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BIM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BIM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BIM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BIM行业分析报告

BIM行业分析

行业动态分析

BIM在我们国家的状况

BIM技术无疑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CAD 产业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以浩辰、中望、CAXA等为代表的一批

国产CAD软件已实现了2D绘图平台的功能(其中CAXA甚至在三维设计领域也已独树一帜),并整合了一批专业软件,形成了“CAD联盟”、“CAD联合体”等组织,为国内设计行业提供了实用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来源于国内的实践,很适合中国国情,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对于国产CAD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做好应对BIM技术的准备,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

1中国BIM软件现状

如果我们把在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的BIM和BIM相关软件都放在一起的话,可以得到下面这样一张表格(表中红色字体的为国产软件):

大家知道,BIM核心建模软件(英文叫BIM Authoring Software)是BIM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其余软件通过和BIM核心软件在不同层度上的信息交换,为项目不同参与方利用BIM提高各自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服务,同时为实现BIM对整个工程建设行业价值最大化做出贡献,国内目前在BIM核心建模软件这个领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除了BIM核心建模软件缺失以外,在上表列出的13类BIM和BIM 相关软件中,国内目前处于空白状态的软件总共有8类之多,需要重复说明的是,表中只列出了目前能够和BIM核心建模软件通过信息交换进行联合工作的软件,表中的内容随时可能会有变化,但整体格局不会在未来2-3年甚至更长时间有大的不同。

如果全体同仁认可BIM对工程建设行业将带来的影响和价值要比当年CAD更为广泛和深远的话,这种现状就应该引起我们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和科研机构、商业软件公司以及整个工程建设行业所有参与方的高度重视,并且研究和实施相应的战略和措施。

2 BIM软件中国战略目标探讨

讨论BIM软件的中国战略目标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考虑:

2.1 BIM软件为整个工程建设行业产生最大价值的角度

我国建筑业软件市场规模不足建筑业本身这个市场规模的千分

之一,而美欧的经验普遍认为BIM应该能够为建筑业带来10%的成本节省,即使我们把整个建筑业软件市场都归入BIM软件,那么从前面两个数字去分析,这里也有超过100倍投资回报的潜力。退一步考虑,哪怕通过BIM只降低1%的成本,从行业角度计算其投资回报也在10倍以上。

因此站在工程建设行业整个行业的立场上,我国的BIM软件战略就应该是如何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让BIM软件实现最大行业价值,在保证目前质量、工期、安全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建设成本1%、5%、10%甚至更多,从而把BIM软件完全考虑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和成本中心。

2.2 BIM软件本身这个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角度

我想业内人士都能看明白,事实上,即便站在整个建筑业的立场上,也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BIM软件组合才能够最大限度服务于中国工程建设行业,以实现建设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的最优结果呢?

如果站在BIM软件本身这个市场的立场上,就是要研究我们国家需要一些什么类型和功能的BIM软件?这些BIM软件如何得到?这些软件各自的市场规模、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如何?等等。

这是一个软件适应客户还是客户适应软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问题,这归根结底是一个市场经济话语权的问题。

BIM软件使用者的话语权和BIM软件开发者的话语权如何在博弈

中获得共赢和平衡,是中国BIM软件战略需要考虑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而在上述两者之间站着的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

根据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下列BIM软件中国战略目标供同行拍砖:

3BIM软件中国战略行动路线探讨

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BIM这个被行业广泛接受的专业名词的出现以及BIM在实际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是美欧对这种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小范围工程实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而且一直没有中断过,乔治亚理工、斯坦福和宾夕法尼亚等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如果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BIM核心建模软件来看,ArchiCAD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品,Bentley Architectire (TriForma)、Revit和Digital Project则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美欧形成了一个BIM软件研发和推广的良性产业链:大学和科研机构主导BIM基础理论研究,经费来源于政府支持和商业机构赞助,大型商业软件公司主导通用产品研发和销售,小型公司主导专用产品研发和销售,大型客户主导客户化定制开发。

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是:BIM基础理论研究基本没人做,政府科研经费支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美欧BIM基础理论研究的本地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通用产品雏形研发和小范围工程试验,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论文、非商品化软件、示范案例上,既缺乏机制形成商品化软件,其研究成果也无法为行业共享;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和资金实力,国内大型商业软件公司只能从事专用软件开发,依靠中国市场和行业的独特性生存发展;至于小型商业公司就只好在客户化定制开发上寻找机会,而这种经营模式严重受制于平台软件的市场和技术策略,使得小型商业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极不稳定。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BIM软件领域的基本格局,说难也行,说不难也行。说难是不管采取哪种战略都不是短期内(2年、3年甚至5年)可以实现的,说不难是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战略并不复杂,就是让行业内的各个参与方回到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上来,从左表的现状转变到右表的良性状态上来,如下图:

这种转变的关键步骤是要让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大学和科研机

构回到基础理论研究上来,用这些研究成果吸引和支持大型商业公司投资研发通用软件产品,以此类推,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和发展。

中国工程建设行业既不差钱,也不差市场,人才应该也不缺,对影响行业未来提升转型的信息化核心技术的核心工具——BIM软件,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以及相应的行动路线随着BIM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BIM内容会有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但是我们相信BIM 将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可以作为我们进行BIM研究和实践的一个基础。我们期待全体行业同仁的参与和贡献,期待BIM能尽早为中国工程建设行业整体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带来最大价值。

4 BIM在我国的发展

当前,有关建筑设计信息化的各种概念及术语已日趋普及,同时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造型独特的地标性建筑,这一切似乎预示着建筑设计行业即将迎来一场技术变革。建筑设计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主流技术正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新技术是否意味着更多的“奇形怪状”的建筑作品,国内设计院所应何去何从?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协同设计及BIM技术两方面谈起。

4.1 协同设计与BIM技术的融合

目前我们所说的协同设计,很大程度上是指基于网络的一种设计沟通交流手段,以及设计流程的组织管理形式。包括:通过CAD文件之间的外部参照,使得工种之间的数据得到可视化共享;通过网络消息、视频会议等手段,使设计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跨越部门、地域甚至国界进行成果交流、开展方案评审或讨论设计变更;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库,使设计者能够获得统一的设计标准;通过网络管理软件的辅助,使项目组成员以特定角色登录,可以保证成果的实时性及唯一性,并实现正确的设计流程管理;针对设计行业的特殊性,甚至开发出了基于CAD平台的协同工作软件等等。

而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出现,则从另一角度带来了设计方法的革命,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二维(以下简称2D)设计转向三维(以下简称3D)设计;从线条绘图转向构件布置:从单纯几何表现转向全信息模型集成;从各工种单独完成项目转向各工种协同完成项目;从离散的分步设计转向基于同一模型的全过程整体设计;从单一设计交付转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支持。BIM带来的是激动人心的技术冲击,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BIM技术与协同设计技术将成为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是BIM的核心概念,同一构件元素,只需输入一次,各工种共享元素数据并于不同的专业角度操作该构件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协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可以说BIM技术将为未来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

技术含量。BIM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也将是新的工作流及新的行业惯例。

因此,未来的协同设计,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设计交流、组织及管理手段,它将与BIM融合,成为设计手段本身的一部分。借助于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将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而带来综合效率的大幅提升。

然而,普遍接受的BIM新理念并未普及到实践之中,这使得我们感觉有责任去正视和思考BIM设计的优势与不足。从理念到实践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必然的,并且多种现象表明该过程在中国可能要更长一些,但是这不应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理由。

4.2从二维设计到三维BIM设计

当前,2D图纸是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最终交付的设计成果,这是

目前的行业惯例。因此,生产流程的组织与管理均围绕着2D图纸的

形成来进行(客观地说,这是阻碍BIM技术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2D设计通过投影线条、制图规则及技术符号表达设计成果,图

纸需要人工阅读方能解释其含义。2D CAD平台起到的作用是代替手

工绘图,即我们常说的“甩图板”。2D设计的优势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对硬件要求低(2D平台是早期计算机唯一能够支持的CAD平台);二是易于培训,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学习了2D基本绘图命令,相对于

可以代替绘图板及尺规等基本工具以后,就可以开始工作了:三是灵

活,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图形线条表达设计内容,只要该建筑用2D图形可以表达,就不存在绘制不出来的问题。应该说,大多数的情况下,2D的表达是可以满足建筑设计要求的;四是基于2D CAD平台有着大量的第三方专业辅助软件,这些软件大幅提高了2D设计的绘图效率。

除了日益复杂的建筑功能要求之外,人类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对于美感的追求实际上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最能激发想象力的复杂曲面被认为是一种“高技术”和“后现代”的设计手法…,实际上甚至远在计算机没有出现,数学也很初级的古代,人类就开始了对于曲面美的探索,并用于一些著名建筑之中。因此,拥有了现代技术的设计师们,自然更加渴望驾驭复杂多变,更富美感的自由曲面。然而,令2D设计技术汗颜的是,它甚至连这类建筑最基本的几何形态也无法表达。在这种情况下,3D设计应运而生了。

3D设计能够精确表达建筑的几何特征,相对于2D绘图,3D设计不存在几何表达障碍.对任意复杂的建筑造型均能准确表现。去年国庆前评选出的“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中,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大剧院、国家游泳中心等著名建筑名列前茅,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无法完全由2D图形进行表达,这也预示着3D将成为高端设计领域的必由之路。

尽管3D是BIM设计的基础,但不是其全部。通过进一步将非几何信息集成到3D构件中,如材料特征、物理特征、力学参数、设计属性、价格参数、厂商信息等,使得建筑构件成为智能实体,3D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