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的区别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以分析论述为主

旅游地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实事的记述和分析,以叙述说明为主

2、三个基本概念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休憩: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休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旅游: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3、旅游地理学是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和环境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规划,旅游区划,旅游区划影响,旅游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

5、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计量法,实地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

6、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与地理学学科关系: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自然部分

人文地理学旅游行为偏社会文化

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经济产业

概念: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外:

各国学者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称谓略有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区域规划等。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为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的推销、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等

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国内:

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内容上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旅游行为地理

1、如何定义旅游者?

定义上的问题:(罗马会议标准)到一个国家逗留至少24小时的游客

定义的渊源:旅游意指往复的行程

旅行的尺度:出游目的(娱乐度假健康学习运动;商业业务探亲访友出访开会)、旅行距离、逗留时间、居住地

统计标准:存在的问题纵向不可加横向不可比,统计口径不一致

2、旅游地理背景

概念:对旅游者产生恒定持续影响的地理环境

原因:由好奇引发矛盾:地理环境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居住地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一个旅游地的魅力取决于它的最大信息获取量

实得信息<=实在信息量-先验信息量

顾客牺牲=顾客真正期望值-顾客勉强接受

顾客惊喜= 感觉到的-期望得到的

顾客悬念=不知道的-对过去的记忆

3、旅游地理背景可分为

自然地理背景

特点:

丰富性与差异性(有一级、二级、三级差异,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非地带)

是主导因素,影响最早最持久的因素

影响强度有地区差异(中低纬度大于高纬度;岛屿及沿海地带大于内陆;奇特优美的

自然环境)

文化地理背景

特点:

丰富性与差异性(有一级、二级、三级差异,文化圈,文化区,民族小区)

三因素:物质基础要素、物质文化要素、精神文化要素

影响强度有地区差异(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

经济地理背景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城市与乡村

环境质量背景

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条件:互补性、代替性、可达性

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构成了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是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特性;

代替性的作用,节省交通费用,过滤器作用;

游客的可达性与旅游地的价值正相关,受交通因素的影响。

4、旅游行为

广义:一次、一生、选择偏好、行为层次结构

狭义:一次

决策行为——影响因素

最大效益原则:在资金和时间固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精神上满足精力上恢复)

表现形式-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大的信息获取量

感知环境:即对环境的整体印象,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电视、地图、书籍、亲友推荐共性特征

根本原因-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直接原因-感知环境的差异

旅游偏好:个性特征

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

空间行为

表现——点状:小尺度,专门层次,回头率高,形的轨迹忽略

线状:中尺度,基础层次,回头率低,

面状:大尺度,多层次,形的轨迹是一个面

特征——大尺度:高的旅游地,高级别的旅游点,环状路线旅游

中小尺度: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旅游路线决定旅游效果

模式——单一直线旅游空间行为模式

环形

直线-环形

基营型

5、旅游行为的研究意义

资源个体评价:研究人员与大众的感知环境有差异,易发生非大众化倾向。资源独特性的评价,大众往往关注资源的知名度以及能提供的游玩时间。

(明孝陵申遗成功:满足对文物真实性的研究;建筑宏伟,代表最高成就,满足对文物独特和普遍价值的要求;规模宏大,风景优美,吸引游客融入现代生活,符合人文因素)

独特性、共性、近邻效应:受追求效益最大化原则影响,旅游者在参观完内部共性大的后,

对其他不再表现出强烈兴趣

近邻效应:受独特性和共性影响,导致相邻的资源个体对远处的居民吸引力的影响

正效应:不同类型,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对远处居民吸引力增强

负效应:相同类型,各自吸引力减弱

第四章旅游资源地理研究

1、概念

强调内容:客观存在的已开发的或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能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的、人类活性以及历史人类活动的总称

强调准则:凡是能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为旅游业利用的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

旅游流:是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固定不变的流向,均一的强度、不断增长的趋势(流向与流量)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2、旅游吸引物: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综合。包括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方式

属性:吸引性、群体、指向、经济、

3、旅游资源的特点

多涵性:种类、项目、内容的广泛性

意义——多门类多层次开放利用、多学科多方位综合研究

整体性:资源与资源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深刻联系

意义——处理好人文与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融合

理解建设性破坏(视觉污染、气氛破坏)和破坏性建设

加强综合开发,发挥整体优势

发掘和利用伴生资源

萌变性:萌生与变化

意义——如何认识与看待资源贫乏

摈弃一成不变的观点

地域性:产生长盛不衰的旅游客流

意义——因地制宜,以特取胜

4、旅游资源的分类

性质和成因特征: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利用限度和生成价值:再生和不可再生

存在的空间位置

开发利用的变化特性:原生性和萌发性

形态特征:有型和无型

活动性质:观赏性、运动性、特殊性

用途: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

5、旅游资源的调查:普查和重点调查

方法:搜集资料、利用科技、室内预测、现场踏勘

6、旅游资源的评价

概念——狭义:(资源本体)确定在全部或同类资源中的地位,以确定其重要程度和开发利用价值。

广义:(综合评价)以本体评价为基础,对其价值特征,环境氛围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别和综合的评定。

评价分类:体验性评价——基于评价者对评价客体的质量体验而做出的评价方法,可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

技术性评价——指气候、海滨、温泉等一些国家已初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可供参考的旅游资源各要素对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

综合性评价——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资源做较全面的评价的一种方法

定性评价:凭经验、主观判断、简单类比

环境质量

科学价值

美学价值(雄、秀、奇、幽)

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

第四一章、地貌旅游资源

1、地貌与旅游资源的关系

风景骨架(北雄南秀)

意境影响

项目影响(因地制宜,适合度假疗养、攀登探险)

2、各种地貌介绍

造型地貌: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类型,各种山峦岩石经外力雕琢形成拟人,拟物,拟兽,拟鸟景象的总称,给人以直观,形象变化的艺术感觉和意境,具有特殊的感染作用

成因:内因节理、断层、裂隙

外因风化、侵蚀、搬运

岩浆——岩浆岩侵入岩(①花岗岩:侵入岩中分布最广的岩石,由石英云母长石组成,通

常呈肉红色;岩石裸露、球星风化、节理发育、主峰

突出、陡峭险峻)

喷出岩酸性(②流纹岩:酸性喷出岩,有气孔流纹和溶洞构造)

如雁荡山:峰、嶂(连续开展的悬崖峭壁)、瀑、洞

基性(③熔岩:含二氧化硅较少,粘性小,流动性大,逐渐

冷却凝固,呈绳状岩体,形如巨蟒)沉积岩④丹霞地貌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流动性和溶蚀性

⑤喀斯特地貌

⑥变质岩(泰山杂岩:混合沉积岩和变质岩层,各种花岗石类)

⑦海岸地貌、⑧冰川地貌、⑨雅丹地貌

第四二章:水景旅游资源

1、水在风景中的作用

赋予活力和生机、调节温度和湿度、巨大的侵蚀和溶蚀作用

2、水体的旅游功能

造景功能(形,影,色,味,声,古)

医疗功能:具有机械刺激,温度刺激,化学刺激的综合疗养功能

体育功能:游泳,划船,冲浪等,欣赏景色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3、各种水体旅游资源

海洋(滨海景观:海滩和海域的复合景观)

湖泊:天然洼地积聚的水体,是陆地水的重要形式

构造湖(地壳断裂,沉陷,拗陷所形成的盆地和谷地)

火山湖

冰川湖

人工湖(抗洪蓄水和调节径流的蓄水区域)

风蚀湖(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风蚀洼地积水所形成的风蚀湖)

岩溶湖

河际湖

江河:陆地表面线性运动的经常性和周期性水流

涌泉:地下水流出地表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排泄的一种重要方式

分类按出露条件:接触泉、裂隙泉,断层泉,溶洞泉

温度:冷泉,温泉,热泉,沸泉

矿化度:普通泉

矿泉(含有一定矿物质的具有医疗和饮用价值的泉水)

动态:上升泉和下降泉

泉的旅游功能:审美功能、医疗功能、品茗酿造功能

瀑布:从悬崖或陡坡倾泻形成的水体景观,是河床的不连续后果,形态,声势,色彩俱佳三要素:水体、陡坎、深潭

类型:岩溶型瀑布(黄果树)

熔岩型(吊水楼)

构造型瀑布(壶口)

差别侵蚀型

山崩、泥石流和冰川瀑布

第四三章:动植物旅游资源

1、感观特征:重要的造景素材和欣赏对象

美化环境,清新空气,保持生态,烘托主题,点缀精华

以形,色,香,奇,古塑造风光景象,突出地方特色

2、旅游功能

观赏功能:风采美、姿容美,绿雕美、珍稀美、意志美

净化环境

疗养功能

科考功能

第四四章:气候与气象旅游资源

1、概念气象:短时间内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风雨雷电)

气候:多年大气状况的综合,也包括极端天气

2、旅游功能:

影响季相变化:是植物春花,夏盛,秋萧冬枯的根本原因;旅游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因素

影响观赏布局和观赏效果

影响旅游功能的发挥

3、风景气象和风景气候

宜人的气候:取决于舒适指数,风速指数,宜人度三个指标

奇异的气象:

云雾: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处,形成能见度小于一千

米的天气现象,称为雾;悬浮在空中的可见集合体称为云

雾凇:一种聚集在地面物体迎风面的呈针状,球状的乳白色松脆晶体结构的凝华物

霞:太阳光中的短波长光线被大气中的尘埃和水汽散射,剩下长波长的光线红橙黄等映在云层和天空中。

虹:大气中的水珠反射或折射太阳光形成的弧形彩带,出现在太阳的相对方向。

佛光:大气中悬浮的大量水珠衍射太阳光形成的

蜃景:大气垂直温度变化剧烈导致其垂直密度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光线的折射和全反射,使远处的景物出现在眼前的奇异景象

第四五章:人文旅游资源

构景要素:城乡风貌、现代设施、饮食购物,文物古迹、民俗风貌、宗教文化、文学艺术

1、城市旅游资源:中西差异

西模式:放射状、无城墙、不严整

原因:人权

景观特征:多用石料,立柱较多

注重单体建筑的立面效果

无围墙,开放空间

环境美化多施以人工之力

中模式:方、矩先筑城墙,横平竖直,中轴对称

原因:礼制影响

景观特征:明显的三部结构

典型的木构造结构

有轴心的建筑群组

多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2、陵寝旅游资源

旅游价值:地上地下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欣赏、科学研究价值

选址多在环境优美、形胜壮观的地区

经过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陵寝博物馆

3、宗教旅游资源: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第四六章旅游资源赏析

1、旅游审美——概念:审美活动、审美欲求(生理和精神层次)、集大成(自然美、艺术美、

社会美、生活美)、熔一炉

——特点:复杂与综合、直接与短暂、主体群众性

——层次:赏耳悦目(感性功能,生理快适)、赏心悦意(认识功能,愉悦心境)、

赏志悦神(探求理性,追求无限)

2、旅游审美内容

审美场值:E=O*F*Sa

心理要素:理解、想像、知觉、情感

方法原理:动态与静态(移动速度感受景变)

移情与距离

时机与位置

节奏与重点

第五章旅游环境地理

1、环境容量:区域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阈值

旅游容量:某一区域的资源与环境在未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时所能达到的旅游活动水平。

2、环境容量阈值应满足的条件

不降低旅游环境质量

不降低旅游游览质量

不损害旅游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平均值

3、旅游环境容量可分为

自然容量——物质容量、生态容量

社会容量

规划管理容量

4、容量计算

面积法:C=T/T0*A/A0

线状法:D=L/d

卡口法

第六章旅游新业态

1、温泉旅游的认识:

温泉旅游是以温泉沐浴文化为目的,一种休闲养生、解压和治疗身心疾苦的方式,是将原先的温泉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达到养生和休闲的时尚旅游。

温泉浴作为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和手段,以独特优势,一直被人们所认识和看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温泉水中的矿物质和盐类达到一定浓度时,可治愈一些疾病和预防疾病。具有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温度刺激的综合疗养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血管功能。

温泉旅游中体现出的温泉文化如;景观文化(温泉的观赏价值)、地名文化(温泉与地名有着密切的联系,汤山)、生命文化(医疗保健价值)、沐浴文化(身心愉悦,不同洗浴形式体现不同洗浴文化)

温泉旅游产品形式多样化采用1+1或1+N模式:

温泉+生态游

温泉+农家乐

温泉+体育+农业游

中国旅游地理

简述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0。但是旅游地理学在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产生出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的背景下才出现的,随即得到了超常发展,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成为地理学中瞩目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当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就是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的。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79-1985年),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此后,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郭来喜、陈传康作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最富成效的实践者,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1981)则是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 1.闲暇和游憩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需要和旅游需求关系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渴求或欲望,它是旅游者的一种潜在需求,即旅游者自身感到缺少某种东西,又期望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研究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如家庭休闲(包括阅读、园艺、社交、看电视等);日常休闲(如看戏、上餐馆、运动、看球赛等),也包括一日游或旅游等。 不同国家概念的差异 1、英国:旅游地理学、旅游与游憩地理学 2、加拿大:游憩地理学 3、日本和韩国:观光地理学 旅游系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是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的,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这三个成分。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3、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具有应用特点的科学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地域性、综合性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萌芽时期 2、开端时期(二战前) 3、发展时期(二战后到60年代初) 4、多样化研究(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5、理论与方法同一(70年代中期以来) 6、发展趋势将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重点是旅游活动 理论与实用研究并举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 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 古代旅游地理知识的积累近代旅游地理知识的发展 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初创阶段(1979—1985年)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旅游动机旅游的动机是为了摆脱现实环境中的个人环境(即个人遇到的麻烦、问题、困难和挫折)或人际关系(即合作者、家庭成员、朋友邻里)矛盾,并获得个人的补偿(自主决策、能力意识、挑战、学习、探险和放松等)与人际关系的回报(主要指扩大社会交往)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1950)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 1、旅游动力构成: 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收入、闲暇、交通条件)。 2、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的作用的三个条件: 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 一、名词解释(5×3=15分)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需求 3、RBD 4、主题公园 5、旅游区 二、选择题(10×2=20分) 1.20世纪30年代__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A.波克 B.皮尔斯 C.克莱门特 D.麦克默里 2.现代旅游业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A.旅游主体、旅游流、旅游媒体 B.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流 C.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 D.旅游客体、旅游流、旅游媒体 3.按照我国国内旅游者的定义,下列哪类人员属于我国的国内旅游者() A.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B.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港澳台同胞,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C.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华侨,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D.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外国人,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4.在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公式中,R值越大说明() A.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越大 B.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越小 C.旅游需求时间分配越不均 D.与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无关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因子的是() A 旅游资源 B 旅游地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C 旅游地的区位关联特征 D 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6关于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 非遍在性旅游资源 B 共性小、独特性强 C 以观光行为为主 D 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7.以下哪一项不是城市RBD的类型() A.加拿大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 B.中山市孙文西步行街 C.上海豫园旅游商城 D.中国民俗文化村 8旅游环境的容量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以下那个选项是非基本容量() A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 B 旅游生态容量和旅游地地域容量 C 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D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期望容量 9()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A 客游量 B.旅游交通便利程度 C.基础设施 D.旅游资源的多少 10.旅游区具有的特性() a系统性b地域性c层次性d优化型e相似性 A、abcd B、acde C、abde D、bcde 三、简答题(5×7=35分)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的区别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以分析论述为主 旅游地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实事的记述和分析,以叙述说明为主 2、三个基本概念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休憩: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休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旅游: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3、旅游地理学是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和环境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规划,旅游区划,旅游区划影响,旅游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 5、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计量法,实地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 6、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与地理学学科关系: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自然部分 人文地理学旅游行为偏社会文化 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经济产业 概念: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外: 各国学者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称谓略有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区域规划等。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为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的推销、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等 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国内: 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内容上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吴越文化江南水乡风光旅游带 2、感知环境 3、旅游地空间竞争 4、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 5、 TSA 6、文化移植 7、逗留型旅游线路 8、旅游资源 9、旅游时间比10、CBD 11、旅游地理学 12、旅游目的地13、旅游资源 14、旅游增加值 15、旅游的生态容量16、主题公园 17、旅游需求 18、舒适指数 19、旅游地形象 20、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21、城市旅游 22、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23、旅游交通 24、旅游区 25、社区旅游 26、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7、可持续旅游 28、非物质文化遗产29、旅游发展规划 30、旅游资源调查 31、风效指数 32、景观 33、旅游服务 34、公共关系 35、地质公园36、原生旅游形象 37、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38、旅游流 39、旅游容量 40、危机管理 41、旅游地功能分区 二.简答题 1、列举我国古代北魏、宋代和明代的各一本旅游地理名著及其作者姓名。 2、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用什么指数度量? 3、简述旅游区的主要特性。 4、简述索道建设的利弊。 5、试述旅游宾馆的微观选址 6、试述旅游区划的原则 7、试述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8、举例说明何谓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9、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0、简述交通方式和距离对旅游者出游的影响

11、试述旅游动机定义、类型,以及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12、试述闲暇、游憩和旅游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13、试述布特尔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并举例说明 14、试述主题公园的特性、类型与特点 15、试述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并举例说明 16、试述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17、试述旅游区饱和和超载后的管理策略 18、试述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19、试述自驾游对旅游交通条件的需求 20、试述旅游线路的类型,以及设计内容和原则 21、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22、试述旅游者的不同尺度空间行为 23、试述景观的空间结构 24、试述生态旅游与传统的绿色旅游、自然旅游有何不同? 25、试述旅游地规划的基本方法 26、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有哪些? 27、试述旅游规划图件的三要素 28、试述旅游解说系统的基本组成 29、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 三.分析问答题 1、谈谈你对综合性旅游区划的原则的认识。 2、从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以及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空间关系,谈谈你对开发 我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看法。 3、旅游业有什么经济特性?这些特性对旅游开发的意义怎样? 4、试述我国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开展。 5、举例说明我国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的现状和前景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 整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

中国旅游地理学200310

浙江省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课程代码:0019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根据心理学家罗伯特·麦金什的分类方式,下列哪种旅游活动属于交际动机?( ) A。高尔夫球运动 B.宗教旅游 C.民俗旅游 D.公务旅游 2.云南的路南石林属于下列哪种地貌景观?( ) A。花岗岩地貌景观 B。丹霞地貌景观 C.喀斯特地貌景观 D。流纹岩地貌景观 3.在下列湖泊成因中,五大连池属于下列哪一种类?() A。冰蚀湖 B。构造湖 C。堰塞湖 D.风蚀湖 4.下列哪个古都前后是11个朝代的都城,时间上长达1000余年?(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5.就单一陵墓而言,下列哪座陵墓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 A。秦始皇陵 B.乾陵 C.十三陵 D.马王堆汉墓 6。下列哪种美能激励人们不畏艰险,成为奋力拼搏的重要动力?( ) A.秀 B.幽 C。雄 D。险 7.下列关于台湾省旅游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台中是台湾佛教文化中心 B。日月潭为台湾第一大天然湖 C.高雄是一个港口城市 D.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台中游览区 8.下列哪个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 A.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 B。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 C。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D。重庆大足石刻 9.“泥人张”彩塑产地为( )。 A.苏州 B.天津 C。北京 D.上海 10。下列哪座寺院是我国营建的第一座庙宇?() A。灵隐寺 B.开元寺 1 / 1

C。白马寺 D.金山寺 11.下列哪种茶是乌龙茶?( ) A.信阳毛尖茶 B。武夷岩茶 C.顾渚紫笋茶 D.四川蒙项茶 12.下列关于国内旅游客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旅游者人次数构成以城镇居民为主 B。旅游目的地以中短程为主 C。出游时间波动不大 D。游览1座城市占比例较大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选对一个选项得1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哪两个国家是我国入境旅游洲际一级市场.(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韩国 E。泰国 2。我国中纬度的中山和低山的旅游价值主要是()。 A。开展观光旅游 B.开展冬季滑雪旅游 C。开展登山探险旅游 D.开展休(疗)养旅游 E.开展冰雪观光旅游 3.根据罗惠斌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下列哪两类要素属于生态环境的评价范围.( ) A.水文 B。植物 C。地形 D。动物 E.气象 4.下列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旅游业内部的结构改变 B.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是一个跨行业的信息系统 C。目的地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是旅游者 D.目的地信息系统主要由旅游企业创建和实施 E.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应用能提高目的地的竞争能力 5。在下列区域的开发建设中,哪两类土地的开发强度较高。( ) A。旅游度假区 B。自然保护区 C。风景名胜区 D.人造景区 E.生态旅游区 三、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5分) 1.旅游地理学是一门_______的、_______的新兴边缘学科。 2。一个旅游地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大,说明该旅游地客流季节性变动越_______。 3。_______瀑布群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瀑布群。 4。某一景点一日内的旅游环境容量测定公式为C=_______。 5.我国古代桥梁中以河北省赵县_______最为驰名。 1 / 1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国外学科发展史 中国的 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 ?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 ?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 ?建立组织,加强合作 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 ?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 ?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 ?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 ?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 ?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 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 ?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研究选题的狭窄,理论研究的忽视,以规划代替学术、以社会实践代替学术贡献的评价模式等是现实主义研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这种研究取向阻碍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使学科的中外差距和差异更加明显 1999至今: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重新显示出对建构理论的重视 ?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大拓展 ?国际交流增多,研究规范得到重视 ?学科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强,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加大 理性回归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其一,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得益于知识分子内省后的自我选择,是对现实洞察后的冷静思考以及对理想追求的践行。其二,当前正在进行的理性回归并不彻底,且十分脆弱,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性回归 ?意义: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中国的科学原创能力,培养顶尖的科学人才,需要理想主义的价值理念做支撑 2、从学科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

旅游地理学复习重点

1、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2、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这种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亦即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资源:是指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人工创造物。 4、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5、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填空(每空 1分,共27 分) 1、按旅游资源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中国旅游资源分如下6大类: 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消闲求职健身类,古迹与建筑类,购物类。 2、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包括基本容量与非基本容量,基本容量包含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而非基本容量有旅游合理容量与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与期望旅游容量,以及景点、景区、旅游地、区域等旅游容量。 3、按性质划分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规划。 4、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历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止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5、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组成。 三、简答题(共19分) 1、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2)提高层次-娱乐购物;(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2、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评价的理论基础(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如下三点。(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对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2)技术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价;(3)综合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整体价值评价。 3、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引力模式(共3分) 答:(要点) 引力模型:T ij = G * (P i*A j / D b ij) T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旅游次数的量度;P为客源地I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亮度;A为目的地的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为两地距离;G与b为经验参数。 假设A1与A2为同一地域内的两个旅游地的吸引力,那么它们对客源地I的竞争力大小为:T i1 / T i2 = A1/A2 * (D i2/D i2)b 4、主题公园的特性(每点1分,共5分) 答:(1)其是一种产业,其投资是一种企业行为;(2)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3)必须有特定且易于理解的主题;(3)圆内所有内容都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构成的;(5)是一种非日常化、戏剧化的舞台空间。 5、旅游区的一般特性(每点0.5分,共2分) 答:(要点)(1)系统性;(2)地域性;(3)层次性;(4)优化性。 6、旅游区划的目的与意义(共3分) 答:旅游区划的直接目的是确定各个旅游区的范围与界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客观的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性质和特性,揭示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查明其区域的基本特性。为扬长避短在全国形成合理地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论述题(共29分) 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每点3分,共21分) 答:(要点)(0)旅游需求的概念;(1)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决定性要素;(2)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对旅游需求有一定影响;(3)收入与闲暇:旅游需求的实现必须在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以及有空闲时间的基础上;(4)职业和教育水平:职业不同、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内容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 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黄秉维:“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 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中国、埃及、巴比伦、 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 地理志、地图、专论等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 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 学思想争论的重点。 ●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 ●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 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 ●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 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领域和范畴,研究对象和任务,其基础理论和核心的探索,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辩,也是地理学思想的活跃领域。 ●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詹姆斯(P. E. 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 ●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 ●哈维(D. 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 ——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 ●从地理学发轫初期,各种哲学观念就渗透于地理学领域,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促进了地理 学思想的活跃。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0。但是旅游地理学在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产生出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的背景下才出现的,随即得到了超常发展,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成为地理学中瞩目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当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就是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的。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79-1985年),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此后,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郭来喜、陈传康作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最富成效的实践者,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1981)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旅游地理教材。吴传钧和郭来喜的《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地理研究》(1979)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篇论文。1985年李旭旦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首次列入了旅游地理学条目(郭来喜撰写),标志着旅游地理学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初期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内容,侧重于对旅游地景观的描述、并探讨其分布、形成的规律,对旅游区的交通、客源的流向,以及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描绘。从这时起,旅游地理学界就积极参与了开发实践,并获得成功。1985年郭来喜主持完成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开发”是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旅游地开发范例,使得一片荒凉的沙、碱地成为新的旅游热点,14年来共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旅游地理学大纲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在家看电视和外出度假。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三者之间的关系 2.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在国际上有不同的称呼,如英国部分学者称其为休闲和旅游地理学,加拿大称为游憩地理学,日本和韩国称为观光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包括构成旅游三大要素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地理学者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 旅游客源地是旅游者居住的地方;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旅游系统的桥梁。 主要内容包括10方面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影响旅游产生的条件或要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一般要素,涉及一个国家旅游需求的水平,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特征和政策制度。另一类是专门要素,指旅游者个人的情况,包括收入、就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等。 2.旅游者行为规律。包括以下内容:旅游动机、旅游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等。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流预测研究主要是发展一套在不同条件下适宜的预测模型。 4.旅游通道。旅游通道是为旅游者由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为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活动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的整体。从地理学的角度,主要是对可进入性和各种交通方式如何匹配的研究。 5.旅游资源评价。主要是旅游资源的分类、如何建立评价模型的研究。 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地空间竞争、城市旅游地、主题公园等。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就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她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就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就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就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与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就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就是介于地理学与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她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

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国外学科发展史 中国的 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自觉构建学科体系与研究框架 ?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 ?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 ?建立组织,加强合作 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 ?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就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 ?但就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瞧,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 ?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 ?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 ?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 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 ?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研究选题的狭窄,理论研究的忽视,以规划代替学术、以社会实践代替学术贡献的评价模式等就是现实主义研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这种研究取向阻碍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使学科的中外差距与差异更加明显 1999至今: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重新显示出对建构理论的重视 ?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大拓展 ?国际交流增多,研究规范得到重视 ?学科获得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增强,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加大 理性回归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其一,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得益于知识分子内省后的自我选择,就是对现实洞察后的冷静思考以及对理想追求的践行。其二,当前正在进行的理性回归并不彻底,且十分脆弱,就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性回归 ?意义:功利主义的盛行与理想主义的缺失,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中国的科学原创能力,培养顶尖的科学人才,需要理想主义的价值理念做支撑 2、从学科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就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

旅游地理学模拟题1

旅游地理学1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距离决策模式: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是根据一定条件决定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时间、费用和旅途不适,根据霍斯特.托特的理论及无差异曲线可以得出,旅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 2、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 3、结构模型:结构模型的建立依赖于旅游需求与一系列原因变量(如价格、收入、距离等)之间的关系的确定。 4、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地(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 5、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旅游地理学未来发展的主体方向。 答: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念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

4)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2、描述旅游决策作出的过程。 答:1)认识需要阶段; 2)信息收集阶段:这此渠道包括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3)评价对比,旅游者对收集到的信息比较和评判,对各个旅游目的地、各种旅游路线和旅游方式进行选择并作出决策。 3、简述城市RBD应具有的功能及意义。 答:功能:1)城市RBD应服务于旅游者,首先应能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如饮食、食宿、交通,以及获取相关的信息;还应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赏、娱乐、体验等多种功能。它的功能齐全且集中,往往能吸引不少旅游者。 2)城市RBD应给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足够的重视。 意义:RBD提供了不同于城市其它功能的活动,同时吸引着旅游者与非旅游者,游憩、旅游商业的功能已成为新的城市功能,对RBD 的形成机制、与旧城更新的关系、与CBD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游憩、旅游商业功能与其它城市功能的关系,及RBD在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游憩规划中地位与空间布局特征,为进一步探讨RBD能否成为城市规划中所要考虑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

《旅游地理学》期末复习考点整理

《旅游地理学》期末随堂测考点 #专题课#一带一路与旅游 1、广义丝绸之路 2、“一带一路”释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五线七区 4、一带一路的核心诉求 保障能源资源、输出资本产能、化解美国压力、扩展战略空间、构建国际秩序 5、一带一路的四个关键词资源、经济、空间、秩序、 6、一带一路与旅游 (1)第一层面:旅游题材热点(大空间自助旅游综合体)(2)国际旅游业务(3)跨国开发机会(4)战略交流(5)服务国家战略 Lesson 1 绪论 1、旅游中的地理因素 美丽的景观、新奇的事物、宜人的环境、美好的生活体验机会

地认知、成本)/行程准备(线路规划、气 候、文化)/体验过程/反馈 从旅游产业系统来看:旅游市场研究与营 销/旅游规划与设计/地方性工程问题/旅游 交通组织/地方文化与环境保护 3、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空间问题 ——空间特征、空间规律 ——空间差异、空间关系、空间结构、空间效益、空间演变、空间布局、空间分析、空间开发、空间管理 4、近似定义辨析 (1)旅游与旅行 旅游——旅行游览(动)/旅游是一种有特殊目的旅行 (2)旅游与休闲、游憩、娱乐 休闲——人的时间状态/游憩——游玩方式的休息/娱乐——为达到快乐目的的行为 5、非惯常环境 指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外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6、非惯常环境中体验的意义 新的环境为生命体提供新的生存要素;变换环境可以隔绝和摆脱原有环境要素;新的环境提供生命意义的刺激和参照;提供变换人生角色的机会 7、非惯常环境中体验的特点 主动性\暂时性\可替代性与有限性 8、相对空间价值:非惯常环境、差异性绝对空间价值:特殊空间、环境艺术和空间营造 9、空间价值认知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感知/二,感知和分类/三,依恋/四,回归 10、旅游与人的时空活动 (1)人的空间活动:旅游是一种以变换空间的方式改变生命状态的活动。 (2)人的时间安排:愉悦旅游活动发生在人们能够主动利用的时间里面。旅游是休闲的一 种形式。休闲和旅游是一种人的时间状态和安排。 Lesson 3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1、对差异的认识与系统研究方法 (1)对空间特征差异的认识和把握:空间差异——旅游动机、不均衡性、旅游业发展 (2)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论:整体联系原则、动态认识原则 (3)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2、农业区位理论主要思想:运输成本将导致农业生产空间结构的形成。 3、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思想:综合成本决定工业布局,成本最小点就是最佳布局区位点。 4、廖什市场区位论主要思想:利润决定产业布局,最佳区位是获取最大利润的地点。 5、中心地理论主要思想:城市(中心地)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存在规律,不同规模等级 的中心地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一定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