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 199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 199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 199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 199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

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

毛庆祯

辅仁大学图书信息学系

2001/10/06

--------------------------------------------------------------------------------

1991年, 国际国书馆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于莫斯科召开年会, 要求公共图书馆常务委员会修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它的目标, 1994年十月29日PGI Council Meeting 批准由IFLA公共图书馆组提出的草案; 早先, 1949年该宣言首度问世, 1972年修订一次。

社会及个人的自由、繁荣及发展, 是基本人权之一。被充份告知的公民, 行使他们的民主权利, 并在社会上扮演积极的角色, 才可能发挥前述的人权。民主能够有建设性的参与及发展, 它的前题是满意的教育及无限制的自由接触所有知识、思想、文化及信息。

公共图书馆是地方的知识门户, 提供个人及社团终生学习、独立判断、文化发展的环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借着本宣言, 表示对公共图书馆的看法, 认定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教育、文化、及信息的单位, 也是孕育和平及心灵福祉的场所。

因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各国政府支持并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地方的信息中心, 备有各种知识及信息供读者取用。

公共图书馆提供无私的服务, 不因年龄、种族、性别、信仰、国籍、语文及社会地位而有差异。少数民族、身心障碍人士、住院病患、在监人士等, 有事实上的困难, 无法利用常态性的服务及数据时, 公共图书馆应针对他们的需求, 提供特别服务。

各种年龄层的人都应该可以找到所需的相关数据, 馆藏和服务在涵盖各种媒体及现代科技之时, 应兼顾传统的数据; 尤其要重视质量, 不能忽视地方的需求与特性。数据的内容必须反应当前的潮流及社会变迁, 包括人类努力的记录及想象未来的雄心。

馆藏及服务不能以屈从任何意识型态、政治或宗教的检查, 当然也要抗拒商业行为的压力。

公共图书馆的任务

以下这些任务与信息、识字、教育及文化有关, 应该做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

从小强化儿童的阅读习惯。

支持各种层级的正规教育及自我进修。

提供个人开创发展的机会。

刺激儿童及青少年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促进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对艺术的欣赏、对科学成就及发明的尊重。

让表演艺术有演出的机会。

尝试各种文化, 欣赏其间的差异。

赞助口语传统。

确保居民能够接触各种小区信息。

对地方性的企业、协会及成长团体提供适当的信息服务。

助长信息及计算机技能的发展。

赞助及参与各种年龄层的扫除文盲活动, 必要时, 可以主动发起这类活动。

经费、立法及网络

原则上, 公共图书馆应提供免费的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的职责, 该等政府必须单独特别立法, 采用独立的预算科目, 它必须是文化、信息供给、识字及教育长期策略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确保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彼此合作, 在立法及策略规划上, 必须在规定及推动有既定服务标准的全国图书馆网。

公共图书馆网络必须和国家、区域级、研究及专门图书馆配合, 也不能忽视学校、学院及大学图书馆。

营运及管理

必须有清晰的政策, 订定与小区需求相关的目标、重点及服务。必须有效地组织公共图书馆, 并维持营运的专业标准。

必须确认与相关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包括各种层次的使用者团体及其它专业组织。

为了让小区的所有成员都能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因此, 馆舍位置、阅读及学习的设备、开放时间等, 都必须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 对那些无法到馆的使用者, 也应有同样的考虑。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必须考虑城乡小区的差异。

图书馆员是使用者和资源之间的桥梁, 为了确保服务的质量, 图书馆员的专业教育及在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应提供推广服务及读者教育, 协助使用者运用所有的资源。

实践宣言

因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世界各国, 各级政府及图书馆的决策者应将本宣言的原则付诸实现。

IFLA/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

[English Version]

Freedom, prosper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of individuals are fundamental human values. They will only be attained through the ability of well-informed citizens to exercise their democratic rights and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society. Constructive particip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depend on satisfactory education as well as on free and unlimited access to knowledge, thought,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The public library, the local gateway to knowledge, provides a basic condi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independent decision- making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groups.

This Manifesto proclaims UNESCO's belief in the public library as a living force for education,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and as an essential agent for the fostering of peace and spiritual welfare through the minds of men and women.

UNESCO therefore encourages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support and actively eng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The Public Library

The public library is the local centre of information, making all kinds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readily available to its users.

The services of the public library are provided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of access for all, regardless of age, race, sex, religion, nationality, language or social status. Specific services and materials must be provided for those users who cannot, for whatever reason, use the regular services and materials, for example linguistic minoritie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or people in hospital or prison.

All age groups must find material relevant to their needs.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 have to include all types of appropriate media and modern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raditional materials. High quality and relevance to local needs and conditions are fundamental. Material must reflect current trends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as well as the memory of human endeavour and imagination.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 should not be subject to any form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or religious censorship, nor commercial pressures.

Missions of the Public Library

The following key missions which relate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culture should be at the core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creating and strengthening reading habits in children from an early age;

supporting both individual and self conducted education as well as formal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al creative development;

stimulating the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promoting aware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appreciation of the art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innovations;

providing access to cultural expressions of all performing arts;

fostering inter-cultural dialogue and favouring cultural diversity;

supporting the oral tradition;

ensuring access for citizens to all sorts of community information;

providing adequate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local enterprises, associations and interest groups;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literacy skills;

support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literacy activities and programmes for all age groups, and initiating such activities if necessary.

Funding, legislation and networks

The public library shall in principle be free of charge.

The public library shall in principle be free of charge. The public library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local and national authorities. It must be supported by specific legislation and financed by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t has to b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ny long-term strategy for culture, information provision, literacy and education.

To ensure nationwide library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legislation and strategic plans must also define and promote a national library network based on agreed standards of service.

The public library network must be designed in relation to national, regional, research and special libraries as well as libraries in school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A clear policy must be formulated, defining objectives, priorities and services in relation to the local community needs. The public library has to be organized effectively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of operation must be maintained.

Cooperation with relevant partners - for example, user group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at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level- has to be ensured.

Services have to be physically accessible to all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This requires well situated library buildings, good reading and study facilities, as well as relevant technologies and sufficient opening hours convenient to the users. It equally implies outreach services for those unable to visit the library.

The library services must be adapted to the different needs of communitie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The librarian is an active intermediary between users and resources. Profess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the librarian is indispensable to ensure adequate services.

Outreach and user education programmes have to be provided to help users benefit from all the resources.

Implementing the Manifesto

Decision makers at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and the library community at large, around the world, are hereby urged to implement the principles expressed in this Manifesto.

--------------------------------------------------------------------------------

The Manifesto is prepar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

美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

美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 自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宣布美国为“自由独立之邦”开始,美国资产阶级建立起了包括普选制、代议制、三权分立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制度,并且宣布了一系列人民主权原则:“人人生而平等”,“享有不能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政府的正常权利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政府如果要破坏这些原则,人民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另建新政府。”………这一切是对“君权神授”思想的彻底否定,他作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特权制度的对立物,对历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民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以议会制为中心的政治制度,大体包括普选制、议会制、三权分立、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等;一是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公民的自由权利。这些制度和法律有哪些基本要点呢? 一、普选制 美国普选制就是选民投票选举产生美国的最高行政首脑——总统及参、众两院议员。美国的普选制度主要包括选民资格、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候选人资格、以及选举的程序三方面: 1、选民资格 在美国历史上,曾有对选民资格的种种限制,如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税款,必须接受文化测验,妇女和黑人无选举权等等。但现在,这些限制都已取消,年满18岁的美国公民,都可参加投票选举。 2、总统和议员候选人资格: 有国籍、年龄、住所三种基本要求。 国籍资格:总统必须出生在美国;议员可以是移民,但必须在取得美国国籍7年(众议院)、9年(参议员)之后,才具有被选举权。 年龄资格:总统需满35岁,参议员需满30岁,众议院需满25岁。 住所资格:总统必须是在合众国居住满14年。议员当选时必须是选出州的选民。 3、选举程序 美国总统每四年改选一次(可连任一次),称为大选。国会每两年改选一次,国会选举除了一次与总统选举同时举行外,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还要举行一次,称为中期选举。 尽管宪法中并没有规定政党在选举中的地位,但美国目前已形成宪法正式规定和不成文习惯并存的选举制度。 议员选举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 总统选举美国的总统选举主要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运作和控制的。总统候选人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的,要想被确立为总统候选人,首先必须在党内击败其他的竞争者。作为总统候选人,也可以是一些小党成员或无党派人士,但这些总统候选人获胜的可能性很小。而两大政党人多势众、势力强大,这就保证了各州的选举人票落入两党手中。 美国公民拥有选举权,总统候选人为了在选举中获胜,就必须在选民中树立良好形象,提出吸引选民的口号和纲领,甚至向选民作出某些承诺。选民将最终决定总统候选人竞选的成败。总之,两党的总统候选人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推举,但能否当选总统是由公民选举决定的,并非由两党决定。 总统选举则具有一整套复杂的程序。它分预选和正式选举两部分。预选实际上就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提名本党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的过程。正式选举采用的是间接选举法:即先由选民在本州投票选出“选举人”,然后由各州的选举人再投票给各党提出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为明确起见将总统选举过程列表如下:美国总统的选举程序 预选过程1、由各州基层党组织选出参加全国两党代表大会代表;2、各党全国代表大会以简单多数票推出本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3、以候选人为核心开展两党在全国的竞选。 正式选举1、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总统选举人(即已明确其政党倾向的投票代表);2、各州获选举人票半数以上的党包揽本州全部选举人票(各州名额按州人口数划定),此时,此时总统实际已经确定出来:3、各州选举人票投给两党候选人; 4、全国选举人票共538张,获超过270张票的党其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当选。 美国普选制比专制制度显然是一大进步,这种方法客观上给民众提供了表达自己意愿、选择国家领导人的机会。而且整个竞选活动既可以使选民接触了解到候选人的情况,同时也是对竞选者的思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的一大考验,并能促使竞选者更多地熟悉整个国家行政、立法、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为今后当选执政打下基础。 二、议会制度 1、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 参议院:总统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及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参议院还有权审判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副总统。参议员每州2名,实行各州代表权平等原则。共有议员100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连选得连任。副总统是参议院的当然议长。 众议院:众议院有权提出财政案和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总统(在总统或副总统所得选举人票未过半数时,众议院决选总统,参议员决选副总统)。众议员数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1名。按1929年《议席分配法》,将众议员总数固定为435名,并根据联邦商务部统计局每10年提供的各州人口变动情况,重新调整各州之间的议席分配。任期2年,可连选连任。众议院议长由全院大会选举产生。 2. 议案一般经过提出、委员会审议、全院大会审议等程序。一院通过后,送交另一院,依次经过同样的程序。法案经两院通过后交总统签署;若总统不否决,即正式成为法律。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若总统否决但经两院三分之二议员重新通过,即正式成为法律。 3. 国会还拥有宪法所规定的其他权力。如:修改宪法权,对外宣战权等。批准或否决总统的下列权力:官员任免、与外缔约、驻外使节派遣。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无权解散国会。 4. 议会对行政部门的工作及行政、司法官员具有监督、查询的权力,弹劾——是监督权最引人注目的体现。所谓弹劾,

有关美国选举的常用英语词汇

有关美国选举的常用英语词汇 预选会议(Caucus) —特指以促进政治上或组织上的变化为目的的聚会。在美国选举政治中,这个词专指在提名总统候选人的过程中,党的地方活动人士举行的会议。所谓"分层"预选会议制,是指政党地方活动人士在地方选区会议上选出参加高一级行政区会议的代表,这一级代表再选出参加州一级会议的代表,最后由州级会议代表选出参加本党全国提名代表大会的代表。预选会议制旨在通过选出支持某一候选人的代表来表明政党在各州内的党员所希望推举的本党总统候选人。这种做法使决定总统候选人的程序始于基层,因此将总统提名程序民主化。 燕尾提举力(Coattails) —从旧时绅士长礼服后下摆"燕尾"一词引申而来,在美国政治中,指一位在职民选官员或竞选公职的候选人利用自己的声望给本党其他候选人增加胜选机会的能力──好似让别人受其燕尾之提举,顺势走向胜利。 会后弹升(Convention bounce) —在共和党或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完成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几天内出现的这位候选人在民意调查中声望上升的现象。 辩论(Debate) —近年在美国政治中,往往指由电视现场传播的总统或副总统候选人之间的辩论;他们通过回答媒体或观众的提问来阐述自己和自己政党的立场观点。 分掌政府(Divided government) —通常指白宫由一个政党控制(即总统是这个党的成员),而国会参、众两院中的至少一院由对立派政党控制(即其成员占多数)的局面。这种情形也会出现在州政府,即州长属于一个党,而控制州议会的是另一个党。分掌政府是美国政体的常见现象,从历史效果来看,它有利于避免激进的变化,并促使两党政治家在立法提案问题上做出妥协。 选举团(Electoral College) —当美国选民前往投票站投票选举总统时,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在直接选举总统。但美国采用的是十八世纪宪法定下的选举团制度,因此,严格地讲,情况并非如此。选举团是一组"选举人"的总称,他们由各州党员在州内提名产生。在大选日,选民实际是把票投给承诺支持某位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哪位候选人赢得的选民票数最多,支持这位候选人的"选举人"就将作为这个州的代表,出席于12月分别在各州州府举行的选举总统和副总统的投票。总统候选人必须在全国获得至少270张选举人票方可当选。 联邦选举委员会(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负责贯彻和监督执行联邦竞选财务法的独立管理机构,根据对1971年联邦竞选法的1974年修正案设立。 前置(Front-loading) —在大选进程中,将预选会议/预选选举的日期尽量提早的做法,以便使本州的预选有助于给总统提名竞选制造决定性势头,进而对最终政党提名总统候选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领先者(Front-runner) —在竞选或提名过程中被认为呼声最高或最有希望当选 的候选人。

全国高考历年各省录取分数线比较与分析

全国高考历年各省录取分数线比较与分析 (2012-01-12 18:02:09) 转载▼ 分类:杂谈 标签: 全国高考 各省 分数 比较 分析 山东 河北 北京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甘肃 陕西 主要以时间序列来考察中央部属大学分省招生的公平性问题,本节主要考察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整体演变趋势,这也是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具体来说,依据分省招生的数量、基础教育的水平和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三个因素来揭示其演变的动因。首先,高考分数线的变化与招生名额的投放有很大关系,即在相同的条件下,招生数量越多,录取分数线就越低;其次,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该省生源的优劣程度,在同等条件下,基础教育水平越高,分数线也相应越高;最后,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招生数量的多寡,也会影响到分数线的变化,其中,高校的数量,特别是“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科一批分数线的高低。本节主要选取这三个因素来反映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变化情况。 一、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变化趋势 高考建制之初,由于招生数在整体上多于高中毕业生数,所以录取分数线也较低,并且实行以大行政区为主的招生体制,所以当时的分数线没有太多实质的意义。1958 年高考制度暂时中断,次年旋即恢复,并从此确立了分省录取制度,至此才出现了分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但因 20 世纪 60 年代强烈的**因素的干扰,高考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反复,科目改革频

仍,且相关数据散佚难以获取。 故此,只研究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分数线的变化情况。笔者选取 1980 年、1991 年和 1999 年的三个时间点的分省高考录取分数线来研究其基本的走势,之所以选取这三个时间点,出于以下考虑: 其一,1977 年到 1979 年考生众多、竞争激烈,属于特殊时期,从 1980 年开始,各项教育事业和高考制度逐步趋于正常; 其二,1999 年除广东实行“3+X”改革和上海单独命题之外,其他省区均采用全国卷,分数易于比较,之后因“3+X”改革方案在全国推广,试卷纷繁多样而难以比较;其三,1991 年大致处于两者之间,且大多数省区采用全国卷,分数易于比较。故此,选取以上三个年份的数据。大体而言,三个时段的分数线基本能够反应各省分数线变化的趋势。 将 1977年至 1999 年的各省录取分数线整理如下

上海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回顾(组图)

上海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回顾(组图) 上海市2010年高考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 1、高职(专科)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须待第二批本科录取结束、第二次志愿填报后划定公布。 2、公安高专面试、体能测试资格线在已填报公安高专院校志愿的考生中,按照公布招生计划与考生人数之比为1:2的比例划定。各校在面试、测试合格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上海市2009年高考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上海市2008年高考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上海市2007年高考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上海市2006年高考各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本报讯 (记者彭德倩)昨天,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集中录取阶段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基本结束,共招收12000余人,约完成计划的113%。市教育考试院表示,增加的计划主要是按照教育部招生工作规定录取经公示审核通过的自主选拔生、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考生。据悉,第二批本科院校录取今日开始,共计划招生22323人。 据了解,今年本市一本文科计划招生2729人,录取3000余人;理科计划招生7907人,录取近9000人。本市院校计划招生8168人,录取9700余人,约完成计划的119%;外省市院校计划招生2468人,录取2300余人,约完成计划的93%。第一批本科录取通知书将由招生院校陆续发出。考生可通过“上海招考热线”网站或招生院校提供的查询方式查询本人录取结果,也可凭本人身份证、准考证,于工作时间段内到报名所在的区(县)高招办进 行查询。 第二批本科院校录取工作7月17日至23日进行。共有388所院校参加,本市院校计划招生15860人,外省市院校计划招生6463人。第二批本科仍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18日下午进行正式投档 (包括外省市院校认可的加分投档),当天晚上公布第二批本科各高校投档分数线。投档后,招生院校根据考生专业志愿、按照招生章程进行录取。第二批本科征求志愿的填报将于7月21日13:00至22日13:00进行。

政治选举及美国选举常用词汇

政治选举常用词汇 选举election 投票cast a ballot 计票count of votes 投票日polling day 投票箱ballot box 选举程序electoral procedures 选举大会election meeting / electoral meeting 选举规则election regulation 选民voter / elector 初选primary election 普选general election 决定性竞选runoff 当选be elected 个人投票individual vote 公开投票open vote 合格选民eligible voter 候补者alternate candidate 候选人candidate 候选人名单slate 被选举权right to be elected 补缺选举by-election (UK) / supplementary election (US) 不记名投票secret vote / anonymous ballot 差额选举competitive election 差额投票differential voting 等额选举single-candidate election 弃权不投票abstention from voting 发表政见state one’s political views

法定程序due course of law 法定人数quorum 废票invalid vote / voided ballot 否决权veto power 改选re-election 记名投票disclosed ballot 决定性票decisive vote 抗议票protest vote 监票员ballot examiner 拉票soliciting votes 冷门当选者;黑马unknown elected nominee (dark horse) 落选lose an election / be voted out 民意测验public opinion poll 投票后民调exit poll 导向性民意调查push polling 提名nominate 提名者nominator 领先者front runner 压倒性胜利landslide victory 在选举期间一连串的演讲、集会、旨在吸引选票的活动campaigning 浮动选民(即还未决定投谁的票的选民)floating voter 竞选纲领manifesto

三、美国公民的投票权和选举制度

美国公民的投票权和选举制度 ┗━┛ 选举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介绍美国选举制度的具体环节之前,先得说明,在美国,存在两种进行选举活动的区域划分:一是投票区,一切选举都是在投票区进行的,每个投票区设立一个投票站,选民必须在其所在投票区进行选民登记,按投票区投票,每个投票区有200到1,000名选民。二是选区,即选举议员的区域,其中,国会选区选举代表该地区的国会众议员,州议会选区选举州议会众议员和参议员。 3.1.公民的投票权 投票权,即公民参加投票选举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在美国,各级立法和行政部门,普遍地实行选任制。从联邦的总统、国会议员,各州的州长、州议会以及某些主要行政官员,到地方的大多数公共职位,都由选民以不同形式选举产生。据统计,每一年,在美国全国有近百万个公职是由选举产生的,全国各地要举行约13万次选举,而每个公民参加的投票少则二、三次,多则七、八次。[1] 然而,美国并非从一建国就实现了公民自由、普遍的选举,而是经过几代美国人民的长期斗争,直到本世纪70年代才最终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3.1.1.历史上的公民投票权 1787年宪法中规定联邦总统、国会众议院议员分别由人民间接和直接选举产生。关于众议员选举的投票资格,宪法规定,必须具有“该州议会中人数最多的议院选举人所必需的资格”;同时又规定,“举行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每个州由该州议会规定”;总统由每个州委

派的选举人选举产生,“委派方式可由各州议会确定”。这样,宪法把投票权的问题交给各州议会去决定。 在美国建国后相当长时间里,各州都保留了殖民地时期对公民选举权的种种歧视性限制,如规定获得投票权的财产或纳税额资格,拒绝和限制妇女的投票权,剥夺黑人等少数民族的选举资格,规定文化测验标准等。此外,各州还要求选民登记时必须在所登记的选区居住满一定期限,有半年、一年、两年不等。经过了长期的斗争,美国人才逐步取消或降低了这些不合理的限制,实现了普遍的投票权。首先,从杰克逊总统时期到19世纪中叶,所有的州逐步取消了将财产和纳税额作为选举权资格的规定,承认了白人男子的普选权,1856年北卡罗来纳州最后一个废除了投票权的财产标准。 [2]然后,是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争取取消对妇女和黑人的政治歧视。19世纪后期,随着妇女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职业妇女要求实现与男子的平等权利。在女权运动的推动下,1919年,国会最终通过了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次年 8月经各州批准生效,该修正案规定: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任何一州加以拒绝和限制,从而实现了男女平等的投票权。 黑人投票权的实现,则经历了曲折得多的过程。南北战争后,美国废除了奴隶制。1870年生效的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规定联邦或州都不得以“种族、肤色或以前受奴役的身分”而剥夺或限制一个公民的选举权。然而,187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合众国诉里斯案的裁决中宣称,第十五条修正案并不必然“赋予任何人普选权”,只是确认各州不得明显地以种族、肤色为理由而拒绝给予公民选举权。在最高法院的此项判决及一系列判决的鼓励下,南方各州制定了各种限制黑人选举权的措施:①文化测验。在南部各州,选举法规定黑人在登记前不仅要测验其读写能力,而且往往要求他们解释联邦和州宪法。对于长期在教育方面遭受歧视,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黑人来说,文化测验无异于剥夺了他们的选举权。②“人头税”条款。该税按人口而不是按财产征收,人人税额完全相等,因此与支付能力无关。在内战后近一个世纪里,广大黑人长期因这一法律规定而被拒于选举大门之外。③“祖父条款”。规定只有在1867年1月1日有选举权的人及其后代才有选举权。这类条款在南方各州的宪法中均可见到,191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条款违宪。④“白人预选制”,内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南方一直是民主党的政治地盘。南部各州宪法规定只有白人才能参加民主党的候选人选举投票。

中期选举

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国会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其中一次国会选举与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同时举行,而另一次则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举行。在两次总统选举之间举行的国会选举,就是“中期选举”。 中期选举的日期大都在当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二举行。中期选举的实质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争夺对国会的控制权。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国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 沿用逾百年的驴子党徽成为历史 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议员都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选2名,50个州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大约50万人选一名,共435名,任期2年,届满后全部改选。国会每两年一届。美国宪法规定,参议员候选人必须年满30周岁,作为美国公民已满9年,且必须是选出州的居民;众议员必须年满25周岁,作为美国公民已满7年,且为选出州的居民。任何文官不得担任国会议员。 2010 Election Americans will vote on Nov. 2 in the congressional midterm elections. At stake is Democratic cont rol of Congress, which President Obama’s falling approval ratings and the stumbling economy have endangered. Since 1946, according to Gallup, presidents whose approval rating was under 50 percent saw their party lose an average of 36 House seats during midterm elections. Republicans need a net gain of 39 seats to claim the speaker’s gavel, and Obama’s rating has been stuck in the 40s since the spring. Republicans’ chances of taking over the Senate are slimmer—they need to gain a net of 10 seats—though they are still expected to make gains. For example the seats currently held by retiring Democratic Sens. Byron Dorgan of North Dakota, Ted Kaufman of Delaware, and Evan Bayh of Indiana are all seen as likely to flip to the GOP. Another half dozen seats held by retiring Senators—Democrat Roland Burris of Illinois, and Republicans George LeMieux of Florida, Jim Bunning of Kentucky, Kit Bond of Missouri, Judd Gregg of New Hampshire, and George V oinovich of Ohio—are also seen as toss-up races, along with the seat currently held by Pennsylvania Democrat Arlen Specter, who lost his primary race. Incumbent Democrats Blanche Lincoln of Arkansas, Barbara Boxer of California, Michael Bennet of Colorado, Harry Reid of Nevada, Patty Murray of Washington, and Russ Feingold of Wisconsin are also in extremely competitive races. The economy, jobs, government spending, taxes, and the healthcare reform law are all hot issues this year. Other issues have appeared suddenly, including the conflicts over the so-called “ground zero mosque” and Arizona’s immigration law. Republicans are focusing on what they see as Obama’s failure to repair the economy or rein in out-of-control government spending. Democrats paint Republicans as fear-mongering radicals with extreme views. They argue that the GOP has been taken over by the Tea Party and its favorites, like former Alaska Gov. Sarah Palin, Kentucky Senate candidate Rand Paul, Nevada Senate candidate Sharron Angle, and Colorado Senate candidate Ken Buck. Candidates in both parties are run ning “Washington is broken” campaigns, and 2010 has proved to be tough for incumbents. Two senators and four representatives have lost their seats in primary races. The latest incumbent to bite the dust was seven-term Democratic Rep. Carolyn Cheeks Kilpatrick of Michigan on August 4, though Alaska GOP Sen. Lisa Murkowski was behind in her primary race pending absentee ballots being counted.

美国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因素

美国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因素 19队三区队李扬 学号03042010010 摘要:本文浅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美国总统选举的方法,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的重要因素。美国总统选举并不是全民直接选举,而是采用全民直接选举总统选举人,再由选举人投票选举总统的间接方法,即选举团制度。但美国选举团制度没有能体现民主、公平原则,它存在着隐患,近年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愈来愈烈。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的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和非政治因素,几乎决定了总统选举结果。我们研究美国总统选举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国内政治的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对美国研究的内容,从而为国际政治制度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因此了解美国选举制度很有意义。 关键词:美国、总统选举、总统选举因素、选举团制度 今年正值美国大选之际,绵延两百多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令许多外国政治观察家为之关注。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武装力量的总司令,美国总统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强有力的职位,能够移动和摇撼整个地球。”另外美国总统选举规模大、历时久、耗资巨,堪称世界之最。在大选前近一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政治和政府工作都围绕总统选举而转动。候选人到处奔波,发表竞选演说,大众媒体可以渲染,竞相报道竞选情况。举国上下,热闹非凡,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标榜民主、人权的体现,而外国人却还是对美国总统选举的“直选”制度羡慕不已,而究竟美国总统选举真的是我们想象中所有公民都参加的民主直选吗?影响

美国总统选举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读书与理解作一简单阐述。 一、美国总统选举的方法 1.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如何选举美国总统这一职位,是在1787年美国联邦制宪会议上设立的,最后选择了选举团制度这个方案。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为了保证两党的统治地位,一般实行单名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根据这个方案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选举分两个阶段,先由各州议会按自行决定的方式选派或委任一定数量的总统选举人,再由总统选举人组成一个虚设的选举团,在全国统一投票日分别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总统:赢得过半数选举团支持且得票数最高的候选人即为总统。 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由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大选选出,任期四年,并可连任一次。选举分大选年选举、中期选举和补选等。大选年选举为4年一度的总统大选年的国会选举,届时,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同期

美国的选举制度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为了保证两党的统治地位,一般实行单名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 1.美国议员选举制度 美国国会实行两院制,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有众议员435名,参议院有参议员100名。众议员任期为2年,到期全部改选;参议员任期为6年,每两年改选1/3。国会的选举每2年(偶数年)举行一次,每隔一次便与每4年一次的总统选举一同举行,而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进行的国会选举,通常称“中期选举”。由于国会议员没有任届限制,议员连选连任的现象非常普遍。据统计,国会议员连续当选5—9次的人数占总数的30%以上;连续当选10次以上的人数,也占15%左右。 一、选民及候选人的基本条件 (一)选民资格 18周岁的美国公民有选举权,除北达科他州外,其他州都规定,选民必须事先办理登记手续,方能参加投票。 (二)议员候选人资格 美国宪法规定,众议员必须年满25周岁、成为合众国公民满7年、当选时是选举他(她)的州的居民。在习惯上,还要确定他(她)必须居住在其所代表的国会选区。参议员必须年满30周岁、成为合众国公民满9年、当选时是选举他(她)的州的居民。国会可以根据宪法中关于参众两院是本院议员“选举、选举结果报告和资格的裁判者’’的规定,对那些不符合宪法要求的当选议员以简单多数票拒绝其就职,但开除一名议员则必须以2/3多数票通过。 二、选举的程序和规则 (一)国会议员名额的分配 美国宪法规定,参议院代表州,共100个席位,50个州不论大小,各出参议员2名,以体现各州在联邦中的平等地位;众议院代表人民,共435个席位,按各州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分配至各州,但每个州至少应有议员1名。全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国会再根据各州人口的变化情况重新分配议席。此外,1929年国会通过的众议员席位重新分配法还规定,每次人口普查后,总统应就人口现状向国会提交报告和提出每个州应有的议席数。如国会在60天内不采取行动,议席的重新分配即自动生效。 (二)选区的划分 由于参议员与各州的人口无关,不存在重新分配议席的问题,因此也不存在划分选区的问题,2人都在全州范围内选出。各州众议员的人数则取决于州的人口,这就需要各州划分出一个或多个国会选区。宪法并未规定众议员在国会选区选出,完全由州决定众议员在何种范围内选出。从1842年起,国会通过一系列法律,并规定:众议员均从国会选区选出;一个选区只能选举一名众议员;选区相互连接;选区人口应尽可能相等,从而,确立了小选区制。现在,除只有一名议员的6个州外,其他各州的众议员都在州内国会选区选出。不过,

高中政治选修三第三专题第二框题美国的两党制(附答案)

高中政治选修三第三专题第二框题 《美国的两党制》 基础夯实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美国的两党制认识正确的是( ) A.两党制是实现广大民众利益的有效保障 B.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 C.两党制有利于广大民众享有政治权力 D.两党是利益多元化的产物 【解析】A、C、D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 B 2、由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大党12名成员组成的国会“超级委员会”,就削减财政预算赤字进行谈判,但因在福利削减和增税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而宣告破裂。这表明美国( ) A.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本质区别 B.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不同 C.在政权运行中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D.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作用 【解析】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没有本质区别,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A、B两项不选;D项表述错误,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决策的产生发挥作用;材料表明了美国的权力制衡机制,C项正确。 【答案】 C 3、2016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民主党、共和党会分别提名本党的总统候选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总统选举中,最终获胜的党一定会成为执政党②在总统选举中,最终获胜的党可能会成为执政党③在总统选举中,最终获胜的党一定会成为国会中的多数党④在总统选举中,最终获胜的党不一定会成为国会中的多数党 A.①③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在总统选举中,一个政党能否上台执政,取决于能否获得总统选举的胜利,民主党、

共和党分别提名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最终获胜的党成为执政党,败北的党沦为在野党,①正确,②错误;在国会选举中,民主党、共和党竞争议员席位,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为多数党,获得少数席位的政党为少数党,赢得总统选举不一定赢得国会选举,③错误,④正确,故选C项。 【答案】 C 4、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在于( ) A.能否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席位 B.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能否相互独立 C.在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D.能否获得资产阶级大财团的支持 【解析】在美国的总统选举中,最终获胜的党成为执政党,败北的党则沦为在野党,故选C。【答案】 C 5、两大政党为争夺总统宝座而展开的激烈角逐又被称为“驴象之战”。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两党制国家,这是指( ) A.美国只有两个政党,两党通过定期大选轮流执政 B.美国不止两个政党,各党通过国会选举轮流执政 C.美国不止两个政党,只有两个最大的政党通过国会选举轮流执政 D.美国不止两个政党,只有两个最大的政党通过定期大选轮流执政 【解析】本题以美国大选为背景,考查美国的两党制。考查的角度有两个:一是美国到底有多少政党;二是美国政党通过什么途径轮流执政。从材料中抓住关键词“两大政党”和“争夺总统宝座”,问题迎刃而解。两党制是指两大资产阶级政党通过操纵总统选举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故选D项。 【答案】 D 6、由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立”,历史上美国联邦政府多次面临关门,非核心部门甚至出现短期的临时关门,但关门的风险最终都能顺利化解。关门的风险之所以能化解是因为( ) A.美国的联邦制是化解政治危机的钥匙 B.美国的两党在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存在差别 C.美国的两党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 D.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没有本质区别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两党制的实质。美国的每次政府关门风险都能顺利化解的根本原因是,两党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故选C;A、B、D与题意无关。 【答案】 C

美国2018年中期选举结果产生五大影响

美国2018年中期选举结果产生五大影响 全球瞩目的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刚刚出炉,总统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继续保持了在参议院(Senate)的优势,而民主党则获得了众议院(House)的多数席位。 这一选举结果符合金融市场的广泛预期。 从美国中期选举的历史规律和本次选举的民调来看,民主党夺回众议院的控制权都有极大概率。选举的结果符合历史上总统所在党派在中期选举中丢失优势的惯例,也符合民调的结果。因此这一选举结果短期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因为已经充分消化,属于Price-in的情形。 简单科普一下什么是中期选举。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而国会每两年选举一次。在总统任期内进行的国会选举,被称作中期选举。 众所周知,美国实行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会具有立法权,总统享有行政权,两者之间会有一个制衡约束的机制。亦因此,国会选举的结果,会通过影响总统提案立法等方式,来影响总统权力的实施。极端情况下,国会还可以启动弹劾总统的程序。历史上,总统所在的党派在中期选举中多数失利,也可以看着一种权力的自我制衡纠偏的机制在发挥作用。 因为美国两党的施政理念不同,民主党在本次选举中夺回了众议院更多席位,那么对作为共和党人的特朗普总统的施政,就会带来更

多约束,且不利于特朗普的连任。这是为什么特朗普在中期选举前夕在变“乖”的重要原因,这场选举的结果对他很重要。 尽管民主党重新控制众议院,但现在就下结论说特朗普不能连任,为时尚早。 背景介绍完,就可以来分析一下本次选举结果的影响了,包括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两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主要差异。大家可以稍微对比一下奥巴马政府和当下特朗普政府的一些重大分歧,就能窥见两党的执政理念的差别。民主党更注重民生和公平,主张“劫富济贫”,主张加强政府管制。而共和党则相反,更主张自由市场,减少政府干预,相信市场的力量。 具体来说,当下特朗普代表的共和党施政理念主要包括了这些思路: 1)减税 2)能源战略 3)基础设施建设 4)放松金融监管 5)贸易保护主义 民主党在获得众议院的控制权后,特朗普政府的这些措施继续推进执行下去的难度会增加,过程中的博弈会更加反复。但大的方向,依然不会改变,尤其是对华政策方面,两党其实并没有太大分歧。 本次选举结果,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包括:

河北省历年01-13高考录取分数线

2013河北省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 同学们不要偏科, 请记住这个高考公式:6-1=0 以下可作为参考,每一个同学都不能偏科,制定自己的各科计划,此数据只是一个参考数,若考上好的本二或者重点,应在此基础上各科再加10分。

附: 2012年河北艺体省高考录取分数线 (一)体育(文) 1.本科提前批:文化325分,专业285分 2.本科三批:文化320分,专业275分 3.专科提前批:文化170分,专业260分 (二)体育(理) 1.本科提前批:文化280分,专业285分 2.本科三批:文化270分,专业275分 3.专科提前批:文化170分,专业260分 (三)美术(文) 1.本科提前批:文化344分,专业200分 2.本科三批:文化310分,专业180分

(四)美术(理) 1.本科提前批:文化331分,专业200分 2.本科三批:文化300分,专业180分 3.专科提前批:文化170分,专业170分 (五)音乐(文) 1.声乐 (1)本科提前批:文化344分,专业120分 (2)本科三批:文化310分,专业115分 (3)专科提前批:文化170分,专业115分 2.器乐 (1)本科提前批:文化280分,专业120分 (2)本科三批:文化240分,专业115分 (3)专科提前批:文化170分,专业115分 (六)音乐(理) 1.声乐 (1)本科提前批:文化331分,专业120分 (2)本科三批:文化300分,专业115分 (3)专科提前批:文化170分,专业115分 2.器乐 (1)本科提前批:文化280分,专业120分 (2)本科三批:文化240分,专业115分 (3)专科提前批:文化170分,专业115分 (七)舞蹈(文) (1)本科提前批:文化344分,专业120分 (2)本科三批:文化310分,专业115分 (3)专科提前批:文化170分,专业115分 (八)舞蹈(理) (1)本科提前批:文化331分,专业120分 (2)本科三批:文化300分,专业115分 (3)专科提前批:文化170分,专业115分 2011年河北艺体省高考录取分数线 (一)体育(文) 1.本科提前批:文化320分,专业285分 2.本科三批:文化315分,专业275分 3.专科提前批:文化200分,专业260分 (二)体育(理)

美国选举经费,一笔庞大的糊涂账

美国选举经费,一笔庞大的糊涂账 美国选举经费,一笔庞大的糊涂账(2016-02-27 01:10:00) 共和党南卡初选尘埃落地,该退的退出,该继续的马不停蹄接着“跑选”,这个词在美国英语特别是口语用的是running,非常形象、传神。从21日开始我们按计划走访当地政治家、助选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做选后的调研。两天里访问了南卡州的两位市长和几位政治学者、竞选顾问以及大学生、辅选志愿者,还与克莱姆森大学的师生开了个小型座谈会。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和当地民众接触,了解他们的感受。今天还与几位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的黑人清洁工以及出租车司机聊了聊,尽可能从选举参与者、旁观者的角度进一步贴近选举实践,透过他们的体验认识美国大选。 观选到了这个时候,不能不谈谈那个绕不开的话题了——金钱问题。这两天的访谈中不可避免地时时涉及这个话题,每每谈到,受访者常有感慨,有人用夸张的语气说,Wow,it spent a lot of money!A lot of!(哇塞,那钱花得海了去了!) 金钱政治是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也是人们诟病西方民主的

一个理由。根据我们在中国基层以及世界多国的观察研究,岂止是美国式、西方式的竞选中存在所谓金钱政治问题,一切竞争性选举都是以金钱为基础的。没有足够的金钱,竞选是无法进行的。而无论在什么样的制度环境和国民文化里,从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到我国台湾,竞选模式和金钱作用都是差不多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推及大陆,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市人大代表选举也逐步演化为竞争性选举,非放选代表(主要是企业家及其代理人)也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参与竞选。甚至地方党的选举也出现了大规模的“贿选”现象,南充事件就是个典型。 但是,美国或者说西方选举中金钱政治究竟是怎么回事?钱怎么来?怎么花?起什么作用?这些基本问题仍若明若暗、语焉不详。根据我们多次在美国观选以及在多国调研了解到的,特别是在这次对美国初选的观察中,关于选举中的金钱政治问题,可以得出初步认识,特此记录下来。 第一个问题,美国大选中钱是怎么来的? 每次大选,美国的舆论、媒体都会报道大选各个候选人阵营的筹款和花费,有个美国民间智库专门研究大选及中期选举

美国政府的体系

【美国国会】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国会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其中一次国会选举与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同时举行,而另一次则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举行——这就是 “中期选举”。要看懂美国国会这 “错综复杂”的中期选举,我们首先 得弄明白:美国国会到底是干什么 的?只有先明白这个,我们才能明 白,美国为什么要中期选举,选举不 同结果会使国会的运作、立场有什么 变化,对总统奥巴马有没有影响。 1.美国国会是个什么机构? 产生:议员由选举产生,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职务 美国人从来没有所谓“奥巴马政府”这一说,而只有“奥巴马行政机构”,“奥巴马行政分支”这样的称呼和概念。奥巴马不是美国政府的首脑,他只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一分支的主管。因此,国会选举的结果不会对总统奥巴马产生直接影响。国会的议员们都是从各州直接选出来的“民意代表”。 地位:最高的、也是惟一的立法机关,可修改宪法 与总统相比,属于美国立法分支的国会,似乎更具有美国主人的味道。他们管立法,也就是说,大原则是他们给定的,只不过让总统这个“办公室主任”领着他的那套行政班子去执行。一旦国会不满意了,他们往往当下就不给总统一个好脸色,牵制他,质询他,为难他——这就是中期选举对总统的重要性。这种情况,总是由国会通过一项什么决议,表达他们对总统某个做法的愤怒。 2.美国国会都干些什么? 立法:国会拥有惟一的立法权力 国会议员们在国会发表的讲话,法律规定美国老百姓都有权向国会索取。另外,整个听证过程都由一个专门的电视频道现场转播。这个频道很奇怪,常常在很晚的时候还在播国会听证,由于已是下班时间,国会议员们也都下班了,除了主持人和书记员几乎没有什么人听,一个议会大厅里空空荡荡的,那发言的议员照样在那里滔滔不绝。这是因为重大议题排满了白天的议事日程,如果议员对各类问题还有意见要发表,就只能排在晚上。但是,他并不是在白说,除了有记录在案,他的选民也可以在电视里知道他的态度。 影响法案:通过或者否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