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

一、食品营养强化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食品营养强化、平衡膳食/膳食多样化、应用营养素补充剂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改善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三种

主要措施。食品营养强化是在现代营养科学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营养缺乏状况和营养需要,以及为弥补食品在正常加工、储存时造成的营养素损失,在食品中选择性地加入一种或者多种微量营养素或其他营养物质。食品营养强化不需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增加人群对某

些营养素的摄入量,从而达到纠正或预防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目的。

食品营养强化的优点在于,既能覆盖较大范围的人群,又能在短时间内收效,而且花费不多,是经济、便捷的营养改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二、国际上食品营养强化的管理情况

国际社会十分重视食品营养强化工作。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1987年制定了《食品中必需营养素添加通则》,为各国的营养强化政策提供指导。在CAC原则的指导下,各国通过相关法规来规范本国的食品强化。美国制定了一系列食品营养强化标准,实施联邦法规第21卷104部分(21 CFR Part 104)中“营养强化政策”,对食品生产单位进行指

导。欧盟2006年12月发布了1925/2006《食品中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特定物质的添加法令》,旨在避免由于各成员国对于食品中营养素强化量不一致而造成的贸易影响。其他国家也通过标准或管理规范等途径对食品营养强化进行管理。

三、《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修订的背景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1994)自1994年发布以来,对规范我国的食品营养强化、指导生产单位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卫生部继续以公告的形式增补和扩大新批准的营养素品种和使用范围,实现对该标准的动态管理。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和卫生部标准清理计划,为做好本标准与其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有效衔接、方便生产单位使用和消费者理解,亟需借鉴国际和发达国家食品营养强化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居民的最新营养状况和食品营养强化的实际情况对本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修订的基本原则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是对《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1994)中营

养强化剂的使用规定和历年卫生部批准的食品营养强化剂

使用情况进行汇总、梳理以及科学分类。主要修订原则如下:

1.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确保标准的科学性。

2.充分借鉴国际和发达国家的法规标准和管理模式。

3.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4.重点解决基础标准与产品标准间的矛盾、重复、不协调等问题。

5.兼顾行业现状和发展需要,确保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五、修订的主要过程

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本标准起草过程充分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标准起草组多次组织来自行业、相关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召开研讨会和专家咨询会10余次,并充分听取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生产单位以及个人意见。本标准通过卫生部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1000余条反馈意见和修改建议。标准起草组逐一分析,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处理,并进一步完善标准文本。

本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第六次主任会

议审查通过,于2012年3月15日公布,自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

六、标准的属性

本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基础标准,旨在规范我国食品生产单位的营养强化行为。本标准属于强制执行的标准,其强制性体现在一旦生产单位在食品中进行营养强化,则必须符合本标准的相关要求(包括营养强化剂的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使用量、可使用的营养素化合物来源等),但是生产单位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在产品中强化相应的营养素。

七、标准的基本框架

本标准包括正文和四个附录。正文包括了范围、术语和定义、营养强化的主要目的、使用营养强化剂的要求、可强化食品类别的选择要求、营养强化剂的使用规定、食品类别(名称)说明和营养强化剂质量标准八个部分。四个附录则对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化合物来源,允许用于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营养强化剂及化合物来源,以及食品类别(名称)四个不同方面进行了规定。

八、如何使用本标准

以下流程图直观地介绍了本标准四个附录的关系和使用方式。

九、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的主要变化

1.标准名称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2.增加了卫生部1997年~2012年1号公告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1996)附录B中营养强化剂的相关规定;

3.增加或规范了营养强化剂、营养素、其他营养成分、特殊膳食用食品的术语和定义;

4.增加了营养强化的主要目的、使用营养强化剂的要求和可强化食品类别的选择要求;

5.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本标准的食品类别(名称),调整、合并了部分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品种、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删除了部分不适宜强化的食品类别;

6.列出了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化合物来源名单;

7.增加了可用于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营养强化剂化合物来源名单和部分营养成分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8.增加了食品类别(名称)说明;

9.删除了原标准中附录A“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

准实施细则”;

10.保健食品中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和食用盐中碘的使用,按相关国家标准或法规管理。

十、如何理解和使用标准的附录A

附录A是对GB14880-1994、GB2760-1996和卫生部历年公告中关于营养强化剂使用规定的汇总(特殊膳食用食品除外,在附录C中列出),是对各营养强化剂已批准的使

用范围和使用量在风险评估基础上的整合,力求涵盖已经批准的所有产品类别。

例:生产单位欲在调制乳粉中强化维生素K,应首先查看附录A中允许强化维生素K的食品类别(名称),如下表,调制乳粉中维生素K的使用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中“使用量”的相关规定。维生素K只能在01.03.02调制乳粉(仅限儿童用乳粉和孕产妇用乳粉)中进行强化,在其他类别食品中不得强化维生素K。

例:维生素K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

十一、如何理解和使用附录B

附录B是根据原标准和卫生部历年公告批准的各种营养素化合来源汇总整理而成的。对大多数营养素而言,均提供了一种以上的化合物来源供生产单位选择。

例:欲在调制乳中强化锌,其可使用的锌的化合物应从附录B中锌的化合物来源名单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如下表),使用量按“锌”元素计应符合附录A对调制乳中锌的使用量要求。

例:可使用的锌的化合物来源:

十二、如何理解和使用附录C

附录C共两个表格,其中表C.1规定了允许用于特殊膳食用食品(即附录D中13.0类下的食品)的营养强化剂

化合物来源名单,表C.2规定了目前可用于部分特殊膳食用食品类别的其他营养成分及使用量。

对于特殊膳食用食品,本标准表仅规定了营养强化剂的化合物来源名单,不再规定其使用量,即特殊膳食用食品中各营养素的含量按照相应标准执行,为达到含量要求,可使用的化合物来源应符合本标准表C.1的要求。

例:婴儿配方食品中锌的含量,应符合《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10)中锌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要求,生产单位可以根据产品的自身特性和本标准要求选择使用表C.1中列出的一种或多种锌的化合物,包括硫酸锌、葡萄糖酸锌、氧化锌、乳酸锌、柠檬酸锌、氯化锌、乙酸锌。其他锌的化合物则不能在婴儿配方食品中使用。

对于在表C.2 中所列的目前批准于部分特殊膳食用食品类别的其他营养成分,其使用量和使用范围按照表C.2的规定执行。

十三、如何理解和使用附录D

附录D参考了国际和其他国家的食品分类,结合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考虑到一些产品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食品类别(名称)。该食品类别(名称)是为了规范营养强化剂的使用,仅适用于本标准。

对于某些在分类上存在交叉的产品类别,生产单位可按照在食品标签上标示的产品类别来选择使用该类别允许使

用的营养强化剂。如豆奶中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品种和使用量可参照“04.04.01.08豆浆”执行,豆奶粉中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品种和使用量可参照“04.04.01.07豆粉、豆浆粉”执行。

十四、关于取消食盐作为营养强化剂载体

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高,同时我国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有升高趋势。为了配合国家的减盐行动,避免居民过多摄入食盐,本标准取消了食盐作为营养强化剂载体。

关于食用盐中碘的使用,生产单位依据《食用盐碘含量》(GB26878-2011)执行。

十五、关于骨粉(超细鲜骨粉)的使用

本标准保留骨粉(超细鲜骨粉)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钙的化合物来源之一,在除特殊膳食用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类别中使用。但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和国际法典的化合物名单,本标准暂未将其纳入可用于特殊膳食用食品的钙化合物来源名单。

十六、关于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量

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量指化合物来源中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因此一些化合物需要通过折算来确定其使用量。例如使用维生素E琥珀酸钙来强化维生素E,需折算成维生素E的量来使用。以下列举了部分营养强化剂的换算系数:例1、维生素A:本标准规定维生素A的使用量以“视黄醇当量”计,相应的维生素A化合物的换算系数如下:

1 μg视黄醇当量=1 μg全反式视黄醇=1.147μg醋酸视黄酯=1.832μg棕榈酸视黄酯=6μg β-胡萝卜素(关于β-胡萝卜素是否需折算为维生素A的含量应参照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

例2、维生素E:本标准规定维生素E的使用量是以“d-α-生育酚”计,相应的换算系数如下:

1mg dl-α-生育酚=0.74 mg d-α-生育酚

1mg d-α-醋酸生育酚=0.91 mg d-α-生育酚

1mg dl-α-醋酸生育酚=0.67 mg d-α-生育酚

1mg维生素E琥珀酸钙(天然型)=0.78mg d-α-生育酚1mg维生素E琥珀酸钙(合成型)=0.57mg d-α-生育酚1mg d-α-琥珀酸生育酚=0.81 mg d-α-生育酚

1mg dl-α-琥珀酸生育酚=0.60 mg d-α-生育酚

例3、维生素C:本标准规定维生素C的使用量均以L-抗坏血酸计。

例4、维生素B1:本标准规定维生素B1的使用量均以盐酸硫胺素计。

例5、维生素B2:本标准规定维生素B2的使用量均以核黄素计。

十七、关于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量和在终产品中的含量

本标准规定的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量,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允许的实际添加量,该使用量是考虑到所强化食品中营养素的本底含量、人群营养状况及食物消费情况等因素,根据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而综合确定的。

鉴于不同食品原料本底所含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差异性较大,而且不同营养素在产品生产和货架期的衰减和损失也不尽相同,所以强化的营养素在终产品中的实际含量可能高于或低于本标准规定的该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量。

为保证居民均衡的营养素摄入,方便营养调查,有效预防营养素摄入不足和过量,我国发布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特别规定,“使用了营养强化剂

的预包装食品,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强化后食品中该营养成分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因此《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与本标准配合使用,既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合理强化,又保证了终产品中营养素含量的真实信息和消费者的知情权。

十八、关于“乳铁蛋白”等物质的使用

乳铁蛋白、酪蛋白钙肽、酪蛋白磷酸肽等物质以往按食品添加剂管理,属于《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中的“其他”功能类别的物质。在标准清理过程中,将上述物质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中删除,归入到营养强化剂的管理范畴,其使用范围、使用量保持不变。

十九、关于营养强化剂在食品标签配料表中的标示方式

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及其问答的相关要求,食品营养强化剂应当按照本标准或卫生部公告中的名称标示。生产单位可选择使用以下三种方式中任一方式进行标示:

1.标示化合物名称(按照附录B或表C.1中化合物来源项下的名称标示);

2.同时标示营养素名称和化合物名称;

3.标示营养素名称(按照附录A或表C.1中营养强化剂项下的名称标示)。

各种营养强化剂在配料表中的标示顺序应当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的要求。

例:某食品按照本标准要求强化了维生素E,所使用的化合物为dl-α-生育酚。按照上述要求,在配料表中可采用的标示方式为:1.标示化合物名称,即“dl-α-生育酚”;2.同时标示营养素名称和化合物名称:即“维生素E(dl-α-生育酚)”或者“dl-α-生育酚(维生素E)”;3.标示营养素名称,即“维生素E”。

按照国际通行标示方式,鼓励生产单位在配料表中采用上述第1、2种方式进行标示。

二十、可否将同类的营养强化剂(如维生素类)合并标示

为了便于消费者理解和阅读标签,也可以将强化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分类标注。例:维生素(棕榈酸视黄酯,D-泛酸钙…),矿物质(碳酸钙,氯化镁…)。既属于营养强化剂

又属于食品添加剂的配料可以依据具体使用目的选择类别

进行标示。

二十一、按照附录A进行强化的营养素在营养成分表中如何标示(本标准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28050-2011)的关系)

按本标准附录A使用了营养强化剂的预包装食品,其营养成分的标示(包括名称、顺序、表达单位、修约间隔等)应按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中表1的要求执行。对于表1中没有列出但本标准允许强化的营养物质,其标示顺序应按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的规定位于表1所列营养素之后。

二十二、按照附录A进行强化的营养素如何进行声称

按照本标准附录A使用了营养强化剂的预包装食品,其营养素的声称(包括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应符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及其问答的相关要求。

二十三、本标准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的关系

本标准规定了营养强化剂在不同食品类别中允许使用

的种类、化合物来源和使用量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1)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不同食品类别中允许使用的种类和最大使用量要求。

对于部分既属于营养强化剂又属于食品添加剂的物质,如核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柠檬酸钾、β-胡萝卜素、碳酸钙等,如果以营养强化为目的,其使用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如果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则应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的要求。

二十四、如果产品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强化了DHA,如何标示

强化了DHA的产品,其配料表中可标为“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DHA)”或者“金枪鱼油(DHA)”、DHA(金枪鱼油)”等。

二十五、某些营养强化剂和化合物来源后面有括号,在产品标签上如何标示

括号内外的名称视为等同,在产品标签上可以单独标示其中任何一种,也可以两者同时标示。

例:“左旋肉碱(L-肉碱)”可以标示为“左旋肉碱”或者“L-肉碱”,也可以两者同时标示,“左旋肉碱(L-肉碱)”或者“L-肉碱(左旋肉碱)”。

二十六、如果在儿童用调制乳粉中使用了叶黄素,配料表中是否需要标示“叶黄素(万寿菊来源)”

叶黄素后面括号中的万寿菊来源仅仅是对叶黄素来源的限制,不是其化合物名称,因此在配料表中可以标示叶黄素(万寿菊来源),也可以仅标示“叶黄素”。生产单位使用这类物质须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其他在名称后明确其来源的营养素,如低聚果糖、花生四烯酸油脂等也不强制标示其来源。

二十七、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强化核苷酸,在标签配料表中如何标示

本标准规定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允许使用核苷酸,其来源包括7种。生产单位在该类产品中使用核苷酸时,应从名单中选择一种或以上,并在配料表中标示出具体使用的化合物,如“5'单磷酸胞苷(5'-CMP)”(括号内外可只写两者之一或两者都写)。

二十八、关于部分既属于营养强化剂又属于新资源食品的物质的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对于部分既属于营养强化剂又属于新资源食品的物质,如二十二碳六烯酸、低聚半乳糖、多聚果糖、花生四烯酸等,如果以营养强化为目的,其使用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如果作为食品原料,应符合新资源食品相关公告的规定。

二十九、如何界定“儿童用乳粉”中儿童的年龄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均对儿童无明确统一的年龄规定,如加拿大定义的儿童年龄上限为12岁,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定的儿童年龄上限为15岁,其他国家儿童年龄上限值从12-16岁不等。

本标准所指“儿童”为:已满36个月但不满15岁的个体。适合该年龄段人群食用的调制乳粉可定义为“儿童用乳粉”。

三十、关于孕产妇用乳粉、儿童用乳粉及相应液态产品

孕产妇用乳粉和儿童用乳粉中营养强化剂的使用范围

和使用量应分别符合本标准“调制乳粉(仅限孕产妇用乳粉)”及“调制乳粉(仅限儿童用乳粉)”的要求,所使用的化合物来源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生产单位可以在相应类别的液态产品(如孕产妇用调制乳和儿童用调制乳)中使用在“调制乳粉(仅限孕产妇用乳粉)”及“调制乳粉(仅限儿童用乳粉)”中批准的营养强化剂,其使用量按相应稀释倍数折算。

对于在本标准中已经明确了的在孕产妇用调制乳中的使用量的营养素,如叶酸等,则仍按照本标准规定执行。

三十一、关于标准的实施日期

在2013年1月1日之前,允许并鼓励食品生产单位执行本标准。在2013年1月1日之后,生产单位生产营养强化食品必须执行本标准,但在该日期前生产的食品可在产品保质期内继续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进口食品的标准执行时间应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十二、关于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的咨询

任何单位有关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的问题,可向当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咨询,各有关单位应当依据政务信息公开要求解答咨询问题。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本标准有意见和建议,可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反映。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将于5月24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已于2014年12月24日发布,并将于今年5月24日起正式实施。现将与豆制品生产相关的内容摘录如下,敬请各豆制品企业及相关单位关注。 豆制品中可用食品添加剂 一、所有豆类制品

添加剂名称功能最大使用量 (g/kg) 备注CNS号INS号 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吐温20)乳化剂,消泡剂,稳定剂0.05 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 量计 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吐温40)乳化剂,消泡剂,稳定剂0.05 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 量计 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乳化剂,消泡剂,稳定剂0.05 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 量计 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 (吐温80)乳化剂,消泡剂,稳定剂0.05 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 量计 硫酸钙稳定剂和凝固剂,增稠剂, 酸度调节剂 按生产需要适 量使用 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 铵(铵明矾)膨松剂,稳定剂 按生产需要适 量使用 铝的残留量≤ 100mg/kg(干样品,以 铝计) 06.004;06.005 522;523 氯化钙稳定剂和凝固剂,增稠剂按生产需要适 量使用 18.002 509 氯化镁稳定剂和凝固剂按生产需要适 量使用 18.003 511 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 20)乳化剂 1.6 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 量计 10.024 493 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司盘 40)乳化剂 1.6 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 量计 10.008 495 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 60)乳化剂 1.6 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 量计 10.003 491 山梨醇酐叁硬脂酸酯(司盘 65)乳化剂 1.6 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 量计 10.004 492 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司盘80)乳化剂 1.6 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 量计 10.005 494 谷氨酰胺转氨酶稳定剂和凝固剂0.25 18.013 二氧化硅抗结剂0.025 复配消泡剂用 山梨糖醇及山梨糖醇液甜味剂、膨松剂、乳化剂、 水分保持剂、稳定剂、增 稠剂 按生产需要适 量使用 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甜味剂,乳化剂,稳定剂, 增稠剂,水分保持剂,膨 松剂 按生产需要适 量使用 丙酸及其钠盐、钙盐防腐剂 2.5 以丙酸计17.029;17.006; 17.005 280; 281;282

绿色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绿色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术语和定义、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668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3 术语和定义 GB 276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AA级绿色食品 AA grade green food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的要求, 遵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渔药、添加剂等物质,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3.2 A级绿色食品 A grade green food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的要求, 遵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3.3 天然食品添加剂 natural food additive 以物理方法、微生物法或酶法从天然物中分离出来,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产物,经过毒理学评价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3.4 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chemical synthetic food additive 由人工合成的,经毒理学评价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选用原则

食品添加剂选用原则: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等一系列有关法规和各种标准。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工厂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产品主管部门、卫生部门及有关部门共同批准,制定生产,生产必须符合质量标准,并接受有关部门验收、监督和检查。 小原则:1.各种食品添加剂都必须经过一定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2.鉴于有些食品添加剂具有一定毒性,应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3.使用添加剂应该保持和改进食品营养质量,而不能降低或破坏食品营养质量;4.使用添加剂不得用于掩盖食品标识、腐败等缺点或为了粗制滥造而降低应有的良好的加工措施和卫生要求;5.食品添加剂应符合质量标准,不得含有有害物质,不能超过允许限量。加入食品后能被分析鉴定出来;6.选用食品添加剂时还有考虑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安全、易于贮存、运输和处理等因素。 天然着色剂优缺点:优点:1.来源于动植物组织,安全性较高;2.本身是一种营养素,具有营养效果,有些具有一定药理作用;3.更好的模仿天然物的颜色,着色时色调自然。缺点:1.较难溶解,不易染着均匀;2.染着性较差,某些食用天然着色剂与食品原料反应变色; 3.坚牢度较差,使用时局限性大,受pH、氧化、光照、温度等影响较大,在加工及流通过程中易受外界影响而劣化; 4.受其共存成分的异味影响,或自身就有异味; 5.难于调色,不同着色剂相溶性差,很难调配出任意色调; 6.受金属离子和水质影响,在金属离子催化下发生分解、变质或形成不溶的盐; 7.成分复杂,使用不当易发生沉淀、浑浊,且纯品成本较高; 8.产品差异大;9.天然着色剂不如人工着色剂稳定,使用时要加入保护剂,对色素使用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正确使用食品防腐剂? 1、首先要全面了解所使用的防腐剂的杀菌和抑制菌谱,使用的最低浓度和该食品可能携带的腐败菌种类以及其性质等,以便做到有针对的使用 2、要全面了解所有防腐剂本身的性状,其中包括溶解性,pH,对光和热稳定性等,以使做到正确和合理地使用 3、要了解食品本身的性质,食品加工的条件,储藏的环境期限等对防腐剂效果的影响,以使用所有的食品防腐剂能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4、为提高食品防腐效果,在添加防腐剂的同时,可以不用适当的其他措施提高食品防腐效果,防腐剂的使用与加热方式,冷冻方式相结合与辐照方式相结合这对工业生产时非常重要的。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对羟基笨甲酸脂类三类防腐剂的比较? 1、安全性:山梨酸与山梨酸钾的安全性最高,苯甲酸与苯甲酸钠安全性能最低,对羟基笨甲酸脂类的安全性能介于二者之间 2、防腐效果:对羟基苯甲酸脂类抗菌作用比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和苯甲酸与苯甲酸钠要强;苯甲酸与苯甲酸钠对细菌抑制较强对酵母菌霉菌抑制较弱,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对霉菌酵母菌和好气性细菌的生长发育起抑制作用,而对厌气性细菌几乎无效,对羟基苯甲酸脂类对霉菌酵母菌作用较强,对细菌较弱尤其是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乳酸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3、成本供应比较,苯甲酸与苯甲酸钠是我国最大量生产的化工产品,成本低廉,供应充足,山梨酸与山梨酸钾目前虽已工业化生产,但是产量很小,而成本苯甲酸较高,对羟基笨甲酸脂类虽已工业化生产,但是还很小其成本较高但使用量较低 4、掌握pH值得范围:苯甲酸与苯甲酸钠的适用pH在4.5以下,山梨酸与山梨酸钾的适用pH值在5.5以下,对羟基笨甲酸脂类的适用pH在4.8。 5、其他:苯甲酸与苯甲酸钠略带安息香气味,山梨酸与山梨酸钾在空气中则被氧化而变色,对羟基笨甲酸脂类的溶解性低,略带涩味。 酶制剂与化学催化剂的异同点? 共同点:在一定条件下仅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并反应前后本

食品营养强化剂 葡萄糖酸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葡萄糖酸镁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葡萄糖酸与氧化镁(或碳酸镁),或者葡萄糖酸-δ-内酯与氧化镁(或碳酸镁)为原料,经化学合成、精制而得的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镁。 2 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 化学名称 D-葡萄糖酸镁 2.2 分子式 C 12H 22MgO 14·n H 2O(n =0或2) 2.3 结构式 2.4 相对分子质量 414.61(无水物)(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450.64(二水合物)(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 技术要求 3.1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 项 目 要 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至类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洁净、干燥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下观察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状态 粉末或颗粒 气味 无臭 3.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附录A 检验方法 A.1 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 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中所用标准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其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GB/T 603的规定制备。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2 鉴别试验 A.2.1 试剂和材料 A.2.1.1 冰乙酸。 A.2.1.2 乙醇。 A.2.1.3 苯肼。 A.2.1.4 氯化铵溶液:200 g/L。 A.2.1.5 碳酸铵溶液:200 g/L。 A.2.1.6 磷酸钠溶液:60 g/L。 A.2.1.7 氨水溶液:2+3。 A.2.2 鉴别方法 A.2.2.1 溶解性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A.2.2.2 镁离子的鉴别 取约0.5 g试样,溶于10 mL水,加5 mL氯化铵溶液、5 mL碳酸铵溶液,搅拌,不产生沉淀,再加入5 mL磷酸钠溶液,产生白色结晶沉淀,加入10 mL氨水溶液白色结晶沉淀不溶解。 A.2.2.3 葡萄糖的鉴别 A.2.2.3.1 方法提要 试样在乙酸介质中,与苯肼共热,生成黄色葡萄糖酰苯肼结晶。 A.2.2.3.2 分析步骤 称取约0.5 g试样,加10 mL水,溶解(必要时加热),取5 mL,加0.7 mL冰乙酸和1 mL新蒸馏苯肼,沸水浴加热30 min,放至室温,用玻璃棒摩擦试管内壁,则析出黄色结晶。 A.3 葡萄糖酸镁(C12H22MgO14)含量(以干基计)的测定 A.3.1 方法提要 在试样溶液中加入氨-氯化铵缓冲溶液,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镁含量。 A.3.2 试剂和材料 A.3.2.1 氨-氯化铵缓冲溶液:pH≈10。 A.3.2.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滴定溶液:c(EDTA)=0.05 mo1/L。 A.3.2.3 铬黑T指示液(5 g/L)。

关于食品添加剂

关于发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公告(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2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等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GB 2760-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1-2011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7718-2011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4963-2011 蜂蜜 特此公告。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pdf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pdf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pdf

蜂蜜.pdf 时间:2011年5月13日下午 主持人:宋树立(卫生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 主持人: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的朋友们,欢迎出席卫生部媒体通气会。近期关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问题引起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卫生部非常重视,今天的通气会主要是介绍刚刚修订出台的四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关情况。我们邀请了卫生部监督局、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以及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的领导和专家,通报有关情况,并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 出席通气会的领导和专家有: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 卫生部监督局标准处处长张旭东; 卫生部监督局评估处处长张志强;

卫生部监督局督察处副处长史根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严卫星,副所长王竹天,研究员吴永宁,副研究员樊永祥和王君;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处标准处处长高小蔷;副调研员李晓瑜。 下面请陈锐副局长向我们通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四项国家标准情况。 陈锐: 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公布工作,最近公布了四项食品安全标准分别是:《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蜂蜜》(GB14963—2011)等4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报告略,见卫生部网站新闻稿:卫生部公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感谢媒体对食品安全工作一贯大力的支持,希望大家继续支持食品安全工作。 主持人:

2019新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手册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9新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手册 本手册按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2760)中类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截止至2019年允许使用的21类食品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各类中具体品种依次按名称(别名)、分子式、性状、用途(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量(限量)、毒性、推荐品牌等逐一介绍。本手册的特点是:⑴按我国国家标准选辑,⑵新:截止到2019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全部收录在内,为最新颖而全面的版本,⑶较详细介绍了使用范围和方法,⑷推荐了产品的品牌和购置办法,⑸实用性强。 本手册附录收集了我国新近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最后为主要参考文献和中、英文索引。 本手册可供食品、卫生、化工、医药、商业、外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营销人员等使用,也可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应用、教学、监督、检验人员参考。 酸度调节剂 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

抗结剂 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 消泡剂 乳化硅油 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 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 聚氧丙烯甘油醚 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 聚二甲基硅氧烷 抗氧化剂 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没食子酸丙酯(PG) D-异抗坏血酸钠 茶多酚(维多酚) 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 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 甘草抗氧物

最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

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最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 本手册按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2760-2014)中类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截止至2018年允许使用的21类食品添 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 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 甜味剂、增稠剂、其他。各类中具体品种依次按名称(别名)、分子式、性状、用途(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量(限量)、毒性、推荐品牌 等逐一介绍。本手册的特点是:⑴按我国国家标准选辑,⑵新:截止到2018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全部收录在内,为最新颖而全面的版本,⑶较详细介绍了使用范围和方法,⑷推荐了产品的品牌和购置办法,⑸实用性强。 本手册附录收集了我国新近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 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最后为主要参考文献 和中、英文索引。 本手册可供食品、卫生、化工、医药、商业、外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 员及管理、营销人员等使用,也可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 应用、教学、监督、检验人员参考。 酸度调节剂 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 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 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

抗结剂 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 消泡剂 乳化硅油 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 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 聚氧丙烯甘油醚 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 聚二甲基硅氧烷 抗氧化剂 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没食子酸丙酯(PG) D-异抗坏血酸钠 茶多酚(维多酚) 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 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

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

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卫生部 【颁布日期】861114 【实施日期】861114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卫生监督、检疫 【文号】 【名称】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 【题注】 办法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八条“食品不得加入药物。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以及作为调料或者食品强化剂加入的除外”的规定,为加强对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卫生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食品营养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成份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第三条生产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工厂,须经省、市、自治区的产品主管部门、卫生部门及有关部门批准。按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并逐批检验,合格后方许出厂。商业部门加强验收,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加强监督检查。未经批准的单位,不得生产食品营养强化剂,必需氨基酸不能以小包装形式出售。 第四条食品加工,经管部门使用食品营养强化剂,必须符合《食品营养强化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品种、范围和使用剂量,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违反者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第五条使用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工艺要合理,不得影响强化剂的性质。成品在保存期内,其含量应不低于使用卫生标准中所规定的使用量。 第六条凡经营养强化的食品在包装上必须写明:“营养强化食品”字样,并标明生产厂名、生产日期、强化品种、强化剂量、使用对象、食用方法、食用量和保存期限,不得夸大宣传。 第七条生产和使用新的食品营养强化剂时,应由生产和使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提出生产工艺、理化性质、质量标准、毒性试验结果、营养学评价、使用效果,[食品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等有关资料,省、市、自治区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提出意见,报经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审理后,报卫生部审核批准。主管部门制定

最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

最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 本手册按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12493—90)中类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截止至2018年允许使用的21类食品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 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 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各类中具体品种依次按名称(别名)、分子式、性状、用途(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量(限量)、毒性、推荐品牌等 逐一介绍。本手册的特点是:⑴按我国国家标准选辑,⑵新:截止到2001年我国允 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全部收录在内,为最新颖而全面的版本,⑶较详细介绍了使用 范围和方法,⑷推荐了产品的品牌和购置办法,⑸实用性强。 本手册附录收集了我国新近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 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最后为主要参考文献和中、英文索引。 本手册可供食品、卫生、化工、医药、商业、外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 营销人员等使用,也可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应用、教学、监督、检 验人员参考。 酸度调节剂 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盐酸己 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钠 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 抗结剂

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 消泡剂 乳化硅油 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 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 聚氧丙烯甘油醚 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 聚二甲基硅氧烷 抗氧化剂 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没食子酸丙酯(PG) D-异抗坏血酸钠 茶多酚(维多酚) 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 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 甘草抗氧物

食品添加剂管理规范

食品添加剂管理规范 1.目的:由于当前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控制,为加强我司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管理,特制定本规范。 2.范围:适用于公司购买和使用添加剂的部门。 3.管理规范: 3.1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严格要求从业人员遵守卫生法和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条例。 3.2添加剂要专人保管,专人使用,确保食品卫生。 3.3禁止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添加剂,禁止使用无产品卫生许可证、无合格证的食品添加剂。 3.4我司生产的所在产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的要求。 3.5研发新产品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的要求,并经质量技术部审核确认后方可投入车间使用。 3.6采购部在购买添加剂时,严格食品添加剂的供方评价手续,确定合格供方,除必须向供应商索取三证外,还应尽量向添加剂供应商索取“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对于一些复合的原料(如复合维生素等)必须要求供应商提供其产品中含的一切成份并经质量技术部确认后方可购买,若不能提供复合原料所含成份的原料一律拒收;若发现提供其成份不真实,使用于我司产品内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其所造成的

一切责任由该供应商承担。采购部在和供应商签合同时,要将这条列在合同内,否则采购部有连带的责任。 3.7根据生产实际应时、合理采购,做到食品添加剂不积压,以保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贮存。 3.8生产车间应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特点、用法和用量,,严格按产品配方和添加剂使用的技术要求进行添加,不得超量投入,注重营养卫生,保证食用安全。 3.9为了规范管理,建立食品添加剂出入库台账。 3.10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储存管理,做到防鼠、防潮、通风良好,标识清晰,易于识别并存放有序,使用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最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手册

精选范文及其他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最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手册

本手册按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2760-2014)中类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截止至2018年允许使用的21类食品 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 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 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各类中具体品种依次按名称(别名)、分子式、性状、用途(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量(限量)、毒性、推荐品牌 等逐一介绍。本手册的特点是:⑴按我国国家标准选辑,⑵新:截止到2018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全部收录在内,为最新颖而全面的 版本,⑶较详细介绍了使用范围和方法,⑷推荐了产品的品牌和购置办法,⑸实用性强。

本手册附录收集了我国新近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最后为主要参考文献和中、英文索引。 本手册可供食品、卫生、化工、医药、商业、外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营销人员等使用,也可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应用、教学、监督、检验人员参考。 酸度调节剂 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 抗结剂 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 消泡剂 乳化硅油 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

牛磺酸营养强化剂

二、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 1.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 二O一O年十二月 通用名称 中文名称:牛磺酸;化学名称:2-氨基乙磺酸;分子式:C2H7NSO3;,

相对分子量:125.15(按1987年国际原子量)。 此项申报是指——食品添加剂牛磺酸,即GB14759—93中规定的牛磺酸。用于氨基酸类食品营养强化剂的牛磺酸。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 二O一O年十二月 二、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

类,用量和使用范围 2.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 二O一O年十二月 功能分类 根据GB14880营养强化剂规定,牛磺酸属于营养强化剂,氨基酸类。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 二O一O年十二月

二、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 3.用量和使用范围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 二O一O年十二月 用量和使用范围 拟在盐及代盐制品中强化牛磺酸; 申报的牛磺酸的使用量为:4~20g/kg;

1.我国居民食盐的日摄入量为14~26克(见后面论文)。其中以日摄入18±2 克的人数最多。日摄入食盐以平均18克计算,牛磺酸按6~18g/kg计算,实际上增加了每天108~324毫克牛磺酸的摄入。 说明:食盐的粒度一般在20~40目之间,行业内公认的混匀度达到95%即可算为优级,混匀度比目数更大(更细)的面粉要小。所以申报最低限虽然为4g/kg,但实际生产为确保产品合格一般要高于4g/kg,按5~6g/kg是行业内普遍计算出的生产实际使用量,以此类推最高量选择18g/kg计算。 参考GB14880标准,牛磺酸在谷类制品中使用量为0.3~0.5g/kg;在饮液中使用量为0.1~0.5g/kg;在果汁(果味)型饮料中使用量为 0.4~0.6g/kg。 2.中国营养学会主编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并未给出牛磺 酸的推荐摄入量(RNI)、平均需要量(EAR)等,只给出了含硫(s)基氨基酸最低摄入量为:16毫克/公斤/日;安全摄入量为:32毫克/公斤/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 二O一O年十二月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1目的 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2职责: 1)生产科长(技术负责人): 负责选择并确定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品种.最大使用量及使用范围。 2)库管员 负责食品添加剂的保管(车间负责人保管)及登记 3)配料员 负责食品添加剂的领用及配料.并对所配料产品质量负责. 4)质检科长 负责食品添加剂在生产过程使用的监督检查。 3使用规定: 3.1 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1)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2)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3)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4)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5)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量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 6)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除外。 3.2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 1)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2)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3)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 4)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3.3带入原则: 在下列情况下食品添加剂可以通过食品配料(含食品添加剂)带入食品中: 1)根据GB2760标准,食品配料中允许使用该食品添加剂; 2)食品配料中该添加剂的用量不应超过允许的最大使用量; 3)应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使用这些配料,并且食品中该添加剂的含量不应超过由配料带入的水平; 4)由配料带入食品中的添加剂的含量应明显低于直接将其添加到该食品中所需要的水平。 4、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品种,添加范围,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g/kg)应符合 GB2760的相关规定。 5、食品添加剂的必须用专柜、专人保管(保管人由两人组成),明确规定为生产 科长或车间主任和库房管理员。一把锁二把钥匙,并在保管柜上标明负责人姓名。6、配料员按生产计划到库房领取相应的食品添加剂,配料时严格按《产品配料表》准确配料,严禁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配料完毕应作好《食品添加剂 使用登记记录》并保存以备查阅。 7、配料结束,若有剩余的食品添加剂,应在下班前将剩余的食品添加剂退交库房,并记录于《食品添加剂领用登记》。 8、质检员对生产过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实施监督,若发现问题立即责成操 作人员停止操作,分析查找原因并处置。 9、食品添加剂使用品种、添加使用范围(以油炸糕点为例) 10、相关文件及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记录》

食品添加剂课程标准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承担单位:重庆轻工职业学院标准制定者:胡梦婷 课程名称: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课程代码:: 计划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食品加工技术适用对象:11级食品工程系 1.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应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根据食品行业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真实生产任务或(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基本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构建了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基础知识培养两个课程系统。在不断总结近年来课程建设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发、编写了本课程标准,以满足食品类专业建设和相关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1课程定位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是以《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卫生学》等课程为基础,还与《食品发酵与酿造》、《食品检验技术》等相关联的学科。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1.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其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理论的能力,提高食品添加剂在加工和贮运食品中的效用以及食用中的安全性和营养性,学会有效控制食品的质量和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1.1.2课程设计理念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以“工学结合”为原则,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理清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按照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食品检验工、公共营养师、ISO9001及HACCP内审员等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授课结合实际条件,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情

食品营养强化剂 低聚果糖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是以白砂糖、蔗糖为原料经来源于黑曲霉的酶或米曲霉的β-果糖基转移酶酶作用,经提纯、干燥等工艺制得的蔗果三糖(GF2)至蔗果六糖(GF5)的混合物,或以菊苣为原料,经部分酶水解后提纯、干燥等工艺制得的蔗果三糖(GF2)至蔗果八糖(GF7)以及果果二糖(F2)至果果八糖(F8)的混合物。 2 结构式 按结构分为蔗-果型(G-F)低聚果糖和果-果型(F-F)低聚果糖。分子结构分别如下: 蔗-果型(GF n)低聚果糖分子结构示意图果-果型(F n)低聚果糖分子结构示意图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 3.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3.3 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附录 A 检验方法 A.1 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 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方法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和GB/T 603的规定制备;所用溶液除另有说明外,均为水溶液。 A.2 鉴别试验 A.2.1 试剂和材料 A.2.1.1 醋酸缓冲液(pH 4.5±0.05)。 A.2.1.2 混合标准溶液:3.0mg/mL GF 2,3.0mg/mL GF 3,0.50mg/mL GF 4; 2.0mg/mL 果糖,2.0mg/mL 葡萄糖,2.0mg/mL 蔗糖,以上标准溶液均用水配制。 注:GF 2、GF 3、GF 4、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标准品在使用前须96 ℃±2 ℃干燥4 h 。 A.2.1.3 果糖酶:用于将低聚果糖酶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应小于0.005 %,4 ℃冰箱保存。 A.2.2 仪器和设备 A.2.2.1 高效液相色谱仪(带示差折光检测器或相当性能的检测器)。 A.2.2.2 氨基色谱柱或同等性能的色谱柱。 A.2.2.3 水浴锅。 A.2.3 分析步骤 A.2.3.1 试样制备 称取经96 ℃±2 ℃干燥4 h 的试样用水配制成浓度10mg/mL 的试样储备液。移取10mL 醋酸缓冲溶液和10mL 试样储备液至25mL 容量瓶中。加入足够量的果糖酶(如果不知试样中低聚果糖含量,可认为试样含100 %低聚果糖,如使用megazyme 2000 U/mL 的混合果糖酶,则需加入100μL ),60℃消化30min ,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经0.45μm 滤膜过滤后备用。 A.2.3.2 仪器参考条件 色谱柱:氨基色谱柱(粒径5μm ,柱长250mm×直径4.6mm )。 流动相:乙腈+水=75+25。 流速:1.0 mL/min 。 柱温:30 ℃。 进样量:20 μL 。 A.2.3.3 试样溶液的测定 将消化的试样溶液和标准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中,并记录相应的色谱图谱。 A.2.4 计算 试样中果糖和葡萄糖以质量百分数i w 计,按式(A.1)计算: %1001000 ????= V m A A c w s i s i ………………………………………………(A.1) 式中: C s ——标准溶液中某组分糖标准品的浓度,单位为毫克每毫升(mg/mL );

食品添加剂标准管理规程

食品添加剂标准管理规程(太阳神) 赠言: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国家相关部门管理越来越严格,这份文件我们反复修改,希望对贵公司的文件起草有所帮助。2011年7月 1、目的: 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确保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安全。 2、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食品添加剂的采购、贮存、领发与使用。 3、使用与管理: 3.1 食品添加剂的采购 采购人员必须掌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性能和潜在的危险,考虑到采购物品的重要性和危险性,食品添加剂一般由采购部经理负责亲自购买,采购时,应注意其特性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其包装物应有标识,并符合国家规定,采购时还要向供货商索取相关的评价资料,食品添加剂的入库也须采购部经理本人办理。 3.2 食品添加剂的贮存 食品添加剂在入库前,由库管员负责对其进行检查和登记,检查无误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食品添加剂应单独加锁保管,并粘贴有明显标识,以防误领。贮存期间应定期检查,注意保留其原有标识。 3.3 食品添加剂的领发 食品添加剂的领取必须限定使用部门和领用人,领取时应根据规定的标准用量填写领料单,领料单必须由使用部门第一负责人审核签批后方可领用;同时库管员应认真审核领料单内容,经审核无误后进行登记和发放。 3.4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使用部门应制定每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计划,使用之前指定专人使用计量器具(操作人员名单报行政部备案)按标准配比进行稀释和配制,每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严禁超过其规定的最大使用量,操作时必须由专人监督检查,并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监控记录》,由使用人和检查人签字确认。 4、相关文件 4.1 《食品添加剂用量标准》 4.2 《食品添加剂使用监控记录》 编制:陈伟批准:刘燕实施日期:2011年6月20日

食品营养强化剂有哪些

纵观整个市场,我们发现现有的营养强化剂总数130种,在我国,按GB14880-94国家标准列入名单的有37种,其中氨基酸及含氧化合物12种,维生素17种,矿物质8种,那么这些强化剂具体都是什么,给您作出如下解答。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类别: 矿物质类:钙、铁、锌、硒、碘、镁、钾、钠、铜、锰、铬等。 维生素类: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族、叶酸、生物素等。 氨基酸类: 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牛磺酸等必需氨基酸。 其他类强化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低聚糖、膳食纤维、益生元、卵磷脂、左旋肉碱等。 在如此众多的营养强化剂中,根据不同的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营养强化剂,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在选择强化某种营养素之前,必须考虑膳食中该营养素的其他来源,一方面要保证摄入强化食品后该营养素水平不会过量;另一方面,该营养素的添加也应该确有必要,营养素的强化用量应该使其在膳食中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以便摄入通常数量的食物即可得到充足的该种营养素。 2、注意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防止由于食品强化而造成营养素摄入的不平衡;而且在食品中添加一种必需营养素后,不得对其它营养素的代谢产生不利影响。 3、尽量选择具有生物活性和稳定性高的营养强化剂。例如铁的营养效价就因所用形式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再如,有些营养素可由于接触空气或加热而被破坏。面粉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很少,而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又比较高,所以可在面包和饼干中添加适量的β-胡萝卜素。 4、尽量选择容易被人体吸收的营养强化剂,尽量避免使用难溶的、难以吸收或易被食物影响吸收率的强化剂。有些无机盐和维生素容易在食物中相互作用

食品营养强化剂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区>健康知识园地>食品安全与营养 ?浏览字体:【大、中、小】 ?2012-10-23 ?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https://www.doczj.com/doc/9812377926.html, 一、食品营养强化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食品营养强化、平衡膳食/膳食多样化、应用营养素补充剂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改善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三种主要措施。食品营养强化是在现代营养科学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营养缺乏状况和营养需要,以及为弥补食品在正常加工、储存时造成的营养素损失,在食品中选择性地加入一种或者多种微量营养素或其他营养物质。食品营养强化不需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增加人群对某些营养素的摄入量,从而达到纠正或预防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目的。 食品营养强化的优点在于,既能覆盖较大范围的人群,又能在短时间内收效,而且花费不多,是经济、便捷的营养改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二、国际上食品营养强化的管理情况

国际社会十分重视食品营养强化工作。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1987年制定了《食品中必需营养素添加通则》,为各国的营养强化政策提供指导。在CAC原则的指导下,各国通过相关法规来规范本国的食品强化。美国制定了一系列食品营养强化标准,实施联邦法规第21卷104部分(21 CFR Part 104)中“营养强化政策”,对食品生产单位进行指导。欧盟2006年12月发布了1925/2006《食品中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特定物质的添加法令》,旨在避免由于各成员国对于食品中营养素强化量不一致而造成的贸易影响。其他国家也通过标准或管理规范等途径对食品营养强化进行管理。 三、《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修订的背景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1994)自1994 年发布以来,对规范我国的食品营养强化、指导生产单位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卫生部继续以公告的形式增补和扩大新批准的营养素品种和使用范围,实现对该标准的动态管理。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和卫生部标准清理计划,为做好本标准与其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有效衔接、方便生产单位使用和消费者理解,亟需借鉴国际和发达国家食品营养强化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居民的最新营养状况和食品营养强化的实际情况对本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根据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要求,为规范添加剂的使用,公司特作如下规定: 1、生产车间领用添加剂时,要检查添加剂的合格证及使 用期限,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根据要求使用。 2、添加剂的使用量必须按工艺要求加入,不得多加或少 加,如发现多加或少加,将按规定严肃处理。 3、添加剂的加入量必须经公司质量安全领导小组负责人 同意后使用,使用量在通知单上应注明,否则视为无效。 4、操作工必须按配料通知单上的数量,称量后加入到每 一缸中,同时在打浆车间检测记录上记录加入量,不得隐瞒事实,应据实填写以备后查。 5、公司采购部门和库房在添加剂入库时应检查物品的: 品名、产地、厂名、卫生许可证号、规格、配方或者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批号或者代号、保质期限、适用范围与使用量、使用方法等方可入库。 6、采购部门和库房在原来添加剂厂名、产地、规格发生 变更时,及时通知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经安全小组同意后方可变更,否则后果自负。 阿尔曼乳品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8月12日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制度 一、食品添加剂在出库时必须严格控制,领用单位领用时要 认真检查生产日期、卫生许可证、保质期、适用范围、使用量、方法等。经库房主管签字后,方可按领料单数量计量出库。 二、添加剂使用单位必须有专人负责使用并签字,经部门主 管签字复核,质检科监督签字后使用。 三、使用单位必须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量,生产通知单上 的使用量使用,如发现不按规定使用的,将对使用人、复核人、监督部门进行严肃处理。 四、监督部门要随时对使用单位进行使用抽查,如发现不合 格情况,要随时纠正,并填写纠正/预防措施记录单,并对责任人实施考核。 五、添加剂添加时缸内温度不得超过40度,配好料充分搅 拌5----10分钟后,开始煮浆,煮浆温度按作业指导书操作。 六、使用单位要认真填写使用记录,要对产品的质量负责, 杜绝弄虚作假现象。 阿勒泰市阿尔曼乳品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8月2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