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历史与理论 总提纲

传播学历史与理论 总提纲

传播学历史与理论  总提纲
传播学历史与理论  总提纲

第一章传播学论

一、传播学在美国的起源

二、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 定性研究

2. 定量研究(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五、传播学派与比较

六、传播学者

1. 四大先驱(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卢因

2.创立者:施拉姆

3.其他:香农、维纳、麦克卢汉

七、三论”及其贡献

第二章传播论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类型

三、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与规律

第三章传播材料论

一、信息与信息论

二、符号与符号互动论

三、符号的类型

四、讯息,讯息与信息

第四章传播类型论

一、内向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组织传播

四、大众传播

1. 含义

2.特点

3.社会功能

第五章传播过程论

一、传播过程与模式

二、线性传播过程与模式

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 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1.“反馈”与“前馈”

2.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编码、译码)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4.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四、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1.基本特点

2.代表

五、大众传播系统过程

第六章传播者论

一、传播者

二、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1.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互动关系

2.“报刊的四种理论”

三、传播者与把关

1.把关人

2.把关

第七章传播内容论

一、传播内容与形态

(霍夫兰的劝服研究成果、睡眠者效应、预防接种理论、说服技巧)二、内容分析

第八章传播媒介论

一、传播媒介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

三、传播途径的比较与选择

(传播选择的方式)

四、媒介分析

微观分析:报纸、广播、电视、杂志

宏观分析:媒介价值、媒介现实、媒介文化

第九章受众论

一、受众

(定义、分类、特征、受众的权利与动机)

二、受众与信息

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2. 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

三、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化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5.社会参与论

四、受众调查

五、概略理论

第十章传播效果论

一、传播效果

二、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1.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2.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1.枪弹论(定义、内容、评价)

2.有限效果论(定义、内容、评价)

“两级传播”理论舆论领袖

3. 适度效果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知识沟”假说

4. 强大效果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电视教养”理论

语言学发展史[1]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 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 1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 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 (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 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 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 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 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2 结构主义语言学 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 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 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 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 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 3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理论,以

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结构及理论基础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11), 1269-1276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53421511.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53421511.html,/10.12677/ap.2017.711158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oncept, Structure and Theoretical Basis Hui Ku, Huiying Shi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Oct. 26th, 2017; accepted: Nov. 15th, 2017; published: Nov. 21st, 2017 Abstract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have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in China and abroad.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overs different groups and different fields. However, the related research is still insufficient. After systematical exploring and discussion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concept definition, the structu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meaning, internal structure confu-sion and single measuremen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introspection and pros-pect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aticness, traceability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tructure, Theoretical Basis 基本心理需要:概念、结构及理论基础 库慧,史慧颖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26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15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1日 摘要 基本心理需要在国内外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基本心理需要的研究遍及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但是需要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在概念界定、需要结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几个方面系统地对国内外基本心理需要的观点和研究进行阐述之后,发现其中存在涵义不清、内部结构混乱以及测量单一等问题。因此从系统性、追踪性以及应用性等方面提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传播学-控制分析、效果分析、受众分析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从事大众传播的专业化社会机构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等。 1,、简述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 3、为什么说西方传播制度理论的四个切入点是值得商权的? 一,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 1,极权主义传播体制,实行集权主义国家是封建君主专制和军事独裁国家。认为报刊对当权者负责。(报刊必须为当权者负责,不得攻击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新闻检查是合法的;违抗当权者是犯罪行为。在集权主义理论下,媒介不必为当权者所拥有,但必须为当权者服务。)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以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传播先导。【自由主义理论渊源于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约翰·密尔《论自由》;约翰·弥尔顿认为: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有战胜其他意见的力量。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就是让所有想说什么的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关于表达思想的自由的四个论点:首先,如果压制某种意见,就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来说,等于压制真理。其次,错误的意见可能包含着发展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真理。第三,即使大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对于行为和性格不起作用。】(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他们对政府的主张。报刊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为了让真理生存,必须倾听各种见解。思想与消息必须有“自由市场”。无论多数或少数,弱者或强者,都能接触到报刊。报刊不应接收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销售自由;抨击政府、官员(人身恶意攻击除外)合法;新闻的收集只要手段合法,就不得限制;新闻传递自由。)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的批评:唯理主义受到攻击,尤其受到现代心理学家的攻击;天赋权利的理论没有基本的政治的或社会的依据;自由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哲学,也被人怀疑;个人权利危害多数人福利也受到强烈的攻击;对大众传播工具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标准——简言之,即区分自由和滥用自由的固定公式。它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而且有时是不一致的。无限制的新闻自由是危险的,甚至危及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危及资本主义制度。这具体体现在:新闻媒介迅速扩展,组成了一个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网络和体系,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方向的准权力中心。具有如此强大力量的新闻媒介必须纳入有序的轨道上,才能维持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果听凭几名新闻媒介巨头为所欲为,势必危害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不得干预新闻媒介,而新闻媒介却有监督政府的权力。面对新闻媒介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不论是真是假的指责、批评甚至无中生有的诽谤,政府只能被动挨打。谁来监督媒介?政府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对立。这种对立已经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新闻媒介的所作所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报刊种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损害了信息和思想最大的自由流通,进而危害了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危及新闻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民主参与传播制度。一方面,信息社会众信息与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局,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9.媒介霸权了论 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三角学的发展历史 摘要:三角学是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作为未来的中学教育工作者,了解三角学的发展史,是中学数学教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本文从三角学的兴起,希腊学者由于天文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三角形边与角的精确关系;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过程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阿拉伯地区三角学的发展与改进;文艺复兴以后三角学更加完善并且深化。这几部分所涉及的三角学内容与当今中学课程标相关,本文探讨中学的三角学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三角学发展史教育 1.三角学的兴起 1.1古希腊天文学中的三角学 古希腊天文学家们为了做出一份天体运行位置以及日月食的详细记录,需要对天体的距离和角度十分熟悉。他们采用日晷仪指针。一种通过垂直杆的影长显示时间的简单装置,实质上是一种类似计算余切函数的装置。如图1,表示杆的高度,表示它影子的长度, 当太阳与地平线成角时,, 然而发明该指针的古人对余切函数没有研究,只是将其作为时间计时器。但是这种“投影计算”被古代学者得到良好的应用,这可称作三角学比例的先驱。后来,这种简单的方

法被成功的运用于测量地球的大小,以及行星之间的距离。后来希腊人创立了一门知识来预报天体的运行路线和位置以帮助报时,计算日历、航海和研究地理。 1.1.1希帕霍斯和三角学的兴起 三角学的兴起的标志性人物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希帕霍斯。他在爱琴海的罗德岛建造了一座天文台,应用自己发明的仪器进行天文观测。由于天文研究的需要,希帕霍斯对球面上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计算,制作了一个和现今三角函数表相仿的“弦表”,即在固定的圆内,不同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弦长(相当于现在圆心角一半的正弦线的两倍的表)。为了定出数值,他采用了巴比伦人的60进制。对于一定度数的圆弧,可以得到相应弦的长度数。 在希帕霍斯的三角学中,一个基本元素为单位圆中已知弧(或中心角)所对的弦,这里表示弧长,表示对应的弧长,如图2 因为角度和弧度的度量单位是“度”或“分”,为了统一单位希帕霍斯将圆半径的度量单位也转换成“度”或“分”。已知单位圆的周长为,取的六十进制近似值为3;8,30,他 算得近似到最接近整数的半径R的度数为:,则在该圆中任意角的度数(其对应的圆弧长除以圆的半径等于它对应的弧长的度数。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传播学概论试题教(学)案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相关概念界定: 1.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可视为“整合照料”的一个子概念,它强调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并将医疗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日常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医养结合”中的医疗必须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不是简单地打针吃药的医疗服务,而是应当达到一级医院以及以上的医疗水平,要具备健全的科室和诊疗项目,硬件上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上要有足够资格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护士。 “医养结合”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服务对象、服务提供的主体、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实现路径以及养老服务机构准入标准。 (1)服务对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对象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采用传统家庭养老或者社区居家养老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其次,对于机构养老,主要面向生活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再次,对于一些高收入老年人,比较注重晚年生活质量,为他们提供优质健康保健服务。 (2)服务提供主体: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主体之间关系,形成凝聚力。 其次,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要加强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满足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需求尽职尽责。 (3)服务内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内容广泛,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基本生活护理服务。而是医疗救治、健康咨询、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医疗保健服务。三十精神慰藉、精神安慰、老年文化娱乐等精神文化服务。 (4)服务人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侧重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对于服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首先,与家庭建立契约关系的医生必须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全科医生,并且熟悉老年病的诊断和治疗。其次,养老机构必须要根据需要增加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和专业护士。再次,医疗机构为了满足入住老年人的需求,也要增加相应的护理人员。 (5)实现路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现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集中以治疗老年病为主的全科医生,与家庭建立长期契约关系,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二是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距离较近的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单一养老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或养老服务。四是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科。 (6)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医疗服务是一项需要高精技术的服务,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根据自身职责,建立相关法规,形成专业的规范制度,完善服务标准、设施标准、人员标准和管理规范,简历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中心至少要达到一级医院的标准,简历严格的监督制度和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全社会对服务进行监督。 2.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是一种整合医疗和养老功能,以专业的持续的医疗、护理、保健服务为特色的新型养老机构,是对传统养老机构的创新。主要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距离较近的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预约就诊和双向转诊等服务。二是由单一的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货养老服务,一方面通过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中心,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方便有效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大兴医院机构利用自身优势设立以病后康复和保健为特色的养老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三十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科,针对老年人常见疾病开

传播学必考的几个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 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 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 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 螺旋: 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蒸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蒸馏。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来实现的。 对于均相物系,必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才能将均相混合物分离。蒸馏操作采用改变状态参数的办法(如加热和冷却)使混合物系内部产生出第二个物相(气相);吸收操作中则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相物质(吸收剂)的办法形成两相系统。 一、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 1.拉乌尔定律 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 p A=p A0x A p B=p B0x B=p B0(1—x A)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 A=Py A而P=p A+p B 则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x A=(P—p B0)/(p A0—p B0)———泡点方程 y A=p A0x A/P———露点方程 对于任一理想溶液,利用一定温度下纯组分饱和蒸汽压数据可求得平衡的气液相组成; 反之,已知一相组成,可求得与之平衡的另一相组成和温度(试差法)。 2.用相对挥发度表示气液平衡关系 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v可用它在蒸汽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来表示,即v A=p A/x A v B=p B/x B 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为相对挥发度。其表达式有:α=v A/v B=(p A/x A)/(p B/x B)=y A x B/y B x A 对于理想溶液:α=p A0/p B0 气液平衡方程:y=αx/[1+(α—1)x] Α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α愈大,挥发度差异愈大,分离愈易;α=1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 3.气液平衡相图 (1)温度—组成(t-x-y)图 该图由饱和蒸汽线(露点线)、饱和液体线(泡点线)组成,饱和液体线以下区域为液相区,饱和蒸汽线上方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两曲线之间区域为气液共存区。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相同,但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若气液两相组成相同,则气相露点温度大于液相泡点温度。 (2)x-y图 x-y图表示液相组成x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y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平衡线位于对角线的上方。平衡线偏离对角线愈远,表示该溶液愈易分离。总压对平衡曲线影响不大。 二、精馏原理 精馏过程是利用多次部分汽化和多次部分冷凝的原理进行的,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产生上升蒸汽。精馏塔中各级易挥发组分浓度由上至下逐级降低;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度,原因之一是:塔顶易挥发组分浓度高于塔底,相应沸点较低;原因之二是:存在压降使塔底压

《传播学概论》简答论述名词解释

简述题:1. 信息的特征?答: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2. 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是什么?答:《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因素。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 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3.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 答: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前者是哲学思辨的,后者是科学实证的。具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传统学派采用的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4. 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 报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和查阅。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短处: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6.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传播学虽然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闻学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传播学和新闻学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新闻学的继承与发展和传播学的引入与探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7. 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信息”的科学概念是由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消除或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而讯息(或消息)则是信息的物质载体,用以负载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新闻的特点:1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2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3 新闻信息要求公开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大传播”的信息4新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8. 确定样本大小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答: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9. 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 答: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各个五一节的第一个英语字母都是W ,故称5W 模式。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这一模式的贡献: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什么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出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10. 语言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根据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的研究,从语义学角度来看,语言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三种:1语言是静态的,而客观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而客观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绎的,“抽绎”是指经过选择和舍弃而从中引出头绪来 11. 大众传播的受众有什么特点 答:1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因而决定了它拥有人数众多的受众,而且受众成员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而不限于某个狭小的范围 2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复杂的,异质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他们表现出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3分散性,大众传播要通过媒介工具进行信息传递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与大众传播没有直接的接触,不能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受众与传播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而且,受众分散各处,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互不联系,处于分隔状态。 4隐匿性,大众传播机构对受众成员既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即使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一些主要特征和愿望要求,也难以确知受从成员的个人情况。从这个角度看,广大受众处于隐匿的状态。 12.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即指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2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指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上的变化3行为层面上的效果,即认知和心理,态度所发生的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也有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13.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从主观条件看,人类认识能力有了空前提高——伴随 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为之面目 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 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 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 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高度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 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 立化和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 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总之,可能与需要相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 之一的传播学。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 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又称初 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 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 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 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 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 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在该模式中,传播 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 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 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 力”,而“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该模式 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 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个性结构”,二是组织 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 伴,受传者所在的“受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 会环境”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 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等, 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 控制形态有: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 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是广告。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 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 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 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 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 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 约束。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 —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 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 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这些控制如一张 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 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 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 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 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 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 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答:巴斯的 “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 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 因此,他专门研究了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 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 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 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新 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 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更具有决 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 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 名词 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用常见的 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 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 书面语,做到通俗,简明,易懂。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 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 使用口语直接形式,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答: 1. 报刊。 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 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 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2. 无线电广 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 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 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 一方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 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 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 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 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 使用媒介。2. 选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 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 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 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 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 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 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 释3. 可获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 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媒介的动 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 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的最大特点是把能否 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对广播节 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 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介的效用进行考察 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 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 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 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 因而应属于“有限效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 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 于某种“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 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 系?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 和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 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 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发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 “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 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 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角度研究 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 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 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 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引起 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著名传 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 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 到重视对,对“新传播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 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另一 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 “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具体地说,传统 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 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 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 所直接面临的,是新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 观效果问题。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 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 识沟”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 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 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总体来看,电脑联网 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 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 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 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 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大众 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 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息,为人们提供 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 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 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 价值观的教育功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2. 控制论模式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 制。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 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 的传播过程。1. 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 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2. 循环性的表述,也 会引起误解。钱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知识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答:“知识 沟”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 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 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 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 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 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 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4. 概述“议程功能设臵”假说? 答: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 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 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 “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 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 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 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 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 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 程设臵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 知层面上的效果。⑵“议程设臵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 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 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⑶“议程设臵功 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 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 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议程设 臵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 “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 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⑴“议 程设臵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 察大众传播“议程设臵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 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 入的研究。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臵”的不同特点。(填 空)如报纸的“议程设臵”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 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不 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臵”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 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媒介的“议程设臵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 绝对化。 5. 概述传播的五个层次? 答:人类传播主要有五个传播层次或类型:自我传播,人 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自我传播是指 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 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 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身传播,包 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包括群体 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 播的层次。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 横向传播三种大众传播是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 其广泛的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特点:1它需要借助 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2大 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牟,受众则是大 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 向流动,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有限的,滞后的4现代科 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 为快捷与广泛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 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词解释 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 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 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 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 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 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1962年,美国社会 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 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 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 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 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 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 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在抽样调查 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 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基本类型:文 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 6. 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 的要素之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 电视观众的总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 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同时,受众还是大 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 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手段,工具等。在传播 学中,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媒介包 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 会公众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如报刊)。随着国际互联网 的崛起,又出现了网络这新一媒介。 8. “两面提示”:在提示自已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 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9. “把关”:传播学奠基人卢因有关群体传播的研究中提 出,指在信息的流通与循环网络中,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 滤,抑制与疏导的环节。通俗地讲,是传播者站在自己的 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凡有 这种把关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10. “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 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 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 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 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 配他们的行动。 11. 符号:一般含义是指字母,电码,话语,文字,数学 和化学符号等东西;符号的定义是:一切能够作为某一事 物标志,表示该事物的意义的东西。符号活动为人类所独 有。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指说性”,即符号不是 事物本身,而是指说事物的标志。换言之,是以特定的符 号形式反映事物的概念和意义。符号的抽象能力远胜于信 号。 12.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 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向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 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及其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 播效果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一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 《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 平等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2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 层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 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 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 大众传播功能失调: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与“功能” 相对的“功能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不利于一个特 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在大众传播 中,在一定条件下,如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滥用时,某些传 播功能会受到损害而产生消极的负面后果,这就是传播的 功能失调。(功能和功能失调,显功能和隐功能,是两组 不同的概念,前者着重表明它们对社会体系有利还是不利, 后者则强调它们能否被社会成员所认识和是否社会成员所 期望的。) 14. 传播:含义较广,如交流,沟通,通讯,交际,交往 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们建立共同的意识”。在传播学中 被定义为: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 行为和活动。 15.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 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 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 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内容分析 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 析。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 16. 社会责任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报刊自由主义 理论的改良,发展和完善。它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 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 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即在没有“他律”的 情况下,应自觉的进行“自律” 17. 休眠效果:即“睡眠者效果”,这是由霍夫兰提出的 用来解释可信性效果变化的一个概念。根据艾宾豪斯的忘 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 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 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 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 身的说服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 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 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 为完全地发挥出来。这种现象表明,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 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明力不能 马上得以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 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 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