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精选】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精选】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精选】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摘要:开发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对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人了解赫哲族,为当地的发展做一点贡献。本文首先通过对赫哲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了一些简单介绍,然后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又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较详尽的说明和介绍。

关键词:黑龙江;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序言

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这里有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而且世世代代专以捕鱼为生少数民族——赫哲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的赫哲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也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吸引着众多游客。这支黑龙江省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历史上被称为“鱼皮部落”,捕鱼文化独具当地特色。①

赫哲族的民俗风情成为近年来三江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新亮点,其开发策略更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新潮流——追求原生态,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现今人们出游的目的不再是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式的拍照留念,而是更加追求在旅行过程中知识的获取量、参与体验程度。希望能在游玩时给精神汲取营养,让旅行生活过的更有意义。赫哲族正符合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特别是现在城市生活的进一步现代化和自动化,城里人在享受着高速现代化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自然的乐趣。所以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旅游以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修身养性,希望能更真实地体验到不同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而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多生活在偏远小镇,具有田园风光,空气清新,人们的旅游视野逐渐走向了广大的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

佳木斯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旅游也很丰富,这里的民族风情包括民族神话传说、服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以及民间艺术等,都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亮点,真实的去感受它,远比去博物馆或纪念馆要有意义的多。而且,三江平原地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也极为可观,周围的湿地以及江河平原使得该地区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利,火车、汽车、飞机以及水运都很便捷。地理位置更有可进性。

促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继承,他们的民风民俗无疑成了现今旅游的热点,所以开发前景极为可观。

二、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赫哲”意为“下游”、“东方”,辽时的女真就是赫哲族的先民,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族文字,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大多数赫哲族人都会说汉语,世代以捕鱼为生,所以赫哲族的鱼文化是很有研究价值的。②早年的赫哲先民以吃生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为主要习俗,交通工具只要是狗拉雪橇。

(一)赫哲族饮食文化

①满大庆:《趣闻黑龙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266页。

②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1页。

赫哲族偏爱鱼宴,爱吃鲜鱼,有“鱼不入海不能称之为鱼儿,不尝炒鱼毛就不算到过赫哲家”的民谣。鱼宴中的佳肴要属“它拉卡”了,它是将活鲫鱼脊背上的厚肉取下切成细丝,用上好的米醋把它浸泡片刻,等肉的颜色变成白色,去掉醋汁后拌入蒜末,香菜段等调料,味道鲜嫩爽口。还有一道风味独特的菜叫“鱼刨花”赫哲人把冬季打上来的鱼在刚刚结冻的时候剥去鱼皮,切成薄薄的冻肉层,蘸盐、酱吃,吃一片鱼刨花,喝一口老酒,生活实在是很惬意。

(二)赫哲族民居

赫哲人的住房多是建在江河沿岸的高处,这样的设计是既可以便利捕鱼,又可以避免江水泛滥的冲淹。由于黑龙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捕鱼业的季节性特点显著,所以赫哲人不得不建有临时性住所,这种房子多建筑在捕鱼场所的江边上,叫做草窝棚,史书《辽东志》对这种临时性住房有如下记载:“人无常处,桦皮为屋,行则驮载,住则张架。”说的十分简单明白。这样的住所搭建简便,搬迁容易,是捕鱼生产的良好住处。①而赫哲人的家居住宅多是呈正方形的砖瓦结构,受汉人影响比较明显。

(三)赫哲族服饰

赫哲人的穿着多以鱼皮为原料,因为生活在高寒地带,无法种植棉花、麻等用于纺织的作物。在古代,因交通、战乱等因素,赫哲族与中原交往不便,很难获得布棉织品。又因常年靠捕鱼为生,衣食住行几乎样样都和鱼相关联,他们把完整的鱼皮晒干,经过专门的熟皮工艺处理,制成柔软的鱼皮材料,再按照纹理进行精美的缝合。在衣服的连接处还镶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案,可做鱼皮的鱼类有:大马哈鱼、细鳞鱼、狗鱼、胖条鱼等。各种鱼皮有不同的用处,赫哲妇女将熟好的鱼皮,根据渔猎生活的实际需要,缝制成各种衣服。如鱼皮衣服、鱼皮套裤、鱼皮靰鞡等。因为鱼皮具有耐磨、轻便、保湿、不透水和不挂霜的特点,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赫哲人制作衣服的材料,成为他们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一大特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外人是很难相信毫不起眼的鱼皮也会有这么大的用场。虽然赫哲人从20世纪初期已经开始使用布匹、绸缎等,但由于鱼皮装具有独特的特性,因而在赫哲族人民中间依然受到普遍喜爱。②

(四)赫哲族信仰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传统的萨满舞已经演变成为现代的艺术表演形式,现在只有在比较隆重的赫哲节日里才能看见这种表演,赫哲人认为小孩子生下来就有“魂鸟”,人的一些疾病都是因为鬼怪夺走了人的灵魂造成的,他们笃信萨满能够治疗百病,所以一旦生病就找萨满跳神驱除,据史料记载,在20世纪20年代,跳萨满舞活动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村寨盛极一时,特别是街津口村,有时参加人数达到200人之多,个别跳萨满活动的一些老人和孩子为了自始至终地参加活动,不顾路途遥远,乘船水路陆路并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萨满的信仰逐渐消失了,人们只能从赫哲老人的回忆中,从一些民谣故事里才能看到关于萨满舞的故事。

(五)赫哲族婚俗

赫哲人是很勤劳朴实的,从他们的婚姻观念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民族是很开明的。崇尚一夫一妻制,结婚年龄在18岁左右,一般男大女小或是相差几岁。赫哲人不崇尚门当户对、嫌贫爱富的婚姻观念,而择偶的根本标准是男女双方勤劳正直、贤惠能干,而且和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是,他们不要求一定是同族的人

①周喜光:《清朝前期黑龙江民俗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②白润光:《中国边境城市》,商务印书馆,第153页。

可以通婚,即使是其他民族的人只要是人品好都是可以结婚的。结婚当天的第一顿饭是新郎吃猪头肉,新娘吃猪尾,意思是有头有尾,白头到老。新婚之夜,大闹洞房,但不超过半夜,后半夜点长寿灯,为的是能过一辈子太平日子。①早些年前,赫哲人存在父母包办婚姻。由于民风素朴,家教平实,极少有夫妻吵闹不合而离婚的。在赫哲人眼中,无论是娘家还是婆家都把离婚看做是家族中的丑事。但赫哲人对寡妇改嫁却不加限制。年轻的女子意外丧夫后,可改嫁丈夫的弟弟,继续保持和公公婆婆和睦的关系,当然也可以嫁给外人,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找到依托。但寡妇要改嫁要在亡夫送魂、脱去孝衣之后,一般二婚不再举行婚礼仪式,请亲友吃饭喝酒认定就可以了。在改嫁接亲的路上,如果遇到大树,寡妇需要抱树痛苦,以此象征脱去晦气,开始新的生活。

三、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是交通的不便利为发展赫哲族的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中国百姓都会说的口头禅,可是赫哲人居住的地方比较深入,火车还没有直达到赫哲人村附近的,汽车也是到镇上接下来到村子里的路还要自己找车,比较麻烦。

二是宣传与促销的力度还不够,别说是想吸引省外的游客,就是省内的也不是很多人了解赫哲族。媒体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升,要是像各大电台宣传云南这样来宣传赫哲族,发展赫哲族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这一可行性方案的实施。

三是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急需保护。由于长期与汉人杂居,汉人的各种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对于现代年轻的赫哲人来说,熟悉汉人的民俗风情甚至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对于像这种本民族的文化在年轻一代退减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不保护好赫哲族原滋原味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那将来开发出来定是个败笔,带来的将是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同时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不好的冲击,还可能是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当然,异地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除了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外,还会出现纯朴民风的丢失和崇洋媚外思想,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过程中,过分夸大地宣传渲染会使旅游接待地纯朴的民俗文化失真、被亵渎、被歪曲。甚至为了迎合一部分客人,而着力渲染一些无聊的、下流的东西。这样会使原本纯净、独特、美丽的风俗变得不伦不类、鱼龙混杂、低级庸俗。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要是做不到保护,那不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

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含义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以特定的旅游战略思想为指导,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某种或多种方式,对分散于民间的各种形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建设,使其转化为具有较高吸引力的民俗旅游产品的诸种行为的统称。②挖掘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发挥其旅游价值,就能够改善旅游资源状况,增强三江地区的吸引力,扩大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市场需求。而如何挖掘、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如何树民族风情之奇、立区域民俗之特,就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③

①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中国物资出版社,第139页。

②高奇:《走进中国民俗殿堂》,山东大学2001版,第11页。

③田小岫:《中国民俗学概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二)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注意事项

赫哲族的开发应总揽全局,合理布局,形成一个整体。突出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才能形成资源优势,同时,因为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居住相对比较分散,在同一或相邻民俗旅游区的景点、景观的布局上,要做到多样化,互为补充,尽量避免重复,以免浪费财力、物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减少因重复开发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开发时应该循序渐进,有前有后、有主有次,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实施。

因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都会影响到最后开发的质量,所以在开发前期要做好准备工作,进行调研评估,除了对三江地区赫哲族当地的经济、旅游设施、交通等因素进行调查外,还应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调查,有了客源市场的分析才能更好的指导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为了使开发出来的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达到最优化,针对黑龙江地区和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现状,开发时要注意一些事项:一是要注重发掘自己的特色,不要一味的去模仿其他地区。民俗文化重要的是那种“土”的感觉,重要的是要让游客感觉到它的“真”,千万不要弄的土不土洋不洋的,尽量少去模仿别处,要努力呈现出原汁原味的赫哲族特色,纯正地道的古朴特色。

二是要有赫哲族的个性,体现该民族特色。开发赫哲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因为它独具特色,只有有特色才具有生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如说内蒙古的“草原风光旅游”,大理的白族民俗旅游等。

三是要以游客为中心,关键是要让游客参与进来。赫哲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是不仅游客可以游览观光,还可以直接参与体验,比如捕鱼,制作鱼皮服饰等等。

四是要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这是最重要的。既要尊重赫哲族的民俗风情,以保护为前提,减少商业成分在里面,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这样才能促进该地区可持续性的发展。五是要将赫哲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办的丰富多彩,要保障多样性和专题性相结合,从整个赫哲族景区来看,既要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又要主题鲜明,突出该地区的独特性。既能体现赫哲人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过程中要坚持高品味,防止低品位和庸俗化的倾向。

对于资源条件差的地方可以搞保护性开发,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搞民俗旅游景点。①可以联合周边的市县将共有的民俗文化和主题相近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串起来,这样在区域上合经济上都得以更有利的保障。由于赫哲族地处黑龙江,受季节性影响比较大,冬季游客来到黑龙江大多是要看冰灯、滑雪这些雪上运动,所以说即使是同一市场在不同季节对民俗旅游资源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相应地,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形式上不能过于单一,应该多种形式同时灵活运用。比如多办一些赫哲族民俗观光开发、赫哲族民俗活动开发、土特产品开发、赫哲族民族服饰展览等形似,逐渐地通过特色来转变旅游线中淡旺季的概念,做到由淡专旺。

在开发的过程中,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口碑效应”固然重要,但是还应该注重运用大型节庆、电视专题片、宣传图片、报纸广告等手段去宣扬赫哲人的风俗民情,以扩大社会影响。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当然也有保持或改革的自由。好的东西需要发扬广大,不好的陋习,需要革新。但是革新需要由他们自己去做,在其自愿的前提下。赫哲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政府的

①中国民俗编写组:《中国民俗游》,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版,第302、312、315页。

扶持,由专业人员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比如说“赫哲人婚礼”,涉及人物很多,如果当中有人不配合,投入不够,或者干脆中途退出,小的影响是关系到质量问题,大的影响则是项目的失败。

(三)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线

发展黑龙江赫哲族民俗文化资源,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赫哲族和黑龙江的旅游产品特点来选择自己的开发路线。

首先要走“参与型”路线,参与型又叫做“体验型”,①这个新路线在这几年里飞速发展,这是因为消遣观光旅游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到了产品周期的衰退期了,而且往往只能给游客带来感官上的享受,不能很深入性的了解,而参与型旅游恰好就具备了重体验的优点。

在现代都市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旅游者越来越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平谈,没有新鲜感,但对异域他乡的民俗风情异常感兴趣。因为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可以观赏、了解和领略,而且还可以亲自感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的泼水节就属于这种类型。目前西方的游客来到中国,大多是对中国的民俗旅游感兴趣,大多都有这种参与体验心理。

其次,重视娱乐的重要性,它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动机。这种类型的民俗旅游活动很多。像东北地区的扭秧歌,山东潍坊的放风筝,云南彝族的火把节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娱乐性。发展娱乐民俗旅游,势必大大增强吸引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人们之所以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到异地他乡参观民俗旅游,原因在于它们具有很强大的吸引力,有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情调和色彩。像位于东北地区高寒地带的赫哲族,有狗拉爬犁的民俗。其更重要的是它营造了一种其他地方无法仿造的民俗气氛。比如在北京滑雪就没有去哈尔滨滑雪那番情趣。在北京吃火锅就没有在重庆吃火锅那么有味道。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会使游客流连忘返,留下难忘的印象,并从中获得难得的文化享受。

赫哲族的民俗文化旅游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奠定了基础,是国外游客了解赫哲族的窗口,也是赫哲族迈向世界的通道。同时开发赫哲族民俗旅游也有利于吸引外资,加快赫哲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利于赫哲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建立民俗风情旅游点,规划民俗旅游区,不仅仅是时代的需要,而且还是黑龙江省旅游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让游客知道黑龙江不仅只有冰雪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赫哲族民俗资源。

未来世界旅游市场的趋势是从以观光型旅游为主向度假型旅游转变,在旅游中追求更多的是参与性和娱乐性,旅游者更突出求新、求异和求奇的心理。②民俗的特点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参与性,开发民族民俗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而且能促进多行业齐头并进快速发展,所以它既是发展赫哲族地区经济的支柱,也是发展农村旅游业达到旅游扶贫的极好路子。

(四)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市场分析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它带来了神秘感,冬季是冰雪的世界,勤劳的黑龙江人把这样一种恶劣的气候打造成一种人人向往来此游玩的冰雪世界。黑龙江人爱旅游,喜欢出去看看别处的风光,很多人提到旅游,大多想到的是去海南三亚、云南大理丽江,而海南和云南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去游览观光,大多是因为那里有奇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而赫哲族却因为开发的欠

①朱宁虹:《中国民俗—风情博览》,中国物资出版社,第139页。

②满大庆:《趣闻黑龙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134页。

缺,很少有人问津,即使是黑龙江人也很少有人了解赫哲族,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丽江能把纳西族做起来,为什么黑龙江就不能把赫哲族做起来呢,是赫哲族没有特色吗?不是。是我们的宣传和保护工作还没有做到位。黑龙江本省的游客就是赫哲族开发的很好的市场,赫哲族所在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无论是自驾游还是火车,都有很好的可进入性,为发展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另外,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韩国和日本,一直以来民间交流都比较频繁,这三国的游客将来也会为赫哲族地区的旅游创汇很可观的。如果黑龙江的赫哲族能凭借自己的独特魅力走向全国、全世界,那么这将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展现黑龙江,展现赫哲族。

五、结语

黑龙江省赫哲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给人以新鲜感、奇特感、快乐感和美感,赫哲族以其质朴的民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游览,它的影响性越来越大。开发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保护这珍贵的民俗文化,还可以让世人了解赫哲族,走进赫哲族。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正是以它独特的视角来走向世界,把最好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世人。由于时间有限,对赫哲族的全面把握还是很有限,占有的第一手资料不是很充分,希望在以后有机会对此能更加全面掌握了解,对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更加关注。

[参考文献]

[1] 田小岫.中国民俗学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陆湘怀.实用中国民俗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4] 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

[5] 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

[6] 赵叶,鲁保中,吴瑞云.少数民族的风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

[7] 春歌.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录[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

[8] 张丽梅 .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黑龙江.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

[9] 杨佳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94-1.

[10] 于学斌.东北风情旧影——赫哲族渔猎生活[M].哈尔滨: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

[11] 张守燕,祝招玲.浅论赫哲族民俗资源开发[J].佳木斯大学科学学报,2005,

(5):34—36页

[12] 杨乾,甘巧林.非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浅议[J].广西大学学报,2008,(3):

11—14页

[13] 张小霞.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J].新西部,2007,(11):15—17页

[14] 闫爱萍.略论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J].沧桑,2009,(1):24—27页

[15] 满大庆.趣闻黑龙江[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

[16] 白光润.中国边境城市[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135—155页

[17] 高奇.走进中国民俗殿堂[D].北京:山东大学,2001,(9):11—14页

[18] 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19] 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2.

[20] 中国民俗研究编写组.中国民俗游[J].北京:中国藏学研究所,2007,(2):

11—15页

Exploitation of the folklore cultural resources of Hezhe Minor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bstract: Exploitation of the folklore cultural resources of Hezhe Minor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a propaganda and protective work, which enables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know Hezhe Minority as well as makes contributions to the loc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firstly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Hezhe Minority which consists of cloths, foods, shelters and transport tools. Following are the suggestions on the exploitation of folklore cultural resources of Hezhe Minority. Lastly,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exploiting the folklor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Hezhe Minority in detail.

Key words: Heilongjiang; Hezhe Minority; folklore cultur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tactics.

致谢:此篇论文从选题、开题、搜集资料到调研写作方面,感谢俞竹青老师给予我细心和耐心地指导。同时也感谢旅游系各位老师在大学四年里传授我以知识和指导。最后我还要感谢那些在我的论文写作当中给予我意见和帮助的同学们。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doc 95页)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 ·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 (二)交通状况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 (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 (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道光、咸丰、同治(1821年至1874年)统治的半个世纪中,扎达盖河两岸成了南迎里府客和北接外藩财的商业闹市区。道台衙门两面临河,衙署四周密植杨柳。乾隆至道光时,即已长成合抱之木。每天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上)正文(三四章)

第三章旅游资源普查* 第一节基本程序 一、要求和目标 此次普查的目的,是查清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调查严格遵循由国家科委和国家旅游局共同颁发的《规范》中所规定的技术路线,并结合全省自身的情况组织实施。本章系统介绍普查的全过程及其主要成果。 此次进行的旅游资源普查不循常例,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各个调查的不足,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属全区域调查。省属13个地市中的110个市县区均列入普查计划。(2)属规范化调查。《规范》是国家科委和国家旅游局于1992年编写完成、出版发行并已联合向全国发文推行的成果。此次调查,全面贯彻和依照了《规范》中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和技术方法,如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普查小区的确定、普查组的成立、各类普查文件的建立过程和建立方法等。以此完成的普查成果是目前国内最先完成的规范化信息文件,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3)属详细普查(详查)。详查是旅游资源的高层次活动,所获得的资料应用价值较高。 为使普查成果达到较高质量并有望成为目前国内最先按《规范》完成的信息化文件之一,要注意以下2点:(1)应严格按照《规范》中所规定的条款进行调查、统计、填表、绘图和编写普查文件。在普查前和普查中,应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有关部门的研究成果。普查方式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分析、核查、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成果,另一方面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在现场对资源类型进行研究、分析、测量,必要时还应采集样品留待室内分析。(2)确保普查成果质量,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在普查程序上的普查技术力量保证、资料和数据采集、普查实际操作和普查成果质量等方面均要进行控制;此外,特别在资源类型特征数值的采集和表达中,要严格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三项原则,要求所有特征数据均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利用最新的科学概念,认识、解释、记录类型所涉及到的各种数据。同时要避免主观臆断,应尽量避免使用空虚的文学语言陈述类型。 二、主要过程 此次普查工作是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由省旅游局和省计划委员会组织下进行的。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普查准备。按照《规范》第三十三条的要求,“普查组成员应具备与该 *本章由马绍嘉执笔。 97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黑龙江最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介绍

黑龙江最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介绍 五大连池 综合性天然风景名胜区 黑龙江省西北部的五大连池市,是我国著名的火山游览胜地。公元1719-1721年,火山爆发堵塞了当年的河道,形成了五个互相连 通的熔岩堰塞湖。这里有景色奇特的火山风光、丰富完整的火山地 貌和疗效显著的矿泉“圣水”,是一个集游览观光、疗养休息、科 学考察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天然风景名胜区。五大连地除五个堰塞湖外,还有许多古代和近代的火山。 哈尔滨太阳岛 北国风光赛江南 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座落在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与繁华的市区隔水相望,是全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面积3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 地带规划控制面积为88平方公里,是江漫滩湿地草原型风景名胜区。年接待游人约一百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曾先后视察过太 阳岛。太阳岛碧水环绕,景色迷人,具有质朴、粗犷、天然无饰的 原野风光特色。 东北虎林园 世界上最大繁育东北虎的基地 东北虎林园是一家集保护、科研、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是哈尔滨市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饲养、 繁育东北虎的基地。东北虎林园座落在松花江北岸,与太阳岛毗邻。它占地面积144万平方米,拥有各种不同年龄的纯种东北虎300多只。 漠河北极村

古黄金之路 有“神州北极”之称的北极村,古风淳朴,静溢清新,景色宜人。每逢夏至,前来观赏“北极光”和“极昼”的游人绪绎不绝;中俄大 界河-黑龙江起源于漠河,江水晶莹,曲折回环,顺流而下,尽览两 岸秀丽景色和异国风光;漠河原始森林繁茂葱郁,山风送爽,林莽飘香,野外探险,簧火野宿尽添大自然神秘的色彩;古老的漠河,历史 文化渊远流长。 林海奇石国家森林公园 小兴安岭石林 奇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距汤旺河区址8公里处,是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的生态旅游新区和国家地质遗迹公园。景区可分为天 然牧场、雪色松林、溪水湿地、民族风情、山水浏览、兴安石林、 秋色松林、花卉观赏八大区域。区内奇峰惊石凌空突起,百年古树 苍松参天耸立,奇树怪石,形象逼真,寓义深广,栩栩如生。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冰雕的文化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始创于1999年,是由哈尔滨市政府为迎接千 年庆典神州世纪游活动,充分发挥哈尔滨的冰雪时空优势,进一步 运用大手笔,架构大格局,而隆重推出规模空前的超大型冰雪艺术 精品工程——哈尔滨松花江冰雪大世界,向世人展示了北方名城哈 尔滨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 黑龙江科学技术馆 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多功能科普场馆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坐落在哈尔滨市太阳岛科技园区,整体为一扬帆启航的船形建筑,造型别致,蔚为壮观。全馆占地面积5万平 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为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多功 能科普场馆。 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旅游规划专题一

第一章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 ·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民俗资源与旅游 (尔雅)课后答案2020年

1 【单选题】()是高雅文化的基础。 ?A、政治 ?B、人类 ?C、民俗 ?D、社会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 ?B、政治性 ?C、集体性 ?D、地域性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 ?B、自然界 ?C、社会群体 ?D、人类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A、1905年 ?B、1895年 ?C、1890年 ?D、1900年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旅游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A、石塔 ?B、钟楼 ?C、大院 ?D、四合院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A、自然风光 ?B、古村落 ?C、建筑风格 ?D、乡间民居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含了()。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A、知识 ?B、社会 ?C、人力资源 ?D、选项A和选项C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劳动能力 ?B、体力劳动 ?C、智慧的表现 ?D、脑力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资源就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A、能量 ?B、信息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_李孝坤

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4 Vol.21No.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李孝坤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04)02-0076-03 Exploitation of the C 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ountry Tour LI Xiao-kun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Chongq 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by taxonomy and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country tour;sustainable develop ment;model;strategy 乡村地域(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可见,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乡村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包括物态、礼态、心态等内容。它具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个性。 (1)自然性。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产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宽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2]。 (3)纯真性。旅游业是一种产业,因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经营者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对乡村旅游文化少加干预,保持其纯真性。如家庭旅馆是当地农户把闲置的农屋稍加整理,不豪华、不高档,但干净、卫生、舒适、安全。这样,无论其外观还是室内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并且游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李孝坤(1962-),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黑龙江省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黑龙江省旅游行业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2年

前言 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各类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产业总称。旅游是人员流动的过程,旅游全过程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旅游者出游之前的信息服务;旅游过程中的交通、住宿、饮食、游览、购物、娱乐、导游等各种服务和相关产品;返回常住地之后的信息反馈和追踪服务。将这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整体旅游产品或组合旅游产品。 随着我国旅游业逐渐步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

的新阶段,其重要性也日益显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与旅游业相关产业超过了110个。根据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WTTC)对近5年我国旅游产业溢出效应的分析:近5年来我国旅游行业就业带动效应可达1:3.5;旅游行业相关产业产值带动效应可达1:4.4。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国内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黑龙江省旅游行业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由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本报告主要分析了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环境、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与总体规模、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运营分析、黑龙江省旅行社及星级酒店市场现状与规模、旅游开发运营企业以及旅游行业的投资前景。

【出版日期】 2016年 【交付方式】 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9800元电子版:9500元纸介+电子:9800元 第一章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中国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旅游市场发展概述 二、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旅游信息化发展情况 四、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中国旅游总体规模分析 一、中国居民旅游人数规模 二、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情况 三、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情况 四、国内居民旅游花费总额 第三节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一、入境游客人数规模分析 二、入境旅游收入规模分析 三、入境旅游客源分布情况 四、港澳台入境游客规模分析 第四节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分析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薛群慧张晓萍来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添加日期:09年12月29日 一、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理论出发点 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承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排外,唯我独尊的思想,认为凡是本民族文化都是最好的,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二是认为一切外来文化都是先进的,全盘照搬照抄,抛弃了本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涵,从而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正确处理好古今的关系。在利用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也涉及到如何对待古今关系问题,在这里也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思想方法论:一是厚古薄今,二是厚今薄古。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上,报复古主义,认为凡是民族文化就是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摈弃现时代的创新、发展的民族化、民俗风情,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出现了仿古潮流。如在你追我赶的“仿古”热潮中,许多地方无视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世界《威尼斯宪章》中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理应遵守的若干规定,使一些历史上曾有,后来荡然无存古建筑和滕王阁、牡丹亭等纷纷死而复生(尽管专家认为十有八九属非驴非马建筑)。二是厚今薄古,这是对待文化遗产上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糟粕,而全盘否定,完全抛弃。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然存在这种倾向;现代的才是进步的,才有吸引力,从而抛开民俗的历史继承,标新立异另搞一套。正确对待民俗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就是保留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精华,抛弃和克服民俗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成分。然而在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实践中,存在着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混杂,甚至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如在某些旅游景点,不同程度上甚至主要是以封建迷信内容和庸俗低下的趣味来吸引游客。例如在根据《西游记》、《封神榜》等名著而建造的宫、园、山、殿等场所,不是正确地去表现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与黑暗作斗争,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主导精神,而是着力表现作品中居陪衬地位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等迷信的乃至恐怖的和色情的东西。 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如今人们已对“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旅游项目”形成了共识,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遵循哪些原则去开发,有5个方面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

黑龙江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开发对策

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在中国的地图上形如一只展翅腾飞的天鹅。在黑龙江的北部和东北部,有绵延2800多公里的水界和200多公里的陆界中俄边境线。黑龙江特殊的人文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构成了黑龙江古朴、 原始、神奇的旅游资源。虽然黑龙江省开发历史较晚,但古迹遗址等人文景观别具特色,自然景观原始壮丽,形成独特的黑龙江省旅游资源。 一、黑龙江旅游资源的优势 黑龙江是一片充满古朴、原始、神奇色彩的土地,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四大优势:地理气候优势、生态景观优势、边境区位优势和地域文化优势。 (一)地理气候优势。黑龙江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山区冬季雪量大,雪质好,雪期长120天左右。特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降雪为黑龙江提供了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从1963年举办的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开始,黑龙江冰雪艺术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形成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雕艺术博览会、哈尔滨冰灯游园会、牡丹江雪堡、中国雪乡大海林为代表的冰雪观光旅游产品,其规模和艺术水准都居世界先进水平。黑龙江省是中国滑雪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省域内坡向、坡度适宜,海拔1000米左右的、可建大中型滑雪场的资源点近100座。目前,全省建有高中初滑雪场近百家, 其中以亚布力、二龙山、吉华、华天乌吉密、平山神鹿、日月峡为代表的大型滑雪场,无论在雪道、雪具、缆车等硬件设施,还是在接待条件、 服务水平上都具备了接待中高档滑雪游客的条件。炎炎酷暑、烈日炙烤时,我省彰显了旅游大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北方清凉的夏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南方游客, “到黑龙江去避暑”成为时尚。我省倾力打造“黑龙江———中国旅游酷省的旅游总体形象,以 “春季活力世界、夏季清凉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冰雪世界”四个主题为支撑,全方位宣传和树立我省 “中国滑雪旅游胜地”、“世界冰雪旅游名都”、“夏季避暑度假胜地”三大旅游目的地形象。我省旅游影响力和占有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二)生态景观优势。黑龙江省森林旅游资源分布较广,境内有大小兴安岭、 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等林区,森林覆被率达41.9%,面积居全国第一。与南方的热带雨林相比,黑龙江的森林具有鲜明的北方寒温带森林的苍劲、雄伟、妩媚的个性,而且可进入性强。夏季,森林休闲度假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到这里观光避暑,登山、徒步、森林浴、原始森林观光、骑马、漂流等旅游项目使森林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秋季,红松的绿、 枫叶的红和落叶松的金黄形成了壮丽的“五花山”景观,“五花山”观赏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关注和欢迎。冬季,各森林公园就成了观赏林海雪 黑龙江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开发对策 陈丽威 (香港理工大学国际企业培训中心,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又极具地理气候优势、生态景观优势、边境区位优势和地域文化优势。但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制定完善旅游资源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放,使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关键词: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对策中图分类号: 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62(2007)04-0062-03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SOCIALISM No4 2007年12月 社会经纬 收稿日期:2007-06-02 作者简介:陈丽威,女,香港理工大学国际企业培训中心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硕士。 62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一、导言 凤凰古城,作为湘黔边界上的一颗明珠,古城依山傍水,流水穿城而过,建筑高低错落,千百年来聚居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人民,是一处兼具独特自然风貌和深厚历史文化的人类聚居地。 凤凰古城开发至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可以说十分红火,在全国都享有盛名。2001年,凤凰古城被列 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2004年,凤凰古城连续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2005年,凤 凰古城跃居“九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镇”榜首,被世界著名媒体NHK电视台推介为“世界名镇” ;2007 年凤凰被列为“中国旅游强县”;2008年凤凰古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从1999开发年至今,凤凰古 城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共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强县” 4个国字招牌。 在凤凰为期四天的实习活动中,我游览了凤凰古城内的八景,苗人谷苗寨以及南方长城,对这些地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看到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凤凰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它的自然旅游受到地形,资金开发的影响,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在它的旅游业发展上,它注重的是人文旅游。凤凰是一个集民俗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三者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独特景点,这种特殊的融合是独一无二的。凤凰古城在开发的时候已经很好的利用了这一优势,但如何更好的利用,保护这一独有资源去发展凤凰的旅游业,使凤凰旅游发展更上一个新层次,是凤凰在现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分别来自这几个方面:①书籍上,报纸上,以及凤凰官方网站查到的资料凰实地研究,参与 ②在凤观察,同时,也对随行的游客,带队的导游,以及撑船的船夫进行了一个随机访问调查得出的结果,采访人数15人 ③用雪球抽样法对周边去过凤凰的朋友,同学进行定向采访,在这一部分,我选择了30个样本进行调查。在获得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资料分析。调查样本包括1999年开始发展至2009年凤凰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及某些具体方面的发展情况。即:对凤凰古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总体评估;古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凤凰县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对内加强景区(点)建设开发,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对外加强宣传促销,“天下凤凰、神秘古城”旅游品牌初步打 响,已发展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湖南省旅游三大品牌之一。从下图可以看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情况 凤凰之所以得到这么好的发展,这跟凤凰的旅游特色是分不开的。凤凰古城是以文化旅游为主,自然旅游为辅的旅游景区,它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以长城兵营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旅游资源;三是以古城为代表的名人故里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单从每一种景观来看,凤凰并没有什么优势但这三大类人文景观的特殊融合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这也就是凤凰

2015年黑龙江省旅游市场报告

黑龙江省旅游市场报告 2015/2/28

第一章黑龙江省旅游市场环境概况-------------------------------------------------------4 第一节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环境---------------------------------------------------------- 4 一、黑龙江省GDP增长情况----------------------------------------------------------- 4 二、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 4 第二节黑龙江省旅游政策环境---------------------------------------------------------- 5 一、中国旅游行业相关政策---------------------------------------------------------- 5 二、黑龙江省旅游行业相关政策------------------------------------------------------ 5 三、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规划政策------------------------------------------------------ 5 第三节黑龙江省旅游行业社会环境------------------------------------------------------ 7 一、黑龙江省人口规模及结构-------------------------------------------------------- 7 二、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 9 三、黑龙江省基础建设情况---------------------------------------------------------- 9 四、黑龙江省环境与交通状况-------------------------------------------------------- 9第二章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发展状况------------------------------------------------------ 10 第一节黑龙江省旅游资源------------------------------------------------------------- 10 一、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概述--------------------------------------------------------- 10 二、黑龙江省旅游景区介绍--------------------------------------------------------- 10 三、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建设开发----------------------------------------------------- 17 第二节黑龙江旅游市场发展----------------------------------------------------------- 17 一、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开发--------------------------------------------------------- 17 二、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迅猛------------------------------------------------------- 18 三、黑龙江省国内游市场规模------------------------------------------------------- 18 四、黑龙江省入境游市场规模------------------------------------------------------- 18第三章黑龙江省旅游市场综述---------------------------------------------------------- 19 第一节黑龙江旅游市场分析----------------------------------------------------------- 19 一、黑龙江旅游产业政策导向------------------------------------------------------- 19 二、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分析--------------------------------------------------------- 19 三、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 20 四、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对策-------------------------------------------------------- 20 第二节黑龙江省黄金周及假日旅游市场分析--------------------------------------------- 24 一、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分析------------------------------------------------------- 24 二、春节黄金周旅游市场分析------------------------------------------------------- 25 第三节黑龙江省旅游细分市场发展分析------------------------------------------------- 26 一、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市场分析------------------------------------------------------ 26 二、黑龙江省极地和边境旅游市场分析------------------------------------------------ 26 三、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市场分析------------------------------------------------------ 26 四、黑龙江省动植物观赏游市场分析-------------------------------------------------- 27 五、黑龙江省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游市场分析------------------------------------------ 27 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购物游市场分析------------------------------------------------ 28 综上所述---------------------------------------------------------------------------- 28 一、国家政策导向性强并大力推动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 28 二、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规划布局合理且发展前景乐观。--------------------------------- 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