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06年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有感

宁波市海曙区孝闻街小学任丽莉

寒风侵肌,11月末已让人感到冬日的来临,但海宁市实验小学宽敞明亮的报告厅里却到处洋溢着夏天般的火热,六百座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还有近一百位教师挤在走廊上当起了加座一族,11月27日至30日,“2006年浙江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比”在这里举行。来自全省各市12位优秀的音乐教师为我们展示了12节精彩纷呈、尽显个性的课,海曙区的王楠老师代表宁波市参赛,喜获二等奖。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的音乐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新课程、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行为,彰显课堂教学活力;以个体反思、同伴互动、专家引领的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次活动好比是一场盛大的新课程展览会,让我们感受到各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犹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我认为此次12节参赛的课凸显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学内容异彩纷呈

新课程提出“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做教材的研究者和建设者”。本次评比活动中的12节课中有8位教师没有直接采用课本中的教材。有些教师将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如义乌的于巧老师将聂耳的的三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金蛇狂舞》、《卖报歌》进行组合,上了一堂以《聂耳和卖报歌》为题的课。杭州的高荣老师将轻快、活泼的美国乡村歌曲《噢,苏珊娜》的旋律结合邀请舞开了一次富有浓郁美国乡村气息的音乐party。有些教师从课外挖掘的教材更给人一种新鲜脱俗的感觉。我们宁波的王楠老师带来一首略带通俗味道的儿童歌曲《快乐天堂》,歌曲十分打动人心,让人不禁赞叹教师有着一颗细腻、敏锐的热爱生活的心。台州的梁小佩老师则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家乡箬山大奏鼓这一本土民族音乐文化,让人大开眼界,成为亮点。更为惊喜的是本次活动中居然还听到了由上课教师自己创作的歌曲。绍兴的石国峰老师创作的《珍珠娃》既具轻快、活泼的儿童气息,又带有时尚、流行的说唱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这些作品都是小学音乐课的延伸、补充,对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具有很大意义。

二、教学气氛热烈和谐

本次活动中的12节课都十分重视音乐实践,强调学生音乐审美体验。课堂上教师激情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交流互动好,教学气氛热烈,师生关系和谐。在《石塘大奏鼓》一课中海宁市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上课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说箬山话,表演箬山大木鱼、大奏鼓,还穿上了表演服装,在课的最后全班同学已俨然成了一支地地道道的箬山大奏鼓的队伍。在《噢,苏珊娜》一课中教师抓住了富有感染力的歌曲旋律,灵活地摒弃了翻译成中文后拗口、费力的歌词,带领全班学生通过聆听、体验、表演、编创等手段感受音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讲究师生互动,教师始终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在课的进行中,学生好几次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地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这一幕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三、教师素质扎实全面

这次活动评比的虽然是课堂教学,但同时也是一次展示了音乐教师基本功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12位教师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展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高荣老师的吉他弹唱那么自信、石国峰老师的演唱那么动

情、沈丽芳老师的示范动作那么富有感染力,王楠老师的钢琴伴奏又那么恰到好处。除了这些音乐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我们同时还领略到了教师们的教学基本功。有的教师语言准确精练,富有感染力;有的教师幽默风趣,时常让人大笑;有的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强,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教师在台上自信、精彩、游刃有余的表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平时长期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积淀。在他们的简介中可以看到许多共同之处:热爱音乐教学,积极参加学历进修,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自身的努力用音乐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在艺术美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既然是艺术,那么艺术没有满分,对艺术的追求也永无止境。在听了12节课后还应产生一些理性的思考。比如音乐课需要华丽精美的包装吗?在音乐课中如何处理舞蹈与音乐的关系?音乐课中如何把握音乐性和愉快的关系?我想这些可以成为音乐教师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12节精彩音乐课的背后凝聚了上课教师和教研员们的心血。我和众多的听课老师都是幸运的,感谢教研员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珍贵的学习、实践机会,从中得到的收获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的,犹如“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这些上课教师和教研员就是给予我们肩膀的人,让我们为他们喝彩。

绚丽的舞台已经搭建,教研员老师就是那台上的指挥,祝愿更多的老师都能成为台上出色的演员,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奏响音乐教学美好、绚丽、辉煌的乐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质教案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过程 导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学生看书回忆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学生回答——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结果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 硕果累累:《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结果:百花凋零 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 三、艺术的春天

高中历史事件时间表(已整理)

中国屈辱史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国民大革命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中共人大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9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知识梳理】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完成后。 2.提出: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提出的正确性:“双百“方针的提出。是为了摆脱苏联模式,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化事业的道路。贯彻之后科学化事业繁荣的事实也说明了“双百”的正确性。 4 地位和意义: (1)“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领导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2)符合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促进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重要作用。 (3)在艺界和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学术化各部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现象。 二、“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1.原因: (1)毛泽东错误的将“双百”方针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2)受“对立统一”思想支配,将“双百”方针的意义狭隘化。认为艺上的“香花”与“毒草”对立统一,学术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统

一。 2.表现: (1)19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2)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批判,“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百”的窜改和歪曲,使艺界出现“ ”的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 三、学艺术的春天 1.到的原因: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化事业的指导方针。2.主要成就 (1)学上: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各个领域争奇斗艳,流光异彩。 (2)学术和科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上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出现了许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明建设的新的见解。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日益繁荣。 【思维拓展】 1 “双百”方针的含义、实质和意义 含义:在科学化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是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学艺术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化的多层和多样割据,不是一“花”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十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1 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二学期历史学科教案 课题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型课时 1 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学难点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参、图片 学生准备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主案个性化修改导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 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 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学生看书回忆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 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 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 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

2 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学生回答——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结果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 争论。 硕果累累:《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 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结果:百花凋零 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 三、艺术的春天 1、背景:“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 线。邓小平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 2、内容:出现以“文革”为主题“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改 革”为主题;社会生活为主题。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3、结果:中国文艺再次繁荣,走向世界 四、“历史的经验教训”。 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包括:“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执行过程遇到了哪些问题,“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应该如何处理三个关系?贯彻“双百”方针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使“双百”方针又恢复了它的生命力,我们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文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教师可结合“三个代表”的理论,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板书设计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文学的繁荣 二、艺术的发展

高中历史大事件纪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军攻占大都,元灭。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在江南出现 1487~1488年——迪亚士远航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年——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年——尼德兰革命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7世纪初——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7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飞统治确立 17世纪——英国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雍正时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1727 17世纪后半期——法国路易14改革;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7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年——6月法国雅各布专政开始 1794年——7月法国雅各布专政结束 法国“热月政变”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毛泽东的两段话导入。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解释一下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课件1---12) 1、“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在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被当成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3)1956年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会议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首先要明确“双百”方针的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 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使学生明确,“双百”方针的针对性。 3、“双百”方针的影响【合作探究】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第一,在学术领域: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纵横”了解这次争论产生的过程,老师讲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会议打破了几年来我国遗传学派形成的“一家独鸣”的僵硬局面,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也是“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为贯彻落实这个方针,突破苏联模式而召开的一次影响巨大、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过程 导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学生看书回忆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学生回答——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结果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自由争论。 硕果累累:《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一、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 ①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③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了解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知道“双百”方针的具体内涵; 列举反映“双百”方针贯彻下硕果累累的典型事例。 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中国的国情; “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对促进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运用:通过讨论在“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学会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来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认识到这个政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国国情。 通过对春天的信息——“双百”方针提出的过程和基本内涵的了解;对春天的硕果展示与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对比分析,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通过对“双百”方针的了解,增强我们中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信心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XX年9月中旬,第1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大连举办,揭晓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奖情况。 百花奖的设立始于1962年,百花奖主要反映了广大观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要事件时间表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要事件时间表整理 1841年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 1894年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194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 1932年一·二八事 变 蔡廷锴、蒋光鼐KMT爱国官兵的顽强抵抗 1933年沿长城进犯冯玉祥、吉鸿昌收复多伦1935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 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事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 序幕 1937.7.7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 开始全面侵华 1937.8.13八一三事变(迫使国民政府投降1937.8.14《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9国共合作宣 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 1937.11上海失守,威胁南京!

1937.12南京大屠杀 1938.5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失守 (1937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正面战场: ①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期间: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抗日以来的首次大捷 ②1938年春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敌后战场: 1937年8月陕北洛川会 议 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 线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 1940年彭德怀百团 大战 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正营正式形成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局部反攻1945年春延安召开中 国共产党第 七次全国代 表大会 新民主主义国家,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 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25台湾光复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成就 涌现大批人民的作品 2、“双百”方针的成就各种艺术学院和团体,培养了大批 学术界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二、遭遇曲折——“双百”方针受到破坏 1、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和 ①许多文艺界、学术界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被 ②一些学有专长、爱国的知识分子被 2、“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和 ①四人帮实行,“双百”方针被恣意和 ②文艺领域“”,只有八个样板戏 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④大批学术界、文艺界知名人士 ⑤图书报刊的出版受到了巨大冲击,呈现局面 三、文学艺术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科学、文艺工作和的关系 四、贯彻“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处理好三个关系科学、文艺工作和的关系 ——最基本的关系 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双百”方针是指() A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B学术上“百花齐放”,艺术上“百家争鸣” C在全国办好100所大学,建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D在全国重点帮助100个特困生,建100所希望学校 2、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 ①科技领域②军事领域③文艺领域④金融领域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的直接原因是() A1957年整风运动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1959年反右倾斗争 4、“文革”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影响5、“文革”后,文学艺术的春天的表现不包括() A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B出现了《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等长篇小说

最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导课: 播放《五朵金花》“蝴蝶泉边”视频。 师:多么美好的生活,多么美好的作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五朵金花》自当年播放以来,先后输往46个国家公映,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1960年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获得巨大殊荣。杨丽坤获得最佳女主角银鹰奖,埃及总统纳赛尔点名请杨丽坤必修前往埃及领奖。《五朵金花》只是五六十年代众多优秀文艺作品中的一个代表,在这个时期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艺阵线出现了春风送暖、碧草青青花初放的景象。而花初放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双百方针的提出。 师:那么,你知道“双百方针”具体是哪一年提出的?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他说 出示幻灯中毛泽东的话: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结合材料和教材回答 它的含义是什么?提出的当时又赋予了这个方针怎样特点的地位?下面请同学们看书来解答这几个问题: 师:出示课件中提示的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问题的解答。 师:在这个早春里,杨丽坤在《五朵金花》后,又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 师:出示幻灯《阿诗玛》剧照。 师: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是创造的季节,是展示生命魅力的季节。在这个春天里,《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一大批优秀作品纷纷涌现。新中国的文艺阵地出现了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的花初开的景象。 师:板书(或出示幻灯中该要点): 2.花初开——文学艺术硕果累累 师:那下面我们在教材中找一下,看看这个时期,还有哪些文学艺术的累累硕果? 生:看书,阅读,总结。 师生:或列表,或一起归纳。 过度: 师:春天的来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短暂的春日暖阳之后,又过来一股寒流,使刚刚绽放的蓓蕾又遭遇了春寒的袭击,出现东风无力百

高中历史时间表(详细版)

历史时间表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约公元前2070 年 禹建立夏朝。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60 年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甲骨文成熟。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井田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末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地,并以能制造钢剑。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鲁国实行初税亩。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孔子老子韩非子《诗经》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屈原《离骚》。 公元前475年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商鞅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公元前8-前6世 纪 希腊城邦出现。它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法》。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前4世 纪 欧洲人文主义萌芽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 公元前5世纪中 期 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公元前221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代田法。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西汉(前202-9年)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欧洲,商路被称为“丝绸之 路”。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汉赋 东汉(25-220年)东汉成熟青瓷、杜诗发明水排。蔡伦改进造纸术。 汉朝察举制(孝廉)实行。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三国(魏(220-266年)、蜀(221-263年)、吴(222-280年))、晋(西晋(266-316年)、东晋(317-420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3世纪罗马法成为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魏晋南北朝时 期 三省制。九品中正制(门第)实行。汉字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东晋王羲之完成《兰亭序》。 5世纪西欧开始进入封建时期,欧洲文化的发展受到封建神学的钳制。 南北朝南朝(420-589年)、北朝(439-581年)(北朝白瓷)。使用灌钢法。隋唐(581-907 年) 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出现曲辕犁,创制了筒车。出现雕版印刷术。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形成。 隋朝柜坊和飞钱。三教合一。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非洲。 诗歌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书法发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必修3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②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③通过学习,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2)过程与方法: ①中心问题讨论法:“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的文艺经历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或探究变化的原因; ②历史比较: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较; ③情境再现和影视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峨嵋文化、峨嵋月考收集整理) ★模块链接: 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季节,是给人们带来生机与希望的季节。1956年我们的新中国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艺、科学领域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由此导入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引导学生看书后归纳)三大改造完成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党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

(完整版)高中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

世界近代史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十四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五世纪晚期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后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中后期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1933年罗斯福新政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得兴起 十六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十六世纪 1517年,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 十七至十八世纪 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运动 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在法国进入高潮。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新航路开辟: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7年美国1787年宪法 1870-1871普法战争 1871年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 ●三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全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提出的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方针,本意是想通过在文艺上“百花齐放”促使文艺创作活跃起来,文艺舞台多姿多彩;在学术上百家争鸣,从而使学术研究真正发展起来。“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第一目“‘双百’方针的提出”着重阐述了“双百”方针提出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双百”方针的内涵;第二目“曲折的年代”概括说明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科苑荒芜;第三目“文艺的春天”重点介绍了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领域的新变化和新成就。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教学难点 “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容,以及“双百”方针提出后取得的成就和取得的经验、存在的教训。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内涵;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领域的表现;“双百”方针贯彻中的严重挫折。 过程与方法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引导学生把握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也有利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视频导入→ 多媒体播放几段不同类型的视频片断: 电影《青春之歌》片断 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梳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梳理 中国古代史 1、春秋战国(先秦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秦朝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3、汉朝(西汉和东汉) 西汉:公元前206年-----23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4、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1年 5、隋朝581年---- 618年 6、唐朝618年----907年 7、宋朝(北宋和南宋)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 1279年 8、元朝1260年-----1368年 9、明朝1368年------ 1644年 10、清朝1644年------ 1911年 中国近现代史(1840—至今)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记住其主要内容 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4、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

5、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1898年戊戌变法 6、1899—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把同盟传报政治纲领发展为“三民主义”(其核心是民权主义) 8、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它成为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 9、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0、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11、1919年:五四运动,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2、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大革命兴起。 14、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5、1924---------1927年北伐战争,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6、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国民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堂达标】 1.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这发言应该是() 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 C.《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到的 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自由发展,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 A.不能宣传唯心主义错误 B.不能违背科学精神 C.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D.不能宣传资产阶级倾向观点 解析:选C。“双百”方针的提出,并不是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前提是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3.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B.“文化大革命”中 C.1958年大跃进中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由“沙家浜”、“红灯记”、“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可看出“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这是“文革”中的景象。 4.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两者的共同宗旨是()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宗旨。无论什么方针政策的制定必然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双百”方针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多贡献的背景下提出的,而胡锦涛十七大报告的主旨也是强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必然是两者的共同宗旨。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前战国 双百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难点

“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材内容第一目“‘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苏联错误的东西,走出自己的建设道路来,这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在《论十大关系》中,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2)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建国初期,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我们自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某些“左”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情况时有发生,把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适应的。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3)关于知识分子会议召开。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陆定一在会议上说: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同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严格区别开来),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批评,但批评时决不要戴大帽子。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第二目“春天的信息”。教材首先详细介绍了“双百”方针的提出过程,然后重点阐述了“双百”方针的内涵。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梳理

高中历史备战高考重要时间与重大事件梳理 中国史 1、春秋末期:铁犁牛耕的出现 2、战国:商鞅变法中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4、西汉:西汉中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丝绸之路出现;西汉的素纱禅衣很有名;西汉出现最早的纸 5、两汉: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6、六朝:开始出现农村集市“草市” 7、隋唐: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术 8、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夜市 9、宋朝:儒学有了新发展—理学;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的“市”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0、明朝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成祖在中央设内阁;明朝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始于明朝;明朝的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末的李贽是反传统经典的思想家

11、明末清初:出现三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共同主张是反封建专制 12、明清时期: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很有名 13、清朝雍正帝:在中央设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14、1840—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记住其主要内容 1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金田起义是爆发的标志;1853年定都天京是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这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 17、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 18、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了解初步发展的两大原因) 19、1899—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