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关键词: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现代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他称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称为“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看作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活的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东西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和“党的理论基础”。

列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他的一生始终如一地坚持把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新时代和俄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哲学笔记》是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列宁主义是唯物辩证法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毛泽东是唯物辩证法的大师。他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问题,并十分重视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全党。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以及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谈话和批注等等著作,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红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元的、整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学说,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是多元的、片面的、封闭的和僵化的学说。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各自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弄清楚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什么是它据以构成自身体系的源头、什么是它的灵魂、根本理论基础和最本质的东西,什么是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

思主义的界限,对于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半真半假马克思主义,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国内外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众说纷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根本理论基础和最本质的东西,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极重要的地位。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过明确的深刻论述。有人认为,“马克思一生没有指出自己思想理论的精髓”。列宁“在他数以千万字计的论蓍中,仅仅有一次提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在他的大量蓍作中,似乎只有一次运用了…精髓…”。这种说法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不是出于咬文嚼字,就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蓍作缺乏真正的了解。

在这里首先谈一下语义是必要的。“精髓”、“核心”、“灵魂”的含义基本相同,通常作同义词使用,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最根本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如在列宁的《主义》一文中译成“最本质的东西”一词,《列宁全集》第二版的译文则改为“精髓”。两者意思相同,只是译文的具体表达有所不同。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变为主义者,逐步与唯心主义观点断绝了关系,他们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先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融为一体,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或者换句话说,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他说自己的研究方法是“辩证方法”。“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这就是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唯物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根本特征。恩格斯称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2]他说过:只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人,才配称马克思主义者。这个方法论就是唯物辩证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到关于唯物主义新的历史形式时说:“现代唯物主义本质都是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3]他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

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是借助于唯物辩证法,把它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推广到研究社会及其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才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唯物辩证法在其中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成。这说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本源、精髓和根本理论基础。没有唯物辩证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当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和统一的思想体系,不能把其中的某一部分机械地分割开来。

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唯物辩证法看作马克思列宁主义最主要的东西和根本的理论基础。据吴黎平回忆,1932年12月,一次毛泽东问吴黎平,“马列主义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他接着说:“顶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你们大概都学过辩证唯物主义,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了解情况。党员立场要稳,方法要对,那么辩证唯物主义就给了我们正确的思想方法。”后来有一次,毛泽东又对吴黎平说:“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唯物辩证法,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毛泽东1959年同智利阿图罗·马特·阿里山德里谈话中说:“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党的理论基础”。他在谈话中还指出:马克思把唯心主义辩证法和以前的唯物主义改造成为唯物辩证法。马列主义应包含三部分,马列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13]毛泽东总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提到极其突出的重要地位,他特别关注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研究与探索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问题。他说:“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离开辩证唯物论的。”[14]他多次指出:过去我们有些同志之所以犯右倾机会主义或“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都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陷入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而片面性是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的特点。他们没有看到革命生活的全貌,所以他们就没有唯物辩证法。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毛泽东发愤读书,集中精力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他认真阅读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认真阅读了列宁的《哲学笔记》的最重要部分以及苏联三十年代哲学论战正统中心的代表人物所写的哲学论著,系统地形成他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他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学说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中国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和一整套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强调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提出“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15]他在1956年写的《论十大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针对苏联经济建设中

的问题,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矛盾,提出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等,要走自己的路,探索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著,第一次系统明确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学说。这是毛泽东独创性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毛泽东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谈话和批注,贯穿着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红线,这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又一次探索。他在读书谈话和批注中,深刻地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革命与建设的辩证关系、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自发与自觉性的辩证关系、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辩证关系、中央与地方的辩证关系、干部与群众的辩证关系,并批评苏联在这些问题上的形而上学片面性,试图突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探索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还批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缺点是缺少辩证法,批评赫鲁晓夫的致命的理论错误是抛弃辩证法。他说:“这本书的基本缺点,是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他们国内还有阶级斗争,还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敢像我们这样大讲阶级斗争,大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16]他还说:“赫鲁晓夫完全没有辩证法,只有形而上学。社会原因,是他们那里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停顿的时间太长,多年来已经形成一个高薪阶层,农村中出现了富裕农民。因此必然有反映这种社会基础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这些人的意识形态”。“苏联的社会科学不大讲辩证法,斯大林的后期,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就没有多大发展。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走下坡路,滑到修正主义那边去了。”[17]缺少辩证法就会把马克思主义歪曲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抛弃辩证法就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导致苏联葬送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论根源。毛泽东还指出:“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18]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花了40多年功夫写出了《资本论》巨著,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写好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书,必须借助于唯物辩证法的武器。 毛泽东不仅把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应用它去同国内外、党内外种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斗争,而且还运用它来改造和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学说。如“实事求是”,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语,毛泽东把它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用来解释我们党的科学态度、作风、方法,强调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这是毛泽东运用

唯物辩证法来改造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范。毛泽东还十分重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武装全党,反复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止一次地提出“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在1957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我们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要求大家逐步地学习使用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19]1957年11月,他在莫斯科会议上说:“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观念,关于辩证法,需要作广泛的宣传。我说辩证法应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我建议,要在各国党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上谈这个问题,要在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上谈这个问题。”[20]他还指出:“不论是用肯定一切的观点或者否定一切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工作,都是错误的。”[21]“一个党人必须具备对于成绩与缺点、真理与错误这个两分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22]1964年12月31日,他在一个谈话记录稿中尖锐地指出:“形而上学在我们党内盛行,辩证法抛到九霄云外,连一些大老爷也在所不免。现在应该是想一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23]毛泽东强调,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的本源、精髓和根本理论基础。196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这些哲学论文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红线。通晓毛主席这些哲学论文,对我们的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毛泽东是唯物辩证法的大师。毛泽东思想是唯物辩证法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历史经验表明,不懂得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真正懂得毛泽东思想,不可能完全理解毛泽东,也不可能科学地看待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失误。

总结: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认识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理论,它概括了生物学、地质学、天体物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一系列学科建立起来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特殊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毫无疑义,它的基本内容包含着研究自然界的辩证唯物自然观,研究社会历史的辩证唯物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思维领域的辩证唯物认识论、真理观,是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大根本性变革,特别是实现了唯物史观的伟大变革,把唯心主义从历史观的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了出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明了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精髓、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唯物辩证法学说的创立,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诺曼·莱文在《辩证法内部对话》中写道:辩证法“是马克思整个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马克思是一位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科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美学家。马克思涉猎了如此众多的学科,这是他的理论事业的内在要求,因为他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他要向资产阶级观念的前提挑战,这就使马克思不可避免地要在这些不同领域展开论述,而使他在这些不同学科的探索中保持井然一致的统一概念和中心观点就是辩证

法。如果没有辩证法作为他自己世界观的轴心,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Marxism)。他的体系的其他方面,例如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有过错误,也得到了修正,但这些都不是他事业的中心。辩证法则为他的整个理论大厦提供了平衡和统一。”[2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112、1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64页、691~6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主义考证词典,巴黎1992年版,第723页。

[6]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第2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1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第2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3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列宁全集,第2版第24卷第2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1]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第1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2]列宁全集,第2版第20卷第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3][22]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5页。3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11~31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5]吴冷西. 十年论战,上卷第2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6][17][18]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印,第800页、743页、803页。北京:1998.

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会

12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会 谈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最先进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流入中国起,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量。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理论思想对奴役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解放思想都提供了伟大的思想武器。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只是掌握了职业技术就能够满足。社会主义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这个伟大的目标与国民素质是难以分开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其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能发挥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帮助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状况的培养。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优秀指导理念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使高校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一代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因此,应该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联系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来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近几年来说,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而引起的不少负面事件,已经使社会各界纷纷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理念运用仍然较少,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当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作指导,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心理因素,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出现。例如,2004年的马家爵事件,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来作指导,缺乏正确的观念来建设自己的人格。还有 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也一直表现优异。甚至律师辩护时还说是一起“激情杀人”事件,但这仍旧能够证明如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作为建设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理论依据以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 教育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各高校也应该建设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体系,并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种做法往往可以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在冲动或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做出难以挽回的错事。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共学写了20 课时,对于学生生涯最后一门社会科学类课程,我倍感珍惜,每次课都比较认真地听讲,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作为一名工科学生,进入这样一门完全陌生的领域后,感觉非常震撼: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就是开拓。结合了网上的内容,对这门课的基本知识,我进行了一小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由实事求是、矛盾分析、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实事求是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其他三个方面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展开。此外,辩证逻辑方法,作为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应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方法论主要是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尽管从学理上来说不能直接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体系内,但是给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以启迪和补充。比如系统方法,它很显然的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所以是很有价值的。(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个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指一种治学态度。在30年代末,毛泽东就明确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并进行新的解释,赋予了哲学命题的含义。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系统阐明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根据这样的解释“,实事求是” 就是用中国语言表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思想方法。作为思想方法,它要求人们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是与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根本对立的,也是在与之作斗争中形成的。 主观主义是一种从主观意志和愿望出发,从书本和某些原则出发,不顾客观 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以书本为出发点,照抄照搬已有的结论和别国的模式;经验主义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忽视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从主观出发,脱离客观实际,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寻求客观规律,都是极为有害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必须时时处处防止和纠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身包括有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由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因而具有作为一般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性,例如生育、饮食、新陈代谢等等,这种自然属性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说,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而其中的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就成为人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本质属性就成为了人的社会性。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具体人性也是不断发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意识及其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过程的构成物,是以其生命为其物质承担者的,在其活动中实现的同他人,同社会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 每个人的自我,都要依赖于社会集体,通过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取得自己的存在,自我实现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之中,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不断充实和改变。“由于人们的共同生活条件,人的自我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集团的共性;又因为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和从事的活动不尽相同,每个个体的自我又具有某种不重复性和惟一性。如果使人的自我脱离他的全部社会关系,脱离他的活动,脱离构成他实践和认识活动前提的客观世界,脱离他的生存条件,脱离他自己的肉体,这个‘自我’只能是虚幻的想像物。” 正是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才会促使人们进一步寻觅人的价值,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对人生意义的评价。!" 世纪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为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统治阶级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价值的说教行为,曾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在当时有其进步作用。但是,这些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在全人类的普遍的外观下,追求资产者的私利。在随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并不存在什么资产者和无产者共同的所谓人的价值。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 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来看人,必然把人的价值说成是一种脱离具体历史的、超阶级的、抽象的。而当今,我们认为,对于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把人放在他赖以存在和活动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获得对人的价值的客观评价。因此,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人的价值观。 所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她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她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些什么责任,作了些什么贡献。自我的价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学生姓名:苏丹 学号:2014002019 班级:MSW2014(2) 学部:MSW教育发展中心 学年学期:2014-2015-2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其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中主要方法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中主要方法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总体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下面分别介绍这四个主要方法的基本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书本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地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的问题,同时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自身的内在要求。理论根源于实际,没有实际,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是实际的反映,正确与否需要和实际相比照;理论反作用于实际。实际联系理论是实践的必然要求。理论无实际则空,实际无理论则盲。 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的认识方式。在认识活动的思维进程中,只有理论而无实际,或只有实际而无理论,都是不科学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理论和实际同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这四对矛盾或范畴构成了认识论结构的四个层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前提,它规定着认识论展开的基本方向;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线索;认识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含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 姓名学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9学年上学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试题于2019年4月25日公布,2019年4月26日至2019年5月12日在线上传大作业答卷(最多上传10张图片); 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均按零分计; 3、答案须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综合大作业答题纸》手写完成,要求字迹工整、卷面干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 吾心便是宇宙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心外无物 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 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4.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5.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说法错误在于割裂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6. 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是C

A. 激变论 B. 庸俗进化论 C. 直线论 D. 庸俗唯物论 7. 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C A. 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B. 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 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折衷主义观点 9.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 A. 杰出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 运动变化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1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2.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B A. 属于上层建筑 B. 不属于上层建筑 C. 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 其中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 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 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相对真理是指D A. 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 B. 相对谬论 C. 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论的成分 D. 正确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D A.它是人类有用的活动 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 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6.“肯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中包含否定”,这是B A. 折衷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17.人的本质A A.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 是人的自我保存 C. 在于人有思想有意识 D. 是自私自利 1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 A.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 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 D. 新旧事物融合为一体 1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1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2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3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4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6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7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8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9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10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1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12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 一、物质定义: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 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则是原子自身的各种变化,是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内在的关系,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结论很显然,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新的形式。所以,希腊哲学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而死不同。太阳的落山不过意味着新的旭日东升,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肯定,这一点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致的。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本差别,即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实践上,以及对反思的形式上。 在对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 马克思认为,在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态度,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的态度,坚持一切感性直觉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感性知觉是唯一客观的现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怀疑感性世界,伊壁鸠鲁则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②。也就是说,对伊壁鸠鲁来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觉,这是唯

马克思主义辩证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告诉我们看问题要辩证的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懂得找出矛盾,并分清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切不可因小失大;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善于找出并利用其中的联系,既要正确利用其肯定的一面,同时对其否定的一面也要予以重视,不可以偏概全,错失良机。 关键字:辩证法三大规律矛盾联系发展否定之否定肯定楚人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显然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不因有矛盾退缩,认真的分析,带着积极地心态去迎接,进而研究出事物的发展之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正是爱迪生的不畏矛盾,积极探索,才解决了灯芯的材质与温度的矛盾,进而有了电灯的发展。 要正确认识矛盾,就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就网络而言,本身网络是无害的,甚至可以说让我们受益无穷的,网络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省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让我们卸下伪装,真诚的面对他人、适度的游戏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让我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能够在另外的世界里找回平稳的心态,但由于某些人的私心,使得网络变得凶险万分,网络诈骗经常在午夜惊醒熟睡的人们、网络色情毒害着茁壮成长的祖国的未来、沉迷网络游戏使得懵懂的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却不自知……正是这种矛盾,促进了网络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丰富网络内容的同时,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管理,譬如当你玩游戏时间过长时就会有温馨提示告知你该休息休息了、当你可能误入不良网站时会有弹框提示、当可能有诈骗时会提醒你三思而后行等等,这些举措在矛盾中被实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世间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联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的世界本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的世界本质 马克思说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石。通俗来讲,正确的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的实质,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根本不动摇,我们每天都在从事着各种工作,忙碌着各种考试,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多姿多彩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中,不断的分析、总结、学习、判断,才能从意识层面和物质层面上做到把握世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一、物质与意识 世界的本质到底是物质还是意识,这一争论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针对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哲学派分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前者把主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后者则认为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而在此辩论中,各学派又分为一元论和二元论,即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唯物和唯心主义都可以使一元论者,二元论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有两个,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相属的本原。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周围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事物符合时,才能取得成功,反之,则只会失败。无数的事例和经验反复的告诫着人们,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更让人们清晰的认清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通过经验总结和归纳发现,只有唯物主义能准确反映进步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世界观,更好的符合社会生产和科学发展。 既然物质是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本质,那么,物质又是什么呢?哲学物质概念发展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从寻找一种或几种能产生万物的“初原物质”作为世界本原到17世纪形而上学,以原子为组成万物的最小单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研究.pdf

一、辩证的唯物论 哲学编第三章《分类。先验主义》和第四章《世界模式论》中,恩格斯通过对杜林先验主义的“原则在先”和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思想的批判,论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着思维统一性。恩格斯认为原则不是第一性的、本原的,外部世界才是第一性的本原的,从发展上看,是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和人的意识,不能从原则中推演外部世界,“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他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方面,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②与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同,恩格斯阐述了以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辨证唯物自然观。“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③对于时空观,恩格斯阐述了时间上的永恒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④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在运动观上的两个基本错误:一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二是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他阐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⑤。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不能把运动和静止对立起来,不排斥物质静止状态的可能性,只是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通过它的对立面即静止表现出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困难。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这全部对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都是相对的;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⑥在生命观方面,恩格斯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成分不断的自我更新”。⑦通过对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的总结,恩格斯在哲学编中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唯物的辩证法 恩格斯阐述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⑧针对杜林提出的矛盾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不能归属于现实的说法,恩格斯批判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知性,提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⑨,事物的运动过程就是一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他从简单的机械位移所包含的矛盾论述到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所包含的矛盾。指出“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在思维领域也不能避免矛盾。人的无限的认识能力和每个人受主客观限制的认识能力的矛盾实际存在,并在无穷无尽的世代中、前进运动中解决。在质量观上,恩格斯论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量变必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质变。对此,恩格斯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证:第一,“度”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线”。恩格斯以液态的水为例说明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当事物的量变达到度的“生命线”时事物是一定会发生质变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第二,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是多样的。多种力量融合为一种有机整体的力量,而一个又一个力量的“总和”是一个个分散的力量的相加,量的增加或者减少会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质;第三,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这是一条普遍规律。恩格斯以马克思《资本论》中交换价值额转化为资本以及拿破仑所讲的“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为证据,论证了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恩格斯通过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动物界、植物界、地质学、数学、历史学、哲学中起着作用,阐明否定的否定“是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⑩恩格斯批判了形而上学思维的“否定”,指出辩证的否定观“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随便一种方法把它毁掉”,“任何限定或规定就是否定”。?而且它还应当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第一次否定的时候,就必须使第二次否定能够发生或者将会发生”。这种否定实际上是指否定是事物自身的一个因素、一个方面,事物的运动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运动全过程中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恩格斯阐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论述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真理观上,恩格斯指出在知识领域里是不可能存在终极真理的。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从认识性质来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人“能够认识现存的世界”。从认识发展来说,人类的世代延续性使后代人能纠正前人的错误认识,这是一个人类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不断深化的系列。“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真理。哲学编中恩格斯还对道德观、平等观、自由观进行了论述。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杜林论》哲学编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批判对象结构顺序的约束,虽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思想的论述,但在论证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020年7月整理).pdf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 通过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及内容、意义的认识,进而明确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明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重点要求。教学重点、难点: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及重新确立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关于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因而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需要首先了解党的思想路线。 (板)思想路线(P28),亦称认识路线,哲学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它的回答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按照经典的遗传学教科书所言,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所以任何实验都毫无意义。但这与袁隆平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不符合。于是他敢于冲破传统理论观点的束缚,不怕嘲笑和讥讽,大胆创新,反复实验,终于培育成功杂交水稻,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否则他也只能是一个平凡的科技人员(详见参考资料一附后)。所以,是从书本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体现了不同的思想路线。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是否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回顾我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第一个使用“思想路线”这个概念并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具体地说,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给林彪,(当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长)的一封长达8千字的信中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认为那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形成上的最后挣扎”。 (板)结穴:指全文最后的若干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许倩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4)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内容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特点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以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标志。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这种方法论和以往的理论不同,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