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_程琪龙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_程琪龙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_程琪龙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_程琪龙

《当代语言学》第6卷2004年第4期334-339页,北京

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Ξ

程琪龙上海大学

提要 Langacker 指出,认知语言学倾向于神经基础的研究,而不是心理显现的研究。本文就以神经基础为出发点,重点讨论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理论特点、哲学倾向和理论表述形式,并对意象的显突关系特征及其表述进行论证。我们通过论证力图发掘出认知语法对可操作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构拟解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语法 符号结构 小句

Langacker 创导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 )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①。Lan 2gacker (1987,1990,1991,1999a )将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语法)归入功能主义阵营;坚持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Langacker 和其他认知语言学流派一样,强调语法单位是语言使用者谙精娴熟的认知过程和无须思索的习惯性认知行为;强调语法是由形位、词汇和句法构成的延续体;重视符号双极性的研究和概念语义的研究。本文以神经基础为视角,重点讨论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符号特征、语义观、哲学倾向和表述形式及其解释力。

1.研究范围

Langacker (1999b :17)认为,语言学就其研究范围可以分出两种类型:描述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各对立因素: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结构和功能,共时结构和结构变化,认知表征和言语行为,习得结果和习得过程,小句和语篇等。Langacker 明确地宣称认知语法在承认两者间对立统一的同时,更倾向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围。笔者则认为,除了小句和语篇的对立外,其他各对立因素实际上都是一个实质的两个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体现。它们的对应关系可以论证如下。

首先,讨论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的关系。如果神经网络是物质基础,那么心理过程则是神经基础的抽象,两者在不同的研究层级;前者抽象,后者具体;前者涉及意愿、意向等心理因素,后者涉及物质的信息传导等特性,所以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却不是一对一的。由于人类记忆体和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进行,并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层级之间关系的研究。如果语言的认知研究以神经基础为论证的支柱,那么从语言的生理性出发,(内化)语言系统的载体主要是大脑神经网络。如果将神经网络的(广义的)结构看作是有一定权值的神经路径(或称回路),那么科学实验的结果证明,结

433本刊网址:http ://https://www.doczj.com/doc/973414973.html,/chinese/s18yys/dangdai/index.htm

Ξ①国内由沈家煊(1995)首先引荐评介。

本文得到国家2001年社科基金(项目01B YY001)资助,特此致谢。Langacker 的发音是[′l √n k ]。

构在天生物质基础上,形成于结构的操作,即结构的发展取决于功能。与此同时,结构本身因其可操作性而具备一定的功能,结构必须是功能结构。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同样反映在共性状态和状态变化之间,也反映在习得结果和习得过程之间。共性状态是在某一点时间上的,是相对的;而变化着的状态则是在时间段中的,对有生命的系统而言是绝对的。习得结果是一种特殊的状态,而习得过程是相应状态的变化;两者是儿童发展时间段中的状态和状态变化。因此,共时状态和变化状态是一般,习得的状态和过程则是一般关系在具体时间段的具体表现而已。

还是从系统操作的生理基础出发,语言系统必须是加工处理语篇的系统,小句只是语篇的一部分。如果观察语法表达层面,语篇只是小句的线性连接。在概念系统的操作过程中,小句的主题在语篇操作中是起始点;在概念连接关系中,语篇各小句的许多概念和主题概念有连接关系,即许多小句的主题概念在语篇中形成了连接关系的中心。无论是连接关系还是操作过程,小句和语篇在概念系统中,都是密不可分的。

基于上文的论证,描写主义和功能主义只是语言研究的两个不同时间维度的视角。视角的切换能让我们更加有效地构拟解释语言系统及其认知过程的规律。

2.语言符号的双极性

认知语法和其他认知语言学一样,重视符号功能结构的研究。符号是双极的,它主要表现在概念内容和形式表达之间的符号关系。语言实时操作,涉及双极符号关系的操作,它的研究是有认知意义的。语言符号双极性研究并非认知语法的首创,Lamb (1966)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比较成熟的分层次的关系网络模式,70年代他发现关系网络有一定的生理神经意义。从Lamb ,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叶姆斯列夫的语符学(Hjelmslev 1952)。

在双极符号关系的研究中,Langacker 用意象(image )或构式(construal )来表达概念语义和语法之间的符号关系(或符号功能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概念组合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语法结构。意象通过其不同的特征表征符号关系。由于概念语义和词汇语法各有自己的结构,而且两者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此合而为一的表述形式会显得解释力不足(见第5节的举例说明)。3.语义的认知研究

Langacker 认为,有三种理论和认知语法相互支持:隐喻理论(Lakoff and Johns on 1980)、构架语法(Fillmore 1985;G oldberg 1995)和并行分布处理理论(E lman and McClelland 1984)②。这三种理论都重视语义研究,也都反对基于客观事实和真值条件的语义学传统。和认知语言学的其他理论一样,认知语法也持百科知识语义观。从该语义观出发,认知语法注重对概念系统的研究,淡化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的界限,并主张将概念和语义分开。

认知语法研究的概念语义等同于概念化,即新概念和固定概念的形成。同时还研究概念语义连接感知、运动和情绪的心理经历以及对实时情景(社会、物质和语言情景)的认识。从

5

332004年第4期②构架语法的英语术语是construction grammar ,研究对象是语言的construction 。在该语法中,construction 定义为双极的符号,它包括语义、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符号关系。如此的符号功能框架可以出现在语词、短语、小句等平面,所以它不只是句式的。由于construction 是多结构的符号框架,我们将construction 视为一种包括义形符号功能的结构框架,简称“构架”,研究构架的语法自然是“构架语法”。

这些观点出发,语义学必须显性描述思维、概念等抽象实体。因为概念化过程存在于认知过程之中,语义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发掘心理经历中各认知事件的特征。

认知语法如此的概念化主张有其一定的神经可行性。从神经生理的角度出发,思维过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在概念系统中进行的。科学成果告诉我们,概念系统是一种连接中心,它连通相应的认知符号系统,其中包括各种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当然还连通语言系统。如果将时间关系考虑进来,概念系统包括各种知识,反映了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结果,并且在这些已形成的概念化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再认识外部世界。由于人类语言过程涉及概念过程,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思维过程也涉及语言,所以将概念语义的研究纳入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是有一定的认知意义的。

在概念语义的研究中,Langacker(1990:4)指出,语言学无法明确划定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的界限,任何知识都有可能在决定言语行为中起一定的作用,因此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分野也是任意的。笔者认为,如果从认知操作的角度出发,语言系统的操作过程既激活概念系统的相关概念知识(包括各种常识和各种社会文化知识),又激活语言系统的相应表达。以礼貌用语的语用特征为例。不同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者的社会关系、意向连通,其中交际者的社会关系和意向等将作为不同语言表达的选择激活条件(程琪龙1995)。从生理的角度出发,语用是具体操作过程,它既涉及概念系统,又涉及语言系统。

Langacker还认为,形位和词项的意义是相互连接的语言意义(sense),这些意义划定了约定俗成的运用范围,并表征为网络。在连接网络中,意义可以是图式的、延伸的或典型的。但Langacker反对将词项意义简约为典型,因为并非每一个词项都只有单个典型。他认为,一个词项约定俗成的意义必定牵动整个网络,而不只是网络中的一个结点。从这个观点出发,认知语法必须涵盖所有词项意义的整个网络,词项的描述包括词项意义关系的描述,也包括抽象的连接关系(Langacker1990:35)。Langacker甚至认为,词项意义的关系网络应该能够和其他许多概念以及概念组合连通,它甚至可以和整个知识系统连通。

Langacker的概念语义网络表征有其生理基础的一面,而证明关系网络神经可行性的工作,做得成功的要数Lamb(1999)。但是,Langacker将概念和概念框架、图式、认知域等联系起来看,它本身表明概念系统的内部连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认识的。从神经元的操作事实出发,各种概念框架(包括域、模式)只不过是一些连接权值较高的网络局部。但是,认知域的存在本身就不允许在瞬间激活整个网络。有生理事实证明,在激活操作过程中,概念系统只有一部分激活。尽管如此,对语义网络的承认,对概念操作灵活性的关注,表明认知语法为语言系统神经基础的研究做了必要的铺垫。

Langacker(1990:109)在术语上将概念组合结构和语义结构分开。Langacker认为概念组合结构(conceptual configuration)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认知过程,而语义结构是语言约定的概念组合结构,是被语言符号化的概念组合结构,是语言表述的意义。从符号结构的角度出发,概念组合结构是普遍的认知动态系统,不同的语言通过不同的意象特征,构建出不同的语义结构和符号结构。

概念系统是否受语言操作的影响?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但是受影响的概念是否都属于语633当代语言学

义结构,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去证实。尽管如此,概念和语义之间的差异确实是可以论证的,其证据至少有三:(1)概念系统可以连接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这些连接显然和语言系统的连接不同。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连接部应该是具体语言的概念语义系统;(2)不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激活相同或相似的语义框架(Fillmore1982),如果我们要设语义结构,而且保持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对应关系,那么概念框架和语义结构必须是不同构的;(3)作为语言表达的变换句式(如,汉语的一般句式、被字句式、把字句式等)可以表达不同认知域的概念组合。但是,变换句式的组篇条件在所有认知域中都产生相同或相似的作用,这种共享的组篇条件揭示了抽象语义结构存在的价值。

4.汇集实证

Langacker(1999b)非常清楚地表明,他取汇集实证的经验实证主义观点,显然和概念隐喻理论的体验主义是有差异的。与此同时,Langacker(1990:4)也承认基本认知域的存在,并且是不可简约的。这些基本认知域至少包括:三维空间、时间、温度等认知域。从神经基础的角度出发,基本认知域是首先形成的认知域。在神经层面上,它应该是首先有较高权值的神经路径区域。而其他认知域可以在已能够连通的神经区域的基础上形成。

身体经验的存在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它作为其他认知域形成的基础,还需要我们去进行论证(包括汇集实证),否则我们又如何判断这一解释是正确的?事实上,无论是哪种理论解说(自然包括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如果它可以不经过证明而成立,那么这种理论所提供的“解释”,始终有可能因其失去预示性而变得荒诞无稽,因为有意义的解释必须是有一定预示性的。从这个意义出发,Langacker在构建认知意象,并用它来解释语言认知时,依靠汇集证据,取经验实证是无可非议,甚至是必需的。由此可见,将经验实证和体验哲学完全对立起来是一种谬误。当然对基本认知域的承认并不是答案的终结。它至少还有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1)这些基本的认知域来自何处?(2)它们又如何作为基础形成其他认知域?第一个问题是体验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可以不承认先天的语言物质是形式主义所假设的语法;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先天的语言物质载体是存在的。如果第一个问题解决不好,体验哲学又如何去革“形式语言学传统“的命呢?

5.理论的形式表述

语言学理论一般都含形式化的理论表述,认知语法也不例外。认知语法的形式表述包括网络、舞台模式和台球模式(billiard2ball model)等,其中台球模式在Langacker的论著中有较充分的展开。语言学理论,尤其是本体语言学理论,其形式表述都要求有一定的整体性和逻辑一致性。和其他理论的表述形式相比,认知语法的理论表述显得整体性不强。

尽管Langacker没有具体地说明各种形式表述机制的作用,从Langacker讨论的内容看,各种表述机制似乎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分工。其中概念系统的网络宜反映百科语义观,具体表述概念语义之间的连接关系。但是,和语言关联的概念数目庞大,要揭示其中概括性抽象关系,认知语法还必须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对其进行形式表述。

舞台模式相当于剧本宏观结构,它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场景、角色和事件。除此之外,还可以加上观众及其不同的语义视角。不同的语义视角则体现为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语言表

2004年第4期

733

达。舞台模式含一系列事件,形成了一个焦点链。焦点链的过程是从一个显突焦点找到它的标志背景,然后在背景中找到第二个焦点,如此循环,直至终点(Langacker1997)。例如,在舞台模式中以下语篇的片段可以看作由一系列事件在一定的场景中出现:

黄昏以后,刘宗敏和袁宗第来到洛阳西关,李过和张鼐来到北关。李过和袁宗第的骑兵都改作步兵,携带着云梯,按照白天选好的爬城地点,等候在城壕外的民宅内。掩护爬城的弓弩手和火铳手都站立在临近城壕的房坡上,……(《李自成》下册二卷,姚雪垠)

该片段所述场景的地点是洛阳城外,时间是黄昏,各事件中的焦点主要是人物角色,它们连成焦点链,并将各事件构成语篇。

如果舞台模式主要表述一系列事件之间的连接关系,那么台球模式则表述一个事件的内部关系。台球模式是认知语法中解释能力最强的一种表述形式,其中一个原因是该模式主要集中表述显突意象特征③。认知语法的显突关系意象是对心理学相同术语概念的延伸,它包括视觉在内的各种心理意象。但是,Langacker没有更进一步去论证显突的神经基础。假如我们将理论取向和具体研究的错位先放一放,Langacker的显突理论及其台球模式,还是有一定的认知意义和解释能力的。

在认知语法中,台球模式是比较成功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甚至有一定的预示性。Lan2 gacker能将Fillmore(1968:33)的主语选择层级和Talmy(1985)的施力动态理论合而为一,并用台球模式简明扼要地表述小句符号结构的意象特征,这不能不算一种表述优势。但是,台球模式涵盖能力有限,至少它还无法系统地解释主题和主语之间的关系。下文举例说明台球模式对被动句解释的有限性。台球模式是一种动作链,它内含三个参与者。例如: Tommy hit the ball into the pit.

如果将方位参与者表述在台球模式中,我们可以有动作链:“施→工具→受→终”,能量源施事通过工具将能量转移到移动体受事,移动体和终止方位之间没有实体碰撞和能量转移。但是,如此台球模式很快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例如:

有人在鱼塘里下了毒。/鱼塘被人下了毒。

仅用Langacker的台球模式,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作为终位的“鱼塘”却出现在被字句的句首位置。从语义上看,移动体受事确实影响了标志终位的实体,因此终应该是动作链的第四个参与者,其动作链应该是:“施→工具→移→终”。

延伸后的动作链可以继续保持动作链的顺流原则。由于终位是个参与者,并受移动体受事的影响,所以它可以作被动句的主语。受影响的实体除了终位外,还可以是原属(原始领属者)。

富婆被人偷走了两盒首饰。/富婆的两盒首饰被人偷走了。

我们可以将“富婆”和“两盒首饰”分开,也可以合二为一。但是,要解释为什么“富婆”可以单独作被字句的句首成分,连延伸后的台球模式也无回天之力。

③在心理学中,双义图中图形在背景中就呈现一种显突关系。

833当代语言学

6.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范围的对立性在认知语法中有些不必要的夸大,因为认知研究既是过程的研究又是状态的研究,两者只是时间轴上的不同体现。认知语法的语义观及其相关的理论观点也有其积极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有限地反映了研究的神经基础。在哲学基础方面,汇集实证有其必要性,它和体验哲学有不同之处,但没有必要对立起来。在理论表述形式机制方面,认知语法有利有弊。其中网络和舞台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充实;台球模式有一定的解释符号功能结构的能力,但却是有限的。尽管如此,认知语法对概念系统的构建和对语法系统的构建,以及对两者之间符号功能系统的构建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Elman,Jeffrey L.and James L.McClelland.1984.S peech recognition as a cognitive process:The interactive acti2 vation model.In Norman Lass.,ed.,S peech and L anguage Vol.10.337-74.New Y ork:Academic Press. Fillmore,C.J.1968.The case for case.In Emmon Bach and Robert T.Harms.,eds.,U niversals in L inguistic Theory.1-88.New Y ork:Holt.

.1982.Frame semantics.In Linguistic S ociety of K orea,ed.,L 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 m.111-

37.Seoul:Hanshin Publishing.

.1985.The mechanisms of construction grammar.BL S14:35-55.

G oldberg,Adele.1995.Const ructions:A Const ruction Gram m ar A pproach to A rgument S t ructur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ielmslev.L.1952.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L anguage.Trans.Francis.J.Whitfield.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Lakoff,G.and 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 ive by.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mb,S.1966.Outline of S t ratif icational Gram m ar.Washington,D.C.:G 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R.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 m ar,V 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Concept,Im age,and S ymbol:The Cognitive B asis of Gram m ar.Berlin:Mouton de Gruyter.

.1991.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 m ar,V ol.2,Descriptive A pplication.Stanford:Stanford Uni2 versity Press.

.1997.A dynamic account of grammatical function.In Joan Bybee,John Haiman,and Sandra A.Thomp2 son,eds.,Essays on L anguage Function and L anguage Type Dedicated to T.Givón.249-73.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a.Gram m ar and Conceptualiz ation.Berlin:Mouton de Gruyter.

.1999b.Assessing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In Janssen,Theor and G isela Redeker,eds.,Cogni2 tive L inguistics:Foundations,Scope and Methodology.13-59.Berlin:Mouton de Gruyter.

.1999.Pathw ays of the B rain:The Neurocognitive B asis of L anguag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Talmy,L.1985.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In William H.Eilfort,Paul D.Kroeber,and K aren L.

Peterson,eds.,Papers f rom the Parasession on Causatives and A gentivity.293-337.Chicago:Chicago Lin2 guistic S ociety.

程琪龙,1995,语用的体现关系。《外国语》第4期。

沈家煊,1995,https://www.doczj.com/doc/973414973.html,ngacker的认知语法。《国外语言学》第1期。

作者通讯地址: 200433上海市安波路266弄16号502室 E2mail:chengq1@https://www.doczj.com/doc/973414973.html,

2004年第4期

933

though not all the results agree that the proficien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 concerning second languageπs acquisition,it is generally reached that no difference is found in the respective language activation pattern in second language high proficient bilingualsπbrain.Further study needs to un2 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 languageπs acquired age and proficiency.By combining techniques such as event2related potentials,FMRI,or PET,and behavioral techniques,we may begin to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about the nature of bilingualπs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in the brain.

Liu,Rushan and G uo,Luning,A glance at the study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abroa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inguistic and anthropolinguistic studies,people,especially sociolin2 guists,anthropolinguists and language teachers,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scious of the problems of language endangerment which may eventually cause loss of linguistic culture and problems of linguistic ecology.The present paper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endangered languages abroad,which includes the activities of the UN ESCO and research and activities of scholars and organizations in Australia,U K,Japan,and the United States.

Cheng,Q ilong,Langackerπs cognitive grammar within the neurological perspective Langacker claims that Cognitive Linguistics takes the neurological basis instead of the psychologi2 cal manifestation as one of its research domains.Within the neurologic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domains of cognitive grammar,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its philosoph2 ical foundation,the formal theoretical representations and also the prominent relations and their formal mechanism.This paper tries to seek for what cognitive grammar can offer to the modeling of the operational conceptual and language systems.

C ao,H ejian and Mai,T ao,Accessibility of UG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question of accessibility of Universal Grammar(U G)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 has been long discussed among generative researchers of SLA.The present paper offers a compre2 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researches conducted in this area with the main views introduced.Ar2 guments arising in this area and the foci of arguments are also included,and a tentative study un2 der the frame of Minimalist Program i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U G theory is the theory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therefore it is not perfectly suitable for the explana2 tion of SLA.

Ma,Zhuanghuan,On linguistic value

Centering on linguistic value propounded by de Saussure,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ccount for the notion of linguistic value and the conditions on which linguistic value depends,with emphasis on how linguistic system and differences contribute to linguistic value.The paper is also attempted to raise a critique of certain arguments of Course i n General L i nguistics while analyzing and sup2 porting the concept of linguistic value.

F an Lijun,The lexical semantic theory of A.A.Потебня(Bodebnya)

A.A.Bodebnya was a famous Ukraine linguist,a representative of Kharkov School of Linguis2 tics.He formulated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lexical semantics.He emphasized the subjective aspect of lexical meaning,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and objective dimensions of lexical items. He also highlighted the anthropological differences in lexical semantics.

083当代语言学

《现代汉语语法》综合练习与答案

第十部分:现代汉语语法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哪个的“语法”是“语法规律”的含义?(B)A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 B汉语语法有不同于英语语法的特点。 C《现代汉语》包括语法。 D你那本语法太难懂。 2、下列哪种词类是实词?(A) A副词B助词C介词D语气词 3、下列哪种词类是虚词?(C) A叹词B形容词C連词D量词 4、下列哪种词类是加词?(D) A数词B名词C代词D副词 5.、下列哪种词类是体词?A A数词B区别词C拟声词D动词 6.、下列哪种词类是谓词?D A区别词B副词C量词D形容词 7、下列词属于名词的是(A) A开关B勇敢C忽然D谢幕 8、下列词属于数词的是(B) A条B半C人D亮 9、下列词不属于量词的是:(C)

A关B山C趟D家 10、下列词属动词的是:(C) A清B别C请D很 11、下列词属形容词的是:(A) a.黑乎乎 b 夺取 c 休息 d 喜欢 12、下列词属区别词的是:(A) a、民用 b 努力 c 相继 d 依旧 13、下列词属于连词的是(C) a 在 b 至于 c 而且 d 我 14、下列词属于介词的是:(C) a 明确 b 的确 c 被 d 清醒 15、下列词属于助词的是:(A) a.所 b 够 c 就 d 朝 16、下列词属于语气词的是:(C) a关于 b依照 c 而已 d自从 17、下列词属于代词的是:(A) a 怎样b可以c愿意 d 十分 18、下列词属于叹词的是:(A) a 喂 b 在 c比 d 的 19、下列词属于拟声词的是;(B) a哎呀 b 哗然 c 唉 d 恩 20、下列短语属于主谓短语的是:(A)

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点总结

1、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园里的科学。 2、智能实体——是人类、动物和智能机的泛称。 3、研究人类智能的科学有心理学、心里语言学;研究动物智能的有动物心理学 和比较心理学;研究机器智能的科学有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学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4、神经科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均以“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揭示各种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各个水平上阐明其机制,以及预防、诊治神经和精神疾病患”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胚胎学。。P2。。。等。这些学科彼此渗透,互相支持,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构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5、《人治神经科学》一书的主要思想就是阐明组成脑的分子和细胞如何以其可 塑性参与脑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形成,进而通过结构与功能系统映射的进化,逐渐出现了人类的意识和多层次的精神活动。 6、人治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 (1)物理符号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特征检测理论 (2)联结理论、并行分布处理和群编码理论 (3)模块论或动功能系统论 (4)基于环境的生态现实理论:认知科学家们一直把认知过程堪称是发生在每个人头脑或智能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环境作用的观点则 认为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之中,而不是简单 发生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5)机能定位论:试图为每一种高级功能在脑内找到一个中枢,或一种特意的细胞。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以半讽刺的方式,否定了祖母 细胞是识别熟悉面孔的特意细胞。 7、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 成像技术;另一类是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

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73414973.html, 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作者:邓斌石文君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8期 【摘要】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建构语法提供了认知模型,将语法看作是象征性的层面,其表达的具体形式和句法行为是由语义结构推动的,与意象和图式不可分割,这为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很强的解释力及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法教学认知语法教学启示 一、引言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二语教学中一直是争论的要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外语语法规则,但它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过于追求语法的准确性。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法对于语法概念过于狭窄,语法教学过于抽象,脱离实际,语言交际能力不足。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语法项目的安排也随交际教学的要求安排,有些语法项目甚至被完全忽略,缺少系统性和阶段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法教学能够使语言材料输入更易接受,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而认知语法的奠基人Ronald Langacker提出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当前英语语法教学开辟了新道路,为解释许多语法问题及教学实践,例如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提供了新的视点。 二、认知语法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是从识解和构式的角度研究语言结构,重视人的认知模式来构建语言规则,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心智表征。语法涉及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与形式语法相反,认知语言学不认为语法是纯粹的形式问题,也不认为意义是基于真值和参照的。 1. 象征单位和构造 语言在本质上具有象征性。Langacker将语言单位分为三类:音位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而语言则是由象征单位建构而成,这些象征单位小至词素,大至语篇。由于受索绪尔语言观的影响,Langacker 将象征单位称为音位单位与语义单位的结合体,用公式表示为: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但Langacker 则认为语言符号是具有理据性的,并非任意的。而构造则是形和义的结合体。这里的构造与传统语言学所说的构造不同。认知语法中所说的构造范围更为宽泛,是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结合体,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存储于说话者的语言系统中[1]。 2.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参考P232,P7) 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重点:用具体的语言事实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思考题(1-3) 1.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a child ; two children 一个小孩;两个小孩 (2)S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us. 他随时都在准备帮助我们。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 我们随时都在准备帮助他。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2.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He criticized my taking risks. 他批评了我的冒险活动。 (2)His criticism doesn't worry me. 他的批评不会使我不安。 (3)I don't like to rea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我不喜欢读他的文学批评。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小结:“汉英语语法方面的差异” (1)汉语有个体量词,而英语没有。 (2)英语这一类的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英语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a book:two books),代词有主格宾格的变化(I:me;he:him;she:her),动词有时、体、态的变化(study,studies,studying,studied),等等。 思考题 3.观察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句子的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辣妹子生性不怕辣辣妹子出门怕不辣 体会意义: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类似的例子不怕难难不怕怕不难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 想吃饭想饭吃饭想吃 小结:“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 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可以造成不同的结构。语序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分析方法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特点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比如和印欧语对比。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跟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汉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1.形态变化即词形变化,指一个词在句子中由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而在形式 上发生的变化。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就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2.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变化,没有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词形本身并无任何变化。 3.汉语中也有某些类似形态标志的成分,但数量少,普遍性差。如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商量—商量商量,干净—干干净净),“子、儿、头”作为有些名词的后缀(扣子、画儿、甜头),“们”用来表示复数(朋友们、同学们),“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的

从认知视角探析汉语词类的划分

从认知视角探析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摘要:笔者对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使用进行梳理比较,并从思维认 知角度提出自己对此的一些认识,根据相关知识试对一些语言现象作 出解释。 关键词:词类;划分;使用;认知 Abstract:The author has compairs and combs about cassification and use of modern Chinese part of speech .And purposes own suggestions to the questions from the view of congnition.At last tries to explain some language phenomenons according to related knowledge. Key words: part of speech cassification use congnition 学习了现代汉语语法后,经常发现汉语的词性定类问题很复杂。 汉语不像屈折语如英语可利用词形的变化表明不同的词性,在汉语中,经常是一个词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词性,如“红”,它可以表示事 物的状态,如“红太阳”“红头发”;可以表示事物发生了动作,如:“脸一红”“没红过脸”;还可以表示事物的名称,如“红是一种颜色”“红和黄不一样”。意识到汉语词类的兼用和活用现象非常多,有时 会对一个词类的特征及其用法感到困惑。如:“很”作为一个典型的

副词,只能修饰谓词性词语,但现在出现“很”修饰名词,如“很男人”“很娘”“很阳光”“很青春”等等,这是“很”活用成形容词还是后面的名词活用成形容词,大家有不同见解。 对于汉语词类的划分,人们从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句法成分、语法功能各个角度进行多年讨论,现在人们的共识是汉语划分词类主要应该依据语法功能。如袁毓林老师的《词类范畴的家族性》以原型理论为角度分析汉语的词类,就是以语法功能为依据对汉语词类进行划分。针对汉语同一类词中经常出现与其某些语法功能标准不符的词的问题,作者指出这是因为词类属于一种原型范畴,同一词类不一定共有一项或一组不同于其他词类的分布特征。并且由于不同词类的非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模糊,造成了汉语的词可以分类但有难以分类,一个词类中的词却可以符合另一类词的某些语法功能标准的现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根据词类的优势分布和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可以给词类下两个定义:宽泛定义和严格定义。这样可以较好地满足实践的需要。作者以原型理论为依据对汉语词类现象的分析和汉语划分词类存在的问题的解释使我们对汉语词类有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对汉语从语法功能上进行类别的归属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对汉语词类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作者借鉴心理学的原型理论来阐释汉语词类问题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过程,对问题的解释较有说服力,据此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根据此理论提出的关于词类的定义和划分,有人也有类似的认识,如黄伯荣、廖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_程琪龙

《当代语言学》第6卷2004年第4期334-339页,北京 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Ξ 程琪龙上海大学 提要 Langacker 指出,认知语言学倾向于神经基础的研究,而不是心理显现的研究。本文就以神经基础为出发点,重点讨论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理论特点、哲学倾向和理论表述形式,并对意象的显突关系特征及其表述进行论证。我们通过论证力图发掘出认知语法对可操作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构拟解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语法 符号结构 小句 Langacker 创导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 )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①。Lan 2gacker (1987,1990,1991,1999a )将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语法)归入功能主义阵营;坚持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Langacker 和其他认知语言学流派一样,强调语法单位是语言使用者谙精娴熟的认知过程和无须思索的习惯性认知行为;强调语法是由形位、词汇和句法构成的延续体;重视符号双极性的研究和概念语义的研究。本文以神经基础为视角,重点讨论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符号特征、语义观、哲学倾向和表述形式及其解释力。 1.研究范围 Langacker (1999b :17)认为,语言学就其研究范围可以分出两种类型:描述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各对立因素: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结构和功能,共时结构和结构变化,认知表征和言语行为,习得结果和习得过程,小句和语篇等。Langacker 明确地宣称认知语法在承认两者间对立统一的同时,更倾向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围。笔者则认为,除了小句和语篇的对立外,其他各对立因素实际上都是一个实质的两个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体现。它们的对应关系可以论证如下。 首先,讨论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的关系。如果神经网络是物质基础,那么心理过程则是神经基础的抽象,两者在不同的研究层级;前者抽象,后者具体;前者涉及意愿、意向等心理因素,后者涉及物质的信息传导等特性,所以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却不是一对一的。由于人类记忆体和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进行,并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层级之间关系的研究。如果语言的认知研究以神经基础为论证的支柱,那么从语言的生理性出发,(内化)语言系统的载体主要是大脑神经网络。如果将神经网络的(广义的)结构看作是有一定权值的神经路径(或称回路),那么科学实验的结果证明,结 433本刊网址:http ://https://www.doczj.com/doc/973414973.html,/chinese/s18yys/dangdai/index.htm Ξ①国内由沈家煊(1995)首先引荐评介。 本文得到国家2001年社科基金(项目01B YY001)资助,特此致谢。Langacker 的发音是[′l √n k ]。

现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

、单项选择题 1. 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又能带宾语的词是( ) A . 心理动词 B . 形容词 C . 能愿动词 D .不及物动 词 2. 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区别词的一组是( ) A . 高级、家务 B . 初 级、 医务 C . 低级、劳务 D .阶级、 义务 3. 属于区别词的是 ( ) A . 方 B . 快 C . 男 D .黑 - 4. 属于量词的是 A . 五 B . 个 C . 五个 D .初二 5. “他在黑板上写字”和“他在干活”中的两个“ 在” 分别是( ( A . 动词、介词 B . 副 词、 动词 C . 介词、介词 D .介词、 副词 6.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属于副词的是( ) A .悄悄离开 B .热烈讨论 ? ? ? ? 7 .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属于介词的是( ) A .比 小王认真 B .一致对. 外 ? ? 8.“桌子是木头的”和“那样说是可以的”中的“的”分别是( ) A .助词、助词 B .助词、语气词 C .语气词、助词 D .语气词、语气词 9.“这是他的”和“他会来的”中“的”的词性分别是 ( ) B .助词、语气词 D .语气词、语气词 ) B .团结起来,一致对 .外 D .谁说我跟.错人了 11.与“即将”词性相同的是( ) A .过去 B .现在 D .将来 12.“语言和和语言有关的学科”中两个“和”的词性分别是( A .连词、介词 D .介词、连词 C .一致.反对 D .突然.倒 下 C .把书给.他 D .窗户朝.南 A .助词、助词 C .语气词、助词 10.加点的词属于介词的是( A .大路朝.天,一人半边 C .和.他聊天,我没兴趣 C .正在 B .连词、连词 C .介词、介词

研究生《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概要

附件二: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推荐评审教授综合材料一览表 推荐部门(公章)2010年3月21日 姓名邓晓红性 别 女 出生 年月 1967.9 高校 教龄 7年党政兼职系主任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及任职时间 副教授(2005.9) 4.5年 原学历学位及毕业时间、学校、专业1990年6月在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 医学学士学位,医疗专业 最后学历学位及毕业 时间、学校、专业 2003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毕业 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历 工作简历1990.6 - 1997.9:湖北省梨园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1997.9 - 2003.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硕、博 2003.9 – 2005.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国内访问学者 2005.1至今: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计 算 机 年 度 级 别 成 绩 免 试 外 语 情 况 年 度 级 别 成 绩 免 试 考 核 等 次 2007 2008 2009 20 09 高 级 合 格 √ 优 秀 合 格 优 秀 进 修情况2003.9 - 2005.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国内访问学者 进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教学 奖励 情况 07-09年度湖北大学优秀教师标兵(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条件) 2004年湖北大学首届青年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 任现职至今每学期教学质量评价全部为优秀 2009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篇) 2008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 2006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指导教师 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排名第三) 主讲的《心理学》为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三) 近年教学工作情况授课门数 6 主要 授课 名称 本科生:《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学基础》 研究生:《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认知心理学研究》、 《医学与认知心理学专题》 是否 公共课 心理学基 础是公共 必修课 教学 质量 评价 优 秀 良好 一 般 较 差指导研究生数9 核定年教学工作量188 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461 √应完成全日制本专科教学工作量333 实际完成工作量1533.4 任现职以来科教研情况科 教 研 项 目 项目名称、来源、时间本人承担的具体任务及排序 授奖或签定部门及获奖 级别、鉴定结论 1.《右侧颞顶联合区在注意瞬脱中的门控作用:fMRI、ERP和TMS研究》 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合作项目) 2.《不同亚型强迫症反应抑制缺陷的研究》 200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3.《强迫症患者抑制能力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009年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4.《武汉地区本科毕业生择业焦虑与心理健康及自杀意念的关系》 2009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 5.《强迫症患者的冲突监测处理系统功能研究》 2009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6.《强迫症执行功能障碍的研究》 2004~2006年湖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第二主持人经费5万 主持经费2.5万 主持经费1.2万 (另0.8万2010年划拨) 主持经费0.3万 主持经费0.3万 主持经费0.6万 在研 已结题 在研 在研 在研 已结题 著作、论文名称(作者序、刊物、时间、出版社、书刊号) 代 表 作 1.《强迫症患者反应抑制缺陷及注意的调节作用》. 第一作者.心理科学, 2006,29(5): 1203-1205 (重要核心) 其 它 著 作 论 文 2.《注意瞬脱的暂时性失控理论》.第一作者.心理科学, 2008, 3: 751-753 (重要核心) 3.《注意瞬脱神经机制的研究》. 第一作者.心理科学, 2006, 29(2): 508-510 (重要核心)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二主持人(重要核心1篇) 5.指导学生获2008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1篇(重要核心1篇,普通期刊1篇) 6.指导学生获2006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1篇(重要核心1篇) 7.《忽视症多感觉通道缺陷研究的新进展》. 独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1): 109-110 ( CSSCI期刊 ) 8. 参编《心理学导论》第三章(教材).2006年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 9.《阈上及阈下情绪线索条件下的返回抑制容量》. 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会议交流。 10.指导的《情绪面孔对注意范围的调节作用》获2009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申报)(普通期刊) 11.指导的《阈下情绪对空间注意定向的影响》获2009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申报)(普通期刊) 12.《阈上和阈下不同情绪线索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第一作者.心理学报,2010,3:1~9(2010年3月出刊,2009年9月录用)(权威期刊) 13.《单侧空间忽视的类型及发生机制》.第一作者.中外医疗,2010,6: 21~22(已出刊,2009.12录用) 14.《情绪效价对注意范围的影响》.第一作者.科技创新导报,2010,5: 243~245(已出刊,2009.11录用) 15.《阈下情绪面孔对注意的自动调节》.第一作者.科技创新导报,2010,7 (2010年3月出刊,2009.12录用) 16.《不同情绪效价对返回抑制容量的影响》,中国科技纵横,2010,4(2010年3月出刊,2009.11录用) 17.《不同情绪效价对返回抑制时程的影响》,中国科技纵横,2010,4(2010年3月出刊,2009.12录用)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Business Collection 商务必读 222 2012年5月 https://www.doczj.com/doc/973414973.html,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陈志明 王文娜 摘 要:商标翻译的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是检验翻译成果质量的最好标准,这就要求商标的翻译必须要迎合译入语所在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差异,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进而塑造企业形象。本文尝试着从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商标的翻译及认知语法理论对商标翻译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认知语法理论 商标 翻译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a)-222-0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跨国间的商务、贸易往来越加频繁。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知名商标已经成为众多的企业在市场经营战略中的打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一款出色商标的打造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同样要求译者不仅仅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还要具备广告学、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商标的认可程度和欢迎程度,所以译者还需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使翻译出来的商标能够迎合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1 认知语法理论与商标翻译 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方式如何 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经验观和突显观是对语言认知的研究的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概念形成中的认知,即人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这涉及基本范畴与隐喻认知模式等;二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即人是怎样运用结构实现其交际功能的,这涉及语义结构中的突显与选择。认知理论主张从受语者内心认知过程来探索语言概念框架的形成,这对词语、语句甚至篇章的语义更具有解释力。 Langacker(1991:41)认为,人们为达到思维和表达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辖域,突出不同焦点,以不同方法观察情景和解释内容,是形成一个概念,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这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认知能力。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Langacker 认为可以从一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详细程度” (specificity),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正确理解原语的词汇,然后从目标语中的一系列相关的词语中选择最贴近原语的词汇进行转换;(2)“辖域”(scope),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都有一个对应的认知范围,其涉及的范围有大有小,可分为“最大辖域” (maximal scope)”和“直接辖域” (immediate scope)”,前者指整个视野中的内容,后者指的是最相关、最邻近的意义或概念。直接辖域对于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译者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语的选择、词语的顺序、位置和词义、句义等的理解问题;(3)“背景”(background),背景是指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是另外一个或数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的理解基础。一个 或数个意义或结构的范畴化可作为理解另外一个意义或结构的背景,背景是认知运作和语义结构的重要的基本的特性;(4)“视角” (perspective),视角的选择与“背景”、 “突显”密切相关。译者的观察角度可能会直接影响理解和表达,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参照点;(5)“突显”(salience, prominence),即突显的焦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也不同。以上五种方法既可以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在词汇层面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它对翻译词汇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具有切实可行的依据,使转换形式和意义更加准确。 由于翻译是跨文化交际和人们沟通的桥梁,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是不可能彻底地被另外一种文化所取代,因此,如果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造成原商标的内涵很难为读者所领会得到,就无法达到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目标,进而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功能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译者要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background)去考察语言,从译入语的词语或句子的“详略度”去斟酌词义或句义,从译入语的“直接辖域”出发去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从最客观的视角去突显原文表达式的语义关系;在深刻理解原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平衡突显的实体与次突显的实体之间的关系。总之,通过这五个方面,通过译入语的词语或句子选择,来综合考虑译入语的表达方式或途径。 2 商标翻译遵循的原则 商标内容的翻译要适应销售地区的风俗习惯,适应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道德和法律。要真正做到从“客随主便”到“入乡随俗”的转变。这就要求译者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2.1 审美原则 商标名称的翻译是否合适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商品在当地的销售,进而影响到该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所以一个成功的商标的名称的翻译应该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具有丰富的内涵、美感。因此商标的翻译应遵循美学的原则。2.2 等效原则 恰如奈达所指出的那样,翻译的是为读者服务的,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如何,要看读者的反应如何。商标可以说是企业促销产品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所以如果商标的翻译没有像原来的商标那样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激发消费者的欲望,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即没有达到原商标一样的效——“等效性”,也就是译者的翻译是失败的。 2.3 简洁原则 译者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注重简洁原则,做到文字简洁、易于上口、便于记忆,使商标具有易读、易记、易看、易懂的特点。只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 首先,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其次,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最后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比较的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汉语是无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 由这个根本特点可以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名词、代词的数。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me/us(异根)。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He reads a 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汉语表示数用数量词或与数量相关的词,如“一本书、十本书、一些书、很多书”,“书”本身形式上没有变化。表人的名词、代词可用后面加“们”的形式表示群体(大致相当于复数),如“人/人们、同志/同志们、青年/青年们、我/我们、它/它们”。

试论认知语法的“特色”

试论认知语法的“特色” 摘要: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认知语法认知构式识解 一、认知语法的出现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从名称上看似乎是对语言的认知研究X 式的统称,其实是对Langacker语言研究的专指。认知语法脱胎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其主要学术主X都是对生成语法的反动。 认知语法通常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一派认知语言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Langacker所创建的认知语法,主要运用“象征单位”和“识解”等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造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以及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造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X畴和语法构造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 二、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 认知语法彻底摒弃了传统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句法分析的老套方法,不主X 区分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也不依赖传统语法中常用的名词、动词、主语、谓语、宾语等术语,认为这些传统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理论缺乏一致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因而缺乏充分的解释力。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 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 2.以语义(概念化)分析为基本出发点; 3.依据几种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来对语法作出统一解释; 4.只设三个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 5.用“识解”来描写语法; 6.坚持整合观,接受部分组合观; 7.语法具有象似性; 8.语法具有模糊性:词素、词汇、词法、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 9.通过典型事件模型解释英语基本句型。 认知语法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它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因此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与早期教育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与早期教育 秦金亮儿童应该学什么?能学什么?何时学?如何才能教学的最好?这是所有教育者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儿童各年龄期发展的水平如何?其发展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一直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学科间广泛漏透,儿童发展的研究已超越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传统缰界,“儿童发展领域到目前已成为一个汇聚诸多学科的大熔炉,其知识体系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价值,而且在相关的应用领域发挥巨大作用”(Berk,2006,pp 4)虽然学科的视域变的更为宽广,但研究的的问题却仍然聚焦在基本点上,其中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神经机制就是最重要的基点之一。 从儿童发展的本质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心智全面和谐发展,而心智发展的睛雨表是其神经机制的良性协同发展,即儿童心智的变化都可以在神经机制中找到依据。这正是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在儿童发展研究中迅猛崛起的重要缘由。 重点介绍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三种理论即成熟理论、技能学习理论、交互式特化作用理论。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是当代儿童发展研究走出最坚实的一步,由于研究伦理和研究技术水平的限制,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仍未全面深入提示儿童心智发展的神经机制,但它已揭示了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些方向性问题,指明了当前早期教育中的一些无知举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为科学育儿在向前迈进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对早期教育有如下启示:

1.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在改变过去的“黑箱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 坚实的科学基础。 2.神经发育、生长的可塑性,为早期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位置提供 了科学依据。 3.神经生长发育的主要敏感期在童年早期,应重视早期教育。 4.为促进神经发育和脑发育,应重视适时适宜的教育环境。 5.异常发展的神经机制探讨,为早期特殊教育以及神经康复提供科 学依据。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目前只是生命中的童年,但它的理论立场、思维方式、技术手段筑就了其旺盛的学科生命力。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必将为儿科学临床实践、早期教育实践、儿童社会福祉、儿童看护带来坚实的科学证据和新的儿童发展理念。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将人的语言能力当做一种认知能力加以研究的,或专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都叫认知语言学。这是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狭义的认知语言学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们一般所讲的认知语言学,都是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认知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和Haiman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有它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基础,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也不是指被动地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经验主义哲学观的主要观点是:(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2)思维具有想象性。(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4)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性。 四、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法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创建的一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空间语法(space grammer)。认知语法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因此,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

认知语法的“特色”

认知语法的“特色”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标签:认知语法认知构式识解 一、认知语法的出现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王寅,2006:8)。“认知语法”从名称上看似乎是对语言的认知研究范式的统称,其实是对Langacker语言研究的专指。认知语法脱胎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其主要学术主张都是对生成语法的反动。 认知语法通常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一派认知语言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Langacker所创建的认知语法,主要运用“象征单位”和“识解”等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造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以及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造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造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王寅,2006:2~3) 二、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 认知语法彻底摒弃了传统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句法分析的老套方法,不主张区分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也不依赖传统语法中常用的名词、动词、主语、谓语、宾语等术语,认为这些传统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理论缺乏一致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因而缺乏充分的解释力。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 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 2.以语义(概念化)分析为基本出发点; 3.依据几种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来对语法作出统一解释; 4.只设三个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

认知神经科学初步了解

认知神经科学的前世今生:简短版 首先,我们要知道认知神经科学是从哪里来的,具体干什么的,为什么存在这样的一个学科?我想可以简要地这样梳理一下: ? 1. 认知神经科学本身只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取向,即采用神经科学的范式来研究人类的心智。 ? 2. 认知心理学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经历了大概四个研究阶段,而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是第四个阶段(不同人划分不同,各个阶段并不是单独存在),也是目前比较受追捧的研究范式。而其余的几个阶段分别是:1. 以计算机作为类比的信息加工理论(把大脑比作序列加工的计算机);2. 以神经网络平行加工为基础的联结主义(认为神经网络整体加工是大脑功能的基础,注意,到这里还没有具体的神经科学证据,大多数模型都是基于算法的计算模型);3. 以生态功效为主要思路的具身化思潮(认为人类的认知是根治于环境以及具身化的过程);而目前的阶段就是 4. 认知神经科学(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解读大脑认知的功能,探讨心智和大脑的关系)。 ? 3. 我们还要知道,认知心理学本身就是心理学下面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与机制,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就是探索人类智能的起源、机制和发展过程:为什么人类会成为智慧生物?人类的心智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 4. 认知心理学和其他许多心理学分支一样,都起源于哲学,涉及人类了解自身的终极大问:“我是谁?”等等之类的哲学思考。归根到底,就是要认识人类自己本身。 ?关于人类心智的探索,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供读者品玩:“人类需要孜孜不倦地探索两个未知空间,一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面对的宇宙,是二人类自己的内心;宇宙的无限容量,把一切强大的内存,都变成宇宙自己的内存;心灵的无限向度,给人类自己提供了无限的探索性和可能性;内心与宇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对微观与宏观相匹配的超级感应物;内心的未知空间有多大,宇宙的未知空间就有多大;内心与宇宙之间的排斥与兼容,如同两台不同性能、型号、年代的计算机;它们互相在程序上的试探、破解、沟通与交流,其实就是人类对自我,进而对未知空间的新发现、新拓展和新认知。” 所以,如果把上述的梳理倒过来看,大致可以定位认知神经科学前世今生的大体坐标。必须说明的是,以上是非常简要的介绍,忽略了许多有关学科交叉的事实,例如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等学科对认知科学的推动。 -------------------------------------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从基础科学到转换科学 现在,可以具体看看认知神经科学有哪些研究领域了,这些研究其实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问的问题都非常相似。然而,人们通常会把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我想以下的这个回答有利于读者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思维和视角: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简而言之,

Cognitive Grammar认知语法

A Brief Analysis on Cognitive Grammar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of “fictivity” has caught our attention more often and become a popular research topic in each study areas. And “Fictive motion” has been a common research topic of both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sycholinguistics. Talmy first noticed the interesting and essent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and he thought that the language and the perception system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According to Talmy, fictive motion verbs whose basic reference is to motion, but which actually describe stationary situations. One same object in sight has two different images, namely the actual one and the fictive and virtual on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ability. Other scholars also gave definitions to fictive motion. Langacker believes that fictive motion is a semantic transformation caused by human’s subjective construal on objective scene and a grammaticalization. In terms of our life experiences, the motion in fictive motion cannot take place. Let’s take these three sentences for example: (a)The balloon rose quickly. (b)The path rose quickly as we climbed. (c)The path rises quickly near the top. The first sentence is actual motion. The balloon can actually produce the movements “rise”. The second one is perfective virtual motion. The path makes a static scene and the object’s motion is realized by the sentence’s language forms virtually. As we know the path can’t motion itself. On account of the verb “rise”, the whole sentence could have the psychological fictive motion. The third sentence is inperfective virtual motion because the tense is the present tense and the motion didn’t finish. One of the first scholars who have dealt with fictive mo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Leonard Talmy, who coined the term fictive motion in 1996. In order to account for this phenomenon, he proposed the pattern of general fictivity, a framework dealing with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nonveridical phenomena, especially form of motion. From his point of view, there exists a majo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