,公民社会组织可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由组织活动,自行实施管理活动,而不会收到其他组织或者是政府部分的强制性干扰。

1.4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特色

在改革开放之前,公民社会对于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因为在西方所倡导的公民社会强调公民社会与政府的分离。更加直白地讲,本质上西方公民社会具有和政府对抗,制衡政府的倾向。显然,这种思潮对于年轻的共和国显然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公民社会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国内讨论似乎是不多的。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学术界对于公民社会的讨论才变得热烈起来。但是在中国,公民社会并不没有形成完全的自由主义模式,郁建兴等人指出,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引入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研究成为我国政治哲学研究的主流之一,然而中国的市民社会论者从来没有成为完全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的斗士[3]。

可以说中国的公民社会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创举,是在看清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本质的前提下做出的重要决定。在对于公民社会的研究领域也可以是有自己的创新思路的,而且这一点也正是中国学术界学者们正在做的。改革开放初期,公民社会对于中国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就像是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社会一样。因此,对于公民社会的研究也是取经自西方。西方的公民社会研究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且被广泛接受。但是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聪明的中国学者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注意到,纯粹的西方自由主义式的公民社会理论是存在缺陷的。有人总结90年代中国公民社会研究指出,最重要的缺失是忽视了中西“市民社会”和显示社会政治结构之间的同质或者异质的关系,盲目模仿西方公民社会的发展道路。这种观念成为多数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者们的共识,郁建兴等人就指出,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之于中国的意义主要并不在于追求一个西方式的公民社会实体,而在于它所包括的“社会至上”理念对于中国现代化所具有的指导意义[4]。这是极具积极意义的论断。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不管怎么说,公民社会的概念,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都是发源于社会,根植与具体的社会形态的。西方公民社会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中国社会走的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体制不同,自然有公民社会不同的生存土壤,自然中国的公民社会应该是不同于西方的。而且在中国以前,社会主义制度只在极少数国家中得到过实践,因而是没有完全对应的学习对象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应该走自己摸索出来的道路,而西方已经发展成熟的部分应该也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照搬借用,也就是说,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想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具有中国特色。

[3]郁建兴, 周俊.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 (3): 36-45.

[4]方朝晖. 对90 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J]. 天津社会科学, 1999, 5: 19-24.

2积极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发展

2.1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公众对于公民社会的认识不足。公民社会的参与主体是广大的公民群众,但是在中国了解公民社会这个概念的群体应该是很狭小的,可能本身就是公民社会组织成员的人对公民社会也所知不多。由于对公民社会概念的不清楚,会导致公众对公民社会内涵的误解,这会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借此大肆宣扬和中国国情不符合的公民社会主义,误导公众。

除了这种现存的情况之外,中国官方和学术界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确切的掌握。一方面对于公民社会组织的数量统计差异悬殊。官方的统计数据和实际情况可能相差了数百万,这暴露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登记制度存在缺陷,官方的统计仅限于实际在民政部门申请批准并登记注册的公民社会组织或其他相关团体,但是实际中还有大量的同性质的公民社会组织存在于社会中。再者,统计的差异还来源于学术界和官方的缺乏统一的判断标准,俞可平指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估计数量在800多万个,而官方将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没有计算在内,因此导致官方数据远小于800万[5]。这就揭示出,中国对公民社会组织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述的制度环境不够良好,并非是说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实际情况是恰恰相反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给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的独特的发展的土壤。但是就像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依然不够完善,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发展也是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处于成长时期,不像西方已经达到了成熟的状态,这是由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现实所决定的。但是存在的管理制度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是利于公民社会的发展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在很多方面是有约束的,甚至很多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一些民间组织是进行直接的控制,限制其自由发展的,这一点在许多学者的文章中均有提及。比如,对公民社会组织的登记成立设立很高的门槛,或者限制民间组织的活动经费、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等,这些给纯粹的民间组织发展造成了障碍,但是可以看到的[5]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6(4).

是这种情况在不断改善。其次,对于公民社会的组织的管理比较混乱。主要体现为一个公民社会组织往往要受到多个上级单位的领导,日常活动要受到多方面的管理。中国相关法规一般性地规定,凡是县级以上的党政机关和县级以上政府授权机构都可以成为民间组织的业务主管机构[5],这样,公民社会组织的主管部分必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局面。这样的管理模式,必然会给公民社会组织的活动带来极大不便,比如关于活动内容的上报审批程序会比较复杂。最后,与公民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中国的法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公民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建设必然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应该说,明确的法律法规的缺乏是造成上述登记、管理等诸多问题的根本问题,因此法制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缺乏明确的规范,也会造成很多管理真空,导致许多“法外”的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这些公民社会组织又几乎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这样显然也是不利于营造整个公民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环境的。

实际上,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诸多其他或大或小的问题,限于篇幅没有一一叙述。一些学者们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存在的困境有明确的总结:1)、注册困境;2)定位困境;3)、人才困境;4)资金困境;5)知识困境;6)参与困境:8)监管困境[5]。

2.2鼓励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

上面已经指出,在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条件下,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应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而想要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健康的发展,需要解决上述的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论是中国公民社会组织自身还是相关部门都应该为此做出一定努力,以期营造适合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首先应该改变目前对公民社会组织的管理混乱的现状,一方面,要对各种公民社会组织平等对待,同样重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注册、管理规则,这需要政府部门和公民社会组织本身的积极参与。第二,应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实现合理管理的前提。要能够在法律中保证公民社会组织在规定范围内活动的自由,改变现有的实际过分管控、限制的现状。第三,适当加大对公民社会组织的资助,考虑到很多公民社会组织缺乏发展资金的现实状况,政府应该以适当的形式进行资助,这一方面有利于政府的管理,引导公民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实际创造就业岗位,解决现实社会问

题,可谓是双赢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改善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相适应的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应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2.3健康的公民社会发展促进中国社会整体进步

在中国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管理上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部分管院对公民社会缺乏足够正确的认识,在部分人严重,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对现有社会状态的威胁。他们认为中国公民社会就一定会像西方自由主义的公民社会一样会试图制衡政府,倡导无政府主义,与政府对抗。如果是这样,那么中国公民社会若发展壮大必然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可能削弱党对国家的领导,削弱政府对社会的管理。

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是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尽管有公用的一个名字。其生存土壤是不同的,因此性质上也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服务中国社会和人们建立的,并不是特意建立起来破坏社会秩序的。当然,不能排除极少数纯粹效仿西方的人,。但是不能因为这些极少数个人的存在而否定整个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公民社会组织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同时公民社会组织涉及的社会职能范围极为广泛,如果能积极利用公民社会的力量,能够补充政府在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这样是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中国社会的。同时公民社会自身没有政府的性质,是由公民社会自愿组织起来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公民社会的发展对于从民间推动民主治理和社会公平可能有着很好的作用。

首先,公民社会组织能提到连接民众和政府的桥梁作用。政府的管理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但也并非面面俱到。在某些社会领域可能公民社会组织比政府了解实际情况,比如说社会公益社团。很多公民社会组织的工作实际增加了公众对政府的正面形象的认识。更重要的,这一部分的社会工作得到了实践,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

其次,公民社会组织成为政府行政的有力监督。上文指出,公民社会组织对政府部门是有制衡作用的。如果这种制衡作用是在合理限度而不过分的话,就会起到很好的政府行政监督作用。对于政府行政措施上存在的不足之处,部分专业领域的公民社会组织可能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公民社会组织的作用得到良好发

挥的情况下,能够敦促政府在这些领域的积极改进。

最后,公民社会组织为政府行政提供积极参考,促进中国社会改革发展。当然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公民社会组织是很有限的。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学术性团体能够为政府在相应专业领域的改革出谋划策,成为社会改革的智囊。而实际上这样的组织在中国已经有很多,而且对中国政府的决策和推动政府改革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总之,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如何做到善加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取决于决策者们。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组织是不同于西方纯粹自由主义模式的公民社会的。因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作用也和西方的不同。试图将两者等同起来本身就是不对的。只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很多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是有利于社会改革和进步的,因此也应该是得到提倡的。

参考文献:

[1]

https://www.doczj.com/doc/953142836.html,/link?url=rN0abMn8yRAeRzdru0hOcI_EgTdmro79xvkUTIPleeaVd6leBzS

9Xz-6rVc6Nqei

[2] 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 概念, 分类与制度环境Ξ[J].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1: 109-122.

[3] 郁建兴, 周俊.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 (3): 36-45.

[4]方朝晖. 对90 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J]. 天津社会科学, 1999, 5: 19-24.

[5]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6(4).

[6] 华安德. 转型国家的公民社会:中国的社团[J]. 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01:34-61.

[7] 姚红,王志刚,张云翔. 公民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04:17-20.

[8] 李永杰.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公民社会[J]. 桂海论丛,2011,02:22-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