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备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备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备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备课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概述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是始终贯穿这些内容的主线,而且始终渗透着“数学建模”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通过丰富实例,从算式到方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开方程是刻划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通过观察、归纳引出不等式的两条性质,为进一步讨论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合并”、“去括号”等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作了较集中的归类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有关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

2、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数字系数)并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明确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初步树立数学建模思想和体会化归思想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运用是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课时分配

3.1 从算式到方程………………………………………… 2课时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一)………………………… 3课时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一)………………………… 4课时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3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3.1.1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识别一元一次方程;了解方程的解,会验证方程的解;知道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把问题中的未知数与已知数的联系用等式的形式表示出来。研究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求出未知数。

怎样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怎样解方程? 二、怎样列方程

问题 汽车匀速行驶途径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1、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多少时间?从青山到秀水用了多少时间?

2、请你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

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多少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多少千米? 4、由于汽车是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你能据此列出方程吗?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列方程的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厘米,可列方程4x=24 ①

(2)设x 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1700+150 x=2450 ② (3)设这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为x 人,那么女生人数是多少?男生人数是多少?

王家庄

青山 翠湖 秀水

设未知数,列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2x+3;②2×6=12;③1/2x-3=2;④1/x+3x=5;⑤y=0.

四、方程的解

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想一想:(1)x等于多少时,方程①的左右两边相等?

(2)x=5能使②的左右两边相等吗?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思考:x=2是方程3x-1=2x+1的解吗?为什么?

五、课堂练习

课本82面1、2、3题。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列方程?怎样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3、什么是方程的解?你怎样知道某个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

作业:

课本84面1、2;85面5、6、10(2)题。

七、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

一、提出问题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三、方程的解四、例题

八、课后反思:

3.1.2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1、了解等式的概念;2、利用天平的经验分析得出等式的性质;3、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重点难点〕等式的性质和运用是重点;利用天平经验抽象出等式的性质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

一、问题导入

我们知道未知数的某个值是方程的解,但怎样才能知道方程的解是什么呢?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二、等式及其性质 1、等式

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如:m+n=n+m,x+2x=3,3×3+1=5×2,3x+1=5y,等等。 注意:等式中一定含有等号。

我们可以用a=b 来表示一般的等式。 2、等式的性质

观察天平的变化,你能发现了什么?

在平衡天平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量,天平还保持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球和正方体看成数或式,那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a=b ,那么a ±c=b ±c

观察天平的变化,你能发现了什么?

把平衡天平的两边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仍保持平衡。

同样地,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球和正方体看成数,那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a=b ,那么ac=bc ;如果a=b ,那么a /c=b /c (c ≠0)。

注意:①等式两边除以一个数时,这个数必须不为0;②对等式变形必须同时进行,且是同一个数或式。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从a+b=b+c ,能否能到a=c ,为什么? (2)从a-b=b-c ,能否能到a=c ,为什么? (1)从ab=bc ,能否能到a=c ,为什么? (1)从a/b=c/b ,能否能到a=c ,为什么? (1)从xy=1,能否能到x=1/y ,为什么?

三、例题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 (2)-5x=20; (3)-1/3x-5=4.

分析:解方程的结果就是将方程转化为x=a 的形式,为此,解方程就要将未知项移到一边,常数项

×3 ÷3

解:(1)将常数项移到右边,得

x=26-7

化为x=a的形式,得x=19。

(2)化为x=a的形式,得

x=20/-5于是x=-4。

(3)将常数项移到右边,得

-1/3x=4+5即-1/3x=9

化为x=a的形式,得

x=9×(-3)于是x=-27。

四、课堂练习

课本84面练习(1)~(4)。

五、课堂小结

1、等式和等式的性质。

2、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作业:课本85面3、4、7、8。

六、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

一、等式及其性质二、例题三、练习

七、课后反思:

3.2.1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

[教学目标]1、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时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我们先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二、探索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两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去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今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去年购买计算机2x台,今年购买计算机4x台。

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依题意,可得方程

x+2x+4x=140

这个方程怎么解呢?我们知道,解方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化为x=a的形式,为此可以作怎样的变形?

把左边合并同类项。可得

7x=140

系数化为1,得x=20

所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注意:本题蕴含着一个基本的等量关系,即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思考:上面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它把含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向x=a的形式迈进了一步,起到了化简的作用。

三、例题

例1解方程7x-2.5x+3x-1.5x=-15×4-6×3

解:合并同类项,得

6x=-78

系数化1,得x=-13

注意:如果方程中有同类项,一定要合并同类项。

四、课堂练习

课本89面(1)~(4);

补充题:

足球表面是由若干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五、课堂小结

1、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为ax=b(a≠0,a、b是常数)的形式。从而简化方程。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

(1)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

(2)注意抓住基本等量关系: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作业:

93面1;3(1)、(2);4;5。

六、板书设计:

一、问题导入二、探索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例题四、练习

七、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一阶段复习3.1-3.2.(1)

一、双基回顾

1、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含有的叫做方程;

使方程相等的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x=-3是不是方程2x=5x+9的解,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1)2x-y=3; (2)x=0; (3)x2-2x+1=0; (4)x+3=2x-1.

3、等式的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同一个数(或),结果仍相等。

若a=b,则.

性质2 等式两边同一个数,或的数,结果仍相等。

若a=b,则;

若a=b,则.

〔3用适当的数字或式子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理由。

(1)如果3x+8=6,那么3x=6[ ]; (2)如果-5x=25,那么x=[ ];

(3)如果2x-3=5,那么2x=[ ]; (4)如果x/4=-7,那么x=[ ]

4、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如果方程中有同类项,可以先合并同类项变成ax=b(a≠0)的形式,再求解。

〔4〕解方程:-3x+2x=5-1

二、例题导引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若x=y,则x/m2=y/m2; ②若x=y,则mx=my;

③若x/m=y/m,则x=y; ④若x2=y2,则x3=y3

例2 已知方程(m-2)x︱m︱-1+3=m-5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m的值。

例3 已知x=1/2是关于x的方程4+x=3-2ax的解,求a2+a+1的值。

例4 小明去商店买练习本,回来后和同学说,店主告诉我,如果多买一些就给我8折优惠,我就买了20本,结果便宜了1.6元,你猜原来每本价格是多少?(请你列出方程,并用等式的性质求解。)

三、练习提高

夯实基础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下列方程中,解为1/2的是〔〕

A、5(t-1)+2=t-2

B、1/2x-1=0

C、3y-2=4(y-1)

D、3 (z-1) =z-2

3、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A、若2x-1=3,则2x = 4

B、若3x =-6,则x =2

C、若x+3=2,则x =-1

D、若-1/2x=3,则x=-6

4、已x=y,下列变形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A、x-2=y-2

B、-2x=-2y

C、ax=ay

D、x/c2=y/c2

5、下列各式的合并不正确的是〔〕

A、-x-x = -2x

B、-3x+2x = -x

C、1/10x-0.1x = 0

D、0.1x-0.9x = 0.8x

6、若x2a-1+2=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 .

7、某班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131元,比每人平均2元还多35元。设这个班的学生有x人,根据题意列方程为.

8、将等式3a-2b=2a-2b变形,过程如下:

因为3a-2b=2a-2b,所以3a=2a

所以3=2

是述过程中,第一步的依据是,第二步得出错误结论,其原因是.

9、解下列方程:

(1)6x-5x=-5 (2)-1/2x+3/2x=4

(3)2/3y-y=-3+1 (4)2x-7x=19+31

10、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设前年购买了计算机x台,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计算机台,今年购买计算机台。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列得方程.

解这个方程。

11、从30㎝长的木条上零截出两段长度相等的木条后,还剩6㎝长的木条,求截去的每一段木条的长是多少?

3.2.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2)

[教学目标]1、理解移项的概念;2、会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3、经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重点难点]用移项法解方程是重点;移项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一元一次方程有这样的特点: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项,一边是常数项。这样的方程我们可以用合并同类项来解,那么像3x+7=32-2x这样的方程怎么解呢?

二、移项的概念

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设这个班有x人,那么这批书有多少本?还可以怎么表示?

这批书共有(3x+20)本,还可表示为(4x-25)本。

因为3x+20与4x-25都表示这批书,所以

3x+20=4x-25

由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猜想怎么解这个方程吗?

把未知项移一到边,把常数项移到一边。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由等式的性质,把等式两边同时减去4x,加上20。即

-4x-20 -4x-20

3x+20 = 4x-25 ①

3x-4x=-20-25 ②

比较①、②,方程中的项4x与20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x从右边移到了左边,并且改变了符号,20从左边移到了右边,并且改变了符号。

像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把②合并同类项,得

-x=-45

∴x=45

所以这个班有45名学生。

注意: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这是一个基本的等量关系。

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有什么作用?

通过移项,使含未知数的项在等号的一边,常数项在另一边,从而把方程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类型,这就是化归思想的运用。

解方程经常要合并与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与“移项”。

三、例题

现在我们来解前面提到的方程。

例1 3x+7=32-2x

解:移项,得

3x+2x=32-7

合并同类项,得

5x=25

∴x=5

四、课堂练习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3x+6=0得到3x=6;

(2从)2x=x-1得到2x= 1-x

(3)从2+x-3=2x+1得到2-3-1=2x-x。

2、课本91面(1)~(2);

3、甲粮仓存粮1000吨,乙粮仓存粮798吨,现从甲粮仓运一部分到乙粮仓使甲乙两个粮仓的粮食数量相等,那么应从甲粮仓运出多少吨粮食?

五、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

2、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什么?

移项要注意变号。

3、我们知道了哪些基本的等量关系?

总量=部分量的和;

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

作业:

课本2;3(3)、(4);8;9。

六、板书设计:

3.2.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2)

一、问题导入二、探索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例题四、练习

七、课后反思:

3.2.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

[教学目标]1、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2、进一步经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重点;寻找等量关系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单的实际问题。

二、例题

例1 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从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

符号正负相间;后者的绝对值是前者绝对值的3倍。即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

如果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后面与它相邻的两个数你能用x表示出来吗?

后面两数分别是-3x,9x。

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三个相邻数的和=-1701。

由此可得方程 x-3 x+9x=-1701

解之,得x=-243。

所以这三个数是-243,729,-218。

注意:本题中有三个未知量,由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从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点要注意学习。

(1)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50分,按方式一需交费多少元?按方式二呢?

(2)对于某个本地通话时间,会出现按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吗?

分析:(1)按方式一在本地通话200分钟需要交费多少元?350分钟呢?

通话200分钟需要交费:30+200×0.3=90元;

通话350分钟需要交费:30+350×0.3=135元.

按方式二在本地通话200分钟需要交费多少元?350分钟呢?

通话200分钟需要交费:200×0.4=80元;

通话350分钟需要交费:350×0.4=140元.

(2)设累计通话t分钟,那么按方式一要收费多少元?按方式二收费多少元?

按方式一要收费(30+0.3t)元;按方式二要收费0.4t元.

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方式一的收费=方式二的收费.

由此可列方程 30+0.3t=0.4t

解之,得 t =300

所以,当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时,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多.

引申:你知道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吗?

当t=400时, 30+0.3t=30+0.3×400=150元;

当时间大于300分钟时,方式一更省钱.

三、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

学校办了储蓄所,开学时,李英存了200元,王建存了140元,以后李英每月存20元,王建每月存35元,经过几个月,李英、王建的存款数相等?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即建立数学模型,再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即解决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

作业:

课本94面6、7、10。

六、板书设计:

3.2.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

一、问题导入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三、例题四、练习

七、课后反思:

3.3.1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1)

[教学目标]1、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重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运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但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较复杂时,列出的方程也会较复杂,解方程的步骤也相应更多些,如下面的问题。

二、探索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150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上半年用电度数+下半年用电度数=1500000。

设去年上半年平均用电x度,那么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上半年共用电多少度?下半年共用电多少度?

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2000)度;上半年共用电6 x度;下半年共用电6(x-2000)度。

由此可得方程:

6 x+6(x-2000)=1500000

这个方程中含有括号,怎样才能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形式呢?

去括号。

去括号,得6 x+6x-12000=1500000

解得x=13500

所以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13500度。

思考:你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设去年下半年平均用电x度,则

6x+6(x+2000)=1500000

解之,得x=11500

所以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11500+2000=13500度。

三、例题

例1 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

3x-7x+7=3-2x-6

合并,得-4x+7=-2x-3

移项,得-4x+2x =-3-7

-2x =-10

∴x =5

注意:括号外面是负号时,去括号后,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积都要变号。

四、课堂练习

1、课本97面(1)、(2)。

2、初一某班同学准备组织去东湖划船,如果减少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9名同学,如果增加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6名同学,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

五、课堂小结

1、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当括号外面是负号,去掉括号后,要注意变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去括号;②移项;③合并同类项;④系数化为1。

3、例题解法一是求什么设什么,叫直接设元法,方程的解就是问题的答案;解法二不是求什么设什么,叫间接设元法,方程的解并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最后的答案。

作业:

六、板书设计:

3.3.1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1)

一、问题导入二、探索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例题四、练习

七、课后反思:

3.3.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2)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2、通过分析“顺逆水”和“配套”问题,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是重点;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现在我们来解两道题:

(1)2(x+3)=2.5(x-3);(2)2×1200x=2000(22-x)

怎样运用这样的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二、例题

例1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分析:顺流行驶的速度、逆流行驶的速度、水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顺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逆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顺水行驶的路程=逆水行驶的路程。

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那么顺流的速度是什么?逆流的速度是什么?

顺流的速度是(x+3)千米/时逆流的速度是(x-3)千米/时。

由些可得方程

2(x+3)=2.5(x-3)

由前面的解答,知x=27

所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27千米/时。

速度。

例2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分析:当问题中的量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时,我们可以把量分成两类列表,从而使条件条理化,如下表所示:

请设未知数,填上表。

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螺母的数量=2×螺钉的数量。

由此,可列方程

2×1200x=2000(22-x)

由前面的解答可知x=10

22-x=22-10=12

所以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

注意:列表法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注意学习。

三、课堂练习

在一次美化校园活动中,先安排31人去拔草,18人去植树,后又是增派20人去支援他们,结果拔草的人数是植树人数的2倍,问支援拔草和植树的人分别有多少人?

四、课堂小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建立方程中的相等关系;同时知道所列方程的解不一定就是问题的答案,必须检验之后才能确定,这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作业:

课本102面6、7、11。

五、板书设计:

3.3.1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2)

一、问题导入二、探索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例题四、练习

七、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掌握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是重点;去分母时适当地添括号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物——纸莎草文书,其中有如下一道著名的末知数的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设这个数为x ,可得方程 2/3x+1/2x+1/7x+x=33

当时埃及人如果把问题写成这种形式,它一定是“最早”的方程。 这种方程与我们前面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有些系数是分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含有分数系数方程的解法。

二、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步骤 1、探索方法

请你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解上答上面的方程。

学生自主解方程,教师收集不同的解法,比较直接合并同类项和先去分母解法的难易。 显然,通过先去母把方程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形式来解比较简单。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1 解方程: 怎样去分母?去分母的依据是什么?

方程左右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 下面去分母的结果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①15x +1-20=3x -2-2x+3;

②5×(3x +1)-2=3x -2-(2x+3); ③5×(3x +1)-20=3x -2-(2x+3)。

①不正确,原因是去括号后,分子没有加括号;②不正确,原因是漏乘了“-2”这一项;③是正确的。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结果是x=7/16。

注意:去分母时,方程两边的每一项都要乘,不能漏项;去分母后,分子要加上括号。 2、归纳步骤

请大家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 这些步骤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和乘法分配律。

532102

32132+-+-=-x x x

三、例题 解方程:3122

133---=+

x x x

解:去分母,得18x+3(x -1)=18-2(2x -1) 去括号,得18x+3x -3=18-4x+2 合并同类项,得21x -3=20-4x 移项,得 21x +4x =20+3 合并同类项,得25x =23 系数化为1 得x =23/25

四、课堂练习 课本101面(1)、(2)题。 补充题: (3)

6

124

11-+=

-x x ;(4)y -

5

22

1

2+--

=y y .

五、课堂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主要是化归思想,通过去分,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一步一步化为最简形式x=a.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这些步骤的主要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 ②这些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灵活掌握。 3、去分母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没有分母的项不要漏乘;

②去掉分数线,同时要把分子加上括号。 作业:

课本102面3、10、14。 六、板书设计: 3.3.3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1)

一、问题导入

二、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步骤 三、例题

四、课堂练习

七、课后反思:

3.3.4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2)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分析“工程问题”中数量关系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工程问题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是重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小学里我们学习过工程问题,知道这类问题中有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这三种量。那么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如果一件工作甲独做a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可完成多少工作量?

二、例题

例1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分析: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是多少?1/40。

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增加工人前完成的工作量+增加工人后完成的工作量=1

设先安排x人工作,则x人4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4x/40。

增加2人和“他们”(即x人)一起工作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8(x+2)/40。

由此可得方程 4x/40+8(x+2)/40=1

学生解方程,得x=2。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时。

例2 水池有一个进水管,6小时可注满空池,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放完满池的水,如果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注入的水量-放出的水量=1

设x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那么注入的水量是多少?放出的水量是多少?1/6x;1/8x。

由此可得方程 1/6x-1/8x=1

解得x=24。

答:24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

三、课堂练习

某地下管道由甲队单独铺设需要3天完成,乙队单独铺设要5天完成,甲队铺设了1/5的工作量后,为了加快进度,乙队加入,从另一端铺设,问管道铺好,乙队做了多少天?

四、课堂小结

工程问题中要善于把握什么是总工作量,总工作量可以看成“1”;工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般是各

作业:

课本102面12、8、9。

五、板书设计:

3.3.4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2)

一、问题导入

二、例题

三、课堂练习

六、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二阶段复习3.2(2)-3.3

一、双基回顾

1、移项

把等式一边的某一项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1〕把方程2-2x=3x-1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左边,常数项移到右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2、去括号

方法:运用乘法分配律。

〔2〕a+2 (b-c-d)= ; a-3 (b+c-d)= .

3、去分母

方程两边同乘以所有分母的。

〔注意〕①每一项都要乘,不能漏乘;②去掉分数线后,分子要加上括号。

〔3〕解方程21101

5101

x x

+-

-=时,去分母后正确的是〔〕

A、4x+1-10x+1=1

B、4x+2-10x-1=1

C、4x+2-10x-1=10

D、4x+2-10x+1=10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2);(3);(4);(5)。

〔注意〕具体解方程时,这些步骤要灵活处理,不能死搬硬套。

5、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过程:

(1);(2);(3);

(4);(5);(6);

(7) 。

二、例题导引

例1 解方程:

(1)10y-2(7y-2)=5(4y+3)-2y (2)x-3/2[2/3(x/4-1)-2]=-2.

例2 解方程:

例3 某校一、二两班共有95人,体育锻炼的平均达标率(达到标准的百分率)是60%,如果一班达标率是40%,二班达标率是78%,求一、二两班的人数各是多少?

例4 国外营养学家做了一项研究,甲组同学每天正常进餐,乙组同学每天除正常进餐外每人还增加六百毫升牛奶。一年后发现,乙组同学平均身高的增长值比甲组同学平均身高的增长值多2.01㎝,甲组同学平均身高的增长值比乙组同学平均身高的增长值的3/4少0.34㎝,求甲、乙两组同学平均身高的增长值。

三、练习提高

夯实基础

1、将方程4x+1=3x-2进行移项变形,正确的是〔 〕

A 、4x -3x=2-1

B 、4x+3x=1-2

C 、4x -3x =-2-1

D 、4x+3x =-2-1 2、已知y 1=2x+1,y 2=3-x,当x= 时,y 1=y 2. 3、将下列各式中的括号去掉:

(1)a+(b-c)= ; (2)a-(b-c)= ;

(3)2(x+2y-2)= ; (4)-3(3a-2b+2)= . 4、方程去分母后,所得的方程是〔 〕

A 、2x -x+1=1

B 、2x -x+1=8

C 、2x -x -1=1

D 、2x -x -1=8 5、如果式子(x -3)/2与(x -2)/3的值相等,则x= .

6、小明买了80分与2元的邮票共16枚,花了18元8角,若设他买了80分邮票x 枚,可列方程为 .

7、解下列方程:

(1)5(x+2)=2 (2x+7) (2.)3(x -2)=x -(7-8x) 313(3)144x x -+-

= 3257

(4)243

y y --=-

8、某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如下:中型汽车的停车费为6元/辆,小型汽车的停车费为4元/辆,现在停

车场有50辆中、小型汽车,这些共缴纳停车费230元,问中、小型汽车各有多少辆?

3.4.1销售中的盈亏

[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售价、利润和利润率等概念;2、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是重点;打折和找相等关系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1. 有理数: (1)凡能写成p q (p ,q 为整数且p ≠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a 是正数; a <0 a 是负数; a ≥0 a 是正数或0 a 是非负数; a ≤ 0 a 是负数或0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a+b=0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4)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 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 6.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推断出 a 、b 互为负倒数. 等于本身的数汇总: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1.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全册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 3、+2、-1、+ 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3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2)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5.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倒数是本身的数是 ±1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 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结构

一:有理数 知识网络: 正分数负分数 正整数0 负整数 概念、定义: 1、 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 )。 2、 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 )。 3、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 4、 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number axis )。 5、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 6、 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 )。 7、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8、 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9、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0、 有理数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 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1、 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2、 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3、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5、 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6、 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17、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18、 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9、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 0。 21、 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power )。在a n 中,a 叫做底 数(base number ),n 叫做指数(exponeht )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 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w w w .x k b o m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 ??<-=>=) 0a (a )0a (0)0a (a a 或 ?? ?≤-≥=) 0() 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考试试题带答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 2016的相反数是( C ) A .2016 B .-2016 D .-1 2016 2.在有理数|-1|,(-1)2012,-(-1),(-1)2013,-|-1|中,负数的个数是( C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3.将161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B ) A .×106 B .×105 C .×104 D .161×103 4.如图,检测4个足球,其中超过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为负数,从轻重的角度看,最接近标准的是( C ) 5.有理数a ,b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则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B ) ①b <0<a ;②|b |<|a |;③ab >0;④a -b >a +b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错误! ,第9题图) 6.已知a >0,b <0,|a|<|b|<1,那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 .1-b >-b >1+a >a B .1+a >a >1-b >-b C .1+a >1-b >a >-b D .1-b >1+a >-b >a 7.小明做了以下4道计算题:①(-1)2008=2008;②0-(-1)=1;③-12+13=-1 6;④12÷(-12)=-1.请你帮他检查一下,他一共做对了( C ) A .1题 B .2题 C .3题 D. 4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B .最大的负有理数是-1 C .0是最小的数 D .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绝对值相等 9.如图,数轴上有M ,N ,P ,Q 四个点,其中点P 所表示的数为a ,则数-3a 所对应的点可能是( A ) A .M B .N C .P D .Q 10.若ab ≠0,则a |a|+|b| b 的值不可能是( D ) A .2 B .0 C .-2 D .1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果全班某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为83分,某同学考了85分,记作+2分,得分80分应记作__-3分__.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负数:小于0的数;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4)-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5)自然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6)a>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0 ? a 是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1.2 有理数 (1)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2)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3)有理数的分类: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 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即数轴的三要素) (5)一般地,当a 是正数时,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距离原点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距离原点a 个单位长度; (6)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一般地,设a 是正数,则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为a 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右,表示-a 和a ,我们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7)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为互为相反数; (8)一般地,a 的相反数是-a ;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 (9)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10)a 、b 互为相反数?a+b=0 ;(即相反数之和为0) (11)a 、b 互为相反数?1-=b a 或1-=a b ;(即相反数之商为-1) (12)a 、b 互为相反数?|a|=|b|;(即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13)绝对值:一般地,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a 的绝对值;(|a|≥0) (14)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其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5)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 )0a (a a (16)0a 1a a >?= ; 0a 1a a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最全)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0表示一个确切的量。如:0℃以及有些题目中的基准,比如以海平面为基准,则0米就表示海平面。 1.2 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 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3,整数也能化成分数,也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⑴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⑵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负整数正分数 有理数有理数 0 (0不能忽视) 正分数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2016年—2017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 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能够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能够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准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能够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准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3.关键:准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正数和负数2课时 1.2 有理数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 ?? ??? ?负分数 负整数负有理数零 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 ? ? ?? ? ?? ??????负分数 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 0a (a ) 0a (0)0a (a a 或 ?? ?≤-≥=) 0()0(a a a a a ; (3) a 1a a >?= ; a 1a a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及答案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知能点1:市场经济、打折销售问题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2)商品利润率= 商品利润 商品成本价 ×100% (3)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4)商品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5)商品打几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如商品打8折出售,即按原价的80%出售.1. 某商店开张,为了吸引顾客,所有商品一律按八折优惠出售,已知某种皮鞋进价60元一双,八折出售后商家获利润率为40%,问这种皮鞋标价是多少元?优惠价是多少元? 2.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进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进价是多少? 3.一家商店将一种自行车按进价提高45%后标价,又以八折优惠卖出,结果每辆仍获利50元,这种自行车每辆的进价是多少元?若设这种自行车每辆的进价是x元,那么所列方程为() A.45%×(1+80%)x-x=50 B. 80%×(1+45%)x - x = 50 C. x-80%×(1+45%)x = 50 D.80%×(1-45%)x - x = 50 4.某商品的进价为800元,出售时标价为1200元,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商店准备打折出售,但要保持利润率不低于5%,则至多打几折. 5.一家商店将某种型号的彩电先按原售价提高40%,然后在广告中写上“大酬宾,八折优惠”.经顾客投拆后,拆法部门按已得非法收入的10倍处以每台2700元的罚款,求每台彩电的原售价. 知能点2:方案选择问题 6.某蔬菜公司的一种绿色蔬菜,若在市场上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0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涨至7500元,当地一家公司收购这种蔬菜140吨,该公司的加工生产能力是:如果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16吨,如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6吨,?但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度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在15天将这批蔬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公司研制了三种可行方案: 方案一: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地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没来得及进行加工的蔬菜,?在市场上直接销售. 方案三:将部分蔬菜进行精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粗加工,并恰好15天完成. 你认为哪种方案获利最多?为什么? 7.某市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电话费0.2元;“神州行”不缴月基础费,每通话1?分钟需付话费0.4元(这里均指市内电话).若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两种通话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1元和y2元. (1)写出y1,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等式).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话方式的费用相同? (3)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120元,则应选择哪一种通话方式较合算?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标解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1)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用整式表示出火柴棍的根数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整式表示出月历中不同位置上的数字的一般表达方式并探寻一些规律。 (2)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达成目标(2)学生需要体会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寻找一般规律,通常先把复杂图形分解,从其中的特殊图形入手,先就个体观察特征,在扩展到一般,最后由整体总结规律。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模式。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达成目标(3)的标志: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自主探究两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1学习习惯:七年级是由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过渡阶段,知识量明显增加,学生感到适应困难,我们将从课前预习、课堂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复习这三个环节进行探讨。与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学习,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学习监督,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心理特征: 逆反心理出现。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老师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3知识经验:学生刚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为本课提供知识支持。 4能力基础:具备一定符号意识,运算能力,观察,分析,判断,归纳能力,为本课提供能力基石。 5障碍预测:本章学生已经学习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整式的加减运算。但是正确理解字母的真正含义,熟悉用符号表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发现火柴棍根数的变化情况,但要借助观察图形的变化寻找火柴棍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n 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是有一定困难,在总结变化量与n的对应关系时,学生容易出错,所以用整式准确的表示出这种对应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活动2中,探索月历中数字的排列规律比较容易,但要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探究月历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方法设计(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和学生情况描述所选择的具体方法): 重点: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教学活动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 难点:利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准确表示出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方式,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究两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信心。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总结 0的数叫做正数。 1.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是整数,一、正数和负数自然数,有理数。 (不是带“—”号的数都是负数,而是在正数前加“—”的数。) 2.意义:在同一个问题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概念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注: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零统称为非负 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整数。 ⑵按整数、分数分类: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 正分数整数0 零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负分数 1.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对应关系: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是一一对应的。 三、数轴 比较大小: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应用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在原点的同侧作减法,在原点的两侧作加法。 (注意不带“+”“—”号)

代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 1.概念(0的相反数是0) 几何:在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相反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即a=-b;反之, 若a+b=0,则a与b互为相反数。 四、相反数 两个符号:符号相同是正数,符号不同是负数。 3.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个符号: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符号的化简,看负号的个数,当 “—”号的个数是偶数个时,结果取正号 当“—”号的个数是奇数个时,结果取负号 1.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1;0没有倒数) 五、倒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反之,若a·b=1,则a与b互为倒数。 若a与b互为负倒数,则a·b=-1;反之,若a·b= -1则a与b互为负倒数。 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若|a|=|b|,则a=b或a=﹣b)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的绝对值是0 a >0,|a|=a 反之,|a|=a,则a≥0 a = 0,|a|=0 |a|=﹣a,则a≦0 a<0,|a|=‐a 注: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a (a>0) 的数有2个,他们互为相反数。即±a。 |a|≥0。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 0,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0。故若|a|+|b|=0,则a=0,b=0 1.数轴比较法: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七、比较大小 2.代数比较法: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全部内容

????? ?????????? ? --?????---... 5.351...2.03121321.0...321.,,负分数:如,,,正分数:如分数,,负整数:如,,,正整数:如整数数理有第 一讲 有理数 概念图 1、 像5,1,2,21 ,…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它们都比0大,为 了突出数的符号,可以在正数前面加“+”号,如+5,+1.2 2、 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如-10,- 3,… 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你能用所学过的数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吗? 如果自行车车条的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mm ,记作+2mm ,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mm 记作什么?如果恰好等于标准长度,那么记作什么? 探索【1】 下列语句:①所有的整数都是正数;②所有的正数都是整数;③分数都是有理数;④奇数都是正数;⑤在有理数中不是负数就是正数,其中哪些语句是正确的? 探索【2】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内:15,-6,-0.9,21,0,0.32,-411,5 1 ,8,-2,27,

71,-4 3 ,3.4,1358. 正整集:{ }; 负数集:{ }; 正分数集:{ }; 负分数集:{ }; 整数集:{ }; 自然数集:{ }. 探索【3】 如果规定向南走10米记为+10米,那么-50米表示什么意义? 轻松练习 1、下列关于0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0是自然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0是偶数 D.0既不是非正数,也不是非负数 2、某班数学平均分为88分,88分以上如90分记作+2分,某同学的数学成绩为85分,则应记作( ) A.+85分 B.+3分 C. -3 D.-3分 3、在有理数中( )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及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 有理数 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 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 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