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课件-10心理语言学

实验心理学课件-10心理语言学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6

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通过看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回忆延迟的时间和汉字呈现时间对自由联想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立即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延迟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首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近因效应影响下降正确回忆个数降低。汉字材料呈现时长对首因效应回忆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 一、导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目标是验证系列位置效应,预期是立即回忆处于材料开始和末尾位置的汉字回忆正确比较多,汉字材料呈现时间长则首因效应明显,延迟回忆则会消除近因效应。 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大三的学生共25人,9男16女,年龄为20~23岁,智力正常,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装载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了混合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汉字呈现的时间分为1s和2s;回忆的时间分为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汉字材料呈现的位置不相同。因变量为被试对呈现汉字的自由回忆正确率。 被试分为4组:1s立即回忆;1s延迟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迟回忆 3.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将呈现20个汉字,需要被试尽量记住,当汉字呈现完成以后,被试需要在系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心理学实验报告--反应时实验

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应时实验 一、【目的】了解刺激-反应的过程和简单反应和选择反应的实验原理,比较简单反应和选择反应的差异。 二、【实验仪器】EP202/203选择、简单反应时测定仪 三、【实验内容】 1、简单反应时实验程序 原理: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又称A反应时。 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每次完成后记录下平均反应时间,重复实验4次,取后3次的平均反应时间。 2、选择反应时实验程序 原理: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又称B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括简单反应时(基线时间)、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 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每次完成后记录下平均反应时间,重复实验4次,取后3次的平均反应时间。 四、【实验结果】

下面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相关t检验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0:ρ=0 H1:ρ≠0 ɑ=0.05 相关性 简单反应 选择反应 简单反应 Pearson 相 关性 1.151 显著性(双 侧) .849 N44 选择反应 Pearson 相 关性 .1511 显著性(双 侧) .849 N44

3.确定P值和判断结果 ν=2,查t值表,t0.05/2,2=0.950,本例的|t r|=0.1510.05,按ɑ=0.05的水准,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之间没有相关性。 五、【讨论】 1、影响反应时快慢的因素包括仪器的好坏,外界环境的干扰,个体间的差异,个体机体状态,额外的动机,感觉通道,复合刺激,练习效应,刺激强度等。 2、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选择时间 因此,选择反应时比简单反应时慢,花费的时间更长。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设计报告 姓名:黄月玥班级:13应用心理学 实验设计一:被试内实验 实验描述: 本次实验为了达到检验潘婷和海飞丝这两种洗发水何种去屑效果更好的目的。主试在外包装相同的前提下将潘婷计为1号,海飞丝记为2号,事先不告诉被试1号和2号分别代表哪一种洗发水。选取30名被试,然后给30名被试每个人分别试用这两种洗发水后请他们在1号和2号之间选择其中之一,将他们的选择结果进行统计。使用被试者内设计中的抵消实验条件设计,基本形式是:首先给被试者试用1号和观测被试试用1号后的头屑量,其次给被试者试用2号和观测被试试用2号后头屑的量,再重复试用2号、最后重复试用1号和观测。 被试:30名在校学生 自变量:1号潘婷洗发水和2号海飞丝洗发水 因变量:被试者试用洗发水后其头屑的情况 额外变量及其控制:两种洗发水外包装相同且标上编号,事先不告诉被试1号和 2号分别代表哪一种洗发水;30名被试都是中性头皮 结果分析:预期的实验结果及其使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预期的结果为潘婷洗发水的去屑效果比海飞丝更好,被试者选择潘婷洗发水和频率更高;统计方法:平均数。 实验设计二:被试间实验 实验描述: 本次实验为了达到检验潘婷和海飞丝这两种洗发水何种去屑效果更好的目的。选取40名被试,将然后将这40名被试分为两个组,第一组的20名被试试用潘婷

洗发水,第二组的20名被试试用海飞丝洗发水,将他们的试用的去屑效果进行统计。使用被试者内设计中的抵消实验条件设计,基本形式是:首先给第一组被试试用潘婷洗发水和观测被试试用后的头屑量,给第二组被试者试用海飞丝洗发水和观测被试试用后的头屑量;再重复让第一组被试试用海飞丝,第二组被试者试用潘婷和观测。 被试:40名在校学生 自变量:潘婷洗发水和海飞丝洗发水 因变量:被试者试用洗发水后其头屑的情况 额外变量及其控制:40名被试都是中性头皮,不是明星的油性头皮或干性头皮结果分析:预期的实验结果及其使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预期的结果为潘婷洗发水的去屑效果比海飞丝更好,40名被试中过 半试用潘婷洗发水后头屑量更少;统计方法:平均数。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图2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正确率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正确率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35)=15.12,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4.45,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0.64,p=.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3.92,p<.001;当干扰词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2.62,p=0.013。 4.讨论 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以反应时还是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干扰项目类别效应,当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相关时,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不相关时,同时反应时正确率显著小于语义无关时。 干扰项目类别效应说明干扰材料与目标材料语义相关时更难被抑制,表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联系。因而在本实验中可见在干扰项与目标项语义相关的情况下,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的结果。 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是以反应时还是以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在MANOVA 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探测刺激类别效应,被试对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同时,被试对于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显著小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 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影响原因分析。根据语义网络模型,与目标词语义相关、范畴相同的干扰词,其概念网络或命题网络与目标词有更多的联系,在语义空间中距离较近。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激活会从已激活的结点沿着连线向周围扩散,联系越紧密的概念越容易被激活。 因此在加工目标词的过程中,如果干扰与其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就更容易被连带着激活。干扰词本身的激活水平高,抑制的效果则应没有控制词好。 总之,语义关系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均影响抑制效率,主效应显著,且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语义相关的比语义无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行为塑造实验报告 专业年级 :10 级金融学 2 班 实验者 : 彭芙蓉 学号 :1011030071 实验时间 :2012 年 12 月 7 日——2012 年 12 月 30 日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1,早晨起床给我发短信 2,晚上睡觉前给我打电话 3,打完电话后给我发短信 1. 实验名称 : 塑造男朋友定时给女朋友发短信 , 打电话的行为 2. 实验内容 2、1 实验目的 : 让男朋友养成良好的关心女朋友的习惯 , 每天醒来与每天睡觉前都要与女朋友沟通 , 使之成为生活习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每日必修功课的一部分 , 每日的任务与牵挂, 增加女朋友的不可替代性 , 从而使恋情更加稳固。 2、2 实验原理 :(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混合使用 (2)、动机理论(例如: 强化, 惩罚) 2 、 3 实验设备 : 手机 2 、 4 主被试 : 主试 : 彭芙蓉(tel: ) 被试: 邢国辉(tel: ) 3、实验过程 : 12 月 7 日—12 月 11 日,主试每天早晨醒来(大概九点或者更早)主动给被试发信息 , 每天晚上睡觉前先主动给被试打电话 , 然后发短信。晚上睡前给被试打电话 , 打完电话后发短信。均无回复。 12 月 12 日, 主试早晨九点之前都没有给被试发信息, 被试在 10 点左右给主试发了信息询问为什么今天没有收到信息 , 表示很不习惯 , 希望收到早安短 信。此时 , 主试表明 : 以后想要收到信息 , 就必须回复主试 , 并且晚上主动打电话 , 发短信。 12 月 13 日—12 月 17 日, 被试表现很好 , 有三天晚上主动给主试打电话 , 有两次回复了主试的晚安短信(在主试编辑给被试的短信之前收到了被试的信息)。主试依然给被试发早安短信,被试均回复了 , 虽然内容简洁。 12 月 18 日—12 月 26 日, 实验逐渐进入稳定阶段 , 主试被试互动与谐 , 被试在威逼利诱之下完成了此阶段的实验 ,8 天均回复早安信息 ,7 天就在双方约定的时间主动打电话 , 有 5 天积极发晚安信息。被试表现不好 , 主试会责备(很严厉), 而且威胁被试说不去瞧她(主试假期回家可以路过被试所在地 , 也可以直接回家), 被试表现好 , 马上表扬 , 鼓励其积极向上 , 继续保持主试承诺给被试一份礼物。 12 月 27 日—12 月 28 日, 主试不再主动给被试发信息 , 打电话 , 被试两天内均主动打电话 , 发信息 , 信息质量很高。被试表示不习惯 , 要求想之前一样感觉幸福。第二天被试很沮丧 , 表示很怀念之前的实验 , 观念开始转变 , 不再仅仅把它当场一个实验。 12 月29 日—12 月 30 日,主试被试互动规律 ,圆满的完成了实验 , 被试表示很开心 ,虽然每天多了几个任务 , 但就是愿意去完成。不仅被试养成了实验中的习惯 , 主试也就是。在实验结束之后 , 主试被试决定继续保持这个有利于恋爱关系的好习惯。 4、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结果 4、1 实验结果 :实验圆满完成 , 超出了预想的实验结果 , 不仅仅就是被试养成了每天关心女朋友的习惯 , 主试也养成了每天关心男朋友的习惯 , 只要有一方没有按照约定 , 另一方就会不习惯(比如,主试如果早晨 10 点左右没有收到被试的信息 ,会很不习惯 ,不舒服)。使异地恋更加稳固 , 双方的关系更加与谐 , 每天交流 , 解决一些小小的矛盾 , 防止积小成大。 4 、 2 实验结果分析 : (1)从实验对象来瞧 : 主试与被试关系特殊 , 实验难度不就是很大 , 情侣之间可以指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彩色视野及盲点的测定 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 准备工作。 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红、黄、蓝、绿)、单眼罩。把视野图纸放在视野计视野计上相应的地方,学习在图纸上作记录的方法。 记录时与被试反应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被试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来(只测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调好距离。眼睛与支架靠近后,保持头部位置不变。被试用左眼注视正前方的白光点。要求被试发现视野中彩色出现或消失就报告,被试视线要始终注视视野弧正中的白点,要求只用眼睛的余光去看彩色光点是否出 现或消失。 测定过程中,视野弧的位置可分别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正式实验。 主试将视野计弧轨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个红色刺激点投在弧轨右边靠近注视点处,主试将红色刺激由内慢慢向外移动,直到被试看不到红色为止,把这时红色刺激所在位置记下来,然后主试再把红色刺激从员外例向注视点移动到

被试刚刚看到红色为止,记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度,取两次的平均致,在视野图纸上图点。还有一点应注意,当进行右边实验时红色刺激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时,会出现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现象,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位置就是盲点的位置,将盲点位置也记录在图纸上。 再把视野弧轨放到下列位置测定红色视野的范围:900、450、1350(与水平交角)以及其他不同角度。 按上述测红色视野的程序分别测定黄、绿、蓝、白各色助视野范围。 每个颜色做完一种角度位置后休息2分钟,注意每次休息后头部的位置要前后不变。 把各彩色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画在一个图纸上。 各种彩色视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点在视野及视网上的位置及大小。 彩色在视野消失前有何变化? 彩色视野是否固定不变?它依哪些条件而变化?

实验心理学课件

绪论实验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使用生理学、物理学和数学方法运用在心理学研究之中,使心理学走上了实验研究的科学之路。 ?一些哲学家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和冯特等人率先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一些感觉和知觉范围内的问题,他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形成。 ?冯特奠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基础之后,众多后来者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展出了众多的心理学研究流派。 一、实验心理学的形成 ?(一)韦伯 ?韦伯(1795-1878)是德国解剖家、生理学家,感觉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1795年6月24日生于萨克森的维登堡,1815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两年后任该校医学院讲师,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力教授,1821年任教授。主要从事血液循环和感觉,特别是触觉的研究工作。代表著作有:《论触觉》(1834)、《触觉与一般感觉》(1846)等。 ?韦伯对心理学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用实验系统证明了两点阈限的概念,二是发现了韦伯率。?韦伯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和测量了两点阈限 ?阈限概念本来是赫尔巴特提出的,但是缺乏实验的根据。韦伯先用圆规的一个尖端同两个尖端交错着接触被试的各部分皮肤,然后一点点扩大两点之间的距离。在不用视觉的情况下,让他把从一点到两点的距离感觉报告出来。韦伯把刚刚能辨别出皮肤上两个刺激点的最短距离称为两点阈限。这一概念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至今仍在广泛的应用。 ?韦伯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差别阈限定律即韦伯率 ?韦伯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差异,确定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差异与标准之比是一个常数。后来又推广到研究皮肤表面的两点阈,线的长度和音的高低,发现它们的比值也是一个常数。据此,韦伯于1834年提出了韦伯率,即差别阈限的定律。 ?刚能察觉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得增量和原来刺激值的比是一个常数。韦伯率用数学公式表示:△I / I = K ?(I : 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I :代表刚能一起感觉的刺激曾量,亦即差别阈限 K :代表常数) ?韦伯既打破了对阈限的哲学思辨,又超越了对感觉现象用经验检验的局限,在心理学史上他第一次对感觉与外在刺激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用数学公式表示出人的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心理学的第一个定量法则——韦伯率。这样,韦伯不就不仅把赫尔巴特的理论设想变为科学事实,而且为开创心理物理学、建立实验心理学立下了功绩。 ?(二)费希纳 ?费希纳(1801—1887),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 ?费希纳接受过物理学和数学的训练,他感觉到,当刺激的强度增大时,它应该要求更大的差别(绝对值上的差别)来产生一定大小的感觉增大。从数学上来说,刺激在长度上的几何增大会导致感觉的算术增大。 ?例如:按照传递到耳朵上的能量,一阵雷声的响声比日常谈话的声音要响好多倍;按分贝——分贝是指人耳能够分辨的最小响度差别——来说,它只是响两倍而已。 ?为了表达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费希纳从数学上转变了韦伯定律,重新加以调整然后写出来:S=klogR ?费希纳拼命要把这份荣誉还给他以前的老师,因此,他把这个公式称作韦伯定律——是他本人给韦伯的公式和他自己的公式命名的——可是,后来的心理学家按照这些公式各自的归属把修改后的公式叫做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余下的9年花在辛苦的实验工作当中,收集着大量能够确证这个定律的数据。他不知

实验心理学实验资料报告材料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编制教师小平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2006 级 2 班 学号: :吴立涛 2008—2009学年第1学期 教育科学院

实验名称:简单反应时 实验日期: 2008年 12 月 9 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测定个体视觉和听觉反应时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比较反应时的个别差异。学习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 1、检查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是否完好,并接通电源。 2、打开仪器,并预热三分钟。分别进行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视觉试验以及听觉的简单反应时实验。 3、正式开始测验:在呈现刺激时被时按下对应的按钮,并记录下错误的次数和反应放入时间,。每个被试重复进行20次测试。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在试验中存在个人的反应时差异,有的人三项反应时时间普遍较短,错误次数也相对较少,而有的人只是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或辨别反应时实验中的其中部分反应较快,说明在试验中被试还要受准确性与反应快慢权衡的影响。 实验讨论: 在试验中,额外变量的控制也值得考虑。例如将手指放在按钮上与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刺激呈现光线的强弱差异都有可能对被试的反应快慢与正确性产生影响。 附录: 简单反应时

辨别反应时

实验名称:棒触迷宫 实验日期: 2008年 11 月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 实验目的: 1、学习棒触迷宫的方法。并会使用棒触迷宫实验仪器。 2、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3、棒触迷宫用于研究运动学习及进程,动作技能的迁移,也可以比较动作技能形成的速度和所犯的错误次数和个体差异。 实验方法: (1)连接计数器和迷宫,接通,开启技数器,清零。 (2)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会用小棒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积极运用知觉、记忆、思维。(3)被试自觉的闭上双眼,手拿小棒。主试引导被试拿着的小棒放在迷宫起点。然后发口令“预备,走”。当被试听见“走”,从起点开始在迷宫中移动小棒直至终点为止。 (4)每做完一次后,在第二次开始以前先把被试拿着的小棒放在迷宫起点处。整个实验过程不得让被试看见迷宫的路线。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编制教师刘小平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2006 级 2 班 学号:013 姓名:吴立涛 2008—2009学年第1学期 教育科学院

实验名称: 简单反应时 实验日期: 2008年 12 月 9 日 实验地点: 心理实验室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测定个体视觉和听觉反应时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比较反应时的个别差异。 学习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 1、检查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是否完好,并接通电源。 2、打开仪器,并预热三分钟。分别进行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视觉试验以及听觉的简单反应时实验。 3、正式开始测验:在呈现刺激时被时按下对应的按钮,并记录下错误的次数和反应放入时间,。每个被试重复进行20次测试。 实验结果: 简单反应时 0.29820.2650.1822 0.2982 0.23190.22370.21530.1739 0.2898 0.2153 0.22380.19050.22370.19050.2402 0.24850.20710.2071 0.2568 0.1905 0.05 0.10.150.20.25 0.3 0.35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次数 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

辨别反应时 0.42350.31560.2907 0.2990.2575 0.33220.32390.31560.23260.24090.3488 0.3223 0.2575 0.32350.2326 0.28240.32340.28240.28240.2007 0.05 0.10.150.20.250.3 0.350.40.451 3 5 7 91113151719 次数 反应时间 辨别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 0.39840.47310.48140.36628 0.45650.51320.51460.50630.39840.6202 0.4897 0.44820.43990.6059 0.302 0.46130.43990.50910.3237 0.6003 0.10.20.30.40.50.6 0.7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次数 反应时间 选择反应时 实验结论: 在试验中存在个人的反应时差异,有的人三项反应时时间普遍较短,错误次数也相对较少,而有的人只是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或辨别反应时实验中的其中部分反应较快,说明在试验中被试还要受准确性与反应快慢权衡的影响。 实验讨论: 在试验中,额外变量的控制也值得考虑。例如将手指放在按钮上与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刺激呈现光线的强弱差异都有可能对被试的反应快慢与正确性产生影响。 附录: 邹航珂 廖艳 周娜 邓红 付晓莉 杨洪荣 刘继华 吴立涛 王胜 .48 .81 .80 .56 .48 .30 .83 .71 .69 .57 .49 .56 .36 .38 .41 .37 .41 .30 .30 .34 .31 .38 .69 .71 .50 .59 .39 .28 .32 .39 .23 .43 .23 .41 .31 .30 .36 .53 .29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1

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 一、导言 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理。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 2.1被试 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在一张10×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6张白纸,编号为甲1、甲2、甲3和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2.4实验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并注意男女匹配,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和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1.让甲组被试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空白白纸,挡板和划有标准线段的白纸(线与桌边垂直),要使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不让他看见自己画的线和画线的手。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示语: “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竖线,用笔在白纸上划竖线,要求按你看到的线的长短画,只要你觉得画的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手和画的线。一共画20次,先从左边画起,你可以向 移动纸,但是你的手和胳膊不要动。” 等被试完全知道怎样做后开始实验。 2.主试换一张白纸,在对此被试说: “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但你每次画完一条线时,我就把你画的结果是多长告诉你,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并且记住这种感觉,和结果对比,如果这次 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一点。总之,要求你想尽办法把线画得准些。这样一共画100

体育心理学《深度知觉》心理学实验报告

体育心理学—— 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的影响 摘要: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在单眼和双眼两种不同观察条件下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量,验证双眼产生深度知觉的能力显著优于单眼的能力。两名复旦大学心理系二年级本科生被随机抽取,通过深度知觉仪测量其双眼和单眼对深度判断的误差,并用t检验证实了两者差异的显著性。 关键词:深度知觉、视差角、双眼线索、单眼线索 1.引言 1.1 术语解释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是空间知觉的一种基本类型,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对物体远近距离或三维特征的知觉。人们可以自动利用多种线索形成对深度的知觉,三维空间中的物体结构、相对关系和敏感程度以及双眼的生理变化都是主要的信息来源。总的来说,深度知觉的视觉线索主要可分为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其中单眼线索指的是一只眼睛就能获得的线索,主要包括物体遮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等。相对于双眼线索,单眼线索提供的距离信息是有限的,因为只有双眼条件才能利用双眼视差判断空间距离。双眼视差指的是因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不同而在双眼视网膜结像时出现微小的水平像位差,是最主要的深度知觉线索。 1.2 历史研究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后来H.J.Howard 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的有24人。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两只眼睛的视野发生重叠是双眼视差产生的重要基础。物体同时刺激双眼形成两个独立的网膜视像,而人们任然把它知觉为单一的物体。缪勒(1912)认为这是由于物体的同一部分落在两个视网膜上相应点的缘故。此后,缪勒和菲特用视野单向区这一概念来描述能产生视觉融合的空间点。这个点就在两眼焦点和两眼网膜影像点连线的延长线上。视差角(辐合角)是双眼视轴在注视点处相交所形成的夹角。每个人的目间距(视焦点间距)不同,观察相同的事物时,视差角也不相同。 1960年Gibson和Walk以深度知觉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视崖实验掀起了深度知觉研究的热潮。视崖是一个四英尺高的桌子,桌子的顶部是一块厚的、干净的玻璃构成。在桌子的一半下是有由白相间的格子图案构成的固体表面(浅滩)。而另一半是同样的,但是它是和桌子下地面相平的(深渊)。在浅滩的边缘,是一个看起来掉到地面的悬崖,实际上,玻璃覆盖了整个表面。在浅滩和深渊中间是一个一英尺宽的中央板。这个研究的被试是36名6~14个月的幼儿。幼儿的妈妈也参加了实验。每一个幼儿被放到视崖的中心板上,然后由妈妈现在深渊一边叫他们,然后是浅滩一边,以此形成对照。 实验结果证明6个月大的儿童已经具备了感知深度的能力,但是对于知觉的先天性与后天性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之后,Campos Langer(1970 )采用更为灵敏的技术(心率变化)对婴儿的深度知觉进行研究,并发现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其爬行经验有关。之后的许多实验都表明,婴儿深度知觉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经验因素对深度知觉的影响,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更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深度知觉的产生和发展是先天和后天经验的交互影响。 1.3 本实验的教学目的

0.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格式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完整格式 例:注意全文首行缩进2字符 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 XXX 10应用心理学X班(居中) 摘要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采用最小变化法;明度相对差别阈限为-13.01%,绝对差别阈限为-24.99;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一篇简略短文,对全文概括)。 关键词(此处空两字符后接具体内容)最小变化法差别阈限明度(中间无标点符号,只需用空格隔开) 1 引言(除摘要外,1-6需另起一行) 1.1概念界定 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1.2相关的理论和观点

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1.3本实验的目的意义 本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的实验方法,使用两个色块的变化来测定两名被试明度的差别阈限。初步寻找各被试对明度的差别阈限。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西昌学院文教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班四名女生(1.需注明被试状态,涉及视觉色觉需根据具体实验说明被试状态正常与否。 2.一般而言被试有多少人或组,结果中的数据组数需与此处吻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彩色视野及盲点的测定 1.教学目的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 2.实验程序 2 1 准备工作。 2 1 1 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单眼罩。把视野图纸放在视野计视野计上相应的地方,学习在图纸上作记录的方法。记录时与被试反应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2 被试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来,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调好距离。眼睛与支架靠近后,保持头部位置不变。被试用左眼注视正前方的白光点。要求被试发现视野中彩色出现或消失就报告,被试视线要始终注视视野弧正中的白点,要求只用眼睛的余光去看彩色光点是否出现或消失。 2 l 3 测定过程中,视野弧的位置可分别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2 2 正式实验。 2 2 I 主试将视野计弧轨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个红色刺激点投在弧轨右边靠近注视点处,主试将红色刺激由内慢慢向外移动,直到被试看不到红色为止,把这时红色刺激所在位置记下来,然后主试再把红色刺激从员外例向注视点移动到被试刚刚看到红色为止,记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度,取两次的平均致,在视野图纸上图点。还有一点应注意,当进行右边实验时红色刺激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时,会出现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现象,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位置就是盲点的位置,将盲点位置也记录在图纸上。 2 2 2 再把视野弧轨放到下列位置测定红色视野的范围:

900、450、1350以及其他不同角度。 2 2 3 按上述测红色视野的程序分别测定黄、绿、蓝、白各色助视野范围。 2 2 4 每个颜色做完一种角度位置后休息2分钟,注意每次休息后头部的位置要前后不变。 3.结果把各彩色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画在一个图纸上。 4.讨论 4 1 各种彩色视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点在视野及视网上的位置及大小。 4 2 彩色在视野消失前有何变化? 4 3 彩色视野是否固定不变?它依哪些条件而变化? 附送: 心理学开题报告范文 心理学开题报告范文 心理学开题报告范文1: 一、研究课题 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实上,自 201X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始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介绍,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

实验心理学“开窗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反应时-开窗实验 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2 指导老师刘海涛 学生姓名吴楚楚1208300045 试验班级心理121 实验简介:开窗实验是心理学测量反应时间的方法之一。所谓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呈现到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距。其测量有3种实验方法,相减法、相加法、开窗实验法。相减法和相加法都是间接的测量,对于反应时的测量难以直接的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并且还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被确认。而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开窗实验可由汉米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为例加以说明。 主试向被试呈现1-4个字母或字符串,并在这串字母后有一个数字,这一数字表明把该数字之前的字母或字符串中的每个字母按照英文字母表的位置替换到数字表明位置上的字母。如呈现“HFBO4”,被试最后替换的结果是“LJFS”。 主试先整体呈现出“HFBO4”,然后再将每个字母顺次分别呈现。从被试按一下键开始(记时开始),第一个字母“H”出现,被试立刻开始说“I-J-K-L”,然后再按一下键,第2个字母“F”出现,被试说出“G-H-I-J”如此把所有字母都转换完毕,并将完整转化结果4个字母“LJFS”连在一起说出,记时停止。 由此可以分析出完成字母转换需要3个阶段: 1、编码阶段:从一开始按键出现第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 2、转换阶段:转换所需要的时间。 3、贮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下一次按键的时间。

开窗实验通过字母转换实验将认知加工成分的每个过程都直接呈现出来。因此它比相减法和相加法都更直接。 实验目的: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信息加工过程和比较影响信息加工的因素。实验器材:设计的E-Prime 实验程序“(吴楚楚)开窗实验” 实验被试:大学生一名,年龄21,反应正常。 实验过程: 1.打开“开窗实验”的实验程序,按指导语开始实验。 2.实验分成练习和正式实验两个部分,实验中没有反馈。由实验者在旁边记录被试的答 案,计算正确率,实验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 3.被试要读出相应的字母,读出字母后立即按“F”键开始下一题。被试要认真作答,保持 正确率。 实验结果: 一个字母两个字母三个字母四个字母 反应时(ms)3518.6 3201.1 7119.1 12593 正确率0.727 0.832 0.583 0.463 加1 加2 加3 加4 反应时(ms) 5886.6 3169.8 4413.3 3282.3 正确率0.909 0.786 0.665 0.539

psytech等 实验心理学最全最详细实验 流程【写实验报告不用发愁】

第一部分反应时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 RT)是指从机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即刺激-反应的时间间隔,又叫潜伏期。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讲,一个完整的刺激-反应过程通常由如下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 (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上行到大脑皮质的时间; (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 (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下行至效应器的时间; (5)效应器作出反应时间。 反应时测量技术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在 认知加工过程和个体差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反应时实验中要求被试的反应要符合“速度-准确性权衡” 的原则,即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因此,被试在实验前必须清楚刺激的呈现形式和反应原则,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真实地反映出被试内在的心理加工过程。 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 1818--1889 )将反应时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三种反应时关系如下: 简单反应时 A 基线时间 选择反应时 B 基线时间辨别时间选择时间 辨别反应时 C 基线时间辨别时间Donders根据减数法则分析A、B、C三种反应,C减A得到辨别时间,B减C得到选择时间。从而得出B类反应时间最长,C类次之,A 类最短。唐德斯的减数法在实验心理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三成分说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今天,认知心理学正是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现象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 视觉简单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又称A 反应时。是指呈现单一刺激,要求被试立即做出固定反应的时间。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做出反应,中间没有其它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简单反应时和其它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 本实验通过计算机呈现的视觉材料,测定视觉简单反应时。

心理学注意集中实验报告

摘要: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采用2x3的被事内设计对18名被试进行了注意力集中测定,实验共设两个变量:追踪轨迹和有无声音刺激。根据实验结果发现:追踪轨迹的内角数越多被试的在靶时间越短;追踪轨迹形状越近似于圆,被试的离靶次数越少;有无附加刺激对被试的在靶时间没有显著影响;被试的离靶次数在有声音刺激的条件下显著少于在没有声音刺激的条件下。 关键词:注意;追踪轨迹;声音刺激;追踪靶子;注意集中。 1.前言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它的产生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而要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 影响个体注意力集中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大致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个体的大脑发育情况和递质代谢等个体因素;外部因素指环境、教育和心理原因等。有研究者通过划消实验探究了个体气质类型和其注意力集中性的关系,他们对被试以个别施测的方式进行注意集中性实验,时间不限,让被试快速而准确地将划消测验纸上的200个靶数字划出来,实验人员以划消正确数和划消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