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市重点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吉林市重点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吉林市重点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1-20题1分,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和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现象说明( )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

A、该实例并未说明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A错误;

B、该实例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D、该实例不能说明所有生物的情况,也不能说明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CD错误。

故选B。

【定位】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2.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化合物结构或功能,描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

B.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它们都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C.水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主要是参与细胞中的各种化学反应

D.生命体中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人体流失钙离子容易出现抽搐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2、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3、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细胞内许多物质的良好溶剂,是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产物或反应物,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

4、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

A、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A错误;

B、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淀粉和糖原都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纤维素是细胞中的结构物质,B错误;

C、水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主要是作为细胞内许多物质的良好溶剂,以及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C错误;

D、生命体中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人体流失钙离子容易出现抽搐现象,D正确。

故选D。

3.关于下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和图乙没有染色体,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

B.图乙和图丁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图乙、图丙和图丁均有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

D.四幅图的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由自身呼吸作用提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甲为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图乙为蓝藻,没有细胞核,因此图甲和图乙都没有染色体,但二者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A错误;

B、图乙所示的蓝藻细胞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图丁所示的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因此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正确;

C、图丁所示的叶肉细胞有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图乙所示的蓝藻和图丙所示的酵母菌的细胞壁不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C错误;

D、除了图甲外,其余三幅图的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由自身呼吸作用提供,D错误。

故选B。

4.叶绿体与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同点是

①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具有双层膜③产生氧气④水是其中化学反应的原料⑤含有DNA⑥内部含有酶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线粒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叶绿体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①错误;

②、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双层膜的细胞器,②正确;

③、线粒体消耗氧气,③错误;

④、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消耗水分,光反应的阶段消耗水分,④正确;

⑤、都含有DNA分子,⑤正确;

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需要酶催化反应,⑥正确.

故选D.

5.哺乳动物的一种血红蛋白是由2种共4个亚基组成(α2β2),每个亚基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分子组成。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mRNA、tRNTA和rRNA都参与了血红蛋白的合成

B.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直接参与了血红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C.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之间不存在肽键

D.指导α和β亚基合成的基因,脱氧核苷酸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B

【解析】tRNA识别密码子和转运氨基酸,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之一,而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tRNA、mRNA和rRNA都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血红蛋白不是分泌蛋白,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B错误;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之间不靠肽键连接,如胰岛素A链与B链,经共价的二硫键连成胰岛素分子,C正确;脱氧核苷酸对的排列顺序不同导致基因的不同,D正确。

6.图是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图中S代表载体,C代表离子或小分子

B.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图中C的空间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D.该物质运输效率受O2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详解】

A、图中S代表离子或小分子,C表示载体,A错误;

B、该物质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B正确;

C、图中C载体的空间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C正确;

D、该物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受O2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D正确。

故选A。

7.下列有关检测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只有脂肪的检测可能需要显微镜

B.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加热到50~65 ℃

C.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方法相同

D.三个实验的显色反应均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

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

A、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A正确;

B、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到50~65℃,B正确;

C、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方法不同,C错误;

D、三个实验出现的颜色反应不同,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鉴定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8.下面是研究人员以复合酶制剂为材料进行研究的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复合酶制剂去污力的影响

B.实验所用污布上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等均会影响实验结果

C.实验结果表明,加复合酶制剂后的洗涤温度以40--50℃为宜

D.当温度高于60℃时,加入的复合酶制剂会失去催化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酶和温度,因变量是去污力。

【详解】

A、表格内容可知,本题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因变量是加酶去污力与不加酶去污力的大小,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复合酶制剂去污力的影响,A正确;

B、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实验所用污布上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等这些无关变量均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实验结果表明,加复合酶制剂后,40-50℃之间时去污效果较好,C正确;

D、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判断当温度高于60℃时,加入的复合酶制剂是否失活,D错误。

故选D。

9.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存在于动物细胞质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质的糖类分别是( )

A.核糖、葡萄糖、糖原B.脱氧核糖、核糖、纤维素

C.核糖、脱氧核糖、麦芽糖D.脱氧核糖、葡萄糖、淀粉

【答案】A

【解析】

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的糖是核糖,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是葡萄糖,,存在于动物细胞质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质中的糖类物质是糖原。

考点:本题考查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和免疫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

B.记忆细胞在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C.癌细胞表面嵌有抗原-MHC复合体,能被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

D.巨噬细胞将抗原降解成肽,移到细胞表面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分子表面的特定化学基团所决定的,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抗原也是以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反应的。

2. 抗原的基本性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可以是大分子多糖等。

3.MHC是所有生物相容复合体抗原的一种统称。MHC控制着同种移植排斥反应、机体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及某些病理状态的产生均密切相关。

【详解】

抗体与抗原是特异性结合,所以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A正确;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细胞周期变短,B正确;癌细胞表面嵌有抗原-MHCI类复合体,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作用是特异性杀伤嵌有抗原-MHCⅠ类复合体的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C正确;巨噬细胞将含蛋白大分子的抗原性异物降解成肽,移到细胞表面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功能的理解和区别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一般不是群落丰富度增大的重要原因

B.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重要特征

C.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会导致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D.森林群落区别于草原群落显著的特征是森林群落的丰富度髙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即构成一个群落;群落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除此之外,群落生物之间还有复杂的种间关系,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即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

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说明种群密度增加了,而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故A正确;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因而,生物的丰富度不同,所以,丰富度可作为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故B正确;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可能会导致群落的丰富度下降,因为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而初生演替则是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行为,其定义是: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因此,在描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时的前提是该生态系统本身就存在有生物,应为次生演替而非初生演替,故C错误;森林群落相较于草原群落,生物种类繁多,且营养结构更为复杂,丰富度也较高,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丰富度概念的理解,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非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生物多样性的大小。

12.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测定某植物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装置(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不考虑装置中微生物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烧杯中盛放NaHCO3溶液,可用于测定一定光照强度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B.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可用于测定种子无氧呼吸的强度

C.烧杯中盛放清水,可用于测定一定光照强度下植物的真光合速率

D.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清水,可用于测定种子有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

A、烧杯中盛放NaHCO3溶液,NaHCO3溶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气量则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故能用于测定一定光强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A正确;

B、种子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故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 溶液,不可用于测定种子无氧呼吸强度;但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故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可用于测定种子有氧呼吸强度,B错误;

C、一定光照强度下,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故烧杯中盛放清水,不能用于测定一定光照强度下真光合速率,C错误;

D、在遮光条件下,植物能进行有氧呼吸,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等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故烧杯中盛放清水,不能用于测定种子有氧呼吸的强度;但种子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可以测定种子无氧呼吸速率,D错误。

故选A。

13.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NA和R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B.可以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做材料观察细胞中DNA、RNA的分布

C.DNA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D.有些病毒只含有RNA,遗传信息存在于RNA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含有DNA和R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应选择浅色或无色

的材料。

【详解】

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无色,可以用做材料观察细胞中DNA、RNA的分布,B正确;

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少量DNA,C正确;

D、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有些病毒只含有RNA,遗传信息存在于RNA中,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思维定式,只考虑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为紫色,而没有考虑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无色。

14.下图分别表示泡菜制作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据图1可知泡菜制作中乳酸菌数量呈“J”型增长

B.图2中发酵初期乳酸产生量较少,与氧气含量无关

C.据图3可知,发酵中期是食用泡菜的最佳时间

D.用比色法检测亚硝酸盐含量需制备标准显色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

①发酵初期: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活动为主,同时还有一部分硝酸盐还原菌活动。该时期利用了氧气,产生了厌氧环境,乳酸菌才开始活动此时乳酸菌和乳酸的量都比较少,而由于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

②发酵中期: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只有乳酸菌活动增强,此时期乳酸菌数量达到最高峰,乳酸的量继续积累。由于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所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③发酵后期:由于乳酸的积累,酸度继续增长,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乳酸菌数量下降,而硝酸盐还原菌完全被抑制。

【详解】

A、据图1可知,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且后期乳酸菌数量还下降了,A错误;

B、乳酸菌是厌氧菌,图2中发酵初期乳酸产生量较少,可能与氧含量较高有关,抑制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产“生乳酸,B错误;

C、据图3可知,发酵中期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不是取食泡菜的最佳时间,C错误;

D、用比色法检测亚硝酸盐含量需制备标准显色液,作为对比,D正确。

故选D。

15.以下是生物体内4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浆中A的浓度高于正常值 B.植物细胞中,F可能是纤维素

C.C→G的过程能产生水D.病毒中的H是DNA或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是葡萄糖,E是多糖;B是甘油和脂肪酸,F是脂肪;C是氨基酸,G是蛋白质,D是核苷酸,H是核酸。

【详解】

A、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因此其体内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高出正常值,A正确;

B、植物细胞中,F可能是淀粉,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提供能量,B错误;

C、C→G的过程是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均会产生水,C正确;

D、H是核酸,在病毒中是DNA或RNA,核酸只有一种,D正确。

故选B。

16.如图所示,两个核酸片段在适宜条件下,经过X酶的催化作用,发生下列变化,则X酶是

A.DNA连接酶B.RNA聚合酶

C.DNA聚合酶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将游离末端重新结合形成DNA使用的是DNA连接酶,DNA聚合酶则是将大量单个的脱氧核苷酸结合起来形成DNA分子;RNA聚合酶能与基因的特定位点结合,催化遗传信息的转录;限制酶是一种核酸切割酶,可辨识并切割DNA分子上特定的核苷酸碱基序列。

A、据图分析,该酶将两个DNA判断连接为一个DNA片段,为DNA连接酶,A正确;

B、RNA聚合酶是连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RNA的酶,B错误;

C、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做用,C错误;

D、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进行切割,但不能将DNA片段连接起来,D错误。故选A。

17.进行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进行调查,绘出如图系谱,假定图中第III1患该病的概率是1/6,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Ⅱ3和Ⅱ4的父母中有一个是患病者B.Ⅰ1和Ⅰ2都是携带者

C.Ⅱ3和Ⅱ4的父母中都是携带者D.Ⅱ2和Ⅱ3都是携带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由于Ⅰ代1、2号父母正常,生有一患病的女儿,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基因用A、a表示,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Ⅱ1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aa.Ⅱ1基因型为Aa,Ⅱ3不确定。

【详解】

A、Ⅱ2为1/3AA或2/3Aa,若Ⅱ3和Ⅱ4的父母中有一个是患病者,则Ⅱ3基因型为Aa,故后代患病概率

=2/3×1/4=1/6,A正确;

B、据题干可知Ⅰ1和Ⅰ2都是携带者,但不能确定Ⅲ1患该遗传病的概率是1/6,B错误;

C、已知Ⅱ2为1/3Aa或2/3Aa,若Ⅱ3和Ⅱ4的父母中都是携带者,则Ⅱ3为1/3Aa或2/3Aa,,则Ⅲ1患该遗传病的概率是2/3×2/3×1/4=1/9,C错误;

D、若Ⅱ2和Ⅱ3都是携带者,则后代发病率为1/4,D错误。

18.下列关于稀释涂布平板法相关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涂布器末端浸在盛有体积分数70%酒精的烧杯中消毒

B.涂布前取不超过0.1mL的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C.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燃尽即可进行涂布

D.用涂布器将菌液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时可转动培养皿使涂布均匀

【答案】C

【分析】

稀释涂布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详解】

A、进行涂布平板操作前,要对涂布器进行灭菌,一般做法是先将涂布器浸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然后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A正确;

B、涂布平板时,取不超过0.1mL的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B正确;

C、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带燃尽后冷却8-10s,C错误;

D、涂布时,涂布器不动,可转动培养皿使涂布均匀,D正确。

故选C。

19.在生物学实验中,有关冲洗或漂洗操作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取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烘干→水解→冲洗(用蒸馏水)涂片→染色→观察。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步骤为:取材→解离→漂洗(清水)→染色→制片→观察。

3、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4、检测脂肪实验,需要使用苏丹III或苏丹IV进行染色,染色后需要使用酒精洗去浮色进行观察。【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时,冲洗用的是蒸馏水,时间在染色前,A

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漂洗用的是清水,时间在解离后,B正确;

C、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卡诺氏液固定后,应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然后再用95%和酒精和15%的盐酸混合液解离,解离后用清水冲洗,然后再染色并制片,C错误;

D、检测脂肪实验,染色后需要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D正确。

故选C。

20.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的方式和兴奋时Na+内流的方式相同

B.二氧化碳出线粒体的方式和性激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相同

C.突触小泡和囊泡都是依靠膜的流动性释放被运输的物质

D.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式和维生素D进入细胞的方式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详解】

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兴奋时Na+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因此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的方式和兴奋时Na+内流的方式相同,A正确;二氧化碳出线粒体的方式和性激素(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进入靶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因此二者的方式相同,B正确;突触小泡和囊泡运输都属于胞吞或者胞吐的方式,因此都依靠膜的流动性释放被运输的物质,C正确;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维生素D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二者的方式不同,D错误。

21.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的是

A.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C.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D.有些树种的分布将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有重要影响:①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②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③预测203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约20cm,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④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⑤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内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

【详解】

A.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下降,A正确;

B.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B正确;

C. 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是由酸雨导致的,C错误;

D. 温室效应会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植物的分布将发生变化,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温室效应导致的不良后果,难度不大。

22.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B.若该图表示某健康人血浆中pH的变化,则pH的变化范围在pH=7上下波动

C.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曲线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明确体温调节、血糖调节途径和内环境正常的理化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

A、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AB段皮肤血流量增加,说明处于较高温度的环境中,血液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应减少,A错误;

B、健康人血浆pH的变化范围在7.35~7.45之间,B错误;

C、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AB段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维持血糖平衡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D。

23.核孔复合体是镶嵌在内外核膜上沟通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复杂结构,由多种核孔复合蛋白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核孔复合体的存在,说明核孔具有选择性

B.细胞核控制细胞代谢的指令主要是通过核孔到达细胞质的

C.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

D.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核膜有核外膜和核内膜,核孔复合体镶嵌在内外核膜上,由多种核孔复合蛋白构成,是核质间进行物质信息交流的通道。

【详解】

A. 核孔复合体中有中央运输蛋白,说明核孔具有选择性,A正确;

B. 细胞核与细胞质间进行信息交流需要通过核孔,B正确;

C. 核膜由两层膜组成,共4层磷脂分子,C错误;

D. 据图可知,核孔可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换,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24.二孩政策放开后,前往医院进行遗传咨询的高龄产妇增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B.抗维生素D佝偻病产妇的女儿不一定患此病

C.产前基因诊断不含致病基因的胎儿可能患遗传病

D.推测白化病产妇后代的发病率需要对多个白化病家系进行调查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

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

3、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

A.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A正确;

B.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抗维生素D佝偻病产妇是携带者,其丈夫正常,则她所生女儿不一定患病,B正确;

C.产前基因诊断不含致病基因的胎儿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正确;

D.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D错误。

故选D。

25.下列关于髙等动物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经过调节,产热过程会大于散热过程

B.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方式都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C.剧烈运动过程中,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

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经过调节,产热过程会大于散热过程,最终导致体温升高,A正确;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方式都是神经一体液调节,B正确;剧烈运动过程中由于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由下丘脑分泌而通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片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观察中期细胞可清晰的看到染色体且随后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低倍镜下寻找分生区的依据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制片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

B、观察中期细胞可清晰的看到染色体但是看到的细胞均是死细胞,所以看不到动态变化,B错误;

C、细胞分裂间期时间长,所以显微镜下只有少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C错误;

D、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强所以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D正确.

故选D.

27.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度分化的细胞中染色体种类发生了改变,分裂能力下降

B.原癌基因突变促进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C.细胞凋亡使细胞被动死亡,不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D.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

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

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原癌基因突变和抑癌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细胞癌变,B错误;细胞凋亡使细胞主动死亡,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C错误;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衰老,凋亡和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下列有关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组文库中的基因都可在不同物种间进行交流

B.基因组文库只包含生物的部分基因

C.构建cDNA文库需要逆转录酶

D.cDNA文库的基因中有内含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其中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所有的基因,而部分基因文库只包含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部分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

【详解】

A、从基因组文库中获取的基因只有部分可在物种间进行交流,A错误;

B、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所有的基因,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构建cDNA文库需要逆转录酶,C正确;

D、cDNA文库的基因是mRNA经过逆转录形成的,无有内含子,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能够列表比较两种文库:

29.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只能在生物体内起作用

B.ATP可水解为一个核苷和两个磷酸,为生命活动供能

C.有些酶的组成元素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都含有N和P

D.酶的合成不一定需要消耗ATP,ATP的合成一定需要酶的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ATP含有一分子腺嘌呤、核糖和三分子磷酸,2个高能磷酸键。ATP与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

A、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可以在生物体内或体外起作用,A错误;

B、ATP可水解为ADP和1个磷酸,为生命活动供能,B错误;

C、有些酶如RNA的组成元素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均为C、H、O、N、P,C正确;

D、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消耗ATP,ATP的合成一定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D错误。

故选C。

30.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答案】A

【解析】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是DNA,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所以A错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连接由DNA连接酶催化连接,B正确;受体细胞为植物细胞,所以可以是烟草原生质体,C正确;目的基因为抗除草剂基因,所以未成功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不具有抗除草剂的能力,筛选的时候应该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细胞,D正确。

31.下列有关物质之间的比值与细胞代谢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低光照强度将引起叶绿体中NADP+/NADPH的比值下降

B.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质的过程会导致ATP/ADP的瞬时值减小

C.将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转移到极低氧气浓度环境后,其CO2释放速率/O2利用速率之比不变

D.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较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光照强度减弱,因光反应产生ATP和NADPH减慢,所以消耗C3的速率减慢,故短时间内,叶绿体中的ATP和NADPH减少,C3增多,C5减少。

2、细胞分泌蛋白质的过程会不断消耗ATP。

3、氧气浓度逐渐增大会促进有氧呼吸,抑制无氧呼吸,反之亦然。

4、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高温、干旱、寒冷等)。

【详解】

A.降低光照强度则光反应减慢,由NADP+合成NADPH的速率减慢,所以短时间内叶绿体中NADP+积累增多,NADPH则积累减少,故NADP+/NADPH的比值升高,A错误;

B.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质的过程需要ATP水解为ADP和Pi供能,所以细胞内ATP/ADP的瞬时值减小,B正确;

C.将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转移到极低氧气浓度环境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消耗氧气都明显减少,但无氧呼吸产生CO2增多,所以其CO2释放速率/O2利用速率之比增大,C错误;

D.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多,所占的比例大,即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减小,D错误。

故选:B。

32.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中,不.需要的操作是

A.用蒸馏水活化酵母细胞

B.采用小火间断加热的方法溶解海藻酸钠

C.在CaCl2溶液中形成凝胶珠

D.将固定化酵母细胞装填反应柱进行发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中,首先需要用蒸馏水活化酵母细胞,A正确;在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要用小火间断加热,防止海藻酸钠溶液焦糊,B正确;实验的最后需要在CaCl2溶液中形成凝胶珠,C正确;将固定化酵母细胞装填反应柱进行发酵属于固定酵母细胞的应用,不属于制备过程,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固定化酵母细胞,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的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