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典例精析

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及汇编

1. 通假字

借字本字例句解释

坐座而置之其坐座位

邱丘以土砾凸者为邱土山

阙缺略无阙处空缺

转啭哀转久绝声音曲折

伏服人皆伏其精练佩服

说悦不亦说乎愉快,高兴

女汝诲女知之乎你

帖贴对镜帖花黄粘贴

火伙出门看火伴伙伴

曷何缚者曷为者也什么

熙嬉圣人非所与熙也开玩笑

板版活板供印刷用的底字

已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数量方位或时间的界限

止只若止印三二本只是

文纹文理有疏密木质的纹路,质地

裁才裁如星点仅仅

支肢四支僵劲不能动肢体

为谓孰为汝多知乎说

知智孰为汝多知乎智慧

孰熟孰视之仔细

还旋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回转、掉转

齐剂火齐之所及也药剂、汤剂

汤烫汤熨之所及也用热水焐

诎屈诎右臂支船弯曲

衡横左手倚一衡木与“竖”相对

简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有又为字共三十有四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反返始一反焉往返、回转

惠慧甚矣,汝之不惠聪明

亡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

厝措一厝朔东放置

陇垄无陇断焉土埂

要邀便要还家邀请

无毋苟富贵,无相忘不要

指旨卜者知其指意旨意,意图

以已固以怪之矣已经

被披将军身被坚执锐披着,穿着

唱倡为天下唱倡导

尔耳非死则徙尔罢了

食饲谨食之喂养

具俱百废具兴全,都

属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阙缺必能裨补阙漏缺点

曾增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衡横困于心,衡于虑梗塞,指不顺

拂弼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得德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谢(恩德)

见现路转溪头忽见出现

2. 古今异义

词语古义今义例句

即使;

虽然

虽然虽乘奔御风

精练精熟语言文字精要简练人皆伏其精练

颜色脸色色彩普颜色不变

盗偷窃强盗坐盗

其实它们的果实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

际情况(承上文转折)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犯罪;

因为动词,把臀部放在坐具

坐盗

停车坐爱枫林晚

布衣平民布做的衣服庆历中有布衣毕昇股大腿屁股两股战战

走逃跑步行、行走几欲先走

汤热水菜汤、米汤及其日中如探汤

离开;

距离前往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西蜀之去南海

亲戚内外亲属旁系亲属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会

适逢,

正赶上

合拢,聚在一起会宾客大宴

但只,仅但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少稍微跟“多”相反宾客意少舒

名说出名字或量词不能名其一处也

中间中间夹杂着两事物之间的位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谤当面指出过

诽谤(含贬义)能谤讥于市朝

再两次又,再次主人日再食

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的总称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

不用说,更

不必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绝境与人世隔绝

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鲜美鲜艳美丽味道美好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往往到处

处处

副词“常常”,表某种

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

发生

卒中往往语

亡逃亡死亡今亡亦死

间暗中隔开,不连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涕眼泪鼻涕汪然出涕曰

病困苦不堪疾病则久已病矣

齿年龄牙齿以尽吾齿

牺牲指祭祀用的

猪、牛、羊

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

命或放弃自己的利益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间参与间隔,使其不连接又何间焉

狱案件监狱小大之狱

可以可以凭借表可能或能够的动词可以一战

开张扩大店铺开业诚宜开张圣听

感激感动奋发因对方的好意和帮助

而对他产生好感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痛恨痛心和遗憾深切地憎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卑鄙低微而鄙俗(语言、行动)恶劣先帝不以臣卑鄙

穷穷尽

不得志

贫困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则独善其身

夫句首发语词丈夫夫战,勇气也

谢道歉谢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是这样判断词吾祖死于是

3. 词类活用

活用词语活用情况意义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便实.钉之形容词的使动用

使……坚实

便实钉.之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

碎裂

..奏牍掷地形容词的使动用

使……碎裂

非显者刺.名词用作动词投名帖

男女

..于琢磨搜剔之主人名词用作动词

生养孩子,

即诞生

齐人固善.盗乎形容词用作动词善于,擅长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

以……为乐

下.见小潭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往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用作状语在空中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

..差互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

使……凄凉;

使……寒冷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

使……劳累

板.印书籍名词用作状语表工具,“用雕版”火.烧令坚名词用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手自笔.录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挂)主人日.再食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

以……为美,认为……

中峨冠

..而多髯

..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

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

很多胡须

居右者椎髻

..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

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目视,打量

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铁甲;锐,武器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名词作状语;名

词用作动词

用丹砂;做王,为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尉果笞.广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此皆良实

..

,志虑忠纯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优劣

..得所形容词作名词优秀的人才和才能平庸的人

有所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以光.先帝遗德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名词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乡邻之生日.蹙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的

殚其地之出.动词用作名词生产出来的东西

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妇抚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烘烤

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子罩着

山.行六七里名词用作状语沿着山路

失期,法.皆斩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法律

恢弘

..志士之气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

使……苦恼

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

使……恼怒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

以……为异,感到奇异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

以……为小

狐.鸣呼曰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那样

陟罚臧否

..形容词用作动词评定人物的好坏时.而献焉名词用作状语到(规定献蛇的)时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功.宜为王名词用作状语按功劳

不耻.下问形容词的意动用

以……为耻

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4. 一词多义

词语例句词义

观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天下之伟观

也;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 以俟夫

观人风者得焉

1. 景象;

2. 观赏;

3. 考察

名1. 名之者谁?2. 遂以名楼;3. 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4. 不能名其一处也;5.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1、2. 命名;3. 出名;4. 说

出;5. 姓名

故1. 公问其故/扶苏以数谏故;2. 未布

瓦,上轻,故如此;

3. 桓侯故使人问之;

4. 温故而知新;

5. 广故数言欲亡

1. 原因,缘故;

2. 所以,因此;

3. 特意;

4. 旧的知识;

5. 故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 广故数言

欲亡;3. 河曲智叟亡以应1. 灭亡、死亡;

2. 逃跑;

3. 通“无”,没有

间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 又间令吴

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 扁鹊见蔡桓公,

立有间;4. 遂与外人间隔;5. 中间力拉

崩倒之声;6. 时时而间进;7. 固有不能

间也欤;8. 奉命于危难之间

1. 参与;

2. 暗中,暗暗地;

3.

一会儿;4. 间断;5. 夹杂;6.

间或,断续地,偶尔;7. 使隔

开;8. 时候,期间

1. 潭中鱼可百许头;

2. 可以一战/不可

知其源

1. 大约;

2. 能够,可以

许1. 高可二黍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

里;2. 遂许先帝以驱驰;3. 曳屋许许

声;4. 杂然相许

1. 表约数,相当于“上下”“左

右”;2. 许诺,答应;3. hǔ象声

词;4. 赞同

属1. 属予作文以记之;2. 司命之所属,无

奈何也;3. 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4. 神情与苏、黄不属;5. 属引凄

1. 通“嘱”,嘱咐;

2. 管;

3.

类;4. 关联;5. 连续

胜1. 予观夫巴陵胜状;2. 弗胜,守丞死;

3. 臣不胜受恩感激;

4. 我言秋日胜春

1. 优美的,美好的;

2. 胜利;

3.

能够承担或承受;4. 胜过

若1. 若毒之乎;2. 若印数十千本,则极为

神速;3.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 猛浪若

1. 你;

2. 假如;

3. 比得上;

4. 好像

或1. 而或长烟一空;2. 今或闻无罪;3.

或王命急宣;4. 或异二者之为;5. 则或

千或百,果然鹤也

1. 有时;

2. 有人;3有;4. 或

许;

5. 或者

1. 岁赋其二;

2. 更若役,复若赋;

3. 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1. 征收,敛取;2. 赋税;3. 古代的一种文体

1. 先自度其足;

2. 吾忘持度;

3. 度已

失期;4. 非相度不得其情1. 量长短;2. 量好的尺码;3. 估计、揣度;4. 测量

1. 非咨询不穷其致;

2. 欲穷其林;

3.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 追究到底;

2. 走完、走到尽头;

3. 穷尽

居1.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2.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3.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4. 居十日,扁鹊复见

1. 在、坐;

2. 处在某个地位

或地方;3. 居住;4. 停留,经

顾1. 顾野有麦场;

2.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 人之立志,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1. 看;

2. 拜访;

3. 反而

1. 上使外将兵;

2. 可汗大点兵;

3. 今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 士兵;

2. 军队;

3. 兵器

绝1. 绝多生怪柏;2. 沿溯阻绝;3. 佛印

绝类弥勒;4. 天下独绝;5. 猿则百叫无

绝,哀转久绝

1. 极高的;

2. 断;

3. 极、很;

4.

妙到极处;5. 断绝、断、消失

1. 以光先帝遗德;

2. 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陛下

1. 遗留;

2. 给予

1. 持就火炀之;

2. 瞬息可就

1. 靠近;

2. 完成

1. 行拂乱其所为;

2. 入则无法家拂士

1. 违背;

2. 通“弼”,辅弼寻 1. 寻向所志;2. 寻病终 1. 寻找;2. 不久

为1. 其为不知竹一也;2. 为坛而盟;3.

号为张楚;4. 或异二者之为;5. 尝奏荐

某人为某官/唐人尚未盛为之;6. 为坻

为屿/满铁范为一板;7. 已后典籍皆为

板本;8. 又为活板;9. 每字为一印;10.

未为简易

1. 作为;

2. 筑;

3. 称,称为;

4.

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5.

任、做;6. 成为;7. 是;

8. 发明;9. 刻;10. 算是

方1. 余年幼,方出神;2. 方为秋田之害;3.

今齐地方千里;4. 方两三级;5. 今方

来,吾欲辱之;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1. 正;

2. 正当,正在;

3. 方圆;

4. 才;

5. 将要;

6. 地方

履 1. 郑人有欲买履者;2. 人履其板 1. 鞋;2. 走,踩踏

1. 士卒多为用者;

2. 卒或有所闻;

3.

月余亦卒

1. 士兵;

2. 终于;

3. 死

固1. 汝心之固;2. 齐人固善盗乎;3. 而

其好固有不存也;4. 固有不能间也

欤;5.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 顽固;

2. 本来;

3. 本来,必

然;4. 原来;5. 巩固

去 1. 去国还乡;2. 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近 1. 离开;2. 距离

1. 于是入朝见威王;

2. 朝服衣冠;

3.

皆朝于齐

1. 朝廷;

2. 早晨;

3. 朝见

1. 主人日再食;

2. 谨食之1. 提供伙食;

2. 喂养

1. 无从致书以观;

2. 盖亦以精力自致

者;3. 非咨询不穷其致1. 得到,买到;2. 达到;3. 事理

1. 一一为具言所闻;

2. 百废具兴;

3.

则第二板已具

1. 详细;

2. 全,都;

3. 准备好

1.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 择其

善者而从之;3. 京中有善口技者1. 好事,善事;

2. 好的,美好的;

3. 擅长

诚1.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 今诚以吾众

诈自称公子扶苏;3. 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

1. 本来,确实,的确;

2. 果真,

表假设;3. 实在是

1. 此乐何极;

2. 南极潇湘;

3. 而尝极

东方

1. 穷尽;

2. 到,至;

3. 游遍国 1. 去国还乡;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 国都;2. 国家

指1. 争高直指;2. 卜者知其指意;3. 不

能指其一端也;4. 皆指目陈胜;5. 指通

豫南;6.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1. 向;

2. 通“旨”,意图;

3. 指

出;4. 用手指点;5. 直;6. 手

从 1. 民弗从也;2. 战则请从 1. 听从;2. 跟随,跟从

1. 云归而岩穴暝;

2. 太守归而宾客从

也;3. 吾谁与归

1. 聚拢;

2. 回家;

3. 归依环

1. 环滁皆山也;

2. 环而攻之

1. 环绕;

2. 包围

深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 池非不深也

1. 幽深;

2. 和“浅”相对

1. 使内外异法也;

2. 永州之野产异

蛇;3. 渔人甚异之1. 不同;2. 奇特的;3. 以……为异,感到奇怪

道1. 不足为外人道也;2. 中道崩殂;3. 咨诹

善道;4. 得道多助;5. 会天大雨,道不通;6.

策之不以其道

1. 说;

2. 途;

3. 道理;

4.

道义;5. 路;6. 方法,途径,

措施

比 1.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2. 比吾乡邻之死1. 等到;2. 表比较;3. 靠

则已后矣;3. 其两膝相比者

奇1. 明有奇巧人;

2. 有奇字素无备者;

3. 长约八分有奇

1. 奇特;

2. 生僻的;

3. 零

夫1. 荷担者三夫;

2. 夫战,勇气也;

3. 其夫呓语

1. 指未成年男子;

2. 发

语词,没有实在意义;3.

丈夫

1. 北通巫峡;

2. 政通人和;

3. 通计一舟,为

人五

1. 通向;

2. 顺利;

3. 全,总

1. 木兰当户织;

2.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

当其租;4. 今当远离当是时1. 对着,面对;2. 应当,应该;3. 当做,抵;4. 值,在

1. 卒数万人;

2. 广故数言欲亡;

3. 珠可历

历数也1. 表示不确定数目,相当于“几”;2. 屡次,多次;3. 数出

1.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2. 愿陛下亲之信

之;3.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 真实可信;

2. 信任;

3. 信实,是对神说实话

提分策略

1. 文言实词应重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

理解字词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析,充分积累课文中字词的用法,进行对照分析,逐一核实,选择与语境、句意符合的义项或解释;词类活用亦要和以往学习的各种活用类型相结合,从语言角度分析可以说是一条捷径,举例来说,当一个名词放在动词前,按一般的规律判断,名词应作主语,但如果在这个“名词+动词”的结构前已经有主语或明显省略了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有可能被活用作状语了;通假字要注意它的运用特点,掌握词语发展变

化的规律(如“暮”作“傍晚”这个意义解释时,最早是用“莫”字),注意通常被用作通假的一些特殊词语(如“亡”“畔”“曾”“衡”“属”等)。如此准备,就可做到针对阅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了。

2. 文言虚词要明确类别,着重分析其语法意义,多归类,理解它们在句中的实际作用,由此达到熟能生巧。

一般地,选择型题目中加点虚词的理解不用太细化,只需辨析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即可,如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而”和指代第二人称的代词“而”用法就有明显差异,对填空简答型题目中的虚词,回答时就要稍作全面的诠释,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中的“以”,要作如下解释,即“介词,按照”。需要指出的是,初中阶段要求熟悉和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其中,“之、以、而、其、于”这五个文言虚词应重点掌握。

3. 文言句式的应试要从整体上准备。

作为特殊句法,文言文的句式多注重句法这个大的概念,所以复习应试应立足于整体把握,像常见的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都是就句子的总体而言的,都是文段(章)中某一特殊情况的体现,这些句子往往有较鲜明的特点或标志,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判断句常见的标志“……者,……也”“……者……”“……也”“……者也”“乃”等。倒装句中常有介宾短语后置,省略常含主语、介词等,复习时认清这些现象的本质,把遵循规律和实际分析结合起来,比较特殊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通常情况下,句式考查会以三种情形出现,即选择题、断句题和翻译题,关于与题型结合的应试对策在各章节中我们已经进行了解说。

4. 文言句子的翻译要落实到字词、句式上。

文言句子的翻译实际上是理解文言文意思内容的体现,必须从基本字词入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分别对一个句子中的每一处实词、虚词加以解释,然后连缀成句。成分缺少的补足,顺序与现代汉语不符的调整,实在难以连缀,句意不通才用意译的方式解决。总而言之,文言句

子翻译以忠实于原句原意(并适当结合文中的语言环境)为操作的准则,只要谨记这一点,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解答起来就能快捷、准确。

5. 文言断句要注意语义系统,把握“文气”,照顾适当的省略成分。

断句实则是理解,即正确对文言句子进行断读是正确理解句子的表现,只有断句正确,才谈得上理解无误。复习中,认真地培养语感,加强语言(古文)的敏锐性,把一句话当作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看待,顺应“文气”,并把省略的成分在脑中补充出来,才能正确认识句子的停顿。举例来说,“其一犬坐于前”(《狼》)断句正确的应是“其一/犬坐于前”,而不应是“其一犬/坐于前”,因为文中所要刻画的是狼的行为举止,根本就没有出现“犬”的形象。

6. 对文意及写法的理解要将局部理解和整体把握结合起来。

一般地,中考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大意的理解,对写作方法的体会分为两种题型,一为选择题,二为填空简答题。就前者而言,通常采用排除法;就后者而言,通常采用归纳提炼法。但总体上都必须紧扣原文,忠实于原文的写作,把文意弄懂,既不能胡乱猜测、妄加推理,亦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这里简要强调两点,古文强调“文以载道”,文中所述之事、所写之人都蕴涵了作者一定的观点,这必须引以重视;此外,写作手法也常涉及比喻、对比、举例、寓言、言行描写等,这些在应考时要重点复习。

专项训练

1. (2014·上海杨浦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的作者是朝。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的“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形容陋室之陋。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 文中作者以诸葛、扬雄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2. (2014·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必以信.欲信.大义于天下

B. 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C. 虽.不能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②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庄公提出与齐军作战的条件之一是“衣食分人”“弗敢专”,但曹刿认为这是小信用,不能凭此去打仗。

B.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问“何以战”,战时能够抓住有利战机击溃齐军,战后能准确分析战争取胜的原因。

C. 庄公战前能与曹刿商讨,战时能“与之乘”,战后能“问其故”,可见庄公有虚心好问、从善如流的美德。

D. 齐军第一次击鼓,其士气正旺,曹刿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击鼓,其士气已经完全消失,曹刿才下令进攻。

3. (2014·贵州贵阳模拟)阅读《口技》选段,回答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

..

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少顷②既而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译文:

②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文:

(3)“善”是什么意思?请你在文中找到反映宾客都认为口技人“善”的两个句子。

答:

4. (2013·湖南长沙模拟)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答:

5. (2013·江苏连云港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蹴.尔而与之

(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呼尔而与之

(3)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 此之谓/失其本心

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翻译下面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 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话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C. 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6)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7)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南宋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哪一句表达的观点和本文相同?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选择?请从我国历史上再找一位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其事迹。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专项训练

1.(1)唐刘禹锡

(2)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上了青色。(或: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B

2.(1)C[解析]即使,考查文言文词语理解。A.实情/通“伸”,伸张;B.“养”的意思/怎么;D.参与/夹杂。

(2)①(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②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追击他们。

(3)A[解析]这只是小恩小惠,而不是“小信用”。考查对文意理解

3.(1)①一会儿②不久,紧接着

(2)①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②各种声音同时发出,都模仿的很像(各种妙处都具备)。

(3)善于,擅长的意思。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1)①处,处在②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③归依

(2)①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②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

(4)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5)提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可。

5.(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②祸患,灾难③通“欤”,语气词“吗”④用脚踢

(2)B[解析]A、C、D中的“而”表承接:B中的“而”表转折。

(3)D[解析]正确停顿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5)D[解析]“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之心。

(6)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慷慨就义的决心。示例:岳飞精忠报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领美国救济粮。

最新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 (一)(12) 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 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①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 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 【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 1.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 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 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 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贼易之易: 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将: ③今公生之生: ④众惊,将走走: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 译文: (2)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上蕴涵着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因素。学习这些文质兼备的文言文,不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能更好地继承人文传统,继承哲学和道德理念的传统,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现代汉语,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诵读 在文言文阅读中,朗读非常重要,它不但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经过反复朗读,自己也就能领悟文章的旨意了。以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在学生还没有读畅文章时,就急于转入串解这个环节,而这时,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文章的基本轮廓,对所读的材料还没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对作品的语意还缺乏直接的感知,学生还没有通过充分诵读而产生求知的兴奋,这时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诵读”不可忽略。 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实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用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有些却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说明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这几个字连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水准,纵使悟性极大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升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没有多大协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所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在文言文教学中,过度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旧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这种现象还是存有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水准?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注意积累,增强词语和句式练习 如叶老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的达成,别无他法,只能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面对读物展开阅读过程,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复,通过这样的“历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能够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水准的时候,自己动脑、动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 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 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第二: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 考生可以利用整合和拆分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

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第三题:内容理解题 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第四题: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意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的主题不外乎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胡乱总结更有效。 此外,也要适时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有用了。

初中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教学计划

初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属于初中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的基础课程。学员为初一、二预科班的学生。基本情况为,初一预科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而初二预科班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尽管这两部分学员学习情况不同,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就是打好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提高学习文言文阅读的兴趣。此外,加强现代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所选文言文作品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丰富语文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能力,树立对待中国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能够批判吸收古代文化遗产。 3、德育目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哲学的思考,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4,此外,附加现代文阅读,提高现代文理解和欣赏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所选文言文作品以其所在年代为线索,从上古时期到明清,根据其文学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文言文作为教学材料。 教材共九章,前八章为各个年代的文言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状况,还有利于我们充分开发古代文化,挖掘其政治、道德、伦理、教育、文学等人文资源,借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尽承传其精髓之责任。 其中,选取了一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旨在通过这些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的寓言小故事,对课堂作适当的补充、延伸与拓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理念 第一,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尊重和满足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坚持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第二,文言阅读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通过进行基础性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差异,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内涵和个人魅力。最终,让学生乐于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第三,专业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把寓言故事的幽默讽刺融合于有关文化、政治类的文言文中,寓教于乐。同时,学习有关古人礼仪和做人方面的作品,如论语,提高学生的自我涵养,树立起自主意识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德。实现“不求人人成大才,但求人人都成人”的教育目的。此外,除了掌握课本要求的知识以外,增加课外优秀作品和重要的人物知识,与课堂学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五、课时安排: 16课时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 二、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唐文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公开课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难点: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一)什么是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把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要求在文章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材原则 选文原则 1、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 2、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 3、课外选文与课选文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4、从选文容看,以写人叙事类为主,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选贤举能、展 示个性、伤时感怀、抒写志趣、哲学思辨、勤学励志等。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题有哪些? 1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 3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4 .比较阅读材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比较角度 二、常见题型 例1、【甲】《马说》【乙】《桓公伐孤竹》(2016·省市)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在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例2、【甲】《醉翁亭记》【乙】《满井游记》 山水风光,寄情于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常见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ēng):重新。轻:轻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 ..夜分()(2)虽.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4)属.引凄异()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 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白:酒杯。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2)上下一.白()(4)及.下船()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填空和简答。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教学示例 一、阅读教学的两个价值 1.语言艺术价值:结构艺术表达艺术语言运用 2.人文精神价值:作家思想课文内涵情理美 ——坚持语文教学规律符合课程标准教学真实有效 注意:1.把课备好:熟悉作家、熟悉课文、熟悉学生; 2.坚持自我:不要摇摆、不要盲从、不要虚假。 三、各种文体教学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 1.四教 一教字词句二教诵读 三教章法笔法四教思想文化 2.教法 例如: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①焉?”刿曰:“肉食者鄙②,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③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④,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⑤也,必以信⑥。”对曰:“小信未孚(fú)⑦,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⑧,虽⑨不能察,必以情⑩。”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民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战术)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战略)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 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àn):参与。 (7)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徧:同“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 (14)孚(fú):为人所信服。 (15)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

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⑤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③凫:野鸭。④莳:移植。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啸”句,“东皋”由此而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妻子 ..()②日.与对酌() ③君有奴婢数.人()④终.于家()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绩爱其真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1)①妻子儿女②每天③几,几个④终了,结束(2)C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相近结庐 【答案】遂/相近/结庐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翻译: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翻译: 【答案】(1)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都不应答人家。(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4.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王绩的“性简傲”,请你概括出两点。 【答案】(1)辞官回家后就随便在仲长子光的附近盖了茅屋居住。(2)有刺史来拜见,都不应答人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1)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2),感泣辞母,去之南都(3),入学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4)以水沃面。往往饘粥(5)不继,日昃(6)食。遂大通“六经”(7)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适:女子出嫁。(2)世家:家世。(3)南都:今河南商丘。(4)辄:总是,就。(5)饘粥:稠粥。(6)昃;日偏西。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8)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是:() A、去之.南都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之.虚所卖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范仲淹二岁而孤(2)去之南都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19、范仲淹有志天下 1 B 2 (1)幼年死去父亲(2)离开 3于是他精通“六经”的旨意,慨然豪迈,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4记叙了范仲淹的身世及求学的经历,表达了他心忧天下的大志。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 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 ..不至也( )(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