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民间信仰的概念和范围

民间信仰以集合名称的形式包含了各种信仰与仪式。(民间信仰这个概念起源于日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使用。从19世纪末日本对民间信仰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日本平凡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大百科事典》中对民间信仰的概念有如下阐述:“民间信仰是指没有宗教意义、宗教团体组织的,属于区域性社会自然人共同信奉的信仰;民间宗教、传承信仰、民众宗教、民俗宗教等都是指民间信仰”。)这一定义是日本这一百多年来对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的总结。从《大百科事典》这一定义的内容可以看出民间信仰这一概念是区别于教团和宗教而产生的。)

其核心的要素是:⑴没有教义、经典;⑵无教团组织;⑶地域性;⑷流行于百姓(“庶民”)中间1。“民间信仰”概念后来传入中国,但至于具体何时传到中国、哪个最早使用,现在已无从考证了。但在“文革”结束之后,民俗学者最先重新关注民间信仰现象2。当时对“民间信仰”进行界定的持最具代表性观点的学者是民俗学者乌丙安。他将“民间信仰”定义为“是在民间广泛而普遍存在的日常信仰事象,主要是对大自然的信仰和对人的灵魂的信仰等多种形态,包括大自然信仰(天香信仰、大地信仰、山石信仰、水火信仰)、动植物信仰(动物信仰、植物信仰)、图腾信仰、祖灵信仰。3”乌丙安还总结了民间信仰和宗教的十大区别4,十分明确地表达了民间信仰不能等同于传统宗教的观点。

除了民俗学者之外,其他诸多学科的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曾给“民间信仰”下过定义。例如宗教学者金泽认为“民间信仰是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将继续长期存在的一种宗教现象,它在组织上具有不同于制度化宗教的特点”,(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的不同是由民间信仰的组织结构上的松懈性决定的,(“民间宗教组织结构的外壳是比较‘坚固’的,区别于民间信仰松懈性的组织结构,它以另一种宗教形式存在于民间。如果把民间宗教归类于制度化宗教那么民间信仰是没有制度约束的宗教”。人类学者周大鸣所认为的民间信仰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广泛的基础尤其是在农民中对神鬼的敬畏对祖先、庙、家、墓的祭祀和人生礼仪、岁时节庆、象征意义的信奉等现象。历史学者王健也认为民间信仰是“相比于宗教的

1朱海滨.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民间信仰[M].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出版,2009:46.

2穆烜.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M].江苏社会科学,1981. 2.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新版].3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278—299.

4同上271-274.

制度性,民间信仰是没有系统的存在仪式、经典、组织性和领导性是以草根形态和内在体系于自身运作逻辑的信仰形式。在戴康生于彭耀主编的《宗教社会学》一书中也提到民间信仰是“民间宗法性宗教信仰”,中国传统宗教现象中民间信仰、系统化宗教、上层宗法性宗教信仰基本诠释传统信仰。民间信仰更多的保留了氏族宗教的影响,更具有层次低,功利性宗教和迷信相繁琐等特征。)很显然,不同学者们都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对民间信仰给予了自己的解释和界定。因此对民间信仰的内涵包括得都比较狭窄。笔者在本论文中采纳上述乌丙安先生所讲的对民间信仰的比较界定。

概括地说,笔者认为民间信仰是在民间广泛而普遍存在日常信仰事相,是非教徒民众的超自然信仰。这种信仰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对象是超自然的各种神仙神灵,内容则是神灵崇拜相关的各种观念及活动。

(这种信仰中最组要的组成部分是庶民大众

对超自然现象中出现的仙、灵等崇拜与祭祀的理念和活动。)

注:红色标注的需要修改的内容,用意思相近的语句替换就行了,实质内容不能改动的。

关于龙王庙的民间传说:

龙王的姥姥家

把什板申龙王的姥姥在讨合气村,故讨合气村常来请龙王圣钦。一次当送龙王返把什板申村时,千人万马抬不动,老人们说,这是住姥姥家不想回去了,于是讨合气人按俗给龙王戴了一顶新帽子,系了一副新飘带,然后起轿,果然龙王身轻,顺利送回把什板申。

龙王不愿搬家

把什板申西北山上原来有一座供奉龙王的小庙,本村蒙、汉人众欲扩建在本村靠近有水处,木料业已备好,不料一场洪水将木料逆冲到西北坡上。据此,村中老年人说,他老人家愿居高处,在低处怕被大水冲塌,于是村人六将龙王庙仍健盖在西北高圪梁上。

把什板申龙王偷水

把什板申龙王每年腊月三十夜,趁人们“接神”之际,总要手提瓦罐到山西五台山偷水,以致山西连年遭旱。山西龙王查清原委后,在某年腊月三十,令民众潜伏于五台山附近,观察动静;到期时,把什板申龙王果真有提灌而至,被山西龙王拿住问罪。把什板申龙王说,我取水已够用,请龙兄饶恕,以后不再取水就是,山西龙王无奈,只好作罢。之后山西没再受旱灾。

土默特史料上记载着:“灶有灶神,亦称灶君。神名据说叫祝融。祝融传说是玉皇之一,主管火,亦为火神。灶神并有灶马。祭日,贴灶神于灶上,谓之灶马,供灶马于灶门。入夜,全家老少致祭,由家主领之。跪地、双手举箩或筛,中盛以草料、灶马、羊肉、枣果、糖点

等,祝之曰:‘霍来,忽赖,将石、蒙更,霍来。忽赖,补音……。(均为蒙古)意思是银钱、福禄带来吧,祭祀中,以灶糖(麦芽糖)黏于灶门,谓之封灶神之口,以酒洒入灶口,意其醉饮。所有箩内所盛神马纸具及诸多祭物、草料均送入灶火焚之,谓之送灶君上天。”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土默特民众有较浓厚的祭祀灶神的信仰。土默特蒙古族及灶神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祭祀之前,牵一只棉羊,在灶前洒洒于羊背表示祭祀之意。然而近现代土默特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都有祭灶神的信仰,他们虽有请灶神像,贴对联的习俗,但是他们的祭祀仪式还有区别的,他们各自保留了自己的特征。

民间信仰以集合名称的形式包含了各种信仰与仪式。民间信仰这个概念起源于日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使用。从19世纪末日本对民间信仰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日本平凡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大百科事典》中对民间信仰的概念有如下阐述:“民间信仰是指没有宗教意义、宗教团体组织的,属于区域性社会自然人共同信奉的信仰;民间宗教、传承信仰、民众宗教、民俗宗教等都是指民间信仰”。这一定义是日本这一百多年来对民间信仰研究成果的总结。从《大百科事典》这一定义的内容可以看出民间信仰这一概念是区别于教团和宗教而产生的。

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的不同是由民间信仰的组织结构上的松懈性决定的,“民间宗教组织结构的外壳是比较‘坚固’的,区别于民间信仰松懈性的组织结构,它以另一种宗教形式存在于民间。如果把民间宗教归类于制度化宗教那么民间信仰是没有制度约束的宗教”。人类学者周大鸣所认为的民间信仰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广泛的基础尤其是在农民中对神鬼的敬畏对祖先、庙、家、墓的祭祀和人生礼仪、岁时节庆、象征意义的信奉等现象。历史学者王健也认为民间信仰是“相比于宗教的制度性,民间信仰是没有系统的存在仪式、经典、组织性和领导性是以草根形态和内在体系于自身运作逻辑的信仰形式。在戴康生于彭耀主编的《宗教社会学》一书中也提到民间信仰是“民间宗法性宗教信仰”,中国传统宗教现象中民间信仰、系统化宗教、上层宗法性宗教信仰基本诠释传统信仰。民间信仰更多的保留了氏族宗教

的影响,更具有层次低,功利性宗教和迷信相繁琐等特征。)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

员工姓名: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关于乱建坟墓、乱滥建寺观教堂等民间信仰

XXXX关于乱建坟墓、乱滥建寺观教堂等民间信仰宗教活动场所的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针对乱建坟墓、乱滥建寺观教堂等民间信仰宗教场所的治理工作,我街道结合自身实际,针对辖区范围内的高速公路沿线裸露地表坟墓为主的整治范围,以及乱滥建寺观教堂等民间信仰宗教场所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大了整治力度,扎实推进生态墓地建设,努力使我街道殡葬改革工作步入规范化渠道,并对上一阶段乱建寺观教堂及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调查摸底情况进行了梳理。现将开展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贯彻会议精神,明确工作职责。8月5日会议结束后,我街道立即立即于8月5日下午3:30召开了街道、社区(村)干部工作会议,街道两委成员、工作站站长、社区、村、经联社书记主任参加了会议。在会上认真传达了县委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责任。由于这项工作时间紧、难度大、易反复的特点,因此街道将治理“乱滥建”工作列入重要日程,持续推进,确保治理工作顺利进行。街道要求各社区(村)经联社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包村干部、村主干、护林员要进一步加强辖区内坟墓及寺观教堂的排查,包村干部、村主干作为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及时对整治范围的坟墓进行覆土、绿化,并对乱滥建寺观教堂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制止。为确保坟墓整治数据准确,要求各社区(村)经联社在坟墓调查的基础上,再次组织人员进行实地

核对,特别是要重点抓好“三沿五区”范围内,2004年3月以后违规建设的坟墓、寺庙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要进行逐一登记,建档立卡。 二是制定整治措施,取得初步成效。街道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到各村、社区进行“拉网式”排查,对乱建坟墓、寺观所在位臵,建筑规模、占地面积以及牵头人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逐一登记造册,形成一墓一表一相片。目前摸排工作已经完成,我街道高速公路沿线一重山,落实整治墓地117座,并已经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臵。例如青福村石贝塘的两处非法乱建坟墓,街道一经发现立即派人进行砸毁和深埋,有效震慑住了周边还有意愿修建坟墓的村民。此外,我街道墓地生态建设整治工作也进展良好,已经种植树木3657棵。对乱滥建寺观教堂等宗教场所的现象,街道联合综治办、派出所、国土所、建管站等部门以及各社区、村共调查出2004年3月以后的佛教寺院及民间信仰17宗,违建筑2宗。对凡属于民间信仰场所,一村多庙能够合并的,尽量动员其合并安臵,节约土地资源。 三是健全奖惩机制,形成长效整治机制。在乱建坟墓、乱滥建寺观教堂等民间信仰宗教场所的治理工作中,街道制订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对表现积极、工作出色的干部予以奖励;对工作不力、相互推诿的给予批评教育,对阻绕整治、造成严重影响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本单位的党员干部不遵守坟墓专项整治规定的,进行严肃处理;对主动自行清理的坟主,将给予表扬并

高三作文: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信仰为话题 我们都知道“信仰”二字,在不同的时代一如既往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里。当然,在不同的年代里,信仰的意义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对信仰的理解和诠释也不尽相同。那么,究竟何为信仰?我想,这两个字是没有确切的、能让大众都深有体会的释义的。但我能确定的是:什么不是信仰。 “公务员是我的信仰。”在面对记者采访时,8年考了62次试,最后在通过浙北某法检部门笔试时,撕碎原本计划的第二场应试准考证的事件主人公小孙对着镜头坦然地说出了这句让人啼笑皆非的话。如果因不满薪酬待遇而毅然决然地辞去原本的公务员工作选择再去报考高级的公务员能被称作是“执着于信仰”的表现,如果将8年大好青春用于奔波于各种考试并在本该赚钱养家的年纪给家庭带来负担仍能以“坚持信仰”而继续任性,如果这些都能被称为“信仰”,那么,试问还有什么不是“信仰”? 显然,“公务员是我的信仰”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在这句话的背后,有的只是自私和被世俗桎梏的,借信仰之名来实现个人欲求、追求一己私利的愚昧,这是对信仰的玷污,也是对当今社会的极大讽刺。我想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在小孙身上已荡然无存了。 在这个愈发浮躁的社会,多少人为了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而立下“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勇往直前”的豪言壮语,多少人本满怀壮志、带着高洁情操最终却不免落于世俗化。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些三十年风

雨兼程执着守护大山15名学生未来的最美教师林远芝这样真正坚持信仰的人,如果那些被世俗蒙蔽了双眼的人能够懂得被称为“103个孩子的爸爸”的普通人石清华的不平凡之处,那么那些一开始怀抱信仰的人,也终不会穿上世俗的衣裳吧。 其实,很多人都不缺少真正的“信仰”,却很少能够善始善终,终究沦为“世俗”者。而对于那些时常挂于嘴边的所谓“信仰”,或许就是最难诠释也最难坚持的东西吧。对于那些真正将“信仰”二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高洁者,也终会比那些披着“信仰”之名牟取一己私利的世俗者更值得赞赏。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 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朱海滨译) 蔡相辉 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 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 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 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 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 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 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周星译) 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杨昭译) 杜赞奇(Durara) 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陈仲丹译) 范可 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 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 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 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

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申请表

附件1 浙江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申请表场所名称: 申请单位: 场所地址:市县(市、区) 乡镇(街道)村(社区)申请日期年月日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监制 说明

一、本表所填写内容须真实无误。 二、表中需选择的栏目,在选定的项目后的方框内打“√”。 三、本表一式二份,履行完登记编号程序后,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乡镇(街道)分别留存。 四、申请单位为场所所在村(社区)村民(居民)委员会。 五、递交本表的同时,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1、拟登记编号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情况说明(主要包括历史沿革、道德传承、文化内涵、活动情况、服务社会情况等); 2、民主管理组织的情况说明; 3、管理组织成员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无不良记录证明; 4、村民(居民)委员会出具并经乡镇(街道)核实的场所土地和建筑物使用权无争议的证明; 5、反映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现状面貌的图片(数码照片为JPEG格式,像数为800×600); 6、需要提供的其他有关材料。 六、办理程序为:场所管理组织填写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交村民(居民)委员会;村民(居民)委员会核实并补充材料后制作电子文档,将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交乡镇(街道);乡镇(街道)核实、公示无异议后,将申请表内页内容以及相关材料录入浙江省宗教信息管理系统,并报县(市、区)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县(市、区)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核实申请表内容并签署意见,确认申请材料查收齐全,确认申请表内页内容已准确录入浙江省宗教信息管理系统,并得到设区市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确认后,给予登记编号,发放登记编号证书。 浙江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申请表(内页)

场所管理组织成员情况 申请单位提交的材料清单查收情况:纸质电子(作为场所档案目录) 1、拟登记编号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情况说明;□□ 2、民主管理组织的情况说明;□□ 3、管理组织成员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无不良记录证明;□□ 5、村民(居民)委员会出具并经乡镇(街道)

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宗教信仰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姓名:学号:班级:得分 摘要: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关键词:宗教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关系 一、宗教信仰 1、概念、意义: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2、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宗教信仰就是一种对自身、对邻人、对世界的人格倾向;一种整体的回应;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和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一种生活在世俗层面之上的能力;看到、感到一个超越的维度,并依此而行动。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宗教信仰,都具有追求“终极”并以之为生活支撑和意义诠释的显着特征。表征着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它给人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愿望、行动等的根基。是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精神柱石,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为人们提供“应当的应当”作为评价主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内核,是价值评价活动的大前提。信仰从它的生成那一刻起,就满足着人的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性需要,信仰一生成就本然性地获得了‘纯正性’的价值本性。 二、人生观、价值观 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初探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初探 姓名:尤昌荣班级:05历本学号:050731032 指导教师;陈超 【摘要】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正文】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宗教信仰不再简单地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封建迷信却披着宗教的外衣,竟相粉墨登场,鱼目混珠,乌烟瘴气。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

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分布零散,没有健全的制约机制 缺乏统一信仰体系的民间宗教信仰,信众各有崇拜的对象,加之民间宗教信仰的群众性基础,形成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民间宗教信仰。既使在同一地区,因家族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大多以一家一户或一个宗族为祭祀单位,没有超越家庭和家族的完整的宗教组织制度,无法构成由教主、教徒、专职宗教人员组成的宗教角色结构,行政部门未能对之进行有效的管制。 3、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其中主要有:自然物崇拜,如“元帅爷”(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榕树)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闽境内陈氏崇拜“开漳圣王”陈元光,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还有保护神、财神、行业神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结构庞杂,没有统一的主神,折射出民间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典型特征。 4、民间宗教信仰的地域性与群众性相结合 大多数民间宗教信仰崇拜的宫庙等,一般只作为一个或周围几个自然村的香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信众相互各不统属,独立开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民间宗教信仰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同时,民间宗教信仰在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特别是农村中95%以上的村民都具有这种传统世俗的信仰观念。每逢宫庙传统节日,组织的演戏、酬神等娱乐活动,往往是家家户户都参与,设宴请客,带有浓郁的民俗性。 二、民间宗教信仰的作用 1、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性与动利性并存 古语有云:“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等,深刻揭示了民众信仰的心理。东南沿海渔民崇拜妈祖,经商者崇拜财神,农耕民族崇拜牛神、蛙神,患病者拜佛以求去病消灾,无子者拜佛以求得子,学子烧香以求金榜题名,无不出自直接功利之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避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

关于做好宗教活动场所安全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宗教及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安全工作的通知 各村委会、镇直有关部门: 当前正值年关和火灾高发期,为确保我镇宗教及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安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春节将至,宗教及民间信仰节庆活动增多,冬季用电用火增加,安全压力增大。各村、各宗教及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要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宗教、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和节庆日安全工作,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防止松懈和侥幸心理,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安全管理工作重在责任落实。各村要把宗教、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安全防范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进一步贯彻落实“以防为主”和“属地管理”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和完善应对各类事件的预案。各场所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安全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完善好安全工作预案,根据活动场所容纳和保障能力,搞好安全教育,加强日常管理,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春节前后不安排大型宗教、民间信仰活动,确需举行大型活动的,要按有关规定程序审批,并切实抓好活动组织工作,确保不出任何安全问题。 三、扎实开展安全检查

各村要按照通知要求,立即对辖区内所有宗教、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安全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自查。 1、查消防安全。宗教、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多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差,稍不注意可能就引发火灾。因此,消防安全是头等大事。宗教、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内一律不准存放、销售烟花爆竹。要健全消防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值班人员、防火防汛巡查人员要在岗在位,加强对香、烛、纸、油、液化气、电线路、电器、取暖设施等的管理,配备足够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器材,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严禁私拉乱拉电线,切实做好场所周边的森林防火安全。 2、查食品安全。要适当控制聚餐规模,减少聚餐次数和人数,注意食品卫生检查,防止食物中毒。 3、查宗教、民间信仰活动安全。一是认真指导活动场所制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安全责任。二是禁止在有安全隐患的房屋内开展各种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三是举行活动时,各村要派人员到场所检查指导,凡发生安全事故,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并指挥和组织相关人员、单位进行施救。 4、查工程安全。各村要查各宗教、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在建工程、危房加固修缮等施工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应建立、健全防暑降温、防寒及恶劣天气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作业劳动者保护工作,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浅谈信仰的力量

浅谈信仰的力量 摘要:在我们当代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究竟信仰是什么、信仰有什么力量以及树立信仰。 关键词:信仰危机、定义、力量。 一、树立信仰 当今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我们大学生又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念? 儿时你的梦想还在吗?估计已经很多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随着利益的驱使,中国人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梦想,中国已经陷入的严重是信仰危机,没有信仰的人们就像失去了航标的小船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到不了彼岸。在这些有信仰的时代中国不曾谜茫,所以中国的历史是辉煌的,然而在时代进步思想进步时我们的信仰却失去了,于是抢劫,小偷,诈骗越来越多(虽然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有关,但是跟信仰也不无关系,伊斯兰教的教徒就会饿死也不去偷窃,因为他们他们认为偷窃是罪恶的,而且会被砍掉双手作为惩罚,并且也不会有人同情)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空前的信仰危机。 二、信仰是什么 源于古希腊,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信仰成为一个议题苏格拉底云:"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即为佳例。这是百度百科对信仰下的定义。但是有人说:“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在你无助的时候给你力量,在你成功的时候让你骄傲,在你茫然的时候为你指名方向,在你挫败的时候让你坚强的一种思想方式,精神寄托。”下面的回答确是最符合我内心的答案,’怎么说呢?信仰其实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当人贫苦时,需要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帮助,什么是这种力量呢?同样的人类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神,而神是什么,神就是人心中的主宰,是真理,是他创造了人类的信仰,这种信仰给了人类希望,使得人类为此去奋斗,不息一切实现这种信仰所承诺的时代。比如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共产主义……这些都是人类的信仰,而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也同样被神话了。’ 三、信仰的力量 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谭嗣同是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曾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0日/第006版 宗教周刊?理论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金泽 民族民间信仰 在我国,民间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活态”文化。民间信仰重新“浮出水面”,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为人们提出了许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人说现在是民间信仰“大复兴”,有人则称之为“死灰复燃”。无论怎样评价,中国民间信仰大量存在(表现在地区、人数、程度等方面)乃是客观事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存在与发展,已不同于过去的时代。它的外部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化进程、人口素质的互动)已不同于以往。其内部的结构与整体的功能也不同于以往,而且还会随着社会转型继续发生变化。 民间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民间信仰是根植于老百姓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的行为表现。民间信仰是一种民众的信仰,与国家宗教相比较,它没有那种政教合一的强迫力量和财政支持;与民族宗教相比较,它没有血缘的全民性。虽然有家族祭祖,但不是一回事。即使在一个地域形成某种全民性,但若考虑到社会分层,只能说它具有很强的民众性。 组织结构上的松散性可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开来。民间宗教是扎根于民间的另一种宗教形态,它与民间信仰相比较,有着比较“坚硬”的组织外壳。如果说民间宗教属于制度化的宗教,那么民间信仰,则属于非制度化的宗教。在传统社会中,有官方宗教(如国教或民族宗教),也有非官方的仅属于正统的宗教,而所谓民间教团,一般是指非官方、亦非正统宗教,而是占据主流地位且活动民间的宗教团体。实际上,现今世界上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初都是由民间教团发展起来的,在后来的发展中演变成正统宗教甚至国教,并最终走向世界。但是并非所有的民间宗教都能够进入主流宗教的行列,像明清之际的罗教、斋教、黄大教、弘阳教、八卦教等,虽然,在民间曾有过相当的发展,有的教团还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始终没有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成为正统宗教,也没有像基督教在某些国家那样成为国教。民间宗教虽然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但民间信仰始终位于社会的底层;民间宗教的社会地位可能会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而有上升的变迁,但有些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也可能因为种种因缘际合而下降为民间教团或化解为民间信仰。 从共时性的结构角度说,民间信仰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不是主导文化,甚至也不是主流宗教。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将文化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说法,民间信仰属于“小传统”。在已知比较复杂的文明社会中,至少都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雷德菲尔德所说的“大传统”,指的是都市文明,而“小传统”则是指地方性的乡土文化。这种将传统区分为“大”和“小”意义,不是数量上的(如民间信仰的信众不一定少),也不仅仅是空间的。就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在城镇中兴起市民阶层而言,“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更多地具有社会分层的意义:大传统位于社会的上层,是社会精英及其所掌握的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传统,为思想家、宗教家深入思考并加以阐示;“小传统则位于社会的下层,基本信众为一般民众。他们的生活除了受大传统的影响之外,还有所谓民间文化传统,即小传统。 如果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给民间信仰定位,它虽不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那么显赫,但若上溯其源,却往往追及太古。它的历史要比任何一种创生性宗教都更为长久。无论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本质上都是原生性宗教的“改革者”;而民间信仰,却是原生性宗教的“继承者”。在“万物有灵观”的作用下,原生性宗教中的自然崇拜比较发达,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编辑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目录 1地域文化 2特点 方言文化 饮食文化 民间信仰 民间建筑 环境不同 移民影响 区划影响 民族分布 3发展途径 4研究意义 5社会发展 6形成 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2特点 方言文化 地域文化 中国的方言数不清楚,尤其是南方(因为多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利,所以方言较多)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 方言成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补充。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众多不同的方言。 中国人所谓的“同乡”有大同乡与小同乡之分,小同乡通常一定是同一方言的。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走到一起,利益往往比较容易一致。 汉高祖刘邦的例子——老乡被重用(方言比较方便)——之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宋太祖——丞相不能用南人,南人说方言北方人听不懂 李莲英祖籍绍兴,却不会说绍兴话 翁同和祖籍江苏常熟,却也不会说那里话 这两个人都是在北方长大的,所以不会有语言问题,而且已经隶属于北方的文化 饮食文化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迄今见到的论点中,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入世的世俗文化,缺乏超验的宗教神学,因此中国人也就没有信仰。如果说没有神学,笔者是认同的。就是道教也不能称为神学,因为他信仰的对象是生命,而不是高于生命的神。但不能就此就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信仰,这种信仰甚至也达致了宗教的高度。 信仰的核心是一方面信,另一方面仰。信,就意味着不怀疑,意味着笃信、坚信;仰,表面含义是用仰起得头来看,其内在实质是从内心的敬仰,而敬仰的本质是畏,即敬畏。一切的宗教,从根本上讲都是对本教中信仰对象的敬畏,因为,宗教起源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弱小、无助和畏惧。西方人认为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这个精神本质就是人们信仰的对象。的确,中国人似乎把这个宇宙缩小化了,把人与自然看成了一体,自然地存在价值归根结底只是在于人,因此人所组成的社会就成了整个的宇宙了。于是,中国人自然也就不相信有什么超自然的神能拯救自己,解救人的力量也只能来源于人本身。孔子对神的认识是:“敬神如神在”、“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信仰问题,只是他们信仰的不是超验的神,而是做人的道、理、法则和底线。这些道、理、法则、底线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慈、恕、和、耻

等。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社会存在,而为了社会存在的人不是做人的底线,就必须、必然地十分注重人格的修养,并十分注重人与畜生的区别。而要使人真正与畜生区别开来,就必须坚守底线,这些底就是中国人信仰的内容,敬畏的内容,不敢突破的内容。 是不是就此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信仰属于浅层次的,是没有得到提升到终极意义上的水平呢?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把这些做人的底线法则神圣化、超验化了。他们认为,信奉并实践这些法则,守牢这些底线,人的灵魂、心灵就可以得到救赎,就可以庇荫后世,灵魂就可以大致永恒,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似乎,这也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了,对此的关怀也就成了中级的关怀了。因此,这些法则和底线已经从做人行事的道理,升华成了超验的形上“原则”,成了神圣化的信奉对象了,也就成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了。 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的今天,应该说十分重要、非常迫切的事情是重塑中华民族的信仰,从这些传统的信仰里是不是可以借鉴到有益的内容呢?今天的许许多多的道德滑坡、价值混乱、人生迷茫、社会冲突等,能不能说是现代的许多人已经完全突破了这些做人底线呢?比这始终认为,作为人,信仰问题不解决,就难以真正地解决与动物(畜生)的本质区别问题。

探析现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

探析现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 伴随着民俗民间文化的持续复苏和乡村庙宇的大规模重建,民间信仰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热门话题。民间信仰是一种自发流传的非制度化信仰现象。民间信仰的群体庞大,构成较为复杂,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是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重视的一个领域。引导民间信仰改革创新,移风易俗,充实时代内涵,释放正能量,支持和鼓励民间信仰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本文结合近年来对安徽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课题组对浙江、山东、福建、陕西、四川等省部分地区开展的“民间信仰认知状况”的调研情况,对民间信仰的活动特点和社会作用进行简要分析、讨论。期望引起人们对新形势下民间信仰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更好地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标签: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事务管理传统文化 一、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 民间信仰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和文化符号。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以祈福消灾为主要目的,是民间自发流传的一种非制度化信仰现象。民间信仰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一是庞杂性。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在广大乡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普遍的认同感。民间信仰场所“一庙多神”的现象较为普遍,且与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相互交织,民间信仰的这种特性使我们对它的科学界定和有效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二是普遍性。信仰群众不论地域和文化层次,各地各阶层都有传播,不少内容是属于民族民间传统习俗的延续。 三是功利性。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民众对民间信仰的理解和祈求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之上的,关注的焦点着眼于现实的幸福,有极强的世俗性和功利色彩。民众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选择神灵,只要认为是“灵验的”“有用的”就供奉,呈现出一神为主,多神并祀的特点。民间信仰还具有地域性色彩和活动的自覺性等特点。调研中发现民间信仰的组织者大多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应变能力,他们总是能想出很多方法,力求使信仰活动契合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以应对相关部门的种种限制。民间信仰希望得到社会认可,谋求合法化意愿日趋强烈,这是当代民间信仰的一大特点,这一现代特征也提示我们对其积极引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综而观之,民间信仰从思想内容上看,其中有佛、道教的信仰色彩,有地域性民俗民间文化的反映,同时还夹杂一定封建迷信成份;从价值取向上看,基本是遵从善恶报应,崇尚忠孝,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以及得到神灵护佑。可见,民间信仰更多的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需要逐步消除。

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完整版

§谈谈你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为宗教既相似又有根本区别的存在 【民间信仰的特征】 ①自发性: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象。 ②多元性:民间信仰在民间自发产生、口口相传,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承,也必然发生较大变 化。如在闽南浙江等东南地区人们信奉妈祖,在四川的青城山人们信奉太上老君,在四川的峨眉山人们信奉佛祖等等。& ③世俗性:民间信仰注重实际的功利。如渔民信奉妈祖是为了祈求出海平安,祈求健康幸福。人们推 崇关羽是为了求得财运滚滚等等。& ④与上层信仰的脱节:比如民众信佛,却不会去读《涅槃经》、《楞伽经》这样深奥的经书,而是很普 通的《心经》、《金刚经》等等,有的甚至连佛经也不读,仅仅是家里摆着佛龛,知道些“因果报应” “有求必应”的基本观念。可见民间信仰与上层信仰完全存在于两个世界。& ⑤互相融合的信仰: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而在民间,对宗教更是 不加区分,在很多民俗画中经常会出现三教合一的众神像。& ⑥信仰的基础是伦理道德: 通过认识以上观点,我们能更了解民间信仰产生的基础以及在民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和社会基础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民众的信仰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民间信仰的特点延续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民间信仰有其存在的优点】 1)民间信仰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慰藉。 2)民间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和神圣感,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明君商汤则有“网开三面”之德。 3)民间信仰使各大宗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 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

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800字高品质版

以信仰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我们都知道“信仰”二字,在不同的时代一如既往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里。当然,在不同的年代里,信仰的意义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对信仰的理解和诠释也不尽相同。那么,究竟何为信仰?我想,这两个字是没有确切的、能让大众都深有体会的释义的。但我能确定的是:什么不是信仰。 “公务员是我的信仰。”在面对记者采访时,8年考了62次试,最后在通过浙北某法检部门笔试时,撕碎原本计划的第二场应试准考证的事件主人公小孙对着镜头坦然地说出了这句让人啼笑皆非的话。如果因不满薪酬待遇而毅然决然地辞去原本的公务员工作选择再去报考高级的公务员能被称作是“执着于信仰”的表现,如果将8年大好青春用于奔波于各种考试并在本该赚钱养家的年纪给家庭带来负担仍能以“坚持信仰”而继续任性,如果这些都能被称为“信仰”,那么,试问还有什么不是“信仰”? 显然,“公务员是我的信仰”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在这句话的背后,有的只是自私和被世俗桎梏的,借信仰之名来实现个人欲求、追求一己私利的愚昧,这是对信仰的玷污,也是对当今社会的极大讽刺。我想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在小孙身上已荡然无存了。 在这个愈发浮躁的社会,多少人为了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而立下“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勇往直前”的豪言壮语,多少人本满怀壮志、带着高洁情操最终却不免落于世俗化。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些三十年风雨兼程执着守护大山15名学生未来的最美教师林远芝这样真正坚持信仰的人,如果那些被世俗蒙蔽了双眼的人能够懂得被称为“103个孩子的爸爸”的普通人石清华的不平凡之处,那么那些一开始怀抱信仰的人,也终不会穿上世俗的衣裳吧。 其实,很多人都不缺少真正的“信仰”,却很少能够善始善终,终究沦为“世俗”者。而对于那些时常挂于嘴边的所谓“信仰”,或许就是最难诠释也最难坚持的东西吧。对于那些真正将“信仰”二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高洁者,也终会比那些披着“信仰”之名牟取一己私利的世俗者更值得赞赏。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1、口头文学和语言; 2、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 4、传统手工艺 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 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 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 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 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 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 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 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 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 (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 (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3、历史研究法:主要是从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纵向研究; 4、实践研究法:主要是注重实际的调查和搜集整理工作,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五、民间文学的范围 英国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威廉·汤姆斯第一次把民间文学一词引用到科学中来。

宗教场所和民间信仰场所安全工作汇报材料

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场所 安全工作汇报 ——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局 为确保全国、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各项工作落实,认真贯彻落实《莆田市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方案》和《莆田市宗教活动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的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区春节、元宵期间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场所安全工作,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全面排查,发现安全隐患要求及时整改,做到不留死角,确保全区宗教系统过一个平安、祥和、欢乐的节日。现将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两节”期间各宗教活动场所安全工作领导,成立了以社会事务局局长彭建辉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由社会事务局主任科员林文奕担任,成员由社会事务局干部张燕林、民间信仰场所系统负责人林自弟、佛教系统负责人曾亚尾、基督教系统负责人黄靖、三一教系统负责人郑文钦、道教系统负责人郑金永组成。 二、加强宣传,普及安全意识 春节、元宵节日时间跨度长,宗教活动场所举行活动比较多,针对各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例如:组织观看全国火灾典型事故

案例(消防部门发放的光盘)、张贴消防安全教育图片、宣传普及群众性的自防、自救、互救及逃生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三、开展排查,扎实做好重点防范工作 (一)、规范宗教活动场所排查整改范围 1、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工作。 2、宗教活动场所食品安全工作。 3、大型宗教活动安全工作。 4、宗教活动场所翻扩建安全工作。 5、宗教活动场所房屋安全工作。 6、宗教节日期间安全工作。 7、宗教旅游景点安全工作。 8、其他安全事项。 (二)、有针对性的做好重点防范工作 要求各宗教活动场所原则上不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确实要举行活动的,要求尽量控制规模、人数和时间,并要求按程序进行报批,事前要制定安全应急预案,以防发生意外。严格按照《莆田市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方案》和《莆田市宗教活动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文件要求,重点对用电用气和明火等消防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宗教活动场所旅游景点安全管理,确保“两节”期间各宗教活动场所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三)、补缺补漏,做好安全隐患整治和迎检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